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义务教育教科书()_地理_七年级下_《南方地区》_第二节课题“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综合分析区位优势的能力。

(2)结合乡土地理,用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2、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文字版的开门大吉,根据老师的提示,猜猜这是哪个地区?(展示课件)你猜到这是哪里了吗?今天的地理课我们就到长三角地区去旅游,相信这里一定还有很多惊喜等着我们。

根据文字提示,猜猜这是哪个地区。

用猜谜的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

一、江海交汇之地师:在旅游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些准备工作,通过这个准备工作来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旅游准备时1、哪位同学能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师:本区被称为“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读图描述本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学生自己根据地图资料分析问题,注意读图方法。

学生展示:上台圈画地图进行讲解。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总结分析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方法。

二、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师:经过前面的准备工作,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到达长三角地区?旅游进行时【承转】大家选择的交通工具都各有优势,下面我们就一起踏上旅程吧!在旅程中,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火眼金睛大作战”,请大家从所给的图片中选出不属于本区域的那一张,并简单介绍理由。

八年级地理下册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人教版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点: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是南方地区第二节,学生须综合运用地图识别、地形、气候并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等知识来进行学习,部分同学可能由于基础等原因有一定困难,须通过讲授、活动、练习等来进行突破。

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学习有关知识,并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教案,教科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点明课题: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江海交汇之地【读图·析图】图7.13知识点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找出:长江、黄海、东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2)从图中找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南京、杭州、上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包括的范围。

(3)看看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概括本区的地形自然特征。

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4)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哪两种交通运输方式?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知识构建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一:江海交汇之地1.地理位置和范围2.“鱼米之乡”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气候,气候特点是。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靠____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____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____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人教版八下第七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八下第七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教案10.互动交流: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补充:沪杭高铁的开通,无论是在旅客运送,还是物流运输,都会有提升作用。

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沪杭高铁开通后,将与早先开通的沪宁高铁一起,形成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11.活动参与:张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

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涉足世界文化遗产出示杭州西湖资料: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每一处景观都是人间绝色———因为有了西湖,杭州成了一座让人百看不厌的城市。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图为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时主持修建的苏堤。

4.欣赏特色文化,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1)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2)戏曲文化——我们眼中的昆曲是什么样的?(3)茶文化——生活中的龙井茶补充: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

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

(4)丝绸文化——优质生活的感受: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3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3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章《“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容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我国重要地理区域的认知。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形、气候、经济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关知识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长江三角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掌握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重要地理区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特征。

2.案例教学法: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例,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原因。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练习题目。

3.准备好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呈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特征。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针对长江三角洲的特征,设计一些课堂提问和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加深对长江三角洲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案(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案(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校:主讲人:时间:课题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第2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以及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2、分析“同城效应”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学习重点知道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以及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学习难点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传统的江南水乡主要就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提到江南水乡想先映入脑海的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文人墨客笔下的烟雨江南,大家能不能朗诵一首描写江南的诗呢?江南在文化领域是没有固定的地域界定的,它是我国古代文人精神的桃花源。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能隐居江南也是一种幸福。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读图·析图】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找出:古都——南京、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

(2)看看那些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

2、展示一组照片,你能说出这些城市的名字吗?南京苏州杭州扬州3、说说上海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有什么重要意义?4、哪些铁路干线经过长江三角洲?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何影响?知识点二: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找出该区的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

(2)给同学们介绍苏州四大园林和杭州西湖相关旅游景点。

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找出该区著名的水乡古镇,给同学们介绍展示江南六大水乡。

江苏同里江苏周庄浙江西塘浙江乌镇(3)说说该区有哪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请同学们自由讨论,举例说明。

(二)自主构建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展示交流,自主构建】(一)疑点、难点、分歧点释疑点拨:资料: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对我国重要经济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仍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农业和工业发展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特定区域,学生可能存在地域差异,对当地的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特点。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五•四制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长江三角洲地区【新课教学】一、位置与范围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二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特点。

本节内容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八年级下册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国的基本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具体特点和优势,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特点。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发展优势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特点。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发展优势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地理特点和优势。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1.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总结可以利用某区域内的重要地理要素,濒临的海洋来确定其位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特色和发展现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有所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

2.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3.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3.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2.使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实例资料。

2.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划分小组,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以及工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

3.操练(15分钟)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学习内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如何保护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共3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共3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学会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如何评价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资料分析、读图分析、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提到南方地区,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红土地”、“紫色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方地区的代表——“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新课学习拓展延伸:长江三角洲的形成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河口区沉积发育形成的。

大约7000多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在现在的江苏扬州附近,随后大量的长江河流输出泥沙进入到河口区,并因为入海,河道加宽,水流扩散,河水不再能够携带泥沙而发生沉积。

沉积的泥沙形成现在长兴岛、横沙岛这样的岛屿心滩,并随着水流受科氏力的作用,河道逐步南偏。

心岛心滩逐步背靠,最后与陆地合并,河道则不断南转,逐步堆积形成现在这样的长江河道不断南偏的陆地格局。

据研究,7000余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经历了6期这样的心滩岛屿北偏靠陆的发育过程。

(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从图中找出:长江、黄海、东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2.范围从图中找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南京、杭州、上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包括的范围。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3.地形、气候看看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本区属于什么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4.鱼米之乡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国我传统的粮食产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又是我国的淡水鱼产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1《“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1《“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第1课时教案播放图片:上海东方明珠塔、杭州西湖、苏州园林、钱塘江大潮等特色景观,提出问题:你认识这些美景吗?它们都是位于我国哪个地区?你认识繁体字苏吗?你能分解它的结构吗?引入:“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的学习4.说河流出示长江三角洲的河湖分布图,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东海和黄海等;并总结该地的河湖特点。

材料拓展:了解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网稠密,自古水运发达。

京杭运河是一条重要的水路,历史上不仅沟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而且促进了扬州、苏州、杭州等沿岸城市的发展。

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京杭运段运输依然繁忙。

5.出示图片:稻米种植、长江三角洲的渔业养殖等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的农业发展——鱼米之乡总结:给学生建立自然环境影响物产的意识。

2.图示分解——动画展示3.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长江优越的地理位置体现在……(1)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2)依托长江发达的水运,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3)我国南北沿海航运的中枢,可通过远洋航线联系世界各地的主要港口。

(4)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拓展:出示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都江堰在治理成都平原水患过程中的作用。

5.对比分析:合作探究: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素材积累】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义务教育教科书()_地理_七年级下_《南方地区》_第二节课题“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综合分析区位优势的能力。

(2)结合乡土地理,用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2、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文字版的开门大吉,根据老师的提示,猜猜这是哪个地区?(展示课件)你猜到这是哪里了吗?今天的地理课我们就到长三角地区去旅游,相信这里一定还有很多惊喜等着我们。

根据文字提示,猜猜这是哪个地区。

用猜谜的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

一、江海交汇之地师:在旅游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些准备工作,通过这个准备工作来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旅游准备时1、哪位同学能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师:本区被称为“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读图描述本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学生自己根据地图资料分析问题,注意读图方法。

学生展示:上台圈画地图进行讲解。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总结分析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方法。

二、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师:经过前面的准备工作,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到达长三角地区?旅游进行时【承转】大家选择的交通工具都各有优势,下面我们就一起踏上旅程吧!在旅程中,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火眼金睛大作战”,请大家从所给的图片中选出不属于本区域的那一张,并简单介绍理由。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导学案一、导入引言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被称为“鱼米之乡”。

本次导学案将指挥同砚们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让同砚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地区。

二、进修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情况。

3.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三、进修过程1. 地理位置和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市,地处长江入海口,东临东海,南接杭州湾。

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2. 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

这些资源为当地的农业、制造业和效劳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以及苏州、杭州等著名城市。

这些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

3. 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集中地,拥有许多事迹和历史遗迹。

如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上海的外滩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吸引了大量外资和人才,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教室练习1. 请简要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优势是什么?如何增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3. 你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哪些文化名城和历史遗迹吗?请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个。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2.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进行深入了解并撰写一篇小短文。

六、拓展延伸1. 请查阅资料,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珍爱和可持续发展措施。

2. 与同砚们一起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同砚们通过本次进修,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塞区,培养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为将来的进修和生活积累更多知识和经验。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范文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范文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

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

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

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

对许多场景也身临其境。

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

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

但本节内容要求的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

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情分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情分析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生活所见所闻等方式,对本区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

2.在认识本区域之前,学生对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描述已经研究了多次,方法应该已经掌握,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


3.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待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与见解,表现欲望比较强烈。

4.教师讲授新课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组织过程中注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主动读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

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5.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归纳及综合分析能力比较薄弱,分析问题不够全面、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点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1.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总结可以利用某区域内的重要地理要素,濒临的海洋来确定其位置。

2.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况它的地理位置,大家想用哪个词语?江海交汇之地。

【活动一:印象长三角】长江三角洲地区,我们习惯简称它为长三角地区,可以说中国风光最秀美,文化最别致的一面都散落在这一片水做的土地上了。

1.播放视频《江南水乡》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图片和地图,进入印象长三角。

2.活动要求:(1)概括本组地理景观图片所反应的长三角地区的特点。

(2)选其中一张或两张图片,结合相关地图分析当地自然环境与图片所示内容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3.小组展示(同时展示工具地图,以便学生指图分析)(1)鱼米之乡景观图引导学生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当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这几幅工具图,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四个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

同时总结,长江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丰富的水源和水产品。

(2)秀美风光景观图引领学生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分析气候、河流对植被、传统民居和传统交通方式的影响。

同时总结,长江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旅游资源。

(3)富饶繁华景观图引领学生感受这里的繁华,利用“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核心城市上海是我国最大城市,这个地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经过学习,能够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本环节就是想利用最具地方特色的三组图片,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工具地图,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入手,分析自然环境对区域独特风土民情的影响。

)【活动二:得天独厚长三角】无论是古代的秦淮河畔还是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都向世人彰显着它的繁华。

这里究竟有何优势,能够繁华千年而毅力不倒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得天独厚长三角”。

1.活动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手中的三张地图,结合课本P51文字内容,指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强调在表述地理位置优越性时充分运用方位词。

2.小组展示引领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依托长江的干流联系东西地区,依托长江支流联系南北地区,从而方便联系我国内陆的广大地区。

同时依托海洋,向北联系京津唐地区,向南联系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同世界的联系方面,向东可联系日本、加拿大、美国,向南可联系东南亚、澳大利亚,向西可联系西欧地区。

同时总结出,独特的江海之利是其繁华的奠基石。

长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运。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经过学习,要能够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本环节就是想利用三幅地图,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方位词来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即长江三角洲地区如何联系内地,如何联系世界。

希望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的相关内容,也学会分析地理位置优越性的方法。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看板书总结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2.推而广之,通过图片思考河流对于其所在的区域还有何影响?强调水能资源只蕴藏在地势落差大的河流中上游地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经过学习能举例说明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其实在前面的两个环节的自主学习中已经引领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总结了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可以说是化整为零,贯穿在了前半段的课堂中,本环节主要引领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推而广之到任意一条河流对其所在区域的影响,同时也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绿色生态长三角】同学们,这是河流对其所在区域的馈赠,也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馈赠。

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切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1.播放视频《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河流对其所在区域也有不利影响,如洪涝灾害、水污染等问题。

2.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大自然,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感。

3.粘贴代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图标请本节课的优胜小组代表全部同学粘贴图标。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过学习,能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而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好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环节意在引领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出长江在其下游地区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河流的不利影响。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另外,把粘贴图标作为评价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以致用长三角】1.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利用地图评价了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根据三组不同的地理景观图片,分析了其自然环境与独特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同时,以长江为例总结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问题在巩固一下。

2.学生做反馈练习。

3.讲解。

(设计意图: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回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培养地理学科思维。

)【说走就走长三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这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作业】自己设计一份“长江三角洲五日游”的行程。

包括1.精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2.设计好每天的具体行程安排,景点间的交通方式及大概所需时间。

3.了解所去城市的特色美食。

(设计意图:行程设计中,怎么去,去哪里。

为下节课探究交通、经济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文化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准备。

)【板书设计】《“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情分析根据课标要求和对本节教材的分析,最终教学内容定为以下几点: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面我将分别针对以上四个内容逐条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不同基础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难度。

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会进一步确定教学方法。

一.关于指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北京这三个区域,在说明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是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大多数学生能够有话可说。

例如,在学习“东北三省”的位置时,主要运用省级行政单位来确定范围的方法,这个方法完全可以自主迁移到本节课来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在学习“黄土高原”和“北京”的地理位置时,主要运用其所在地区的主要地理要素来描述,如地形区、山脉,本节课可以指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迁移过来,因为长江这条河流本身就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

在学生世界区域地理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运用濒临的海洋来确定海陆位置,在本节课中,把它迁移过来应该没有难度。

综上,这个学习目标全班的达成度应该很高。

二.关于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世界区域地理《东南亚》时,有过从交通这个角度分析一个地区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这种学习经验,不过由于间隔时间过长,多数学生估计很难在第一时间把这个知识能力储备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在学习《中国的疆域》时也评价过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那是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综合来分析的,其中在分析海陆位置优越性时通过一个活动题,通过和岛国和内陆国的对比,引领学生分析了临海对对外交往的有利影响,学生对这个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在分析沿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有利影响时,只要我再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学生应该就能从头脑中提取出来这个知识储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