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辽宁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辽宁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辽宁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含详细答案)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含详细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2013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考资料

2013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考资料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镜湖女(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4分)2、默写。

(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去也。

(《〈论语〉七则》)(2),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4)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5),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6)书不尽言,。

(《周易?系辞上》)(7)沧浪之水清兮,。

(屈原《渔父》)(8)今夕为何夕,。

(袁凯《客中除夕》)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__________。

阅读散文,我们能体味到鲁迅的________,冰心的________,梁实秋的幽默机智,丰子恺的清雅淡泊。

“情”是散文的命脉和灵魂,对于散文的“情”来说,真挚_________。

A.情趣冷峻深沉温和娴雅至关重要B.情趣冷峭深沉冲淡平和至关重要C.情调冷峭阴沉温和娴雅举足轻重D.情调冷峻深沉冲淡平和举足轻重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纠葛(gã)瓜蔓(màn)牛皮癣(xuǎn)为(wâi)虎作伥B.惬(qiâ)意觊(jì)觎蒙(mēng)蒙亮扺(zhǐ)掌而谈C.谄(chǎn)媚压轴(zhóu)一溜(liù)烟间不容发(fà)D.豆豉(chǐ)箴(zhēn)言轧(zhá)马路开门揖(yī)盗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棱角/菱形窒息/对峙稽首/稽查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2013辽宁省高考语文真题试卷考资料

2013辽宁省高考语文真题试卷考资料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

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

C.“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

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

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

D.《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

辽宁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中大网校

辽宁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中大网校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辽宁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总分:150分 及格:90分 考试时间: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选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选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六、写作(60分)
答案和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选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选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六、写作(60分)。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真题解析逐题详解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真题解析逐题详解

20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注意亊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3分)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答案】C【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解答本题,首先根据第一段,可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然后把各项选择支和文本对照分析,可以明确:A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中不同民族间饮食方式的“融合”;B 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与亚洲其他地区在饮食品种上的融合;D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从国外引入的某一特定食材用途的扩大体现的“融合”而C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自然就谈不上“中和”“融合”的意思了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D项“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的表述错误,因为第四段有这样的表述: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方法规律】回到原文,仔细对照,注意说法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是本质意思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选项,命题人故意改变说法,其实意思不变,不要被迷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把握全篇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析】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这一理解错误,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方法点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4.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C.多(格)不行格:搁置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析】A项中的“著”为动词,意思是“表述、写成”,“著令”的意思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解题指南】推断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几种方法:1.从字形结构入手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夫子将焉适?”“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2.从读音入手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例如:“或至涂而反”“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3.从成语入手学生对成语的意思比较熟悉,借助成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推断实词的含义例如:“犹矢之中的”其中的“的”可以根据“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推断为“箭靶”4.从结构位置入手在古代汉语中,大多数词组和句子结构整齐(相似),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断实词的含义例如:“选置师傅,铨简秀士”这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5.从语法入手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借助语法,可以迅速地推断出实词的含义例如:本题C项“诸人咸以君方乐广”中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③尤不可深责主将②不宜以小故置之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⑥公为之亦自若也⑤公执以为不可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析】“正直”的意思是:心地坦荡,为人处事公平公正①是说王尧臣要求朝廷彻查阎文应嫌疑,体现其不畏权势,公正无私②③是说王尧臣认为朝廷对犯小错误的韩丞相、范仲淹的处置较重,体现王尧臣的实事求是,不逢迎投合当权者的品行④是侧面强调王尧臣的才干,无关正直与否⑤是说明王尧臣不为利益所动,公事公办⑥是体现了王尧臣在诋毁面前镇定自若神态,无关正直与否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明确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的“韩丞相指挥失当导致任福等人战死”的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可知,任福战死是因为其“违节度”,不是韩丞相指挥失当【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对选项,排除错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常常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放在同一个题目中考查做这类题目要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人、物、时、地、事、理六要素回归原文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答案】(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译出大意给2分,“荒政”“恤”“论”三处,每译出一处给1分)(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译出大意给2分,“遇”“矫饰”“称”三处,每译出一处给1分)【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析】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第(1)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下面几个点: “荒政”是指救济饥荒的法令;“恤”是体恤的意思;“论”是论处的意思第(2)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下面几个点:“遇”是对待的意思;“矫饰”是虚假掩饰的意思;“称”是称誉的意思【解题指南】第一步:将古今汉语义基本一致的字词标示出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对译或无须翻译的地方排除,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第二步: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文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们的意思第三步: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通顺流畅参考译文: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等官职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任光州知州这一年光州出现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打开富民的粮仓(掠夺粮食),有的官吏认为按照法律应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郭皇后被废,宦官阎文应于此有很大干系,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只是最终没有这样做,这样自此在阎文应当权时,再也没有人敢指手画脚了,后来阎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路兵马所在的山川的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因为作为主帅出战失利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德行的楷模,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不听从节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加重惩罚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当权,请求朝廷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建议下到了主管财赋的三司而停滞,张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坏话皇上对这一切都置之不理,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绝不会固执己见在皇上面前,陈述了很多与天下利害攸关的大事,等到这些事情施行时,也从来没有自夸过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地位尊贵权势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王纯臣写下了一道奏章,奏章中表达了宗庙至重,国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王尧臣的去世非常伤感,等到王尧臣发丧时,就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定谥号为“文安”(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烟:盘香的烟缕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描绘了茶具间光彩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子声与烟缕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的第二联【解析】在题型上当属“炼句”题炼句题答题一般包括三个要点: ①通过简单地翻译,说明写的景和情②叙述好在哪里,指出所达到的表达效果③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诗歌,可以分析出第二联的内容写的应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既有视觉描写,又有听觉描写,还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格,表现了诗人所住环境的清幽以及表达了诗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隐士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析】这首诗从分类上看,应为写景诗,从竹轩”“柴门”“狭径”“倦卧”“闲吟”“竹”“雪”“梅”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情趣,从而可以分析出诗人闲适、洒脱、高雅的隐士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总角之宴,,,不思其反(《诗经·氓》)(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3)浊酒一杯家万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答案】(1)言笑晏晏信誓旦旦(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考点】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析】和去年一样,今年的名句名篇题目的来源仍然是课内名篇中的句子,而且从时间来看,仍然涉及了先秦、唐、宋三个时期考生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一般都不会失分注意题(1)中的关键字“晏”“旦”,注意题(2)中的关键字“鉴”“亦”,注意题(3)中的关键字“燕“满”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圣诞夜的歌声【匈牙利】约卡伊·莫尔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
, ,
,
细味 孔 子 的话 ,是 讲 唯 有 舜 称 得 起 无 为 两振 之 。 总督 漕运 ∷臃i捺1和 饥 ,移 江 南粮 十 万石 、
) 一项是 ( A,从 司 马迁《 一 书 的时代 老子 》 史记 》 开 始 ,关 于 老 子 和 《

I卷

阅读 题 必考题
3分
)
-、 现 代 文 阅读 (9分 ,每 小 题
阅读 下 面 的文 字 ,完 成 1~3题 。 以来 即有 异说 。 史记 》 老 子 其 人 其 书 的 时代 ,自 司 马 迁《 ,力 老子考异 》 清代 学者 崇 尚考据 ,对 此议 论 纷 纷 ,如 汪 中作 《 主 老 子 为 战 国 时 人 ,益 启 争 瑞 。钱 穆 先 生 说 :“ 老 子 伪 迹 不 彰 ,真 相 不 白 ,则 先 秦 诸 子 学术 思 想 之 系统 条 贯 始 终 不 明 ,其 ” 源流 派 别 终 无 可 言 。 大 家都 期 待 这 个 问题 有 新 的 解 决 线 索 。 过 去 对 于 古 书真伪 及 年 代 的讨 论 ,只 能 以纸 上 材 料 证 明 纸 上 材 料 ,没 有 其 他 的衡 量 标 准 ,因 而 难 有 定 论 。 用 来 印 证 《 老子 》 的 古 书 ,大 多 受到 辨 伪 家的 怀 疑 ,年 代 确 不 可 移 的 ,恐 《吕氏 春 秋 》 ,但 这 几 本 书 成 、 和《 怕要 数 到《 淮 南子 》 韩非子 》 书 太 晚 ,没 有 多 少 作 用 。 近 年 战 国秦 汉 简 帛佚 籍 大 量 出 土 为 学术 界 提 供 了许 多前 所 未 见 的地 下 材 料 ,这 使 我 们 有 可 能 老子 》 的 时代 问题 。 重新 考 虑《 1973年 长 沙马 王 堆 三 号 汉 墓 出土 的 帛书 ,内 有 《 老子》 两 种 版 本 ,甲 本 字体 较 早 ,不 避 汉 高祖 讳 ,应 抄 写 于 高祖 即 帝 位 老子 》 抄 写年 前 ,乙 本避 高祖 讳 ,可 能抄 写 于文 帝初 。这 两本《 老子 》 黄帝 代 都 晚 ,无 益 于《 著 作 年 代 的 推 定 ,但 乙本 前 面 有 《 ”“ ” 四 篇 ,系 “ 黄 、老 合 抄 之 本 ,则 从 根 本 上 改 变 了学 术界 对 书》 早期 道 家的认 识 。 “ ” 郭 沫 若 先 生 曾指 出 ,道 家都 是 以 发 明黄 老 道 德 意 为 其 》 道 老子 》 和《 指 归 ,故 也 可称 之 为黄 老 学 派 。《 黄 帝书 是 家的 显 然 在 当 时公 经典 ,在 汉初 被 抄 写在 《 老子》 前 面 的《 黄 帝书》 众 心 目 中 已据 有 崇 高位 置 ,不 会 是 刚 刚 撰 就 的 作 品 。 同 时 《 《 《 、 、 与《 慎子 》 韩非子 》 黄 帝 书》 申子 》 等 有 许 多共 通 文 句 ,而 慎到 、 韩 非 三人 均 曾 学黄 老 之 术 ,这 些 共 通 之 处 可认 申不 害 、 的 引用 阐发 。 申不 害和 慎 到 的年 代 ,前 人 推 为 作 对《 黄 帝 书》 老子 》 的共 不 应 更 晚 。至 于《 与《 黄 帝书》 战 国 中期 ,《 黄 帝 书 》 “ ” 篇 云 王 天 下 者 有 玄德 通之 处也 甚 多 ,如 《 黄 帝 书 ・经 法 》 “ ” 而 五 十 一 章 :“ 生 不 老子 》 什 么是 玄德 ,文 中未 见 解释 。查《 “ ” ” 有 ,为 而 不 恃 ,长 而 不 宰 ,是 谓 玄德 。 帛书所 讲 玄 德 显 然 由 此 而 来 。此 例 甚 多 ,那 么 为《 老子冫 黄帝书》 所 称 引 的《 缬∷ 呤∷ 帑∷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1-9题)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1-9题)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辽宁卷)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中“和”这一文化思想的梳理及概括能力,题干为否定形式。

【解题思路】从原文第一座自然段知道,“和”的文化思想的核心是有“中和”“融和”,可以梳理概括出中华本土饮食应该是接受和消融了外来饮食之后才能体现出这一文化思想的。

选项ABD分别从肉食、亚洲其他地区的饮食和从非洲引入的芝麻等三个侧面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和”的思想。

而C项的意思是中华饮食本土特性的根本,属于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基础,但不能体现中华饮食中“和”的文化思想——“中和”“融和”。

依据题干,就应该选C。

2.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题干为否定形式。

【解题思路】ABC三个选项在原文中都有依据。

而D项中“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的意思是在南北朝时期,“胡床”“貊盘”两种食具在中原地区被大范围推广。

这与原文南北朝时期这两种食具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的意思看似接近,其实不然。

因为原文中至于大范围推广的时间没有明确依据,显然是偷换了概念。

依据题干,选择D。

3.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题干为否定形式。

【解题思路】ABC三个选项在原文中都有依据。

而D项中的“因”——“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与“果”——“被世界各国认可”的关系与原文中的“因”——“中华饮食并不会失去自我”与“果”——“被世界各国认可”不相符合,其中因果关系中的“因”被偷换,因果关系也就不能成立。

依据题干,选择D。

4、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A项“著”的意思有显著的意思,但这里的意思应该是“书面写定”的意思。

从上下来来看,由于王尧臣替当时迫于饥荒的强盗详情,然后说“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到现在用什么呢,自然是法令了,“著令”就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

B项的“释”和D项的“阴”都是常用义,放到语境中也很贴切。

2013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汇总试题及答案

2013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汇总试题及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gB.豆豉chǐ踝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 按图索骥jìC.梗概g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niǎo 明眸皓齿móuD.搁浅gē解剖pōu 鬼鬼祟崇suì不屑一顾xiâ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和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D.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工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答案(word版)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答案(word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一、(9分)1.(3分)C2.(3分)D3.(3分)D二、(36分)(一)(19分)4.(3分)A5.(3分)B6.(3分)B7.(10分)(1)(5分)“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译出大意给2分;“荒政”“恤”“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2)(5分)(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译出大意给2分;“遇”“矫饰”“称”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二)(11分)8.(5分)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

”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9.(6分)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6分)(1)言笑晏晏信誓旦旦(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每答对一空给一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25分)11.(25分)(1)(5分)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6分)①因感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②在表达善意的时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③遭到拒绝后,他感到无奈、失望、困惑。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 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 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 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 • 观点二: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 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 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 • 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 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 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
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 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 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 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 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 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逐”字运用比 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 与烟缕相伴而起的动态美。(1分)
16、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 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 宣传。(每一分句的内容为一点,答出一 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字数符合要求,给1分。)
常见类型
1、新闻类题材的压缩
常见的题型有:拟新闻标题、写一句 话新闻(如2003年高考题)、写导语 (如2005年福建、安徽春季高考题)、 概括内容要点(如2005年广东,江西高 考题)等。
典型题例1: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 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5字以内。 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9 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 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语,首先要抓住材料 中的主要信息:打电话时的环境、到达目 的的时间、联系方式。根据题目要求,即 可获取信息:
我国科学家经过研究,将“中国石器时代”的上限前推 了36万年。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 位于河北北部,北京西面100多公里泥河湾盆地东部,发现 了藏有丰富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小长梁遗址。80年代中后 期,距离小长梁遗址不远的东谷坨遗址的石器时代被确认距 今100万年。 90年代末以来,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古地磁专家在小长 梁遗址采集了上千个泥土样品,通过对这些样品反复测定, 终于确认了,136万年前河北北部就有能够制造石器的早期 人类。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辽宁卷(语文)纯word版

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辽宁卷(语文)纯word版

2013·辽宁卷(课标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推荐】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

【推荐】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推荐】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

【推荐】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整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整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辽宁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臵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C. 多格.不行格:搁置。

D. 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②不宜以小故置之③尤不可深责主将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⑤公执以为不可⑥公为之亦自若也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

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

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诗经·氓》)(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3)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圣诞夜的歌声【匈牙利】约卡伊〃莫尔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

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

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

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

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

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

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

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

”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

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

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

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

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你有这么多的孩子!”“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

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给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还能不动心呢?他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的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

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

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

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