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思想小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思想小谈

摘要:建筑历史中,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中国古典园林都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西方人被其中的精妙与巧夺天工的设计所折服,东方人却从园林之中思索着古人无穷的

智慧。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在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主线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尽览无

遗,园林看似悠闲散漫、放荡不羁与自然混为天成,实则规矩整齐、有张有弛以哲学思

想为造园的依据。

关键词: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典园林宜自然动静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门类众多,但是其中艺术性最高的非园林艺术莫属。将自然山水的景色,浓缩集中于园林景色之中,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人们常说的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两大类型。北海、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都是属于皇家苑囿,而苏州、扬州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皇家苑囿中,建筑物繁多而分散,造型与色彩富丽堂皇;私家园林中的建筑物都较小,而且布置得集中,小巧精致,平易近人。

不论是皇家苑囿还是私家园林,中国的古典园林都以以成景为重心,体现一种“虽为人作,宛若天成”的自然观。所谓“景”,就是景色可以使人醉入其中或者自成谐趣,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景就不是冰冷的对象,而是人与环境和谐互动的结果。因而,人的素质或其内在的文化积累在成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把一个自在的物质系统转变成为易于引发特定旨趣的景象是需要技巧的,这技巧的核心,用计成的话来说,就是“因”。“因”就是充分发掘自己所面对的造景资源,找寻其与既有文化意向的契合,并且以此为起点来形成恰当的环境。在园林设计时,当然要求设计者把“联想”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把基地条件、可得到的物质元素和已有文化资源所形成的景观倾向紧密结合起来,促成景的形成。《园冶》中多处提到“宜”:精而合宜、精在体宜、相地合宜、构园得体、随宜合用等。“宜”首先是道家“自然”的哲学思想的精髓,“宜”的最高境界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一个高超的设计,应该让人觉得一切都那么有机,那么自然,让人心醉得了无痕迹。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没有花坛,没有修剪的草坪,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三五成丛,自由散聚,水池或山石、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建造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甚至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

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突出了道家自然的思想。

遵循自然,顺依自然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极其重要的一点深深地影响了着中国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道非道,非常道”,大道运化天地万物,无不是遵行自然法则的规律,无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无不是返归于本根,修证“道法自然”的过程,就是一个法自然的清静无为,无论修证炼功,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只须让一切自然地运变流行,自然的静,不假造作,自由自在,那就对了。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设计一直受到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在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指导下,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

“道法自然”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世界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都应该遵守由道控制的自然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可以说,这一结论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

当然,这一哲学的方法论,必须经过转换才能在园林艺术中显示其价值。因为园林的所有特征虽然是人工的产物,但都是具体实在的,如何表现事物的自然品质取决于设计师的表达方式。景观要素如:山、水、植物尽管是自然物,但可经过人工处理体现出人为的特征;同样,人造之物象园林中的建筑小品等,在自然的思想指导下也可以成功地表现出自然的精髓。

在古典园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筑是主要的构景要素,对景观设计的美学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和他们在特定环境的意义,而不是其数量的多少。设计师通过对场所的认识,在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考虑的基础上,把人工山水、建筑按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据安排其空间秩序。通过展现园林合理的功能、宜人的比例、恰当的布局、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准确的用色和用材等设计手法,就可以达到“宜”的境界。

私家园林由于其宜人的尺度,巧妙地布置而更是中国园林的精髓所在,你可以从一个小的花窗里,透过外面的廊子,看到水池中的户石假山,也可以在一个扇形平面的亭子里休憩,背后是砖雕的古诗,面对近中远三重景色:近处是曲折的平桥,中景是精美的水榭,远景是几公里以外的宝塔。这就是所谓的静观。所谓“静观”是庭园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以停息的亭子里,坐椅上留住人,世人能够对四周的景色流连不已,因为其视点与景物的位

置关系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像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的安排实现范围内的主景,配景,近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的使画面向纵横发展。

当你在园林中走动时,有时会有这种情况,从这个假山石孔洞中看出去的事一种绿树的景致。当您又走一步,这个假山的开头一下子改变了,您看到的是假山上的奇石,这就是园林中的步移景异。步移景异,很大程度上是统括了现在所谓空间结构和景观结构之关系,此一层次,核心仍乃尺度,但关键不在步移,而在景异,这是同审美发生关联的。这就是所谓的动观。所谓“动观”,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行进路线,把不同的景致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步,景色不断的产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创卷图画,一景接一景不断的印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

静观结合动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动静相对的哲学思想,在“动”中处处穿插,引人入胜,让人不由自主地按照设计者的思路,缓缓地欣赏,一步一步将游览者带入高潮,游览者的心境也在不断的变动,被这一个一个的线索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被拉入下一个线索。然而静境却穿插于其中,使得游览者,不断地驻足,欣赏这一幅幅立体的画卷。让游览者流连忘返,意犹未尽。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循序“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加重视障景、借景、框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庭园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手法,造成或开朗,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得景色更为丰富。

这些都是中国园林的布置,设计,选址等比较大的方面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所受到的传统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有着更多的小点孕育着更为深刻的哲理。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中的漏窗形式数不胜数,其窗格的形式也变化无穷,艺术之精湛,内涵之丰富堪称一绝。窗作为古代建筑点睛的地方,其样式、图案、寓意及取景,都能反映出园主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理念。

民间习用的吉祥图案是漏窗常用的基本形式之一。这是民俗文化与士大夫文化的有机渗透与巧妙结合,有可如人意的“如意”,多子的象征“石榴”,长寿康健的“松鹤”等,在分布上注重变化。比如苏州留园“古木交柯”对面的六扇漏窗,从东到西依次为六角形、八角套海棠、海棠珠花、葵花和藤景如意,全面表达出了园主人的生活追求。

漏窗外部窗洞的形式,则大胆地吸收了大自然中的鸟兽花卉造型。像松、竹、柏、牡丹、兰、菊、梅花、芭蕉、海棠、秋叶、以及桃子等,都可以应用到窗子之上,另外如狮子、老虎、松鹤等动物形象,也被变形后予以采用,与自然的山池树木景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令人遐思,让人叫绝。在大局中不太可能完成的设想和理念,可以通过在漏窗的设置中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