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思想小谈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虚实观的哲学思想与空间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虚实观的哲学思想与空间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虚实观的哲学思想与空间表达李沁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ꎬ广东广州510303)㊀㊀摘要:设计与文化如同鱼水关系ꎬ相互依存㊁相互促进ꎮ中国古典园林中虚实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ꎬ可以追溯到对中国文化有深刻影响的儒㊁道㊁释的哲学思想体系ꎬ并在山水㊁石㊁建筑㊁花木四大造园要素中得以空间的表达ꎮ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ꎻ虚实相生ꎻ儒道释思想中图分类号:B21.5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 ̄3798(2014)04 ̄0072 ̄04收稿日期:2014 ̄05 ̄01作者简介:李沁茹ꎬ女ꎬ湖南长沙人ꎬ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ꎮ㊀㊀中国古典园林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ꎬ反映了传统哲学思想ꎮ其中ꎬ虚实观对中国古代造园的影响尤为深刻ꎬ反映了 虚实相生 的文化观念ꎮ正是这赋于思辩的文化观念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景观之经典ꎮ所谓虚ꎬ也可以说是空ꎬ或清空㊁空灵ꎬ或者说就是无ꎮ所谓实ꎬ就是实在㊁结实或质实ꎬ或者说就是有 [1]ꎮ实ꎬ是形象的㊁可感知的形式实体ꎮ虚ꎬ是与实相对的ꎬ需要人们通过审美体验在脑海中形成的想象与领悟的画外之象ꎮ虚与实是相辅相成㊁互为图底的关系ꎮ所谓 求空必于其实 ㊁ 虚实相生 深刻地揭示了虚与实的辨证关系ꎮ早在2000多年以前ꎬ老子的 诞殖以为器ꎬ当其无ꎬ有器之用ꎻ凿户牖以为室ꎬ当其无ꎬ有室之用ꎮ故有之以为利ꎬ无之以为用 道出了空间的内涵ꎬ他指出空间营建的真正目的是 托其所有ꎬ用其所无 ꎮ有与无ꎬ即实与虚ꎬ相反相成ꎮ 实 是 虚 的载体ꎬ 虚 是 实 的升华ꎮ中国古典园林处处体现了虚实观ꎬ形成了诗画般的园林空间ꎮ与西方重视形式实体的审美价值观不同ꎬ中国古人往往通过 虚 空间来体现意境的表达ꎬ在文学㊁绘画中无不表现出留有虚空以囊括万物的气魄ꎮ古代艺术家们通过虚与实的转化ꎬ以实衬虚ꎬ以有限的实体反映无限的精神内涵与意蕴ꎬ从而创造出独特㊁深邃的中国园林美学ꎮ一、虚实观的文化根源虚实对比的经典造园手法源于中国人虚实相生的哲学观念ꎮ虚实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ꎬ我们可以追溯到对中国文化有深刻影响的儒㊁道㊁释的思想体系ꎮ㊀㊀(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ꎬ非常强调 敬德 ㊁ 明德 ꎬ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教化陶冶作用ꎬ尤其主张在 游于艺 的过程中去净化心灵[2]ꎮ孔子说: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㊁ 为政以德ꎬ譬如北辰ꎬ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ꎬ都是以自然界中的物质比拟道德㊁品行和精神ꎮ儒家以自然界中的物质实第34卷㊀第4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Vol.34㊀No.42014年8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Aug.2014体作为道德精神比拟㊁象征ꎬ主张将情志溶入山水之间ꎮ古人寄情于山水ꎬ将客观存在的景物作为道德精神的载体ꎬ以此来抒发情感ꎮ情感物质化与物质情感化的转化过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的紧密关系ꎮ在这一自然与情志融合的过程中ꎬ形成了现实的 实 与意念的 虚 的交融ꎮ所描述或营造的景物便是客观存在的 实体 ꎬ实 并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ꎬ所谓 醉翁之意不在酒 ꎬ而在乎作者想表达的精神情感ꎮ这种画外之意ꎬ便是 虚 ꎮ虚实相应ꎬ形成了写意化的中国古典园林ꎬ它将园林之美从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的高度ꎬ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ꎮ 实 展现的是客观景物的 象 ꎬ 虚 则传达的是景物的 象外之象 ꎬ即其蕴涵的精神内核与意境ꎮ儒家运用«诗经»中比兴手法ꎬ以寄情山水㊁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内心世界ꎮ例如ꎬ植物被人为地赋予了个性ꎬ成为人格的象征ꎮ周敦颐«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ꎬ濯清涟而不妖 ꎬ将莲比喻君子ꎮ植物还是感情和吉祥的化身:榉树象征中举ꎻ紫薇象征高官ꎻ紫荆象征和睦ꎻ萱草象征忘忧ꎻ石榴象征多子ꎻ玉兰㊁海棠㊁牡丹㊁桂花同栽ꎬ意喻玉堂富贵ꎮ虚与实反映着自然景观与人内心的交融ꎬ从实到虚的相互转化过程(山水景物人格化和人格品质物质化)ꎬ达到心灵的感悟ꎬ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注重的以 游于艺 来净化心灵ꎬ以修身养性的思想ꎮ㊀㊀(二)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影响极其深远ꎮ尤其是庄子的 道法自然 被尊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景观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ꎮ所谓道ꎬ就是事物在宇宙中的运行法则ꎮ«周易»有云: 一阴一阳谓之道ꎮ 老庄哲学受周易影响颇大ꎬ认为世间万物是阴与阳㊁有与无㊁虚与实的共同体ꎮ一切运动都在虚实的相互渗透转化之中ꎬ这便是道的规律ꎮ 道法自然 表现出对自然的无尚崇敬ꎮ老庄哲学对中国文人士大夫影响非常深刻ꎬ他们向往自然ꎬ寄情山水ꎮ因此ꎬ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强调 外师造化ꎬ中得心源 ꎮ以自然景观作为无上粉本ꎬ创造出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园林艺术景观ꎮ无论从植物的种植 三五成群ꎬ仿自然形式布局ꎬ还是从道路布置 曲径通幽ꎬ一切都是那么的浑然天成!㊀㊀(三)禅宗文化的影响佛教的理论核心是讲 解脱 ꎬ是所谓无牵无挂㊁无忧无虑㊁不欲不求㊁不争不夺㊁超乎是非荣辱之外的精神向往ꎮ禅宗这一高度思辩化的佛教派别ꎬ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ꎬ宋代以后独步释门ꎬ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ꎮ在禅宗看来ꎬ简约到极至的空间更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最大限度的思考ꎬ追求的是一种 空寂 ㊁ 空灵 的艺术意境ꎮ禅宗文化包含了有限与无限的辨证哲学ꎮ这有限与无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便表现为实与虚的关系ꎮ 空山不见人ꎬ但闻人语响 ꎬ 古木无人径ꎬ深山何处钟 都是以无映衬有ꎬ以虚来反映实ꎬ达到有与无㊁虚与实的统一ꎮ受禅宗文化影响ꎬ文人士大夫向往内心宁静㊁超尘脱俗的生活ꎬ追求自我精神解脱的人生哲学ꎮ退隐于 城市山林 的文人雅士运用虚与实的造园手法营造出以小见大㊁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景观ꎮ禅宗文化中提倡以少胜多ꎬ以不答为答ꎬ以 空 ㊁ 虚 的留白让人驰骋想象ꎮ所谓物有尽而意无穷ꎮ从壶中天地到芥子纳须弥ꎬ文人士大夫通过虚与实的对比相生ꎬ在弹丸之地表达无限的情怀和精神思想ꎬ感受 一峰则太华千寻ꎬ一勺则江湖万里 的气魄ꎮ他们把园林作为心灵寄托之所ꎬ把禅宗空灵超旷的境界溶入园林创作ꎬ建造自己内心精神家园ꎮ㊀㊀(四)美学基础中国古典园林可谓诗画艺术的载体ꎮ中国古典园林多出于文人构思ꎬ营造之事多由善诗㊁文㊁书㊁画的文人艺术家参与ꎮ中国山水园林可从传统的文学和绘画中找到母体ꎬ是山水诗㊁山水画的物化ꎬ被称为凝固的诗㊁立体的画ꎮ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说: 虚实相生ꎬ无画处均成妙境 ꎮ中国古代艺术强调 虚㊁白 的意蕴ꎬ为了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蕴ꎬ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面积空白ꎬ如国画的留白ꎬ便是无画成妙境ꎬ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ꎮ这种有与无㊁虚与实的对比相生产生的无尽意蕴正是中国美学艺术的精华所在ꎬ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ꎮ中国古典园林如同中国山水画的物化ꎬ粉墙即如绘画之 留虚 ꎬ 藉以粉壁为纸ꎬ以石为绘也 [3]是将山水化物化的形象描绘ꎮ372014年第4期李沁茹:中国古典园林虚实论的哲学思想与空间表达二、古典园林中虚实观的空间表达山水㊁石㊁建筑㊁花木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ꎮ虚实的对比与结合无形地反映在各要素之中ꎮ㊀㊀(一)山水叠山理水是造园艺术的精华ꎬ最能形成 虽由人作ꎬ宛自天开 的境界ꎮ山表现为实ꎬ水表现为虚ꎮ通常所说的山环水抱ꎬ就意味着虚实两要素的萦绕与结合ꎮ 山无泉而若有ꎬ水无石而意存ꎬ自然高下ꎬ水仿佛其中 正是通过扬州个园以山石为景ꎬ分别象征春㊁夏㊁秋㊁冬四时景色ꎮ这种借物传情的手法正是以实寓虚的造园艺术ꎮ单就山石来说ꎬ堆山叠石 实 则形成峰峦峭壁ꎬ 虚 则构成沟涧洞壑ꎬ二者相辅相成ꎬ构成山林野趣的意境ꎮ加之山石间的水流声ꎬ意境则更为生动ꎬ在咫尺山林间达到虚实相生㊁回味无穷的境界ꎮ又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ꎬ占地面积极小ꎬ竟然有曲折不尽㊁变幻莫测之感ꎬ叠石参差错落㊁高低起伏ꎬ流水叮咚㊁蹊径盘洄ꎮ行走其间ꎬ一虚一实ꎬ一静一动ꎬ如走进了深山峻岭一般ꎮ这一虚实处理ꎬ使空间以小见大ꎮ古时文人雅士多隐于闹市而怡然自得ꎬ正是借助虚实手法构筑了他们理想的 城市山林 ꎮ㊀㊀(二)石石之于园林ꎬ有如雕塑之于城市ꎮ所谓 片山有致ꎬ寸石生情 ꎬ石有传情达意的作用ꎬ亦有画龙点精的效益ꎬ常成为园林的主题ꎮ因此ꎬ造园家对于石的体态特征有着特殊的要求ꎮ瘦㊁漏㊁透㊁皱被作为评价山石形态优劣的标准ꎮ瘦与皱ꎬ属石之 实 ꎻ漏与透则指石避免拥堵死板ꎬ其中必有 空 ꎬ以达到玲珑剔透ꎬ轻盈飞舞之态ꎬ属石之 虚 ꎮ如留园的冠云峰ꎬ置于庭院之中以其虚实结合的优美造型 似有飞舞之势 ꎬ犹如一座抽象的雕塑ꎮ㊀㊀(三)园林建筑在园林建筑中也包含了虚实两方面ꎮ实的部分主要是单体建筑或墙垣ꎬ虚的部分主要是门窗孔洞及透空的廊子ꎮ隔扇㊁漏窗则属于半虚半实ꎬ介于两者之间ꎬ起过渡与调和的作用ꎮ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ꎬ给人回环曲折㊁步移景异的体验ꎬ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筑与透空廊子㊁门窗之间的虚实变幻ꎮ中国的单体建筑主要是矩形平面ꎬ形式较单一ꎬ正是通过廊子连接各建筑ꎬ虚实结合ꎬ使空间曲折㊁富于变化ꎮ加之墙垣上的漏窗㊁空洞ꎬ不仅丰富了空间界面ꎬ形成虚实对比ꎬ营造含蓄之美ꎬ而且增加空间景深ꎬ使空间更为深邃ꎮ㊀㊀(四)花木花木在园林中的地位从现存的园林遗迹中不言自明ꎮ拙政园中的枇杷园㊁远香堂㊁海棠春坞㊁留听阁㊁听雨轩都与花木有联系ꎬ有的是直接观赏花木ꎬ有的是借花木抒情写意ꎮ花木配置十分讲究虚实结合ꎮ陈从周先生在«说园»指出: 小园树宜多落叶ꎬ以疏植之ꎬ取其空透ꎻ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ꎬ则旷处有物ꎮ此为以疏救塞ꎬ以密补旷之法 [4]ꎮ这里实际上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在小园内通过疏植可以弥补空间的拥塞之感ꎬ疏植即 虚 ꎬ小园的拥塞即 实 ꎬ以此虚实结合以达到理想的空间感受ꎻ在开阔的大园里ꎬ常绿树即 实 ꎬ空间即 虚 ꎮ与西方园林讲究几何形的规整种植不同ꎬ中国古典园林的花木种植追求自然式布局ꎬ可谓 虽由人作ꎬ宛自天开 ꎮ点植以求树形的独特ꎬ密植以求疏密有致㊁参差错落ꎬ形成虚实对比ꎬ以获得山林野趣的效果ꎮ花木是软质景观要素ꎬ建筑是硬质景观要素ꎮ软质与硬质在园林当中同样构成了虚实对比ꎮ这种虚与实的结合达成完整界面的限定ꎬ同时形成层次丰富的界面组合ꎮ如拙政园中部景区有几幢建筑彼此相隔较远ꎬ因此用茂密的花木穿插于其间以形成的有虚有实的界面形式ꎬ同时起到有效限定空间的作用ꎮ 夫无形者ꎬ物之大祖也 是故有生于无ꎬ实出于虚也 [5]ꎮ中国园林的丰富精神内涵在虚实相生中充分体现出来ꎬ让我们体味中国园林特有的意境ꎬ领略她独有的魅力ꎮ这种魅力是民族的象征ꎬ却征服于世界ꎮ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精髓应被传承ꎬ引导中国当代设计ꎮ在国际趋同日益明显的今天ꎬ找到自己文化根源的精髓ꎬ将文化融于设计ꎬ才能给设计以灵魂ꎬ使其光彩夺目ꎮ参考文献:[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47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34卷㊀筑工业出版社ꎬ1986:108.[2]曹林娣ꎬ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ꎬ2004:87.[3](明)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ꎬ1988:34.[4]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ꎬ2002:56.[5]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卷一[M].北京:燕山出版社ꎬ1995:26.(责任编辑㊀黎尚健)CulturalRootsandPerformanceoftheVirtual ̄realViewinChineseClassicalGardensLIQin ̄ru(DepartmentofFineArtsꎬ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ꎬGuangzhouꎬGuangdongꎬ510303ꎬP.R.China)Abstract:Therelationshipbetweendesignandculturaislikerelationshipbetweenfishandwaterꎬtheydependoneachotherandpromoteeachother.Theformationofthevirtual ̄realviewinChineseclassicalgardenshasadeepculturalrootꎬanditcanbeascendedtoConfucianismꎬBuddhismandTaoism.TheconcepthasbeenreflectedinwaterꎬstoneꎬbuildingsandplantswhicharethemainelementsoftheChineseclassicalgardens.Keywords:Chineseclassicalgardenꎻthevirtual ̄realviewꎻBuddhismandTaoism57 2014年第4期李沁茹:中国古典园林虚实论的哲学思想与空间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 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 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 景色往往藏在后面。
奥运村入口处障景
现代园林的障景多为讲究景观的艺术美, 缺少了古典园林的意境美。形式更加丰 富多彩,造型奇特,颜色更加鲜艳,并 且园林功能也更加的多元。
框景
框景:凡利用门框、山洞、窗框、树框等,把景观围合 起来,有选择地摄取另一空间的优美景观,恰似一幅嵌 于镜框中的立体风景画,称为框景。
框景使游人产生错觉,把现实中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 误认为是画在图纸上的图画,把园林绿地的自然美、绘 画美与建筑美高度统一,高度提炼,把自然美升华为艺 术美,加强风景艺术的效果
框景的造景手法在园林布局中灵活
运用,即可起到步移景异、移步换 景的景观效果,丰富园林景观。
现代园林中的框景,有的是以框的 抽象画为景。有的以景框自成一景。
3. 中国绘画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传统山水画的画家在创作之前要对表达的意境有鲜 明的认识,这就是“成竹在胸,意在笔先”。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在理法要素上也与绘画有异曲 同工之妙,中国绘画中的构筑要素对园林造园创作 也有深刻的影响。从问名、相地、立意、布局、理 微到余韵以及贯穿他们的核心——借景也都是如绘 画的这个逻辑顺序一般有条理、有章法的进行。
古代——殿、堂、厅、馆、轩、榭、 亭、台、楼、阁、廊、桥的相互观 望
奥运村南北景观主轴上的对景
现代园林对景常为正对景,一般讲 究轴线对称,是正对的景能相互观 望、相互烘托
障景
障景:在园林中凡是起到抑制视线,引导空间作用的屏 障景物叫障景。
障景一般采用突然逼近的手法,使游人视线较快受到抑 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于是必须改变空间 游览方向,而后逐渐展开园林景观,达到豁然开朗“柳 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即所谓“欲扬先抑,欲露先藏” 的技法。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的和谐思想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的和谐思想探析
兴起 一股 归隐 山林 之风 ,私 人园林蔚
深远 。
时 也是美学 的一个重要范畴 。 “ 古典 性而存在 的人 文 自然 。魏 晋时期 ,名 态 的和谐统一为基础 的 。这种 审美化
国古典 园林文化 充分体现了 “ 天人合 然 兴 盛 。 当 此之 际 , “ ”成 为 自 天 ”的哲学思想 ,笔者将试 图通过探 然 、天性 的 同义词 ,同时深 入了艺术
“ 林 是 建 筑 的延 伸 和 扩 大 , 园
是建筑进 一步和 自然环境 ( 山水 、花
之际 ,周人标举 “ 天”以解构殷 商王
定了传 统的宇宙观 ,但并非是 “ 统 一 木 )的艺 术综 合” 。 中国古典 园林 江湖 ”的局面 ,在 “ 天人合一 ”理 论
朝的 “ 神” ,借 以提 升 自身 的文化地 以建筑 为核 心 ,具 有突 出的实用居住 之外 ,还有 “ 天人相 分”等不 同的声 位 ;战 国时期 ,百家 争鸣 ,将 周王朝 功能 ,但 又不限于 此 ,而是把 建筑与 音 。延至汉代 , “ 人合一”理论 被 天 所发现 的哲学意 义上的 “ ”进 行补 天 周边环境 融合为一体 ,叠 山理 水 。植 董仲 舒辈再度发掘扩 大 ,其所大 力宣 充和 完成 ,把社会大 一统的理想 与宏 树 种花 ,有意识地 营构 自然 生态 ,在 扬 的 “ 天人之际 ,合 而为一” ( 伸 董 观宇宙联 系到一起 ,构筑了崭新 而完 有限 的土 地面 积 上构筑了会 通天人 的 舒 《 察名号 》 ,并 非偶 然 。虽然 从 深 整 的宇 宙模 式 ,奠定 了中国人 的宇宙 “ 市山林 ”。 城 经 济基 础 角度 来 看 ,封 建 社 会 制 度 观的基础 ,对后世影响极远。 从商 周文化转变及 “ 天人合 一”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建 筑 中姿 态 灵 动 取代 了奴 隶社会 制度 ,但宗亲 制度 却 的 飞檐 翼 角 、叠 山 理水 的仿 自然 造 直 是封 建 社 会 上层 建 筑 的基 础 ,

从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渊源角度看坚定文化自信

从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渊源角度看坚定文化自信

从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渊源角度看坚定文化自信《长江丛刊》2019.0717从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渊源角度看坚定文化自信■安苑/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源自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

中国古典园林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园林界辨识度极高,具有独特的地位。

本文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两个层面挖掘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渊源,并探讨了新中式园林对于传统与现代园林元素的运用,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课程思政风景园林哲学渊源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多年而生生不息,最根本的是中华民族的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代代中国人中接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让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文化是不容绕过的关键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源自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

而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个。

中国古典园林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园林界辨识度极高,具有独特的地位,并对世界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对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影响最为突出,中国造园艺术在公元六世纪被引入日本,采用池中造岛的方式,是日本早期比较典型的私家园林风格。

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也大同小异,甚至时常可以发现以中文书写的匾额。

而早在十八世纪,中国造园艺术也伴随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英国。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以弯曲的河流、自然的河流与草地、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让园林宛自天开。

此外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也深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影响,其最早的仿中式建筑蓝白瓷宫、巴黎郊区的商蒂府邸等等都能够窥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神韵。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文化对古典园林有着深刻影响。

首先,古典园林蕴含着儒家尚“德”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一、自然与人工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山水之间人为添景”和“致天人之美,造园林之胜”的观念。

设计师以自然为基础,通过对景观的改造和塑造,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使整个园林呈现出自然优美的景观。

例如,园林中的假山、亭廊、池塘等人工结构都是以自然山水为原型而建造的。

二、意境的营造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园林的意境营造,注重通过景观创造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在园林的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布局、植物、建筑等手段,营造出具有独特意境的景观,使人们在欣赏园林之美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放松。

这种意境的营造,常常具有文人墨客的色彩,强调抒写情感、表达意境的空间。

三、尺度与层次的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中注重尺度与层次的处理,以营造出层次分明、有节奏感的空间。

通过布局、建筑物的高低、路线的曲折等手法,使园林空间显得宽广而舒适。

同时,通过不同景观之间的错落有致和大小景观的配合,使整个园林空间更加有层次感。

这种尺度与层次的处理,使人在园林中行走时能够体验到不同景观的交替和变化。

四、隐逸与开敞的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常常注重隐逸与开敞的结合,通过景观的布局,既保留了一定的私密性,又能够给人以宽广开阔的感觉。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错落有致的假山,通过山石的遮挡,形成隐逸的空间;同时,又有开阔的水面、广场等,体现了尊重自然和人的需要。

这种隐逸与开敞的结合,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又使整个园林空间更加完整和有趣。

五、虚实结合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景观的深远意义。

即通过真实的景观和虚构的景观相结合,将园林中的空间扩展到无限,给予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例如,园林中的假山和水面常常被设计成有远近、高低的变化,通过透视、幻觉等手法,营造出虚实交错的景观,给予观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与人工的融合、意境的营造、尺度与层次的处理、隐逸与开敞的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表达。

浅析中国传统景观造园的思维

浅析中国传统景观造园的思维
2 中 国园 林 中的 传统 思 维 不 同于西 方 定 量化 、 精 确 化且 具 有较 强 科学 性 、 理 论 性 的概
括的思维方式 , 中国传统思维在绘画 、 园林等领域更多是与人 的 精神性相对应 , 注重体现艺术家 自身的修养。辩证整体的思维 。 传统 的辩证思维方法源 于《 周易》 ——阴 阳。古 人很早就发 现 事物是永远处在无休 止的运动变化之 中, 而在其运 动与 变化 中 也存在着两方面 , 如男女 、 水火 、 阴晴、 长短 、 昼夜等等 , 他们之间 相 互联 系 而相 对 统 一 , 内蕴 着 生 生 不 息 变幻 莫 测且 充满 着 东 方 的哲学辩证智慧 。中国古典 园林一直追求着辩证 、 和谐 的统一 性, 在不少中国古典园林的著作 中都有关 于虚实 、 隐显 、 抑扬 等 辩 证 思想 的用 于造 园手 法 的论 述 。如古 典 园林 的景物 布 置 上 山 水相依 、 草木错落 、 小桥横卧、 鱼翔浅底 , 将 园中看似无关之物精 心 安排 营 造 出一 种 不 和之 和 的视 觉 实景 。同时 由实景 构 成 的 空 问围合或通透 、 绵 延, 或压抑 、 封闭 , 它 们通过人 的视觉传 及 内 心, 对 人 造成 一 种 主 观 上 的情 绪 与 心 理 暗 示 , 形 成 一 种 内 心 的
◎美 学 技术 ◎
浅析中国传统毒观造囝的曷维
燕关’ 池
( 上 海 大学 数 码 艺 术 学 院 , 上海 2 0 1 8 0 0 )
摘 要: 中国 古典 园林 造 园与 中 国传 统 思 维之 间存 在 一 定 的联 系, 积 淀 千年 而形 成 的 传 统 思 维 对 古代 中国 经 济 和社 会 生 活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以传统思维的不同角度也能更清晰的理 解 和 阐释 古 典 园林 的 造 园思 维 。 关键 词 : 古典 园林 ; 造 园; 传 统 思维

“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

“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
道 与 自然 的联系 , 暗示 了整个宇宙 的运行法则 , 并强调了一种 对 自然界 的崇高 敬 意。而对 于 中 国古典 园林 而言 , 是 以 正 “ 道法 自然” 作为景观设计 的指 导原则 , 把景观设计 的 目标定 位在将个人 的情感以恰 当的方式进行表 达 , 超越世俗 的水 在
[ 文章编号]17 - 9 8 2 1 )9 0 4 — 2 6 1 5 1 I0 1 0 — 17 0 [ 刊网址]ht:/ w .b b nt 本 t / w w h x .e p 中国古 典园林对 自然的思考一直受到这种基本哲学的影 响, 主张万物复归其本 色根源 , 人类社会 归于原 始状态 , 能 才 实现万物和谐 的境界 , 将个人 的情感 以恰 当的方式表达 , 在超 越世俗 的水平上享受 自然 之美 。同时 , 这一 审美方式反 映了 道家思想的精髓 , 对世界与 自然 界给予应 有的尊重 。在道 家 思想 中, 自然之所以美 , 并不 在于它 的形 式 , 而是在 于体 现这
界。另外一种含蓄的说法是 :天 下之物生 于有 , “ 有生 于无 ” 。
“ 道法 自然” 建立了人与 自然的联系 , 暗示 了整个宇宙 的 运行 法则 , 并强调了一种对 自 然界 的深刻 敬意。纵观 中国古 典园林 , 园中植物的种植 方式都是严 格依照 大 自然原始植被 的分布方式 , 或三五成丛 , 自由散聚 于水池或 山石 之畔 , 或 野 趣横生 , 景色苍润。设计 和建造之 中完全采用树无行 次、 石无
即无生有 , 有归无 。这是万 事万物 的起点和终点 以及运动 变
化的最后依 据。无外无他 , 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 , 动 是无
而有然 , 也就是说 , 自然而有然。 无 二、 道法 自然 ” “ 思想的本质 “ 人法地 , 地法 天 , 法道 , 天 道法 自然 ” 是道 家 哲学 的 核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条根本观念,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的核心,同时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永恒的主题。

这一哲学思想影响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延展性,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哲学、伦理学、美学还是在艺术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在艺术成就中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本与自然,又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古代中国,由于受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这种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思想,其表现为集居住休息和游览欣赏双重目的为一体,因地制宜,掘池凿造山,布置建筑、花、草,并利用自然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情趣的、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设计。

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1、“天人合一”的历史沿革“天人合一”哲学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产生、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

《周易》中“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提出了“天人一体”的思想。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道”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都连贯在一起,《道德经》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天和人都由“道”自然无为地生成的,天和人都要效法“道”,主张“道法自然”的观点。

之后,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儒家把人的德行和天命联系起来。

孔子认为对天即自然界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爱。

在我们生活中或者是在电视剧中经常会说到“我对天发誓”,这里的“天”不仅是自然界,而且是伦理道德;不仅是万物的生命之源,而且是人道德的终极根源;不仅具有自然意义,而且具有生命和伦理意义,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和永恒的价值。

孟子又对天道进行了继承和弘扬,发展了人道。

汉代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阐述。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物、象、意、境”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物、象、意、境”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物、象、意、境”侯禹升,张子赫(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123)自古以来,形象思维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思考方式与实践活动。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件精美的“瓷器”,将“物、象、意、境”四字蕴藏其中。

通过对古典园林中“物象、意象、物境、意境”四个词语,两两一组剖析解读,得出“象”作为构建“境”的基础,“境”作为“象”所追求的目标,在“境”营造之后又可澄怀回味于“象”。

而后从创作与审美两个角度论证“物”“意”之间的关系,得出创作角度是“意”向“物”的落实,审美角度是“物”向“意”的体味,两个视角之间互逆互证,以此来加固中国古典园林的“物、象、意、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物象;物境;意象;意境篇著作中,传达出:对“自然之物”本身的重视,是一切创造的前提与基础。

辞海中对“物象”一词作如下解释“外界事物;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景物,风景;物候现象”。

就“物象”之于园林的整体空间,实则所描述的是静观立法的微观单体。

物象是园林空间中客观存在事物的外在和内质表象:境因象生,因象生景[6]。

类比中国画中的“物象”之“人物、山水、花鸟、亭轩”,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物象”则为构成园林整体空间环境之“山石、水体、植物、建筑”个体单元。

首先是从形的概念上讲,万物皆有表象,如园林中“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枇杷芭蕉、亭台轩榭……”以“象之形”促进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作用,使人感知到是山、是水、是林、是亭。

其次是从质的概念上看,它包含了物象的内部结构、生长规律、体态、色泽、产地等。

以园林的掇山艺术为例,扬州个园选用不同材质的石材:春山(笋石)淡治、夏山(湖石)苍翠、秋山(黄石)明净、冬山(宣石)惨淡,通过“象之质”来营造四时之景。

1.2古典园林之“意象”“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

“虚实相生”哲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虚实相生”哲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虚实相生”哲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作者:李龙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2期(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10 )摘要:园林是时空的艺术,造园处处涉及虚实。

“虚” 与“实” 是中国古典造园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

实是指物镜的建造,而虚可指意境和情境的开拓。

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由触景生情到情景交融,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虚实相生;古典园林;造园艺术道家的虚实相生观促进了中国艺术境界的生成,也产生了中国美学独有的意境论。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两者存在辩证关系。

在中国造园艺术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到处可见。

这是一种手法,所谓疏与密、藏与露、浅与深都是相互联系的。

虚就是空,是空灵或者说是无;实就是实在、质实,就是有[ 2] 。

造园讲究虚实结合,留出间空。

下面将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造园手法方面来分别阐述虚实在造园中的运用。

1 园林构成要素的虚实相生1. 1 建筑古典园林中建筑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诠释着“虚与实” 的妙处。

以建筑来看,实可以指建筑本身的形体,而它所构成的空间,则为虚。

老子曾说:“凿户书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对于内部空间以开放为主的私家园林来说,其中的建筑物更是强调空灵、通透。

“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

” (钱泳《履园丛话》)对于古典园林建筑物来说,往往以粉墙为实,廊或其它透空的部分如门窗、孔洞等为虚。

而漏窗、隔扇等则属于半虚半实的要素,往往起到调和与过渡的作用。

古典园林建筑的里面处理常常使用虚、实及半虚半实这三种要素的巧妙组合形成虚实相生、妙趣无穷的效果。

如无锡寄畅园东部的廊院,(图 1 )清响小院以粉墙所围合是实,上开圆形月洞门及棱形门与外相通为虚,西靠三面临水的知鱼槛,以虚为主,而郁盘廊由粉墙构成,上有漏窗,是实中有虚的范例。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思想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思想

中 国古 典 园 林 滥 觞 于 商 周 , 展 于 魏 晋 。 熟 于 唐 宋 , 达 于 明 园林 “ 游 利 政 ” 私 家 园 林 强 调 在 “ 于 艺 ” 发 成 发 以 , 游 的过 程 中 净 化 心 灵 , 都 但 清 。中国 古 典 园林 艺术 博 大精 深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载 体 , 是 世 界 园 得 “ 志 于 道 , 于 德 , 于 仁 ” 是 也 先 据 依 。皇 家 园 林 以 标 榜 “ 德 ” 其 精 神 内 有 为 林 文 化 最 丰 富 的遗 产 之 一 。 她 不 仅 综 合 了许 多 种 艺 术 形 式 , , 水 核 。 如 山 皇帝 在 园林 中倾 注 一 些 理 想 人 品 的人 化 风 景 , 达 修 身 养 性 , 德 表 励 画、 法 、 筑 、 刻 、 物学 、 书 建 雕 植 园艺 学 等 , 重 要 的是 它 反 映 了 中 国 的 自勉 的道 德 原 则 , 圆 明园 有 “ 身 浴 德 ” 追 求 宁 静 以致 远 。康 熙 《 更 如 澡 , 御 传 统 哲 学 思 想 。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思 想 便 是 中 国古 典 园林 的 起 源 , 展 制 避 暑 山庄 记 》 “ 于 玩 芝 则 爱 德 行 , 松 竹 则 思 贞 操 , 清 流则 贵 廉 ] 发 :至 睹 临 而 成 为世 界 园林 奇 葩 的根 源 ! 陈 从 周 《 国诗 文 与 中 国 园 林 艺术 》 用 中 中 洁 , 蔓 草 则 贱 贪 秽 , 亦 古 人 因 物 而 比 兴 , 可 不 知 。 君 之 奉 , 之 览 此 不 人 取 的 一段 话 来 讲 , 究 中 国园 林 , 应 先 从 中 国 的传 统 哲 学 思 想 人 手 , 研 似 则 于 民 , 爱 者 , 惑 者 。 书之 于记 , 夕 不 改 , 诚 在 兹 也 。 承 德 山 庄 不 即 故 朝 敬 ” 求其体 , 现究其源 , 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 园论 园, 则所 有 “ 含 太 古 房 ” 表 示 “ 仍 太 古 留 , 在 羲 皇 上 ” 要 学 习三 代 以前 的 静 , 山 心 ,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园林观中的反映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园林观中的反映

16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9响深刻。

印度的“本心论”是中国禅宗发展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直觉观察、沉思冥想、瞬间觉悟的思想过程和构架,以期达到“梵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1、梵我合一佛教发展到禅宗,倡导“梵我合一”之说,认为主体与客体本来是不可分割的。

神学家们将“梵”作为世界的本源。

他们认为,“梵”是不具有任何形式的,是不能用逻辑语言来阐述的。

之所以倡导“梵我合一”是认为外在的世界本源和内在的人的灵魂其实应该是统一的。

禅宗追求的“梵我合一”、“心物交融”的境界,在我国园林的发展中主要体现在:我国古代造园家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创作手法由写实转到写意,由追求形似升华到追求神似,并力求在创作之前达到“胸有丘壑”、“意在笔先”之境;在情感的营造上则注重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注重内在的主观情感在外在的客观景物中的表现。

2、言不尽意佛学者们崇尚“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精神世界,有限的空间并不是佛教哲学所追求的,相反的他们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表达。

这就要求佛学者们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主,不用遵循所谓的逻辑和推理,完全依靠自己的内心世界,依靠自己的直觉去产生感悟,产生“意”的表达。

这种通过内心写照、直觉体验而产生顿悟的思维方式,在园林创作中,则表现为更注重“意”的表达,追求主观情感在客观景物中表现的自由、无拘束的状态。

以“意”求“意”的创作方式反映在园林观上,就是在园林要素的选择上追求少而精,以少胜多,以质胜文;在造园方式上则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力求做到有法无式,形散神不散;在意境的表达上则不满足于直观感受体验,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二、儒道佛哲学思想所反映园林观的共通之处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对大自然的看法,即自然观,反映在我国古典园林的建设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哲学观反映到我国园林建设中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对大自然保持着崇高的敬意,中国古典园林就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生成、发展乃至成熟。

浅谈对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见解

浅谈对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见解

浅谈对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见解丁启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园林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美学。

而这种艺术美学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之中。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营造中的表现手法、营造特点、文化价值等。

中国古典园林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营造出精神意境,反映出中国古人所特有的筑园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研究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园林美学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0)24-0043-020前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与参考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它与诗词歌赋、绘画雕塑具有极其密切的关联,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园林不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艺术品或者是一个活动空间,同时它的一池、一山、一亭、一花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独到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它既是一种社会物质财富,也是一种社会精神财富。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这五个发展阶段,在这五个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于园林独到的理解及“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归隐”。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中国特有的小农经济、封建中央集权、“儒释道”文化三者共同作用之下所发展形成的。

与西方园林、伊斯兰园林相对比,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更加悠久、持续时间更长、分布范围更广。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体系中一大类别在世界园林体系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中国古典园林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含”为特点的园林风格。

这些特点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主旨在于“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这个美学思想更加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造园艺术的独到见解,“本于自然”体现出中国园林在于对自然环境的再现,在小小的园林之中再现自然环境中的山水美景。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哲学思维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哲学思维

使 体 体验 ,并 用哲学来 阐释 。以老庄 为代表 艺 术 中 来 , 中 国 园林 一 开 始 就 在 自然 的艺术 方式 , 现 了 中国医 的 道 家 ,把 “ ” 作 为 ” 人 关 系 ” 的 空 灵的 世界里 ,谋 求获 得精 神 的解脱 、 天 天 中心 提 出 “ 法 地 . 法 天 。 法 道 人 地 天
学 思 想 ,是 形 成 和 决 定 园 林 风 貌 的 关 键 ,
是 园林 设计 营造 的 灵魂 。


5 4—— 环境 艺术
了中国古代 园林 的基本 格局 , 促使 了 中
在 “ 法 自然 一 思 想 的 指 导 下 . 道 这
由此 进 入 “ 和 ” “ 乐 ” 天 、 常 中 国 的 园 林 艺 术 有 两
艺 术思维 。
自然与人 契合 无问 的一 种精 神状态 , 并 规 整 成 行 的树 木 没 有 花 土
环 境 艺术 一
5— — 5
的草 坪 . 木 花 卉 的 种 植 依 照 大 自 然 原 作 者 把 自 己 的 审 美 理 想 . 情 于 山 水 亭 篮厅 、花厅 等 它们都 与周 围环境相 融 树 寄 始 植 被 的分 布 方 式 ,三 五 成 丛 自 由 散 台 之 中 把 对 大 自 然 的 向 往 、憧 憬 和 渴 合 。园 中 的 四面 厅 ,往 往 四 面 有 廊 .四 聚 , 池或 山石野 趣横 生 , 色苍 润 。 水 景 在 望 回 归 的 情 思 , 就 是 使 人 更 加 自 然 化 周设 有落 地长 窗 .山水景 观扑 进厅 内 . 也 园 林 设 计 建 造 上 ,完 全 是 树 无 行 次 、石 的 美 好 愿 望 进 行 了 婉 转 抽 象 的 表 达 。 窗 框 都 成 了 一 个 个 取 景 框 :鸳 鸯 厅 形 式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以及中国人对自然的敬仰和神秘主义的认识。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从设计理念到构成规律,都传承了中国古代智慧与美学理念。

首先,中国园林艺术弘扬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意思是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设计者常常通过模仿自然景观的形态和特征,使园林空间与自然相融合。

园林设计中重视“意境”,依据“以形寓意”的思想,赋予园林空间以深远的哲学意义,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合作与共生精神。

其次,中国园林艺术所体现的景观构成法则具有深刻的美学价值。

园林设计中,宾主分明、布局合理、流水顺畅、远近通透,可以让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的协调作用,领略到美的感觉。

园林设计中常运用“曲径通幽”、“回避平凡”等构成法则,因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气韵的意境美,既具备自然景观的原始美与精细美的特点,同时又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和谐”的美学观念。

第三,中国园林艺术还崇尚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园林常被视为文人墨客的休憩场所,因此设计者常通过园林中的文化陈设,表达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尊重和崇敬,让人们在沉浸在美景中的同时,获得已被历史淘汰和升华至精神高度的道德滋养。

第四,中国园林艺术强调观念和思考。

园林中的构成往往需要思考、观察、调整与再造,因此设计者们需要具备明确的构思思路,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判断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园林艺术更强调从自然中获取灵感,通过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美的感受。

最后,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

在当代社会中,中国园林艺术已经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众多的中式园林、江南水乡等景点更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热门选择。

同时,园林艺术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崭露头角,成为许多大型城市公园、城市景观等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蕴作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蕴作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蕴作文哎,说起中国古典园林,那简直就是一幅幅活生生的水墨画,里头藏的哲学道理,深得很嘞,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表面看是辣,里头却是各种滋味的融合。

你想象一下,走进个古典园林,就像穿过了时空的隧道,一下子就到了个另外的世界。

那些个假山啊、池塘啊、亭台楼阁啊,不是随便摆的,每一砖一瓦,都透着古人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就比如那个假山吧,它不仅仅是堆石头那么简单,那是“师法自然”,讲究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就是说,虽然是人工造的,但看起来就跟大自然自个儿长出来的一样,这就是咱们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嘛。

再来说说那些曲径通幽的小道,你晓得为啥子要修得弯弯曲曲不?那是为了让你慢下来,用心去感受每一步的风景,体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

这就跟咱们四川人的生活态度有点像,不急不躁,慢慢来,好戏在后头呢。

还有那些个池塘,里头养着鱼,种着荷花,夏天一看,清凉得很。

这池塘啊,它就像是园林里的眼睛,既能看到天上的云卷云舒,也能映出岸边的花花草草。

这就是“借景”的手法,把外面的好景致“借”到园子里面来,让人的心胸也跟着开阔起来。

这就像咱们四川人常说的“眼界要放宽”,不要只看到鼻子尖那点事儿。

最后说说那些亭台楼阁吧,它们不仅是休息的地方,更是观景的绝佳位置。

站上去一看,整个园林的风光尽收眼底,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哎呀,这园林设计得真是太妙了,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就像是精心布局的一盘棋。

这其实也是古人对“和谐”的一种追求,不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还是环境与环境之间,都要和谐共处,这样生活才安逸嘛。

所以说啊,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个看景儿的地方,它里头藏着的是咱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下次你再逛园林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说不定就能悟出点啥人生哲理来呢。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哲学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哲学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割与组合,形成了辽阔的疆域,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自然地理景观极为丰富。

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

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

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我们知道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就是以住宅群及外围的围沟加以围合;而奴隶社会时期的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则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到了封建社会,居住方式的封闭性就更为普遍。

这种以封闭、围合为特征的社会模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适应多于征服,收集、积累多于寻找、探索。

这样对于一个数千年来以聚居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民族来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封闭性的社会心理,他们认为适应自然是取得生存的最佳途径。

研究发现甲骨文中的“囿”和《诗经》中所咏的“园”就是四周加以封闭、围合的早期园林,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人所向往的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所,其实是一个封闭的盆地形的自然地理环境。

此后按此理想模式建立的文人园林都是封闭的,隐藏在高高围墙深宅大院之内,尽管园林之内的围墙留有花格窗,相互有“透景”、“漏景”,然而临街的围墙是完全封闭隔离的,这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时期典型的安居理念。

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毕业论文摘要: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在其艺术成就上也有着惊人的成果,为世界之瞩目。

中国园林的建造构思遵循着“师法自然”的原则,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和中国的哲学思想。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风景名胜园林四种基本类型。

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园林都体现了中国人民所传承下来的崇尚自然的美学审美思想。

关键词: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崇尚自然正文中国古典园林是写意而典雅的,这其实和中国诗画一样,重写意,追求意境之美。

如诗般的意境,如画般的风景,这讲的就是中国的园林的追求。

像诗词书画一样,我国的园林也是一种艺术,只是这种艺术的表达比较特殊而已。

中国园林作为一种具体化的艺术形象,它实际上包含着园林设计者,建造者的审美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沉淀着我国自古至今一脉相传的美学观点。

首先中国园林非常明显的体现了我国人民崇尚自然的审美思想,它的自然写意山水的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这其中和儒家的思想“天人合一”,以及道家所讲的“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我们把苏州园林作为一个例子吧。

我觉得苏州园林真的算得上是一幅山水画,如果要用一句诗来表达的话,没有比“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更加合适了。

曾经看到过苏州园林的视频,觉得园中布景错落有致,颇为雅致。

在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点。

中国园林的布景所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自然美。

因此在园中的布景方面绝不讲求规范对称,而是力求顺其自然,因地制宜,与当地环境相配合。

其次,中国园林在设计上崇尚自然,推崇“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自然美,同时也包含着追求和谐一统的美学思想。

这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一致的。

上面说到,中国园林的格局布景都是遵循“师法自然”的原则,要求在建设的时候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即顺着环境建园,我觉得这里面不仅体现了园林建设者崇尚自然的思想,也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审美观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说明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说明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总体上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文背景在这一系列时期影响很显著。

经济方面:成熟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世界居于先进地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极为深刻,形成园林的封闭性和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的经营。

而精耕细作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则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政治方面: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经营的园林中表现为宏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学而优则仕,文人与官僚合流的士,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成为国家政治上的一股主要力量。

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则是士人所经营的文人园林。

意识形态方面:儒、道、释三家学说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坚实的支柱。

其中,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这三个要素应予以特别关注。

天人合一,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人是天地生成的,故强调天道和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第二层意义,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1/ 13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

第三层意义,以《易经》为标志的早期阴阳理论与汉代儒家的五行学派相结合,天人合一又演绎为天人感应说。

天人合一启导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健康发展,把园林里面所表现的天成与人为的关系始终整合如一,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天人谐和的境地。

寄情山水反映了社会精英士人的永恒的山水情结。

崇尚隐逸与寄情山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大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是滋生士人的隐逸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士人的隐逸行为的最广大的载体。

隐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园林的发展。

隐士一般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向往自然,于是自己参与营造园林,规划布局、筑山理水,打造出了园林作为第二自然代替自然山水。

这么说核心思想太笼统了,有点不好理解。

中国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衙署园林等等。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私有,尽量在显示皇家气派和皇权至尊,因此我觉得皇家园林的核心思想也就是皇家气派,体现在皇家园林的规模大,建筑的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思想小谈摘要:建筑历史中,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中国古典园林都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西方人被其中的精妙与巧夺天工的设计所折服,东方人却从园林之中思索着古人无穷的智慧。

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在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主线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尽览无遗,园林看似悠闲散漫、放荡不羁与自然混为天成,实则规矩整齐、有张有弛以哲学思想为造园的依据。

关键词: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典园林宜自然动静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门类众多,但是其中艺术性最高的非园林艺术莫属。

将自然山水的景色,浓缩集中于园林景色之中,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

人们常说的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两大类型。

北海、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都是属于皇家苑囿,而苏州、扬州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

皇家苑囿中,建筑物繁多而分散,造型与色彩富丽堂皇;私家园林中的建筑物都较小,而且布置得集中,小巧精致,平易近人。

不论是皇家苑囿还是私家园林,中国的古典园林都以以成景为重心,体现一种“虽为人作,宛若天成”的自然观。

所谓“景”,就是景色可以使人醉入其中或者自成谐趣,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景就不是冰冷的对象,而是人与环境和谐互动的结果。

因而,人的素质或其内在的文化积累在成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把一个自在的物质系统转变成为易于引发特定旨趣的景象是需要技巧的,这技巧的核心,用计成的话来说,就是“因”。

“因”就是充分发掘自己所面对的造景资源,找寻其与既有文化意向的契合,并且以此为起点来形成恰当的环境。

在园林设计时,当然要求设计者把“联想”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把基地条件、可得到的物质元素和已有文化资源所形成的景观倾向紧密结合起来,促成景的形成。

《园冶》中多处提到“宜”:精而合宜、精在体宜、相地合宜、构园得体、随宜合用等。

“宜”首先是道家“自然”的哲学思想的精髓,“宜”的最高境界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一个高超的设计,应该让人觉得一切都那么有机,那么自然,让人心醉得了无痕迹。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没有花坛,没有修剪的草坪,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

三五成丛,自由散聚,水池或山石、野趣横生,景色苍润。

在设计建造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

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

甚至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突出了道家自然的思想。

遵循自然,顺依自然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极其重要的一点深深地影响了着中国人。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道非道,非常道”,大道运化天地万物,无不是遵行自然法则的规律,无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无不是返归于本根,修证“道法自然”的过程,就是一个法自然的清静无为,无论修证炼功,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只须让一切自然地运变流行,自然的静,不假造作,自由自在,那就对了。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设计一直受到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在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指导下,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

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

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

“道法自然”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

世界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都应该遵守由道控制的自然运行法则。

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可以说,这一结论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

当然,这一哲学的方法论,必须经过转换才能在园林艺术中显示其价值。

因为园林的所有特征虽然是人工的产物,但都是具体实在的,如何表现事物的自然品质取决于设计师的表达方式。

景观要素如:山、水、植物尽管是自然物,但可经过人工处理体现出人为的特征;同样,人造之物象园林中的建筑小品等,在自然的思想指导下也可以成功地表现出自然的精髓。

在古典园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筑是主要的构景要素,对景观设计的美学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和他们在特定环境的意义,而不是其数量的多少。

设计师通过对场所的认识,在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考虑的基础上,把人工山水、建筑按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据安排其空间秩序。

通过展现园林合理的功能、宜人的比例、恰当的布局、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准确的用色和用材等设计手法,就可以达到“宜”的境界。

私家园林由于其宜人的尺度,巧妙地布置而更是中国园林的精髓所在,你可以从一个小的花窗里,透过外面的廊子,看到水池中的户石假山,也可以在一个扇形平面的亭子里休憩,背后是砖雕的古诗,面对近中远三重景色:近处是曲折的平桥,中景是精美的水榭,远景是几公里以外的宝塔。

这就是所谓的静观。

所谓“静观”是庭园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以停息的亭子里,坐椅上留住人,世人能够对四周的景色流连不已,因为其视点与景物的位置关系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像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的安排实现范围内的主景,配景,近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的使画面向纵横发展。

当你在园林中走动时,有时会有这种情况,从这个假山石孔洞中看出去的事一种绿树的景致。

当您又走一步,这个假山的开头一下子改变了,您看到的是假山上的奇石,这就是园林中的步移景异。

步移景异,很大程度上是统括了现在所谓空间结构和景观结构之关系,此一层次,核心仍乃尺度,但关键不在步移,而在景异,这是同审美发生关联的。

这就是所谓的动观。

所谓“动观”,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行进路线,把不同的景致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步,景色不断的产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创卷图画,一景接一景不断的印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

静观结合动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动静相对的哲学思想,在“动”中处处穿插,引人入胜,让人不由自主地按照设计者的思路,缓缓地欣赏,一步一步将游览者带入高潮,游览者的心境也在不断的变动,被这一个一个的线索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被拉入下一个线索。

然而静境却穿插于其中,使得游览者,不断地驻足,欣赏这一幅幅立体的画卷。

让游览者流连忘返,意犹未尽。

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循序“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加重视障景、借景、框景等手法的应用。

在相对较大的庭园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手法,造成或开朗,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得景色更为丰富。

这些都是中国园林的布置,设计,选址等比较大的方面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所受到的传统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有着更多的小点孕育着更为深刻的哲理。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中的漏窗形式数不胜数,其窗格的形式也变化无穷,艺术之精湛,内涵之丰富堪称一绝。

窗作为古代建筑点睛的地方,其样式、图案、寓意及取景,都能反映出园主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理念。

民间习用的吉祥图案是漏窗常用的基本形式之一。

这是民俗文化与士大夫文化的有机渗透与巧妙结合,有可如人意的“如意”,多子的象征“石榴”,长寿康健的“松鹤”等,在分布上注重变化。

比如苏州留园“古木交柯”对面的六扇漏窗,从东到西依次为六角形、八角套海棠、海棠珠花、葵花和藤景如意,全面表达出了园主人的生活追求。

漏窗外部窗洞的形式,则大胆地吸收了大自然中的鸟兽花卉造型。

像松、竹、柏、牡丹、兰、菊、梅花、芭蕉、海棠、秋叶、以及桃子等,都可以应用到窗子之上,另外如狮子、老虎、松鹤等动物形象,也被变形后予以采用,与自然的山池树木景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令人遐思,让人叫绝。

在大局中不太可能完成的设想和理念,可以通过在漏窗的设置中完整的表达出来,有一些对福禄寿的期盼,也有对社会和谐,国家昌盛的愿望,也有对逝去的事物的怀念,园主人将心思与期盼寄托其中。

当然,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向大自然敞开,是花窗设计的重要原则。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窗子作为园林建筑的取景框,人们凭借着洞窗捕捉天籁,在恍惚迷离的氛围中,谱写出朦胧的诗意。

窗洞中以小见大,窗洞中展现出来的往往是园林组美妙,也最真实的一面,更是造园者费尽心思想要表达的东西。

同样,窗子对游园者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你打开一扇窗,就开启了一个世界”,游园者往往希望通过窗中的世界来感受更美妙的风景,当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们去寻找这扇窗子,而古典园林的这扇窗所体现的正是引导,呈现出最有趣味的景色的一面。

扬州个园的冬景区与春景区一墙之隔,墙上开了24个音洞,每到隆冬,北风从音洞穿过,发出“呜呜”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往洞中一望却又欣赏到寒梅孤傲而立的颜色,让游览者顿时挺直腰板,仿佛自己就是那一棵寒梅屹立风中。

同样的原理,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其他的造园要素如:奇石、流水、游鱼、花草、树木,通过组合也同样能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设计艺术不仅是功能的反映,而且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精神的理解。

正是这样一种反映着自然无常变化和世界万物相辅相成的哲学思想指导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19862. 顾炳荣《论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思想》-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1)3. 白玎玎《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建构》《山西建筑》2009(13)4. 王其钧邵松《图解古典园林》5. 薛熙明唐雪琼《中国古代景观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