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

合集下载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宋元时期,是传统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突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追求个性的书法、反映文人意趣和民间风情的书画,是这一时期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宋元时期,是传统科技文化的高度繁荣阶段。

在科技发明方面,这一时期,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代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节省了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这一时期,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火药在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制造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毕昇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烧制而成,排版印刷后可拆散保存,反复使用。

此后又出现了木活字,至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

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宋代的火器主要有火炮、火箭、突火枪等,威力巨大。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征,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此后,又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

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天文学方面,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的天文观测仪器——简仪,他主持编订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朱熹与理学思想理学是宋代的主要哲学思想,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极大成者。

他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认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

宋词和元曲宋词是继唐诗而起的又一诗歌高峰。

作为一种新体诗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或改自格律诗,或传自教坊曲,或源于民间,又称为“长短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推荐13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推荐13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推荐13篇〕篇1: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一节文化课,本课可以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热爱新奇的心理特点及以形象思维才能为主的认知习惯,角色扮演、词句接龙、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等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宋元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化地感悟宋元时期的历史,生发对宋词等文学艺术作品的热爱。

由于文化课头绪较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搜集和梳理信息的才能,通过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积极参与来开展思维,张扬个性发挥才能,培养学生浓重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教学理论,也确实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到达了教学目的的要求;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中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展知识擂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练习,让学生们最快乐的上好这节课。

学会与别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积极思维,分享探究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表达了学生的动与学,老师尽量不讲,少讲,凸显了新课改的'要求。

课下也发现了一些缺乏之处,主要表如今两个方面:第一,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过粗,没有充分表达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原那么。

比方“列表比照《史记》和《资治通鉴》”,应设计哪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完成此项教学目的呢?第二,对历史学科特色凸显不够。

类似于这种不同朝代的文学成就课,假如没有正确的教育目的,稍不注意,就会成为文学赏析课。

在今后的教学中,做为解惑者的我还要不断进步自己的教学才能,多从教学设计入手,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在知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所改良,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篇2: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本课教材上约略讲了四大创造中三大创造的不断完善与应用,并提到了宋元两位科学家的成就。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

赵孟頫(1254—1322), 宋太祖十一世孙,我国元代最 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赵孟頫《前赤壁赋》
课堂小结
原 因
政治:汉与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与冲突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的增 多
宋 元 时 期 的 文 化
民族关系:各民族间的冲突与友好交流
对外关系:海外贸易的频繁,中外的文化交流 史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缺点
代表作品
对人物生平、 《资治通 事件原委难 鉴》 以详尽、完 整 无法照顾时 《史记》 间顺序和事 件联系
二、宋词和元曲
类别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苏轼 宋词 李清照 辛弃疾 元 元杂剧 曲 散曲 关汉卿 马致远 风格特点
《念奴娇〃赤 豪迈奔放 壁怀古》 委婉含蓄、清新 《如梦令》
淡雅
《菩萨蛮〃书江
再见!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夏日绝句(诗)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连营。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苏轼
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 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 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 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 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 把它命名为“苏堤”。南宋以来, 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 首。
东坡肉
东坡肘子是苏东 坡制作的传统名菜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第14课 宋元时期的文化

第14课 宋元时期的文化

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课程标准: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宋词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体例和价值,引导学生对比《资治通鉴》和《史记》,识别两种不同的史学体例。

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宋朝著名的词人: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通过赏析他们的代表性词作,分析他们词的不同风格,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重点与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代著名词人和对宋词的理解。

难点:本课的内容是宋元时期的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往往流于表面。

所以本科的难点是如何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使文化课变得生动可感,有趣而活泼。

教师活动导入:唐朝标志性的文学成就是唐诗,宋元时期标志性的文学成就分别是宋词和元曲,如同唐诗一样,宋词和元曲也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不仅如此,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元时期的文化。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回忆中国第一部通史是什么?什么体例?作者?中国古代史书还有另一种重要体例,就是编年体,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为了编写这部史书,司马光耗费了极大的心力,他怕自己睡觉睡得太久耽误写书,就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命名为“警枕”,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把他惊醒,他就立刻起床继续写书。

《资治通鉴》历时19年编成,全书294卷,近400万字,按年月日顺序记述了上至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取材丰富,记事周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光为什么要呕心沥血,编写《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巨著?资治通鉴是什么意思?为了使君主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更好的治理国家。

传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上课用)

传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上课用)
宇。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 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 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 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
蝶恋花
作者: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关汉卿
(?—1297年)
元代最杰出 的剧作家。
你能讲一讲 《窦娥冤》 的剧情吗?
《窦娥冤》插图
……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 只落得两泪涟涟。
……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 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刀过处 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 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李清照
(1084-1151年)
两宋之际杰出的 女词人。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 透。
见有人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一剪梅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
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对比赵州桥 无桥柱、桥墩,单拱、木质 为什么要设计成此样式?
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它 有何重要价值?
过渡:城门
骆驼 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原?
经商 商人到京城吃、住问题
街景市貌——街边 寻找吃、住之地。还有哪些店面?
现实生活中的《清明上河图》
赵孟頫
(1254—1322)
一时多少豪杰。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课程目标: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宋词、史学、绘画、书法)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③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④举行古代名诗、词比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学艺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课前准备:收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达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学也呈现空前繁荣局面。

(或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导入)正文部分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师: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你能说出几部?(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知道书名的来历吗?生:司马光。

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故名。

师:请两名同学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非常精彩,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生:先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生:可直抒已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

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中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总结,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

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的编写提供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

14课宋元文化(二)教案.doc

14课宋元文化(二)教案.doc

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学习目标:1、了解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艺术成就。

2、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3、学习司马光严谨的治学态度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习重点: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宋词元曲学习难点:使学生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导课:首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一课13课的课题是什么?灿烂的宋元文化一,那我们在13课学习了宋元时期哪方面的灿烂文化?科技方面。

具体来说是哪些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那宋元文化的灿烂、辉煌就仅仅表现在科技方面吗?不是, 那它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起來继续学习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二、学习新课(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二)1 •我们昨天预习了课文,那老师想问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什么关系?(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那《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书?(学生一定会用课本的话来说:编年体通史巨著,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记载历史的书,简称为史书。

2、下面我们在用2分钟时间来阅读勾画本部分内容,看看从中你述获得了关于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哪些知识?3•学生各抒己见。

《资治通鉴》的体裁和价值要强调:举例:我们的历史课本就是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来编的,体裁就是编年体。

南朝的宋孝武帝,是历史有名的腐朽皇帝。

腐朽到一个什么程度呢?举一个例子;说他宠爱的殷贵妃死后,孝武帝带领群臣去哭坟,并对大臣说:“哭贵妃哭得最悲痛最伤心的,将得到厚赏“结果真有一个大臣应声恸哭,涕泪满面。

孝文帝见了立即赏他高官。

作为后人的我们怎么会知道一千六百多年前发生的这个故事呢?是《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的, 这段记载就出自《资治通鉴》,对于孝文帝干的坏事,以往官方编写的史书或避重就轻,或只字不提,而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对他的种种劣迹却加以尤情的揭露和辛辣的粉刺,对其他帝王,包括那些有功业的帝王,司马光也如实指出他们的过失。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认识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认识宋词及三位杰出词人的风格与作品;欣赏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秋天景色;宋元时期的书画家赵孟及作品;宋代书法家──“宋四家”及作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③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④举行古代名诗、词比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孩子们认识到,成功属于持之以恒、勇往直前、不拘泥于现状、勇于创新的人。

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以古人的精神为动力,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二、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风格多样的绘画。

教学难点: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启发式、比较归纳法。

四、课前准备:收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

五、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引导]1.请同学们或听或唱或读一首词。

2.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提问: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谁?你知道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讲解]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如唐诗一样,宋词为我国古代文学史这幅长卷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的风格多样,或婉丽,或豪迈,带给我们不同的享受。

那么它产生以至繁荣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这样一个宋词大放异彩的时代,展开一段宋元文化之旅,请同学们打开第14课。

推进新课:[教师引导]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著的《史记》;另一部是什么呢?作者又是谁呢?[学生回答](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

春中华书局版历史七下第14课《宋元的文化艺术》ppt课件

春中华书局版历史七下第14课《宋元的文化艺术》ppt课件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两宋之交杰出女文学家。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别号稼轩居士。
代表人物
豪放派代表
豪放派代表
婉约派词人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是嘉佑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赐太师,谥文忠。
文学
宋词:苏 轼 豪放派 李清照 婉约派 辛弃疾 豪放派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艺术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徽宗赵孟頫
史学
绘画
宋元文化
书法
北宋四大家赵孟頫
1、辛弃疾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名句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七下历史知识点整理第14课 宋元时期的文化

七下历史知识点整理第14课 宋元时期的文化
之交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武陵春·春晚》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南宋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元朝
关汉卿
《窦娥冤》
以浪漫艺术手法鞭挞了黑暗势力
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
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
1、史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上自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2、文学
北宋
苏轼《念奴娇ຫໍສະໝຸດ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又称长短句,唐朝已出现
两宋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

第14课宋元的文化艺术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北宋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以叙事论人为主,兼及各代的制度,文化等。

二、宋词和元曲
宋代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是词的兴盛,兴于唐繁盛于宋。

宋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词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宋的柳永、苏轼,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和南宋的辛弃疾。

苏轼号东坡居士,开创了豪迈奔放的新词风,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发扬了婉约词风,“靖康之变”前期以描写生活情趣、相思离愁为主,后期其词作多深沉哀婉;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其中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记之》为代表作。

元曲以杂剧为主,杂剧的兴起与宋、金时期城市经济文化繁荣有着密切关系,杂剧名家辈出,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最著名,《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三、绘画和书法
宋徽宗在绘画和书法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花鸟画细致传神,“瘦金体”书法自成一家。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开封市民活动的现实场景。

元朝画家赵孟的《秋郊饮马图》,人称他的作品为“神品”。

宋代时期盛行随意挥洒的行书。

宋朝的苏
轼、黄庭坚、米芾(fU)、蔡襄。

人称“宋四家”。

元朝赵孟頫的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时人称为赵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点 容易明白 事件先后 顺序和前 后联系 便于记载 人物活动
缺点 对人物生平、 对人物生平、 事件原委难 以详尽、 以详尽、完 整 无法照顾时 间顺序和事 件联系
代表作品 《资治通 鉴》
《史记》 史记》
司马光故居
司马光墓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宋词和元曲
类别 代表人 物 苏轼 宋词 李清照 代表作品
《念奴娇·赤壁 念奴娇· 怀古》 怀古》 《如梦令》 如梦令》 菩萨蛮· 《菩萨蛮·书江 《窦娥冤》 窦娥冤》
苏轼的《寒食贴》是中国古代书法的极品, 苏轼的《寒食贴》是中国古代书法的极品,他在中国书法 史上是仅次于晋代书圣王羲之所作的《阑亭序》 史上是仅次于晋代书圣王羲之所作的《阑亭序》,为后代书法 家所推崇。 家所推崇。
苏轼《 苏轼《渡海帖 》
四川眉山三苏祠 是苏洵、苏轼、 是苏洵、苏轼、苏辙 父子三人的故居
《资治通鉴》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 资治通鉴》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 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在这部书里, 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历时 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 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 鉴于往事, 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 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 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 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 多万字, 目录》 《资治通鉴》全书 卷 多万字 另有《考异》 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 下迄后周显德六年( 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 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 年),前后共 年 分为十六纪, 周纪》五卷、 秦纪》三卷、 汉纪》六十卷、 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 魏纪》十卷、 晋纪》四十卷、 宋纪》十六卷、 齐纪》十卷、 《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 梁纪》二十二卷、 陈纪》十卷、 隋纪》八卷、 唐纪》 《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 后梁纪》六卷、 后唐纪》八卷、 后晋纪》六卷、 后汉纪》 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 四卷、 后周纪》五卷。 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 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 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 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司马光砸缸
1.作者及生活的时 1.作者及生活的时 代; 2.《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 的内容 ; 3.《资治通鉴》 3.《资治通鉴》的 体裁、特点及价值。 体裁、特点及价值。
《资治通鉴》书影 资治通鉴》
1.司马光,生活在北宋。 1.司马光,生活在北宋。 司马光 2.这部书按年代顺序 这部书按年代顺序, 2.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 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全书294 1300多年的历史 294卷 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全书294卷。 3.《资治通鉴》 3.《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 著,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 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 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导入新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歌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司马光的治学勤奋与严谨, 感受司马光的治学勤奋与严谨,李清 照的温婉才情和辛弃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 主义情怀, 主义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心 怀。
重点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代著 名词人和对宋词的理解。 名词人和对宋词的理解。
难点
如何使文化课变得生动可感, 如何使文化课变得生动可感,有 趣而活泼。 趣而活泼。
位于河南郏 县茨芭乡苏坟村 东南的三苏坟
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 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 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 西湖, 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 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 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 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 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 把它命名为“苏堤” 南宋以来, 把它命名为“苏堤”。南宋以来, 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 首。
《资治通鉴》诞生的经过 资治通鉴》
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 ),司马光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 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司马光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 ), 讲官时,看到凡间屋子都是史书,浩如烟海的史籍, 讲官时,看到凡间屋子都是史书,浩如烟海的史籍,即使一个人穷其一生 也是看不过来的。 也是看不过来的。于是他逐渐产生了一个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 史的想法,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 史的想法,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他的想法得了好 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 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 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 宋英宗治平元年(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把自己创作的史书 《历年图》 年),司马光把自己创作的史书 历年图》 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 通志》八卷本。英宗看后, 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 《通志》八卷本。英宗看后,非 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 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 进行编写工作。司马光深受鼓舞,召集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 进行编写工作。司马光深受鼓舞,召集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共同讨论 书的宗旨、提纲,并分工由刘班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 书的宗旨、提纲,并分工由刘班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 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成其书, 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成其书,由其子司马康担任校 对。 神宗即位后, 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 神宗即位后,认为 《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 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说它“鉴于往事, 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说它“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还亲自为此书作序。到神宗元丰七年( 有资于治道”,还亲自为此书作序。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此书终 年),此书终 于完稿,这部书的修订前后共用了19年时间 年时间。 于完稿,这部书的修订前后共用了 年时间。
人物 时代 著作 著作内容 著作体裁 著作特点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史记》 从传说中的黄帝 到汉武帝 纪传体通史 文笔简洁、 文笔简洁、语言 生动
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战国到五代 编年体通史 取材广泛, 取材广泛,叙事 明晰, 明晰,文笔生动
体 例 编 年 体 纪 传 体
特点 以时 间为 中心 以人 物为 中心
第14课
宋元时期的文化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词 元曲
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课程标准 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了解司马光编写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司马光编写的《资
治通鉴》的体例和价值,对比《 治通鉴》的体例和价值,对比《资治通 史记》 鉴》和《史记》,识别两种不同的史学 体例。 体例。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宋朝著名的词 苏轼、 辛弃疾等, 人;苏轼、李清照 、辛弃疾等,分析他 们词的不同风格, 们词的不同风格,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 成就。 成就。
东坡肉
东坡肘子是苏东 坡制作的传统名菜
东坡肉的来历
苏轼在第二次回杭州做官的任上, 苏轼在第二次回杭州做官的任上,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 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 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 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 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 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 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 又增添了西湖景色。 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 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 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 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 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 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 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 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 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 人在烧制时, 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 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 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 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 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 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 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 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 东坡肉” 后来每到农历除夕夜, 烧“东坡肉”。后来每到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 坡肉。 坡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