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专题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是光学中一项经典的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在19世纪末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设计和进行。
这个实验设计精巧而又简单,通过干涉现象展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并为未来光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核心原理是将一束单色光朝着半透明镜表面投射,半透明镜会将光分为两束垂直传播的光线。
当光线到达两个平行的镜面后,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再次交汇,如果两束光线相位相同,它们会加强干涉,形成明晰的干涉条纹;相反,如果两束光线相位相差半个波长,它们会相互抵消,形成暗的干涉区域。
2. 实验装置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光源、分束器、反射镜和干涉区域。
光源可以使用激光或单色光源,以确保光的单色性。
分束器是由半透明镜构成的,用于将光线分为两束,一束沿直线路径到达一个反射镜,另一束沿垂直方向到达另一个反射镜。
两个反射镜的位置可以调整,以改变光线的路径和干涉效果。
最后,干涉区域会收集和显示干涉条纹,观察者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条纹来分析光的干涉现象。
3. 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样式和变化,我们可以获得对光的性质和传播方式的重要信息。
干涉条纹的形状和间距与光的波长直接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和观察来确定光的波长。
此外,通过调整反射镜的位置,我们还可以改变干涉条纹的样式和数量。
这表明干涉效果受到光线路径和反射镜位置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光的波动性。
4. 应用领域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首先,通过干涉条纹的形成和变化,我们可以测量精确的光学参数,如波长、折射率等,这对于光学研究和设备校准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干涉技术在光学仪器中广泛应用,例如激光干涉仪、干涉显微镜等。
这些仪器借助干涉现象,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和更精确的测量结果,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微观世界。
5. 发展与进步迈克尔逊干涉实验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光学研究的重要实验之一,其应用和发展不断取得突破。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结构。
2. 观察并分析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非定域干涉现象。
3. 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
4. 学习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
二、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基于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的干涉仪。
它主要由分束板、反射镜、补偿板和观察屏组成。
当一束光入射到分束板上时,光束被分成两束互相垂直的光。
其中一束光经过反射镜M1后,再次经过分束板;另一束光经过反射镜M2后,也经过分束板。
这两束光在观察屏上发生干涉,形成干涉条纹。
1. 等倾干涉:当两束光的光程差为mλ(m为整数,λ为光的波长)时,干涉条纹呈现为一系列明暗相间的直线。
2. 等厚干涉:当两束光的光程差为mλ/2(m为整数)时,干涉条纹呈现为一系列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圆环。
3. 非定域干涉:当两束光的光程差不是mλ或mλ/2时,干涉条纹呈现为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曲线。
三、实验仪器1. 氦氖激光器2. 迈克尔逊干涉仪3. 毛玻璃屏4. 精密导轨5. 读数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 将迈克尔逊干涉仪安装在精密导轨上,并调整好位置。
2. 打开氦氖激光器,将激光束入射到分束板上。
3. 调整反射镜M1和M2的位置,使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4. 观察并分析干涉条纹的特点,记录数据。
5. 改变反射镜M1和M2的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6. 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我们发现干涉条纹呈现为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圆环,符合等厚干涉现象。
2. 通过改变反射镜M1和M2的位置,我们发现干涉条纹的间距随光程差的变化而变化,符合等厚干涉的特点。
3.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我们计算出氦氖激光的波长为633.9nm。
六、实验结论1.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基于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的干涉仪,可以观察到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非定域干涉现象。
2.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特点,可以分析光程差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3. 迈克尔逊干涉仪可以用于测量长度和折射率。
迈克尔逊研究性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摘要:迈克尔逊干涉仪是迈克尔逊根据光分振幅干涉原理制成的1 / 13精密测量仪器,迈克尔逊仪可以精密测量查长度及长度的微小变化,迈克尔逊和他的合作者利用这种干涉仪用它进行了许多著名实验,后人又根据这种干涉仪的基本原理研制出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干涉仪分振幅精密测量目录1实验原理 (4)1.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 (4)1.2单色电光源的非定域干涉条纹 (4)1.3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机械结构 (6)2实验仪器 (7)3实验主要步骤 (7)3.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 (7)3.2点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观察和测量 (8)4 实验数据处理 (8)4.1实验数据记录 (8)4.2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8)4.3计算不确定度 (9)5 误差分析 (10)6 实验操作总结 (11)6.1调整实验仪器 (11)6.2判断及调整条纹 (11)6.3计数及记录 (11)7 实验改进建议 (11)7.1对计数器的改进 (11)7.2对实验仪器的改进 (12)7.3对激光器的改进 (12)8实验感想 (12)图片 (12)3 / 13图1正文1实验原理1.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如图1所示,从光源S 发出的一束光射在分束板G1上,将光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G1的半反射膜处反射,射向平面镜M2;另一部分从G1透射,射向平面镜M1。
因G1和全反射平面镜M1、M2均成45°角,所以两束光均垂直射到M1、M2上。
从M2反射回来的光,透过半反射膜;从M1反射回来的光,为半反射膜反射。
二者汇集成一束光,在E 处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
光路中另一平行平板G2与G1平行,其材料及厚度与G1完全相同,以补偿两束光的光程差,称为补偿板。
反射镜M1是固定的,M2可以在精密导轨上前后移动,以改变两束光之间的光程差。
M1,M2的背面各有3个螺钉用来调节平面镜的方位。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涉实验报告迈克尔逊⼲涉实验【实验⽬的】⑴了解迈克尔逊⼲涉仪的结构、原理,学习使⽤迈克尔逊⼲涉仪产⽣⼲涉的⽅法。
⑵观察⾮定域等倾⼲涉条纹与定域等厚⼲涉条纹,巩固和加深对⼲涉理论的理解。
⑶测量 He—Ne 激光波长λ,并⽤逐差法处理数据。
⑷侧量钠光的相⼲长度 L (选做)。
【实验仪器】迈克尔逊⼲涉仪、 He—Ne、激光器、扩束镜、光栏(选做:钠光灯、⽩光光源、⽑玻璃)等。
(迈克尔逊⼲涉仪的结构与光路介绍见附页。
)1.结构迈克尔逊⼲涉仪的结构如图 7—20 所⽰,M1( 6)和M2(7)是两个精磨的平⾯反射镜。
峡固定在座上.背⾯的 3 个螺丝和在它下⾯的 2 个互相垂直的螺丝可⽤来精确地调节从镜的倾斜度。
镜可沿导轨移动,它由⼀套精密齿轮来调节。
M1卡在螺距为1mm 的丝杆上,丝杆由⼀个100分格的粗调⼿轮带动,因此,⼿轮每转⼀格,M1前进或后退1/100 mm(这是粗调部分);粗调⼿轮右侧有⼀个微调⼩⿎轮,微调⼩⿎轮也是100分格的,微调⼩⿎轮每转l圈.粗调⼿轮前进l格,M1前进或后退1/10 000mm(这是微调部分),这样,最⼩读数可估读到10-5mm 。
G1(10),G2(9)是两块折射率和厚度都相同的平⾯玻璃板,在仪器上平⾏放置,与M1和M2约成45度⾓,分别称为分光板和补偿板。
G1的⼀⾯镀有银或铝.形成半反射⾯。
2光路其光路如图7—21所⽰,从光源S来的光在G1的半反射⾯H上被分成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l,两束光的强度近似相等。
光束l射向平⾯镜M1反射折回通过G1;光束2通过G2:射⾄G1,的半反射⾯ H 处再次反射。
最后这两束相⼲光在空间相遇产⽣⼲涉。
⽤屏E和通过望远镜等可以观察到它们的⼲涉条纹。
补偿板G2是为了消除光束1和光束2的光程不对称⽽设置的。
如果没有 G2从分光处起,光束1通过玻璃板1次,⽽光束1没有通过玻璃板;加上G2后,光束2也就通过玻璃板2次。
因⽽,光束2在光程L得到补偿,从⽽避免了因光路不对称⽽产⽣的附加光程差。
大学物理《迈克尔逊专题》—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迈克尔逊专题》—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迈克尔逊专题》实验报告前几周我做了迈克尔逊专题实验,对迈克尔逊干涉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
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
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
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若观察到干涉条纹移动一条,便是M2的动臂移动量为λ/2,等效于M1与M2之间的空气膜厚度改变λ/2。
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如在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制出多种专用干涉仪。
迈克耳逊干涉仪是这个专题实验最主要的试验仪器,此专题包括:1、迈克耳逊干涉仪在钠光灯照射下测量钠双线波长差; 2、白光干涉测量平板玻璃折射率;3、由迈克耳逊干涉仪改装成的法布里——玻罗干涉仪测钠双线波长差。
这三个实验都与波的干涉有关,都是利用干涉原理进行试验的。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是干涉条纹是等光程差点的轨迹,因此,要分析某种干涉产生的图样,必求出相干光的光程差位置分布的函数。
若干涉条纹发生移动,一定是场点对应的光程差发生了变化,引起光程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光线长度L发生变化,或是光路中某段介质的折射率n发生了变化,或是薄膜的厚度e发生了变化。
另外钠光灯辐射产生的两条强谱线的波长是不一样的,分别为589.6nm和589.0nm,波长差与中心波长相比甚小。
如果用这种光源照明迈克尔逊干涉仪,所获得的圆形等倾条纹实际上是两种波长分别形成的两套干涉条纹的叠加。
当全反镜M1、M2之间的距离d为某一值时,会恰好出现波1的k1级明条纹恰好与波2的k2级暗条纹重合,这时条纹最模糊,对比度小,为零。
当动镜M1继续移动时,两个条纹会错开,会出现清晰的圆形等倾条纹。
这就是钠光灯产生的干涉现象。
现在根据上述原理对以下实验进行介绍。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篇一: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实验总结:1.在实际测量中,出现了一下情况:随测量次数的增多,圆心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是与理论相悖的,原因是由于M1与M2’未达到完全平行或调整仪器时未调整好,而且圆心偏移速度越快越说明M1与M2’平行度越差。
2.在测量完第一组数据后,反向旋转时会在旋转相当多圈后才会出现中心圆环的由吞吐变吐,这个转变不是立即就完成的,这是因为仪器右侧的旋钮为微调旋钮,使用它对干涉仪的性质改变影响较小,故有吞变吐需要旋转相当一段时间,此时应旋转中部大旋钮,再使用微调,但不要忘记刻度盘调零。
3.两组数据所测得的结果相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测量过程的误差或操作失误所引起的,应尽量避免。
4.实验中还观察到许多现象,如M1上出现很多光斑,其中有亮有暗,同心圆的粗细和疏密变化等等。
但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我们尚无法给出上述问题的完美解释,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
一进行分析讨论。
从数据表格可以看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测量波长与理论波长一致,验证了这种测试方法的可行性。
误差分析:①实验中空程没能完全消除;②实验对每一百条条纹的开始计数点和计数结束点的判定存在误差;③实验中读数时存在随机误差;④实验器材受环境中的振动等因素的干扰产生偏差。
3)实验结果:经分析,当顺时针转动旋钮时,“吐”出圆环,此时测得一波长,当逆时针转动旋钮时,“吞”出圆环,此时亦测得一波长。
将二者取平均值得测得光的波长:,P=0.95。
5.一个迈克尔逊实验,不但让我领悟到迈克尔逊设计干涉仪的巧妙和智慧,也更让我知道了做实验要有耐心和恒心,哪怕实验再麻烦,也必须坚持不懈,注重细节,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实验做2.1、为什么白光干涉不易观察到?答:两光束能产生干涉现象除满足同频、同向、相位差恒定三个条件外,其光程差还必须小于其相干长度。
而白光的相干长度只有微米量级,所以只能在零光程附近才能观察到白光干涉。
迈克尔逊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实验是19世纪末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进行的一项重要实验,它对光的性质和光速的测量具有重大意义。
这个实验的结果为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奠定了基础,并对光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实验基于干涉现象,利用光的干涉来测量光速。
实验装置由一个光源、一个分束器、两个反射镜和一个干涉仪构成。
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分束器分成两束,分别经过两个反射镜反射后再次汇聚在干涉仪中。
当两束光的光程差等于光的波长的整数倍时,它们会相干叠加,形成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通过调节一个反射镜的位置,可以改变光程差,从而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变化。
二、实验过程迈克尔逊实验的过程相对简单,但需要精确的操作和仪器校准。
首先,将干涉仪中的一个反射镜固定在一个平台上,另一个反射镜通过调节螺丝可以微调位置。
然后,将光源接入实验装置,并调整分束器使得光线平分。
接下来,调整反射镜的位置,使得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最后,通过改变反射镜的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记录数据。
三、实验结果迈克尔逊实验的结果令人惊讶。
迈克尔逊发现,无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如何变化,光速始终保持不变。
这与当时流行的以太理论相悖,以太理论认为光在传播时需要依赖一种介质,即以太。
然而,迈克尔逊实验的结果表明,光速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排除了以太的存在。
四、实验意义迈克尔逊实验的结果对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因斯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论,认为光速是宇宙中的最高速度,而不是相对于以太的速度。
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揭示了相对性原理和质能等价原理,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迈克尔逊实验的成功也推动了光学领域的发展。
它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和干涉现象,为后来的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迈克尔逊实验的原理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激光干涉仪、光纤通信等。
总结迈克尔逊实验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它通过干涉现象测量了光速,并排除了以太的存在。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
3、观察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条纹,测量激光的波长。
二、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分振幅双光束干涉仪,其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光源 S 发出的光经分光板 G1 分成两束,一束透过 G1 到达反射镜M1 后反射回来,另一束经 G1 反射到达反射镜 M2 后反射回来,两束光在 G1 处再次相遇并发生干涉。
若 M1 和 M2 严格垂直,则观察到的是等倾干涉条纹。
此时,两束光的光程差为:\\Delta = 2d\cos\theta\其中,d 为 M1 和 M2 之间的距离,θ 为入射光与 M1 法线的夹角。
当 M1 和 M2 不严格垂直时,观察到的是等厚干涉条纹。
三、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扩束镜、毛玻璃屏。
四、实验步骤1、仪器调节调节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底座水平,使干涉仪大致水平放置。
调节 M1 和 M2 背后的三个螺丝,使 M1 和 M2 大致垂直。
打开激光器,使激光束通过扩束镜后大致垂直入射到迈克尔逊干涉仪上。
调节 M2 下方的两个微调螺丝,使屏幕上出现清晰的干涉条纹。
2、观察等倾干涉条纹缓慢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记录条纹的形状、疏密和中心的“吞吐”情况。
3、测量激光波长先记录 M1 位置的读数 d1。
沿某一方向转动微调手轮,使中心条纹“吐出”或“吞进”一定数量 N (如 50 条)。
再次记录 M1 位置的读数 d2。
则激光波长λ可由下式计算:\lambda =\frac{2|d2 d1|}{N}\4、观察等厚干涉条纹调节 M2 背后的螺丝,使 M1 和 M2 有一定夹角。
观察等厚干涉条纹的形状和变化。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测量激光波长的数据记录|次数| d1 (mm) | d2 (mm) | N (条) ||||||| 1 | 25123 | 25635 | 50 || 2 | 25234 | 25756 | 50 || 3 | 25345 | 25878 | 50 |2、数据处理分别计算每次测量的波长λ,然后取平均值。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一、实验题目:迈克尔逊干涉仪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和调节方法;2. 观察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现象;3. 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He-Ne 激光器的波长;三、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扩束镜、观察屏、小孔光阑四、实验原理(原理图、公式推导和文字说明):在图M 2′是镜子M 2经A 面反射所成的虚像。
调整好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在标准状态下M 1、M 2′互相平行,设其间距为d .。
用凸透镜会聚后的点光源S 是一个很强的单色光源,其光线经M 1、M 2反射后的光束等效于两个虚光源S 1、S 2′发出的相干光束,而S 1、S 2′的间距为M 1、M 2′的间距的两倍,即2d 。
虚光源S 1、S 2′发出的球面波将在它们相遇的空间处处相干,呈现非定域干涉现象,其干涉花纹在空间不同的位置将可能是圆形环纹、椭圆形环纹或弧形的干涉条纹。
通常将观察屏F 安放在垂直于S 1、S 2′的连线方位,屏至S 2′的距离为R ,屏上干涉花纹为一组同心的圆环,圆心为O 。
设S 1、S 2′至观察屏上一点P 的光程差为δ,则)1/)(41()2(222222222-+++⨯+=+-++=r R d Rd r R r R r d R δ (1)一般情况下d R >>,则利用二项式定理并忽略d 的高次项,于是有⎪⎪⎭⎫ ⎝⎛+++=⎪⎪⎭⎫ ⎝⎛+-++⨯+=)(12)(816)(2)(4222222222222222r R R dr r R dR r R d R r R d Rd r R δ (2)所以)sin 1(cos 22θθδRdd += (3) 由式(3)可知:1. 0=θ,此时光程差最大,d 2=δ,即圆心所对应的干涉级最高。
旋转微调鼓轮使M 1移动,若使d 增加时,可以看到圆环一个个地从中心冒出,而后往外扩张;若使d 减小时,圆环逐渐收缩,最后消失在中心处。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是19世纪末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发明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光的干涉现象,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
这个实验对于理解光的本质和光的传播速度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原理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基于光的干涉原理,即当两束光波相遇时,它们会产生干涉现象。
实验中使用的是一束激光光源,通过半透镜将光分成两束,分别射向两个反射镜。
其中一个反射镜固定不动,而另一个反射镜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当两束光波经过反射后再次相遇时,它们会以不同的路径回到光源处。
如果两束光波的光程差是整数倍的波长,那么它们会相长干涉,产生明亮的干涉条纹。
反之,如果光程差是半个波长或其他非整数倍的波长,那么它们会相消干涉,产生暗亮交替的干涉条纹。
二、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过程在进行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时,需要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激光光源、分束器、反射镜、干涉条纹观测装置等。
首先,将激光光源对准分束器,使光线分成两束。
然后,将两束光线分别射向两个反射镜,其中一个反射镜固定不动,而另一个反射镜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调整反射镜的位置,使得两束光线再次相遇时产生干涉现象。
观察干涉条纹的出现,可以通过调整反射镜的位置来改变光程差,进而改变干涉条纹的明暗程度。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可以测量光的传播速度以及其他光学性质。
三、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应用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在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被用于测量光的传播速度。
通过测量光程差的变化,结合光的频率,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光的速度。
这对于验证光的传播速度是否恒定以及研究光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迈克尔逊干涉实验还可以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或折射率。
通过调整反射镜的位置,使得干涉条纹的明暗程度发生变化,可以推导出物体的长度或折射率。
这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测量光学元件的尺寸和材料的折射率。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迈克尔逊的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并观察各种干涉图样。
2、区别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非定域干涉,测定He-Ne 激光波长二、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及光源、小孔光阑、扩束镜(短焦距会聚镜)、毛玻璃屏等。
(图一)(图二)三、实验原理①用He-Ne 激光器做光源,使激光通过扩束镜会聚后发散,此时就得到了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点光源,射到分光板P1和P2上后就将光分成了两束分别射到M1 和M2 上,反射后通过P1 、P2 就可以得到两束相关光,此时就会产生干涉条纹。
②产生干涉条纹的条件,如图 2 所示, B 、 C 是两个相干点光源,则到A 点的光程差δ=AB-AC=BCcosi , 若在A 点出产生了亮条纹,则δ =2dcosi=k λ (k 为亮条纹的级数) ,因为i 和k 均为不可测的量,所以取其差值,即λ =2 Δ d/ Δ k。
四、实验步骤1、打开激光电源,先不要放扩束镜,让激光照到分光镜P1 上,并调节激光的反射光照射到激光筒上。
2、调节M2 的位置使屏上两排光中最亮的两个光点重回,并调至其闪烁。
3、将扩束镜放于激光前,调节扩束镜的高度和偏角,使光能照在P1分光镜上,看显示屏上有没有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没有的话重复2 、3 步骤,直到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4、微调M2是干涉图案处于显示屏的中间。
5、转动微量读数鼓轮,使M1 移动,可以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若看不到此现象,先转动可度轮,再转动微量读数鼓轮。
记下当前位置的读数d0 ,转动微量读数鼓轮,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30 次则记一次数据,共记录10 次数据即d0、d1 (9)6、关闭激光电源,整理仪器,处理数据。
五、实验数据处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Δd0=d5-d0=0.05202mm Δd1=d6-d1=0.05225mmΔd2=d7-d2=0.04077mm Δd3=d8-d3=0.04077mmΔd4=d9-d4=0.05071mmΔd(平均)=(Δd0+Δd1+Δd2+Δd3+Δd4)/5 =0.047304mmA类不确定度σ=5.99355*10-6mΔk=150所以λ(平均)=2Δd(平均)/Δk =630.72 nmB类不确定度:UΔB=0.5*10-7 m总不确定度:UΔd =6.01437*10-6 mUλ =2UΔd/Δk =80.1916 nm所以λ=λ(平均)+Uλ=630.72 + 80.1916 nmEλ=(632.8-630.72)/632.8 *100% =0.329%遇到失意伤心事,多想有一个懂你的人来指点迷津,因他懂你,会以我心,换你心,站在你的位置上思虑,为你排优解难。
迈克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及结构;2. 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方法;3. 观察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现象;4. 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
二、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的光学仪器。
其基本原理是:从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在分束镜上被分成互相垂直的两束光,一束光经过反射镜反射后,再次通过分束镜,另一束光经过补偿板后,同样经过反射镜反射,两束光在分束镜处相遇,产生干涉现象。
等倾干涉:当入射光束与反射镜的夹角相等时,两束光在分束镜处相遇,形成等倾干涉条纹。
等厚干涉:当入射光束与反射镜的夹角不相等时,两束光在分束镜处相遇,形成等厚干涉条纹。
三、实验仪器1. 迈克尔逊干涉仪2. 氦氖激光器3. 毛玻璃屏4. 刻度尺四、实验步骤1. 将迈克尔逊干涉仪安装在实验台上,调整其水平。
2. 打开氦氖激光器,调整其输出光束,使其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对齐。
3. 观察等倾干涉现象,记录干涉条纹的位置。
4. 观察等厚干涉现象,记录干涉条纹的位置。
5. 利用干涉条纹的位置,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等倾干涉条纹:观察到的干涉条纹为明暗相间的等倾干涉条纹,条纹间距为d。
2. 等厚干涉条纹:观察到的干涉条纹为明暗相间的等厚干涉条纹,条纹间距为D。
根据干涉条纹间距,可以计算出氦氖激光的波长:λ = (m + 1/2)d / n其中,m为干涉条纹的级数,d为等倾干涉条纹间距,n为光在空气中的折射率。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观察等倾干涉现象,可以了解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 通过观察等厚干涉现象,可以了解到干涉条纹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3. 通过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可以验证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测量精度。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现象,并测量了氦氖激光的波长。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结构和调整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是19世纪末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提出并完成的一项经典实验。
该实验以光的干涉现象为基础,通过利用干涉仪探索光的波动性质,为光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
本文将对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探讨。
一、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基于光的波动理论,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研究光的性质。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光波相遇时产生叠加的现象。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利用干涉仪,通过光的分波、反射和重合,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与变化,从而揭示光的波动本质。
二、实验装置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主要由一束光源、一块半透半反射镜、两块平行玻璃板和一块反射镜组成。
光源发出的光经半透半反射镜分成两束,一束直接射向反射镜,另一束射向平行玻璃板后再反射到反射镜上。
两束光再次汇聚在半透半反射镜上,形成干涉条纹。
三、实验过程1. 调整装置:首先,需要将反射镜和半透半反射镜调整到合适的角度,使得两束光在半透半反射镜上重合。
同时,保证光源发出的光为单色光,以减小干涉条纹的扩散。
2. 观察干涉条纹:当光线通过半透半反射镜后,一部分光线直接射向反射镜,另一部分光线经过平行玻璃板后再反射到反射镜上。
两束光线再次汇聚在半透半反射镜上,形成干涉条纹。
通过调整反射镜和半透半反射镜的位置,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干涉条纹。
四、实验结果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结果是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态和变化来推测光的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干涉条纹的出现与光的波动性质密切相关。
当两束光的光程差为整数倍的波长时,干涉条纹明亮;当光程差为半波长时,干涉条纹暗淡。
这一现象表明光具有波动性,支持了光的波动理论。
五、实验意义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它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动的电磁现象。
这一实验成果对后来的光学理论和实验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实验应用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广泛的用途。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光学实验,通过干涉现象来研究光的性质和波动理论。
本实验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和分析光的干涉现象,从而深入了解光的波动特性和干涉原理。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
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是利用干涉仪观察光的干涉现象。
干涉仪由半透镜、反射镜、分束镜等光学元件组成。
当一束光通过分束镜后被分成两束光线,分别经过不同路径反射后再次汇聚在一起,产生干涉现象。
当两束光相遇时,它们的相位差决定了干涉条纹的亮暗程度。
通过调节反射镜的位置,可以改变光的光程差,从而观察到不同的干涉条纹。
实验步骤。
1. 调整干涉仪,使得光线能够正常通过并产生干涉现象。
2. 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态,记录下不同位置的干涉条纹图样。
3. 调节反射镜的位置,改变光的光程差,再次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4.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结果和分析。
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位置的干涉条纹图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干涉条纹的亮暗变化。
当光的光程差为整数倍波长时,出现明条纹;当光的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出现暗条纹。
这与光的波动理论相符,进一步验证了光的波动特性。
调节反射镜的位置,改变光的光程差,我们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的位置和亮暗程度发生变化。
这进一步证明了光的波动特性和干涉原理。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光的波动特性和干涉原理的定量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光的本质。
结论。
通过本次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光的波动特性和干涉原理。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进一步验证了光的波动性质。
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得出了光的波动特性和干涉原理的定量关系,为光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总结。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光学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光的干涉现象,深入了解了光的波动特性和干涉原理。
本次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为光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迈克尔逊研究性实验报告.docx
迈克尔逊研究性实验报告.docx
1. 引言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用于测量光的波长、速度和干涉现象等。
本实验旨在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对一束光线进行分析,验证干涉现象的存在,并测量光的波长。
2. 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
检查设备是否齐全,观察反射镜、半反射镜、透镜和眼镜,确保完整、无损坏。
(2)调整仪器
调整反射镜和半反射镜的位置和角度,使得干涉光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明显的条纹。
调整波长调节器的位置,使得光源发出单色光。
(3)测量波长
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特性,测量光的波长。
调节干涉仪中间间隔板的位置,使得干涉光的干涉条纹位于中央。
测量出间隔板与反射镜的距离,再根据式子计算出波长。
3. 实验结果
经过调整,干涉光出现了明显的条纹现象。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到了红光的波长。
实验结果如下:
波长测量值:650 nm
4.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存在,并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出光的波长。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说明本实验有效。
5. 实验意义
迈克尔逊干涉仪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和光学学科中,如干涉测量、光学仪器设计、精密测量等。
通过本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干涉现象和光学仪器的特点,增强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6. 参考文献
[1] 刘畅,李明. 《光学实验》(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迈克尔逊专题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专题实验报告——白光干涉方面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09级摘要:本专题实验内容涉及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双光束干涉,多光束干涉等内容;记录了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一些参考内容。
关键词:迈克尔逊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钠光双线,白光干涉背景: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迈克尔逊主要从事光学和光谱学方面的研究,他以毕生精力从事光速的精密测量,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直是光速测定的国际中心人物。
他发明了一种用以测定微小长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长的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在研究光谱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发明精密光学仪器和借助这些仪器在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被授予了19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克尔逊专题实验属于光学实验。
实验的过程并不难,只是调整好仪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需要实验者足够细心。
论述:一、实验理论1、干涉仪的光学结构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和结构如下图所示。
M1、M2是一对精密磨光的平面反射镜,M1的位置是固定的,M2可沿导轨前后移动。
G1、G2是厚度和折射率都完全相同的一对平行玻璃板,与M1、M2均成45°角。
G1的一个表面镀有半反射、半透射膜A,使射到其上的光线分为光强度差不多相等的反射光和透射光;G1称为分光板。
当光照到G1上时,在半透膜上分成相互垂直的两束光,透射光(1)射到M1,经M1反射后,透过G2,在G1的半透膜上反射后射向E;反射光(2)射到M2,经M2反射后,透过G1射向E。
由于光线(2)前后共通过G1三次,而光线(1)只通过G1一次,有了G2,它们在玻璃中的光程便相等了,于是计算这两束光的光程差时,只需计算两束光在空气中的光程差就可以了,所以G2称为补偿板。
当观察者从E处向G1看去时,除直接看到M2外还看到M1的像M1ˊ。
于是(1)、(2)两束光如同从M2与M1ˊ反射来的,因此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和M1´~M2间“形成”的空气薄膜的干涉等效。
大学物理下-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大学物理实验报告3. 实验原理(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注意原理图需要画出,测试公式需要写明)(1)迈克耳孙干涉仪的结构与光路如图5.3. 1所示为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侧视图图与俯视图,导轨7固定在一只稳定的底座上,底座由三颗调平螺丝9及其锁紧螺丝10来调平。
丝杠6螺距为1mm,转动粗调手轮2,经一对齿轮带动丝杠转动,进而带动移动镜M在导轨上滑动。
移动距离可在毫米刻度尺5上读到1 mm,在窗口3中的刻度盘上读到0.01 mm。
转动微调手轮1,经1:100的蜗轮传动,可实现微动。
微动手轮上的最小刻度为0.0001 mm,可估读到0.00001 mm 。
分光板G1和补偿板G2固定在基座上,不得强扳,且不能用手接触其光学表面。
固定参考镜(定镜)13和移动镜(动镜)11后各有三颗螺丝,用于粗调两者相互垂直,不能拧得太紧或太松,以免使其变形或松动。
固定参考镜13的一侧和下部各有一颗微调螺丝 14和15,可用来微调13的左右偏转和俯视,微调螺丝也不能拧得太松或太紧。
丝杠的顶进力由丝杠顶进螺帽8来调整。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原理如图5.3.2所示。
由光源S发出一束光,射到分光板G1的半透半反膜L上,L使反射光和反射的光强基本相同,所以称G1为分光板。
透过膜层L的光束(1)经G2到达参考镜M1后,被反射回来;被反射的光束(2) 到达移动镜M2后,也被反射回来。
由于(1)、(2)两束光满足光的相干条件,各自反射回来在膜层L所在表面相遇后,就发生干涉,在E处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
G2是补偿板,它使光束(1)和(2)经过玻璃的次数相同,当使用白光作为光源时,G2还可以补偿G1的色散。
M1’是在G1中看到的M1的虚像。
(2) 单色点光源等倾干涉条纹的观察及波长的测量如图5.3.3所示,由He-Ne激光器发出的细束平行激光经过以钠光入射,它有两条谱线,对应空气中波长分别为λ 1和λ 2(设λ 1>λ 2),彼此十分接近,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当d 为某一定值d1时,对同一入射角θi,有2d1cos θi=k λ2,且2d1cos θi=(k+1/2) λ 1,此时λ 2的k 级明条纹与λ1的k 级暗条纹重叠,视场中干涉条纹的可见度最低,如图5.3.5所示。
迈克尔逊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
迈克尔逊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迈克尔逊实验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实验,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设计和进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测量光速,因为迈克尔逊认为光速是最重要的基本物理常数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迈克尔逊计算出了光速的近似值,并且还确认了以太的不存在。
这个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两个垂直相交的光路,使一个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经过不同的镜面反射后,再次合成一束光。
如果光速是有限的,那么两束光会有一个相对位移,这个相对位移可以通过观察干涉图来测量。
实际上,迈克尔逊使用了一种精密的干涉仪来观察干涉图。
迈克尔逊实验的结果非常重要,因为它对当时的物理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迈克尔逊的实验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媒介介质(以太),它通过介质中的振动来传输。
但实验结果表明,观测到的光速是相同的,即使在不同的方向和时刻。
这表明光速并不依赖于一个特定的介质,因为光在真空中也具有这样的特性。
这个结果导致了以太存在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爱因斯坦的特殊相对论理论的发展。
迈克尔逊实验对于我们的科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启示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科学方法,精确地测量物理常数和物理现象,从而深入理解自然界的本质。
此外,迈克尔逊实验还提醒我们在科学研究中要根据实验结果来调整我们的理论和猜测,而不是死守旧有的观点。
不过,值得反思的是,迈克尔逊实验的成功也离不开迈克尔逊团队的技术和方法。
他们设计和制造的干涉仪具有极高的精度,可以探测到微小的光路位移。
这需要他们对物理、光学、机械和电子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入掌握。
因此,迈克尔逊实验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人或一个理论的绩效,而是一个团队和一些新兴技术的共同努力。
另外,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迈克尔逊实验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
迈克尔逊既然认为以太不存在,那么光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也激起了一系列关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讨论和研究。
此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目前我们测量光速和探索自然界的能力仍有局限。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干涉条纹现象,以验证光的干涉现象,并测量出光的波长。
实验仪器和材料:迈克尔逊干涉仪、激光器、反射镜、半透镜、平面镜、光电探测器、电子计数器、调节螺丝等。
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测量光的波长的仪器。
当两束光线自相干光源经过反射镜和半透镜后再次交汇,会产生干涉现象,形成明暗条纹。
通过调节反射镜的位置和角度,可以测量出光的波长。
实验步骤:1. 调整迈克尔逊干涉仪,使得两束光线经过反射镜和半透镜后交汇。
2. 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并记录下明暗条纹的数量。
3. 通过调节反射镜的位置和角度,使得干涉条纹移动,记录下移动的距离。
4. 利用已知的实验数据,计算出光的波长。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成功观察到了明暗条纹的形成,并记录下了移动的距离。
通过计算,我们测量出了光的波长为XXX。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干涉现象,并成功测量出了光的波长。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误差和不确定性,可能是由于仪器的精度、环境因素等造成的。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需要更加精确地调节仪器,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结论:本次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取得了成功,验证了光的干涉现象,并测量出了光的波长。
通过实验,我们对光的干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实验操作的经验。
自查报告: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在数据记录和处理过程中,我们也尽量减小误差,提高了实验的可靠性。
但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需要更加注意仪器的调节和环境的影响,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以便更好地分析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1108班
姓名:李静怡
学号:11291240
指导老师:张丽梅
上课时间:周五17:40
【摘要】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的精密仪器,其用途很广,主要用于观察干涉现象,研究许多物理参数(如温度,压强,电场,磁场等)对光传播的影响,测波长和波的折射率等。
迈克耳逊干涉仪是这个专题试验最主要的试验仪器。
本文记录了实验过程及实验收获,并且叙述了对于此次实验的心得及对实验的拓展。
【关键词】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光双线白光干涉测量微小量
【实验论述】
一、实验理论
迈克尔逊干涉仪专题实验中
的三个实验中都不可或缺的就是
右图所示的装置,三个实验均是通
过调整从同一光源发出的两条相
干光线到视野的光程差,找到光源
发生干涉现象的距离。
之后,通过
精密的仪器测量和理论推导的公
式求出波长、双线波长差或测量玻
璃的折射率等。
二、实验内容
1、测量钠双线波长差。
这是第一个试验,实验内容主要有三方面:①观察钠光双光束干涉现象;①测量钠光平均波长,并
与公认值比较;③测量钠光双线的波长差。
首先用激光调出激光的干涉条纹并调至中心,这一步较为简单,很快毛玻璃上就出现黑红相间的条纹了。
但换上钠光后条纹并不容易找到,换回激光后发现激光条纹也有变化了。
经过好几次的反复调整,钠光的条纹出现,为黄色的明暗相间的圆条纹。
转动微调手轮,并开始记录每冒出50个条纹时M1镜的位置,共记录了7个数据。
2、白光干涉测量平板玻璃折射率。
实验的主要内容有:①观察白光干涉现象;②测量玻璃折射率。
这是专题实验里最难最耗时的一个,试验对眼睛要求很高,连续直视着白炽灯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对我的耐性考验极大,需要目不转睛的盯着小玻璃片背后的亮光随时可能出现也可能随时消失的条纹将微调手柄调上上千圈,一个不留神,幸运之神悄然远去,只留下在小白炽灯下苦叹并毅然决然从头再来的我们。
3、法布里—玻罗干涉仪测钠双线波长差。
实验内容:①观察钠光多光束干涉现象;②测量钠双线波长差。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是由迈克尔逊干涉仪改装而来,因此和其他两组实验仪器有一些区别。
在调节出干涉现象这一步,由于钠光经这个干涉仪产生的干涉条纹很细,并且颜色很浅,好几次已调出条纹而我没有注意,因此错过了。
经过后来细心的调整,调出了形如指纹般的圆形干涉条纹。
通过对比这三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迈克尔逊干涉实仪专题实验整体的实验方法是通过测量法,思想是等效和放大。
通过将同一个光源分成的两束光反射相互干涉形成的条纹,进行测量波长,钠光灯双线的波长差和间接测量玻璃折射率。
【总结及收获】
一、实验体会
经过了三个星期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专题的实验。
在这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中,确确实实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实验要求的精确度是多么的高,实验现象因为仪器的精确调整要求而导致很难出现,实验中可以说对同学们的耐心和认真度有很大的考验。
经过这次实验让我对光学实验仪器以及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光学仪器是非常需要精确度的,所以这个实验不仅是让大家熟悉光学认知光学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大家吃苦耐劳,认真严谨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然而目前我们仅仅是初步掌握了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方法,今后我们要在不断地学习中更加深入的认识它,熟练的操作它,并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将它加以创新,使它应用到更深的知识领域中。
这次实验让我收获很多的地方还有友谊,我们小组一共五个人,三次实验下来,大家已然由陌生人变成了战友,每每有人率先看到一个现象,就会开心地大声宣布,然后鼓励其他同学不要着急,按照步骤慢慢来,一定会成功的。
就是在这样相互比拼又相互鼓励的氛围中,我顺利完成了实验内容。
当然,实验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
比如第二次做白光干涉测量平板玻璃折射率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无法看到理想的实验现象,后来才发现是实验仪器的问题,于是同老师协商之后便换了另外一台仪器,虽然进度上落后其他同学一大截,但最终仍旧是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
再次感谢张丽梅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不
仅让我牢记了实验原理与步骤,还在我失败、想放弃时帮助我重新开始。
二、总结出的经验
(1)切勿用手触摸光学表面,防止光学表面脏污。
(2)调节螺钉和转动手轮时,一定要轻、慢,决不允许强扭硬扳。
(3)反射镜背后的粗调螺钉不可旋得太紧,以防止镜面变形。
(4)调整反射镜背后粗调螺钉时,先要把微调螺钉调在中间位置,以便能在两个方向上作微调。
(5)测量中,转动手轮只能缓慢地沿一个方向前进(或后退),否则会引起较大的回程误差。
(6)在白光干涉实验中,可以先用激光把圆环放到最大,且圆环的弯曲接近直线,再打开灯微调出彩色条纹,极大地渐少了盲目地调试的时间,
三、实验扩展
经过这次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和光学演示实验后,我有一个想法在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仪器的基础上,我介绍下我的想法:我想如果能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旋钮的扭进,使等倾条纹冒出或者进入的特点,设计一个测量隧道一天中车辆进与出的数量,以此可能对交通业有所帮助,但方法可行度,我不大肯定,望得指教:制作两个迈克尔逊干涉仪,可以同时接受信号输入(即连于一条线上),在隧道上通过用摄影技术辨认车辆的头与尾,产生A 与B两种信号,再通过信号区分,分别驱动两种动力,一种会使微调旋钮顺时针转使条纹陷入,另一种动力即B信号使微调旋钮逆时针转使条纹冒出,再在干涉仪中设置一个计数器,这样每天
计数结果得出每天车辆进出数量。
参考文献:
[1]吴柳,《大学物理学》[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成正雍牛原,《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3]赵凯华钟锡华,《光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