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视角探索肾理论
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探讨肾虚的病因与治疗
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探讨肾虚的病因与治疗肾虚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许多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的角度,探讨肾虚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一、肾虚的中医理论解释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要功能包括储存精气、控制水液代谢、调节生长发育等。
肾虚是指肾脏功能的减退或失调,可导致身体多种症状,如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畏寒怕冷等。
根据中医学说,肾虚可分为先天肾虚和后天肾虚。
先天肾虚是指个体生命力较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表现为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症状。
后天肾虚则主要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过度劳累、情绪紧张等原因导致肾脏功能的减退。
二、现代科学对肾虚的解释现代科学角度认为,肾虚与肾脏本身的病理变化有关,如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尿液浓缩能力下降等。
此外,现代研究还发现,肾虚与长期的慢性疾病、药物的不良反应、环境因素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
研究表明,长期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导致肾脏功能的损害,进而引发肾虚。
此外,一些药物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也可能对肾脏产生损伤。
三、中医治疗肾虚的方法中医治疗肾虚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
1. 中药调理中医认为,中药中的补肾药物能够滋养肾脏,修复受损的组织。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菟丝子、淫羊藿等。
此外,根据个体情况,中医还会根据症状制定个性化的中药配方。
2. 针灸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肾脏功能。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肾俞”、“关元”等。
3. 推拿推拿是中医中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刺激经络、舒缓疲劳,增强肾脏功能。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捏拉、推拿等。
四、现代科学治疗肾虚的方法现代科学治疗肾虚主要包括改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适当运动等方法。
1. 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和治疗肾虚的重要措施。
包括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
2. 药物治疗现代医学可以利用药物来治疗肾虚,包括使用人工合成的药物或替代治疗。
肾虚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 肾虚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张云飞,文秀华,罗茂林(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关键词] 肾虚;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过氧化脂质;衰老[中图分类号] R2-03;R2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4)08-1101-03 肾虚本质的研究近年受到高度重视,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根”,在人的生长、发育、壮盛和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肾的功能正常与否对人体的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肾虚本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衰老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于中医辨证规范化及疗效判定的客观化,以及中医学在自然科学界立足和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肾虚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关系研究111 肾虚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50年代上海就开展了肾虚本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关系的研究。
上海第一医学院通过对肾虚患者进行神经及体液的十多项指标测定发现,不论病种,只要符合肾阳虚的临床表现,患者24h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就比正常人及肾阴虚者降低,经补肾治疗后,17-OHCS有所提高,这一指标重复性较好。
沈自尹等[1]通过测定患者血浆ACTH和皮质醇含量发现:肾阳虚患者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均处于低下状态,提示肾阳虚的病变环节可能在垂体以上的部位,因下丘脑神经细胞有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与垂体功能密切相关,可以调节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
以上说明肾阳虚不仅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而且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上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112 肾虚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沈自尹等[2]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分为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测定三碘甲腺原氨酸(T3)值,并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发现肾阳虚组T3下降(P<0.01),TRH兴奋试验约半数呈延迟反应,经补肾治疗后肾阳虚组T3全部恢复正常,TRH兴奋试验则部分恢复正常。
现代医学视角探索肾理论
---------------------------------------------------------------最新资料推荐------------------------------------------------------现代医学视角探索肾理论现代医学视角探索肾理论现代医学视角探索肾理论作者:潘润存单位: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肾理论博大精深,大部分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但由于受当时条件和科学环境的影响,有些理论可能还存在着不全面或不科学的现象。
近年来,中医肾理论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在医学领域,人们在对中医肾与西医肾理论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为了更好的将中医肾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用现代医学的新观点、新方法研究中医肾理论,才能发展中医肾理论,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进一步促进中西医有机的结合,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1中医肾理论中医学认为,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肾藏精气,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主水,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及平衡;主纳气,调节呼吸;开窍于耳,司二阴,与膀胱相表里,与精、神、气、血、津液等有密切关系。
肾所藏精气能激发和推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肾为一身元阴元阳之根本。
中医肾也就是肾与膀胱、骨、髓、脑、发、耳、二阴等构成的一1/ 6个系统,包含着现代解剖及生理学中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学的理论。
可见,中医藏象学说中某一脏的功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和免疫学的多个方面内容。
2 现代医学对中医肾的研究近代肾本质研究认为:中医肾是集功能学与结构学为一身的整体,它与免疫、遗传、造血、神经、内分泌、生殖、呼吸、水液代谢、能量代谢等有关。
从免疫方面来讲,有人认为中医肾本质上包括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功能,即神经内分泌系统之功能[1],在维持免疫功能的稳定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从现代医学角度认识中医“肾主骨”之理论内涵
摘 要: 有关“ 肾主骨” 的论点, 出自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 中, 认识到肾与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 关系, 并提 出“ 肾藏精” “ 骨 者髓之 府 ” “ 肾 生骨髓 , 髓 生血 ” 等论 述 。人 体 随着年龄 的增长 , 肾精 日暂 亏虚 , 肾 气不足 , 从 而影 响 体 内骨骼 的 正 常发 育 , 而导 致 骨质 疏松 、 增 生、 退 化等 相 关的 肾性骨 病 。因此说 明 肾对 人体 的生长 、 发育。 骨骼 的健 康有其 重要 的 营养 、 促进 、 合成 等作 用 。
2 现 代 医学对 “ 肾主 骨” 的认 识
3 补 肾的中 药可促进 骨 生成 。 抑制 骨吸收 。 防止 骨质疏 松发 生 中医学 中虽无 肾性 骨病 的病 名 , 而在< 内经 》 提 出 肾 与骨 有 密 切 相关, 当肾气 衰竭 , 精 不 化髓 , 髓 不能 生 与骨 , 骨 失所 养 , 导致 骨病 , 符 合现代医学的肾性骨病相似。近年来 , 许多医家研究发现补肾的中药 能促进骨生成 , 抑制骨吸收, 能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对骨质的退变有 相 当的疗效 , 如பைடு நூலகம்淫羊藿 、 鹿衔 草 、 骨碎补 、 骨脂 等 。宋 敏等 研 究认 为 , 淫羊 藿 总黄酮能 促 进成 骨细 胞 的 成 骨 功能 为 防 治 骨 质疏 松 的作 用 。
关 键 词 :肾主骨 ; 1 一 仅羟化 酶 ; 骨 形成蛋 白 - 7 ; 促红 细胞 生 长因子 ; l d o t h o ; 成纤 维细胞 生长 因子 一 2 3 中 图分类号 : R 2 5 6 .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6 ) 1 7— 0 1 5 9 一 O 1 本 文 以叙述 肾 与骨之 间为基 础 , 提 出 中医的 “ 肾主 骨 ” 内涵 , 与骨 质小管 周 围的毛细 血管 内皮 细胞 产 生 E P O 。E P O可 促进 原 始 红细 胞 的增生 分化 成熟 , 促进骨 髓 内 网织 红细 胞 的 释放 , 促 进 骨髓 对 铁 的吸 的生 、 长、 状、 老之 间 的关 系 。骨 的生长发 育与 衰老退 化以是 肾精 的盛 收 , 有利 于红 细胞生 成 , 为骨骼 的生 长发 育提供 了必 要 的物 质条 件 。 衰 有关 , 当肾精充 满时 , 化生 于 髓 , 髓 盛生 成 于骨 , 以 中 医的论 点 为临 床 诊断 治疗指 导作 用 。 1 中医对 “ 肾主 骨 ” 的认识 中 医理 论 认为 人体 骨骼 的生长 发育 与 肾脏有 密切 相关 , 根 据 肾与 骨关系的叙述最早出现在< 黄帝 内经》 中, < 素问 ・ 五脏生成》 谓: “ 肾 之合 , 骨也 。 ” , < 素问 ・ 六 节 藏象论 》 日: “ 肾者 主蛰 , … …, 精 之处 也 , 其充在 骨 ” 是 说 肾与 骨有 紧密 的关系 ; 《 素问 ・ 阴 阳应象 大论 》 说: “ 肾 生 骨髓 ” , “ 在 体为 骨 ” , “ 肾应骨 ” …。
现代肾脏生理与临床
现代肾脏生理与临床现代肾脏生理与临床林善锬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与生物物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肾脏生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肾脏生理功能的认识,已从整体研究进入到细胞及亚细胞水平,对于肾脏在稳定机体内环境机制方面已深入涉及到它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本文主要阐明如何应用现代肾脏生理知识来理解一些与临床有关的病理生理情况。
由于篇幅所限,仅就肾小球滤过功能,各段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尿液稀释、浓缩机制以及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等作简要讨论。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与调节肾小球滤过功能受肾小球的入球和出球小动脉收缩情况的影响,而此受许多神经、体液因素支配,包括血管紧张素II(AngII)、内皮素、一氧化氮(NO)、血管加压素(AVP)、前列腺素(PG)以及激肽、心钠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甲状旁腺素(PTH)等。
另外,滤过分数、滤过系数又由滤过面积所决定。
特别重要的是,肾小球滤过还受滤过液在肾小管中的情况而定,此即小管-小球反馈(TGF)。
大分子物质滤过除受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外,还受滤过屏障中的许多因素,包括滤孔大小、电荷等情况而定。
下面简述几种病理生理情况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各种因素是如何参与发病机制:(一)蛋白尿蛋白尿除作为一种肾脏损害标志外,更是一种促进肾脏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可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而促进蛋白尿,这里特别强调AngII所起的作用,临床应用ACEI阻断AngII产生或应用ATI型受体拮抗剂阻断AngII的作用可明显减轻蛋白尿。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尽管引起ARF病因有所不同,但特征性病理、生理改变均是SNGFR下降,其机制可能与缩血管物质如AngII、ET-1活性增加,扩血管物质如NO、PG等活性下降,致入球小动脉过度收缩有关。
晚近有认为TGF机制在其中亦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缺血、缺氧或中毒等启动因素可增加近端小管细胞内钙水平,从而激活钙蛋白酶(Calpain),后者可使细胞骨架蛋白分离、肾小管基底膜Na+-K+-ATP 酶极性改变,近端肾小管Na+重吸收减少,流入髓襻升支粗段(TALH)致密斑部位Na+增加,从而激活TGF,使SNGFR下降。
关于中医上“肾”的本质的探讨(一)
关于中医上“肾”的本质的探讨(一)这一讲本来打算讲巴戟天这味药的,这是一味临床上常用的温肾壮阳药。
所以先延伸一下,讲一下肾这个概念,以便咱们能更好的理解温肾壮阳这个功效。
中医上非常重视肾的作用,把肾称为先天之本。
《内经》对肾在人体生长发育、生育繁殖、形体盛衰、水液代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曾作了详细的论述。
仔细研读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医上的肾,与现代医学的肾脏有很多相似之处。
先来看一下中医上对肾的论述。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色为黑,”在志为恐,恐伤肾。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灵枢·脉度篇》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知五音矣。
”《灵枢·本输篇》曰:“肾合膀胱,”…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
”《灵枢·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枢·大惑论篇》曰:“骨之精为瞳子。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则齿发去,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
”《难经》三十六难曰:“两肾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难经》三十九难曰:“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
”《难经》八难曰:“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从现代生殖医学角度探讨_肾藏精主生殖_理论_王瑞霞
[J].中国针灸,2001,21(11):659-661.[9]潘云华.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9):35-36.[10]施炳培,卜怀弟,汪令,等.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对骨密度影响的观察[J].中国针灸,2000(1):51-52.[11]程蓉歧.项立敏,雷暴莲,等.头枕疗法对脑瘫患儿脑血流影响的TCD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8):34-35.[12]宋启劳.中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2):64-65.[13]马丙祥.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辨证治疗[J].湖北中医杂志,1997,19(2):30-31.[14]王雪峰,胡晓丽.中医对小儿痉挛型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探析收稿日期:2010-01-22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高校、科研单位专项计划(ZR2009CL036);2009年度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项目(20093731110006)作者简介:王瑞霞(1981-),女,山西汾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疾病。
:连方[J].中医儿科杂,2005,1(2):6-7.[15]王军英.传统医学对小儿脑瘫的治疗作用[J].现代康复,2001,5(5):14.[16]余定辉.脑瘫辨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11):34-35.[17]陈玉玲,莫穗林,罗素珍.脑瘫从肾虚论治[J].甘肃中医,1999,2(6):1-2.[18]藤宣光,王国玮.核黄疽后遗症2例治验[J].中医杂志,1993,34(2):83-84.[19]李鸿超.针刺督脉法为主治疗儿童脑瘫325例[J].陕西中医,2001(5):293-294.[20]傅玲.小儿脑瘫[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52-66.[2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诊疗规范(上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437-439.[2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小儿脑瘫的定义诊断标准和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262.[23]刘焕荣,霍瑞兰,刘晓明,等.刺血通经治疗小儿脑性瘫痪[J].中国针灸,1999(12):717-718.[24]郭蕾,王永炎.论中医证候中的复杂现象及相应的研究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10):3-5.从现代生殖医学角度探讨“肾藏精主生殖”理论王瑞霞1,连方2,孙振高2(1.山东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山东济南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肾藏精、主生殖”理论是祖国医学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体生殖功能的基本认识。
“肾主骨”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肾主骨”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肾为先天之本,在体为骨,藏精生髓。
从“肾主骨”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了解“肾主骨”理论的研究现状。
用肾精亏虚的鼠模型和补肾中药验证“肾主骨”理论。
“肾主骨”理论的深入研究为骨关节病变提供思路,增强了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本文就针对“肾主骨”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标签:中医;肾主骨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主骨”理论对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骨伤临床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研究也逐步深入。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理论及临床结合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医的“肾主骨”理论和补肾法治疗骨代谢相关疾病的方法也得到了更深入的认识,研究也逐步深入。
世界卫生组织将2010—2020年确定为“骨与关节疾病深入研究的十年”。
“肾主骨”理论现代研究多从中医“肾”本质研究、肾与骨的关系研究以及应用补肾药物治疗骨骼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入手,现就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对肾主骨理论的认识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能力。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四七筋骨坚……七七任脉虚;丈夫八歲,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肾之合骨也。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大甚为阴痿……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
”《灵枢·本神》云:“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腰脊不可以仰俯屈伸……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
”马莳提出“肾主冬,亦主骨。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也提出“沉即主骨,沉即为肾”,以上均说明肾与骨关系密切。
如肾精充足,充足则生化骨髓,骨髓进而滋养骨骼,骨骼则强健,不易折断受伤;反之,肾中之精亏虚,肾精无法生化髓海,致髓海枯竭,骨骼失养,则骨骼软弱无力。
“肾主骨”的现代医学证据4页word
“肾主骨”的现代医学证据“肾主骨”源出《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肾主骨。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其充在骨”。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深入思考,认为如下几条可作为“肾主骨”的现代医学证据。
?1 肾与骨的发育同源 ?现代组织胚胎学的观察发现在人体的胚胎时期,泌尿生殖系统由中胚层分化而来,中胚层的细胞通常先形成间充质,间充质分化为结缔组织,再逐步成分化、发育骨[1]。
可以认为肾与骨都起源于中胚层,这虽不能直接证明肾主骨,但相同的发育来源预示着在机体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二者必然存在共性和相关性。
?2 骨的生长与肾有密切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医经精义》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
骨的生长包括膜内成骨及软骨内成骨,成骨细胞不断分泌有机质、胶原纤维和粘蛋白,同时无机盐不断沉积钙化,从而形成骨质。
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颗粒内存在1a-羟化酶,它可特异性催化肝脏合成的25-羟维生素D?3(25-OH-D?3),生成1,25-(OH)?2-D?3,生理剂量的1,25-(OH)?2-DD3可促进小肠粘膜及肾小管对钙、磷的吸收,提高血钙、血磷水平,促进钙盐沉积;还可刺激成骨细胞分泌胶原蛋白,促进骨有机基质成熟,从而更加有利于成骨。
以上过程反映了肾在骨的生长中的作用。
?3 骨的强壮有赖于肾?肾对骨的强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矿物质代谢作用及内分泌功能上。
?3.1 矿物质代谢作用:肾脏是体内矿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而骨是体内最大的矿物质储存池。
肾在矿物质代谢方面主要是钠、钾、钙、磷、镁的代谢,其中与骨关系最密切的是钙和磷,过程如前所述。
以上矿物质在骨盐沉积的过程中,影响软骨钙化而对骨的强壮起着重要作用。
?3.2 内分泌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肾脏不仅是重要的代谢器官,也是一个复杂的内分泌器官[2],在其内部存在一些相应的场所及酶类可直接分泌或合成某些激素,以实现其特定的功能。
科学角度分析肾虚的原理
科学角度分析肾虚的原理肾虚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肾脏功能失调或虚弱。
根据中医的理论,肾脏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主要负责生殖、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和代谢等功能。
肾虚的形成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因素、饮食习惯、环境压力等。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于肾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肾气亏虚的倾向,这与基因传递有关。
如果父母或祖父母有肾虚的问题,子女则更容易出现肾虚症状。
二、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都会逐渐下降,包括肾脏功能。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肾脏主司先天之本,而肾阳和肾阴则是肾脏功能活动的两个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阳和肾阴的功能会逐渐衰退,导致肾虚症状出现。
三、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引起肾虚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人常常有过多摄入辛辣刺激食物、高糖、高脂肪、高盐和咖啡因等对肾脏有刺激作用的食物。
长期摄入这些食物会导致肾脏负担过重,损害肾脏功能,从而容易导致肾虚的形成。
四、环境压力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都会对肾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中医认为,肾与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度的精神压力会损伤肾气,从而导致肾虚的发生。
五、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肾虚的发生。
如过度劳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长时间熬夜,不适度地从事高强度的运动等,都会对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加重肾虚的症状。
六、慢性疾病慢性疾病也是导致肾虚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炎等慢性疾病,会造成肾功能的逐渐衰竭,从而引发肾虚。
总结起来,肾虚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环境压力、生活习惯和慢性疾病等都会导致肾脏功能逐渐减弱,从而引发肾虚的症状。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及时治疗慢性疾病,以预防和缓解肾虚的发生。
补肾益脑的科学理论及应用现状
补肾益脑的科学理论及应用现状补肾益脑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通过调节肾脏功能来改善大脑活力和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肾脏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与脑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科学理论和应用现状两个方面来探讨补肾益脑的相关知识。
科学理论:中医理论认为,肾脏主管生殖与生长发育,同时掌握着人体的先天精气。
肾藏精,精为生命的物质基础,与智力、记忆、意志力等脑功能密切相关。
肾虚是形容肾脏功能减退、肾精不足的状态,会导致脑力衰退、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补肾益脑就是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节等方式,改善肾脏功能,从而提升脑功能。
1. 中药调理:中医药学中有许多补肾益脑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当归补血饮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补益肾脏的作用来改善脑功能,促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专注力增强等。
科学研究发现,一些中药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神经保护、抗氧化、促进神经再生等作用,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
2. 饮食调节:中医强调养生保健,饮食调节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根据中医理论,一些食物具有补肾益脑的作用。
如核桃、黑芝麻、海参、鹿茸等被视为天然的滋补品,对于改善脑功能、增强记忆力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足够的营养供给大脑所需。
应用现状:补肾益脑作为传统中医的理论,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许多中医医生在治疗脑功能衰退、记忆力减退等方面采用补肾益脑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需要进一步与现代医学结合,加强科学研究,为其应用提供更可靠的理论支持。
1. 科学研究:目前,一些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中医补肾益脑的作用。
例如,研究表明某些中药能够通过提高学习记忆能力,调节脑神经递质及脑电图的改变来改善脑功能。
此外,一些临床实验也显示出中药对于老年认知功能减退的治疗效果。
这些研究结果为补肾益脑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 个体化治疗:补肾益脑需要结合患者个体化的具体病情来进行治疗。
肾主骨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供 的 营养 和推动 。 临床上 肾 的精 气 不 足 常 导 致 / L bJ, 的骨 软无 力 、 囟 门迟 闭及 骨骼 的发育 畸 形 ;素 问 ・ 《 痿论 》 :肾者水 脏 说 “ 也, 今水 不 胜 火 , 骨 枯 而 髓 虚 , 足 不 任 身 发 为 骨 则 故 痿 。说 明了骨痿 的病 机 与 肾有 关 :医 宗 必读 》 为 腰 ” 《 认 痛 的病 因“ 有寒有 湿 、 风热 、 有 有挫 闪 、 有瘀 血 、 有滞 气 、 有积 痰 皆标 也 , 肾虚 其 本 也 ” 所 以 肾 虚 易 患腰 部 扭 闪 , 和劳 损等 症 。又如骨 折 损伤 必 内动 于 肾 , 损伤 肾精 , 肾
经》 《 问 ・ 明五气 》 :肾 主骨 ” 《 问 ・ 阳应 象 ,素 宣 说 “ ,素 阴 大论 》 :肾生骨 髓 ” “ 体 为 骨 ” 说 “ ,在 。都 说 明 了 肾 藏 精
主骨生 髓 , 以骨 的生 长 、 所 修复 均依 赖 于肾脏 精气 所 提
必需 物 , ,5( H)D 还 可 抑 制 骨 涎 蛋 白 的合 成 , 12.O 3 后
者是 破 骨 细 胞 吸 附 干 骨 基 质 进 行 骨 吸 收 的 必 须 蛋
白 】 。② 2 化 酶 系 统 : 消 化 维 生 素 D 活 性 的作 4羟 有 用 , 形成 新 骨有 作 用 。 以上 两 中作 用 只有 在 肾 中才 对 能进 行 , 可见 肾是 通过 维 生素 D作 用于 骨 的 。
度来 解 释 中医 肾主骨 理论 的 , 可从 归 纳 以下 几 方 面 :
骨 细胞 韵活跃 及 骨愈 合 等 。
浅论“肾主水”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浅论“肾主水”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肾主水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后经过历代医家的阐述,使肾主水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近年来,对肾主水的内涵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不再单纯局限于中医理论的阐述,而是注重从中西医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生物解剖基础的角度来论述肾主水,这也是为肾主水理论寻找科学依据。
临床上,基于肾主水的观点,对于水液代谢失衡的疾病也往往从肾论治。
【关键词】肾主水; 临床研究; 理论“肾主水”作为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都是理论及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作一简单综述。
1 肾主水的内涵“肾主水”之说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
《素问·逆调论》有:“肾者水藏,主津液”。
现代各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对“肾主水”的内涵均有阐述,如“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1]。
“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输布排泄功能”。
“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肾主水,是指肾气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李奕祺说:“肾主水,广义而言指肾为水藏,有藏精和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李氏又说:“肾主水指肾主持、调节人体水液化生、输布和排泄的功能。
主水是肾的本能,肾主持水液气化的观点与西医对肾脏功能的认识基本相同”。
又如王茂泓等认为,《黄帝内经》肾者主水之意,实为肾主五液。
欧阳卫华等认为,肾主水是肾藏精功能的体现和延伸。
王刚佐等认为,凡人体内生化、分泌、排泄的流通着的液体,皆肾主“水”之列。
其中有生理过程所需的精微物质,亦有代谢过程所化的各种废物。
徐福松[10]认为,肾主水,为水脏,称之为内肾;肾藏精,主生殖,称之为外肾。
内肾主水,相当于西医解剖学中的泌尿系统;外肾主精,相当于西医解剖学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和解剖学的外生殖器官。
中医肾病诊治的“阴阳”观念与现代医学研究探讨
中医肾病诊治的“阴阳”观念与现代医学研究探讨肾病在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中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主题。
两者虽然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但其实在治疗实践中,经常会有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肾病诊治中的“阴阳”观念以及与现代医学研究的关系。
1.中医“阴阳”观念简介1.1历史与文化背景“阴阳”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中国,早在《易经》、《黄帝内经》等古典文献中就有提到。
阴阳理论不仅用于医学,还广泛应用于哲学、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
在中医中,阴阳理念是核心的哲学基础,用于解释身体内外的自然现象和生理、病理变化。
1.2阴阳的基础特性- 阴:代表冷、慢、静态和内在。
在中医里,阴性的器官通常与存储、滋养和保持身体平衡有关。
比如,肾阴就与液体的储存、精气的滋养等有关。
- 阳:代表热、快、动态和外在。
阳性的器官或功能常与活动、消耗和防御等有关。
例如,肾阳主要与身体的温热、活力等有关。
1.3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在中医中,疾病通常是由于阴阳失衡引起的。
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结果。
阴阳失衡会导致气血不畅,进一步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1.4肾病中的阴阳诊治肾病在中医中通常与阴阳失衡有关。
根据病症不同,中医会诊断为“肾阴虚”或“肾阳虚”等。
- 肾阴虚:表现为手足心发热,口干,小便短赤等。
这是因为阴不足以制约阳,导致阳过于旺盛。
治疗时会用药物和食疗来滋养肾阴,如使用枸杞、熟地黄等。
- 肾阳虚:表现为畏寒、乏力、尿频等。
这是因为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全身。
治疗时会用一些温阳的草药和食物,如羊肉、肉桂等。
- 阴阳两虚: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既感到手脚冰凉,也可能有热的感觉。
这是因为阴阳两者都不足。
1.5诊断与治疗中医诊断肾病的阴阳失衡通常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一的方法。
治疗上则会根据阴阳失衡的程度来调整药物和治疗方法,甚至会推荐相应的锻炼和食疗。
通过这一系列综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中医旨在调和阴阳,恢复身体的自然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肾病的目的。
补肾的秘密中医传统与现代科学的结合
补肾的秘密中医传统与现代科学的结合补肾的秘密:中医传统与现代科学的结合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大。
而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便是肾虚。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重要器官,被誉为人体的主要根基之一。
为了解决肾虚问题,中医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尝试。
一、中医传统对于补肾的认识1. 肾的重要作用在中医理论中,肾被视为人体的根本之一,其功能涵盖了生殖、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等多个方面。
肾的主要作用有养生产精、藏精、主骨、主水、固脱、通决和产脏气等。
肾虚则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问题,如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浮肿等。
2. 补肾的方法中医传统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补肾也并非特指某种药材或疗法。
养肾的方法主要包括药膳调理、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等。
这些方法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补肾的效果。
二、传统中医补肾秘方1. 补肾食疗中医传统认为通过食疗来调理身体是最为温和有效的方法。
补肾食疗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食材,如山药、黑豆、木耳、枸杞等具有补肾作用的食物。
同时,食疗还强调合理搭配,使用不同的配料和调料组合,以增强食疗效果。
2. 中药调理中医中药是补肾的传统疗法。
根据中医理论,常用于补肾的中药有枸杞子、淮山、山药、当归等。
中药的补肾效果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增强肾脏的功能。
中药调理需要有医生的指导和合理的剂量控制,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三、现代科学对补肾的研究1. 功能性食品与保健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补肾领域提供了新的可能。
通过提取草本植物的有效成分,科学界在肾脏保健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一些被称为“功能性食品”或“保健品”的产品中,常常含有促进肾功能的成分,如人参、蛋白质、维生素等。
2. 应用现代仪器监测肾脏功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各种医疗仪器对肾脏进行更加精确的功能监测。
例如,通过肾功能监测仪可以了解肾脏的透析效果、排除毒素的能力以及肾小管功能等。
中医肾病学与现代医学
中医肾病学与现代医学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肾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的肾病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中医肾病学的历史、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等方面,探讨中医肾病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与发展趋势。
一、中医肾病学的历史中医肾病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经典。
早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医书中就有关于肾病的论述。
而随着历代医家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医肾病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二、中医肾病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肾病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根据中医理论,肾是人体先天之本,主管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等功能。
肾虚是导致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医肾病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中医肾病学的治疗方法中医肾病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中医养生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肾病学的核心,通过选择具有滋补肾气、温补肾阳和益肾阴的药物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则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肾脏功能,改善肾病症状。
此外,中医养生也是中医肾病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和心态,保护肾脏健康。
四、中医肾病学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中医肾病学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医肾病学的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的认识相补充,并能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中医肾病学的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相结合,对于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中医肾病学的预防和养生观念与现代医学的健康管理相契合,共同促进人体健康。
最后,中医肾病学与现代医学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了中医肾病学的发展与创新。
五、中医肾病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中医肾病学的认识不断提高,中医肾病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中医肾病学需要不断完善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的发展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另一方面,中医肾病学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也需进行深入探索,拓展治疗手段。
基于肾“其华在发”理论探讨慢性肾脏病肾虚证的临床基础及“护肾Ⅱ号”作用机制的研究
基于肾“其华在发”理论探讨慢性肾脏病肾虚证的临床基础及“护肾Ⅱ号”作用机制的研究基于肾“其华在发”理论探讨慢性肾脏病肾虚证的临床基础及“护肾Ⅱ号”作用机制的研究摘要: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其功能的不足会导致慢性肾脏病。
本文探讨了基于肾“其华在发”理论,从临床基础及“护肾Ⅱ号”作用机制的角度对慢性肾脏病肾虚证进行研究。
分析了肾虚证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并深入探讨了“护肾Ⅱ号”在治疗肾虚证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肾脏功能障碍;慢性肾脏病;肾虚证;其华在发;“护肾Ⅱ号”1. 引言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承担着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等关键功能。
慢性肾脏病是肾脏功能慢性受损的综合症状,其中肾虚证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中医学中,肾虚证是指肾阳、肾阴、肾精等肾脏生理功能的减退或耗衰状态。
肾虚证表现为腰腿酸软、畏寒、怕冷、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2. 肾虚证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肾虚证在临床表现上主要体现为腰腿酸软、畏寒、怕冷、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腰腿酸软是肾虚证的最常见症状,是由于肾阳不足导致肾脏失去温煦腰背的能力。
畏寒、怕冷是因为肾阳虚弱无法提供足够的热量,导致人体感觉寒冷。
性功能减退是由于肾阴不足导致肾脏无法滋养精血,使得性功能受到影响。
3. 基于肾“其华在发”理论对慢性肾脏病肾虚证的解析中医学认为,肾脏的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具有“其华在发”的特点。
其中,“其”指肾脏,在生理状况下,其功能正常,可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华”指肾脏的功能减退,即肾虚。
中医学认为,肾虚病症表现为肾阳不足、肾阴亏损、肾精亏损等,肾脏功能减退导致人体处于虚损状态。
4. “护肾Ⅱ号”在治疗慢性肾脏病肾虚证中的作用机制“护肾Ⅱ号”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是基于肾“其华在发”理论研制而成的。
其主要成分包括巴戟天、丹参、淮山药、茯苓、肉苁蓉等。
这些药物在中药学中被认为具有补肾阳、养肾阴、固肾精等功效。
“肾藏精,精舍志”的现代观
“肾藏精,精舍志”的现代观关键词肾精情志激素学术探讨“肾藏精,精舍志”(《灵枢·本神》)是中医藏象学说中有待深入研究的命题之一。
长期以来中医学肾藏象与西医学肾脏器的关系,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中医学肾藏象以气化论生理,西医学肾脏器以解剖论生理。
中医学肾藏象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于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系统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一个肾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于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中医学认为肾精是肾藏象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其构成是以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主,加上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两者相合而成。
《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灵枢·本神》日:“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决气》也云:“常先身生,是谓精。
”即是指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精,它需赖后天水谷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盈,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藏于脏腑之中,又赖先天之精的滋养,并受先天之精所化之元气的促进和激发,才能不断化生。
可见,肾中所藏之精,在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相互作用中,以维持肾精充足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肾因其藏有先天之精而有滋养全身各脏腑之精的作用,为一身脏腑之精的根源。
《素问·调经论》谓:“肾藏志”。
肾藏志是指人的一部分精神情志活动和肾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精神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分属五脏。
据对《黄帝内经》字词进行通检的结果显示,“志”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含义,总属人体意识思维活动范畴,有如下含义:一指意识、神志;二指意念;三指情志、心情;四指意志、志向;五指识记。
其具体内涵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志”通狭义之“神”,泛指人体各种精神活动,也指人体所有心理活动。
狭义之“志”,主要指意志、记忆、部分情志活动等。
如《灵枢·本神》所言:“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肾藏志”,王冰注《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专意不移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医学视角探索肾理论
作者:潘润存单位: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肾”理论博大精深,大部分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但由于受当时条件和科学环境的影响,有些理论可能还存在着不全面或不科学的现象。
近年来,“中医肾”理论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在医学领域,人们在对“中医肾”与“西医肾”理论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为了更好的将“中医肾”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用现代医学的新观点、新方法研究“中医肾”理论,才能发展“中医肾”理论,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进一步促进中西医有机的结合,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1“中医肾”理论
中医学认为,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肾藏精气,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主水,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及平衡;主纳气,调节呼吸;开窍于耳,司二阴,与膀胱相表里,与精、神、气、血、津液等有密切关系。
肾所藏精气能激发和推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肾为一身元阴元阳之根本。
“中医肾”也就是肾与膀胱、骨、髓、脑、发、耳、二阴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包含着现代解剖及生理学中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学的理论。
可见,中医藏象学说中某一脏的功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和免疫学的多个方面内容。
2现代医学对“中医肾”的研究
近代肾本质研究认为:“中医肾”是集功能学与结构学为一身的整体,
它与免疫、遗传、造血、神经、内分泌、生殖、呼吸、水液代谢、能量代谢等有关。
从免疫方面来讲,有人认为“中医肾”本质上包括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功能,即神经内分泌系统之功能[1],在维持免疫功能的稳定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垂体能分泌神经递质和激素,是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环节。
2.1“中医肾”与骨髓的关系
骨髓是人体重要的中枢性免疫器官,人类的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等都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它们的发生、成熟与骨髓中微环境有关,而中医学讲“肾主骨生髓”,可见“中医肾”与免疫器官骨髓的重要关系,与免疫细胞的来源直接相关。
“肾主骨生髓”的理论已被现代临床实践所证实,如运用补肾的方法治疗骨髓功能障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获得成功,可以证实肾与骨髓的关系。
有研究报道[2],肾能分泌大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此物质是作用于骨髓的多肽激素。
所以,“中医肾”的功能与免疫系统的功能有一定的关系。
2.2“中医肾”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中医肾”的泌尿功能是“中医肾”的功能之一,即肾的形脏功能(主水)。
肾主水的功能中医学称为气化功能,包括化水和司开合两个方面。
西医学认为小便的储存和排泄,由膀胱的括约肌主管,但中医学认为膀胱的开合由肾主管,膀胱须受肾的指令才能开合。
所以当肾气不足时,一可引起气化作用失常,产生肾前性尿少或无尿,导致水肿等病;二可引起膀胱开合失司,导致尿潴留等肾后性尿少或无尿,或小便失禁、遗尿等病症。
西医学泌尿系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虽然与中医学的肾系
统功能相近,却也包含了中医学中其他4个藏象系统的部分功能。
相应的,“中医肾”的功能,则也包含有西医学中泌尿系统以外的其他8大系统的生理功能。
可见,西医学的泌尿系统与中医学的“肾”或者说是“肾系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我们不能把中医学所说的肾与西医学所讲的泌尿器官肾脏等同起来。
用中医方法诊治泌尿系统疾病时,自然也不应局限于“肾脏”,而中医谈到肾时更多指的是肾系统。
2.3“中医肾”与脑的关系
脑与肾的关系很密切。
在五脏中,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
所以人的记忆力强弱,取决于肾精之盛衰,肾精旺盛,髓海满盈,脑得其养,则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耳聪目明,记忆力强。
若肾精亏损,脑髓不足或发生病变,轻则健忘,重则呆滞迟钝。
在小儿,则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在成年人,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顿,思维缓慢,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在老年人,可表现为健忘症或老年痴呆。
临床实践也证实,对于一些记忆力下降的人,根据“中医肾”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效果。
2.4“中医肾”与生殖的关系
肾藏精,主生殖、生长和发育。
中医学非常重视“精”的作用,强调“精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中医学认为肾藏之精可分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和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机体内合成的多种活性物质)。
先天之精是生身之本,后天之精是养身之源。
无论先天之精的化生,还是后天之精的化生,都是靠肾的推动力来完成的,所以说肾精是人体生命的推动神[3],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肾精化生之气称为肾气,与人体的发育、生长、生殖和衰老有密切关系。
《素
问•上古天真论》对肾气的作用作了详细而全面描述,总结出了肾气、天癸、有子和形体的发育衰老四者之间有平行关系,其核心是肾气。
肾气盛实则天癸至,天癸至则女子月经来潮,男子精气溢满,故阴阳和而有子。
肾气衰则天癸竭,天癸竭则女子地道不通,男子精少,生殖力消退。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可以推论,肾气-天癸-有子,相当于丘脑下部-腺垂体-性腺系统的功能;而肾气-天癸-身体盛衰,相当于丘脑下部-腺垂体-甲状腺系统的作用,其中也包括腺垂体的生长激素的作用。
腺垂体可分泌促性腺激素,调节性腺的功能活动;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素的合成和分泌。
同时,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后者与甲状腺素都可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2.5“中医肾”与气血循环的关系
肾精是人身的根本,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命活动都需靠肾精化生的肾气来推动。
肾精所化的肾气称为元气,元气中医学定义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全身各种脏腑组织器官都在运转,若追溯它们的动力来源,都可以追溯到肾精所化生的元气。
由肾产生元气,元气推动五脏,五脏推动六腑,六腑推动组织器官,就构成了整个生命活动。
由于肾的气化作用化生元气,推动着整个生命活动。
所以说整个生命活动都靠先天肾气的推动。
西医学则认为全身血液循环主要靠心脏的泵作用来完成。
血液循环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
现代医学研究也认为“肾”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联系,肾脏能分泌许多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物质。
如肾脏分泌的肾素,使血液中形成血管
紧张素Ⅰ,在肺内转化为生物活性强的血管紧张素Ⅰ,使血压升高,促进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外周血循环量。
肾组织产生的红细胞生成酶,是调节骨髓内红细胞生成和成熟的重要因素,它可增加血循环中红细胞数量,促进肺和组织的气体运转。
由此可见,肾(包括肾上腺)对人体气血循环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它们可通过调节水盐代谢,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