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研读先秦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战争描写
第二节 《左传》

四、影响 1.对《史记》和后来的史传、讲史、历史小说和记 叙散文都有很大影响


2. 它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 3. 为后世的小说、戏剧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第三节 《国语》

一、作者与思想内容 1. 旧说《国语》也是左丘明所作。 2. 《国语》实由两部分组成 记言:《周语》、《鲁语》、《郑语》、《楚语》和 《晋语》 叙事:《吴语》、《越语》和《晋语》 3.形式与《左氏春秋》相同,当是讲史的底本,后人收集 汇编为一书。《国语》的思想倾向与《左氏春秋》相同。
二、《豳风· 七月》 见古文学93页 (一)内容: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三千多年前 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及先周时期农夫和部 族首领之间的生产关系。农夫们一年到头忙 忙碌碌:而收获的粮食,不论黍稷重稑、禾 麻菽麦,都得纳于部族首领的仓库,即使打 猎所得,农夫也只能得到小的动物。

作品解读
《豳风· 七月》 (二)艺术特色: 1 、全诗以节序为经,以衣食为纬,层次分 明,主题突出。 2 、诗中特别将农夫的生活与豳公等部族首 领的生活状况进行比较。 3 、既言物,又言情,抒情与记叙有机地结 合起来。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二、《诗经》的内容、组成 1.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类内容; 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 雅:是西周京城范围的诗歌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则是指《诗经》所用的创作原则与 方法。 2.内容: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劳动人 民的真实情感。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

二、原始歌谣 1. 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其内容与劳动 联系紧密。 2. 节奏短,句子单纯。从二言到四言,反映了人 最基本的节奏感。 3. 是口头文学。文学艺术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已产 生。 歌谣和神话主要是口头流传。 4. 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 5. 原始歌谣散见于后世典籍,如《周易》、《礼 记》、《吕氏春秋》、《尚书》、《左传》等。形 式简单、内容古朴。是后世诗歌的源头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夏商至春秋的历史散文
一、甲骨卜辞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二、商周铜器铭文 :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 由简至繁 的发展。 三、《尚书》我国第一部散文集 商周史 料的汇编 文字典雅 单独成篇,结构完整

第一节

夏商至春秋的历史散文
四、《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一)释义: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仅鲁国 之史存,“春秋”便成为鲁国史书的专称。后经孔子编撰, 因而成为儒家主要的经典。 (二)“春秋笔法”:指《春秋》在记事时,选择恰当的词 语来暗寓褒贬之意,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判. (三)语言往往简括而有力,“简而有法”,“一字见义”, “一字褒贬”。
三、文学概况

1. 原始歌谣。 2. 诗:《诗经》诗乐舞结合。 3. 神话:影响到叙事文学、诸子散文、诗歌创作。 4. 史书:《尚书》——《左氏春秋》——《国语》。 5.散文:语录体——记言体——专题论文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
一、文学的起源 呈百家争鸣状态。 有: 1.神灵赐予说 2. 巫术说 3.游戏说 4.模仿说 5.心灵表现说 6.劳动说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三、人物刻画:用多种手法表现抒情主人公 的形象。 1.以第一人称表现的诗,有的直接表现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愿望,有的则体现出一定的 个性。 2. 以第三人称表现的诗,有的在简短的篇幅 中表现人物一定的特征;有的着重于外形和 行动描写。

作品解读

上 古神话


一、神话的起源: 神话是歌谣之外远古人民创作的另一种口头文学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 工出来的。 神话产生于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幼年时期。 我国神话大约产生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
上古神话

Fra Baidu bibliotek
三、神话保存及流传的情况 最早发祥于黄河流域。 典籍没有完整的神话著作,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多见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列 子》等。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三、《诗经》中民歌的收集 中国古代有王官采诗的制度 《诗经》中作品的地域范围,北至今河北,东至山 东省东部,西至今甘肃,南至今湖北省北部。这样 广大地域上的诗歌,被收为一集,有一个收集的机 制和过程。是诸侯国通过采诗之官收集上来,由诸 侯国的乐师进行整理、挑选之后再献给天子。

第二节 《左传》

一、体例与性质


1.体例:编年体
2.性质:左丘明为《春秋》所作的注释
第二节 《左传》

二、思想内容

(一)唯物的民本思想;
(二)颂扬了一批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 (三)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立场。


第二节 《左传》

三、艺术成就: (一)记事有详有略,巨细不遗 (二)善于刻画人物。 (三)语言简练、含蓄、富有文采
一、《卫风· 伯兮》(见古文学5页) (一)背景 (二)分析 1 、诗写妻子对远征的丈夫的怀念。一方面为丈夫的英 武出众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对他深切思念,曲折含蓄的反映 出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 、诗的表现上很有技巧。首先,作者能通过典型的细 节来表现主人公的心情,其次,用了比喻的手法 。

作品解读

女娲补天解释


古代的时候,支撑苍天的四根柱子断了,天下的土 地出现了裂缝,天象异常,地震频繁,火焰燃烧, 无法熄灭,水灾浩荡,无法止住。凶猛的野兽和禽 鸟以人为食。于是女娲烧炼了五色彩石修补苍天, 割下一只大鳌的脚作为四根柱子来支撑天地,杀死 黑色的龙来安抚北边的土地,烧出芦灰来堵住肆意 的洪水。苍天被补上了,四根天柱也得以安放,肆 意的洪水被止住了,北边的土地平定了,凶猛的野 兽死了,平民百姓得以安生。
《诗经》的内容
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如《卫风· 伯兮》、 《王风· 君子于役》、《小雅· 采薇》、《何草 不黄》等。 反映劳动生产:如《豳风· 七月》《小雅· 甫田》 《大田》等
《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诗经》根据音乐不同,分为

很多作品借叙事以抒情,或抒情与叙事相 结合,或根据抒情的需要安排叙事的层次, 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 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 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 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 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 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 惊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 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 例如杜甫的《新婚别》的开篇就是这样的:“菟丝 (一种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 女与征夫,不如养路旁。”一开头就是“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起兴句中又隐含着“嫁 女与征夫”的不可靠、不长久的比喻。这就是兴中 含比。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商、西周: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西周末期 奴隶制开始动摇。 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走向崩溃。




二、思想文化概况 1.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传说、原始的歌谣、神话 由此产生 2.刻画符号——文字(仰韶文化 ) 宗教迷信——了巫和史(殷商) 制礼作乐——重视史(西周初年) 《易》——占卜文化 士阶层 ——百家争鸣(春秋末期 )
第二章 《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根据音乐内容不同,分为《风》、 《雅》、《颂》。 《诗经》创作上运用了“赋”、“比”、 “兴”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第一节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一、《诗经》的名称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 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原称《诗》或 《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 《诗经》。


第四节《战国策》

二、主要内容 1.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 况。


2. 往往有意抬高“士”的地位,强调“士”在政 治斗争中的作用。 3. 爱国思想、民本思想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研读
先秦文学作品
戴新安
先秦文学作品研读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 炎黄时代:约五六千年前,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其后 期已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部落与部落联盟首领的特权。 结合《黄帝与蚩尤之战》,(见《古文学》90页) 讲解《炎黄子孙的由来》。







先秦,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春 秋、战国到秦统一之前。这是一个极为漫长 的历史阶段。在这漫长的年代中,中国社会 形态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初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中 国文学产生、奠基阶段。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 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 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 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 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 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 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 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 (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 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 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 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 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 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 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 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 互相娘戏耍追逐的情态。

夸父逐日翻译


在北方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 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他名 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 想追逐太阳的影子,在禺谷就赶上了。到黄河喝水 而黄河水却不够喝,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 到,就渴死在这儿。 夸父与太阳竞跑,即追上太阳;感到口渴,想要喝 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 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在道路上渴 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第三节 《国语》

二、艺术成就

1.有故事性较强的篇章
2.有些记叙具有教育意义或讽刺意味

第四节《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性质和编纂过程 1.战国时士人汇编一些有名的书信和说辞,以为 提高游说诸候时分析能力和言辞表达能力之参考。 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 曰《长书》。 2.刘向根据各篇人事所涉及的国家,以国为类, 定名《战国策》。
(三)《后羿射日》 后羿射日内容大致为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 人们难耐高温。后羿力大无比,射掉了九个 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使温度适宜人 们居住。 不仅反映出战胜自 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 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 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评述《女娲补天》中女娲形象

详见教材4页。



《山海经》是我国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 方式加工出来的。
古代神话
神话对后代的影响 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是古代文学 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 想象、夸张、拟人化的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 的基本特征。

上古神话


作品解读 (一)、《夸父逐日》(见教材2页) (二)、《女娲补天》(见教材3页) 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 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评述《夸父逐日》中夸父形象,体现了什么精 神?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古老的神话之一。在 这篇神话中,讲述了英雄夸父敢于与太阳竞 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 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执著顽强的英雄气 概,形象地反映了远古人民探索、征服大自 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体现了对勇敢、 力量和伟大气魄的歌颂。 见教材第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