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6章--赵勇--整理
天气学原理笔记(未排版)
天气学原理笔记简介笔记来自刘宣飞先生的上课内容,刘先生的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为表敬意,将其整理出电子稿,仅供纪念和参考。
其中算法表示是笔者自己加的内容,第二章锋面天气借唐卫亚老师的天气学分析课件图以期表述更加完善,第四章大气环流参考了李丽萍老师的大气环流概论和李忠贤老师的短期气候预测基础这两门课部分内容。
毕竟上课笔记,难免有些疏忽,如有不当,还望斧正。
长望党支部2014年制前言天气动力学主要分为三大主干课程: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
一般而言,天气学适合于做短期天气预报,这方面经验丰富的预报员往往准确率要高于数值预报。
数值预报的基础是动力学,根据方程、参数等进行模拟,模式的运用很关键,对于大尺度的把握较好。
而长期预报则是结合统计学知识,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一般做概率预报为主,短期预报中像墨迹天气的降水概率也是运用到此类知识。
关于学习方法,方程的数学表达固然是基础,但天气学主旨是要理解方程的物理意义,并给予解释,“看图说话”这类图形表达也很重要,天气图的识别是天气学的重要部分。
主要参考书:1.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朱乾根等)2.天气学教程(梁必骐)3.现代天气学原理(伍荣生)4.中国主要天气过程的分析(寿绍文)第一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风场和气压场本章结构:1.影响大气运动的力(1)2.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2,4)3.简化方程组。
突出大尺度运动基本特征(3)4.天气学分析的基本原则(5)第一节 影响大气运动的力⎧⎨⎩真实力(牛顿力、基本力):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惯性力(虚假力、视示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一.基本作用力1. 气压梯度力(pressure gradient force )G定义: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 表达式:11p p p G=-p=-i+j+k x y zρρ∂∂∂∇∂∂∂()推导:对于一微气块而言,=x y z v δδδδB 面所受的压力为正方向p y z δδ,A 面应为pp+x y z xδδδ∂∂()令x 正方向为压力正方向,则有x pF =-x y z x δδδ∂∂同理:y p F =-x y z y δδδ∂∂ z p F =-x y zz δδδ∂∂=-(+j+k)x y z=-x y z p p pF i p x y z δδδδδδδ∂∂∂∇∂∂∂1G===-p F F m v δδδρδρ∇讨论:A . 性质:气压梯度力由气压不均匀造成的B . 方向: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C . 大小:与气压梯度呈正比,与密度呈反比D . 分量:G=G G G ()G h zh z+<<水平(垂直)但垂直方向上有重力与其达到平衡(静力平衡)注: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力越大 2. 地心引力*g定义: 表达式:*2GM rg =-a r() 方向:地心 3. 摩擦力Fx y z F F i F j F k =++二.惯性力 1. 惯性离心力定义:单位质量的气块,因为地球旋转呈现出的一种惯性力表达式:2c F =R Ω推导:用一根绳子牵一小球以均匀角速度Ω作旋转运动。
南大天气学原理第6章
冬季季风
西伯利亚高压 印度尼西亚季风槽 对流层低层季风涌升
马来西亚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的降水和云 覆盖 太平洋高压 副热带西风急流
在夏季风期间,上升运动和降水消失在陆 地,下沉运动消失在海洋。
在冬季风期间,上升运动和降水消失在海 洋,下沉运动消失在陆地。
1. 夏季季风
夏季亚洲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 两支季风子系统:
§6.3.2 季风数值模拟争论的现状〔略〕
§6.4 冬季季风与寒潮
§6.4.1 概述 §6.4.2 〔略〕 §6.4.3 寒潮天气形势
§6.4.1 概述
亚洲冬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当高 压离开源地向南爆发时,在其东侧和南侧 可产生很强的北风或东北风,这就是冬季 常见的冷空气活动。
2. 冬季季风
亚洲冬季风最明显的地区是中国的东岸,经南海到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带。在700hPa以下这 里盛行强的偏北或东北风。
冬季风的建立一般在10月中旬,这正是亚 洲大陆高压加强,寒潮首次侵袭到华南沿 海以至东南亚的时候。这时,南亚地区大 气环流正处于明显的季节变化时期,热带 和副热带的凹凸空流场急剧地从夏季环流 型向冬季环流型过渡,在南亚和东南亚地 区冬季季风渐渐建立起来。
南海-西太平洋夏季风
中国大陆东部-日本副热带夏季风
可见,东亚夏季风完全不同于印度夏季风,其不 是单纯的热带季风,而具有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 风的双重特性。
在高空,这两支季风环流都伴有较强的偏 东气流,
东亚地区偏东气流强度比印度上空的弱, 但越赤道的经向风强度比印度洋西部强。
差异之二
(2)再从大气热源的分布看,两个系统有各自 的热源中心(位于北半球),有各自的冷源中 心(位于南半球)。
§6.2.2 低频振荡与季风活动的关系(略)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天气学是研究大气的物理、化学、动力学等性质以及它们在天气现象中的应用的学科。
了解天气学的基本原理是预测天气和了解气候变化的关键。
下面是《天气学原理》复习的重点内容: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氧和氩组成,同时还有一些稀有气体和水蒸气等。
2.大气的结构:大气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等不同层次。
二、大气的物理性质1.大气的密度和压强:大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压强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
2.大气的温度: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或降低而发生变化,不同层次的大气温度分布呈现不同的特征。
三、大气的水循环1.蒸发和蒸腾:水在地表蒸发后形成水蒸气,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从根部吸收并释放到空气中。
2.云的形成: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会形成云,不同云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四、大气的运动1.风的形成:气压差是风的主要驱动力,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快。
2.风的分类:大气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根据水平运动的方向可以将风分为经向风和纬向风。
五、气象要素和观测方法1.气温:常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测量站点和高度的选择对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2.湿度:常用湿度计进行测量,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计算和测量方法。
3.气压:常用气压计进行测量,气压的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程度。
4.风速和风向:常用风速计和风向标进行测量,气象要素的重要参数之一六、天气的形成和变化1.水平天气系统: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和特征,冷、暖锋的形成和移动规律。
2.垂直天气系统:不同层次的大气运动引起的各种天气现象如云、雨、雪等。
七、天气的预报方法1.经验法预报:基于过去的天气观测,根据类似天气现象出现的规律进行预测。
2.数值模式预报:利用气象数值模型模拟大气的物理过程,通过计算机进行精细的数值预报。
3.卫星和雷达预报:利用卫星和雷达观测到的大气云图和降水信息进行天气预报。
以上是《天气学原理》复习的重点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大气海洋学】6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7
§1. 天气预报的背景知识简介
天气学预报方法 (或称天气图方法):
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配合卫星云 图、雷达图等,用天气学的原理来分 析和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从而制作 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 制作短期预报。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8
§1. 天气预报的背景知识简介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1. 天气预报简介 §2. 天气学预报方法 §3. 数值预报方法 §4. 统计预报方法 §5. 动力—统计预报 §6. 卫星、雷达探测资料的应用 §7. 天气预报业务现代化系统简介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1
§1. 天气预报简介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2
§1. 天气预报的背景知识简介
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锋线,习惯上又把锋面 和锋线统称为锋。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26
§2. 天气学预报方法
锋面三维空间结构的概念模型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27
§2. 天气学预报方法
锋的分类: 根据锋在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 占有的主次地位,可将锋分为:
冷锋、暖锋、 准静止锋和锢囚锋。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37
§2. 天气学预报方法
暖锋附近的云系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38
§2. 天气学预报方法
冷锋附近的云系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39
§2. 天气学预报方法
静止锋附近的云系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40
§2. 天气学预报方法
锋面附近的云图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1-5)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地球大气的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都与大气运动有关。
大气运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很宽的尺度谱,天气学研究的是那些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支配。
为了应用这些物理定律讨论在气象上有意义的相对于自转地球的大气运动,本章首先讨论影响大气运动的基本作用力,和在旋转坐标系中所呈现的视示力,然后导出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尺度运动系统的风压场和气压场的关系,并引出天气图分析中应遵循的一向基本指导原则。
第一节旋转坐标系中运动方程及作用力分析一、旋转坐标系中运动方程1. 二(绝对速度)与丁(相对速度)假设t o 时刻一空气质点位于P 点,经t 时间,质块移到Pa 点,地球上的固定点P 移到了 Pe 位置位 移为R ,质块相对固定地点的位移为 兰R ,图1.1旋转坐标系显然匚:=Z-血 &当…- 0位移很小时边左=匚圧_晟占daR dR d^R----- = ------ + -------单位时间的位移为 皿 逸 皿由此得=「兀此关系式表明:绝对速度等于相对速度与牵连速度之和d^V dV2.与az 的关系地球自转角速度为= Q: /x -S由此可得微分算子则于是daR _dtda d -——=—十C △将微分算子用于―则有dCt VCt ——= ---+ G A 九dt dt再将兀!代入上式右端得daVa dVdt _ _ __ _ _ 存=-- 2Q ----- +0八(Q 人卫)dt dt式中■■- !'为地转偏向力加速度,即柯氏加速度:'''■■- ' :'' ■"■,<;为向心力加速度 3 •牛顿第二定律F — m --------------dt在绝对坐标系中单位质量空气块受到的力有叱L=_—w+ /去:地心引力F:摩擦力将此式代入(*)式:竺二一丄VF + GC-2Q A产一心八⑸入氏)十F di q 、作用力分析 1 .气压梯度力(*)daVa F=> dt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所受到的力①定义: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的净空气的压力图1.1.2 作用于气块上的气压梯度力的X分量-&电& = Fyy方向:哲'- —&①隹=Fzz方向:F =弘+ Fy ¥ F去净空气总压力—(迄+K/+里灯%沁dx dy fem =a②表达式③推导:x方向: B面PA 面:-(P+u净压力: g茨&卸歷=F A同理G=-大小: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方向: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方向①定义:地球对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所施加的万有引力G:= ^=常数②表达式K:万有引力常量M :地球质量图1.1.3 地心引力受力分析图④讨论:大小:不变,常数④讨论:a:到地心的距离(1.2)实用标准文档3.惯性离心力①定义:观测者站在旋转地球外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但站在转动地球上(•’'■观测它的运动,发现它是静止的,这必然引入一个与向心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此力称为惯性离心力图1.1.4旋转坐标系中的惯性离心力④讨论:大小:- 与纬度成反比,赤道处最大方向:在纬圈平面,垂直地轴指向4.重力方向:指向地球心②表达式(1.5)③推导: di① 定义: 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图1.1.5 重力大小:随纬度增大而增大方向:垂直地球表面指向5 .地转偏向力①定义: 观测者站在转动地球上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运动(〕右偏的力,在南半球它向左偏。
天气学原理
2021/7/25
34
第七章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2、水汽的诊断分析
A、比湿、湿层厚度 B、可降水量 C、水汽通量 D、水汽通量散度 E、水汽的局地变化
2021/7/25
35
第七章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3、垂直运动的诊断分析
A、连续性方程积分 B、ω方程诊断 C、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相对散度) D、地形强迫
按形成与热力结构分为:冷性反气旋与暖性反 气旋
2021/7/25
19
第三章 气旋与反气旋
3、涡度与涡度方程
涡度是表征空气运动旋转强度与方向的物理 量。正涡度反映逆时针方向运动;负涡度则 相反。 涡度方程及其简化:在水平无辐散大中,绝 对涡度守恒:d(f+ζ)/dt=0
2021/7/25
20
第三章 气旋与反气旋
2021/7/25
41
第七章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9、不同高度急流对暴雨的影响
超低空急流(边界层急流) 水汽输送、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与维持、不稳定能量 的触发
低空急流 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与维持、不稳定能量的触发
高空急流 高层辐散、有利于对称不稳定的建立
2021/7/25
42
第八章 对流性天气过程
1、强雷暴的几种类型
2021/7/25
32
第六章 寒潮天气过程
2、寒潮的预报
寒潮预报应包括:强冷空气堆积预报, 寒潮爆发预报,寒潮的路径与强度预报,寒 潮天气预报。
目前我们更多地依靠数值预报结果。因 为数值预报在降温预报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2021/7/25
33
第七章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1、暴雨形成条件
暴雨天气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A、充分的水汽供应 B、强烈的上升运动 C、降水持续较长时间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1-5)
① 定义:地球对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所施加的万有引力
② 表达式(1.2)
K:万有引力常量
M:地球质量
a:到地心的距离
③ 推导:
图1.1.3 地心引力受力分析图
④ 讨论:
大小: 不变,常数
方向: 指向地球心
3.惯性离心力
① 定义:观测者站在旋转地球外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但站在转动地球上( 观测它的运动,发现它是静止的,这必然引入一个与向心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此力称为惯性离心力。
2.日常中,等压线等高线近似为流线,不能当作轨迹线
第六节热成风
一.定义
定义
a.上下两层地转风的矢量差,称为这两层之间的热成风
b.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称为热成风
图1.8 热成风
二.表达式
表达式
向量形式
分量形式为:
三.推导
根据定义
厚度公式代入得:
(1.96)
四.讨论
1. 适用围:中高纬度、大尺度系统、北半球
2. 大小:
a. 与纬度成反比,与等厚度线的疏密成正比
b. 与纬度、等压面差距、温度有关
3. 方向
热成风沿气层的等厚度线吹,背风而立,厚度高的在右
五.实用意义
1. 条件:大尺度、中高纬度、北半球
2. 如果地转风随高度逆转,则气层间有冷平流;如果地转风随高度 顺转,则气层间有暖平流。
实际风随高度逆转,则气层温度降低;实际风随高度顺转,则气层温度升高
在中高纬度多采用斜压大气
在低纬度多采用正压大气
第七节地转偏差
一.地转偏差的定义
实际风与地转风的矢量差称为地转偏差
图1.10 地转偏差
很小,但很重要: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目录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3)第一节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3)第二节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 (4)第三节大尺度运动系统的控制方程 (4)第四节“P”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5)第五节风场和气压场的关系 (6)第二章气团与锋 (8)第一节气团与锋 (8)第二节锋的概念与封面坡度 (9)第三节至第五节 (10)第三章气旋与反气旋 (12)第一节气旋、反气旋的特征和分类 (12)第二节涡度与涡度方程 (12)第三节位势倾向方程和方程 (14)第三节温带气旋与反气旋 (15)第五节东亚气旋和反气旋 (16)第四章大气环流 (18)第一节大气平均流场特征与季节转换 (18) 第五章天气形势及天气要素的预报 (22)第六章寒潮天气过程 (26)第七章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28)第一节降水的形成与诊断 (28)第二节大范围降水的环流特征 (34)第三节降水的天气尺度系统 (39)第四节暴雨中尺度系统 (44)第五节不同高度急流对暴雨生成的作用 (46)第八章对流性天气过程 (47)第一节雷暴的结构及雷暴天气成因 (47)第二节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49)第三节对流性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 (50)第四节对流性天气的预报 (52)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 (53)第九章低纬度和高原环流系统 (59)第十章东亚季风环流 (71)第十一章天气诊断分析 (77)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1.大气运动受什么定律支配?质量守衡、动量守衡和能量守衡定律2.影响大气运动的真实力有哪几种?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
3.影响大气运动的视示力(外观力)有哪几种?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4.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和空气密度有什么关系?方向指向—▽P 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方向;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5.地心引力6.惯性离心力7.地转偏向力8.地转偏向力的几个重要特点?1)地转偏向力A 与Ω相垂直,而Ω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A 在纬圈平面内2)地转偏向力A 与V 相垂直,因而地转偏向力对运动气块不作功,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其速度大小。
天气学原理
第一章 大气环流
九 东亚地区的地形特征和热力特征
东亚地区是位于全球最大陆地的东岸,濒临最大的大洋,西部有地形 十分复杂的高原。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和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使 得东亚地区称为一个全球著名的季风区,天气气候的差异比同纬度其 他地区悬殊得多。
第一章 大气环流
十 东亚环流的特点
1、在对流层底部,由海陆差异造成东亚的四个大气活动中心(蒙古冷 高、阿留申低压,印度热低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几乎都是全球最 强的气压系统,季节变化也最明显,风系转换也显著。冬季盛行偏北 风、偏西风,夏季偏南风、偏东风。冬季天气干冷,夏季湿热,雨量 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2、对流层中部,冬季东亚上空500hPa为一脊一槽(脊在高原北部,槽 在亚洲沿岸)高空基本气流为西北风。夏季则变成一槽一脊,与冬季 的完全是反位相,高空基本气流在30°N以北为西风,30°N以南为偏 东风。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章 大气环流二 热力环流概念
第一章 大气环流
三 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及科学假设
地球-大气系统所接受的辐射能,各纬度分布并不均匀,产生由热带指 向两极的温度水平梯度,这样,在对流层中、上部就产生了指向极地 的气压梯度,同时在低层又有指向赤道的气压梯度。在北半球,高空 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由赤道向北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在约30°N附近,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空气运动方向转 为自西向东。自赤道源源不断向北的空气也就在30°N附近发生辐合, 由质量堆积,使地面气压升高,而且自赤道向北的空气不断辐射冷却 ,因而产生了下沉运动,分别向南和向北辐散。在低层向南运动的空 气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北半球转为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同理 ,南半球也存在东南信风。
第二章 气团和锋
天气学原理
天气学原理Char1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真实力: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1)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2)地心引力: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万有引力(3)摩擦力:单位质量空气受到的净粘滞力2、视示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地球受到了向心力的作用却不作加速运动,违背牛顿第二定律,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引入惯性离心力,其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而方向相反。
C=Ω2R地转偏向力:由于坐标系的旋转导致物体没有受力却出现加速度,违背牛顿第二定律,从而引入,以使牛顿运动定律在旋转参考系中成立。
地转偏向力的特点:A= -2Ω×V(1)地转偏向力A与Ω相垂直,在纬圈平面内(2)地转偏向力A与风速V垂直,只改变气块运动方向,不改变其速度大小(3)在北半球A在水平速度的右侧,在南半球A在水平速度的左侧(4)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成正比,V=0时,A=0;只有在做相对运动时A才存在重力: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垂直于水平面,赤道最小,极地最大。
3、地转偏向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有何相同与不同?水平地转偏向力:大气中垂直运动一般比较小,气块的运动主要受x方向和y方向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w很小,因而近似有Ax=2Ωv和Ay= -2Ωu。
对水平运动而言,北半球Ax、Ay 使运动向左偏,南半球右偏。
地转偏向力:包括垂直运动。
4、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动量守恒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运动方程质量守恒定律——连续方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能量方程气体实验定律——气体状态方程5、温度平流变化-V·▽h T是气块在温度水平分布不均匀的区域内保持原有的温度作水平运动而对局地温度变化所提供的贡献,称为温度平流变化。
-▽T温度梯度由高温指向低温。
当-V·▽h T<0时,有冷平流,夹角为钝角,风从冷区吹向暖区,使局地温度降低。
当-V·▽h T>0时,有暖平流,夹角为锐角,风从暖区吹向冷区,使局地温度升高。
(整理)天气分析和天气学原理答案.
(整理)天气分析和天气学原理答案.第七部分天气分析与天气学原理答案填空题1. 基本天气图辅助天气图2. 气象要素天气和天气系统3. 地面辅助天气图高空辅助天气图4. 极射赤面投影麦卡托圆柱型投影兰勃脱正圆锥投影5. 天气和地面天气系统未来天气变化6. 高空气压系统空间结构7. 等值线分析8. 2.5 49. 均匀平滑的10. 数值相等11. 风场风向12. 15 30 摩擦力13. 气旋性弯曲突增高压14. 地形等压线15. 冷平行16. 天山祁连山长白山台湾17. 过去3小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18. 风向成正比19. mm 微量20. 风的来向 4 221. 黑色实线兰色虚线22. 暖空气冷空气23. 兰〇红●24. 兰红25. 正北方纬线26. 兰G 红 D 黑27. 4或828. 黑、红29. 兰L红N30. 时间垂直剖面图空间垂直剖面图31. 时间32. 加强减弱减弱加强33. 冷区暖区34. 矢线相切35. 定量化动力气象学36. 正方形网格经纬度网格37. 系统误差偶然性误差38. 1-239. 暖冷1个纬距40. 气旋性低压槽41. 较少较多42. 低压槽暖43. 正负负正44. 冷45. 锋面逆温46. 一条巨大的云带47. 云底云顶48. 气压场平均温度场49. 1/450. 高空引导气流51. 爆发52. 西西伯利亚蒙古53. 高空冷中心强度54. 流场55. 暖性高压下沉运动56. 588 晴空区57. 东撤南退西伸北抬58. 两次向北跃进和一次南退59. 水汽含量的多少空气饱和程度60. 水汽垂直运动云滴增长水汽垂直运动61. 562. 外部63. 南海印度洋太平洋64. 微量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65. 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66. 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67. 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68. 大气69. 天气过程70. 天气图71. 几百公里至一、二千公里3-472. 10000 1000 100 1073. 连续分布74. 标量矢量75. 不均匀旋转76. 相反77. 垂直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对速度的大小78. 气压79. 右左80. 斜压性81. 比较均匀82. 冷气团暖气团83. 西伯利亚气团热带海洋气团84. 锋85. 冷锋、暖锋、静止锋、锢囚锋86. 锋面87. 对流层锋88. 极锋89. 连续的、连续的90. 气旋式高91. 偏南西北92. 向速93. 正变压94. 生消95. 鞍形气压场96. 北方长江流域97. 3-5春98. 30-4099. 低压槽中100. 低101. 逆时针102. 副热带高压103. 西部型东部型带状型104. 锋面气旋无锋面气旋冷性反气旋暖性反气旋105. 减弱减弱加强加强减弱106. 相切107. 辐合辐散108. 中心区或东南侧109. 上升下沉110. 气旋式曲率低压槽111. 北方南方蒙古气旋、东北低压、黄河气旋江淮气旋东海气旋112. 暖切断低压113. 上游波动阻塞形势114. 冷下沉暖上升115. 风场气旋式116. 连续性窄暴雨117. 700850气旋3-42-3118. 降水雷阵雨、暴雨119. 气旋波120. 华南12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122. 副热带高压高空123. 减弱增强124. 副热带西风热带东风125. 南北跳跃126. 气压系统127. 暖一致热带辐合带128. 南海高压水汽129. 青藏高原太平洋130. 天气东风波对流性131. 西部暖心132. 500-1000133. 东北3西南69134. 冬东北夏西南135. 东北136. 热低压西南季风137. 西南季风季风的爆发季风的撤退138. 华南汛期长江流域梅雨139. 副热带西南热带东南140. 华南江淮141. 副热带高压14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143. 南海西太平洋144. 孟加拉湾145. 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偏东气流146. 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147. 几十几1148. 雷雨大风暴雨冰雹龙卷149. 夏半年午后到傍晚150. 华南地区青藏高原151. 雷雨大风冰雹龙卷152. 雷暴雷暴单体发展成熟消散153.雷雨大风气压涌升温度骤降154. -20℃云顶155. 垂直气流有组织程度不对称性156.超级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飑线157. 连续不连续内部一侧周围158. 环境大气垂直159. 南西移动方向右侧160. 雷暴或积雨云强雷暴单体群161. 对流天气雷暴暴雨冰雹龙卷162. 涌升骤降突变急增163. 雷暴高压164. 下沉3-181.5165. 暖冷166. 涡旋漏斗几到几百167. 气压梯度400几到几十168. 自中心向外下沉辐散辐合上升169. 右前右后170. 下击暴流群垂直水平风切变171. 10018低空172. 弱水汽强干湿173. 热对流位势不稳定上升垂直发展174. 水汽热量平流175. 逆温层高静力能量176. 漏斗状湿层干层177. 地面加热抬升作用178. 水汽水汽179. 水汽暖湿空气西湿度180. 水汽不稳定181. 低层辐合182. 对流层下部85070015-20183. 垂直切变184.垂直切变组织程度185. 雷暴单体斜升下沉186. 下沉干冷水汽含量187. 风向风速强188. 高度强度不稳定189. 槽线冷温度槽暖舌190. 2-4191. 槽冷锋192. 辐合冷舌193. 等压线地面低压194. 大195. 850500196. 东东南197. 西伸东退198. 热带辐合带雷暴199. 40 对流层顶薄200. 锋区强201. 温度越低数值越高202. 西南低空1000-3000天气10003-4203. 西西北低涡204. 左重合汇合处单项选择205.C 206.A 207.C 208.B 209.A210.B 211.A 212.B 213.A214.A215.C 216.C 217.A 218.B 219.B220.A 221.B 222.B 223.D 224.A225.A 226.B 227.B 228.C 229.C230.B 231.C 232.B233.D 234.B235.D 236.B 237.A 238.B 239.B240.C 241.B 242.A 243.A 244.A245.C 246.B 247.A 248.A 249.B250.B 251.A252.A 253.B 254.A255.C 256.A 257.C 258.C 259.A260.A 261.B 262.A 263.B 264.C265.C 266.A 267.A 268.A 269.B270.A271.B 272.B 273.B 274.D275.C 276.B 277.A 278.C 279.B280.B 281.C 282.C 283.A 284.B285.A 286.C 287.C 288.C 289.C290.B 291.C 292.A 293.A 294.B295.B 296.C 297.C 298.A 299.B300.C 301.C 302.C 303.C 304.B305.D 306.C 307.D 308.A309.B310.C 311.B 312.C 313.B 314.A315.B 316.A 317.B 318.C 319.D320.C 321.A 322.C 323.C 324.A325.C 326.B 327.B328.C 329.B330.B 331.B 332.C 333.A 334.B335.A 336.C 337.B 338.A 339.B340.A 341.D 342.A 343.B 344.B345.C 346.C347.D 348.B 349.A350.A 351.B 352.A 353.C 354.B355.C 356.B 357.A 358.C 359.C360.B 361.C 362.C 363.C 364.A365.B366.C 367.A 368.A 369.A370.C 371.B 372.A 373.B 374.A375.A 376.B 377.A 378.C 379.A380.C 381.C 382.A 383.B 384.A385.B 386.B 387.A 388.A 389.B390.C 391.A 392.C 393.A 394.C395.A 396.A 397.B 398.B 399.B400.A 401.D 402.C 403.C 404.D简答题405.简述等值线分析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现代天气学原理
现代天气学原理第二章天气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一、基本天气图的分析方法1、天气图底图常用的正形投影法有极射赤面投影法(适用于中高纬度【南北纬度60°-90°)地区】、兰勃脱圆锥投影法【适用范围南北纬30°-90°】和麦卡托圆柱投影法【适用于南北纬度0°-30°】2、等值线分析的基本规则:(1)同一条等值线上要素值处处相等。
(2)等值线一侧的要素值总是高于或低于另一侧。
(3)等值线不能相交、分支和在图中中断。
(4)高值区和低值区相邻的等值线,两者的数值总差一个间隔,而两个高值区或两个低值区之间相邻的等值线,其数值相等。
3、以1000hPa为基线,每隔2.5hpa画一条等压线,如:……1000.0,1002.5,1005.0,……以0ºC为基准,每隔4ºC画一条等温线,如-4º,0º,4º,8ºC,等。
4、地面天气图分析高空天气图分析【见附件】第三章大气环流一、实际大气环流的平均特征1、冬季:北半球的主要活动中心是两个低压,一个是阿留申低压,另一个是冰岛低压。
高压中心有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
夏季:冬季大陆上的两个冷高压到了夏季变成了两个热低压,即亚洲低压和北美低压。
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两个副高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
这种大规模的风随季节而转换称为季风。
中国东南沿海在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2、槽脊系统(冬三夏四)冬季:有三个明显的槽。
东亚大槽:在140°E的亚洲东岸。
北美大槽:位于80°W的北美大陆东岸。
欧洲浅槽:在10°E~60°E之间,乌拉尔山以西,由欧洲北海向西南方向伸展的较弱的浅槽,是三个槽中最弱的一个。
在三个槽之间有三个平均脊,分别位于阿拉斯加、西欧沿岸和贝加尔湖地区,脊的强度要比槽弱得多。
夏季:中高纬度的西风带上由三槽三脊转变为四槽四脊。
天气学原理
天气学原理基础一、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真实力: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1)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2)地心引力: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万有引力不变,指向地心。
(3)摩擦力:单位质量空气受到的净粘滞力一般只在行星边界层(摩擦层)考虑摩擦作用,自由大气中则忽略摩擦作用。
2、视示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地球受到了向心力的作用却不作加速运动,违背牛顿第二定律,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引入惯性离心力,其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而方向相反地转偏向力(科氏力):观测者站在旋转地球上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运动,发现在北半球有一个向右偏的力,在南半球向左偏的力。
称此力为地转偏向力,又名科氏力。
由于坐标系的旋转导致物体没有受力却出现加速度,违背牛顿第二定律,从而引入,以使牛顿运动定律在旋转参考系中成立地转偏向力的特点:在纬圈平面内;只改变气块运动方向,不改变其速度大小;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右侧,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左侧;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成正比重力: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垂直于水平面,赤道最小,极地最大重力是垂直方向上的,而大气运动是准水平的;科氏力始终垂直于速度方向,故只改变方向,不作功;所以,引起大气运动的最重要作用是:由于压力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压力梯度力(热力作用引起的)。
3、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动量守恒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运动方程质量守恒定律——连续方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能量方程气体实验定律——气体状态方程4、地转风地转风是自由大气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的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沿等压线(等高线、等位势线)吹,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地转风性质:1)地转关系是在无摩擦,不考虑加速度和垂直方向的地转偏向力的情况下近似成立的赤道上(φ=0)水平地转偏向力为零,地转风不存在2)地转风的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3)地转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高压在左(风压定律)4)地转风速大小与纬度成反比,但在赤道上 =0地转平衡不成立。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P=RT, P/RT
dFFuFvFwF dt t x y z
dF dtZ
F t Z
uF xZ
vFyZ
wF z
dF dt
Z
F t
Z
u F x
Z
v
F y
Z
w F z
dF dt
p
F t
p
u
F x
p
v
F y
p
F p
W= dz/dt
ω= dp/dt
( F)
A 2 V
V
ui
vj
wk
cos j sin k
ij
k
A 2 0 cos sin
uv
w
A2 讨 论V :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 什么是水平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大小方向)与速度矢量的
关系? 地转偏向力与角速度矢量的关系? 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为何不同?
第一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地球大气的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
化都与大气运动有关。大气运动受质量
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
定律所支配。
对气象上有意义的是:将这些物理
定律应用于相对于自转地球的大气运动。
坐标系
空间固定(绝对、惯性)坐标系 旋转(相对、移动、非惯性、局地直角)
坐标系 Z坐标系,P坐标系,球坐标系
§1.1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牛顿第二运动学定律: Fm a
力
真实力(基本力,牛顿力,在空间固定、绝对坐标
系中):
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
非真实力(视示力、外观力,在旋转坐标系中):
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一、基本作用力(真实力)
1. 气压梯度力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1_5]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地球大气的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都与大气运动有关。
大气运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很宽的尺度谱,天气学研究的是那些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支配。
为了应用这些物理定律讨论在气象上有意义的相对于自转地球的大气运动,本章首先讨论影响大气运动的基本作用力,和在旋转坐标系中所呈现的视示力,然后导出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尺度运动系统的风压场和气压场的关系,并引出天气图分析中应遵循的一向基本指导原则。
第一节旋转坐标系中运动方程及作用力分析一、旋转坐标系中运动方程1. (绝对速度)与(相对速度)t时刻一空气质点位于P点,经t 时间,质块移到Pa点,地球上的固定点P移到了Pe位置位移假设为R,质块相对固定地点的位移为R,图1.1 旋转坐标系显然当 0位移很小时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为由此得此关系式表明:绝对速度等于相对速度与牵连速度之和2.与的关系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则于是由此可得微分算子将微分算子用于则有再将代入上式右端得(*)式中为地转偏向力加速度,即柯氏加速度为向心力加速度3.牛顿第二定律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所受到的力在绝对坐标系中单位质量空气块受到的力有+:地心引力F:摩擦力将此式代入(*)式:二、作用力分析1.气压梯度力①定义: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的净空气的压力②表达式G=-(1.1)③推导:图1.1.2 作用于气块上的气压梯度力的X分量x方向:B面 PA面:-(P+净压力:-同理y方向:z方向:净空气总压力④讨论:大小: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方向: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方向2.地心引力① 定义:地球对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所施加的万有引力② 表达式(1.2)K:万有引力常量M:地球质量a:到地心的距离③ 推导:图1.1.3 地心引力受力分析图④ 讨论:大小:不变,常数方向:指向地球心3.惯性离心力① 定义:观测者站在旋转地球外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但站在转动地球上(观测它的运动,发现它是静止的,这必然引入一个与向心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此力称为惯性离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寒潮天气过程第一节1、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过程。
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
2、中央气象台的寒潮标准规定,以过程降温与温度负距平相结合来划定冷空气活动强度。
过程降温是指冷空气影响过程的始末,日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及最低值之差。
而温度负距平是指冷空气影响过程中最低日平均气温与该日所在旬的多年旬平均气温之差。
3、过程降温(℃)温度负距平绝对值(℃)冷空气强度等级≥10 ≥5 寒潮8—9 4 强冷空气5—7 ≦3 一般冷空气4、寒潮出现的时间,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结束最晚是第2年5月。
春季的3月和秋天10—11月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最频繁的季节,也是寒潮和强冷空气对生产活动可能造成危害最重的时期。
5、影响我国的冷空气的源地:第一个是在新地岛以西的洋面上,冷空气经巴伦支海、苏联欧洲地区进入我国。
它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寒潮强度也最多。
第二个是在新地岛以东的洋面上,冷空气大多数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苏联地区进入我国。
它的出现次数虽少,但是气温低,可达到寒潮强度。
第三个是在冰岛以南的洋而上,冷空气经苏联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
它出现的次数较多,但是温度不很低,一般达不到寒潮强度。
6、西伯利亚中部(70。
—90。
E,43。
—65。
N)地区称为寒潮关键区。
冷空气从关键区入侵我国有四条路径:①西北路(中路)②西路③东路④东路加西路。
第二节1、极涡的移动路径主要有三种类型:①经向性运动②纬向性移动③转游性运动。
2、根据极涡中心的分布特点,按100百帕的环流分为四种类型:①绕极型,②偏心型,③偶极型,④多极型。
这四种极涡型在冬半年各月分布的频率并不相同,绕极型在10月份占绝对优势,频率占50%,11—12月偶极型频率占40—50%,到1—2月偶极型频率接近60%,其平均持续也最久可达11.8天。
3、中央气象局科学研究所普查了1962—1971年的历史天气图,发现所有中等以上强度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都是出现在北半球对流层中、上部。
4、极地高压的定义为:①500百帕图上有完整的反气旋环流,能分析出不少于一根闭合等高线;②有相当范围的单独的暖中心与位势高度场配合;②暖性高压主体在70。
N以北;④高压维持在3天以上。
5、极地高压是一个深厚的暖性高压,由于极高形成,使极圈的温度场变成南冷北暖。
6、寒潮地面高压大多数属于热力不对称的系统,高压的前部有强冷乎流;后部则为暖平流,中心区温度平流趋近于零,它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7、冷锋的移动方向与寒潮地面高压的路径有密切关系,与锋前的气压系统和地形也有关;与引导冷空气南下寒潮冷锋后的垂直于锋的高空气流分量有关,这种气流常称为引导气流。
引导气流的经向度又取决于与冷空气活动有关的高空槽(常称为引导槽)和该槽后的脊。
引导槽后的脊也发展,引导槽加深,锋后气流经向度加大,有利于寒潮冷锋南下。
第三节1、根据80年代我国的研究认为寒潮中期过程有三大类,其中主要的一类是倒Ω流型,另一类是极涡偏心型,还有一类是大型槽脊东移型。
绍10年统计,全国性寒潮70—80%属于倒Ω流型,这种流型的演变特点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初始阶段②酝酿阶段③爆发阶段。
2、整个寒潮中期天气过程:由两个大洋暖高压脊发展—寒潮爆发—东亚大槽重建,一般周期2—3周。
3、东亚倒Ω流型的建立主要是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两个地区有高压脊向极区发展,并在北冰洋形成反气旋打通而形成。
预报员常把乌拉尔山的高压脊作为预报寒潮和强冷空气的关健系统。
追溯它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补充型②叠加型③结合型。
4、寒潮中期预报的关键系统应是两个大洋上的暖性高压脊。
5、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目前,比较普遍把我国的寒潮的中短期的天气形势归纳为三个大类型,即小槽发展型、横槽型和低槽东移型。
6、小槽发展型实质是通过不稳定的小槽小脊发展,把从大西洋到东西伯利亚的大倒Ω流型,演变为东亚倒Ω流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约5—6天。
从预报角度看,当大Ω流型出现之后,要注意分析小脊小槽的温压场结构是否能获发展,有时小脊的发展比小槽更显著,所以也有预报员把这种演变过程称为里海中亚长脊—脊前不稳定小槽发展。
该类寒潮的强冷空气取西北—东南路径侵袭我国。
7、东亚倒Ω流型建立时,极涡向西伸出一个东—西走向槽,槽前后是偏北风(340。
—20。
)与偏西风(300。
——250。
)的切变。
冷空气向南爆发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情况:①横槽转竖②低层变形场作用③横槽旋转南下。
8、横槽转竖前常有以下几点特征:①温压场结构方面如果横槽的温压场配置使槽线或槽后有冷平流或无乎流,则横槽稳定。
如果冷舌或冷中心超前于横槽(注意有时可能在500百帕上表现不明显,而在700百帕或860百帕上更要清楚些),负变高也移到槽前,横槽后面转为暖平流并有明显正变高,变高梯度指向东南或南,则横槽转竖或南压。
②风场转变方面如横槽后面的东北风逆转为北风或西北风,横槽将转竖,偏西北风愈大对横槽转竖或南压愈有利。
③阻塞高压是否崩溃或不连续后退方面如阻塞高压崩溃则横槽转竖或南压;在阻塞高压不连续后退的过程之中,横槽也会转竖或南压。
④长波调整方面如上下游的长波调整可使横糟转竖或南压。
9、各类寒潮天气过程的不同点⑴冷空气源地不同:有的来白欧亚大陆北面的寒冷海样(白海、巴伦支海、喀拉海、新西伯利亚海);有的来自欧亚太陆。
⑵路径不同:冷空气从国外移到我国来时,路径可分为四条①西北路径,冷空气自新地岛以西的白海、巴伦支海经西部西伯利亚、蒙古进入我国;②北方路径,冷空气自新地岛以东喀拉海或新西伯利亚海进入亚洲北部,自北向南经蒙古进入我国;⑥西方路径,冷空气在50。
N以南欧亚太陆自西而东经我国新疆、蒙古影响我国东部;④东北路径,冷空气自鄂霍次克海或西伯利亚东部向西南影响我国东北。
以上前三条路径较常见,而最后一条路径次数较少,强度一般也不大。
⑶冷高压南下形式不同:①完整的冷高压有规律地向东移动来。
⑨冷高压分裂南下。
冬半年冷高压经常是以其母体中心留在蒙古,而从中分裂出一个高压南下,再东移入海。
⑧冷高压补充南下。
有时从高压母体中分裂南下了一个高压中心后,不久还可从高压母体中再分裂出一个高压中心南下,高压前有明显的副冷锋,后一个分裂南下的冷高压就称为补充南下的冷高压。
④冷空气扩散南下。
冷空气逐渐向南扩展南下,因它与前面冷空气的性质差异不大,故无明显副冷锋。
当冷空气活动不强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4)促使寒潮爆发的流场不同:小槽发展型的寒潮爆发时的流场,多数是在乌拉尔山地区有反气旋或高压脊发展,脊前有一不稳定小槽不断地发展东移,最后变为东亚大槽,槽后西北气流引导寒潮爆发。
“横槽转竖型”主要是乌拉尔山附近的阻塞高压崩溃或不连续后退过程中,横槽转竖,引导寒潮爆发。
“低槽东移型”是由于暖脊东移至中亚发展,而冷槽过了阿尔泰山、萨彦岭仍加深东移,引导冷空气侵入我国。
以上三种类型寒潮天气过程都与北半球长波调整,东亚大槽破坏重建联系在一起的。
“变形场锋生型”与“低槽旋转型”则是在欧亚大陆环流形势维持稳定少变的前提下,前者是借一个个小槽快速东移使锋区缓慢南下,导致冷空气向南爆发低空变形场锋生又使冷空气加速南下。
旋转的低槽与南支槽同位相地叠加,引起我国上空经向环流加强,引导北方强冷空气深入南方,造成全国性寒潮。
第四节1、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发展是寒潮中短期过程的关键系统。
而五天以上的寒溯中期过程的关键系统则应是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高压脊。
寒潮的中期过程是以两个大洋脊的发展为开始,而以东亚大槽重建为结束。
2、在寒潮分析和预报时,应特别注意300百帕槽后偏北急流中急流中心(或称急流核)的存在及其活动对冷空气堆强度变化的作用。
第五节1、寒潮预报应包括:寒潮的强冷空气堆积预报;寒潮的爆发预报;寒潮的路径与强度预报和寒潮天气预报等四个问题。
2、强冷空气在西伯利亚、蒙古堆积是寒潮爆发的必要条件。
一般根据各层天气图上冷中心(或冷舌)及地面图上冷高压的配合情况,可以判断有无强冷空气堆积。
3、要预报初始时表现为弱小的冷空气以后是否会堆积成为强冷空气,可以从下述四个方面着手:(1)与冷舌相配合的小槽是否属于不稳定小槽。
(2)冷空气在东移过程中有无来自不同方向的新冷空气补充或合并加强。
(3)高空的极涡是否分裂南下到亚洲北部。
(4)冷舌中,有无产生绝热上升冷却的环流条件,若有正涡度平流,幅散有利上升产生绝热冷却,冷舌增强。
3、从三大类不同的寒潮天气过程可以概括地说明寒潮爆发时有两种不同环流系统:一种是不稳定的短波槽脊在移动过程中获得发展,变为长波,经向环流加强,引导冷空气南下。
另一种是中高纬上空已经有稳定的准静止长波系统,由于上游有“赶槽”侵入稳定的长波系统内,使准静止长波遭受破坏,或与南支槽叠加使经向度加大,促使冷空气南下。
4、寒潮的爆发预报⑴槽脊的发展预报⑵脊的崩溃问题⑶预报寒期爆发的其他经验⑷超长波与东亚寒潮⑸西风指数与寒潮⑹长波脊前偏北急流带与寒沏爆发⑺锋生与南方寒潮⑴槽脊的发展预报①地球温度平流和相对涡度平流对槽脊发展的影响。
位势倾向方程指出:南北走向的槽脊,地球涡度平流仅有使槽(脊)向西移动的作用;而对东西走向的横槽(脊),槽(脊)前后南北向气流符号相同,对槽脊的移动无明显作用;而在槽(脊)线上为偏北气流时,有正的地球涡度平流使槽加深(脊减弱);反之,在槽(脊)线上为偏南气流时槽将减弱(脊加强)。
对于短波而言相对涡度平流比地球涡度平流大得多,所以相对涡度平流对短波的发生、发展的作用也比地球涡度平流大得多。
在准地转假设条件下,相对祸度平流用下式表示:在槽中,槽线前后若等高线沿气流方向疏散,即:,则槽线上有正涡度平流,槽将加深;反之,若槽线前后等高线沿气流方向呈汇合,则槽线上有负涡度平流,槽将减弱。
脊中脊线前后等高线沿气流方向呈疏散,即,则脊线上有负涡度平流,脊将加强;反之,若脊线前后等高线沿气流方向汇合,脊线上有正涡度平流,脊将减弱。
②冷、暖平流随高度变化对槽、脊发展的影响。
位势倾向方程指出,暖平流随高度减弱时,等压面高度将升高;冷平流随高度减弱,等压面高度将下降,在500百帕等压面上的低槽中,若下层有冷平流,冷平流随高度减弱,有利低槽加深;反之若冷平流随高度增强则有利低槽减弱。
在高压脊中,若下层有暖平流,而且暖平流随高度减弱,则有利高压脊发展,反之,若高压脊中有冷平流随高度减弱,或暖平流随高度增强都将使高压脊减弱。
③从低槽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来研究低槽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a.低槽发展与否,与槽后的高压脊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有许多气象台把预报寒潮爆发的着眼点放在与冷空气相联系低槽后部的高压脊。
当脊的后部有强的暖平流或是有不同方向的暖平流加压区相叠加于脊附近,都会位高压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