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武汉大学-23-孔军-体育回归教育——基于树人理念的大学体育教学创新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大学成果科类:教育学
(一)教育理念的凝练:体育回归教育本质
我校本科教育提出“民族脊梁和领袖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的体育教育必须在提升学生体质、技术技能的基本功能上,突显育人功能,着力于体育精神(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山水体育
我校依山傍水,独特的校园环境为建设“山水体育”体验式课程体系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围绕一山一水设计的野外生存、素质拓展、攀岩、定向越野等环山课程与龙舟、帆船、赛艇、游泳等水上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山水体育”的学习和体验中,意志品质得到磨练,体育精神和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三)教学管理的创新:协同育人机制,课内外一体化评价实践
学校、职能部门、院系、体育部门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创新体育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从制度和操作层面上切实保障我校一流的教学管理服务。
开拓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时间与方式,创新课内外一体化评价体系并全员推广实践,将“体育即生活”的理念,以课外校园环跑(珞珈环跑)的长效机制得以实现。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一)教育理念的凝练
我校的体育教育在提升学生体质、技术技能的基本功能上,必须突显育人功能,着力于体育精神(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打造我校特色体育,让学生在浓郁的山水体育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围绕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在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推进。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完善和深化已有课程。依据不同专项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方面对已有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综合素质。教学大纲的修订覆盖到所有课程,并以此为基础重编教材应用于全校体育课。
2、创设和开发新的课程模块。依托我校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整合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素质拓展、登山攀岩、龙舟、赛艇、帆船、游泳等课程模块,构建具有特色的体验式“山水体育”课程体系,在“山水体育”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中磨练学生意志,培养体育精神和综合能力。赛艇与帆船课程目前处于筹备阶段,其余课程
已经面向本科生开展教学。
3、建设特色体育通识课程。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太极与养生,科学锻炼与保健、民族传统体育等通识课程作为“山水体育”实践课程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4、推行课内外一体化评价体系。在强调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与自律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将课外校园环跑(珞珈环跑)、网上理论课考试、体质测试等内容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学生依托“汉姆运动”APP自主开展的珞珈环跑(每周二跑)逐渐成为同学们的作息习惯,平均每天6500人使用“汉姆运动”进行中长跑锻炼。课内外一体化考核推行2年来,学生耐力素质明显改善,通过对2014-2016年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对比分析,中长跑不及格率由2014年的26.19%下降为2016年的12.01%。及格率、良好率和优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根据2014-2016年的学生评教数据,体育课程总评平均得分达98分以上,课程满意度、教师教学评价效果等8项评价指标均在全校的300多门必修课中名列前茅。
(三)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1、教学管理服务体系的保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新体育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职能部门(本科生院、学工部、团委)、院系、体育部分工明确、协同配合,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管理服务保障。2015年以来,《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的意见》、《武汉大学关于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与实施,从制度和操作层面上保障了一流的教学管理服务,进而保障了我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高质量地完成。
2、课内外一体化评价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开拓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时间与方式,将体育课堂与课外自主学习和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创新课内外一体化评价体系。通过信息化管理,将课外教学的珞珈环跑、网上理论课考试和体质测试等环节纳入教学管理体系。课内外一体化评价体系在培养学生树立诚信观念,提高规则意识和自律性,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等方面,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一)在本校体育课中全面推广应用
本成果从教育理念的凝练,到课程体系的改革,再到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经历了7个春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我校已在体育课中全面推行本成果,每年覆盖15000多名本科生的体育教学。根据2014-2016年的学生评教数据,体育课程每年总评得分高达98分以上,课程满意度、教师教学评价效果等8项评价指标均在全校的300多门必修课中名列前茅。
(二)体育课程与学科竞赛团队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从体育课普通生中选拔的龙舟、帆船、健身气功、校园足球等多个学科竞赛团队走出校门、走向全国、交流国际,取得优异的学科竞赛成绩和社会效应。反之,学科竞赛团队的培养和成长进一步促进了课程质量的提高和师资水平的提升。(三)全校师生员工更加理解和支持体育教育工作
我校体育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使得学校、职能部门、院系既分工明确,又紧密配合,上下一盘棋。全校师生员工对体育教育工作更加了解,也更加能够理解和支持体育教育工作。
(四)“课内外一体化”的效果与推广
我校将课外校园环跑(珞珈环跑)纳入体育课程评价的课内外一体化改革与实践。引导学生走出寝室、走出网络、走向操场、走向健康,“珞珈环跑”逐渐成为同学们的作息习惯,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教育部体卫艺司、省教育厅和学校高度肯定这一改革举措,教育部简报和网站刊登了肯定我校体育教育改革举措的文章,全国多所名校来我校调研,借鉴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本校的教学改革实践,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正面示范效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