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简介

合集下载

长征的概念

长征的概念

长征的概念长征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这次转移途经千山万水,历经艰险,最终使中国共产的力量得以保全和发展,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敌军迫至绝境,面临溃败的危险。

为了挽救危局,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转移战略,以避免红军主力被消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出发,向西北方向展开了万里长征。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克服了种种困难和艰险,先后穿越了大渡河、大别山、秦岭、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区域,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会师。

长征是一次艰难而伟大的壮举,具有许多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的统一和巩固,使得的领导核心得以保全和发展。

在长征中,毛泽东逐步确立了领导地位,并逐渐形成了他的军事思想和领导风格,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长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干部和独立战斗的红军,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在长征中,许多干部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军事素养。

而且,长征还使红军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增强了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外,长征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并加深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在长征途中,红军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和群众工作,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长征期间,红军与农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和国内反动派的坚定的统一战线。

最重要的是,长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战略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成功使得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迅速得到验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红军在长征中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形成了灵活机动、兵分多路、游击、伏击等多种作战方式,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总之,长征是中国共产在革命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一次充满传奇色彩的壮举。

长征不仅保全了红军的力量,而且在军事、理论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征简写

长征简写

长征的由来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简介80年前的10月16日夜,一支8万余人的红色大军跨过赣南于都河,从此踏上生命的远征。

从红土地到黄土地,从赣南、川北、豫东南、湘西到陕北,两年后,当九死一生的红军队伍在甘肃会宁紧紧拥抱时,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不朽的名字——长征。

80年过去,万水千山间,红军征战的痕迹渐渐湮灭;80年过去,岁月长河中,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用生命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仍深刻影响着我们军队、我们党和我们民族的今天与未来,在人类的精神天空闪耀着动人光芒。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

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重要战役其中重要战役、战斗有: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战役行动,强渡大渡河、飞取泸定桥,腊子口战斗,吴起镇战斗,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等;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乌江战斗,乌蒙山回旋战役,甘南战役等;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等;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庾家河战斗,四坡村战斗等。

长征资料

长征资料

。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 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 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 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 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 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 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 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 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 雪山。
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 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 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 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 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 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 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 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 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 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 绕圈子,时东时西,忽 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 分兵力。5月6日,他们 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 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 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 江。
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
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 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 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 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 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 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 怀抱里了。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
血战湘江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 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临时中央的领导者 ,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 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 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 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 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长征1934年10月,因为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红军先后逃离追踪。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不过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因为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力军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准确领导,制定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长征的简介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各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长征简介1934年10月

长征简介1934年10月

长征简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过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

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

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

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

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背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陆续离开革命根据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1934年10月10日,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四川嘉陵江战役;1935年11月15日,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瑞塔铺出发,他们共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绵亘不绝的雪山,纵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湖北、河南、陕西、青海等14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途中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成功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具体路线如下: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

历史上,把中国工农红军的这一伟大壮举称为——长征。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一、什么是红军长征 •二、红军行走路线 •三、红军的感人故事 •四、长征照片
•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 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 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 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 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 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 撤退和转移。
•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 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 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 称此为“流窜”。1936年10月, 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 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 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 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 :大田、良田、 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 盘县、宾川; • 红十军团北上路线: 会泽、绞平 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 西)、西昌; • 红二十五军西征路线 :娄山关、 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 桑植、汉源;
《金色的鱼钩》:1935年秋天,红军 在过草地。很多红军战士患上了肠胃 病。作者和两个伤员,被一位炊事班 长照顾着,落到了队伍的后面。而粮 食不久就吃光了。之后,老班长找到 了钓鱼的好方法,每天都把新鲜的鱼 汤给这三名伤员吃,但是他们却从未 看到老班长自己吃鱼。有一次,作者 偶然看到了他在吃鱼骨头,他却不让 作者说。直到最后,要走出草地时,图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何家冲、金家寨、泾 [jīng]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 分水、淳安、怀玉山、 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 戈阳、古楼、庆元、 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yú] 都 红六军团西征路线 :长汀、全州、桂东、信 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 大田、良田、新田、宜 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 《一袋干粮》: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 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 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 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 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 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 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 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 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 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 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 家的温暖……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长征中的外国人李德,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

受共产国际派遣,1932年到中国。

1933年9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

在博古等人的支持下,掌握中央红军的指挥权。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照搬国外经验,导致失利。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是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成员之一。

在遵义会议上受到严厉批评。

遵义会议取消“三人团”后,任中央纵队观察员。

到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抗日军政大学教员。

1939年离开中国到苏联。

洪水,越南人。

曾用名武元博。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干部团教员。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随红四方面军行动。

1945年参加中共七大。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1956年回国。

武亭,朝鲜人。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第三梯队负责人。

1934年12月调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

长征到达陕北后,曾入红军大学学习。

1945年12月回国。

毕士悌,朝鲜人。

曾用名毕斯蒂、金勋、杨林等。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干部团参谋长。

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参谋长。

1936年2月在战斗中牺牲。

勃沙特,瑞士人,后移居英国。

全名鲁道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比亚吉特。

长征的介绍

长征的介绍

长征的介绍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1927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撤退和远征。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击,找到一个有利于发展革命事业的根据地。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进入全国扩展的新阶段。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共斗争。

共产党受到了重大打击,红军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一场长达一年的战略撤退。

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西的延安。

长征共经历了许多战斗和困难,其中最著名和最艰苦的是四渡赤水和雪山长征。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红军在四川境内面临国民党军队的重围。

红军将领刘伯承、彭德怀以及朱德等人带领着红军进行了四次渡河,最终成功突围,摆脱了敌人的包围。

这一战斗体现了红军的机智和勇气,也给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士气极大的鼓舞。

雪山长征发生在1935年,红军在云南境内的神农架地区遭遇了严寒的雪山。

红军不得不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行军,士兵们面临极度的饥饿和寒冷,许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

然而,红军坚定不移地前进,最终克服了一切困难,成功地完成了这段艰苦的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还积极与当地群众展开工作。

红军广泛开展土地革命,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红军还积极扶持妇女解放运动,在红军中建立了妇女独立团,提倡男女平等和妇女参军。

这些举措使得红军在长征中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936年,红军结束了长征,到达了陕西的延安。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共产党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条件,红军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主力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还加强了共产党内部的团结,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领导核心。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红军长征路线: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红军长征中的重大事件:湘江战役、通道转兵、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过夹金山、跨越大草地、毛尔盖会议、腊子口战役、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红军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意义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一、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转变到抗日战争兴起的关键。

二、红军长征造就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为夺取全国胜利作了政治上和干部上的重要准备。

三、红军长征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长征的胜利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象征,在新的历史时期是鼓舞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精神力量。

五、红军长征的影响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

长征简介_精品文档

长征简介_精品文档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
从数字看长征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 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 长征共历时两年。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其中, 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 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 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 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 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

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 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 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 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 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 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 胜利完成了长征, 途中没有一人掉队, 没有一人牺牲, 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 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 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 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 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 9位元帅为36.5岁, 8位大将为31.7岁, 48位上将为25.9岁, 157位中将为23.8岁。

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历史瞬间之一: 湘江之战
历史瞬间之二: 遵义会议
历史瞬间之三: 四渡赤水
历史瞬间之四: 巧渡金沙江
历史瞬间之五: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历史瞬间之六: 突破腊子口
历史瞬间之七: 爬雪山、过草地。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

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

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

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

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

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

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

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

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

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长征的简介20字

长征的简介20字

长征的简介20字
【最新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与原因
2.长征的历程与重要事件
3.长征的意义与影响
正文
长征,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指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
转移行动。

长征的背景与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剿,以及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红军陷入困境,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历程与重要事件包括:撤离瑞金、突破乌江、占领遵义、四渡
赤水、攻克娄山关、翻越高黎贡山等。

其中,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最重要
的事件,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
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为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意义与影响深远。

首先,长征锻炼了红军,使红军从初期的游击队逐渐发展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其次,长征传播了共产主义理念,使广大民众认识到共产党的纲领和目标。

最后,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伟大的历程,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以及无畏的勇气。

第1页共1页。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编辑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
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
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
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
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
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

1935年夏,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首次使用“西征”这个词。

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当时的国民政府称其为“流窜”。

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

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结果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

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简介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故事
1.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

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

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

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

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2.
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

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