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合集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大全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大全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公共基础知识(全)

公共基础知识(全)
精品PPT
五、民法 1.民法概述 2.民事主体 3.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4.民事权利 5.民事责任 6.诉讼时效 7.合同法
精品PPT
六、经济法 1.经济法的概念 2.反不正当竞争法 3.产品质量法 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精品PPT
七、商法 1.商法的概念和特征 2.商事主体的种类 3.公司法 4.保险法 5.破产法 6.证券法
精品PPT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9.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10.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破解的难题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党的领导
三、常用公文写作 1.公文写作的程序 2.机关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要求 3.常用公文种类及适用范围
精品PPT
四、常用事务文书写作 1.简报 2.调查报告 3.计划 4.总结 5.讲话稿 6.慰问信 7.感谢信 8.倡议书
精品PPT
五、公文处理 1.收文处理 2.发文处理
精品PPT
第九章 历史知识 要点: 一、中国近代史 1.列强的侵华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3.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 5.辛亥革命 6.新文化运动
十四、我国的和平外交战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1-哲学概论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1-哲学概论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概论哲学主要研究世界:(1)自然界;(2)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4.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哲学:世界观——观世界→世界是什么?方法论——论方法→怎么做?注:在我国,只有马哲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题】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

上述事实说明( ) 。

A.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体现)B.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D.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1)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宏观指导)。

【习题】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主要体现了()。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历史、政治、经济思维科学:心理、逻辑【习题】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事业单位考试必备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事业单位考试必备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部分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大纲要求1 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

□要点速记一、基本概念1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

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

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具体科学以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2.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

3.懂得以科学的求实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理解并掌握列宁提出的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2.掌握运动的涵义,理解并掌握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意义;了解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规律的涵义及其特点,正确认识人和规律的关系。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1.理解意识的本质。

2.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深刻理解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理解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基本要点;了解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第二节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1.掌握质、量、度、量变、质变等基本概念;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懂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章实践、认识、真理第一节认识和实践1.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知识点搜理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知识点搜理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全套复习提纲(完整版)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全套复习提纲(完整版)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全套复习提纲(完整版)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2.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

3.懂得以科学的求实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理解并掌握列宁提出的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2.掌握运动的涵义,理解并掌握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意义;了解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规律的涵义及其特点,正确认识人和规律的关系。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1.理解意识的本质。

2.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深刻理解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理解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基本要点;了解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第二节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1.掌握质、量、度、量变、质变等基本概念;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懂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章实践、认识、真理第一节认识和实践1.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公共基础知识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能量守恒的意义首要的是建立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某种物理量间的等量关系。
3.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这也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可以说是多人研究的结果。
1842年,德国的青年医生迈尔(J.R.Mayer,1814-1878),写成了他的第一篇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 1847年,英国酿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分别发表各自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讲演或论文;不过,焦耳被认为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但 焦耳和赫尔姆霍茨也承认迈尔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优先权。 1953年,威廉·汤姆生帮助焦耳终于完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至此,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宣告得到公认。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 Nhomakorabea自然基础: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1.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 ,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主要内容是: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样,就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细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种都联系起来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这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个巨大的支持。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恩格斯对此评价很高,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的要点是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性状差异,这些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由于空间和食物有限,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结果,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得以生存并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达尔文把自然界这种留优汰劣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大全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大全
(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 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 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 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 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 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 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 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 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 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 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 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 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 ,对 具体事物来说, 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 发展、 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 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大全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大全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大全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公共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而又重要的知识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科技等多个方面。

对于许多考试和学习来说,掌握公共基础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一、政治部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辩证法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核心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时事政治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会议和政策,了解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

二、经济部分(一)宏观经济1、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失业率等指标的含义和作用。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货币政策的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3、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周期的阶段和特点。

(二)微观经济1、市场主体企业、消费者和劳动者的行为和决策。

2、市场机制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三)国际经济1、国际贸易贸易顺差和逆差、关税、贸易保护主义等。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要点大全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要点大全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业编 公务员 公共基础知识 教材讲义

事业编 公务员 公共基础知识 教材讲义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结构图:具体内容: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比较零碎、不自觉、不系统。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它对世界观的各种问题、观点用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使抽象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1)它们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领域不同,前者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探讨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后者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特殊规律。

(2)它们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即给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及根据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是思维(意识)还是存在(物质)?两者中谁决定谁?世界本质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1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ﻫﻫ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ﻫﻫ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ﻫ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具体事物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该事物的整体特征。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普遍联系是事物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ﻫ (二)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
物质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ﻫ规律都有如下的共同特点:第一,规律具有稳定性。第二,规律具有普遍性。第三,规律具有可重复性。ﻫ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ﻫ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深刻地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ﻫﻫ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第二节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
ﻫ一、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ﻫ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外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ﻫ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与事物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量是事物的数量、规模、大小、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规定性。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规定的数量界限。度的这个特性,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把握“适度”的原则。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3.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ﻫ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ﻫ (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哲学主要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ﻫ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ﻫ列宁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ﻫ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ﻫ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ﻫ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ﻫ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在社会科学领域,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ﻫ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及时总结了工人斗争的经验,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总结,特别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和意识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应当注意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ﻫ第一,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两种作用不能并列。同样,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中,客观规律是第一性,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只会导致实践中的失败。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
———————————————————————————————— 日期: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ﻫ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一、意识的起源ﻫ(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ﻫ二、意识的本质ﻫ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是意识的本质。这进一步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实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的作用ﻫ意识的作用表现为,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为主观能动性。ﻫ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物质世界联系的普遍性,是通过具体的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联系表现的。ﻫ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ﻫ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而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同样会对事物发生影响和作用。两者都不可忽视。ﻫ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ﻫ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ﻫ(一)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ﻫ (二)发展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ﻫ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永恒发展,所以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ﻫ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科学。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ﻫﻫ第二章物质和意识ﻫ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