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迁移历史B组.

合集下载

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迁徙的政治与经济因素

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迁徙的政治与经济因素

关于历史上苗族 向滇东南和中印半 岛北部迁徙
的原 因 ,学界 过 去 多从 政 治 角度 考 虑 ,而很 少 提及 经济 原 因。 由于 国 内学界 过 去 多认 为苗 族 迁 入 滇东
南和 中印半 岛始 于唐代 并 持 续 到宋 、元 、 明 、清 时
南 的苗族 人 口迁 入越 南 北 部 ,还 有 大 量来 自各 地 的
言 ,一方 面 ,刀耕 火种 的游耕农 业使 得相 当一部 分 苗族人 口长 期处 于 向西南迁 徙 的状 态 ,以不 断寻找 新 的可
耕 地 ;另 一方 面 ,玉米 的引进 和 推广使 得 滇东 南和 中印半 岛北部 尚未 开垦 的广 大 山 区半 山区成为 可耕地 ,不
断吸 引着 大量苗 族人 口迁徙 而来 。 关键 词 :苗族 迁徙 ;刀耕火 种 ;玉米 ;滇东 南 ; 中印半 岛 中图分类 号 :K 8 .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7 9 0 (0 0) 1— 0 1— 5 2 16 6 4— 2 0 2 1 O 0 5 0
《 红河 州 民族 志 》 根据 2 O世纪 5 、6 代 的调 O 0年

乾 嘉 苗 族 起 事 和 “ 同变 乱 " 引 发 咸
的 迁 徙
从调查 材料 和文 献资 料反 映 的情况 来 看 ,l 8世
查材料 说 : “ 自、屏 边 、河 口等 地 的苗 族 多数 因 蒙 清 嘉庆 二 年 (77) 贵 州 铜 仁 府 ‘ 客 民 、复 故 19 逐
和越南北 部 沿边 一 带 ,主 要分 布 在 当时 的 云南 开 化 府 安平厅 沿边 、越 南宣光 省 和兴化省 北 部沿边 地 区 。
逃 来 的。 … ’《 ” 屏边 苗 族 自治 县 志》 也 根据 相 关

苗族迁移历史

苗族迁移历史

苗族迁移历史
苗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祖先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

随着历史的演变,苗族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移。

苗族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在这段时期,他们住在现在山西省古代叫国都的地方,因为它们被齐国古代文明所熏陶,被称为齐国部落。

在古代,苗族原始部落经常遭受其他民族的侵略,在战争和政治风暴的冲击下不断迁徙。

有时,他们迁徙到更远的地方,有时他们只是在当地移动,以避开可能的威胁。

例如,在两汉时期,苗族曾四处迁移,被迫在秦、汉、西汉和东汉四个朝代中不断迁徙。

到了隋朝,苗族曾返回家乡,并重新定居现在的凉山地区,这一次迁移的目的是为了逃避隋朝的迫害,并不断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同时,他们也受到益处,因为他们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宗教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不断迁移。

一次大规模的迁移还发生在明朝,苗族此时受到清政府的统治,他们携带着家庭,从四川、重庆和湖南等地迁移至云南省。

期间,他们经历伦比亚、法治、汉文化和国家文化的结合之路,最终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结构中。

在古苗族的迁移历史中,他们迁徙的原因有很多,无论是为了寻求安定的家园,还是为了逃避外来的攻击,他们都经历了很多变动。

当苗族历史迁徙渐行渐远,他们也留下了不同的文化遗产,如今,这
些文化遗产仍然引发人们的共鸣。

随着历史的发展,苗族的居民也在不断变化。

虽然他们的迁移历史可能不如其他少数民族那样辽阔,但苗族仍然拥有着悠久中国历史的记忆,他们让我们相信,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民族的精神也会永存。

苗族的前世今生:战神蚩尤的后人,五次迁徙,和犹太族一样顽强

苗族的前世今生:战神蚩尤的后人,五次迁徙,和犹太族一样顽强

苗族的前世今生:战神蚩尤的后人,五次迁徙,和犹太族一样顽强黄帝、炎帝、蚩尤雕像开篇语: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格迪斯《山地民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苗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少数民族。

苗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在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很多苗族,也就是说苗族如今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

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我国苗族大约是9426007人,是我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

苗族人口是很庞大的,不仅仅是国内很多,国外也有很多,例如在美国就有20几万了。

苗族头顶银冠,颈挂项圈,身着各种银饰的他们是美丽的;苗族能卜能噬,他们是神秘的;苗族手握钢叉对抗外敌入侵,流淌着蚩尤血脉的他们是彪悍的。

苗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在历史的硝烟中,他们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到最温暖的地方去,只为了更好地活下去,这是一个不屈的民族,被赞和犹太族一样顽强。

我们先去看看关于苗族的一些关键数据:●苗族的起源:九黎部落酋长蚩尤的后人●苗族居住和生活的地域: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几个国家●苗族的一些民族特征:喜欢银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和习俗●苗族为何被赞顽强如犹太族:五次大规模迁徙,外敌入侵时殊死抵抗苗族的先祖:蚩尤。

苗民,即九黎之后。

《五帝本纪》苗族的祖先是蚩尤,蚩尤是谁?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酋长,是中华三大人文始祖之一,其他两个人文始祖是黄帝和炎帝。

九黎君号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蚩尤骁勇善战,有81个兄弟( 81个氏族部落),在五六千年前就生活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而甘陕黄土高原上则是由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两大部落掌控。

为了争夺地盘,这几个部落之间也是战火不断,彪悍的蚩尤带着部落的人打败了炎帝,不甘心的炎帝跑去和黄帝救助,黄帝审时度势后,决定和炎帝组成联盟,向蚩尤开战。

苗族迁徙历史

苗族迁徙历史

苗族迁徙历史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

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

在这里又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这时诞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军事力量强大,与来其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

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

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因群龙无首屡战屡败。

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远古到黄帝)。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

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

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

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

唐尧很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

有部分人还逃到了东海,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

只有被流窜到三危的一支,斗争不止,直到夏禹时期才初步归顺,在三危山一带居住下来。

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

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传统习俗,以下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苗族历史沿革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公元前214年左右的楚汉战争期间,苗族的祖先就已经在贵州一带安居乐业。

在随后的汉代、唐代和宋代,苗族逐渐形成独立的民族,吸收了楚、汉、唐等主要民族的文化影响,并且积极融入中原文化。

明清时期,苗族地区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独立政权,如明朝时期的黔中土司和清朝时期的阗察土司。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才得以彻底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二、苗族传统习俗1.节日习俗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其中较为有名的有苗族新年。

每年农历新年,苗族人民会进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祖先、舞蹈、唱歌等。

苗族新年是苗家寨子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2.服饰习俗苗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男性通常穿着短衣、长裤、褡裢,女性则穿着襦裙、长裤、上衣、外套等。

这些服饰都以民族特色的手工绣花和银饰为主要特点,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独特风采。

3.婚俗习惯苗族的婚俗习惯也颇具特色。

在苗族传统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仪式,如订婚、娶亲、迎亲等。

新娘会穿着精美的苗族婚纱,手持花球,迈步踏上巍峨的竹梅,伴随着锣鼓的欢快声音,庄重而典雅。

4.民俗活动苗族人民非常热衷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

他们喜欢组织集体性的婚礼、葬礼、过年等活动,人们合力协作,共同参与,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和友谊。

三、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苗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传统文化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智慧和情感,是保持民族特色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为了促进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开展有关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同时,社会应加强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苗族文化的继续发展。

总结: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迁移历史B组解读

苗族迁移历史B组解读

2019/1/3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 九黎族的各部属,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 黎国;一部分被俘成了奴隶,后来融合 到汉族中去了;一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 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 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 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 到唐尧)。

秦汉时期,僻处武陵山区和五溪两岸的苗族,有一段休养生息的稳定发展时 期。到了西汉末年,“武陵蛮”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而引起封建王朝的注 意。《后汉书*南蛮传》云:“光武中兴,武陵蛮特盛。”光武帝生怕苗人 威胁自己的统治,两次派武威将军刘尚溯沅江而上,进攻武陵蛮,不仅没得 逞,反全军全军覆没;继派李嵩、马成率兵进攻武陵蛮,又被武陵苗族联合 其它民族扼险击溃。光武震怒,即派伏波大将军马援,率兵4万向武陵蛮进 攻。武陵蛮在“壶山头”(今湖南沅陵东)“乘高守隘”,阻止马军8个多 月,马援也气疾交加,死于军中。至此以后及唐宋时期,封建王朝不断地向 “武陵蛮”、“武溪蛮”大举用兵。由于封建王朝不断征剿,迫使“武陵蛮 ”和“武溪蛮”再渡西迁,或向更高,更险的深山、峡谷纵深隐居。有的沿 着舞阳河西上,迁至思州(今岑巩县)以及思南、印江、梵净山区;有的在 汀西的腊尔山、黔东的松桃等地山坡、谷地定居;有的沿清水江西上到黔东 南地区定居;有的迁得是更远,进入黔北、黔西、川南和云南、广西,分布 越来越分散。这是苗族史上的第4次大迁徙。
2019/1/3
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 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 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 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 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 立郡县,实行"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 追"的羁縻政策。同时中原铁器和生产技术 的传入,推动了苗族经济的发展。五溪地 区的苗族先民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掌握 了用木皮织绩和以草实染色的纺染技术, 出现了产品交换;但氏族首领与人民处于平 等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仍处于原始社

苗族的发展历程

苗族的发展历程

苗族的发展历程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属于黔南苗族苗族自治州的主要民族,也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漫长而多样化的过程。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他们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逐渐迁徙南下,最终定居在现在的贵州、云南和广西地区。

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苗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特色。

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东南部的壮侗语族,分为不同的方言和分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苗族的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元,包括传统的服饰、民间歌舞、饮食习惯等。

苗族在古代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民族,主要以种植水稻为生。

他们发展了独特的田园经济和水利灌溉技术,在山区开垦出了大片的水稻田,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

同时,苗族也以纺织、染织和酿造等手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传统手工艺品如苗绣、苗银也享誉国内外。

苗族的社会生活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一般由苗族长老担任部落的首领。

在部落中有着完善的社会制度和秩序,重视大家庭和社区的和谐。

苗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宗族祭祀活动,如苗族新年的“苗年”和“黎族”等。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苗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现代的政策引导下,苗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同时也逐渐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交通的发达,苗族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传统文化的冲击,苗族在现代社会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相关部门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大了对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动苗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苗族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民族,他们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变革,苗族人民积极适应社会变化,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作为重要任务,为苗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苗族发展历程简介

苗族发展历程简介

苗族发展历程简介
苗族是中国内地的少数民族之一,是华夏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

以下是关于苗族发展历程的简介。

传说在古代,苗族先民曾居住在黄河流域地区,后来迁徙至云贵高原一带。

苗族历经多次进化、演变与迁徙,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不断壮大发展。

他们生活在山区,依靠农业、狩猎和渔猎为生。

在古代,苗族社会被分为部落和氏族,部落长老通过民主选举进行管理,氏族则是以宗族制度为基础。

苗族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重视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

在近代,苗族地区受到了外族入侵和政治压迫的影响,苗族人民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

但他们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存方式,并努力保护和传承苗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民族文化元素。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苗族地区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和医疗条件普遍提高。

同时,苗族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苗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得到了重振和传承。

如今,苗族人民过上了比过去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他们积极融入社会主流,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时也积极参与到维护国家团结和发展的进程中。

总的来说,苗族人民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他们保护和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格迪斯《山地民族》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是指远古“中华三祖”的后代,包括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而苗族正是出身于蚩尤部落。

苗族其实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有苗族的分布,地球背面的美国也有近20万的苗族,他们仍说着自己的言语,在东南亚国家,苗族的分布更是广泛,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苗族的起源了。

苗族起源读过中国古代史的都知道,先在黄河中下游开发繁衍的是夷人;羌人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生活;狄人原住在蒙古高原上。

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羌人的首领是炎帝,狄人的首领是黄帝。

后来,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这片肥美的土地,先是发生了几次战争,简单说就是蚩尤打退炎帝,炎帝归顺黄帝,炎黄打羸了蚩尤,蚩尤战亡。

然后,黄帝又战胜炎帝,出现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即夷、羌、狄三者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没有融合的狄繁衍成现代的阿尔泰语系各个民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等);没有融合的羌繁衍成现代的藏缅语系的藏族、彝族等;没有融合的夷,其中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苗瑶语系各民族,另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壮侗语系各民族(壮族、傣族等)。

苗族的迁徙据考证,数万年前(原始初民社会),由于羌人南下,苗族先民从发源地(今天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

此后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第一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势力开始增大,与其他民族部落联盟,以蚩尤为首,号称“九黎”。

九黎君号蚩尤。

——孔安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之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并打败了炎帝族,并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

而后就是我们所知的涿鹿大战了(这就是成语“逐鹿中原”的出处)。

苗族迁徙史

苗族迁徙史

苗族迁徙史他们,是蚩尤的后裔。

上古时期,为了争夺黄河与长江之间适于放牧和耕作的肥沃土地,炎黄二帝所在的部落,与蚩尤率领的苗族九黎部落,相遇于逐鹿地区,双方最终爆发了一场旷世大战,史称“逐鹿之战”。

战端一起,双方各显神通,尽管史书记载得较为扑朔迷离,但这场大战的结果,却是以炎黄部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遭到擒杀,最终被枭首示众。

为此,战败方九黎氏族和部分附属部落被迫南迁,这就是苗族人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距今约4500年。

第二次大迁徙退回到南方的洞庭湖、彭蠡湖(鄱阳湖)一带后,九黎部落联合附属部落成立了三苗部落联盟,史称“三苗国”。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休养繁衍,三苗国逐渐发展壮大,初步具备卷土重来的气势,在领土的扩张中,先后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部落发生矛盾冲突,双方之间有来有往、摩擦不断,小规模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夏朝时期。

最终,三苗国再次被打败,一部分投降后被流放到毒瘴深山,一部分则选择再次踏上迁徙之路,带领着族人往更南的方向前行。

这是苗族历史上第二次大迁徙。

第三次大迁徙沿着阮江、澧水,苗族人南迁到了武陵地区的“五溪”附近,也即是蜀汉军师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发地,如今的湘黔粤地带。

在盛唐时期,由于友人被降职贬官,途中要经过五溪荒芜地带,为表达对友人经历遭遇的同情,李白曾题诗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可见在汉唐时期,五溪地带完全是不毛之地,十分萧瑟。

可苗族人经过第三次大迁徙,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生存了下来,他们刻印进骨子里的坚忍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次大迁徙尽管苗族人经过三次迁徙,已完全远离的中原王权,可历经秦汉时期的发展,逐渐壮大起来的苗族人部落还是引起了封建王庭的注意。

或许是害怕苗族部落东山再起,从东汉光武帝开始,到唐宋时期,中原王朝接连不断地对武陵地带的五溪苗族大肆征伐围剿。

苗族人因此不得不背井离乡,被迫开始第四次大迁徙。

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如今的贵州铜仁一带)生活至今,一部分南下迁徙到广西的融水,然后又沿着贵州和广西之间的都柳江,向上到达现今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迁移历史

苗族迁移历史

苗族迁移历史苗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他们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经历了多次迁徙。

这些苗族迁徙的故事被我们千古流传,无时不刻激发着苗族人的情感和情绪,并且成为苗文化的一部分。

苗族的迁移始于16世纪,当时,苗族人奋勇抗击清朝军队,但最终因为力量的不对称而失败,不得不逃往云南和贵州,形成细小的苗族聚居点。

此后,苗族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移,比如清朝末年,苗族抵抗清朝统治而从湘、桂、贵州等地迁往云南;还有南投、台湾、泰国,等等,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苗族的迁移经历也是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这段历史让苗族这个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地方定居下来,并与当地的民族结缘、交流。

比如苗族抵达云南以后,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他们和当地的傣族结缘成婚,形成了苗傣混血儿。

在抵达新地以后,苗族不仅积极发展当地农业,还积极汲取新地文化,从而促进苗族文化的发展。

比如在云南,苗族汲取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中的一些,如舞蹈、礼仪、歌曲等,都已经被纳入苗族文化之中,受到苗族人的热烈欢迎。

而在现代,由于各种外部力量的推动,苗族族人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迁移。

比如到沿海地区发展,或者迁往政经繁华的大城市发展,虽然不是所有的迁徙都是自愿的,但他们都希望通过迁徙能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苗族迁徙历史长久以来一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苗族来说,迁移都是一种深刻的记忆,无时不刻激发着苗族人的情感和情绪,并且深深影响着苗族文化,未来,苗族迁徙历史将会继续激发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情绪,以及苗文化的发展。

苗族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他们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无时无刻不在不断的变动着,历经抗争和迁徙,他们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积极汲取新地文化,越过海洋,他们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深远的印记,是一种永不停息的力量,以及一种绝妙的文化混合。

苗族变迁史

苗族变迁史

苗族的建筑
❖ 苗族民居的建筑造型特色,强烈表现在苗岭 山区的苗族民居上。其地民居,无论修在河 边、山腰或山顶,几乎都是吊脚楼。一般四 榀、三间、三层,不封闭。此类吊脚楼,多 从山面绕廊进屋,楼梯架在房屋两侧。因此, 屋面多为歇山顶。其地民居装修,多用杉木 板。由于多是吊脚楼,楼底进深很浅,通常 都不住人,因此很少装修。若要关牛关猪, 即以木枋横装。
元明时期
❖ 苗族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已相当发展。明朝 中央政府于弘治十五年(1502)在湖南城步苗 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其他地区开始派 遣流官。
❖ 苗族地区地主制度的兴起,又使以领主制度 为经济基础的土司政权受到削弱。封建王朝 对土司的限权,又使土司制度走向衰落。
清朝时期
❖ 到明末清初,其他苗族一些地区开始改土归 流,使地主经济得到顺利发展。
❖ 1949年后,苗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 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苗族的语言
❖ 苗族人的语言统称为苗语。他们曾有自己的 文字,但已经失传。基督新教传教士于19世 纪末到20世纪初期在东南亚传教时,亦有为 他们发明文字,但流传区域只限于个别地区。
❖ 现时在中国的苗族采用的文字是中国语言单 位在1956年10月为中国的三大苗语方言发明 的拼音文字,采用了26个基本的拉丁字母作 为声母、韵母及声调的标示。
唐宋时期
❖ 苗族逐步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农村公社的首 领已有了土地支配权。汉族的封建经济,通 过汉、苗等民族间频繁接触,促进了苗族封 建社会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 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 官”,领有大量的土地。在这些“土官”境 内的苗民沧为农奴(称为“田丁”),耕种着领 主的土地,交纳租赋和服无偿劳役,并须参 加领主间的械斗,为其卖命。

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苗族从贵州等地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

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苗族从贵州等地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
献很少有记载。但这种迁徙却是非常重要 的,因为 这种迁徙涉及面广 ,而且持续不断。从有关调查材 料来 看 ,先前 迁来 的人往 往派 人 回到故 乡招人 前来 ,
到处 宣 传 :“ 南 山高 地 广 ,一 ・ 很 多 ,包 谷 长 云 地
等地的苗族多数因清嘉庆二年(77年) 19 贵州铜仁府 ‘ 客 民 、复 故地 ’ 逐 的苗 族 起义 失 败后 ,于清 嘉 庆 十 年 (86年 ) 10 逃来 的。 [(0 《 ”2P6 屏边 县志》 ]1) 也有 同

但人 口很少 ,并 没有 引人们 的注意。1 9世纪 初 以 后 ,有一些文献开始提到滇东南和越南北部有苗族
来 ,到处 “ 砍树烧 山 、艺种包 谷之 类 ” [(21 。4 P- ) ]1 4 由于 这一时 期 的迁徙 是 自发 的迁 徙 ,因 而 相对 零 散 ,每个 迁徙 的 队伍 可能 只有几 户 到十几 户人 家 、 徙 ,因而并不引人注意 ,对于迁徙 的情况 ,相关文
收稿 E期 :2 1 0 l 0 1— 3—1 6
基金项 目:文 山学院科研基金项 目“ 滇东南民族 与文化构成 的历史演 变研究 ” 0 WS 0 ) (7 Z4 。 作者简介 :娄 自昌(9 9一) 16 ,男 ,云南屏边人 ,文 山学院政史系副教授 ,主要从 事云南 民族史研究 。
2 6
在 1 世纪末 1 8 9世纪初 ,迁入原因应该 与乾嘉之 际
黔 东湘 西 的苗族起 事失 败有关 。
乾嘉苗族起事爆发于 19 75年 , 核心区域主要在 黔东湘西地 区,并波及贵州 大部 ,在各省清军的围 剿下 ,最终于 19 年失败。乾嘉苗族起事持续时间 76 虽然不长 ,但强度非常大 ,黔东湘西等地的大量苗 族人 口都卷 入其中,并多次 与清军 展开残酷血 战。

历史上苗族有五次大迁移,是因为什么呢?

历史上苗族有五次大迁移,是因为什么呢?

历史上苗族有五次大迁移,是因为什么呢?在炎黄与蚩尤涿鹿鏖战之后的五千年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苗族由北到南,由东到西,从国内到海外,经历了5次规模较大,范围广的历史大迁徙,所经受的苦难是不言而喻的。

凡读过中国古代的都知道,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羌人的首领是炎帝,狄人的首领是黄帝。

后来,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这片肥美的土地,发生了战争。

蚩尤战败后,不愿融合为华夏民族的苗族先民扶老携幼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定居,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他们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国家——“三苗国”。

从黄河中下游南迁到长江中下游,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三苗国在左洞庭,右彭蠡的长江中下游强盛起来后,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集团发生冲突。

经尧、舜、禹三代的不断“征伐”,到了夏禹,三苗被彻底打败,有生力量基本被歼灭,“三苗国”从此不复存在,幸存下来的除部分又融入华夏族外,其余的举村寨又向南逃生,到鄱阳、洞庭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之中隐居下来。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苗族才以“南蛮”、“荆楚”或“楚荆”的名称又出现在中原文献史料中。

这是苗族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

苗族不愧是一个坚忍不拔的民族,他们从湖沼平原地带迁到绵山区后,经过艰苦卓绝的创业,又在条件恶劣的山区日益繁衍和发展起来。

在春秋至战国的四百二十四年里,苗族发展成“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

楚国是苗族自己建立的国家。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载:“春秋各国,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国大小战争二百二十次。

”由于战乱不止,给苗族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为避战祸,部分苗民艰苦跋涉西迁到自然条件更为险恶的武陵山区。

秦吞巴并蜀灭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迁逃。

他们中的大部分沿澧水,溯沅江,进入武陵地区的“五溪”。

“武溪”,即雄溪、满溪、辰溪、酉溪、武溪。

武溪,今称舞阳河,流经贵州的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和湖南的新晃、芷江、怀化等地汇入沅江;发源于黔南云雾山,流经黔东南,至湖南黔城与沅水汇合的清水江岸也布满了迁进开发、繁衍的苗族。

苗族迁徙史

苗族迁徙史

苗族迁徙史
苗族源于炎黄时代的蚩尤九黎部落。

九黎部落曾“生活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及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流域……也是黄河文明的伟大创造者”
[1]涿鹿之战,蚩尤战败后,退居“左彭蠡,右洞庭”广大江淮地区。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战国策·魏策》)。

尧舜禹时期发展成为较大的联盟“三苗”集团。

夏商周时期,发展成为“南蛮”或“荆蛮”的主体。

据资料表明,苗族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因躲避战乱,由洞庭湖一带“部分被迫扶老携幼西迁”;到西汉时期,大部分沿(澧水),溯沅江进入“五陵”、“五溪”地区。

[2]逐步形成了“武陵蛮”和“五溪蛮”。

东汉王朝建立后至中平三年(25-186),统治阶级多次派出重兵进巢武陵山区,使苗族被迫又一次大规模迁徙。

西晋建立至南北朝元徽三年(公元266-475),统治阶级仍不断对武陵地区实行征伐,迫使部分留居武陵地区的苗族居民迁徙流离。

同时,部分“武陵蛮”和“五溪蛮”沿清水江、舞阳河进入剑河、台江、凯里以及镇远、施秉、黄平、瓮安、福泉等地,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高坡苗(黑苗),也就是持“歌棒”
而歌的苗族族群中的一个支系。

苗族千年迁徙路

苗族千年迁徙路

苗族千年迁徙路花苗娃娃1、越往西走,苗族越神秘了...直到二十世纪的最后时刻,顺着古代苗族的西迁长路,从湖南湘西翻越武陵山进入贵州的黔东南、黔南以及黔西南,在最后望见横断山的嵯峨峭岩之前,人们仍可从崎岖幽邃的密丛间,觅到属于一个民族的曲曲折折的痕迹。

它们不仅仅是那些衣饰、语言不同,但被统称为“苗族”的人群。

它是一种气息,独特而统一的气息,虽辗转千万里却连贯一致的气息。

也就是说,山水虽隔,但一种痕迹却连绵不绝。

它点点滴滴地渗透,穿透大山的冷漠与荒芜,向前延伸。

一路西去。

在贵州西北部的毕节或威宁,我们看到了这条长路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景。

被称为“白苗”和“大花苗”、“小花苗”的人们——书上说,他们是国土上至今仍保留着几千年前三苗传统的最后人群——至今仍在头顶上高高地矗立着宽大的牛角木,或者耸立起一座座圆锥尖髻;土麻布制成的白蓝黑相间的百褶裙,层层叠叠十几层,既厚重又富有地环绕在女子的下半身;男子则身披羊毛赶织的花衣,上面绣满追忆东方故土古老风物的种种图案。

在寒冷的高原上,他们伴着芦笙苍凉的声音,纵情歌舞。

两千多年前,苗族一直向西走着。

贵州的西北尽头,是这条长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

一些人停下来了,止息奔走的步伐,在这个气息寒凉的地方整饬伤口,对着身后的道路唱起忧伤的追忆之歌——这里因此至今完好地保存了苗族古老原始的风情美。

从东部苗族居住地湘西,到西部苗族的起始地毕节或威宁,越向西行,流露在歌与服饰、以及生活中点点滴滴里的关于远古迁徙之程的回忆,就越发浓烈起来。

贵州的西北尽头仿佛是一个幽深的容器,积存的内容最多,最深。

然而,两千年前祖先们的大队人马还没有停止。

他们还在向前走——跨出贵州,进入云南。

横断山是这条不归路上唯一打乱了祖先步伐的山。

他们折而向南,将血脉子孙散落进云南的红河两岸,以及文山等地。

再继续向南,就一脚跨出国门,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最后,陆地终于走到了尽头。

今天,中国的苗族人口739万;泰国14万;越南40万;老挝20万;美国7万5千;法国6千;加拿大650人。

苗族迁徙史诗

苗族迁徙史诗

BUAS DRAOS ZANGD QEUT战争迁徙Hmongbboslouldrous deb蒙博娄拓地垦荒,Drousduaxdlexdlangx,垦在滔滔黄河边,Drousduut lax dax垦得良田平展展。

Hmongbyeuslouldrousqeut,蒙尤娄辟地开疆,Drousduaxdlexndrod,开垦在滚滚浑河畔,Drousdout deb drangl,开得大地平坦坦。

Hmong boslouldrouszhobdout lob longs, 蒙博娄建的城郭,Houd longs lob hnobjit,太阳出来闪金光,Ghangb longslbhlitjit.月亮出来金灿灿。

Hmongbyeusloulzhob dot lob gab,蒙尤娄筑的城郭,Houd gabjitzhilnbual,城头金碧真辉煌,Ghangb gabjitzhilongb.城尾银光真灿烂。

Hmongbbolounyaobdout lob longs,蒙博娄住在城中,Dexdobdexncaikuatlekrebruas.儿女像石沙样多。

Hmongbyeusloulnyaobdout lob gab,蒙尤娄局在城里,Nil dexdobdexncaikuatlekmaol mod.儿女像蜜蜂兴旺。

Hmongbbosloulsukibdolndongtmangx,蒙博娄像棵枫树,Nzheszhaolhoud longs.耸立在城的一端。

Hmongbyeusloulsukibdolndongttod,蒙尤娄像一棵青松,Nzheszhaolghangb longs.直立在城的中间。

Hmongbbosloulnyaob shout doldelxdlangx, 蒙博娄住在黄河畔,Yousshebyous sod.洗线洗纱。

Hmongbyeusloulnyaob shout doldlexndrond, 蒙尤娄居于浑河岸,Yous sodyoussheb.洗纱洗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1/6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 九黎族的各部属,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 黎国;一部分被俘成了奴隶,后来融合 到汉族中去了;一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 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 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 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 到唐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元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朝廷对苗族人民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更为沉重,军事镇压 也更为残酷,因此,又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第5次大迁徙运动。元时曾 把中华民族分为四等,把包括苗族在内的南人视为最末一等。明清时期,苗族 人民多次被迫起义,又多次被被镇压与屠杀。清乾嘉年间,汀黔边的苗族首领 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等领导的苗民大起义,清朝前后用了10多年时间,调 集了5个省18万兵力,耗资近2000万银两,仅被义军打死都司上以及至总督 的官员就有200余人,付出极大的代价,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然而,清朝 却从此由盛转衰了。起义失败后,湘黔边的苗族有的逃入黔中、黔南,有的逃 到今广西南丹等县,有的被俘押往北京,关西山黑牢,筑城将他们围住,现北 京四季青西山门头沟的苗族,就是这次起义被俘的义军后裔。张秀眉在黔东南 领导的咸同大起义失败后,黔东南的苗族,有的迁到黔西南,有的经兴义迁入 文山地区。越南学者研究认为,现定居在越南老挝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苗族 ,大多是在清代雍乾、乾嘉和咸同三次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人贵州远迁而去的 。
宋朝时期
南宋王朝开始用官职来笼络各族首领,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许多土官都受到封赏,后来成为大大小小的土司。 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苗族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已相当发展。明朝中央政府 于弘治十五年(1502)在湖南城步苗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其他地 区开始派遣流官。苗族地区地主制度的兴起,又使以领主制度为经 济基础的土司政权受到削弱。封建王朝对土司的限权,又使土司制 度走向衰落。到明末清初,其他苗族一些地区开始改土归流,使地 主经济得到顺利发展。但湘西的腊尔山区、黔东南雷公山和古州山 区,仍处于"无君长、不相统属"状态,被封建王朝统称为"生界"。 2018/11/6 其社会发展仍处于农村公社末期。
2018/11/6
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 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 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 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 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 立郡县,实行"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 追"的羁縻政策。同时中原铁器和生产技术 的传入,推动了苗族经济的发展。五溪地 区的苗族先民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掌握 了用木皮织绩和以草实染色的纺染技术, 出现了产品交换;但氏族首领与人民处于平 等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仍处于原始社
“三苗”部落分崩离析后,其一被驱逐到“三危”(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离开“ 三危”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今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 西部方言的苗族;其二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其先进的部分逐渐与华夏族融合,其 发展较慢的部分,商周时被统称为“南蛮”。居住汉水中下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 ”。后来,荆楚蛮中先进部分逐浙发展成为楚族,建立楚国,并发展成五霸、七雄之 一的强国;至于后进的部分,则继续迁入今黔、湘、桂、川、鄂、豫诸省毗连的山区 ,成为今日东部、中部方言苗族的先民。这是苗族史上的第2次大迁徙。


2018/11/6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 源地今四川的雅龙江、岷江、巴江、嘉 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 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苗族起源 于五千多年前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 该部落以勇猛善战的蚩尤为首领。 “九黎”部落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后与 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 下游,迁徙至洞庭湖至鄱阳湖一带,即 长江中游以南,形成“三苗”部落(已 发展成国家雏形)。在四千年前,以尧、 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 发生战争,“三苗”被击败。
黄帝战胜蚩尤,并把蚩在中冀杀紫以后,而蚩尤率领 的九黎集团,当然,有些随着他的首领牺牲了,有些做 了黄帝的俘虏,当了奴隶。可是没有牺牲和被俘的人, 也不在少数。这些人,在当时的打算,除了另推首领, 收拾残部,作卷土重来之计外,只有退出黄河流域,转 入别的有利地带。前个办法,似一时不易做到;后一个 办法,或许可能行得通。究竟往哪里走呢?东进有夷 (指东夷),北进有狄,西进有氏羌。当这残败之余,怎 能够和他们交手?最好,迅速脱离敌人的追击,向着长 江流域撤退。当时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沿途都有蚩 尤的余部。而所谓“铜头铁额,吃沙石,耳生硬毛,头 有角,能角人”的八十一个兄弟,除了战死者外,他们 还能够有力量,扫除沿途的一切障。他们到了长江中游,
清雍正年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对封建领主的瓦 解和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对 "生界"的武力征服,造成了苗族人民大量伤亡,严 重的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 展,土地的兼并和财富的集中日益加剧。乾隆年间, 湘西已出现拥有一、二千石谷子的大地主,至嘉庆 年间,已出现了七、八千石谷子的大地主。封建领 主制到这时才基本上消亡。

“三苗”部落分崩离析后,其一被驱逐到“三 危”(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离开“三危” 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今川南、 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 族;其二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其先进的部 分逐渐与华夏族融合,其发展较慢的部分,商 周时被统称为“南蛮”。居住汉水中下游的, 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中先进部 分逐浙发展成为楚族,建立楚国,并发展成五 霸、七雄之一的强国;至于后进的部分,则继 续迁入今黔、湘、桂、川、鄂、豫诸省毗连的 山区,成为今日东部、中部方言苗族的先民。 这是苗族史上的第2次大迁徙。
制作人:苗族B 组,2015.10.19
目录CONTENTS
第一次大迁移
第二次大迁移
第三次大迁移
第四次大迁移
第五次大迁移
2
蚩尤 中文名称: 蚩尤
性 别: 男 生平简介 传说东方九黎族(属东夷集团)的首领。 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铜 头铁额,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以金属制造 兵器。在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时,蚩尤作法, 使云雾四起,黄帝军士分辨不清方向。后来黄 帝制造了指南车以指示方向,致使蚩尤大败而 被擒杀。涿鹿之战终以黄帝胜利而告终
2018/11/6
据四次人口普查分别为,1953年251万人,1964年278万人,1982 年503万人,1990年739万人。据1990年的数据,苗族是中国人口 总数列第四位的少数民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四 川、云南、广西、海南等七个省区。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人 口普查,贵州苗族有360万人,占中国苗族总人口的近一半。其次 是,湖南155万人,云南89万人,四川53万人,广西42万人,湖北 20万人,海南5万余人。这七个省区的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总人口 的98%以上。陕西、北京、江西、广东等省市也有数以千计的苗族 散居。 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以及美国、加拿大、 阿根廷、法属圭亚那、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大约有200万苗族分布。
2018/11/6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由于生 产力的不断发展,苗族的原社会开始逐渐 解体,原来由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公社, 已逐渐发展成为地缘关系的农村公社。唐 宋年间,苗族逐步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农 村公社的首领已有了土地支配权。汉族的 封建经济,通过汉、苗等民族间频繁接触, 促进了苗族封建社会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 展。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官", 领有大量的土地。在这些"土官"境内的苗 民沧为农奴(称为"田丁"),耕种着领主的 土地,交纳租赋和服无偿劳役,并须参加 领主间的械斗,为其卖命。

澳大利亚著名的民族史学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书上说:“世界上有两个灾难
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 族。”历史上,苗族由北到南,由东到西,从国内到海外,先后经历了5次 规模大、范围广的历史大迁徙,经历了无数的苦难。
苗族起源于五千多年前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该部落以勇猛善战的蚩尤为首领。 “九黎”部落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 迁徙至洞庭湖至鄱阳湖一带,即长江中游以南,形成“三苗”部落(已发展成国家雏 形)。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发生战争,“三苗 ”被击败。这是苗族史上的第1次大迁徙。
秦汉时期,僻处武陵山区和五溪两岸的苗族,有一段休养生息的稳定发展时 期。到了西汉末年,“武陵蛮”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而引起封建王朝的注 意。《后汉书*南蛮传》云:“光武中兴,武陵蛮特盛。”光武帝生怕苗人 威胁自己的统治,两次派武威将军刘尚溯沅江而上,进攻武陵蛮,不仅没得 逞,反全军全军覆没;继派李嵩、马成率兵进攻武陵蛮,又被武陵苗族联合 其它民族扼险击溃。光武震怒,即派伏波大将军马援,率兵4万向武陵蛮进 攻。武陵蛮在“壶山头”(今湖南沅陵东)“乘高守隘”,阻止马军8个多 月,马援也气疾交加,死于军中。至此以后及唐宋时期,封建王朝不断地向 “武陵蛮”、“武溪蛮”大举用兵。由于封建王朝不断征剿,迫使“武陵蛮 ”和“武溪蛮”再渡西迁,或向更高,更险的深山、峡谷纵深隐居。有的沿 着舞阳河西上,迁至思州(今岑巩县)以及思南、印江、梵净山区;有的在 汀西的腊尔山、黔东的松桃等地山坡、谷地定居;有的沿清水江西上到黔东 南地区定居;有的迁得是更远,进入黔北、黔西、川南和云南、广西,分布 越来越分散。这是苗族史上的第4次大迁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