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式课堂教学研究阐释汇总教材
共生课堂实施方案
共生课堂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共生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而共生课堂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共生课堂的实施方案,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步骤。
1.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共生课堂中,教师需要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将要学到什么,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的明确性,提高学习的效果。
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教师在共生课堂中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网络资源、实践案例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强调学生参与和合作。
共生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教师在共生课堂中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5.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共生课堂要求教师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实施效果。
共生课堂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共生课堂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共生课堂也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总结。
共生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施共生课堂时,教师需要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强调学生参与和合作,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构建共生课堂实现互助成长
构建共生课堂实现互助成长标签:共生课堂;儿童成长;内涵;个人先学;班级展示;教师点拨;价值追求共生课堂是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主张。
共生课堂把学习看作课堂的核心,认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与技术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课堂生态中的各个因子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能各自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它通过便利流畅的能量流动来共同推动课堂学习的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共生境界。
笔者经过实践,感到共生课堂是指向儿童成长无限可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共生课堂的内涵“共生”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是指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的状态。
我国研究者吴飞驰在《关于共生理念的思考》中指出:“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
”“共生双方通过相依为命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生存。
”如果把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它至少应该包括学生、教师、课程、环境、技术等因子,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不断促进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如何构建和谐高效情智共生的课堂1.学生先学,思想、知识在探究中生成。
“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或前置性思考,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
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把学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进行前置性的思考。
学生借助网络、课外书籍、与同学交流等手段生成最初的认识。
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的体验,感到这个知识是自己探究出来的,是自己发现领悟到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
2.小组交流,促进能力提高。
由于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
实践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
共生体育课堂的合作学习研究
共生体育课堂的合作学习研究1.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共生体育课堂中常见的一种合作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将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各种体育活动。
在小组内,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共生体育课堂中,跨年级合作学习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老师鼓励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促进班级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整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共生体育课堂中,老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老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共生体育课堂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1. 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共生体育课堂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相互激励、相互协作,而且可以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促进他们的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共生体育课堂的合作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种体育活动。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1. 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共生体育课堂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老师需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2. 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共生体育课堂中,老师需要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
这些任务可以是小组合作、跨年级合作等形式,可以是体育游戏、体育操练等内容。
3.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实施合作学习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让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和谐共生教学法介绍
共 生 理 论 不 是 某 一 种 具 体 的 宫 中 之 宝 可 谓 口 矣 , 其 费 可 谓 口 能 概 括 文 章 最 后 一 段 。 经 过 阅读
生存 状 态 , 而是 一 种 体 现 人 类 本 真 矣 , 其 奢 可 谓 口 矣 。 其 亡 亦 可 谓 讨 论 , 发 现 这 个 学 生 的 理 解 都 是
是 生 之 间 互 相 激 活 、 生 共 长 , 求 学 的状 态 , 非 常 有 意 义 的 。 共 追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在 自然 状 态 下 生 态 繁 荣 的教 学 方 法 。 们 初 步 形 成 了语 文 课 堂 教 学 的 和
从 课 文 中找 出 表 现 这 些 关 键 词 的 个 词 , 课 文 用 了一 组 句 子 , 而 这
本 的事 实 , 即要 求 社 会 的人 合 理 地
在 这 个 环 节 中 ,学 生 所 填 的 析 , 会 发 现 也 是 写 “ ” , 就 泪 的 如
发 挥 本 身 具 有 的 能 动 性 , 仅 在 意 内 容 与 我 所 想 的 是 否 一 致 是 次 要 “ 姐 夫 来 信 说 ,他 看 了 这 句 话 , 不 据 识 之 中 , 且 在 行 动 上 体 现 共 生 的 的 ; 意 义 的 是 , 生 根 据 课 文 填 先 是 大 笑 , 后 跑 进 洗 手 间 , 起 而 然 拿 有 学 理 念 , 确 处 理 人 和社 会 以及 人 和 空 的 过 程 ,本 身 就 是 学 生 熟 悉 课 正
我 在 教 学 《 房 宫 赋 》 篇 课 这 撇 阿 这
之 间 以及 它 们 与 外 界 环 境 之 间 , 文 时 ,有 一 些 环 节 得 到 了很 多 老 通
过 能量 转换 和 物 质循 环 可 以建 立 密 师 、 家 的 认 同 和 赞 誉 。 我 将 课 作 用 、 归 纳 小 标 题 能 够 概 括 相 关 专 如 切 而和 谐 的联 系 ,是 两 个 或 多个 生 文 压 缩 为 一 段 百 字 左 右 的 短 文 , 部 分 内 容 这 一 特 点 时 , 有 学 生 提 物在 生 理上 相 互依 存 ,达 到平 衡 状 空 下 一 些 关 键 词 ,让 学 生 阅 读 课 出 :文 章 中 有 些 小 标 题 并 不 能 概 态 。生 物共 生 是 大 自然 普遍 存 在 的 文 后 根 据 课 文 内容 填 空 :
指向共生关系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创建
指向共生关系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创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课堂学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而是呈现出一种共同体的格局。
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指生物学上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课堂学习中,共生关系体现为教师和学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知识和智慧的共同体。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指向共生关系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指向共生关系的课堂学习共同体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注重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安全和信任。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再害怕犯错,不再害怕批评,而是愿意敞开心扉,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认真对待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生关系。
构建指向共生关系的课堂学习共同体需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通过听讲、讲解、布置作业等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构建指向共生关系的课堂学习共同体需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则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之间很少有交流和合作。
在共生关系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之间应该充分参与和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开展项目研究、举办学科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他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构建知识和智慧的共同体。
初中语文共生式课堂教学研究
202019年第6期课堂在线初中语文共生式课堂教学研究顾建荣大量的事实已经表明,初中语文课堂已然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课堂。
追求课堂上的共生意蕴,打造共生式课堂,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与热点。
本文是笔者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经由相关理论的梳理,形成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共生式课堂的价值初中语文教学中,打造共生式课堂,价值在于能够立足于生本视角,为学生与语文之间的共鸣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具体说,共生式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埋下“种子”。
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学会从文字中解读思想,这个思想不应当是外界灌输的,而应当是学生自主生成的。
我们教杨绛的《老王》(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很多时候学生读这篇课文有“索然无味”的感觉,因为全文通篇似乎看不出什么精彩的地方,既无慷慨激昂的激情,又无细致绵柔的温情,全部是平淡的语言。
这种情况下,如果灌输,自然无益。
而如果基于共生课堂教学的思路,我们或可这样给学生提出问题: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有哪些“琐事”?为什么“我”最后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问题如同种子,总是能够驱动学生思考并让种子生根发芽的。
二、共生式课堂的内核既然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向,那我们要思考的是基于共生式课堂教学,如何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或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培养。
而这一问题的化解,与对共生式课堂内核的理解是并行的。
共生式课堂教学的视角下,“言意共生”是语文的基本品格,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当从学生“言意经验”出发,让教学“知意和谐”;从文本的“言意品格”出发,让教学“情理圆融”;从阅读的“言意互摄”出发,让教学“言意共生”。
这样的概括言简意赅却又直达共生式课堂的内核,在共生式课堂上,“言”与“意”实际上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另一种理解,当我们追求“言意共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这里的潜台词就是语文教学应当实现让学生用语言、文字工具表达对情感的认识。
数学共生课堂教研总结
一、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数学共生课堂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构建共生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总结。
二、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1. 共生课堂的理论基础本次教研活动首先对共生课堂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
共生课堂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共生课堂的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共生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概念。
(2)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共生课堂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在共生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不同的指导和支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在共生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环境中学习。
3. 教研活动的具体实施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研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制定教学方案。
(2)课堂展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其他教师观摩学习。
(3)评课议课:观摩教师对展示课进行评课,提出改进意见。
(4)反思总结: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三、教研活动的成果1.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共生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汇总
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黄厚江(苏州中学,江苏苏州 215007)【内容提要】语文共生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大量课例的基础上提炼出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树式共生课堂结构,这不同于传统课堂结构,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很大的推广价值。
我们可以将“树式共生课堂结构”概括为:“一个点,一条线,分层推进,多点共生。
”【关键词】共生原点教学主线分层推进多点共生传统的课堂结构,常常是指教学的流程安排和时间分配。
新的课堂结构观,更多的是指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和生成的机制。
语文共生教学法的课堂结构可以描述为“树式共生课堂结构”,简单说就是树式结构。
什么是“树式共生课堂结构”呢?我们概括为:“一个点,一条线,分层推进,多点共生。
”如果用一个比喻说明,就是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根主干,伸开根根青枝,萌发片片绿叶。
一个种子,我们称之为共生原点。
所谓共生原点,既是共生教学展开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展开的支点,它还应该是教学活动的激发点。
它和教学内容等都有紧密的联系,但又都不是一回事。
打个比方,共生原点就像种子,既是树种,又是火种,它应该能长成一棵大树,应该能燃烧成一片大火。
而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内容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也可以说,只要赋予了教学内容生长性,它就具有了共生原点的特征。
所谓生长性,就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推进教学的过程。
所以说,共生原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形式,而是教者赋予了它共生原点的特性和意义。
阅读教学的共生原点非常丰富,可以是课文里的一个具体的内容,比如我教《孔乙己》,就是以小说对孔乙己手的描写为共生原点;可以是和文章紧密联系的一个知识点,我教《阿房宫赋》,就是以“赋”为共生原点,抓住“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展开教学;可以是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学《葡萄月令》,我就是以说明文的内容、诗的语言、散文的意境作为教学的共生点;也可以是和文章相关的一些资源,我教学《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以不同教材的不同版本作为共生点。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共生教育理念的共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基于共生教育理念的共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共生教育课程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由此看来,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和根本。
另一方面,学校践行共生教育历经四个阶段:2002.5—2007.7年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进行探索;2007.8—2012.7针对农民工子女就读进行研究;2012.8—2016.6进行全纳教育理念下师生心本发展实践研究;2017.6至今,进行共生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品牌建设的实践研究。
共生教育是对我校自2002年以来开展全纳教育实践研究的深入思考和传承,也是学校历史办学理念的拓展和延伸。
学校以“共生教育”作为核心办学理念,朝着“共同成长生命至上”的学校愿景迈进,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为主旨,对学科课程以外的课程进行梳理、整合、创新,以期形成我校的特色共生课程。
学校课程正尝试以“共同”为基石,以“生长”为关键词,形成阅读、活动、实践三条主线,品德与人文、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大板块,多门共生课程内容。
我们希望在共生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学校共生课程建设的实践,建构、开发具有学校“共生”特色的课程体系,变革、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共生特质的教育实践形态。
与此同时,本研究也在实践变革过程中,努力丰富、提升共生教育理论。
言意融通:共生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精彩
“ 课 文 是 怎 样 表 达 内容 的 ”却 是 教 师 不 容 易 施教 的 这 就 要 求语 文 教 师 自
身 必须 具 备 扎 实 、深 厚 的 语 言 功 底 在语文教学中 . 一 些 教 师 不 能 自觉地 去独立研究教材 . 常 常 是 通 读 一 遍 课 文之后 , 就依《 教师教学用书》 中 的说
“ 言 ”是 形 式 .即 文本 本 身 的魅
法进行 备课 . 很少 细研深 钻 . 以 其 昏 昏 ,何 能 使 人 昭 昭 ? 只 有 读 懂 课 文 、
“ 吃透 ” 教材 。 才 能 锤 炼 出 内功 : 只有 引来 “ 言 意统一 ” 语 文 教 学 的 源 头 活
遣词造句开始 . 形 式 上 可 以 是修 改 自
构意识 . 可 以有 效 地 摒 除 现 在 作 文 教
之美 。 它 是 师 生在 与文 本 的情 感 互 动
中透 彻 理 解 文 本 的含 义 . 积 累运 用 文
的反 复 诵 读 吟 咏 . 通 过 对 词 语 和 句 子 的咀 嚼 品味 ,积 累 足 够 数 量 的汉 字 、 词汇 、 句 子 和一 定 量 的 可 以 成诵 的 经
互转 . 最 终 将 学 习语 言 和 感 受 精 神 巧
妙融通 . 把 人 文 熏 陶 和 言 语 实 践 融 为
一
学 中 视 结 构 训 练 为 作 文 的 纯 技 术 手 段 的弊 病 语 文 教 学 不 仅 要 引 导 学 生 理 解
语 言 所 表 达 的“ 意” . 更 要 引导 学生 关 注 语 言 表 达 的形 式 . 揣摩 品味“ 意” 是 如 何 通 过 语 言 表 达 出来 的 . 让 学 生 言 意兼 得 , 获 得语 言智 慧 的滋 养 。 三、 践 行言 意共生 的教学 : 走 向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研究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课程改革已将教学的重点从教师转向了学生,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
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开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导致语文课堂呈现出重形式轻内容,重结论轻过程的局面。
为改善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黄厚江首创了“语文共生教学”,教师通过课堂组织,问题引领等方式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堂教学过程。
本文将从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理论及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介绍,着重阐述“语文共生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以及在其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实施过程,并对其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本研究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语文共生教学”的形成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展开详细阐述。
语文共生教学不仅是对“本色语文”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还深受叶圣陶“主体性”教育观的影响。
语文共生教学特征鲜明,这种教学法坚持以教师的“活”教带动学生的“活”学,从而达到“以活激活”、“共生共长”的教学效果。
第二章从课堂结构、操作要领、操作过程三个层面对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实施展开论述,辅以黄厚江本人的精彩课例加以佐证,从而给读者提供更直观的认识。
共生课堂由“种子”、“主干”、“绿叶”构成,教师将“一粒种子”作为教学起点,“一根主干”作为教学主线,由“种子”和“主干”生发出“片片绿叶”,便促成了共生教学。
第三章就“语文共生教学”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行探讨。
语文共生教学真实地展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看得见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但对新教师而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最后特提出了几点操作性较强的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住共生教学的精髓。
关键词: 黄厚江;共生教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ABSTRACT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advocates active participation, active cooperation and willing to explore learning method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urriculum reform has shifted the focus of teaching from teachers to students and advocated the change of learning methods. However, in order to emphasize students' independent practice, some Chinese teachers have created various forms of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one hand, this has increased students' interest in Chinese learn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this kind of teaching methods leads to the situation that Chinese class emphasizes form over content and conclusion over process. In order to improv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Huang Houjiang initiated the "Chinese symbiotic teaching", in which teachers truly act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through classroom organization, problem guidance and other way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ability, so as to change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Chinese symbiosis teaching" in Huang Houjiang, focusing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ymbiosis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its theory, and thinking deeply about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laborates on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ymbiosis teaching".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symbiosis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thought of "natural Chinese", but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Ye shengtao's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symbiosis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insists on the teacher's "living" teaching to drive the students' "living" learn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living activation" and "co-growth".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symbiosis teaching" in Huang Houjia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classroom structure, key points ofoperation and operation process, and adds wonderful examples of Huang Houjiang to prove it, so a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mor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Symbiosis classroom is composed of "seed", "main stem" and "green leaf". The teacher takes "a se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eaching and "a main stem" as the main line of teaching. The “green leaves”was produced by the "seed" and "main stem",and then facilitated the symbiosis teaching.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current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Chinese co-existence teaching truly shows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and realizes the visible growth of students, which has certain promotion value. But for the new teacher, they will encounter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concrete operation process,So, In the en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help them better grasp the essence of symbiotic teaching.Key Words: Huang Houjiang; symbiotic teach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process目 录绪 论 (1)第一章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概述 (7)第一节 黄厚江与“语文共生教学”的提出 (7)第二节 “语文共生教学”理论基础 (13)第三节 “语文共生教学”基本特征 (16)第二章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课堂实施 (22)第一节 “语文共生教学”课堂结构 (22)第二节 “语文共生教学”操作纲领 (25)第三节 “语文共生教学”操作过程 (30)第三章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反思 (35)第一节 “语文共生教学”价值 (35)第二节 “语文共生教学”思考启示 (37)第三节 “语文共生教学”实施建议 (40)结 语 (43)参 考 文 献 (44)致 谢 (4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8)绪论一、研究缘起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在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共生教学”的模式建构与变式应用
“共生教学”的模式建构与变式应用周志健(江苏省南京市江心洲初级中学,210019)摘要:“共生教学”是一种相对微观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共生共存的教学模式。
“共生教学”模式的“共生”主要体现在知识共建、方法共通、能力、情感共融四个维度;包括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
在“共生教学”模式的基,各学科了一定的变式应用,使其更符合学科与要求。
:共生教学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反馈提升“共生教学”文化源远流长。
《礼记•学记》中就已经提出“教学相长”,宋代朱熹把师生关系理解为“同商量”,明代王守仁则提倡教师纳谏来提升自己。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如何实现“共生教学”,是我们必须积的问题。
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有一些关注,但理论研究较多,实践经验较少,且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个别学科。
一、“共生教学”的理念阐释“共生”本是生物学概念,是指各类生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建立密切而和谐的联系,是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达到平衡的状态。
“共生教学”理念的提出除了受到生物学“共生”理论的影响,更是基于人类对知识认识的观念的变化。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教育活动视为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教学中更关注“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
这种观念的本质是将知识视为一种客观存在。
在此观念影响下,传统教学活动大多由教师主导,因为教师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资源,处于知识传递的上游;同时,传统教学活动的形式、教室的计和布局、对知识的解读与等因素也巩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随着代的到来,教学从传递知识的活动转变为处理信息的活动,这一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弱。
事实上,知识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建构。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非但不是相互对立的,反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乃至“共生”就极为重要。
“共生教学”理念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渐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一个新的方向。
目前,对“共生教学”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仍存在不同观点。
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共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意义的、有益的互动,以提升学习效果,实现教育的共生共荣。
它不仅重视个体的发展,还包含着环境及其他人的发展。
本文将从“共生教育理念的概念与特点”、“课堂教学的类型”、“课堂教学中的共生教育”、“共生教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及其优势”、“课堂教学中的共生教育具有哪些风险”等方面,探讨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一、共生教育理念的概念与特点共生教育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教育过程中,学习者和教师融合在一起,共同参与促进学习进度。
共生教育重视学习者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秉承着“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多元的方式和他人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多元智慧。
共生教育着重营造一种建立在友好互动和对环境的理解上的新型学习方式,以便学习者更好地体会、理解影响他们身边社会环境的各种力量,让学习者更近距离地接触到社会现实,为打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二、课堂教学的类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堂教学可以分为探究型课堂教学、讲解型课堂教学和实践型课堂教学三种类型。
探究型课堂教学,即教师以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讲解型课堂教学,即教师以讲解和辩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实践型课堂教学,即教师利用实际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知识。
三、课堂教学中的共生教育共生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友好的学习氛围,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
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和引导社会现实,以及如何用共生理念去理解它,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环境的理解能力,学习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建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掌握基本的团队配合的能力,实现学习者与社会的共生共荣。
四、共生教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及其优势1.置以提问为主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思考,对社会现实的不同观点作出分析并得出结论;2.动教师与学生以友好的互动方式沟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进度;3.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社会现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励学生多方面与他人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多元智慧。
共生教学:看得见学习成长的课堂
共生教学:看得见学习成长的课堂共生教学:看得见学习成长的课堂有人问我:共生教学的课堂有什么特点?因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多少对矛盾,就有多少种共生,所以共生教学的课堂有很多特点。
如果要具体说,并不是一两句话所能回答的,但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共生教学,是看得见学习成长的课堂。
那么共生教学的学习成长表现在哪些具体方面呢?共生教学追求的是看得见的学习成长,其内涵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
一、学习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应该说,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是目前课堂教学最大的也是最普遍的问题。
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
相当一部分老师的教学就是“教答案”,教学过程就是老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
知道答案,完成板书,一堂课就算大功告成。
还有的教学,就是教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回家做作业填答案,更有甚者让学生背答案。
这样的教学就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或者告诉学生什么是错的。
与此相似的是,有些老师上课就是展示学生已经会的,而不是去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提出共生教学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改变这样的教学。
因此,我在很多场合跟老师们说:优秀的教师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暴露错误的“答案”;课堂上的错误答案越多,试卷上的错误答案就越少。
课堂上没有错误答案,什么都是“棒”“棒”“棒”,试卷上却全是“×”“×”“×”。
问题就出在课堂上教师没有解决学生的问题,甚至不敢正视学生的问题,更没有让学生暴露问题。
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成长;让学生暴露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成长。
因此,共生教学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
我经常说,学生课堂上的一切表现都有教学的价值,常常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
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对的。
我们既要发现其正确之所在,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和认可,更要发现其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学习境地。
教学杨绛先生的《老王》,理解“这就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个关键句,很多同学都认为作者之所以“愧怍”,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帮助老王。
高中美术“共生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高中美术“共生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作者:徐忠波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 2019年第11期徐忠波摘要: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情智共生、教学互长的“共生式”课堂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要导向,构建“共生式”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全面发展。
但是,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共生教学,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与实践。
本文基于“共生式”教学理念,以高三美术专业备考教学为例,通过共生课堂实践的过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协作观等不同授课形式的有序展开,强调了共生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呈现了实案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关键词:共生教学;双向共生;合作探究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1-0116一、“共生式”课堂教学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以及人类对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共生理论是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是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的相互依存与统一的命运关系,体现了人类最为本真的生存样式。
而共生协作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普遍方式,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与影响也越来越大。
研究学者吴飞驰在《关于共生理念的思考》中指出:“共生双方通过相依为命的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生存。
”“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
”在新课改背景下,共生理论在教育教学范围内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让教师与学生具备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从而使校内教育与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联系,实现教学互长、师生互长,才是真正有利于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与模式。
基于核心素养改革的美术教学应进一步探讨如何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指向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应着眼于学生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而不是在内容上的机械训练和被动式的接受型学习。
共生教学理念的良好实践是对于新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得非常充分的体现,“互惠共生”代表着共生发展的总趋势和演化的总方向,是一种“双赢”和“多赢”的理想模式。
【小学科学】共生科学课堂:内涵、特征与实践
摘要:共生科学课堂是用教育生态学的视野观照科学课堂,通过改善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与技术四个生态因子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优化相互关系,实现各个因子既自我发展又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科学课堂上的关系和谐、共生发展。
“尝试- 交流”教学方式是共生科学课堂的一种积极探索,立足于从师生关系的翻转入手,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让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关键词:共生课堂内在机理关系和谐动态平衡尝试交流当下,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以及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新鲜出炉,课程改革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但面对新的形势,一线老师们仍然显得无所适从:科学课堂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认知体系?在探究活动中如何发挥老师的作用?课程资源究竟如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如何解决好主动建构与外力引导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好深度与宽度之间的火候?科学素养又如何在课堂落地生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大堆的问题困扰着老师们。
如何尽快找到理念徘徊与碰撞中的共振点,厘清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也在尝试找到一种课堂教学理念可以对上述问题与困惑做出合适的应答,共生的科学课堂就是我们尝试解决问题的钥匙。
当下社会发展的潮流在于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些提法其实是共生发展的一种隐喻。
我国研究者吴飞驰在《关于共生理念的思考》中指出:“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
”“共生双方通过相依为命关系而获得生命, 失去其中任何一方, 另一方就不可能生存。
”[1] 聚焦到教学领域,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教师、课程、环境与技术等课堂因子之间岂不恰恰就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失去其中任何一个关键要素,岂不就会制约甚至阻碍其他要素的发展?一、共生科学课堂的内涵共生科学课堂将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它由学生、教师、课程、环境、技术等生态因子组成,其中课程包括了教科书、教学配套光盘、学习用书以及教师为学生探究活动准备的结构性材料等等。
以“共生课堂”撬动课堂“生长”——初中数学“共生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共生课堂”撬动课堂“生长”——初中数学“共生课堂”
教学实践研究
舒萍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5
【摘要】数学教学需兼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过程以及教师
的教学规划与实施过程。
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时需要关注学生、自身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与共生,打造“共生课堂”,以“共生课堂”撬动课堂“生长”,促进学生的
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总页数】4页(P6-8)
【作者】舒萍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初中数学课堂“共生”式教学的实践
2.初中数学“四学四疑”共生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3.初中数学课堂“共生”式教学的实践
4.初中“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
实践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共识共享共进——从生态角度研究语文课堂教学
共识共享共进——从生态角度研究语文课堂教学
作为中小学校园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的设
计应该注重生态视角,探索生态教育的发展方向。
首先,语文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共识。
教师应该引
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个人经验和观点,鼓励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和
交流。
通过上述方式,学生成为了共识的参与者和共建者,这不仅
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增强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社会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该倡导共享思维。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
让他们合作完成某项任务。
通过协作,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合作精神和共享意识。
这些意识将帮助他们未来更
好地融入社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倡导共进的精神。
在没有压力和偏见
的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速度和风格。
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
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一套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这样做的话,学生们
可以全力以赴,实现自我进步。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以生态视角为指导,鼓励学生形成共识、
共享思维和共进精神。
通过这些,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到自我,
还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环小学大学区“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2015年11月五环小学大学区“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第一部分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因从根本上说,我们进行课改是因为社会大背景所发生的变化。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
在我国,培养多样化、有个性、有能力、能包容、肯合作、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努力使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终身学习衔接,让师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和方法,才是真正负责的教育。
冷静审视我们的传统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课堂上的将授课大量存在,忽视学生的起点和差异等现象,造成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纸上谈兵,学生失去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同学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助合作;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个人成长在入职后的某一阶段也往往陷入停滞不前的情况,部分教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教育观念落后。
近几年,灞桥区教育局大力倡导、整体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借着全区课改的这股强劲势头,在“边学边交,自主领悟”课题的引领下,我校于2014年2月正式启动了“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工程。
第二部分共生式课堂教学阐述一、共生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共生式课堂教学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是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
简言之,进化论看到的是生物之间的竞争和对立,共生理论看到的则是生物之间的依存和促进。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
共生理论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生存状态,而是一种体现人类本真价值的生存样式。
随着共生概念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不断将共生理念应用到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建筑学,甚至政治学等领域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共生理论的内涵也愈发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共生思想无处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与内容、创新与继承、素质与应试等等矛盾之间,都是一种共生关系。
共生意味着在允许异质、差异、竞争的基础上,走向相互间同质性的、共同化的追求。
将共生理论引入课堂教学,用来解释教学中的种种关系,协调种种矛盾,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的状态,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是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记》,其诞生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教育思想的总结和升华。
我们在一些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一些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之间发生的相互磋商、共同讨论、相互启发的故事,它们无不形象而深刻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内涵,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的关系,‘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我们倡导在教学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就必须从“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对“教学相长”进行新的理解:一是以“学”定“教”,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认知能力等方面出发去施教;二是教师边“教”边“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质;三是以“学”评”教”,学生学得如何是评价教师教得如何的最重要的指标;四是“教”、“学”互促,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学习,实现“共生”。
三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共生教学对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非常充分的体现:1.共生教学体现了学生观,即学生主体。
学生主体不是学生上课发言的次数多,不是课堂的气氛活跃,更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而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确定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成果,是让学生自己亲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长。
2.共生教学体现了教学的过程观。
充分认识学习场景对于学习的意义,高度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及其价值,尤其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学习的深度合作,从更高层次上实现合作对于学习者的意义,真正把课堂变成学习的场所,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学习成长的过程。
3.共生教学体现了教师观。
既承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承认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又特别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先行者,注重发挥教师的课程资源价值。
二、共生式课堂教学的内涵共生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定义:共生式课堂教学,就是运用共生理论促进教学中各种矛盾之间的协调和共生,尤其重视“师生共生”、“生生共生”,从而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惠共生,最终实现师生“情智共生”。
共生式课堂教学的立意:创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与教的学习共同体,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发展方式。
共生式课堂教学的特征:以活激活。
这个“活”有着丰富的内涵——活的内容,活的方法,活的过程。
有教师的活教,才有学生的活学,才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高度融合,互相激活的课堂。
共生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生共长”。
“生”是手段,“长”是目的。
“生”即“生成”,即体验、感受、发现、创造,有教师之“生”和学生之“生”,而教师之“生”是基础;“长”,即成长,即提高、丰富、实现,有教师之“长”和学生之“长”,而学生之“长”是根本。
三、共生式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三备四环”(一)“三备”指的是备课的三个阶段: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再次优化,最终形成供师生共用的任务型“学习共生单”。
个人初备——主备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依照“大学区集体备课分担表”要求,经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编制出“任务型学习共生单”初稿。
学习共生单的编制以问题为主要形式,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的线索,问题一般涉及到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个人初备之后,在限定时间之前,交大学区教研组长进行初审和修改。
集体研讨——组长将初审修改后的学习共生单发给全体组员,开学前由学区长学校召集学区各校所有课改教师,集中3天时间对学习共生单进行集体研讨,主备教师按集体研讨的意见将学习单修改后交审核人再次审查,再交分管领导审定。
再次优化——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边教边改,对学习共生单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具个性化。
课前和课中,师生共用学习共生单实施课堂教学;课中和课后,教师及时记录自己的理解和反思,学生填写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编制任务型“学习共生单”应遵循的原则:主体性、问题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简洁性、规范性。
学习共生单的编制和使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虽然备课周期较长,但过程是务实的、有效的,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学习单中体现出的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目标,又为个人提供了个性化探究、建构的可能。
(二)“四环”指的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测·学·导·延1.“测”:明确目标,预习检测。
·明确目标。
上课伊始,教师要在学生自学之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陈述力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晰。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预习检测。
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预习检测分为两个阶段——课前和课中。
课前,学生借助学习共生单和课本,自主完成基本内容的学习和基本问题的解决,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在预习本或学习单中,这样学生能够带着展示的欲望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课中,教师以问题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自学、思考,问题一般涉及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互助研讨。
课中自学时间的长短应视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而定。
教师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学生可以根据其他同学的展示,深化和完善自学成果。
2.“学”:自学互学,合作探究。
·明确任务。
根据问题的容量和难度,或采用分组分任务的形式,或采用分组不分任务的形式。
如采用分组分任务形式,可由教师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小组,也可由小组自主选择任务。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内容、方法、时间、要求和检测方式。
因为学习有了具体的范围、要求和时间限制,可以适度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和紧张程度,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
学到终极看自主,自主学习可谓学习的最高境界。
因此我们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首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和深度。
教师每次自学前都应该给予学生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生自学中,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巡查,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合作探究。
所谓“生生共生”,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伙伴效应”的积极作用,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激活、互相丰富,在这样“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促进生命的完善。
此环节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重点针对学习单中的内容进行组内交流、探究,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通过对本组所要展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和准备。
教师在此环节中,一要巡查,最大限度掌握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况;二要在重难点突破上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最终探究成果,为成果交流展示做好准备。
3.“导”: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生生互动。
小组全体成员或指派代表进行全班范围的展示交流,同组的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其他组的同学注意倾听,并积极进行质疑、补充、纠错和评价,实现学习成果的交流和共享,感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
教师进行学习信息的收集,及时进行诊断和引导。
·师生互动。
在以“活”为主要特征的的共生式课堂中,学生们在这个环节可谓大显身手,教师貌似成为了旁观者,但实则在担当主导课堂教学的任务,教师的“教”——讲解、点拨、示范、帮扶等必不可少,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交流者、激发者和学习者。
教师除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学生提出的意外的、多元的问题,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认知、情感和道德的和谐发展,给予严谨、热情、真实的评价......可以说,师生以一种相互依赖的生态方式存在着,彼此是“共生”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认识、理解、促进来界定自我、充实自我,进而不断完善教师角色。
一句话:学无涯,教亦无涯。
4.延: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同时更进一步强化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