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中小学教师资格科目一综合素质考试中,职业理念一章涉及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一章的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是需要大家着重识记的一章。

现就“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进行备考指导。

一、知识链接“以人为本”学生观内涵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安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成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摘要: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观是指学生对待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态度和观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强调的是把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本文将探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教育实践中。

第一部分:引言学生观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涉及到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

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角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逐渐被提出和重视。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本文将探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的特点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的特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需求和潜能。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 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不以传统的一刀切的方式对待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教育者应灵活地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传统的学生观往往侧重于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三部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的重要性1.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个体差异被尊重、学习方式被认可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 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术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品格塑造、社交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作文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作文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作文
人为本的学生观。

作为学生,我们常常被灌输着各种知识,被要求达到各种标准,但很少有人关
注我们作为个体的需求和感受。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意味着以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意味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优点和缺点。

学校和老师应该尊重这些差异,不应该强迫所有学生都按照同一标准去学习和评价。

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课程。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意味着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追求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却被忽视了。

学校和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身体、放松心情。

最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意味着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学校和老师应该不仅关
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

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和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一种
尊重和关爱学生的态度。

只有将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希望学校和老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作“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而现实中,个别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主体性特点,以教师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进而树立教师的所谓绝对权威,这是与当代学生观相悖的。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

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在全国教师资格证科目一综合素质的考试中,学生观的考查是一个重点,不仅会考查单选题,也会考查材料分析题。

对学生观的理解和有针对性的应用是不少同学所欠缺的,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口诀:两独一发+两全)1.学生是发展的人(理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解释)材料应用:教师遵守或违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中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任何一个,都可以写这一条。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解释)材料应用:教师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尤其是对后进生能够包容,进行容错教育,相信学生能够变好。

反之亦然。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解释)材料应用:一般和上一条结合出现,教师能够看到学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过引导可以变好,不管学生的话可能会变坏。

2.学生是独特的人(理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解释)材料应用:教师能够把学生看作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不单独或孤立培养学生身上某一个或某几个优秀品质,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尤其是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让学生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解释)材料应用:世界上没有哪两片叶子是完全一样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个性。

教师能够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发现学生的独特性并加以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尤其是材料中的后进生,只被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自身的其他优点。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解释)材料应用: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教师不应该只用自己的视角看待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

材料中体现为教师能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材施教。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理论)①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解释)材料应用:材料中教师能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想法,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因势利导不灌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一.“人得全面发展”得思想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得思想学说就是我国确立教育目得得理论依据。

(一)人得全面发展得概念人得全面发展就是指人得劳动能力,即人得体力与智力得全面、与谐、充分得发展,还包括人得道德得发展。

(二)人得全面发展得基本内容1、人得发展同其所处得社会生活条件就是相联系得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得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得全面发展得基础与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实现人得全面发展得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得人得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得学生观(一)“以人为本”得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得以人为本,就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得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得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得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就是科学发展观得核心。

2、“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人为本”得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得对象就是学生,学生就是独立得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得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得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得内涵1、学生就是具有独立意义得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得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得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得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得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得自主意识,不以教师得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得成长规律开展具体得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是认识得主体、时间得主体与发展得主体,就是学习得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得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得意志,学生接受知识得过程并非简单得被动接受知识,而就是经过自己得考量之后做出得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得需求与责权学生得主体性得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得统一,学生作为独立得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得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得自主需求与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得权利。

简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简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简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指以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价值的实现。

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中,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自主学习和创造的主体,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需求。

同时,还要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和终身学习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和创新。

此外,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还强调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和个性化,教育应该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共同合作、协商,探索最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纳入教育过程中来,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目标。

综合来说,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促进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也可以促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学生观
人为本学生观是现代高等教育中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它以人的发展和成长为中心,强调学生活动主动性所赋予人们真实的、和谐的生活机会。

这一概念充分推崇将学习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认为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和参与意识,提升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有独创性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由追求技能和资源,从而使学生受到真正以个人为本的关注。

在当今社会中,以人为本学生观切实体现在支持学生从事系统性学习、深度了解、追求知识和技能发展,鼓励受过高等教育者立足富足时、自如应变今昔的能力上。

在调整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学习习惯、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实施能力方面,高等教育学校也在加强学术环境建设和制度法规架构的建设上,全力崇尚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性。

此外,支持以人为本学生观的高等教育还将重视学生个人和社会生活上应具备
和培养的综合能力,如合理解决问题、协同支撑、即兴表现及领导力。

这些能力为学术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思路,由此营造学术氛围,实现人才培养及技能提升的最佳效果。

总之,以人为本学生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利用这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学校可以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思维能力,启迪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及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实践和周围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喜欢艺术的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艺术元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增加一些体育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健康和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授道德故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可以通过开展体育课、组织体育比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只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以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发展,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使学生在教育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教育使命感,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以人为本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
答:以人为本学生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教导下能够进步,能够知错就改,说明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去发掘和引导。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容错教育,对学生耐心教育使其改正自己的错误。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综合素质知识点分析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综合素质知识点分析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综合素质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多以材料分析题和单选题的形式出现。

现就学生观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做备考指导。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以总结为学生是两独一发的人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包括:1. 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解析:理解每个规律的内涵,单选题备考。

如: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不平衡性D. 互补性答案: C。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学生是不是生活的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关系。

解析:理解内涵,以案例分析题备考。

2. 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有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级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启示: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启示:老师应该对学生充满信心)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是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教师指导下的正在成长的人。

(启示:老师应实行容错教育)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应该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启示:反对割裂学生完整性的做法,老师应全面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也要关注学生的优点)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天津中公教育·中公天津教师考试网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它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启示:老师应该因材施教)第三,学生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的。

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启示:老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耐心倾听)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把学生当成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启示: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概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以学生的中心性为核心,以关注学生的幸福和成长为宗旨,以全面发展学生个体潜能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要求的学生发展理念。

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内涵的基础。

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核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主要任务。

学校要营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良好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重要基础,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成分。

实践能力不仅指的是学生对学习所掌握的知识的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通过探索、试错、实践、研究等学习活动获得的。

三、强调学生的责任感学生的责任感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重要基础,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学校要培养学生负责任地完成任务的能力,时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并且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具有比较完善的责任感。

四、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学校教育要求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知识,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视野。

学校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观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责任感,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重要内涵,是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校应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活动进行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结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内涵的基础。

学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营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良好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017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学生观(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中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

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

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1.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呀!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咱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呀。

比如,有的学生擅长画画,有的学生擅长唱歌,不能因为画画好的唱歌不行,就否定人家嘛!2.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呢!他们现在可能有不足,但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呀!这就好比小树苗,现在看着柔弱,可未来能长成参天大树呢!怎么能因为他们现在的某些小问题就看不到他们的潜力呢?像班级里那个调皮的孩子,说不定以后会有大出息呢!3. 学生可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的呀!就如同埋在地下的宝藏,等待着被挖掘发现。

难道你没见过那些一开始学习不怎么样,后来突然开窍变得很优秀的学生吗?比如那个之前成绩一般,后来爱上阅读后成绩大幅提升的同学。

4. 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哦!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呀,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呀!不能老是强迫他们,得听听他们的心声啊,就像对待朋友一样。

比如选兴趣小组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做主呀!5.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哇!不能只关注那些成绩好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被看到和重视呢!这就像阳光要洒遍每一个角落,不能只照一处吧。

那个总是默默无闻的学生,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呀!6. 要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啊!有的学生学东西快,有的慢,但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呀!不能急功近利呀。

像有的同学理解数学慢,但他在体育方面很出色呀!7. 学生的需求很重要哇!就像是人饿了要吃饭一样,不能忽视他们的合理需求。

他们需要鼓励,需要支持呀!比如生病时的一句关心,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呢!8. 要相信学生能够独立成长啊!别老是不放心,要适当放手让他们去尝试。

他们就像刚学飞的小鸟,总有一天要自己飞翔呀!看看那些自己就能把事情做好的学生,多棒!9. 总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太重要啦!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让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呀!这是必须的呀!。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鶴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当中主观题的重要考试点,将这部分的知识点理解透彻就显得特别重要。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我们有一个简单的记忆口诀:两独一发。

两独为学生是独立的人和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一发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接下来具体谈谈对这三点的理解。

1.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指的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体差异性,在这五个规律的掌握中要注意对各个规律的理解以及能够根据题干的描述进行区分选择,要明确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里对于发展潜能的理解主要在于能够认识到学生是会进步会改错的,作为教师要能够看到学生可能的更好的进步空间和发展的可能性;(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这一点强调的是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的,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尽可能的在做到包容的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拥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作为教师要注意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看待,进行完整完善的教育和引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相同的学习者,但是在这共性之外还存在着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着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个差异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进行换位思考,明白学生是不成熟的。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理解这一点时强调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认识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导学生时要学会因势利导,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善,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更多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方式更多的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这一点主要强调的是法律方面的责任、义务与权利,学生享有法律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学校和教师在保护学生权利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

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

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三)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中学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面对的学生是中学生,处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次,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

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

(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中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中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当着重从身心发展要求、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去展开工作。

(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关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2)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

(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遗传基因的差异,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

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有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中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域发展的差异。

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

家庭有经济情况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

家庭的这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的发展。

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

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1.教师职业与专业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

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

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

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

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5)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

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2.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

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