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上课讲义
《定风波》 (公开课)课件
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①表达了诗人即使在被贬的艰辛生活中,也不会向命 运低头的豁达心胸,表现出誓与古人比肩不服老的豪 迈气概。(2分) ②“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用反问借这种不入俗眼的 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莫笑”、“君看” 也全是自负口吻。(2分) ③最后三句借用典故(晋朝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 赋诗之典;末句中“拍肩”化用郭璞《游仙诗》中 “右拍洪崖肩”)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还要 骑马射箭,吟填诗词,其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将 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
自觉功成名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整体感知
概括内容
整体感知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三月七日--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 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事件:遇雨 、 已而遂晴 故,交代写作缘由。
“轻” “竹杖芒鞋 轻胜马”
闲散江湖 奔波官场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赏析探究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 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风雨”
表层义:自然界的风雨, 深层义: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理解词句的含义思路:表层义+深层义
1.看题目 2.看注解
①定风波——词牌名。这首词于元丰五年(1082) 三月七日作于黄州。
注释②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3.古典诗词
A.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作品有《东坡乐府》 《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苏轼词定风波》课件
苏轼在《定风波》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使得作 品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这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CHAPTER 03
《定风波》词文解析
词的上片
总结词
描绘雨中景象,表达诗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详细描述
上片开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描绘出雨滴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雨 中景象。诗人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不必过分在意这些琐碎的小事,可以一边吟诗一边慢慢行走。
CHAPTER 02
《定风波》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
苏轼创作《定风波》时正值北宋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文化氛围
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对宽松,各种 思想、文化交流频繁,诗词创作也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个人背景
苏轼生平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生平经历十分丰富, 曾多次被贬谪,历经磨难,这些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较欣赏
可以将《定风波》与其他诗人的同类 型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全面地欣赏和 理解该诗词。
THANKS
[ 感谢观看 ]
04
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文笔 流畅、思想深邃而著称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02
03
04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家影响,主张“文以载道”。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 盾和问题,表达了对人民疾苦
的关注和同情。
苏轼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
文宗”。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中 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
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 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
生路上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 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 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 心境,心境也同样可以影响环境。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应像苏轼那样 洒脱,且行且歌。
拓展阅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 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 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品读风雨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是什么形象? 写出了人物什么心情? 2、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用的好,请找出来与 同学们品味。 3、如何理解“酒醒”“斜照”? 4、如何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5、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
表现他的人生态
度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 将自然界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定风波》优秀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词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体会词旷达豪放的意境和词人丰富的 思想感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 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自己的 志向。
黄问
《
州汝
自
、平
题
惠生
金
州功
山
、业
画
儋,
像
州
》
。
1、全词分别写分明内容?
序写作词缘由,上片写雨中事,下 片写雨后感。
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 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 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 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 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 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人应该 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 从这首词中,可 以看出词人是一 个怎样的形象?
• 探讨这首词的表 现手法
• 从这首词中,可以 看出词人是一个吟 啸徐行、拄着拐杖、 穿着草鞋、顶风冒 雨、不畏艰难、镇 定从容、旷达乐观 的词人形象。
写作手法
1、以小见大:
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顶风冒雨, 吟啸徐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 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坦 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写作风格】
1、豪放风格。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 慷慨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 2、旷达风格。《定风波》 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 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 发展。(《蝶恋花》)
《定风波》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原创课件
知识拓展,走进苏轼
看到这些,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宦海沉浮,什么叫 命途多舛。苏东坡一生的坎坷实在是太多了。把这些人生不顺 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想必任何人都会早早的垮掉,但是苏轼 确确实实的没有倒下。并且,在他的词中,你见不到李白对命 运不济的激愤,也见不到屈原不如意后的孤傲。有的更多的是 潇洒和旷达!
“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 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 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外物的。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后文为什么又有“一蓑”, 前后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 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 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他按照 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在分析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谁能给大家归纳一下这首 词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了对政治风雨的泰然 处之之情,表现出他达观的处世态度和旷达的胸襟。
林语堂先生评价说: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
余秋雨先生评价说:
他有一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 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热诚的自我解剖,目 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 处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 分曾为他带来了官位、荣誉和名声。他渐渐 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品读完毕,你的获得
2、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鉴赏方法: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体味作者抒 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03
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 放奔放,也有婉约柔美;既有 山水田园,也有边塞题材。
04
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词 风,成为后世词人学习的典范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教影响,主张“内儒外道”, 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
02
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 人墨客,尤其是他的豁达乐观 、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语言特色
平易自然
苏轼的词语言平实,不事雕琢,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读来亲切自然。
清新脱俗
这首词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 ,语言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
含蓄蕴藉
苏轼的词往往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 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耐人寻味。
05
《定风波》的影响与评价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教育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这首词传达了一种不畏 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VS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定风波 》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 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从而培养他们的 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 通过这首词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 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02
03
意境深远
苏轼的诗词意境深远,常常通过 描绘自然景物或历史典故来表达 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04
03
《定风波》诗词解析
词的上片解析
总结词
描绘雨中行走的场景
详细描述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 平生。”描述了词人在雨中行走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 神境界。
2024版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contents •苏轼与《定风波》背景介绍•《定风波》文本解读与赏析•《定风波》艺术特色分析•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定风波》跨文化对比研究•课堂互动环节与拓展延伸目录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文学成就书法和绘画《定风波》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创作背景历史意义诗歌散文词作030201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原文呈现注释解读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意象描绘审美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美、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主题思想探讨及价值意义主题思想探讨词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面对人生风雨的豁达态度、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等。
价值意义分析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如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追求真理、自由、独立的精神品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价值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意义。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上下片呼应时空交错线索清晰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音韵和谐炼字精准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寓情于景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象征手法词中的自然景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风雨”象征人生中的挫折,“斜阳”象征晚年的落寞等。
意境深远全词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丰富了文学题材01创新了文学表现手法02倡导了文学个性化03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唐宋八大家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苏轼作品传播与接受情况在当时的传播情况在后世的传播和接受情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定风波》解读东方文化视角西方文化视角中西方诗歌比较视野下的《定风波》主题比较与西方诗歌中的类似主题相比,《定风波》更强调内心的自我超越与精神的自由,而非对外部世界的抗争。
艺术手法比较苏轼在《定风波》中运用了典型的东方诗歌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象征等,与西方诗歌的直抒胸臆、夸张等手法形成鲜明对比。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2024鲜版
活动目的
通过朗诵苏轼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更 深入地了解苏轼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 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活动准备
选定苏轼的代表作品作为朗诵内容, 对学生进行朗诵技巧指导,准备相关
背景音乐和道具。
2024/3/27
活动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诗词朗诵比赛,邀 请专业人士担任评委,设立奖项激励 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流程
开场白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学生按 顺序进行朗诵表演,评委打分点评, 颁奖环节表彰优秀选手,最后进行总 结和展望。
18
05
跨文化对比与交流
2024/3/27
19
中西方诗歌比较视野下的《定风波》
主题与情感表达
比较《定风波》与西方诗歌在主 题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探讨中 西方诗歌在审美、价值观等方面
2024/3/27
12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01 《念奴娇·赤壁怀古》
欣赏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领略其豪放洒脱的词风 和深邃的历史感慨。
02 《江城子·密州出猎》
了解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的生活和心境,感受其 词中表现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
0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品味苏轼的这首中秋词,体会其对人生哲理的深
02 当时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但他却毫不 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于是写
下了这首词。
02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 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 超脱的胸襟和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2024/3/27
5
时代背景:北宋中后期社会风貌
北宋中后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 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的差异。
意象与象征手法
苏轼《定风波》26006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4/27
14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愿栖,寂寞沙洲冷。
15/27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作者为何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这里“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故,交代写作缘由。
10/27
整体把握 初步鉴赏
(一)疏通词意 上片:无须去理会那穿林打叶雨声,不妨一边吟 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穿着草鞋、拄着竹 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 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春风将我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风 雨萧瑟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 所谓天晴。
25/27
❖心似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 生再多风雨,经过东坡过滤, 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 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 晴朗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 样明亮,一样豁达。
26/27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 苏轼旷达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 写一篇课后随笔《东坡先生,我对你
说…》
27/27
定风波
苏轼
1/27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胸 怀;
2.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 含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表现手法。
2/27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 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 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高二语文必修4《苏轼 定风波》公开课(20张ppt)课件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确,高低不平的样子。
①请简要分析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中“清”字的妙处。(4分)
“清”字有清澈、澄明之意。一个“清”字描绘出雨后月光的皎洁, 营造了清新、澄澈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 (写出“清”字的意思得1分;“清”字的效果3点,每点得1分。)
小结
•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 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 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 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 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 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 崭新的位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②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淡泊名利、不畏艰险、自得其乐 的诗人自我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①元封五年三月,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游此地得此词。 ②白发、黄鸡,即“黄鸡催晓”、“白日催年”,语出白居易 《醉歌》诗。 (1)词的上阕描写了暮春兰溪的雨后景色。“松间”句脱胎于白 居易的“沙路润无泥”。本词换“润”为“净”。请结合上下句,从 景艺术角度赏析这一“净” 字的表达作用。(4 分)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 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 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萧瑟”指什么?诗 人要“归去”何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竹பைடு நூலகம்芒鞋” “马”
闲散江湖 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 轻胜马”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 内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 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 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 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书》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 讫,火之”,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 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 自得其乐。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 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 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 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 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 并不陡峭的高度”。
莫听―――> 超然外物 何妨―――> 镇定自如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超旷达观 谁怕―――> 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任―――>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上片: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 感受,表现了词人面对苦难的旷达 超脱精神。
咬文嚼字
• 1.“竹杖芒鞋轻胜马”。最生动是哪个字?
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
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
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
“轻”字亦同。
• 2.“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洒脱 ?
• “任”有听凭之意,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
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 “的一心蓑。烟有雨点任啸平傲生江”湖是的说味即道使一。生顶笠披蓑出没于风雨之
• 料峭春风:带几分寒意的东风。 • 「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
说:「已而遂睛,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 下,却是点睛之笔。「已而遂睛」,仍牵带 着原先的风雨。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睛, 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 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赏析探究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 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 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笑傲江湖,超然洒脱。
抓情感
如果抓重点看情感,你 会抓哪两句来看?
上片:“谁怕?一蓑烟雨
任
平生”。
下片:“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 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
雨 淋or躲
偶 然
选 择
客 观
主 观
……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8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态度: 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 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莫听: 外物不足萦怀
“何妨” 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 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 芒鞋:草鞋。 • 竹杖草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作者两年后离开
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 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 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 •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 马蹄忙」者。
赏析探究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 “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 “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新课导入
他,才华横溢,诗、词、文、画、书法名冠一时
他,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 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 跋涉在荒野古道上 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
•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 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 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 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 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 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 来了黄州……”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雨
感觉: 狼狈、不觉
即事感怀
• 明确:点出了写作的时间 地点 背景 以及作者的心情,情由景生,有感而 发,这是真性情。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 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 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 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 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定
风
苏 轼
中,也任它去,这里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
背诵上阕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 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 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 •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 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 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陶渊明《归去来 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波
诗词背景
•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 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 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 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 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 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