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简述悲剧的美学特征
简述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是一种古老且深受人们喜爱的戏剧形式,它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悲剧的美学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冲突和对抗:悲剧中的主要角色常常面临内外部的冲突和对抗,这种冲突是悲剧发展的核心。
这种冲突常常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通过塑造角色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悲剧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世界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2. 命运和宿命:悲剧中的主角通常被命运所左右,无法逃避自己的宿命。
他们常常被置于无法改变的境地,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都难以逃脱悲剧的结局。
这种命运的力量给人一种无奈和恐惧的感觉,同时也激发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3. 情感的激荡:悲剧通过强烈的情感冲突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主角的痛苦和悲伤常常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悲剧中丰富多样的情感,既有悲伤和绝望,也有愤怒和憎恨,这种情感的激荡给人带来了美学上的享受。
4. 深度的思考:悲剧常常通过角色的遭遇和经历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主角的悲剧命运引发了对生命、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深度思考。
观众在观看悲剧时,不仅仅是在感受角色的情感,更是在通过角色的遭遇来思考人类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总而言之,悲剧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够通过冲突和对抗、命运和宿命、情感的激荡以及深度的思考,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悲剧通过展示人类的复杂性和遭遇的苦难,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真实和伟大,从而使人们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产生深刻的思考。
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特征
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特征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古希腊神话,深受古希腊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1. 命运和宿命论: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强调人类存在的宿命和命运的不可逃避性。
悲剧英雄通常是被神明或命运所压制的人物,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注定要面对悲惨的结局。
这种宿命论观念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人类存在的无奈和无力的认识。
悲剧中的英雄们常常努力抗争,但最终被命运所击败,这样的结局揭示了人类的局限性和无法逃避的命运之力。
2. 悲剧英雄的崇高性:古希腊悲剧通常以英雄人物为主角,这些英雄具有超凡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标准。
他们通常是伟大的国王、勇猛的将领或智慧的哲学家。
悲剧英雄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展现出坚定、勇敢和无畏的品质,他们的崇高性格使得观众对他们产生共鸣和敬意。
这些英雄的高尚品质和伟大行为激励人们追求道德和精神的高度。
3. 悲剧的冲突和矛盾:古希腊悲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冲突和矛盾。
这些冲突可以是个人与命运的对抗、个人与社会的对抗、个人与伦理标准的对抗等。
悲剧英雄常常陷入道德困境和自我挣扎中,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常常带有矛盾性,这使得悲剧更加引人入胜。
这种冲突和矛盾的存在使得悲剧更具复杂性和深度,引发了观众对人性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4. 悲剧的悲凉和悲伤:古希腊悲剧强调悲剧英雄的悲凉和悲伤。
无论是英雄的命运、社会的不公正还是人性的脆弱,悲剧都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和无奈。
观众通过悲剧感受到了生活的困境和人类的悲苦,这种悲凉和悲伤成为了古希腊悲剧美学的重要元素。
悲剧中的悲伤和悲凉情绪触动了观众的内心,引发了对生命和人类经验的深思。
5. 悲剧的宽恕和救赎:尽管古希腊悲剧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无奈和命运的不可逃避性,但它也强调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 命运和宿命论: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要角色往往受到命运的支配,无法逃脱自己注定的命运。
这种宿命论观念暗示了人类对于命运的无能为力和无法改变的现实。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是他在他的著作《诗学》中提出的。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高尚而有益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启迪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是由特定结构和元素构成的。
首先,悲剧应该具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其中包含有冲突、转折和最终的解决。
其次,悲剧应该具有一个高尚的主人公,他在面临困境和命运的挑战时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道德品质。
第三,悲剧应该唤起观众的恐怖和怜悯,使他们通过对主人公的遭遇感同身受。
最后,悲剧应该具有一种意义上的解脱,通过悲剧的经历,观众可以从中获得思考和教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发他们的情感和理性来促使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通过观看悲剧,观众可以经历情感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从而获得一种宽广的人生视野和对人类命运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理论。
它对戏剧、文学和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悲剧的核心理念,即透过困境和痛苦,呈现人性的伟大与悲壮,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人类追求真实、探索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向。
试论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 剧 是 一 个 极 为 重要 的 美学 范 畴 ,在 审 美 对 象 中 占 有 举 足 轻 重 的地 位 。作 为 审 美 对 象 ,悲 剧有 广 义和 狭 义之 分 。 广 义的 悲 剧 是 指 一 切 具 有 悲剧 性 质 的 艺 术 作 品 。 当 然 ,不 同 的 艺 术 类 型 都 有 其 典 型 的 悲 剧 作 品 , 并且 都 具 备 悲 剧 的 功 能 。例 如 音 乐 《 王卸 甲》、舞 蹈 《 百 年 》、壁 霸 叹 画 《 桃 杀 三 士》、诗 歌 《 雀东 南 飞》 和 小 说 《 楼 梦 》 等 ,它 们 都 二 孔 红 以其 独 特 的 形 式 表 现 出动 人 的悲 剧 精 神 ,因 此 ,我们 一般 都 称 它 们 为 悲 剧 。然 而 在 文 学作 品 中 ,最 能 表 现 悲 剧 精 神 的 是 戏剧 , 它 是 在 人 物 的 行 动 中展 开 冲 突 的 ,是 最 有 利 于 通 过 冲 突 来 渲 染 悲 剧气 氛 的 艺 术 形 式 。所 以 ,狭 义 的 悲 剧 则是 戏 剧 中 的悲 剧 。本 文 就 以 我 国古 典 戏 曲 为 对 象 ,简 要 探 讨 一 下 悲 剧 的美 学 特 征 。
而 流 芳 百世 。 作 为超 现 实意 象 的 梦 ,也 可 分 为 两 类 , 即爱 情 梦 和 冤 情 梦 。 首 先 , 爱情 梦 是 因为 剧 中人 物 因 相 思 之 情 在 现 实 中 无法 被满 足 而 在 睡 梦 中 的 宣
、
戏 曲悲剧 的 类型
我 国的戏曲文化博 大精深 ,其 中悲 剧 占居了极 大 的分量 ,究其 类 型 ,大 致 可分 为性 格 悲 剧 、英 雄 悲 剧 、生 活 悲 剧 和 命 运 悲 剧 四个 方 面 。 历 朝 历 代几 乎都 同时 存 在 着 这 些 不 同类 型 的悲 剧 ,它 们 分 别 以各 自的 风 貌特征 ,在戏 曲文化 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 所 谓性 格 悲 剧 ,德 国 美 学 家里 普 斯 认 为 是 “ 难是 由 主人 公 本 身 的 灾 邪 恶 招 惹 出来 的” 之 类 的悲 剧 。别 林 斯 基 也 曾 说 过 ,性 格 “ 剧 里 的 … 悲 流血灾变,不是偶然的和外部的东西 ” ,而是 内在 的必然结果 。例 如 莎士比亚的悲剧 《 哈姆雷特》 李尔王》、《 、《 奥赛 罗》等都 是性格悲剧 的典范之作 。当然 ,我 国的古典 戏 曲中也不 乏此类 作品 ,像 《 霸王别 姬》 斩马谡》、《 、《 长生殿》 等都是 。正是 由于这 些悲剧主人公 的主 观 因 素 ,即其 各 自的 性 格 缺 陷 ,造成 了此 般 悲 剧 。 但 是 ,性 格 问 题 并 不 是 先 天 的 、抽 象 的 ,尽 管 有 先 天 的成 分 ,也 并 不 是 最 主 要 的 ,而 是 在 独 特 的社会 生活环境的大背景下 ,人们所形成 的待人接物的通常形式 ,绝非 单纯的人类 自然形式的个性 表现。霸王的刚愎 ,马谡的轻慢 ,都与他们 的 生 活经 历 以及 社 会 地 位相 联 系 ;唐 明皇 的 昏庸 放 荡 ,杨 贵 妃 的 娇 纵 任 性 ,也 是 和 他 们 极 高 地 位 的奢 侈 生 活 分 不 开 的 。 因 此 ,性 格 悲 剧 包 含 了 深刻 的社 会 内容 。 英 雄 悲 剧 则 体 现 了 明显 的政 治 色 彩 。 此 类悲 剧 主题 通 常充 满 了 正 义 色彩 ,矛盾冲突激烈 ,主人公具有刚烈的性格特征 , 并且 能给人们带来 极大 的鼓舞。例如 《 氏孤儿》 精忠旗》 清忠谱》 等,都 是反映 赵 、《 、《 政治斗争或者民族纷争 的题材 ,悲剧主人公程婴 、岳 飞、周顺 昌等人都 为正义事业作出了极 大的牺牲 ,面对强 大而 凶恶 的对手 ,他 们威武 不 屈 ,给 观 众 以 强 烈 的振 奋 和 鼓 舞 ,甚 至 在 千 百年 后 的今 天 ,他 们 的 高 风 亮 节 和 大 无 畏 的 抗争 精 神 依 然 在 感 动 着 我 们 。 由此 看 来 ,优 秀 的 英 雄 悲 剧 ,都 具 有 着 感 奋人 心 的作 用 。 与 英 雄 悲 剧 不 同 ,生 活 悲 剧 将 笔 触锁 定 在微 小 的 日常 生 活 上 ,其 主 人 公 也 都 是 选 择 那些 生 活 最 底 层 的 小 人 物 ,他 们 虽 不 曾投 身 于轰 轰 烈 烈 的事业 ,却在为争取生活最基本的权利而挣扎 ,结果又被强大 的反动势 力所吞噬。如 《 窦娥冤》、《 鲁斋 郎》 替杀 妻》 等,主人公遭受冤 屈 、《 却 无 处 申诉 ,面 对流 氓 无 赖 横 行 霸 道 、权 豪 势 要 为非 作 歹 、官 府 统 治 腐 朽黑暗的封建人间地狱 ,他们被逼得无路 可走 ,善 良温顺 的性格 也进 发 出仇恨的火花 ,但是他们的力量太渺小 ,而导致 了非常凄惨 的结局 。此 类 悲 剧 淋 漓尽 致 地 展 现 出社 会 底层 人 民 的生 存 状 态 ,具 有 很 强 的社 会 学 和 历 史 学 价值 。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从“杯具浅谈悲剧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从“杯具浅谈悲剧尤其是当今社会,杯具一词如此盛行,继而超越了寂寞一族,成为当前网络社会最火热的名词。
这恰恰印证了悲剧往往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最早的悲剧,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其内容是悲叹酒神狄俄倪索斯所遭受的苦难,并赞美它的再生。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1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定义,这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
亚里士多德曾经深刻地指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举得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要高于喜剧,悲剧更加高尚。
我认为是有一些可取性的,就比如美与丑,丑的表达比美更加强烈,正如当今国画为什么更喜欢表达丑的事物。
在我看来悲剧比喜剧更加有感染力,表达的情绪也更加强烈,所引起的反应也更加大。
悲剧能够引起我们心中的怜悯和对自我的一种关照。
“怜悯是为了某种不幸或似乎不幸的事而发愁,这种不幸可能是致命的或痛苦的,而且落于不应受难的人身上,于是旁观者想到自己或他的亲友也可能遭到这种不幸。
当不幸似乎近在身边之时,尤其是如此。
”可以看出怜悯的根源是不幸,而这种不幸又降临在不应该受罪的人身上。
从而旁观者会产生联想,将这种心理逼近现实,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身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怜悯。
亚里士多德以后对悲剧理论做出最大的贡献的是黑格尔。
他明确地指出了悲剧的基础是两种对立的伦理观念的斗争,这就是他著名的“冲突说”。
他这样说:“这里基本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对立的双方各有他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中。
”黑格尔突破了亚里士多德把悲剧根源看作个人过失的局限性,认为古代悲剧的冲突是伦理力量的冲突,即看到了悲剧所反映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冲突,表明他肯定悲剧冲突就是社会性冲突的反映。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悲剧的历史几乎同美学的历史是成正比的。
公元前五世纪,在希腊就已经产生了交完整的悲剧艺术,神话传说是希腊悲剧那一时期主要题材。
“悲剧”一次也应该是雅典人最开始使用的,原先是专指在节日盛典时上演的一种戏剧,有神话、宗教、传说和一些英雄人物等,而荷马史诗则是当时悲剧的主要来源。
埃斯库罗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创悲剧先河的剧作大师,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悲剧主角就是古代希腊的一个神,为了人间而盗取天火,触犯了宙斯,因而被锁住囚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宙斯还放出恶魔其啄他的心脏,尽管受尽艰难却始终坚贞不屈,为了把天火带给人间他甘愿受到惩罚。
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是崇高的典型,这个悲剧形象赋予了很多美学意义和教育意义。
马克思在读了此书说:“希腊诸神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悲剧式地受到一次致命伤’”(《西方悲喜剧艺术的美学历程》第153页)普罗米休斯三联剧,不仅是埃斯库罗斯个人悲剧的一个典范,也是古希腊悲剧艺术的高峰,这部悲剧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有哲学成分。
而鲁本斯的油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也是革命的悲剧,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英雄人物的悲剧,并非可怜的悲惨而是一种伟大的悲壮,不是怜悯而是自豪,不是恐惧而是畏惧。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术史上最早奠定了基础,他在悲剧理论中提出:第一,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第二,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他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模仿”,“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第三,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和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
他说:“模仿方式是借人们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美学原理》第19页)在他之后,黑格尔又是一位在悲剧上值得注意的第一人。
他从矛盾冲突上来研究悲剧,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理论的相互冲突。
对悲剧美学范畴的理解
对悲剧美学范畴的理解美学是一个包含文学、音乐、绘画、建筑、表演艺术形式的综合性学科,而悲剧美学尤其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它可以把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都投射到作品之中,表达出一种精神上的触动。
此外,悲剧美学还可以指引受众的观看者精神上的体验,从而让观众去体会作品的影响力。
悲剧美学可以被定义为拥有悲剧特征的艺术形式,它包括了艺术形式如文学、音乐、戏剧、舞蹈和电影等,也可以被用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受众体验艺术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悲剧美学有自己种类的技巧和视角,这些技巧和视角共同组成整个悲剧美学的基本框架。
悲剧美学的本质在于它反映出悲剧的现实,但又渲染出一种自然而又和平的安定感,它把艺术家、受众和艺术作品联系在一起,有效地将艺术与社会结合起来,其中运用的技巧和手法可以有效地把艺术者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观众。
悲剧美学可以拆分为五类:表达技巧、叙事技巧、形式技巧、意象技巧和语言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艺术家通过被描绘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在屏幕或舞台上的表演,意识和情绪的抒发;叙事技巧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通过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形式技巧是指艺术家通过一定的抒情结构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象技巧是指艺术家通过画面中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而语言技巧是指艺术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悲剧美学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悲剧美学,艺术家可以把一些深刻的意义表达出来,以及对人类的价值观及社会规范的批判;其次,悲剧美学可以帮助大众充分理解悲剧元素,也可以帮助大众把握艺术形式,从而更好地去领会艺术作品带给他们的信息;最后,悲剧美学也可以让大众在精神上有所感悟,获得一种自我的解脱。
总之,悲剧美学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它更是一种传达价值观和精神上的感染效果。
它可以帮助观众更全面、更深入地去理解艺术,使人在沉浸其中的同时感受到美的魅力。
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的美学特征关键词:中西悲剧美学特征差异比较摘要: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本文主要从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方面对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指出只有保存各自的民族特色,相互借鉴与吸收,融会对方的表现技巧与艺术手法,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引言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的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一个戏剧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文化肇始的古希腊,悲剧最典型地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
而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内容情节“惨绝悲极”的“苦戏”,文人们称为“哀曲”、“怨情”。
“苦”、“哀”、“怨”道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
中西民族意识不同,人格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中西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以欣赏中西悲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悲剧主人公:民间与高贵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而非剧中的其他人物。
他们的事件和行动影响着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他将此作为一个“法则”提出,可见悲剧主人公在全剧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中西悲剧都非常重视悲剧主人公的重要地位,可是,选择悲剧主人公的原则不同。
中国古典悲剧特别擅长表现弱小善良的小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女子形象,强调悲剧人物的正义性和无辜性,更富有人情味。
中国悲剧苦情美感的获得,并不因为其主人公地位的超乎寻常,而是由于其力量的弱小,由于善良本性和悲苦结局的反差,这些薄命女子越是娇小、柔弱、温顺、和善,当她们备受摧残、坠入苦难的深渊时,就越发显得无辜、凄惨、痛苦和可悲,令人生出不尽的怜悯和同情,同时也引导观众对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深深思索,从而达到认识社会的效果。
论述审美范畴的悲剧的特征
论述审美范畴的悲剧的特征
悲剧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其审美范畴具有独特的特征。
首先,悲剧所呈现的主题是人类生活中最为深刻的问题,例如生死、爱情、权力等。
其次,悲剧中的主角往往是具有高贵的品质和价值观的人物,但却在社会和命运的压力下陷入痛苦和绝境。
第三,悲剧的结局往往是灾难性的,主角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或毁灭,但这种灾难却是必然而又合理的。
在审美范畴方面,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观众能够通过主角的痛苦和绝望,深刻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脆弱和无助。
此外,悲剧还能够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反思,使其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现实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悲剧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其审美范畴具有独特的特征。
通过对悲剧的审美体验,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复杂和深度,同时也能够对人类的命运和价值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 1 -。
悲剧的小说美学原理
悲剧的小说美学原理悲剧是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其美学原理是指悲剧作品所包含的基本美学原则和艺术手法。
下面,我将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来探讨悲剧的小说美学原理。
首先,情节结构是悲剧小说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悲剧的情节通常以一个主要的冲突为核心,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冲突不仅源于外部的环境和事件,更重要的是源于人物内心的欲望和道德观念的冲突。
悲剧中常常有一系列的不幸事件和转折点,通过这些矛盾冲突的发展和升级,使情节更加紧张、引人入胜。
同时,悲剧中的主要情节一般都是必然的,通过形式上的必然性来强调人物的命运和悲剧性。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对父亲的复仇是他内心的需求,而他的行动和命运的展开都是必然的。
其次,人物塑造是悲剧小说美学的重要要素之一。
悲剧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他们身上有着不同的欲望和价值观念。
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使得悲剧更加真实、可信。
悲剧人物的命运往往是由他们内心的矛盾和错误的选择所导致的,他们在冲突中逐渐堕入悲剧。
同时,悲剧还要求人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欲望的人物,他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不断迷失,并最终走向毁灭。
最后,语言表达是悲剧小说美学的重要方式。
悲剧的语言往往充满感情强烈、气氛紧张的色彩,以铺陈人物内心矛盾和命运更加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悲剧的语言需要具有力量和张力,通过对话和独白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的斗争。
同时,悲剧还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以达到对人物和命运的深层次揭示。
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中,通过对巴黎街头现象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透露出悲剧性的命运和人性的悲欢离合。
综上所述,悲剧小说美学原理主要包括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悲剧小说通过对冲突的描述、人物的描绘和语言的表达,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命运对人物的不可抗拒的影响。
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模式
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模式1、中国悲剧作品中的冲突性质大多以伦理的善恶的方式构成;冲突的尖锐性不明显、冲突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这种强弱悬殊的冲突很难产生尖锐的冲撞,因为构不成势均力敌。
所以,在冲突中,悲剧人物难以迸发出超常的激情和超常的抗争行为。
因此,悲剧情绪少有崇高而多是伤痛、悲哀之情。
其次,“恶”势力不像西方文学中那样汪洋恣肆,往往以“伪善”的正义面孔出现,这样必然在行动上不可能剑拔弩张,反倒是温情脉脉或道貌岸然,这样大大地弱化了冲突的尖锐性。
并且,“恶”是对“善”的否定更多地在于扭曲对方,规范对方,压迫对方,并不是主要地从肉体上消灭对方,这就与西方悲剧冲突的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
可以说,中国悲剧作品特有的变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2、由于悲剧冲突是善恶冲突,因此决定了悲剧人物往往是弱小人物,由于是被动承受冲突,所以极易引起人们怜悯与同情的情绪;此外,由于是被动承受冲突,因此在冲突中往往处于无所适从、无所选择、无路可走的“两难”境遇之中而导致苦难与毁灭。
由此,决定了悲剧人物往往处于环境逼迫的“两难”情况的悲剧较多;而积极主动挑起矛盾,从而陷入“行为动机与行为结果完全悖反”的境遇中的悲剧较少。
西方悲剧作品直到近代才出现小人物的悲剧主体,中国悲剧的性质是伦理内容为主,因此表现平常生活的小人物悲剧故事较多。
悲剧主人公往往由于外部环境的压迫,而陷入“两难”之中,表现出顾此失彼、无从选择的悲哀和软弱无力。
3、中国悲剧作品中的主体是传统伦理造就的人,是善的化身,所以在行动中往往表现出“为他”而陷入苦难与毁灭之中,这与西方的几乎完全为己不同。
而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悲剧的英雄性较突出,悲剧性显得不强烈。
4、中国悲剧作品的结局往往以大团圆方式淡化了悲剧性,削弱了人物的悲剧精神。
悲剧性是指生命过程中的不幸、苦难、毁灭。
某一事件是否是悲剧性事件,除判定冲突性质、人物的悲剧性特点外,无论如何要看结局是否具有悲剧性;倘若看不到结局的性质,世界上大多数现存悲剧作品就不成为其悲剧作品了。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论文)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一.美学的含义美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美的学科。
细致地说,美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德国伟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我认为起源于德国的沃尔夫学派,起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美学排除了自然美,至于山川、河流、花卉、天空、动物花斑、黄昏的美,我把它排除在外,我的理由是,我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所以我们也把美学这门学科称呼为‘艺术哲学’。
”①因此,在我看来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艺术美的一门独立学科。
而美离不开形式,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悲剧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二.悲剧的种类和发展悲剧,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因为它总比喜剧更容易感染人,带给人们一种悲壮、冷峻的美。
而悲剧中所反映的具体社会环境或社会背景,更是深入人心。
当然,悲剧的发展历史也是一段漫长古老的过程。
下面,我将对于悲剧的种类和其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分析。
1.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普遍充满了命运的气氛,往往表现一种人与命运的强烈矛盾。
人们习惯用“命运”去解释一切的悲剧,即命运对灾难负责。
命运悲剧的形成总充斥着神的意愿与力量,人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所支配的,与生俱来的,先天的而不可逃避的命运。
“希腊悲剧中所展示的那种神与神之间或人与神之间的残杀、暗算和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对当时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生活斗争场面的揭示。
”②古希腊悲剧为奴隶主民主政治服务,都是站在奴隶主民主派和中下层奴隶主的立场,反对贵族的专制和暴政。
而希腊悲剧中最杰出的三位悲剧代表便是被誉为“悲剧之父”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尤其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可以堪称是悲剧中的典范。
主人公被神预言要弑父娶母,他竭力反抗着命运,但一切都是徒劳,最终难逃命运的摆布。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王》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命运悲剧。
据说悲剧的效果在于神的最高意志与人类无力逃脱厄运之间的冲突。
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
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悲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通过展现主人公的命运悲惨和不可改变的宿命,引发读者对人类存在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在西方文学中,《俄狄浦斯王》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它是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主人公俄狄浦斯在寻找自己身世的过程中,逐渐揭示了残酷的真相并最终走上悲剧的命运。
本文将从角色塑造、情节发展和意象融入等方面,对《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进行探讨。
首先,在角色塑造上,《俄狄浦斯王》展现了富有内涵的主人公形象。
俄狄浦斯是一位勇敢坚毅的君王,在他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坚持不懈,与命运抗衡。
他需要面对来自神谕的预言,这预示了他会杀死自己的父亲并与自己的母亲结婚。
尽管他尽力回避这个命运,但终究无法逃脱。
实际上,这个预言中蕴含了一种命运的无情,无论俄狄浦斯做出怎样的努力,最终结果都避免不了。
这种无可抗拒的命运感,使得俄狄浦斯成为一个倍受痛苦折磨的人物,但同时也展示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无畏面对命运的精神。
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忒伊西亚,她是俄狄浦斯的妻子,也是他的母亲。
忒伊西亚是一个复杂的角色,她既是被命运困扰的可怜人,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元凶。
她追求真相的热情和对正义的追求,让她不断揭示事实并最终揭开了俄狄浦斯残酷的命运。
然而,她自责和内疚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压垮了她,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此外,在情节发展上,《俄狄浦斯王》采用了紧凑的结构和悬疑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整个故事中,索福克勒斯巧妙地利用了主人公的天真和无知,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创造了一种悬念,使得读者渴望知道真相。
在俄狄浦斯追寻自己身世的过程中,他逐渐接近真相,但在揭开真相的同时也逐渐揭示了自己无法改变的命运。
整个故事情节既扣人心弦又沉思,读者不由自主地思考人类的命运和命运的无情。
此外,《俄狄浦斯王》中的一些意象融入也为悲剧增添了深刻的美学特征。
最著名的意象是俄狄浦斯的盲眼,在故事的最后部分,俄狄浦斯因为自己的罪恶而自刎并使自己的眼睛瞎了。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摘要: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
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
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引言: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
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
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
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
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1)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一、悲剧的概述悲剧属于美学范畴,它与一般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理论所描述的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能把它当做一种文学体裁或喜剧类型来看。
“它和壮美、优美一样,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形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范畴,而不是指一种文艺体裁或喜剧类型而言的。
”①一般我们认为的悲剧只是一种广义上的悲剧,含义很广泛,只要是日常生活中能让人痛苦,或让人内心感到痛苦的人或事,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人或事,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悲剧。
而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并不局限于此,它包括现实生活中和艺术领域里的一切悲剧现象,并且它不是指生活中一般的悲痛、悲惨、不幸、死亡、悲观等词的同义语。
比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不具有悲剧性的冲突,没有现实的意义,都不是美学悲剧的范畴。
别林斯基说:“偶然的事件,例如一个人出其不意的死亡,或者其他没预料到的与作品主要思想没有直接关系的情况,都不能在悲剧中占有地位。
”②“美学范畴的悲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悲观失望。
”③换句话说,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悲剧现象、事件和人物,他的本质的是崇高的,它能给人以哀伤和悲痛,但又使人们化悲伤为力量,振奋精神,激起斗志,净化思想,给人以审美的悲壮感。
为了区别于广义上的悲剧与美学范畴的悲剧,有的著作称后者为悲剧美。
二、悲剧的美学特征从某种意义来说,悲剧是美和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以丑压倒美,以非正义战胜正义而产生的。
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到悲剧艺术时,深刻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④正是如此,美和正义所代表的是悲剧人物所拥有的美好的理想、崇高的品行,或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需求,而这些美和正义一旦遭到丑和非正义的攻击以至于毁灭,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悲痛、愤怒、同情,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动力,与非正义的邪恶势力斗争,这就是悲剧所带来的美学效应。
悲剧的审美特征(精选5篇)
悲剧的审美特征(精选5篇)第一篇:悲剧的审美特征悲剧的审美特征美学中,审美形态的特征具有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和二重性。
悲剧的特征,首先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的价值的肯定。
其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冲突和超越。
最后、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级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结合《雷雨》,具体分析悲剧的审美特征悲剧之于喜剧,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然而喜剧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
可是作者能够从真实的生活,提高到艺术的升华,再从艺术的升华提高的人性的拷问。
这是不易的,它之所以不易,是因为一部好的作品投入了作者大量的情感宣泄以及作者对它的热爱。
如果过于悲观就不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如果过于乐观就不能够给人以警醒。
作为一个喜爱中国话剧的我,我觉得我心爱“雷雨” 它是盛夏的一种沉闷力量的爆发,所以曹禺的“雷雨”正是这种体现。
第二篇:悲剧的审美特征悲剧的审美特征【摘要】:悲剧是悲哀的,但也是凄美的。
悲剧最高的美在于,我们能从悲剧中体会到积极乐观的情绪。
【关键字】:凄美乐观宿命式悲哀美正文英国学者斯马特在其《悲剧》中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的头上。
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
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即使他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在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
”斯马特对悲剧的定义,间接地说明悲剧是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在。
老舍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把美毁给人看后,那悲剧还有什么美感呢?但是啊,老舍所说的美指的是美好的美。
悲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美好的美更深一层次化,营造出凄美。
当然了,凄美和凄惨是有质的差别的,凄美和凄惨都是悲的,但凄美的悲中能让我们体会到美,那种美,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对人生有新体会;而凄惨也是悲,但我们在悲中会怀疑人性,怀疑世界。
悲剧美学
悲剧美学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王国维也言:”美学的特征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
悲剧的本质也如其所说,任何悲剧冲突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社会矛盾的反映,冲突的双方可能代表着新与旧两种阶级力量,也可能代表着善与恶两种伦理力量,当然也可以代表着美与丑两种性格和精神力量。
总之,是肯定性的或具有某种合理性的力量与否定性的或已经丧失合理性力量的之间的一种必然性的冲突,而冲突的结果,则是肯定性的、合理性的力量的毁灭。
这种毁灭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
但从这种毁灭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肯定性力量的合理和必胜的趋势。
因此悲剧的结局虽然是悲,却让人在悲痛之余产生一种崇高感。
由此激发起人们追求真理的力量,起到鼓舞和教育人们继续前进,为美好生活而斗争的积极作用。
古希腊悲剧巨匠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视作人类文艺史上悲剧美学的诞生标志,《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最知名的,也可以视作命运悲剧的代表作,《俄》一方面描述了俄狄浦斯王勇于对抗杀父娶母的残酷诅咒,却最终倒在命运之神的无情诅咒下的痛苦,无奈,一方面又歌颂了人性中不畏艰难险阻的可贵品质,以及无怨无悔甘于接受命运安排的勇气与从容,这是人类史上悲剧美学的开端。
接着,马克思也以他的风格向我们诠释着他的悲剧理论,以《奥赛罗》为例,说明在现实历史或艺术中的悲剧冲突的分析。
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不能离开社会阶级斗争的客观形势。
这种分析的一个最重要任务,就是揭示悲剧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社会阶级根源。
《奥赛罗》悲剧的原因:这出戏深刻揭露了现实的矛盾和丑恶,着力表现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体现了人文主义对封建势力斗争的胜利,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深切同情。
剧中伊阿古则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极端典型。
他贪婪、狠毒,有着无止境的野心。
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同时他又善于伪装,惯于欺骗,是一个把一切为了自己的利益当作生活信条和道德准则的野心家。
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悲剧的基本美学特征
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悲剧的基本美学特征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以《俄狄浦斯王》为例【摘要】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如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就被亚里士多德誉为“最完美的范本”“完美悲剧的典范”。
【关键词】悲剧过失说俄狄浦斯王【正文】一、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
”这是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定义,除此之外,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引起怜悯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二、悲剧的审美特征与过失说而更详尽的悲剧理论或是说达到悲剧目的的理论是他的过失说: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的女人们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恐惧之情,而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错。
悲剧主人公遭受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或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总结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性格应该有以下四点:一是性格必须上来,二是性格要合适,三是要与一般人相似,四是性格要保持前后的一致性。
而要造成可引起观众怜悯或恐惧之情的犯错除了他性格本身以外,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的行动。
在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中行动犯错又主要分为:无知的行动错误,如《俄狄浦斯王》;无节制的行动错误,如《美狄亚》;以及判断错误,如《安提戈涅》。
悲剧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性的美学分析引言悲剧是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方式。
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的压抑,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和必然的胜利。
所以实际上悲剧美所显示的审美特性必然体现出一种崇高之美,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悲剧的美学含义悲剧作为哲学范畴之一,与一般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理论中所见讲的悲剧的含义不同,它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的形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
为了便于将美学范畴的悲剧与文艺学、历史学、哲学以及日常生活中讲的悲剧加以区分也称其为悲剧性。
悲剧性是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
悲剧性不仅指戏剧艺术所表现的悲剧,也指小说、诗歌,甚至其他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悲剧。
悲剧性常常与哭联系在一起,但令人哭的,并非都是悲剧,例如有喜极而泣等。
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根本特点是悲,不悲不成悲剧。
悲的愈深,哀的愈甚,愈能产生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曾说过: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观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词。
它与日常语言中所用的“悲剧”一次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悲剧经常迫使我们采取严肃的论理态度和实践行动”①。
它虽然在客观意义上具有“悲”的审美意义,但是对于和人们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人们很难一般也不会采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它。
只有当它上升到艺术形态领域后真正的成为一种悲剧艺术,才能经常作为审美对象引起人们的审美思考。
悲剧是美得一种独立存在的形态,在美与丑的冲突中,它是以美暂被压制为基本出发点的。
但是悲剧具有为美好生活和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是那些革命悲剧,具有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因此悲剧所引起的悲哀、痛苦和哭泣的精神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在给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带来一种极度的敬意和强烈的震撼,在对悲剧人物涌动起一种那一言说的敬仰,赞叹之情。
人们作为审美主题荡气回肠,心潮澎湃,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撞击,伟大的洗礼。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悲剧关上之中,随着但受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
悲剧经验名词解释美学概论
悲剧经验名词解释美学概论一、悲剧,就是指冲突双方必有一方彻底毁灭或至少被彻底打败,所以凡不能导致这种结果的冲突便称之为悲剧。
(1)悲剧特征之一:冲突的双方中有一方遭受失败;(2)悲剧特征之二:它不是一个幸福的故事。
二、悲剧美学( 1)什么是悲剧?悲剧意味着把人生当作目的而追求,所以我们可以说:艺术使人成为人,并在创造中使他们真正地自由。
( 2)什么是悲剧美学?它表明艺术的任务是悲剧化;所谓“悲剧化”,就是使那些被奉为生活楷模和人类典范的行为与理想遭受挫折甚至失败,然后经过惨重的代价才得到实现。
其基本形式是悲剧冲突。
( 3)什么是审美的悲剧性?(简答)审美悲剧性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它具体表现在审美主体与对象融合为一,审美主体与对象物化为一。
人是艺术的主体,艺术的目的在于人,艺术家总是把人看作最高目的,艺术是人的自我完善的最高手段。
三、审美的悲剧性,也可称为崇高的悲剧性,它体现在作品中就是悲剧冲突具有如下几种性质:(一)深刻性:即在冲突中揭示了某种潜藏在人内心的对善和光明的向往与追求,使人的精神在严酷的斗争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都具有这种特点。
(二)悲壮性:即冲突激烈、强烈,但却不落俗套,没有色情暴力,给人以压抑感、紧张感和不安全感。
例如西方文学中的《巨人传》、《红楼梦》、《悲惨世界》等都属于此类。
(三)震撼性:即作品中描写的某一事件或场景给读者带来震惊、恐惧、强烈的刺激、有迫使人心灵震颤的感觉。
悲剧虽不同于史诗,但仍然是一种悲剧性很强的文学样式。
(四)崇高性:即作品在塑造艺术形象的同时,还揭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能给人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使人们从悲剧人物身上获得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
(四)什么是悲剧美学?(简答)①悲剧的起源:悲剧是上天注定要使生命充满苦难的事物。
悲剧是一种矛盾的综合体。
②悲剧的特征:双方必有一方彻底毁灭或至少被彻底打败。
③美学价值:悲剧以尖锐、复杂、对抗性为审美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
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
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
引言:
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
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
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
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
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
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
《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
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
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
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
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窦娥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
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
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
温柔善良却总是造化弄人,备受欺凌,最终逃不过命运的捉弄,含冤而死。
个人奋斗,悲剧收场的人力车夫形象
《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是老舍笔下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小说通过描写祥子三起三落的奋斗仍未能成功,最厚走向堕落的轨迹,塑造了一个被生活折磨得遍体鳞伤的生活在旧北平的人力车夫形象,展现了一个毁灭者的全过程,曾经的体面,如今的又脏又瘦的低等车夫。
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为营造悲剧人物提供了前提条件,在这种黑暗的社会里,以满腔热血去进行个人奋斗是行不通的,最厚都会以悲剧告终。
作品中一句“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生动的写出了社会下层在经过了无尽的悲痛后,把对于社会的不公的愤恨,转嫁于金钱之上。
事实上,罪恶的不是金钱,而是不健康的心灵。
这种扭曲的愤世嫉俗刻画出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悲哀,组成了一幕社会的悲剧。
祥子曾经是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还是无法挣脱出悲惨的命运,祥子是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与无奈。
让人对这样一个憨厚老实的个人奋斗者心生怜悯,同时也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产生恐怖心理。
故事的结尾以祥子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结尾。
使社会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人深思。
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缺乏抗争意识,她把自己的不幸看作命运的安排,“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不幸,她只好安分的把来世修。
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为救婆婆而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
在整个过程中,窦娥一步步退让,直到被送往刑场,她依旧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能靠上天为她作证,她的三桩誓愿只有在上天的公正光芒中才能实现。
中国戏曲悲剧的冲突往往带有伦理评判性质。
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服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评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西方悲剧冲突是一种挣扎冲突。
悲剧是命运悲剧,表现了人对自然与命运的挣扎,最后因无法挣脱而导致悲剧结局。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虽然四处防范躲避,但仍逃不脱“弑父娶母”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是自身性格的挣扎,最后因为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造成悲剧。
二、西方古典悲剧,高贵与崇高
西方古典悲剧中的人物是“高贵”的,悲剧事件是“崇高”的,按西方观众的审美心理,悲剧是对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
西方西方悲剧选择伟大、高贵、崇高、英雄的人物做主人公,是因为它将主人公的地位与他们的社会价值、产生的悲剧效果及观众的审美感的关系看成是正比例的。
他们的价值比那些普通的小人物显得重要得多。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是国王,描写的是重大历史事件。
俄狄浦斯王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四处防范躲避,但仍逃不开“弑父娶母”的悲剧,任凭其百般努力,却始终在命运的圈子里被摆布,最后自挖双目,自我放逐、流浪,他的命运是由阿波罗预先注定、德尔斐神谕早已预言而无法抗拒的缘故。
《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因自身性格的软弱和犹豫错失了一次次复仇的机会,最后酿成大错,造成悲剧。
在西方悲剧在表现冲突的过程中,着重塑造人物复杂的性格,尤其是他们在与命运、性格挣扎中所显露出来的致命缺陷。
三、悲剧的价值
悲剧的价值,就是悲剧的舞台效应,也就是观众看完戏之后的那种悲剧快感。
(1)西方悲剧的价值
西方悲剧结局呈现给观众的是悲惨的场面,如阴森可怕的事件,灾难毁灭的结尾,给人的是一种生活的逼真快感。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剧终时俄狄浦斯王自挖双目,自我放逐、自我流浪,神的预言无法抗拒。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价值作了这样的论述:“悲
剧的效果怎样产生,既然最完美的悲剧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而且应模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
悲剧的效果就在于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种怜悯与恐惧就是西方戏剧家通常称作的“净化”作用,即通过悲剧生发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
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
西方悲剧的主人公,总是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致命的缺陷,而最终酿成悲剧,这种性格特征必然导致他的结局是大悲的,即“一悲到底”。
(2)中国戏剧悲剧的价值
中国戏曲悲剧讲究“团圆结局”。
由于悲剧主人公大都是小人物,其中又多数是弱女子,她们的不幸遭遇引起人们极大的同情,因此,在她们的悲惨结局后,给予她们一线光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中国悲剧结局中的乐观主义精神深受传统的“乐感文化”影响。
中国戏曲悲剧是善与美的统一,情感重于理智,具有民族的烙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长期活跃在世界戏剧的舞台上。
戏曲悲剧的冲突往往带有伦理评判性质。
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服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评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从中国式的悲剧中可以窥探出当时社会的本质,统治者的统治手段,使社会的一面镜子。
中国悲剧作品一显著特色是其结局带有温柔、平和的亮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戏剧演出时间、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是其形成原因.这种结局既体现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又有相应的消极性。
参考文献:
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朱生豪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出版集团,2014.1.1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简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