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分析及教案复习课程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教案1新人教版
【教课内容】整理和复习(教材第65 页内容)。
【教课目的】1.回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比率的知识,培育学生归纳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
2.经历知识的回首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建立知识系统的学习方法。
3.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愉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育擅长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
【要点难点】归纳整理有关比率的知识,形成知识系统。
【教课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复习回首】1.教师: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率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率?比和比率有什么联系和差别?组织学生看书,同桌议论整理后回答,教师整理成表格。
2.用投影出示下边的问题:( 1)什么叫解比率?( 2)解比率的过程与要求是什么?接着达成教材第 65 页第 2 题(重申书写与格式)。
①学生独立练习。
②请 4 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③说一说解比率的步骤,每步运算的依据是什么?3.用投影出示下边的问题:(1)什么叫做成正比率的量和正比率的关系?(2)什么叫成反比率的量和反比率关系?(3)正比率和反比率有什么差别和联系?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4)如何判断两种量能否成正比率或反比率?小组议论:归纳“一找、二想、三判断” 。
一找:哪两种有关系的量;二想:两种有关系量的变化状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是比值必定仍是积必定,判断成什么比率。
4.自主建立,形成网络教师:请各小组将本单元比率的应用这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知识又详尽又清楚。
( 1)组织各小组归纳整理。
( 2)组织各小组报告归纳整理的内容。
①报告时要求各小组将自己归纳整理的内容展现出来。
教师依据各小组报告的状况,适当增补。
②教师组织各小组的报告进行评论。
【讲堂作业】1.教材第 65 页第 3 题。
先组织学生独立达成,再相互说一说是如何判断的?2.教材第 65 页第 4 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而后集体校正。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比例第3课时解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比例第3课时解比例》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提供了用字母表示比例关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3课时“解比例”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应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解二元一次比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比例尺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例知识,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等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是,学生在解比例方面的能力还相对较弱,他们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解比例的概念,掌握解二元一次比例方程的方法,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并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解比例的概念,掌握解二元一次比例方程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解比例的规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解比例的过程。
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为学生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探究新知:学生自主探究解比例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解比例的规律。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比例 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 比例尺3. 求比例4. 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求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求比例的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例的概念。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比例的意义: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 讲解比例尺(1)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2)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4. 讲解求比例的方法(1)求比例的方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掌握求比例的方法。
5. 比例的应用(1)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求比例的方法。
7.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
六、课后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比例的应用”。
比例的应用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比例 第3课时解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例第3课时解比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概念。
2.能够独立解决有关比例的问题。
3.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比例的含义。
2.掌握比例的解题方法。
3.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比例是指两个或者更多量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比例关系,比如身高和体重的比例,速度和时间的比例等等。
2. 比例的解题方法解比例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比较法和配方法。
直接比较法是直接比较出相等的两个量。
配方法是通过等比式的处理,找到两个相等的量。
比例问题的解题思路: - 确定比例的两个对应量。
- 列出等比式。
- 计算缺失的数值。
四、教学过程1. 第一步:复习通过简单的例子复习比例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快速回忆起比例的特点。
2. 第二步:引入引入今天的主题,解比例,并解释比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3. 第三步:示范老师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演示如何解比例问题,并强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4. 第四步: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比例问题,辅导学生解题的过程,纠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
5. 第五步:巩固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者作业,检查学生对比例解题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巩固学生的对比例的理解,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思考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应用比例解决问题。
七、拓展为了更好地理解比例,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相关教材,及时向老师提出问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比例解题的方法。
祝大家学习顺利!。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学会求比例尺,解决与比例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在解决比例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还对比例的概念理解不深,对比例的运用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探究比例的性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
2.难点:求比例尺,解决与比例有关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感知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比例的性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求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情境图片、实例资料、练习题、黑板。
2.学具:练习本、笔、尺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如:一幅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是多少?让学生感知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呈现(10分钟)讲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比例的组成。
如: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比例的性质。
如:如何求比例尺,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
如:求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例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加深对比例概念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对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运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比例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比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和小华去书店,小明买了3本书,花了45元,小华买了5本书,花了多少元?”让学生尝试用比例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如:“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让学生试着解释这个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的性质,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计算。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的方法以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学习比例时,部分学生可能对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实际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求比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比例的实际应用,求比例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实际意义。
2.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如购物、行程等问题。
2.准备比例的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比例的概念。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购物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实际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比例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比例的含义。
同时,介绍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共同探究、发现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甲地出发骑自行车前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5公里,问几小时可以到达乙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比例》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的基础上,对比例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比例的计算、比例的应用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但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讲解、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计算方法,掌握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计算方法,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讲解、练习、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解和掌握比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例问题、练习题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比例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计算步骤。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例问题,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解答,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比例的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计算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比和比例复习课》人教新课标
《比和比例复习课》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比和比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能够区分比和比例的不同。
(2)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比和比例的意义,正确进行比和比例的运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比和比例的概念及区分2.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3. 比和比例的应用4. 比和比例的运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比和比例的应用。
3. 练习法: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比和比例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授新课(15分钟)(1)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及区分(2)讲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3)讲解比和比例的应用(4)讲解比和比例的运算3. 演示与应用(10分钟)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比和比例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
4.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拓展训练。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比和比例的应用。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比和比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整理和复习教案
《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 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过程:一、复习比和比例1、把下面的式子进行分类8:9 4:5=8:10 3×2=0.4 ×15 60:50 1/10:x=1/8:1/4 6:0.75 9/5=4.5/ x 0.8:2/3 3.6:5.4=0.8:1.2 1/6×1.2=0.4×1/28:1 2/3=4/6 3a=4b 1:1000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2、出示下面各题让学生完成.(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人,女生有( )人.二、复习解比例1.完成第63页的第2题.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接着以6.5 :X =3.25 :4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要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逐一出示下面问题,指名学生回答.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比较书本63页第3题学生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5、完成书本63页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教师强调: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解题方法的.6、判断题.(1)在比例里,如果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项也互为倒数.()(2)把实际长度缩小400倍后画在图纸上,比例尺是1:400.()(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成反比例.()(4)a是b的倒数,a和b是成正比例的量.()(5)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是成正比例就是成反比例.()四、全课小结通过复习,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比例》练习十教学目标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2.复习用正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3、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灵活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数量关系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二)复习应用题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8天——56台31天——?台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20页——600本24页——?本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3、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四)、复习比例尺的应用1、全班交流汇报什么是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谁来举一个数值比例尺的例子,并且说明它实际表示什么意思?(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出一个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如果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是l :1000,它表示什么意思?图上l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你能画出线段比例尺来表示它吗?(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然后交换检查)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说说你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的)(五)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所学的比例、排列与组合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休闲,放松心情方式.请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2、自行车里有数学问题吗?二、研究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2、分析问题(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方案二:测量直径(周长):周长×转数讨论前要让学生弄清楚自行车的行进原理,即是:蹬一圈踏板,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后齿轮和后车轮是同心圆,于是后齿轮转动多少圈后车轮就转动几圈,后车轮的转动推动前车轮的转动,自行车向前进.(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观察发现在行进过程中前齿轮和后齿轮走过的总齿数是相同的,从而推出齿轮的齿数与它的转数成反比例: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那么,转数=前齿轮齿数:后齿轮的齿数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再比较结果.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6×2-1=11(种)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通过讨论得出:同一辆自行车,蹬同样的圈数,前齿轮最多,后齿轮最少的组合, 能使自行车走得最远.四、解决问题: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蹬5圈呢?2、一辆自行车前齿轮有28个齿,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5米.求自行车的车轮直径.如果举行自行车速度比赛,给你一辆有3个前齿轮(48、36、24),4个后齿轮(36、24、16、12)的变速自行车,你准备选择哪种组合的速度?五、课堂小结自行车里的学问可真大,你还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吗?。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分。
2、使学生能正确地、娴熟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驾驭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推断。
【教学重点】用比例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依据实际状况运用比例的学问解决问题。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教学预设】一、自学反馈1、关于比例的学问,通过你自己的整理和复习,谁情愿来说说,比例单元有哪些学问?2、哪些是你学得很精彩的?哪些学问你还有缺憾?二、比和比例的意义1、什么是比?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分?三、解比例1、什么叫解比例?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3、解比例。
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
过程要求:(1) 学生独立练习活动。
(2) 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依据是什么?(3) 请学生上台板书。
(4) 师生共同评价,并强调书写格式。
四、正(反)比例的意义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34、你是如何推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学生通过沟通,概括出“一找、二想、三推断”。
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
听课随想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改变状况,写出关系式。
三推断:联系关系式,看商肯定还是积肯定,推断成什么比例。
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
过程要求:按复习中概括“一找二想三推断”三步骤进行练习。
(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一说两种量的改变状况,写出关系式。
(3)这里哪一种量肯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五、巩固练习1、推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改变的量成不成比例?若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被除数÷除数=商(2)被除数÷除数=商(3)因数×因数=积(4)因数×因数=积2、完成课文练习十第1~3题。
六、共享收获畅谈感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反思与体会:《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张鸿森供稿【教学内容】《义教课标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4页练习十。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比例_复习课》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比例_复习课》人教新课标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比例_复习课》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中的比例章节。
我们将回顾比例的概念,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比例的理解,提高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例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难点是理解比例的性质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以及练习题。
学生需要准备好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做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实际问题,比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和一支笔,书的单价是20元,笔的单价是5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引出比例的概念。
2. 回顾比例的定义:我会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定义,让学生齐声朗读,并解释比例是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3. 比例的性质:我会通过PPT展示比例的性质,包括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并让学生齐声朗读,然后用一些例题来解释这个性质。
4. 比例的计算方法:我会用一些例题来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包括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然后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5.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会用一些实际问题来讲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实际意义,并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例的定义: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比例的性质: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比例的计算方法: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灵活运用比例解决问题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第15题。
2. 举出三个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并解答。
答案:1. 题目:小明买了一本书和一支笔,书的单价是20元,笔的单价是5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解答:设小明花费x元,根据比例的性质,有20/5 = x/(x20),解得x=25元。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教案
最新⼈教版⼩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教学设计教案第四单元⽐例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例,正⽐例和反⽐例的意义,正⽐例图像,⽤⽐例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掌握了⽐的知识的基础上进⾏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通过感知数量间的变化规律,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理解⽐例的意义,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例。
(2)使学⽣理解⽐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的解⽐例。
(3)使学⽣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例和反⽐例的意义,掌握正反⽐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4)使学⽣认识正⽐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正⽐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使学⽣理解⽐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的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例尺。
(6)使学⽣认识放⼤与缩⼩现象,能利⽤⽅格纸等形式按⼀定的⽐将简单图形放⼤与缩⼩,体会图形的相似。
2. 过程与⽅法:通过动⼿、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式,使学⽣⾃主获取知识,全⾯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抽象概括能⼒。
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问题解决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体会⽐例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多种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提⾼数学素养。
培养学⽣在实际⽣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学⽣体会函数思想,是学⽣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理解⽐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四、教学难点:判断成正、反⽐例的量。
五、教学措施:1. 重视概念的理解,强调概念的应⽤,提升概念掌握的⽔平。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比例》
-比例的灵活应用:学生需要能够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如计算实际距离、图形放大缩小后的尺寸等。
-解比例的计算过程:学生需理解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特别是涉及分数和比例的复合问题。
-比例尺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够将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进行准确转换。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理解:学生需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后,边长比例的变化,并能应用于实际绘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理解比例的定义,比例中四个数的关系,以及比例的内外项概念。
-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解题中。
-解比例:学会使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定义,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测量问题。
3.重点难点解பைடு நூலகம்: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解比例的计算,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和逐步解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按照一定比例配制饮料,这个操作将演示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笔记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P59例5,完成教科书P61~62“练习十一”中第3、4、6、7题。
教学目标1.能正确判断情境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沟通“算术法”与“比例方法”的联系和区别,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意义解答基本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正比例的意义,激活经验1.复习成正比例的量。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学情预设】预设1: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3: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学情预设】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巩固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的关键要素,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准备。
2.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1)]二、提出问题,探索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1.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科书P59例5。
师: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学情预设】张阿姨家上个月用了8t水,水费是40元;李奶奶家用了10t水。
要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
2.分析与解答。
(1)教师收集学生用算术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t水的总价。
40÷8×10=5×10=50(元)预设2: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六年级数学下册《四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5.小组作业: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与比例相关的项目。例如,设计一个按比例分配的方案,解决学校或家庭中的实际问题。
6.写作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比例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他们可能对比例尺、按比例分配等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本章节的学习中进行巩固和拓展。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时的灵活运用。
-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尤其是涉及到两个或多个比例关系时的综合运用。
-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发现比例的性质,从而加深理解。
-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得到提高。
-反馈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
-激励评价: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导入新课,如出示一张地图,提出问题:“如何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尺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之光小学六年级数学
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单元分析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6 年级数学学科第 4 单元主备教师曹阳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学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NO. 17 )班级:六年级科目:数学主备人:曹阳执教人: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学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NO. 18 )班级:六年级科目:数学主备人:曹阳执教人: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学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NO. 19 )班级:六年级科目:数学主备人:曹阳执教人: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学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NO. 20 )班级:六年级科目:数学主备人:曹阳执教人: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学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NO. 21 )班级:六年级科目:数学主备人:曹阳执教人: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学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NO. 22 )班级:六年级科目:数学主备人:曹阳执教人: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
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学生分析1:8000表示的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后先小组交流算法,再大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5×8000=40000……
2、5×80=400……
3、5/X=1/80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
三、尝试练习
巩固提高
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4、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学生练习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学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NO. 23 )班级:六年级科目:数学主备人:曹阳执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