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一」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
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
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
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
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
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
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
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
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二」赤壁赋教学反思范文篇一:赤壁赋教学反思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教学反思篇1:《赤壁赋》教学反思现在都在提倡有效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呢?我想,有效课堂就是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大概就是“一课一得”。
而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一直都在摸索,文言文之“文”和“言”怎样处理才可以使得课堂有效?假如只注重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就不得领悟作者的深邃思想,可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大致更加实在。
可如果只注重文言文“篇章”的教学,这样势必会忽视文言文基本常识,而使得文言文教学很容易架空,最后必然导致“空中楼阁”的地步。
对于《赤壁赋》这千古名篇,我想,更是难于驾驭,更具有挑战性。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放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秋、冬,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壁,写下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对于《赤壁赋》梳理字词教学,我用了三节课,本节课已经是第四节课了,之后,又品读了一节《赤壁赋》,让学生当堂写了一百字左右的小练笔,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这样处理了,还是觉得有些遗憾,还是心里不太踏实。
对于这篇文章中的精华,学生是否领悟?苏子看待“苦难的心境”,学生是否感知?当“我们”面对“苦难”时,是否会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迎接苦难,挑战苦难?的确,好文章是要我们反复品读,反复思索,反复探究的,真是“好文不厌百回读”呀!林语堂曾说“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就是读书的关键”,因而,本节课学习目标一,就是“通过诵读,分析作者心路历程,体会作者情怀”。
可在教学过程中,这诵读体现的还是不够“透彻”。
课堂上有学生单独读,尤其对于苏子“扣弦而歌”这一段,马春梅同学读了,经过我对“兮”字点拨后,明显读的有情感,有味道了,如果我再请几位同学来品读这一段,那么苏子“貌似快乐,实则悲伤”的情感就会体会的更加深刻,体会的更加淋漓尽致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文章要写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又在《自评文》里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由此可见苏轼对散文创作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也可见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自信、自如。
后人把他的散文成就和韩愈并提,称为“韩潮苏海”,清代吴德旋评它有“自然超妙”之美,而唐庚称颂“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的《赤壁赋》既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之作,又是代表苏轼散文最高成就的一篇经典美文。
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情、景、理三者在文中得到和谐统一,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本设计是这篇课文的第3课时。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高中学习,精读了15篇的文言,完全具备了理解一般的文言的自学能力,在有注解和字典的帮助下能够自行疏通文意。
由于本文是在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之后学习的,学生对赋体文已有一定的了解,对骈散结合的文字也有很感性的认识。
对苏轼生平、思想、诗文也都有所接触了解。
像著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初中就已学过,高中又学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
这就为学习《赤壁赋》作好了知识的储备。
另一方面,高二年级的学生思想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理想的探求及在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问题上也有更多属于个人的思考。
这是思想的储备。
所以《赤壁赋》的鉴赏教学可以说是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候。
虽然如此,对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感受文辞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苏轼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并能产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鸣却还是并非易事。
再由于对古代文学审美趣味的隔膜,也会使学生对鉴赏缺乏兴趣,也很有可能把鉴赏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高中语文_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落实课文重点的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的情思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导入:古代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杜甫登上泰山之巅咏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范仲淹临洞庭发声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游山西村领悟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么,面对黄州的清秀山水,苏轼又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品读不朽名作《赤壁赋》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一、明确情感线索问: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在游玩过程中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速读课文找出表达情感变化的词语,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
明确:(乐甚)乐——(愀然)悲——(喜而笑)乐很明显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变化,作者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一进行探究。
二、第一段的探究我们先来看“乐”。
1.大家大声朗读第一段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乐?明确: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明确后,让学生朗读这两句。
2.那么,同学们作者游玩之初把酒诵诗心情可能是闲适的,那后来心情发展到飘然以至于“乐甚”是因为什么?明确:因为作者看到的美景。
3.那就找出第一段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找一生来回答。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来齐读这3句话。
想一想他们组合在一起营造出怎样的意境?明确:静谧,清幽总结:同学们,作者看到的景并非绚丽多彩的,这些景给予人的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感染。
作者是被景色感染了以至于心情得到升华。
那么这一段我们该如何来读呢?下面我们就从抒情和写景的这几个句子入手来找找感觉,把握一下朗读技巧。
找一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句一句读,然后整体读同学们就按照刚才的感觉,我们来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
三、第二段的探究1.同学们,作者如此高兴,那后来为什么又“愀然”了呢?因为什么?明确:客的箫声,箫声悲凉。
高中语文_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感脉络。
2.鉴赏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学生笑对苦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一、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
2.找出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1--5组同学对应朗读1--5段,朗读完成后另一生评价。
问:作者的情感在全文中有没有变化?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情感变化的关键词,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学生回答后明确:(乐甚)乐——(愀然)悲——(喜而笑)乐(总结后板书)三.再读课文,鉴赏手法学案表格中任选一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完成“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引导和分析,通过对“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的解析理解,让学生明白景。
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老师再通过对语速、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来逐句品读。
例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和“徐”语音加强,语速慢,语调要轻柔,要读出那种优美的意境。
例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回于斗牛之间。
“明月”“窈窕”声音要延长,语调要比前一句高一些。
后一句语速慢一些,语气舒缓些,仿佛看到月亮缓缓移动。
指导完成后个读展示朗读效果。
问:作者如此高兴,为何又“愀然”转而为悲了呢?悲从何来?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明确。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歌词“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政治失意。
《赤壁赋》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赤壁赋》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赤壁赋》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分为两篇。
其中《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而《后赤壁赋》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虽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赤壁赋》的教学反思篇1这堂诵读课,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上一堂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诵读课,尝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古板模式,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一、我觉得我这堂诵读课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注重诵读形式多样化本堂课有齐诵、自诵、范诵、脱稿朗诵、全体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2、教师的诵读指导必不可少要想调动学生的诵读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具备相关的诵读体会和感悟,这些都需要老师渐进式指导,在这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设置了“诵读三境界”、“诵读提示”等教学环节,并且针对每一段、每一层甚至每一句的诵读,都设置了渐进式的诵读指导,层层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诵读的目标要求当然,考虑到学生学情和课堂容量,在诵读指导方面,只是强调了声音方面的三种诵读感悟,没有涉及到诵读的重音、停连、节奏等其他方面3、确定一个教学目标,敢于舍弃一开始的教学过程和导学案,都设置了初高中衔接环节,计划先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前三段诵读,让学生感悟出不同的景物特点、不同的思想情感,要运用不同的声音语调来表现,这样得出的诵读感悟就会更自然,但一节课四十分钟,课堂容量太大,就影响了《赤壁赋》的诵读只能忍痛割爱基于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问题,为了更深入地完成目标,我考虑我的诵读课不以诵读段落的多少作为评判标准,所以就是《赤壁赋》也没有实行全篇诵读教学,而是选取了前三段,将第四段放在课下落实,我觉得这样也符合高效课堂不必要面面俱到的要求4、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诵读课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不容易,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这是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大忌,所以,为了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1)、设置了层进式教学指导,问题设置也极为明确,让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在一堂课中逐步加深,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符合教学规律(2)、制作了具有人文关怀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用语尽量做到温暖激励;在导学案中,用第一人称让学生明白诵读是自己的事情;设置三条“语丝”栏,激励学生参与(3)、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对学生的诵读予以指导和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指点下真正有提高;允许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肯定学生看法或诵读的合理之处——诵读是有个性化的,绝对不允许千篇一律,统一要求运用某种腔调来诵读,那样做就违反了教学规律二、学生表现方面1、优点这堂课学生总体表现良好,具体表现在:(1)、齐诵声音响亮,回答问题声音清晰,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共有有十多位学生(2)、敢于质疑,敢于谈出自己的诵读看法(3)、有两三位学生诵读水平较好(4)、据教研组长和我的观察,整堂课全体学生聚精会神,讨论、思考等环节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真正做到全班一盘棋,这也使教师在提问、引导等教学环节上游刃有余,课堂语言干脆利索分析原因:自从09年承担本课题一来,我平时的课堂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发言,每节课总是多留给学生点时间,尽可能减少老师单纯传授知识的时间,争取师生互动时间有些课我提出相关要求,让学生登上讲台讲课,我多次灌输“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是学生表演的舞台”这样的思想,使他们感觉到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是一种正常的教学模式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长期的做法保证了学生在本堂课上的良好表现正如我们的教研组长所说,功夫在诗外,这一批语文素质整体不高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如此展现确实不易,从中能看出舒老师平时教课过程中所下的功夫2、问题(1)回答问题的学生仍然偏少,据老师们统计,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十多位,其中有的学生主动站起来两次,但一些学生仍然有畏惧心理,只能做到认真地听讲、思考,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心存顾虑(2)最后的脱稿朗诵,应该是整堂课的另一个小高潮,朗诵的同学勇气可嘉,朗诵出的感情总体良好,可惜《赤壁赋》前三段尤其是第三段篇幅较长,再加上该生有点紧张,朗诵过程中有几句需要大家提示,虽然是一堂真真实实的原生态课堂,仍让人觉得美中不足,略显遗憾解决方法:(1)继续推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勤思,多表现(2)多创设课堂的发言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3)解决学生畏惧心理,让他们从内心“放下”顾虑,培养心理素质,展现自我(4)教师以身作则,善于表现,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假以时日3、学生的收获与感受(1)本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诵读感悟和诵读心得,通过诵读理解、赏析了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2)本堂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诵读,有利于语文的语文学习(3)在诵读方面仍需要继续训练,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总之,这堂诵读课受到领导、教研组长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对我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思路和学生表现予以大力肯定同时同事们也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比如要有老师范读,对语句诵读的分析再细致一些等,让我课后受到一些启发,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赤壁赋》的教学反思篇2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理解、文章背景介绍、苏轼生平简介、赤壁赋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文章结构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赤壁赋的背景,体会苏轼的文学成就。
2. 掌握赤壁赋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赤壁赋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结构分析、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
3.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4.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赋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举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
六、板书设计1. 《赤壁赋》2. 主要内容:课文整体理解、赤壁赋语言特色、修辞手法、文章结构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概括课文内容,不少于100字。
(2)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和评价。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赤壁赋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文章结构分析、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苏轼》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苏轼》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了解苏轼及《赤壁赋》的背景、内容、意义;•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分析《赤壁赋》的文学价值;•让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赤壁赋》的意义;•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美。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1 热身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介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
1.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赤壁赋》的前四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赤壁赋》写的是什么?•苏轼在赤壁大战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2. 导学环节2.1 分析梦笔生花的意义让学生一起分析《赤壁赋》中“梦笔生花”这个词组的意义,并解释苏轼为什么会用这个词组形容自己。
2.2 了解《赤壁赋》的形式介绍《赤壁赋》的文学形式和写作方式,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用字技巧,并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实践环节3.1 分组讨论根据老师发放的分析题目,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挖掘《赤壁赋》中的深层含义,并寻找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2 赏析古诗词让学生欣赏苏轼的古诗词,比较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文的差别,并分析古代文言文的美。
4. 课堂总结老师总结上课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梳理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和学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赤壁赋》这篇古文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意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针对《赤壁赋》这篇古文进行教学,通过分析文本内容、讨论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学习技能等多方面进行探究。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从古代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鉴赏《赤壁赋》,并通过分组讨论、赏析古诗词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反思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作品,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修内容之一。
我在教授这篇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前期,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能力,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
赤壁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赋,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联合击败曹操的故事。
学生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赋中所提及的人物和事件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事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赋中的内容。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赤壁赋是一篇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融合了大量山水意象和修辞手法的作品。
然而,学生在对赋进行解读时,过于依赖字面意思,没有深入理解作者所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赋的整体意义的把握有些偏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培养对于诗词赋作品的审美能力。
再次,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赤壁赋是一篇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但是,在我讲解的过程中,我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解释字面意思和内容的,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发言和表达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最后,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困惑。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别指导。
一些学生可能对于文言文有一些困惑,但是他们并没有及时向我提问,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高中语文必修2 (人教版)第二单元《赤壁赋》教学设计
④子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2.引入相关“月”,悟人生真谛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既然客如此之“悲”,苏子是怎样说理,使得客人在思想上有了顿悟呢?
【点拨】:关于苏子如何说理需从第4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细细品味
【明确】:
(1)变与不变。“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水一刻不停,月圆月缺,总在变化,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又都是永恒存在的。
【点拨】:第1段:清风、明月、水波;第2段:无;第3段:月;第4段:水、月、风;第5段:无。(参考:核心意象应为“月”。)
【明确】:观眼前之月→乐甚;月下听箫声→愀然;忆历史之月→悲哀;思哲理之月→喜而笑。
3.作者在第2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作者因何而“乐”?
【点拨】《牡丹亭》中写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苏轼月夜泛舟游览,可谓四美俱全。可从良辰、美景、乐事、赏心等方面来简要概括。
【明确】:苏轼借由秋夜泛舟的临场感受与主客问答的情境,挥洒出超越时空局限的哲思,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2.反复朗读课文,我们会发现文中反复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意象,请你找出并确定核心意象,围绕着核心意象,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赤壁赋》教学设计
学校: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自然山水之美,更融入了作者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文中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复杂情感,表达了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像《赤壁赋》这样篇幅较长、内涵较深的文言文,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高一学生对于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他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可能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赋的特点,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文章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2)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2)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意。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中景、情、理的关系。
2、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写景手法、语言风格等。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赤壁赋》反思(精选6篇)
《赤壁赋》反思(精选6篇)《赤壁赋》反思篇1“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对写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绍,所以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时显得不是很困难。
在课堂上可以用此法着重解决作品的思想意义甚至文化内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
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精心设计问题。
在语言的赏析上,有学生提出“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
有认为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
我对后一个回答评价道: 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
“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由此可见,只要学生积极思考,有时会给老师意外惊喜。
《赤壁赋》反思篇2文赋是介于和赋之间的一种文体。
一篇好的文赋语言摇曳多姿,情感浓郁,哲理丰富。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对话中探讨了人生哲理的意蕴。
因此学习本文必须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9赤壁赋苏轼》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苏轼》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 通过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素养。
3. 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和句式。
2.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PPT课件,包括重点文言实虚词和句式的解释、翻译,以及课文的赏析要点。
2. 准备音频文件,包括苏轼的《赤壁赋》原文和配乐朗诵。
3.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苏轼及其作品。
4. 准备教学用具,如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我们会进行一个与苏轼的赤壁相关的谜语小游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进入课题。
接下来,我们会引导大家阅读课文,并解释一些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初读课文:学生们将有三次机会大声朗读课文,第一次是为了熟悉课文,第二次和第三次是为了感受苏轼的文笔和情感。
在每一次朗读后,我们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和理解课文。
3. 疏通文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将学习如何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词汇和句子。
我们会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解释文言文的特性和规则,帮助学生们理解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4. 深入理解:我们将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也会讨论一些与苏轼的其他作品相关的主题和情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5. 背诵指导:我们会提供一些背诵技巧,并让学生们尝试自己尝试背诵课文。
我们也会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6. 课堂互动:我们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我们会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以提高教学效果。
7. 作业布置:我们会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包括翻译一些文言文句子,或者写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作文。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反思《《赤壁赋》教学设计及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体现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诵读合作探究延伸阅读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赤壁苏轼冤案文字狱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根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1.学习读第一段,展示自学成果梳理内容: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明确:画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活动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面对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容、洒脱、自由、高雅……作者也写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诵读实践:请试着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我们对文本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文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见识一位特别的大师1、根据课前的学习,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赤壁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案子的关键词是“冤案,文字狱”。
2、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他是一位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绘画:“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3、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评价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方方《喜欢苏东坡(节选)》中说: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可以说,他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4、他命运多舛:一度下狱(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三度贬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描绘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命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反而在遭遇人生挫折期间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5、他的特别的精神世界: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
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6、被贬黄州期间,他三赋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前赤壁赋》。
二、吟诵一种特别的文体1、文体知识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
《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由此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赋有多种形式: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2、播放课文朗诵视频,感知内容,为生字生词正音(见课件)。
3、诵读指导。
这篇课文是一篇辞赋,诵读时要特别注重声韵美。
(1)第一段: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
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2)第二段: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
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枻”“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3))第三段: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
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
“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4)第四段: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
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4、指名朗诵课文。
5、齐读课文。
三、读懂一篇特别的文章1、概括文章五节的主要意思: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2、解读鉴赏课文。
(1)赏析方法:清理每一节的主要要点,理清层次关系,从文中找到原句,并对原句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翻译。
(2)第一节赏读。
齐读这一段。
问题: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明确:画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感受: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3)第二节赏读。
指名朗读。
问题1:写文章讲究承上,哪一句承接上文的“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问题2:本段的悲从何而来?从箫声而来,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潜蛟,泣嫠妇。
问题3:为什么要写歌词?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暗写苏子胸襟。
(4)第三节赏读。
全班男生齐读。
问题1: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问题2:“客”的悲又从何而来?明确:“客”的悲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为下文写悲做铺垫。
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突出自己的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5)第四节赏读。
全班女同学齐读。
问题: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明确: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分别从文中找出原句,并翻译)主要要点:水月人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结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6)第五节赏读。
齐读本段。
问题1:本段的感情色彩是什么?客喜而笑。
问题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7)全文小结。
3、文言知识过关检测(见具体内容课件)。
四、理解一种特别的情理1、合作探究: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情感线索: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枕籍舟中东方既白(喜)。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2、合作探究:客人因何而悲?这个悲有几层含义?提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
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
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3、合作探究:如何理解转悲为喜?从中看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观?提示: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也是宽慰自己。
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倾向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保持着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看到了人生的大视野和大境界。
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这一道理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更加开阔。
正因为这样,第五自然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全文表达作者的情怀和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合作探究: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为什么安排主客答问?提示:“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