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合集下载

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简论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五言诗起源于民间,这是一个基本看法。

汉代以前民间已经有古代的“风谣”出现,比如春秋末期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秦始皇时的“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西汉时民间歌谣已经开始大量流行五言诗,如西汉长安的“城中谣”,见于《后汉书·马援传》之后所附: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这些歌谣被采入乐府后,便成为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西汉乐府中的“饶歌十八曲”中已经有五言体,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体已经占了主要地位。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也开始学习写作五言诗,东汉初年班固的《咏史》便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东汉文人五言诗中。

有署名的作品不多,大量是无名氏的作品。

东汉无名氏的五言诗又被称作“古诗”,古诗本是魏晋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通称,后来专指东汉无名氏的文人五言诗。

钟嵘的《诗品》提到的古诗有五十九首,今存三十首左右。

尽管很多东汉五言诗都消亡了,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精华部分都保留下来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曾有过很多推测,或称是枚乘所作(见于《文心雕龙·明诗》),或称是曹植、王粲所作(见于《诗品》),均不可靠。

近代研究者多以为,这些诗是东汉桓、灵时代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并非一人之辞、亦非一时之作。

这个看法,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还是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来看,都是可信的。

具体说,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来看,东汉班固的《咏史》是最早的作品,其表现手法还不成熟。

而古诗十九首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人五言诗,所以不可能出现在西汉初年。

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来看,十九首所描写的洛阳还非常繁华,这说明应该是在董卓焚烧洛阳之前,因此也不可能晚到曹植所处的建安时期。

一、思想内容东汉末年,游宦之风甚盛,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逐功名,便不惜到处奔走,因而形成了“游宦”之风。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与汉乐府异同)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与汉乐府异同)
之八
冉冉狐生竹,结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口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翻。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辄。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概言之,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 抒情,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 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二是通过生活 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 牵牛星,叙织女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乂如西北有高楼, 以描写女子高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其 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儿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釆 芙蓉,冉冉孤生竹等,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乂精练丰富,情味隽永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 国诗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黃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 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 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 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 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2诗歌体裁的名称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魏晋以后人们便将这种在乐府机关合过乐的歌诗直接称为乐府而将没有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一、汉乐府的含义
• 1、音乐机关的名称
• 职能:组织文人创作诗歌,广泛收集民歌。
2、诗歌体裁的名称
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魏晋以后,人们 便将这种在乐府机关合过乐的歌诗直接称为“乐 府”,而将没有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于是, 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最完备 的一部总集。
• 考:老也。 • 寿考:犹言老寿。 • 奄忽:急遽。 • 随物化:指死亡。
• 荣名:指荣禄和声名。
• 一说为“美好的名声”。
这首诗从百草的更新,联想到人生寿命的短暂, 因而发出“立身苦不早”的失意慨叹。
小结
• 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它 标志着四言诗的衰微和五言诗的兴起,《孔 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 着汉乐府的最高成就;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在艺 术上的成熟。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 • • • • •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 • • • • •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思考题:
1、简述“乐府”含义的演变。
2、什么叫“汉乐府”
3、汉乐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 点?代表汉乐府最高艺术成就的是哪篇作品?

汉乐府民歌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汉乐府民歌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 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运行? 我的忧愁来自心中,至今不能断绝。远方 宾客踏着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彼 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心中惦念着往日情 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 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 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短歌行
(东汉)曹操
《短歌行》
•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 于《相和歌·平调曲》。
•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 为四言乐府诗,这里要介绍的是 其中的第一首。
• 《短歌行》实际上是一曲“求贤歌”、以 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忧思天下和渴求 贤才的宽广胸怀。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
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 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 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 的缘故,令我沉思低吟至今。阳光下鹿 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如 果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隆 重款待。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 纤纤擢* 素手*,札札* 弄机*杼 。 *
* 终*日*不成* 章,* 泣* 涕零**如雨。**
* 河* 汉清且** 浅,相去* 复几许* *。
* *
盈* *盈一** 水* 间*,*脉* 脉* 不**得*语。*
*
*
*
*
*
主题把握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以牵 牛、织女两星为题,借神话传说 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星 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 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 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1、内容
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表现追求享受与及时为乐的生活观;
除以上共同内容外,《汉乐府民歌》中还有抨击社会不公,诉说人民苦难,表达其反抗情绪以及歌颂爱情、抗议礼教束缚之作品;而《古诗十九首》则有大量反映中下层知识分子伤时失意,叹息人生短促,知音难遇,要求建功立业的作品。

2、形式
(1)语言:口语的直白与文人诗语的精炼
《汉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直白,清新自然,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精炼准确。

谢榛《四溟诗话》:“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

(2)技法:叙事与抒情
《汉乐府民歌》最显著之特征即是其叙事性。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诗进入渐趋成熟的阶段。

《古诗十九首》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增加了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的悲叹。

(3)诗体:多样化与单一化
汉乐府民歌形式多变,自由灵活,具有一种飞动之势和流动之美。

《古诗十九首》全是五言,这是文人们受乐府诗的影响并向乐府诗学习的结果。

他们在民歌五言体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得这种诗体既有民歌的活泼与清新自然,又有文人诗的工致与精美,从而树立起五言诗的新典范。

(4)风格:明朗与含蓄
乐府诗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饱含着自己的血泪或洋溢着自己的欢乐,感情基调是明朗的。

《古诗十九首》却情思深沉,抒写蕴藉委婉。

【古代文学】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

如《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的生活处境。

全诗通过孤儿对自己悲苦命运和内心哀痛的诉述,真实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家庭中兄嫂虐待孤儿的严重社会问题,并愤怒谴责了这种不道德行为,是一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全诗的描写细致形象,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更是鞭辟入里。

为了独占家财,兄嫂把亲弟弟看成奴隶,看成仇人,役使他,折磨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让他不是在外四处行贾,便是在家挑水、烧饭、看马、养蚕、种瓜,什么都得干,而大冬天却连一双草鞋都穿不上。

其中一个细节是孤儿因为生活艰苦,在收瓜回家的途中体力不支,瓜车翻倒,周围的人非但没有帮他捡,反而哄抢偷吃他的瓜。

在家中他受尽兄嫂的欺凌,在外又遇到不幸的事情,这些更加让人同情他的悲苦遭遇。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

打开《陌上桑》,开篇便给读者以美好的感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让我们闭上眼睛,仿佛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春和日丽的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一抹朝阳温柔地照在林间的一座小楼之上,秦家漂亮的罗敷姑娘从小楼中款款走出,来到城南的桑林之中,又开始了她一天的采桑工作。

朝阳下的罗敷给读者的感觉是青春、明快、亮丽,“好女”二字道出了罗敷的美丽与可爱,当然“自名”二字却说明了罗敷也以自己的美而自负。

“自名”乃自比、自命之义,非自己取名。

因从东汉其他的民歌和后代诗歌中,我们可以断定罗敷并不是我们诗中女主人公的原名,它是当时美女的代名词,所以《为焦仲卿妻作》一诗中也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正如先秦两汉时代到魏晋时代称美男子为“子都”一样。

如果说开始几句只是让读者看到罗敷的背影的话,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让我们走近了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汉乐府1

汉乐府1

内容剖析
病妇嘱咐遗言托孤 男主人公彷徨无计 朴 素 而 忠 实 的 写 照

艺术特色
※ 真实具体的描写
※ 语语含情
作品赏析
十 五 从 军 征
十 五 从 军 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所编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萧统 所编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之名, 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 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 一般认为,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 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东汉末年中下 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 游子思妇之辞 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 现实. 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 情诗的成熟 的成熟. 情诗的成熟.
※ 《江南》 赏析(三种说法)
"劳动愉悦说" (朱东润本) "爱情隐喻说" --"鱼戏莲"图
① "鱼"为情爱的隐语,以鱼的多子象征 配偶的繁殖功能,可见古人对生殖的崇拜. "民歌中,隐语的例子很多,以鱼代替 配偶或情侣的隐语,不过是其中之一".(闻 一多《说鱼》) "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 于说男与女戏."(同上)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一、长于抒情,感时伤怀,意切情真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具有惊心动魄的真情美。

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融合的境界。

如《迢迢牵牛星》(之十),通篇写长空寂寥、河汉皎洁的秋夜景色,牵牛、织女二星一水相隔不能相聚。

而情在其中,表现了男女离別相思之苦。

又如《青青河畔草》(之二)用河边青草和园中绿柳构成的融融春色,寄托了“荡子妇”对久行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和烦闷。

又如《驱车上东门》(之十三)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凉景色,烘托出一种悲涼死寂的气氛,从而更适宜于表现诗人失望于现实的颓废感情。

这些都是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中,用特定的景色以烘托人物的情感。

感情是抽象的,要刻画离愁、别恨、哀伤、怨思等等,是不容易的,堆砌一连串的形容词也不会引起读者共鸣,《古诗十九首》却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

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从身体的消瘦(“衣带日已缓”)、容颜的衰老(“岁月忽已晚”)和实际的行动(“采芙蓉”、“引领”、“徒倚”、“垂泪”、“出户”、“入房”、“泪沾衣”)来显示久别愁思的痛苦。

又如:“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由看见的景物烘托出内心的悲伤。

2.借事寄情,委婉真切《古诗十九首》还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通过叙事渗透抒情,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古诗十九首》注重借鉴《离骚》的抒情性,同时“‘古诗’将叙事与抒情合二为一,词意婉转,诗思纤密,明显呈现出一种低回要眇的美学风貌。

”[4]古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那种单纯而优美的抒情性格。

如《西北有高楼》写士子失意。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色李方树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0级指导教师:严正道摘要:《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本文将围绕《古诗十九首》在抒情艺术上是如何通过自然朴素而情感饱满的诗歌语言、现实与人生相结合的抒情手法和塑造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抒情形象来表情、达意着手,体味《古诗十九首》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特色;语言艺术;抒情手法;抒情形象《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为了将这些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玩转动人,诗人在抒情艺术上给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一、自然朴素而情感饱满的诗歌语言具有“五言之冠冕”和“一字千金”美誉的《古诗十九首》绝非浪得虚名。

但是这种美誉并不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处处炼字斟酌,辞藻华丽,妙不可及,相反《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给我们带来的而是一种“真”。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的“真”首先表现为自然,它有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那种自然朴素的基本民歌精神。

但是“诗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语言”,自然朴素的语言往往不具高度的概括性,当然也不容易做到精粹,更不容易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那种情感上的饱满。

但是集民歌和文人语言两种血统的《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既做到了自然、淳朴而精粹,又做到了情感饱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抒情性。

为何《古诗十九首》“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胡应麟《诗薮》)④,是因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是文人,但是他们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民间底层,饱经人间沧桑,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熟识人民的生活和语言,自然而然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对民间文学自然也情有独钟,逐渐形成一种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汉乐府与_古诗十九首_的异同

汉乐府与_古诗十九首_的异同
其声音抑扬精妙瑰伟亦不易言矣歌曲调对歌辞的要求比较高为了适应音乐迅疾跃动的节奏每一曲的歌词都由字数不等长短不同的各种句式杂构而成12一方面由于音乐的要求另一方面则由于五言诗体尚未成熟因此乐府诗的形式是自由多样的相比较而言古诗十九首的篇幅都比较短而且都是整齐的五言诗可见古诗十九首是在乐府诗上进行了改进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在汉乐府诗歌的影响下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品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人生的艰辛和对命运的悲叹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13班固的咏史诗和张衡的同声诗都只是五言诗的尝试直到被誉为实五言之冠冕也的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五言诗才成熟我们不妨说汉乐府是古诗十九首的前奏汉乐府不断发展羁旅的游子都受到过较高的教育比较注重诗的韵律和形式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四言已经不能满足文人表达内心感受需求于是由杂言发展成为固定的五言诗体为五言诗体的成熟作出了很大贡献二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相似性若要说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本质上的相似性则要通过具体的作品进行对比汉乐府作品饮马长城窟行和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两者都是通过妇人的口吻表达对游子的思念可以分别从呼儿烹鲤鱼和与君生别离看出都是在家中的妇人等待着游宦在外的游子一个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家书另一个则是直接表明自己的处境即虽然和夫君同在阳世却不能相守其次此首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一样是整齐的五言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汉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规整的五言诗饮马长城窟行不仅仅是五言还运用了典型的顶真的艺术手法两首诗在形式上是一样的最后两篇作品的结尾更有惊人的相似性乐府诗为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古诗十九首则是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都是劝自己关心的人要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加餐饭是当时习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安慰别人的成语14可见两首诗的创作年代相隔的也并不久远当然两首诗在抒情和叙事的侧重方面有一定的区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妇人即使在梦中也没有忘记远行在外的丈夫忽然醒来却发现梦中人仍未归来语言文学研究112010年4月号上旬刊中辗转难眠不知远方的游子生活如何仕途是否顺利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汉代诗歌

汉代诗歌

精彩评述: 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 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卷上) 刘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 物,怊怅切情,实五仰之冠冕也。” (《文心雕龙》) 沈德潜:“《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 绝死生新故之感。中间或寓言,或显言,反 复低徊,抑仰不尽,使读者悲感五端,油然 善入,此《国风》之遗也。” (《古诗源》卷四)
第四章
汉代诗歌
重点提示: 本章主要掌握汉乐府民歌的源流及其成 就。《古诗十九首》的成就。 重点把握: [1]、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2]、《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 内容。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一、乐府的含义: [1]、乐府原是古代音乐官署的名称。职责主要是制 作乐谱,训练乐工和收集歌辞。它当始于秦代,汉 承秦制,汉代也有这个机关,但到了汉武帝时代, 规模得以大大扩展。这时乐府机关的任务主要是为 一些文人创作的诗制谱配乐,进行演奏,同时兼采 各地的歌谣。 采诗的目的: 一是“观风俗,知厚薄”,也就是通过民歌了解民 情,了解政策的得失,这是上古采诗以观民风的延 续。 二是为丰富乐府的乐章,以供朝廷朝会、宴饮、祭 祀等典礼以及娱乐之用。
方东树:“用笔之妙,翩若惊鸿,宛若 游龙;如百尺游丝宛转;如落花徊风, 将飞更舞,终不遽落;如庆云在霄,舒 展不定。此唯《十九首》、阮公、汉魏 诸贤最妙于此。”(《昭昧詹言》卷一) 胡应麟:“至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 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 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 动天地。”(《诗藪》)
附一:汉代诗歌的研究状况: 附二: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附三:综合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宋人郭茂倩的( )最受推崇,他按音乐 的不同将乐府诗分为十二类。 A《礼乐志》 B《乐府诗集》 C《诗品》 D《艺文志》 [2]、《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人徐陵所编 的( )。 A《玉台新咏》 B《乐府诗集》 C 《诗品》 D《礼乐志》

两汉乐府诗、古诗十九首

两汉乐府诗、古诗十九首

两汉乐府诗、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贫民的疾苦和富贵之家的奢华)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2.爱与恨的坦露与表白(爱情婚姻中的爱恨情仇)《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与《羽林郎》3.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表现(对生与死的感慨)《薤露》、《蒿里》、《战城南》《日出入》、《长歌行》、《练时日》、《华烨烨》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陌上桑》、《东门行》、《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爱憎,叙事与抒情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孤儿行》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诗经》古老的四言体,但大多数都以新的体裁出现。

这种新体有两种:一是杂言体。

如《孤儿行》既有“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又有“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另一是五言体。

这是汉乐府民歌的新创,如《陌上桑》即是完美的长篇五言。

4.浪漫主义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描绘,亦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

如《上邪》、《战城南》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

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至于《诗经》民歌中的作品,则很少有可以被正经地称为叙事诗的。

一些有一定叙事内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只有《氓》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的叙事诗。

但叙事中,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观的叙述来表达主观的感情。

所以我们说叙事诗在《诗经》民歌中还处在萌芽状态。

如果说《诗经》民歌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成熟,那么,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就是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中虽也有抒情诗,像《悲歌》、《古歌》、《白头吟》等,但占突出地位的还是叙事诗。

汉乐府本是“缘事而发”,因此,作品中多叙事。

一般来说,叙事的情况可分两类,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场面叙事,另一个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前者可以《上山采蘼芜》为代表,后者则可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叙述得比较详细,情节比较完整。

《上山采蘼芜》写的是“故人”在上山采蘼芜归来时与“故夫”相遇时一番问答。

但却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言语。

情节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鲜明的,表现了叙事的高度技巧。

至于《孔雀东南飞》,篇幅之长,叙事之纷繁,人物之众多都是古代叙事诗中无可比拟的。

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

”正是肯定了它作为叙事诗的成就。

作为叙事的基本方式,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不用或少用作者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多用故事中的人物的说话、对话来开展故事情节。

《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董娇娆》等都主要是依靠对话来开展故事、发展情节的。

《十五从军征》虽基本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但其中安排有老兵和相逢的路人的对话。

《孤儿行》一篇完全可以看作是孤儿控诉的话语。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语言生动而富于变化,避免了完全由第三者叙述可能产生的板滞的毛病。

总的来说,作为叙事诗的汉乐府民歌,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叙述条理清楚,次序井然,是属于成熟时期的叙事诗。

3、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特点。

汉乐府民歌在语言句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汉乐府的语言完全突破《诗经》的四言句式,更呈现出杂言的形式,《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各种句式错杂纷呈于一诗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句式都有。

这主要是由于乐府民歌来于民间,保留着很多的民间口语。

例如《东门行》中有“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的句子,连续四句中,句式起伏变化很大,当是人民口语的直录。

值得注意的是汉乐府虽然有长短不齐的句式,但也有整齐的句式,《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就是整齐的五言句。

还有一首《江南》,全首五言八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全用口语写出,描写生动,充满轻快活泼的情调。

“鱼戏莲叶间”以下四句接连铺接,不厌其烦,正是汉乐府用语的古拙淳朴处。

本诗的好处还在于诗中主要部分处处写鱼的活泼可爱,但却处处在写采莲人的欢欣愉快的心情。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盖美其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

”杂言的,长短句错落参差,保留着当时口语的自然、真率的特点;五言的,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一般来说,早期的乐府民歌多呈杂言形式,而五言的则多是比较晚期的作品,这说明五言诗这种新诗体是在乐府民歌中逐渐孕育产生起来的4、汉乐府寓言体的运用乐府民歌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言体的运用。

汉乐府里出现了几首寓言诗,这些诗比拟奇特,富于浪漫主义的情调。

寓言诗在《诗经》民歌中偶有运用,但只限于个别作品。

像《豳风·鸱鴞》,可以说是最早的禽言诗。

到汉乐府时,这种形式已经较多运用了。

在汉乐府民歌中禽鸟鱼虫都被写入诗中,作为寓言诗的题材,如《雉子班》、《乌生》、《艳歌何尝行》都以鸟喻人,《蛱蝶行》以蝴蝶和鸟喻人,《枯鱼过河泣》以鱼喻人。

有的是表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有的是表现爱情,但奇特的形式、奇特的内容,却获得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我们看《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百鹄,乃从西北来。

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

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

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

躇踌顾群侣,泪下不自知。

“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

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

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

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

”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最后两句是乐府中的套语,是配乐演唱时所加,与原诗内容没有关联。

前面全是托鸟言来比喻人间夫妻“生别离”的悲剧,这种夫妻不能相顾的惨剧,正是当时社会迫使劳动人民家破人亡的真实写照。

托禽鸟的遭遇来写人,构思奇特。

这几首禽言诗,虫言诗或鱼言诗不仅构思奇特,而且描写生动。

《蛱蝶行》写蝴蝶被燕子捉住去喂小燕,写吃食之前的小燕见到蝴蝶时是“摇头鼓翼”,《雉子斑》写小雉被王孙所捕,老雉绕车追行,反复叫喊“雉子”,悲鸣之声动人心魄。

这些都是劳动人民遭迫害情形的寓言化。

还有两首诗虽是寓言体,却是以树木喻人的,这就是《艳歌行》(“南山石嵬嵬”)和《豫章行》,也是想像颇为奇特的作品。

这些作品几乎都是揭露社会现实的,但却是寓言的形式,表现了汉乐府中带有丰富想像的浪漫主义情调的风格。

汉乐府民歌是自《诗经》民歌之后,我国诗史上民间文学创作的一丰硕成果,它对后代有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是现实主义精神影响了后代诗人。

他们拟写古题乐府,多数能反映社会现实,这是汉乐府民歌精神的继承。

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是《诗经》民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发扬光大。

其次,汉乐府叙事诗所表现出来的叙事技巧和手法也影响了后代叙事诗的创作。

沈德潜就说杜诗中的“三吏”、“三别”的叙事诗是“运以古乐府神理”(《唐诗别裁集》卷二)。

白居易、元稹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也是继承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写实精神。

另外,汉乐府的形式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则表现在五言诗的创立上,因为五言诗实际上源于汉乐府民歌。

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所谓古诗,这里是专指《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

在两晋南北朝时代,人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无主名的古代诗歌称为“古诗”。

萧统编《文选》时,从这些“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

现在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于东汉末年的桓、灵之时。

其作者,根据诗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来分析,应是一些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文人。

总之,《古诗十九首》并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它是东汉末年桓、灵之世的一些中下层文人的作品,当然其中有少数也可能是民歌,或者是由民歌改写的。

这从它常套用乐府民歌的句子可以看出。

《古诗十九首》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这几乎是古今学者所公认的事实。

刘勰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上)这里面的一些评语,特别是古人的一些评语,对其成就都是承认的。

它确实在我国文学史上把抒情诗推进到新的高度。

1、《古诗十九首》极善于塑造优美动人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一种鲜明、具体、生动的艺术画面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具体地说,意境就是作者所描写的画面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的密切无间的结合,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一种能浸透人心灵的艺术效果。

《古诗十九首》是情景交融的优美抒情诗。

《明月皎夜光》一首,前面八句看似纯然写景,但诗人提供给读者的一系列的意象是明月、促织、星、白露、野草、蝉、玄鸟,勾勒成一个悲凉枯寂的深秋的意境。

“时节忽复易”是主观感受,其作用是使景物与情绪浑然一体,并且很自然地转入对“同门友”的怨恨和伤时失志的悲哀的抒发。

《回车驾言迈》更是情景交融的例证: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前四句写的是春景,有东风,有百草,本是东风劲吹,百草繁茂,万象更新的景象。

但诗人用了几个饱含萧索情调的词——“悠悠”、“长道”、“茫茫”、“摇”,把可以写成欣欣向荣的春景写得悲意盎然。

仅仅读这四句,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那“涉长道”驾车回乡的游子的颓唐空虚和寂寞的心境,自然而然地由“东风摇百草”的景物引起“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的慨叹,“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的悔恨和“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悲哀。

这四句真可以说是写景的绝唱。

《古诗十九首》的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与后世的一些山水诗(如谢灵运的一些诗)的先写景后抒情、说理和写景割裂的手法具有天渊之别。

2、《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的成就还表现在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