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十大困惑及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医十大困惑及建议
就医时,患者总渴望能有一个祥和的就医环境,对医院、医生也充满了殷切的期待和信赖。然而在就医中,患者却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为了帮助患者解决或减少这类困惑的发生,年终岁末本版特精心编辑了这篇文章,希望患者能对今后的就医行为有个理性的选择。
困惑一:等候时间长、看病时间短
读者心声:看一次病身心疲惫,先是花两三个小时排队,体力上累。可到了医生面前,却往往是三五分钟就结束了。
医生建议:病人就医的最大困惑,就是所谓的“三长一短”问题,即挂号候诊、化验检查、取药治疗的时间长,见医生谈话的时间短。要想解决此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解决“就医扎堆”问题,真正做到分级医疗,即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二是病人要改变就医心理,小病不一定要到大医院看。三是在病人过于集中的医院或一些特色科室,可尝试预约挂号、分段挂号等,以分流病人。
困惑二:有问题不敢问,问了也往往得不到医生的正面回答
读者心声:总期待医生能对病情多做些解释,但医生大都疏于这么做。要么对病人的问题只当没听见,要么三言两语草草打发,要么说上一堆专业术语,让人云里雾里的。
医生建议:这种现象主要是医患双方医学知识的差异与沟通的技巧不足所致。这一问题的解决,医生的作用更重要。掌握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应是医生的基本功,而病人呢,对医生要多些信任,提问题要有针对性,避免让医生回答过于绝对的问题。平时可多看些医学科普文章,以积累医学知识,便于领会医生的解释。
困惑三:医生亲自检查越来越少,化验和仪器检查越来越多
读者心声:一看病,医生没问几句便呼啦啦开出一堆化验单、检查单。看个头疼要查CT,看个咳嗽要拍片子……“先查了再说”似乎是医生的口头禅,却很少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叩一叩。
医生建议:一个高明的医生,一定是一个鉴别诊断水平很高的医生,但在做出正确诊断之前,必定要做一些有的放矢的检查,包括医生对病人的查体和有关化验、仪器检查。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是加强医患间的彼此信任。查体,应作为医生的基本功来考核,医院认真抓,医生刻苦练。但病人究竟该做哪些检查,应视病情及实际情况而定。
困惑四:小毛病,大处方
读者心声:一个普通感冒或腹泻,一去医院少则开两三百元钱的药,多则八百上千;明明能用便宜药,偏要开贵的;明明是同类的药,却会开上两三种。
医生建议:“小毛病,大处方”主要归因于病情本身比较复杂和药物需要合理配伍。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器官和系统是相互密切关联的,某一种疾病的发生并非如人们所想象那样是孤立存在的。明确诊断疾病,是解决这种现象的根本前提;其次是科学用药。
困惑五:除了查房,住院病人很少能见到医生
读者心声:看门诊时得不到医生的仔细关照,住院了,总该有机会跟医生详细问问了吧。可除了查房时医生会照个面,例行公事地问两句,平时难见人影。
医生建议:这种情况除少数医生责任心不强外,住院病人很少见到医生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每一级别的医生管理的住院病人较多,医生分到每一个病人身上的时间有限;而且医生需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危重和病情变化较大的病人身上,对于病情稳定的病人,医生只需要每天查房就可以了解其病情。第二,医生除了查房,还要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讨论,制定针对性的诊治方案。第三,医生每天还有大量的会诊工作等等。
因此,病人要充分利用查房时间,与医生沟通有关病情的问题。
困惑六:个人隐私得不到尊重
读者心声:在对一些隐私部位进行检查或治疗时,有的诊室门大开,或其他人员进进出出,或让实习医生前来“参观”;医生问话时,旁边围了一群人旁听。
医生建议:病人的隐私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由其自行决定,可向丈夫(妻子)、父母、朋友保密,但一些与疾病、孕育有关的隐私,如流产史、性行为等,应如实告知医生,否则有酿成不良结局的隐患。作为医院,应尽力营造一个为保护病人隐私的诊疗环境。
困惑七:专家门诊质量不高,甚至名不符实
读者心声:不看专家门诊怕耽误病情,看专家诊吧,不仅费用直线上升,有时还会感到失望。因为并没感到专家的技术有什么特殊和高明之处,有时感到他们还不及普通门诊的医生看得好。
医生建议:病人要淡化“专家情节”,大可不必什么病都找专家看。因为人们大多得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看普通门诊即可解决问题。另外,专家门诊因受到病人的青睐,病人较多,可能会导致专家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病人交流,从而影响了诊疗质量。
此外,专家是指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者,但有的专家徒有虚名,甚至还有假专家欺世盗名。有一些医院出租科室,就像商场出租柜台一样。病人对此要有所警惕,切莫盲目相信或崇拜所谓的专家而上当受骗。
困惑八:花了很多钱,也治了很长时间,病还是不好
读者心声:最怕听,但医生最爱说的话是:你这病要终身服药,只能控制,无法痊愈;按照医生的指示,买了那么多药,却治不好病。
医生建议: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医学仍然存在着很多我们无法解释、无法解决的难题。二是疾病治疗时间的长短和花费主要取决于病人的病情。病情越复杂、越严重,则治疗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花费越多。三是任何药物的治疗,都是通过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来体现,都需要时间来实现。
解决这个矛盾,一是依靠医生不断提高水平,提高确诊率和治愈率;二是医学界要不断探索,提高医学水平。而病人要对疾病的转归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否则过高的期望值容易使人心烦气躁。
困惑九: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告”还是“闹”成为不得不想的问题
读者心声:出现医疗纠纷时,病家上告,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事故鉴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病家大多败诉。如果病家去医院闹一闹,或许能更快更方便地获得赔偿。
医生建议:按理说,出现医疗问题首先应与医院协商解决。如医院解决不了,可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实在不行,再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困惑十:病历像天书,实在难认
读者心声:病人将病历上的“疝”看成“癌”而吓出一身汗;忘了该怎么服药,想看看病历上怎么写的,看了也是白看……这种“天书”病人看不懂,别家医院的接诊医生也看不懂,到底能派什么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