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异常反应

合集下载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预防接种是由专业人员或经过培训的医疗卫生人员,根据疫苗说明书,掌握疫苗的性能及特点,采用预防接种方法,将合格的疫苗直接在受种者体内接种。

目前我国儿童必须要接种的一类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等,通过接种这些疫苗可以使儿童获得一定抵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提高儿童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在给孩子接种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孩子在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要观察孩子有无不良反应1、局部红肿(1)局部红肿的程度在0.5-l cm之间,多见于上臂外侧。

接种后2—3天内,红肿逐渐消失,然后再形成硬结,局部可出现硬结周围红肿。

个别小孩可在接种部位出现暂时性硬结,2—3天内消失。

(2)接种部位出现的硬结是暂时性的,一般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如果硬结处有压痛,经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在接种部位有化脓性感染也是局部红肿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必须到医院诊治。

(3)如果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硬结较大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2、发热(1)轻度发热一般无任何不适,但在接种后24—48小时内,如果患儿体温达38.5℃以上时可以吃退热药。

如果高热不退者可适当选用物理降温或应用退烧药物(如物理降温无效时应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一般不要给宝宝洗澡,以免受凉导致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2)如果孩子持续发热或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的方法。

也可用退热贴或冰枕等物理降温方法进行降温,但降温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防止因过度降温而发生体温过低等情况。

(3)接种疫苗后应多给孩子喝水,以保证血液循环畅通、预防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或休克。

但不要吃得太多、太饱,以防食物进入血管或发生呕吐。

3、全身不适(1)一般反应: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这类反应一般持续1—2天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的损害并不⼀定都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怕,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关系,只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的内容:1、病例的发⽣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的;2、受种者机体产⽣⼀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的损害或⾏为异常;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怀疑病例的发⽣与预防接种有关。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类型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分,经过调查分析,按其发⽣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因性反应、原因不明。

三、什么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

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体来说,都是⼀种⼤分⼦的或异体物质,个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四、什么是预防接种的⼀般反应?在预防接种时或预防接种后发⽣的,由疫苗本⾝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过性⽣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般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和全⾝反应两种。

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异。

⼀般反应的特点:反应程度局限在⼀定限度内,除个别⼈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般不会影响正常的⼯作、学习或⽣活。

反应过程是⼀过性的⽽不是持久性的,⼤多在2-3天即可恢复。

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后遗症。

⼀般反应,有⼈称为正常反应。

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临床表现与诊断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皮疹 、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等一般反应,以及晕厥 、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等严重反应。
对于一般反应,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密切观察受种者的 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对症治疗。对于严重反应,如过敏 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等,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以避免病情恶化。
康复关怀
为受影响的儿童提供康复 关怀,包括康复训练、心 理咨询等,帮助他们尽快 恢复健康。
社会支持
动员社会力量,为受影响 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物质 和精神支持,帮助他们度 过难关。
03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 与控制
疫苗质量与冷链管理
疫苗采购、运输和储存
确保疫苗从生产厂家到使用机构的整个过程都严格遵守冷链管理 规定,保证疫苗质量。
确保接种安全。
接种后观察
在接种后,留观30分钟,观察 儿童是否有异常反应,及时处
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报告
接种后监测
密切监测接种后的儿童,及时发现和处理疑似预 防接种异常反应。
报告制度
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主 管部门报告疑似病例。
调查与诊断
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调查和诊断,明确 原因和责任。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一般反应 和异常反应两类。
发生机制与原因
预防接种是将疫苗等生物制品引入人体,通过人体的自然防 御机制激发机体产生抗体,从而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个 体差异、疫苗本身特性、接种程序等因素有关。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 预案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 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AEFI 一般反异常反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及调查处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及调查处理

(二)、异常反应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异常反应 定义为: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 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 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异常反应特点
由疫苗固有性质引起,包括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 艺、疫苗中的附加物等。.
接种的疫苗是通过检定机构检定合格的疫苗。 接种实施过程正确、包括疫苗运输、储存、免疫程序和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及调 查处理
概念
疑似异常反应 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称群体性反应) 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预防接
种事故(简称事故)和心因性反应
一、疑似异常反应的定义
疑似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 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 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 关的反应。
三、疑似异常反应的分类
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 事故 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 不明原因性反应
(一)、一般反应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固有的 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 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 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 乏力等症状。
一般反应的特点
接种操作等各方面均无过错。 发生率极低,但反应相对较重,需要临床处置,绝大多
数的异常反应经过临床治疗后不留永久性损害。 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对异常反应的补偿采取的是一
种无过错补偿机制
(三)、事 故
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或者由于在预防接 种实施过程中违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 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 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六)、不明原因反应
不明原因反应是指疑似异常反应经 过调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仍不 能明确的反应。
疑似异常反应的报告

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诊断及处理细则

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诊断及处理细则

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诊断及处理细则一、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二、预防接种反应、事故和偶合其他疾病的诊断及处理(一)一般反应和加重反应(二)异常反应1.晕厥2.无菌性脓疡3.变态反应:血清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局部过敏性坏死反应、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4.牛痘接种后的异常反应(三)卡介苗接种后的强烈反应和接种事故(四)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有关的病例(五)加重原有疾病或引起复发(六)事故(七)偶合其他疾病。

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诊断及处理一、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对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在每次接种后均需及时了解反应情况,并做好处理准备。

尤以普遍开展预防接种时更是如此,一旦出现异常反应或事故应立即调查处理和上报。

县(区)卫生防疫站对每例严重的异常反应和事故均需进行个案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长姓名、住址、单位名称。

2.接种制品的名称、批号、失效期、生产单位、接种部位、接种途径、接种日期时间、针次、剂量、接种单位、接种者姓名、制品检定结果。

3.既往史:接种前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过敏史、神经、精神病史、以往预防接种史(包括本制品的以往接种史)及反应。

4.家族史:有无癫痫、脑病、惊厥、过敏史等。

5.反应出现时间: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包括主诉和体征。

6.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情况。

除常规检查外应包括免疫功能测定,细菌、病毒的分离等。

7.处理经过:门诊治疗单位,初诊日期,住院日期,医院名称、住院号,治疗经过,转归:痊愈、后遗症、死亡(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病理解剖情况)、就诊单位诊断,与这次预防接种的关系。

8.制品保存情况,接种的环境、操作情况和器材消毒等情况。

9.同时、同地、同批或同支苗接种人数及反应情况,接种者当天接种人数及反应情况可结合当时当地未接种同种制品的对象的健康情况;当地或周围有无传染病流行及接触情况。

10.调查人员意见:可能发生反应的原因分析、反应类型、调查者、调查日期。

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体系,为及时、准确地诊断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提供了依据。
研究热点与趋势
01
新型疫苗的研究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疫苗的研发成为研究热点,旨在提高疫
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2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早期预警与干预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早期预警和
出现。
宝宝在接种时可能因为 紧张或疼痛而突然晕倒。
极少数情况下,疫苗接 种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偶合症
偶合急性感染
偶合症的预防与处理
宝宝在接种时已经潜伏感染,接种后 疾病突然发作。
家长应留意宝宝近期健康状况,如有 异常及时就医。
偶合其他疾病
如感冒、肠胃炎等,与疫苗接种时间 相近,但并非疫苗引起。
心因性反应
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
contents
目录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概述 • 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类型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案例分析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科研进展
01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受种者在 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 的无关的反应或事故。
社会救助与关怀
对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导 致生活困难的儿童家庭, 给予社会救助和关怀,帮 助他们度过难关。
04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案 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儿童在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出现 高热、抽搐等症状,经诊断为预
防接种异常反应。
案例二
某儿童在接种脊灰疫苗后出现皮疹、 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诊断为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
05

几种常见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处置方法

几种常见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处置方法

几种常见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处置方法1癔症和群发性心因性反应1.1瘠症1.1.1临床表现:见表1。

11.1.2治疗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如果病人在丧失知觉时可用棉球蘸少许氨水置于鼻前,促其苏醒。

苏醒后可酌情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成人每次2.5—5mg, 儿童每次0.1—0.2mg/kg。

暗示治疗收效最佳,如注射生理盐水和给维生素的同时结合心理暗示;也可用物理治疗,如针刺人中,印堂,合谷等穴位或应用电针治疗。

尽可能在门诊治疗,尽快予以治愈。

对发作频繁而家属又不合作者,可考虑请精神神经科医生会诊处理。

1.2群发性心因性反应1.2.1临床表现群发性心因性反应为预防接种后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

临床症状见表1。

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但体检无阳性体征。

具有以下特点。

(1)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多数起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临床经过。

(2)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并可相互影响,诱发症状。

(3)发作短暂:绝大多数病人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运动障碍5-20分钟,精神、感觉障碍10―30分钟。

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可达1小时或更长。

(4)反复发作:患者症状可反复发作,表现可以完全一样,发作次数2—10次不等,少数发作次数更多。

(5)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不符,无阳性体征。

(6)女性、年长儿童居多,发病者均属同一区域,处同一环境、同一年龄组在同一时间发作,并受同一种精神刺激引起。

(7)预后良好。

1.2.2防治对策及措施(1)宣传教育,预防为主:平时要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应讲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原则,使受种者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出现反应后思想紧张和恐惧。

应尽量避免在温课应考,精神过于紧张时进行预防接种。

注射时避免一过性刺痛而引起的晕针,避免在空气不畅通场所,疲劳或饥饿进行接种。

常见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常见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诊断标准
01
02
03
明确的症状和体征
受种者在接种后出现明显 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 局部红肿、恶心等。
流行病学资料
受种者接触过患有相关疾 病的人群或地区存在相关 疾病的流行。
实验室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受种 者存在与预防接种副反应 相关的指标异常。
诊断工具和技术
问诊和体格检查
通过问诊和体格检查了解 受种者的基本健康状况和 症状。
分类
预防接种副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 常反应两大类。一般反应包括局部红 肿、发热、疼痛等;异常反应包括过 敏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
发生率和原因
发生率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并非零风险。根据不同疫苗和个体差异,发 生率有所不同。
原因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接种操作、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 关。例如,疫苗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接种过程中的消毒不严格可 能引发感染等。
情。
补充水分
鼓励接种者多喝水,以补充体 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饮食调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 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特殊处理原则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给 接种者开一些药物,如解热镇 痛药、抗过敏药等,以缓解症
状。
特殊护理
对于一些严重的副反应,如高 热、抽搐等,需要特殊护理, 如物理降温、吸氧等。
常见预防接种副反应 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目录
•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概述 •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诊断 •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处理原则 •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预防和控制 • 案例分析
01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预防接种副反应是指在进行预防接种 后,由于疫苗本身固有的特性,以及 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使受种者发 生的轻微、短时间的机体反应。

预防接种反应类型

预防接种反应类型

预防接种反应类型
1、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意、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3、疫苗质量事故是指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接种事故是指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损害。

5、偶合症是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6、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群体性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痰苗本身所固有特性无关。

卡介苗的接种反应及处理

卡介苗的接种反应及处理

卡介苗的接种反应及处理在预防接种工作中,时常会发生一些预防接种反应,现就卡介苗接种后出现的常见反应和异常反应症状和处理方法做简要介绍,供参考,请根据临床症状结合临床医生处理。

1、一般反应临床表现:接种后2-3天,接种处皮肤略有红肿,可隆起一凸痕,约30分钟后消失,为非特异性反应。

后2-3周局部发生红肿、丘疹状浸润硬块,平均直径10mm左右,逐渐软化成白色脓包,可自行破溃,8-12周后大部分愈合,痂脱落后可在局部留一永久性凹陷性瘢痕,此为特异性反应。

一般整个过程持续2-3个月,无全身反应。

治疗:一般不需处理,注意局部清洁,防继发感染,脓疱或浅表溃疡可涂龙胆紫。

2、加重反应(强烈反应)临床表现:局部脓肿直径大于10mm,并且大于12周不愈,或接种处形成直径达10mm以上较深溃疡。

临床表现基本上与一般反应相似。

治疗:(1)小水泡小脓疱涂抹龙胆紫。

(2)大水泡或大脓疱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渗出液,涂龙胆紫,不可切开引流。

(3)溃疡;用异烟肼粉或利福平粉涂撒溃面,无菌纱布包扎。

3、异常反应1】、卡介苗引起的瘢痕疙瘩(瘢痕瘤)临床表现;为结缔组织增生,纤维组织过度增长,病程缓慢,在接种后1月或数月缓慢发生,也有在接种后2-6年发生的,早期病变呈蜘蛛痣样的毛细血管增生,逐渐扩张增多,局部红肿显著,纤维性瘢痕逐渐高出皮面,瘢痕疙瘩大小不等,有小于10mm×10mm者,也有大至10mm×20mm 者,极个别可大至30mm×40mm或更大。

高出皮肤1-5mm或更高,坚韧而有弹性。

如瘢痕疙瘩较小(10mm以内)其颜色与正常皮肤无差别,此多属静止期,达到一定大小不再生长增大。

卡介苗瘢痕疙瘩禁忌手术治疗。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下方法可供参考,或咨询临床医生:(1)、静止期用含普鲁卡因的%氢化可的松乳剂做贯穿注射,每周一次,3-10次为一疗程。

(2)、异烟肼液100mg/2ml或300mg/6ml,加氢化可的松和%普鲁卡因混合做瘢痕疙瘩内注射,每周2次,10-60次不等,4-5个月。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1)一般反应:接种后发生,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①全身反应: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发热<37.5℃要加强观察,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受种者多饮水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伴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较重的反应如高烧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采取对症治疗,适当给予解热镇痛药[3]。

②局部反应:接种部位局部红肿直径<1.5cm为弱反应、直径1.5~3.0cm为中反应、直径>3.0cm为强反应。

a.皮内注射:接种卡介苗2周后,局部先出现红肿,以后会化脓并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2个月后形成瘢痕。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应禁用热敷消肿。

b.皮下注射:接种疫苗12~24小时内,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和轻度肿胀,根据红晕的大小分为弱反应(1.5cm以下)、中反应(1.5~3.0cm)和强反应(3.0cm以上)。

以上局部反应不需处理,一般在接种后48~72小时内消退。

较严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和减轻疼痛。

常见局部反应多由接种百白破疫苗所致,由于百白破疫苗中古氢氧化铝,是一种颗粒较大的吸附剂,吸收比较缓慢,因此,注射前须震荡摇匀。

另外,因注射部位不正确或因注射过浅等原因引起注射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导致无菌性化脓。

c.肌肉注射:接种含吸附剂的生物制品后,少数儿童局部可出现硬结,这种情况一般不需处理,3~4天会逐渐消退,严重时也可用热敷方法。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①晕厥(晕针):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晕针,应马上使其平卧,保持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即可缓解。

严重者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可注射氟美松4mg或0.1%肾上腺0.3~0.5ml并严密观察病人BP、T、P、R的变化,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一、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下列情况,应作为AEFI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1、24小时内发生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大疱性多形红斑)、晕厥、癔症。

2、5天内发生的发热(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

3、15天内发生的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局部过敏反应( 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4、3个月内发生的臂丛神经炎、疫苗相关麻型脊髓灰质炎。

5、卡介苗接种后1一12个月发生的淋巴结炎或冰巴管、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6、任何时间发生和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或组织器宫损伤、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

二、建立异常反应登记本,并设专人负责。

三、AEFI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反应等。

四、发生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五、AEFI报告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监护人、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接种日期、接种剂次、反应发生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及经过、就诊日期、就诊单位、初步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日期、报告人等。

六、AEFI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发现AEFI后应在24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应在2小时内逐级向县、市、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七、AEFI应以电话或传真等最快方式进行报告,并做好AEFI登记。

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

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

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
1.依据《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

2.一旦发生疑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及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

3.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向县疾控中心报告,重大疑似异常反应(死亡、残疾、群体性)应在2小时内以报告卡或电话形式上报,经核实后,疾控中心进行网络直报。

4.预防接种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加重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和接种事故五种类型。

接种单位在预防接种过程中,若发生接种反应要详细记录接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产地、批号、有效期和疫苗保存情况)、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时间和人数。

详细收集临床资料、疫苗资料、接种资料等。

5.对严重异常反应要及时采取现场急救措施,并及时送上级医疗机构救治。

6.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

因接种异常反应造成的医疗纠纷,其异常接种反应和接种事故的诊断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异常接种反应专家诊断小组进行诊断。

7.群体接种进行过程中,如出现接种反应,应及时将患者与其他受接种者隔离,再进行对症处理,避免人为造成紧张气氛,防止群发性癔症。

8.明确诊断的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等)
应做好记录备案,除外的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均需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异常反应
作者:苗良
来源:《大众健康》2002年第07期
我们所说的预防接种就是将疫苗等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使机体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以达到预防相应疾病的目的。

但是,各种生物制品对于人体来说毕竟是一种异物,接种后机体在产生有益反应的同时,有时也会产生一系列无益的副反应。

多数情况下,一些人接种疫苗后会引起发热、注射局部红肿、疼痛或出现硬结等炎症反应,我们称这类反应为一般反应,也叫正常反应。

这是由疫苗本身的性质引起的(各种疫苗均可引起),多为一过性的,不会造成组织器官不可恢复的损伤。

这类反应往往不需处理,一般2~3天可自行恢复;对于反应较强的个体亦可单纯对症治疗,如降温或局部热敷等。

个别人接种某种或某些疫苗后可能发生与一般反应性质及表现均不相同的反应,如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发生的无菌化脓;接种乙脑、麻疹等疫苗造成感染扩散等。

这类反应我们称之为异常反应。

这类反应症状有时可能很严重,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异常反应的发生与受种者体质有密切关系,过敏体质者或免疫缺陷者往往更容易发生,这在广泛的预防接种中是一种可见的现象。

无论一般反应或异常反应,在大规模的人群接种中客观上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所以,受种者或儿童家长应主动向医生提供个体健康状况及既往免疫情况以减少上述两类反应的发生。

同时,儿童家长或受种者应正确认识接种的异常反应,一旦发生应正确处理,及早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减小异常反应的危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