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观照共31页
语言文字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
语言文字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和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象与符号,这些文化意象与符号成为表达思想、感情、信仰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汉字、成语、诗词、民间故事等方面,探讨我国语言文字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以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一、汉字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表达中华民族思想感情、文化传统的重要工具。
汉字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主要表现在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
1.字形:汉字字形优美,内涵丰富。
许多汉字都具有图形化的特点,如“山”、“水”、“日”、“月”等,这些字形直观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象的认知。
此外,一些汉字通过组合部首、笔画,形成独特的结构美,如“森”、“众”、“品”等。
2.字义:汉字的字义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多汉字起源于生产生活、祭祀活动、军事战争等方面,如“农”、“牺牲”、“战”等。
这些汉字的字义不仅反映了古人的生活状态,还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字音:汉字的字音是文化意象与符号的重要载体。
汉字的读音与意义往往相互关联,如“悲”、“鄙”、“辈”等字,读音相近,意义上存在一定联系。
此外,汉字的声调、韵母等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成语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成语是汉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成语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主要体现在寓言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方面。
1.寓言故事:许多成语源于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
这些成语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传递了古人对道德、哲理的感悟。
2.历史典故:成语中的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草木皆兵”等,反映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事迹。
这些成语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神话传说:部分成语源于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
这些成语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以及对英雄事迹的传颂。
三、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璀璨明珠。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
2010.09论经纬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在各方面、各层次都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改革,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桥梁的语文课程改革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学生学习的主科之一,从国家到地方、从老师到学生应该说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社会各界对语文学科的责骂声也是最大的。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应该多说、多写、多看、多想才能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而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些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古典名著,却往往被老师和家长当作是“读闲书”、“不务正业”而加以制止,这样就算是再有兴趣、再有文学天赋的学生也会被这种“高压政策”磨得兴趣全无。
那么,就剩下语文课本上那薄薄的几篇课文了,这几篇课文还往往被老师嚼成了渣,再“喂”给学生,还有什么营养可言?至于中、高考则更是问题多多、弊端种种:从西方引进的、广泛流行的客观题或者变相的客观题(主观题客观化)充斥于语文试卷,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独特性在苍白的语文试卷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作文,这一最能反映语文能力高低的考察方式却只占整个试卷分值的五分之二,老师们在讲评作文时似乎更热衷于对写作“技巧”和写作“规律”的研究,殊不知,这种枯燥无味的“技巧”和“规律”恰恰是摧毁兴趣的最有效武器,而广泛的阅读和浓厚的兴趣才是学好语文的真正法宝。
正因为当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所以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们纷纷出谋献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诸如“快乐语文教学法”、“语文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绿色教育”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反映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但是却收效甚微,有的只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有的在现行体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一方面是大声疾呼要解决问题,一方面又是成效甚微,那么,在这种矛盾面前,我们该怎么办呢?在当今的教育改革更多地热衷于瞄向西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为冷静、更为理性的思考呢?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我们应该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汲取和继承一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来观照现在的语文教学以拓宽语文教育改革的渠道,使其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中国的语言文字课件
甲骨文
中国的语言文字
• 金文 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时盛行青铜 器,帝王及贵族常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用以记 功记事,这些器物连同上面的文字留传后世。上 古时代金铜不分,铜也可以称金,因此,铜器上 的文字被称作金文。商周青铜器虽经历史沧桑毁 损不少,但保留下来的也很多,宋代以来出土的 就有10000件以上,上面有4000多个单字,现在已 被识读的有1000多个,其中商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较少,西周的文字较多。金文的笔画丰满粗肥, 其字形早期跟甲骨文相似,后期图画痕迹降低, 符号化程度有了提高。由于早期金文的年代跟甲 骨文差不多,因此,金文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 一。
brother-in-law
中国的语言文字
文化对汉语语用的影响
中国的语言文字
• 二、语言结构
•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占优势,书写形式是一个方 块字;汉字合形、音、义于一体,没有拼音文字 那样的复杂形态成分,这些特点使汉语的语言单 位组合先天就具有灵活、机动的性质。
• 汉语的组词方式灵活,语词之间只要语义搭配, 事理明白,就能粘连在一起,不受形态成分的拘 束。汉语的词义功能也很灵活,古汉语中有许多 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形容词可用作动词,名 词、动词可作为状语, 虚词与实词可以转换;现 代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可直接充当句子的主语、 宾语,而不必像印欧语那样先改变其成分,使其 具有名词性才能充当主宾语。
中国的语言文字
许慎和《说解字》
中国的语言文字
1 h 2 西 g 官 8 t 0 b u汉 志 9 t 0 a6 p 9 n的 雄 0 : - z7 / 0 h白 0 / 9 iw - x玉 w 3 iw 0 o剑 格 ( 图 )
“琫”和“珌”
中国的语言文字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六章中国的语⾔⽂字⽂化第六章中国的语⾔⽂字⽂化语⾔⽂字的⽂化特征表现在:语⾔⽂字既是重要的⽂化事象,⼜是⽂化的载体。
语⾔是重要的⽂化事象,指的是语⾔的诞⽣意味着⼈类⽂化的诞⽣,⽂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的发展。
语⾔是⼀种有特殊性的⽂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不同的语⾔代表的是不同的语⾔习俗,如因汉语特点⽽形成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习俗,不同的语⾔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
语⾔所造成的⽂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们的⽣活之中,成为社会⽂化的⼀部分。
另⼀⽅⾯,语⾔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化事象联系在⼀起,社会政治、⽂化对语⾔的发展和使⽤起着直接的影响。
⽂化对语⾳、语法、词汇有影响。
语⾔是⽂化的载体,同时⼜促进其他⽂化事象的发展;⽂字也是重要的⽂化事象;⽂字是⽂化的载体,服务于⽂化,同时⼜促进⽂化的发展。
语⾔是⽂化的代码,⽂字对语⾔的记录,突破了语⾔在时间、空间⽅⾯的局限。
离开了⽂字,许多⽂化事象不可能传播和传承。
⽂字对⽂化的记载,可以使后代⽂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
⽂字对⽂化的促进作⽤,也表现在⽂字对语⾔发展的影响上。
现代中国境内的语⾔种类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的语⾔却⾄少有80多种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语⾔、⽅⾔、⼟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的多种语⾔可归属为哪五⼤语系根据语⾔之间有⽆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现代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的语⾔归属为五⼤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汉语七⼤⽅⾔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有许多地域变体—⽅⾔。
现代汉语有七⼤⽅⾔:北⽅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政策汉语、汉字虽然被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语⾔、⽂字,但它们并没有凌驾于其他民族语⾔之上的特权。
中国民族语⾔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和发展⾃⼰的语⾔⽂字的⾃由”。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语言文字
第五章 语言文字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地域方言
第一节
百变汉字
第二节
文字趣说
第三节
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地域方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千 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产 生的移民、语言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 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各种 方言。
谥号 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 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23
(二)称谓
“六亲”,即六种亲属,泛指父、母、兄、弟、妻、子。 “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也称“五常”。
24
(三)称呼方式
1 称籍贯:如唐朝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其为孟襄阳。 2 称郡望:望即郡中的贵显氏姓,如魏晋时清河的张姓、太原的王姓。 3 称官名:如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 4 称爵名:爵位是贵族的封号,一般皇族封王,其他贵族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5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6 称行第:行第即兄弟排行的次序。 7 称谓自家人:“家”用以称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用以称自己的卑幼亲属。 8 朋友称谓:金兰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贫贱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搭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6种:
1 左形右声,如:清、松、城、渔、狸、情、描、帽、纺。
2 右形左声,如:鸿、领、救、战、郊、放、鸭、飘、歌。 3 上形下声,如:露、花、岗、草、笠、芳、窥、景、箱。 4 上声下形,如:烈、忘、警、恭、剪、堡、帛、贷、盒。 5 内形外声,如:闻、闷、辫、辩、问。 6 外形内声,如:圆、阁、衷、病、赶、厅、近。
中华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蕴藏丰厚,而且组成元素庞多,涉及到政治、思想、精神、生活、信仰等领域的各个方面: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一、图腾祥瑞文化主要存有龙、凤,麒麟、灵龟等。
龙就是中华民族的寓意,我们都就是龙的传人。
龙也代表男性、皇权、阳刚。
凤则代表女性、母仪和美丽。
龙凤呈祥代表夫妻恩爱人与自然。
麒麟、灵龟都就是龙族,祥瑞寓意。
二、思想教育文化中华本土思想教育文化主要存有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唐朝又从印度引入佛家文化即为释迦摩尼佛法,再分出来缩写“儒道释”或“儒释道”。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儒家代表作品主要有《大学》《中庸》《论语》等。
儒家文化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爱'。
道家文化以就是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的代表作品主要存有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也叫做《华南经》。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展开剩余83%佛教文化就是释迦摩尼创办,源自印度,他的文化精髓就是“功德”。
三、音乐戏曲文化我们的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存有:一就是以传统乐器弹奏的知名传统曲目。
乐器主要存有琴筝、二胡、唢呐,笙、锣鼓等。
二就是各地各派戏曲,它的特点就是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变成,在共同具备的性质中彰显其各自的个性。
距今约存有三百六十多个戏曲剧种,从全国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的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喻为中国戏曲三鼎甲。
四、中国的书画、剪纸艺术。
1、中国的书法就是全人类独一无二的艺术。
也只有中国的文字可以用艺术的形式书写出。
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
书法字体,又分成行书、草书、楷书、燕书、篆书五种。
书法采用的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房四宝,即为笔(毛笔)、墨(墨汁)、纸(毛笔)、砚(砚台)。
2、绘画主要是水墨画即国画。
中国语言文字课件
语法基友很大的稳定性 基本格局:主 + 谓 + 宾
虚词是汉语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法 发展过程中变动较大的部分。汉语虚词中表示关 系的连词、介词和一部分助词,大多是实词虚化 造成的。例如,“以”最早是动词 ,后来虚化为 介词。
世界上语言大约有5000种,其中汉语是 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 发展水平较高的语言之一,约占直接人口的 1/5。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语言之一, 另外六种语言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序
词汇——语音——语法
据郭宝均《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中表达 衣、食、住的只有15个,金文中累积到71个,汉代《说 文解字》中增加到297个,几乎是甲骨文的20倍。字的增 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词的增多。
汉语词汇在语音形式上的发展规律是由以单派生为主, 逐渐变为以双音合成为主。如“月—月亮”、“石—石 头”、“天—天空”现代汉语复音词居多,其中占大多数 的是双音词。双音合成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汉唐至现 在,双音合成词一直在持续增长。 汉语中海油一种连绵词,例如“徘徊”、“犹豫”、 “淋漓”,这些双音词或双声,或叠韵,带有音乐美,一 般用来描写各种情状,诗词和韵文中更为常见,带有浓厚 的汉语特色。
汉字的基本发展轨迹大概是:模拟刻画符号、原始象 形文字(含早期甲骨文,距今8000年)、陶文、甲 骨文(殷商)、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大篆(战 国时代秦国)、小篆(秦朝标准字体)、隶书(分为 秦朝日用字体的秦隶(古隶)和汉代的汉隶(今隶)、 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草 书(分为东汉章帝时期的章草,东汉末年的今草和唐 代的狂草)、行书(东汉末年)、宋体。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还是一个多文种的国 家,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 中国的文明在黄河流域诞生,它是独立发展的。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独立产生的,它和 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和克里特文 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语言与文化》课件
03 语言与文化在教育中的体 现
语言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表 达和传递。在语言教学中,应充分融 入文化背景和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运用语言。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能力,避免文 化误解和冲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尊重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
如何推动语言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语言与文化传 承和发展的投入,提供资金、技术和 人才支持。
鼓励创新和发展,将传统语言和文化 与现代科技、艺术等相结合,创造出 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
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语言与 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实地考察、体验式学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提高跨 文化交际能力。
04 语言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语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保护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 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增强文化敏感性和意识
实践和参与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 、习俗等,尊重和包容文化差异,避 免文化冲突。
通过实际交往和参与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积累 经验。
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 、非言语交际等,以提高跨文化交际 的效果。
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反映并塑造文化, 同时文化也制约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了解语言与文化的 相互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张万峰
第一节 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四、汉语汉字的传播P295 • 1.汉语汉字在境内的传播 • 2.汉字汉语在境外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一、语言观念P299
• • • • 1.语言崇拜 趋吉避凶、避讳 2.语言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3.修辞观
9/25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二、汉字观念P306
23/25
第六章 历年真题常见考点集锦
• 四、简答题 • 1.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6-298 • 答: • (1)汉字记载了先进的文明成果,周边国家通过学习汉字汉语而使自己文化 进步; • (2)对日本、韩国、朝鲜的文化精神、思想方式、道德观念、文学艺术趣味、 风俗习尚等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彤成东方文化的许多共同特点; • (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 又掀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汉字汉语汉文化的热潮。
28/25
第六章 历年真题常见考点集锦
• 四、简答题 • 4.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6-306
29/25
第六章 历年真题常见考点集锦
• 四、简答题 • 4.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6-306 • 答: • (1)汉字崇拜,大概从汉字作为一个系统初步形成之日起,我们的祖先就给 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尊严的色彩,并且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崇拜的对象。 • (2)汉字否定,对汉字的否定主要是从近代开始的; • (3)对汉字的多维思考,在对汉字的极端崇拜和极端否定中,总有一少部分 人在冷静地思考,只是他们的声音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4/25
第六章 历年真题常见考点集锦
• 四、简答题 • 2.简述中国人语言观念的内容。6-299
25/25
第六章 历年真题常见考点集锦
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汉字有生以来的传奇
汉字能够跨越数千年的历史空间而不衰,广泛传播于不同语系的诸多民族,并不是它具有什么神力,也不是靠着坚船利炮的压服而强加于人,而是靠着它有生以来的艰苦拼搏精神和使用不尽的睿智。
经过数十年来汉藏系诸语言的比较研究,一方面是汉语和藏缅语之间的同源词越来越多地被确认;另一方面的事实又说明了藏缅语和秦汉之后的汉语之间还明显存在许多重大的差别。例如,藏缅语有些还没有声调,大多有多样的复合辅音、有形态变化,还有不少多音词。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悖论,很多学者提出了新的设想:在甲骨文出现和定型的一千年间,汉语可能发生过一场类型的转变。《诗经》里有近四分之一的双音词(叠音词和联绵词),上古汉语人称代词还有“格”的差异(吾、女为主格,我、你为宾格),从汉字的谐声可以看到明显存在的复合辅音(dl-、kl-、pl-、hm-等),可能只有“平、入”两个声调(王力、黄侃的观点,若得到确证,也可以理解为韵尾的区别)。所有的这些,都很像是前上古时期旧有的语言类型的残存。自从汉字定型并成为汉语的书面符号之后,集形音义为一体的汉字成了单音词,成了上古汉语词汇占优势的主体,放弃了使用形态标志来区别语法意义的手段,复合辅音也消减了,为了增加音节容量以扩大单音词的别义能力,形成了“四声”的声调格局。上古汉语之所以成为“单音节的孤立语”,显然是汉字的“形音义融为一体”和“单字成词”的结果,这不就是汉字定型的近千年间所带来的类型变化吗?这样的理解,不但能够解释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许多演变过程,也可以解开汉语和藏缅语之间的异同相悖之谜。这个假设若能得到确证,便说明了汉字一旦和汉语“联姻”,便主持了“家政”就像莽莽昆仑“横空出世”,便“搅得周天寒彻”,引起了汉语的一场类型变化,其结果也就是周有光所说的“汉字适合汉语”。
中国语言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也叫做儒家文化系统,涵盖了中国、日本、朝鲜、韩 国、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印度文化系统(也叫印度佛教文化系统,涵盖了印度等南亚地区)
阿拉伯文化系统(也叫伊斯兰教文化系统,涵盖了阿拉伯半岛、中近 东、北非等地区)
西方文化系统(也叫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统,涵盖了欧 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二、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 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被称为大文化”广义上
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1、理解文化涵义的第一个层次:
常识理解的文化
学文化(文字)
文化补习班
文化宫、文化俱乐部
文化局、文化部
2、理解文化涵义的第二个层次:
(3)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 流文化、边缘文化。
(4)从社会功用上讲,有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 业文化。
(5)从内在逻辑上讲,有物质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6)从经济形态上讲,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 业文化。
知识所理解的文化
中国功夫、太极拳
京剧(中国歌剧)
针灸推拿(中医)
新石器文化
河姆渡文化
3、理解文化涵义的第三个层次:
理性所理解的文化
国民性格
民族精神
中华智慧
华夏神韵
文化结构的分类
(1)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2)从空间角度上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陆地文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 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与 化”合成一词在西方, Nhomakorabea化”的意义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
语言文字涵盖、包容一切传统文化氛围。
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无不生活在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那么,在各种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最根本、最核心并能够贯穿人的始终的,只能是个人所使用的一定民族、一定类型的语言文字。
因此,当我们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时,很自然就要对中西语言文字进行比较⏹汉语重意⏹以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观照之,就文句而言,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事实交融而成的形象或底蕴之意境在文句中的升华。
⏹以意统形:汉语词语不具有西方语言那种形态,其组合成句是以意统形的。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汉语重意:汉语句子注重意义的传达,不以主谓结构为唯一模式。
⏹思想解放。
(主谓结构)⏹简单句是如此,复杂句,其结构更是不拘一格。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主谓),又是火箭的故乡(动宾)。
⏹⏹西语重形⏹所谓“形”,即词语的形态及其变化。
以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观照之,就文句而言,词语的组合不仅要意义能够贯通,而且必须要形态对应,句子只能是形态对应的主谓结构来充当⏹以形统意⏹西方语言为曲折语,词语具有严格的形态,要求以词语严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句法范畴和语义信息,因此,其词语组合成句是以形统意的。
以英语为例:⏹He is goingto Shangh ai tomorro w.⏹The manage r will be promot ed next month.⏹西方语言的句子是以定式动词及其句法功能(及物、不及物)来控制格局,规定句界的。
因此,以主谓结构为基本生成模式。
在英语中,简单句是一个主谓结构,而“复合句”,其子句是往往也是一个主谓结构,整体上也必是一个主谓结构⏹汉字与西字:表意与表音⏹汉字的形音义:是一种形音义三合一,以义为本的表意文字⏹形:以其未和原始图画文字脱尽干系的方块形式及其构件,可以直接反映音义信息,无须语音作为传达意义的中介,字形载义。
浅谈汉语辞格的文化观照
浅谈汉语辞格的文化观照一有一个美国留学生在谈到学习汉语必须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体会时,举了一个例子说:问一个年轻人“你什么时候请吃糖啊?”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问这个年轻人什么时候结婚。
这是因为中国人结婚要发喜糖给亲戚朋友吃。
不了解这种风俗。
就不会理解“请吃糖”的真正含义。
这里碰到的就是一个借代辞格:用“请吃糖”代“结婚”。
这一借代的依据来自中国人的婚姻文化。
这类借代,按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论,属于材料上的辞格。
而“关于材料类的辞法是随材料而变的。
中国人可以用‘裙’作为女子的借代,而在日本’裙’却只可为男子的借代(除了时式的女学生外)”。
的确,用以借代的材料同社会生活直接相关,很可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情态。
在中国,用“红领巾”称代少年儿童,是因为中国的少年儿童都加入“少年先锋队”,以佩戴红领巾为标识;中国曾用“大团结”代十元人民币,是因为1日版的十元人民币上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图案。
等等。
这些借代,莫不反映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特点,其构成也都有着汉民族文化的依据。
只有了解这一点。
才能领会这类话语模式的精神。
在材料类的辞格当中,比喻是最突出的一种,也可能是所有辞格当中运用最普遍、最广泛、最多样、最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一种。
用作喻体的材料也多有它的文化依据。
中国人重视饮食,汉语里的不少比喻就是来自饮食文化的。
如:用“吃大锅饭”比喻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用“吃小灶”比喻享受特殊待遇;用“炒鱿鱼”比喻被解雇:用“喝西北风”比喻挨饿受罪。
等等。
所有这些比喻,可以说是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文化思想在语言表达模式上的投影。
比喻的构成基于心理的联想。
人类的联想意识有共同的方面。
也有因民族而相异的方面。
在不同的文化里,对事物所生的联想不同,形成的比喻也就不会一样。
用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来说,就是对于“狗”这种动物,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联想意识不同,其比喻价值也就大不一样:汉语用作比喻多是贬义的,英语用作比喻多是褒义的。
这是因为在英美文化中。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文化常识PPT课件
24
荀子”约定俗成“理论 在语言和实际的关系问题上,“约定俗成”
22
避讳的主要方式:
(1)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 删字等;
(2)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 字代讳字;
(3)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字、 近音字代替讳字。
23
2、语言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名实”之争: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表示 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 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 关系的注意。“名”即是指名称、词语, “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 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孔子。
利用语言趋吉避凶反 映人们对语言的崇拜,
21
语言禁忌: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义相关的词语。 戏班子最忌讳“散”字。因为散班是戏班里最大的
灾难,凡事与“散”字同音的,也必须用别的字代 替。比如雨伞,因为“伞”字与“散”同音,得叫 “雨盖”、“雨挡”、“雨遮”、“雨拦”。 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 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 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 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19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一、语言观念 中国人语言观念 的内容 一方面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象的看法,如
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讨论 等。另一方面,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 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对言辞技巧 的不断探索。
20
1、语言崇拜:
语言崇拜:原始人类 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 力量,认为它可以改 变自然、社会和人的 命运,对它奉若神明, 这就是语言崇拜。语 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 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