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部分思想
中国近代史四次运动思想主张
中国近代史的四次运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或自强、求富);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兴民权发展资本义);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同盟会十六字纲领);民主与科学。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领导阶级:地主阶级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二、戊戌变法早期的维新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基本形成。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时间:1898年6月—9月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三.辛亥革命革命党的创建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1905年成立地点:日本东京创建者:孙中山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内容:“民族”、“民权”、“民生”地位: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背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时间:1911年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结果: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
四.新文化运动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总结
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总结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多样性的历史过程。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不断探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思想家们通过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对中国近代史思想史的总结,共计1000字。
中国近代史思想史的起点是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
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太平天国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平天国的核心理念是基督教和农民起义的结合,以农民的利益和民主平等为中心。
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近代史思想史的基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潮流,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家康有为和梁启超所倡导的“维新”思潮。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振兴中国。
他们认为中国必须通过自强来获得世界的尊重和发展。
这一思潮为后来的中国思想史奠定了基石。
然而,“维新”思潮在中国社会中并未取得广泛支持。
在思想家梁启超的启发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传统文化。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根本,需要重新挖掘和发扬。
这一思潮被称为“文化自觉运动”。
在这个思潮中,李大钊、陈独秀等思想家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试图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主主义等思想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传播。
五四运动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对民主、科学和思想自由的追求,这为中国革命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在思想家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在中国农村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终领导了中国的革命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覆盖了从清朝末年到现今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如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等。
本文将对这段历史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第一阶段:民主革命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阶段是民主革命。
这个时期覆盖了1911年至1949年之间。
这个时期一开始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并宣布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但是,1912年开始的中华民国政府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一系列政治腐败、经济滞涨和社会不公等问题导致了一连串的政治不稳定、武装叛乱和民间抗议。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发动了北伐,试图推翻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持续了数年,最终在1949年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并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的第二个主要阶段是抗日战争。
从1931年日本侵华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遭受了非常严重的军事压迫和人民灾难。
这个时期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抗争和国际力量的帮助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第三阶段:解放战争中国近代史的第三个主要阶段是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武装斗争。
从1946年开始,解放战争在中国全面爆发。
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通过毛泽东思想的指导,采用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游击战争和较少量的正规战争的战术,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战期间所受损失达到了最小化。
解放战争持续了四年,从1949年春季持续到10月。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中国近代史的第四个主要阶段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由邓小平发起的,目的是解决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
改革开放走向的方向是开放中国经济和深化中国社会改革。
1978年的改革开放早期,中国改革者推进了封闭的经济体系,同时,中国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改革。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一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1.“两个过程论”。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1](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两个过程论”。
2.“三次革命高潮说”。
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
“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3.“两种趋向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两种趋向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
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
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两种趋向论”。
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
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1. 晚清时期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其主要特点是满清王朝的衰落和独裁土豪劣绅的强权统治。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经济和文化都处于低潮状态,人民生活极为贫困。
2.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以推翻满清王朝为目标,成功建立了中国第一共和国。
革命的领导者是辛亥革命军的领袖孙中山,其三民主义思想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3. 袁世凯时期
袁世凯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袁世凯在与各方势力的斗争中,成功掌握了实权,并逐渐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
其政策强调权力与民主的合理结合,但他也因为个人权力垄断和专制主义倾向受到批评。
4. 四五运动
四五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后又一轮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的高潮。
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帝反封建、群众性、浪漫性、罢工斗争”。
四五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是臧克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他们的理论思想对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得到
了迅速发展。
北伐战争结束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打开了大门。
6. 国共内战
国共内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又一次分水岭。
经过长达
4年的殊死搏斗,共产党终于取得了胜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中国近代史贯穿的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思想
中国近代史贯穿的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思想许世显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110年的历史。
这110年的历史,一方面是外国列强用大炮和资本把大清帝国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与中国的反动政府相勾结,压迫人民,镇压革命,使中国人民受尽列强的欺侮和凌辱,遭受了无穷尽的苦难。
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
经过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赶走了外国侵略者。
这就是近代中国的国情。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认为这一段历史蕴含着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1991年3月9日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指示信,充分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史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它到底包含着哪些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呢?一、反映中国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屈辱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行。
以教育学生认清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警惕帝国主义搞 和平演变 的图谋。
在近代中国史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
如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83年法国发动的中法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的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及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
他们先后强迫中国政府签订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从而把中国权利统统出卖给帝国主义。
他们侵占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抢走了无法计算的矿产资源,掠去了巨额的赔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仅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日本就掠去赔款2.3亿两白银, 辛丑条约 中国赔款本息达9.8亿两白银。
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在占领区的掠夺更加野蛮。
帝国主义各国的侵略和掠夺,养肥了他们自己,使中国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
中国近代史四次运动思想主张
中国近代史的四次运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或自强、求富);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兴民权发展资本义);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同盟会十六字纲领);民主与科学。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领导阶级:地主阶级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二、戊戌变法早期的维新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基本形成。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时间:1898年6月—9月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三.辛亥革命革命党的创建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1905年成立地点:日本东京创建者:孙中山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内容:“民族”、“民权”、“民生”地位: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背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时间:1911年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结果: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
四.新文化运动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中国近代史部分思想
中国近代史部分高三历史备课组2013-2-20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背景:①清朝末期,封建制度衰落。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传统思想文化盲目自大,对西方思想文化鄙视;②不少知识分子不注重实际知识,崇尚空谈;③鸦片战争惨败,民族危机出现,部分知识分子觉醒。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趋势:从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闭目塞听→近代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救亡图存(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近代以来各阶级为追求独立、自由、民主与富强进行不懈探索,大事如下)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使一些开明地主知识分子猛醒,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被称为"新思想的萌发"(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著《四洲志》(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知识)(2)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为内忧外患也);为巩固封建统治。
主张:在不变更中国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中学为体"),学习西方技术,大办近代企业("西学为用"),在上海先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后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给后人的启示: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不能救中国。
(2)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主要是通过改革、废除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背景:(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剧;(2)19C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打下基础;(3)洋务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寻求新的救国方案--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政体,变法图强。
历史: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思潮和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 重要思潮和运 动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思潮和运动的背景
02
思潮和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03
思潮和运动的演变和影响
04
思潮和运动的现代意义
05
01
添加章节标题
THEME TEMPLATE
02
思潮和运动的背景
THEME TEMPLATE
促进社会进步:近代思潮和运动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 有益的启示。
增强民族自信:回顾中国近代史中的思潮和运动,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为其他国家提供现代化进程中的 经验与教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传入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变革的推动
03
思潮和运动的兴起 和发展
THEME TEMPLATE
兴起的时间和地点
兴起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兴起地点:中国沿海地区和内地大城 市
发展的过程
思潮和运动的起源 思潮和运动的发展阶段 思潮和运动的兴起原因 思潮和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础
推动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为民主革命提 供了物质基础
促进了中国近 代教育的兴起, 培养了一批优
秀人才
推动了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
04
思潮和运动的演变 和影响
THEME TEMPLATE
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思潮和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思潮和运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 特点和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中叶之前):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的起步阶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仁爱亲近、礼法秩序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1840-1911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割地,国家面临深刻危机。
这一阶段,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根源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和现代化思想。
其中代表性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思想上探索了近代化的途径。
3. 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1911-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近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等开始倡导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革新理念。
4. 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1919年以后):这一时期,新的文化思潮兴起,主要代表为胡适、鲁迅等人。
他们批判了传统文化,提倡科学、民主、启蒙主义等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封建思想和旧道德观念的运动。
5. 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1919-1945年):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思想家们投身于社会革命和思想解放的运动。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开始引领共产主义思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6. 抗日战争至建国初期(1945-1949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这一阶段加深了人们对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追求。
毛泽东等人在思想上更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传统思想的挑战和思想解放的过程,逐渐从儒家思想转向了现代化、民主化和社会主义化的思想倾向。
这一过程不仅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的发展走向提供了思想启示。
中国近代史纲要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3.制定经济计划要从国情出发,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6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如何宣传维新主张的?
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积极从事变法的理论宣传和组织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建立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维新派和维新运动: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两大目标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利,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文化上,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对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批判,对促进人民的觉醒,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些为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做了政治、思想上的重要准备。
(3)民生主义
8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深重的民族灾难?
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罄竹难书:在东北,日军对东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残酷的军事“讨伐”,在城乡实行白色恐怖;在华北、华中等占领地区,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仅在南京,日军就野蛮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对敌后解放区,他们疯狂进行“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长城沿线长约1000公里,总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制造“无人区”。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在其占领区实行了极其野蛮的劳工政策,他们掳掠大批劳工,大东北等地以至日本国内,从事各种劳役。这些劳工,遭遇之惨,死难之多,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在侵华战争中,公然违背国际公法,在中国的土地上,研制和使用细菌武器,进行细菌战,大量残杀中国人民。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所制造的各种惨案难以计数,对中国人民欠下了累累血债。
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之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之思想⽂化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之思想⽂化⼀、洋务运动开展的本⾝就是对封建保守观念的有⼒冲击当西⽅主要国家相继确⽴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农业⽂明步⼊⼯业⽂明,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出现,⽣产⼒以惊⼈的速度增长,社会⾯貌⽇新⽉异时,中国却正处在封建社会江河⽇下的阶段,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的时期。
可悲的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部分⼈在连续遭到两次鸦⽚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事实。
愚昧⽆知和虚骄⾃⼤是清朝君⾂的两⼤特点,⽆知强化⾃⼤,⾃⼤加重⽆知。
他们⼀⽅⾯对⼿持先进⽕器的侵略者束⼿⽆策,屈辱求和;另⼀⽅⾯却仍然沉迷在“天朝上国”的梦幻⾥,⾃我欣赏,夜郎⾃⼤,拒不承认落后。
传统⽂化在培育⼈们民族⾃豪感的同时,也培育了盲⽬⾃⼤的民族⼼理。
清末的顽固派,正是在这种⽂化氛围中培育出来的。
他们不审时,不度势,⾯对发⽣剧变的外部世界,依旧抱残守缺,敌视⼀切新事物,拒绝学习外国的长处。
封建顽固派的这种思想⾏为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巨⼤障碍。
第⼆次鸦⽚战争以后,统治阶级实权⼈物中的开明者终于从连续的失败中对中国贫弱的状况有了认识,看到了西⽅国家在科技⽅⾯的进步,于是发起了学习西⽅科技,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思想的实施。
洋务运动触犯了保守思想之⼤忌,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其进⾏举步维艰。
洋务运动就是在顽固派的⼀⽚反对声中进⾏下去的。
发动洋务运动的前提是承认中国在科技⽅⾯的落后,认识到必须向西⽅学习。
这是继林则徐、魏源之后对传统的盲⽬⾃⼤的民族⼼理,对“夷夏之⼤防”、“华夷之辨”等封建保守思想藩篱的⼀个突破。
学习西⽅科技,这是近代中国向西⽅学习的第⼀个层次。
⼆、洋务运动引⼊西⽅近代⽂明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规模由⼩到⼤,逐渐发展,其内容由军⼯到民⽤,由⽂化到教育,多⽅⾯地展开。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近代⽂明,使许多新事物出现在中国古⽼的⼤地上。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比较距离2011年高考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了,这个时候文科的同学要有一个清楚的头脑,总结各科的知识重点并记住。
下边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了高中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近代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从背景、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认识。
(一)背景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新文化运动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重要背景。
(二)内容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3.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中国近代史民族主义思想的演进与影响
中国近代史民族主义思想的演进与影响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革命思潮的传入,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是指将本民族视为神圣的价值标准,推崇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高于其他民族。
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多次的演进和发展,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1. 民族意识的崛起在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令中国社会触发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
中国民族意识的崛起,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
当时,中国的传统社会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力逐渐下降的中国并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反倒是各类“开化派”接二连三的提出了一系列妥协西方列强的方案,致使国家的尊严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随着对西方列强侵略的认识加深,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传播。
人们开始意识到外来侵略的严重性,并逐渐形成反抗外来侵略的共同意识和战斗精神。
这种意识是从民间发起的,象征着中国民族崛起的开始。
2. 狭义的民族主义思想十九世纪末,雅礼和康德等西方思想进入中国。
从此开始,各种“实用主义”、“进步主义”等新思潮开始在中国流行。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狭义民族主义思想开始滋生。
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混淆上。
在狭义民族主义者看来,民族主义经过爱国主义化会成为具体的行动,从而转变为爱国主义。
为此,1898年康有为提出的《大同书》便支持一种激进的“创新”思想。
康有为认为,只有通过西方的知识、制度以及精神思想才能去除中华民族固有思想中的落后、陈旧和坏习惯。
但是,在支持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康有为也提倡必须要承认中国传统的优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种狭义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其中的矛盾点,为日后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 伟大复兴的民族主义在近代史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主义思想始终伴随着中国人民的抗争和追求。
虽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与核心价值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民族主义始终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时间线索(包含政治、经济、思想三部分)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思想(世界大背景)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840--184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商品输出阶段开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资经济出现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洋务经济(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洋务派与顽固派)(世界大背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民资经济产生(19世纪60-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世界大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明治维新完成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日本在华设厂--资本输出阶段的开始)民资经济初步发展(1895以后)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1899—1900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1912 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统治被推翻)民资经济短暂春天(1912-1919)(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世界大背景)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德意奥”与协约国“英法俄”) 1919巴黎和会1919 五四爱国运动(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5新文化运动1918马克思主义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一大)(1922中国二大革命纲领制定)1924—1927 国共合作与北伐(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民资经济快速发展(1927-1936)毛泽东思想雏形时期(世界大背景)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1927—1936 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武装起义、红色政权、遵义会议、长征)民资经济曲折发展毛泽东思想成熟(工农武装割据)(世界大背景)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三国轴心)1944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为货币中心)1937—1945 抗日战争(两个战场两条路线、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民资经济遭受打压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1949 解放战争(国共内战)(战略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三个阶段,1949春,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01-03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一至三章)侵略与反侵略(第一章)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背景知识)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侵略)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斗争)早期探索(二、三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资产阶级的探索维新运动)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第二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节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建立与发展(1949至今)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节良好的开局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转折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单选)(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中国近代史时间线索(包含政治、经济、思想三部分)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思想(世界大背景)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840--184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商品输出阶段开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资经济出现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洋务经济(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洋务派与顽固派)(世界大背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民资经济产生(19世纪60-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世界大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明治维新完成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日本在华设厂--资本输出阶段的开始)民资经济初步发展(1895以后)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1899—1900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1912 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统治被推翻)民资经济短暂春天(1912-1919)(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世界大背景)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德意奥”与协约国“英法俄”) 1919巴黎和会1919 五四爱国运动(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5新文化运动1918马克思主义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一大)(1922中国二大革命纲领制定)1924—1927 国共合作与北伐(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民资经济快速发展(1927-1936)毛泽东思想雏形时期(世界大背景)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1927—1936 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武装起义、红色政权、遵义会议、长征)民资经济曲折发展毛泽东思想成熟(工农武装割据)(世界大背景)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三国轴心)1944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为货币中心)1937—1945 抗日战争(两个战场两条路线、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民资经济遭受打压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1949 解放战争(国共内战)(战略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三个阶段,1949春,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中国现代思想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现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它是清朝以后新旧思想观念的结合。
清朝以后,国家政体由封建向民主转型,政治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引发了一系列思想变化,引发了新思想的发展。
新思想的发展也决定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方向。
新思想的发展表现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
近代以来,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思想,主张形成民主政治体制,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以及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其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也推动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
此外,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引入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西方思想的引入,中国社会开始接受西方思想,从而推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
最后,中国近代思想史也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影响。
包括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这些社会变革都对中国现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现代思想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引入和社会变革的影响等方面。
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现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代史战术思想总结
中国近代史战术思想总结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历史时期,是中国进行国家建设和寻求民族独立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社会变革,对于战术思想的总结非常重要。
下面就中国近代史战术思想进行总结,详细介绍如下。
首先是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战术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们致力于推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现代化进程。
他们提出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核心的战术思想。
他们认为,中国应该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并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繁荣。
他们的战术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政治改革者。
其次是孙中山的战术思想。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他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以推动中国进行革命改革。
他认为,中国应该与苏联建立紧密的关系,借鉴其成功的革命经验;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推翻清朝统治;并采取措施扶植农民和工人阶级,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孙中山的战术思想在辛亥革命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再次是毛泽东的战术思想。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他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核心的战术思想。
他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应该组织并武装农民,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
他还强调了游击战争的重要性,认为游击战争是在农村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毛泽东的战术思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最后是邓小平的战术思想。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倡导者,他提出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战术思想。
他认为,中国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和革命后,需要稳定的环境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
他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市场化改革,吸引外来投资,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邓小平的战术思想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重要成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史战术思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部分高三历史备课组2013-2-20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背景:①清朝末期,封建制度衰落。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传统思想文化盲目自大,对西方思想文化鄙视;②不少知识分子不注重实际知识,崇尚空谈;③鸦片战争惨败,民族危机出现,部分知识分子觉醒。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趋势:从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闭目塞听→近代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救亡图存(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近代以来各阶级为追求独立、自由、民主与富强进行不懈探索,大事如下)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使一些开明地主知识分子猛醒,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被称为"新思想的萌发"(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著《四洲志》(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知识)(2)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为内忧外患也);为巩固封建统治。
主张:在不变更中国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中学为体"),学习西方技术,大办近代企业("西学为用"),在上海先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后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给后人的启示: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不能救中国。
(2)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主要是通过改革、废除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背景:(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剧;(2)19C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打下基础;(3)洋务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寻求新的救国方案--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政体,变法图强。
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威望,批判君主专制,奠定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既有策略,又表现资产阶级的软弱)。
梁启超:著《变法通议》①宣传变法;②提出"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这是维新运动的核心主张)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西方达尔文的进化论激励国人猛醒,实行变法图强;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1)引发1898年戊戌变法政治运动兴起;(2)在中国起了启蒙思想作用(它将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唤醒民族觉醒,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它是第一个全面学习西方的近代化运动,主张从政、经、军、教育文化、生活习俗上全面向西方学习,后为顽固派镇压而失败(选修见改革史)★知识延伸:1、了解近代如下派别的各自政治主张。
了解开明地主阶级(林、魏)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相同之处。
了解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学西方方向的相同之处。
开明地主阶级、洋务派、顽固派、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2、了解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共同主张和各自的历史功绩,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3、了解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三次运动的影响。
(指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4、为何日本明治维新能救日本,中国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不能救中国。
5、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6、阅读相关史料"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在西人之上,唯独火器不行,先行仿制,再行自制,数十年后,中国可至强矣。
" --李鸿章"中国乃天朝上国,近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奇技淫巧,是以夷变夏万万不可"--顽固派的奏章(3)新文化运动背景:(1)①激进的资产阶级分子认为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智未开,封建传统思想仍占统治地位;②辛亥革命后,民族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③一战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2)北洋军阀时期,袁世凯政府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时间:1915年标志: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口号:"民主"与"科学" (德先生)(赛先生)主张:"思想文化救国"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北大校长:蔡元培2、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首先提出反对难懂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陈独秀响应)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这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猛烈冲击封建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最重要),这是一场民族觉醒运动,尤其对青年思想解放起重要作用;(即开启民智)(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对我国的伦理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有深远影响。
(4)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片面,(全面否定儒学,全面肯定西学);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史实在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中培植革命力量;(毛泽东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2)北京、上海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1)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1年中共诞生)(2)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3)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知识延伸:如何看待中国的国粹思想--儒家思想与西方民主科学的思想之间的冲突。
了解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联系全面了解各阶级的救国图强的方案(技术救国、政治制度救国、思想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点击高考:22.(13分)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
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
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
"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
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
......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4分)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市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日的。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解析:本题属开放题,无标准答案,但考生不可不答。
此题要求论证"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的观点,这就要求考生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由材料可知其观点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在不断修正中完善的",论据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受时代的现实,即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受材料的多寡和真伪的影响,即材料一中的内容;一个是受史家本人的限制,即主观方面的限制,如主观意识方面的变化,即材料二中的内容。
最后要有一个正确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是通过材料的论证来肯定其观点是正确的,如材料三的观点。
当然其表述要符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正确的要求。
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7.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史园地A.魏源B.林则徐C洪仁玕D.严复-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