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一、原因:
1.历史遗留问题。

各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
等条件的不同,导致一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发达或更落后。

2.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问题。

一些地区缺乏优质资源,缺乏优
势产业支撑,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

3.政策导向和政府管制不当。

政府对于某些地区的扶持力度不足,或者政策过于歧视性,导致某些地区发展缓慢。

4.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问题。

人口的流动会使得地区间人口
数量的不均衡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平衡和薪资水平的差别。

二、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力度。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2.改革和完善产业政策。

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引导力度,注重以发展优势产业为重点,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打造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引进、培养和
留用机制,鼓励各地创新创业,增强人才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4.加强政府管理和治理能力。

加强财政预算、公共服务和环境
保护等方面的政府管理,以及监管机制的改革,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市场运行的有效性。

辽宁农业发展现状与障碍

辽宁农业发展现状与障碍

辽宁农业发展现状与障碍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大省,农业发展在辽宁省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辽宁省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障碍和困境,本文将就辽宁农业发展现状和障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辽宁农业发展现状1. 产业结构不合理辽宁省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大,占农业总面积的比重较高。

而现代产业链上的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粮食生产占比过高。

2. 技术水平低辽宁省农业生产中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设备的支持。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质量和产量难以提高。

3. 人口结构老化辽宁省农村人口结构老化,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较高,留守老人和儿童比例占比增加。

缺乏劳动力的情况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二、辽宁农业发展的障碍1. 城乡发展不平衡辽宁省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

大城市周边的农业发展比较发达,而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滞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 自然环境恶劣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条件相对较差。

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3. 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支持辽宁省农业生产中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并不普遍,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和先进的养殖技术,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质量和产量无法提高。

三、解决辽宁农业发展障碍的建议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当加大对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等产业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多种植作物和多样化的农业生产。

2. 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种植和养殖效率,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3.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民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辽宁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辽宁省在营商环境方面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省内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辽宁省当前的营商环境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营商环境问题1. 市场化程度不够在辽宁省,政府在市场经济调节中的作用依然较为突出,政策法规过于繁琐,市场化程度不够。

相应地,企业在市场中竞争的灵活性十分有限,这不利于市场的自由竞争,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 政府服务不够便利尽管辽宁省在政策利好方面做得比较积极,但是企业在申请和享受某些优惠政策时常常遇到种种繁琐的手续和限制,政府服务的便利程度不高。

3. 领导干部落后思想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省某些领导干部的思路依然落后,对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和新兴企业缺乏了解,也没有为之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4. 推广营销力度不足相较于其他省份,辽宁省的企业推广和营销力度相对较低,对市场的洞察和战略思维也不够充分。

这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对策1. 拓宽市场化程度辽宁省政府应大力推动市场化经济的发展,秉持“政府为服务者、企业为主体”的原则,适时精简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市场主体的自由度和选择权,并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2. 做好政府服务辽宁省政府应该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从政策宣传、信息共享到服务到位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更加便捷、高效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

3. 更新领导干部思想辽宁省的领导干部应该追上新时代的脚步,经常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现状,并在人才引进、研发合作和资金扶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好的支持和帮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 加强推广营销因应市场变革和消费升级的趋势,辽宁省的企业应该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打造,把握现代营销方法,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发掘潜在市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辽宁省经济发展分析

辽宁省经济发展分析

辽宁省经济发展分析在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片位于东北地区的土地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今,辽宁省已经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辽宁省经济的现状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工业体系相对完善,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特别是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辽宁省还拥有多个重大经济区域,如沈阳、大连等城市,为全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辽宁省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经济增速相对较低,增长动力不足。

其次,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调整压力,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同时,资源环境压力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优势辽宁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门户,辽宁省与俄罗斯、朝鲜等国接壤,形成了较为便利的陆路贸易通道。

此外,辽宁省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等,为其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经济外部环境方面,辽宁省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打造开放合作的平台。

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辽宁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培育外贸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挑战与问题尽管辽宁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但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产业结构过于依赖重工业,缺乏高新技术和创新动力。

其次,环保压力不断增加,资源约束日益严峻。

同时,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四、辽宁省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创新为了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辽宁省开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倡导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辽宁省还积极参与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当今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而该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辽宁省也正在逐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此进一步推动辽宁工业基地的发展。

“十五”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走“一主三化”发展农村经济的道路,根据国家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调控作用,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公共事业和农村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也能清楚地发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明显。

为此,辽宁农村经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调整经济结构,发挥优势,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合作体系建设,加速农业劳动力合理化转移,,扎实打好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基础,真抓实干,因地制宜,乘势而上,实现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的进步。

【关键字】辽宁农村经济问题对策众所周知,在21世纪的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当今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而该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作为农村最基层一级行政单位组织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对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曾经以工业大省而闻名于世,如今也正在逐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以此进一步推动辽宁工业基地的发展。

通过对故乡辽宁省农村经济的调查和统计发现,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十五"以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走"一主三化"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稳定粮食生产,实施畜牧业、渔业、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出口等四项五年倍增发展计划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战略,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测度及分析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测度及分析

三次产业的基尼贡献率 ( % )
9 ( 瑚 5 3 . 5 5 3 7 . 3 6
第一 产业 第 二产 业 第 三产 业 第一 产业 第 二产 业 第三 产业
0 . 1 6 7 8 0 . 3 2 2 5 0 . 3 0 5 0 8 . 5 9 5 3. 6 1 3 7 . 7 9
5 L 3 0 5 2 . 4 5
4 2 . 7 7 4 1 . 6 7
比较三次产业的集中率与人均 GD P的基尼 系数 , 可 以看 出不同年份第二 、 第三产业的集中率都高 出G DP 的基尼系数 , 而 第一产业 的集 中程度远远低 于 GD P的基 尼系数, 这表明第 二产业、第三产业对 GD P的基尼系数一直起着促进 的作用 , 而第一产业则起 着降低 总体不平衡 的作用 。 如果我们从变化趋势上来看 , 则会发现 G DP 和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的基尼 系数变化趋势 比较相似 , 呈现阶段性 , 即都本 着 先上升后下降的这一趋 势, 且 GD P和第三产业的基尼系数
4 3 . 5 3 4 3 . 髓
2 ∞5 2 0 0 6
O . 3 01 3 O . 2 g 7 8
0 . 1 6 2 6 0 1 65 2
0 . 3 l 2 9 0 . 3 0 5 7
0 . 3 2 5 4 0 . 3 2 4 0
5 . 舛 5 . 8 8
O . 3 3 l 2 0 . 3 2 2 7
0 . 3 0 8 6 0 . 3 1 5 7 0 . 3 1 7 2 0 . 3 2 2 l 0 . 3 2 6 o 0 . 3 3 2 3
0 . 3 3 0 7 0 . 3 2 8 l
&2 4 7 . 3 2 6 . 6 l 6 . 5 4 6 . 1 9 5 . 8 9

辽宁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辽宁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辽宁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一、引言辽宁是中国东北地理位置重要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然而,尽管辽宁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优势,但其营商环境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分析辽宁省在发展营商环境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人才流失与供给不足在辽宁省长期主导的重工业模式下,高端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

由于缺乏多元化经济发展战略,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辽宁从事创新领域工作,造成了知识型、技术型人才的大规模流失。

同时,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政策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距离。

建议:1. 制定多样化产业政策吸引高端人才:鼓励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土地使用权。

2. 提高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完善相关政策,优化签证流程,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法治环境不完善辽宁省在加强司法独立和维护法治社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商事纠纷处理周期较长、审批环节复杂等问题制约了营商环境的改善。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对创新型企业发展形成一定影响。

建议:1. 建立高效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设立专门的法院或仲裁机构,加快案件处理速度,提高司法公信力。

2.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查处力度,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四、行政审批过程繁琐在辽宁省开办企业和领取各类证照、办理项目审批等行政审批过程中存在繁琐、耗时长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耗费企业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风险。

建议:1. 简化注册开办程序:压缩办理时间,简化申请材料和手续。

2. 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建设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自助办理,提高审批效率。

五、金融支持不足辽宁省目前的金融体系对于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相对薄弱。

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辽宁省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建议:1. 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创新信贷模式,降低利率和担保要求,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辽宁六地实践不足之处

辽宁六地实践不足之处

辽宁六地实践不足之处简介辽宁省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然而,在实践活动中,辽宁省的六个地级行政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环保意识、教育水平和政府效能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些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1.1 交通运输辽宁省的交通运输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地方缺乏高速公路、公路网和铁路网的连接。

这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2 水利设施一些地方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设施,导致干旱和洪涝等天灾的发生频率较高。

同时,一些农村地区的灌溉设施也需要改进,以提高农田水利效益。

1.3 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各地建设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此外,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考虑,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2.1 区域发展不平衡辽宁省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新兴产业的支撑。

2.2 扶贫工作不足辽宁省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扶贫工作不够到位。

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产业扶贫和就业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

2.3 对外开放力度不够辽宁省对外开放的力度相对较小,缺乏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

需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引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环保意识不强3.1 传统能源过于依赖辽宁省部分地区的能源消耗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空气污染问题严重。

需要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

3.2 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一些地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存在对环境破坏的无视。

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习惯。

四、教育水平有待提高4.1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辽宁省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教育公平存在问题。

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辽宁经济发展不平均的表现及原因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在享有天辽地宁的美誉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区域单元,这些地区1992-200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测算的指标,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进行分析。

利用标准差来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来测算相对差异,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1992年以来,辽宁省内的绝对差异在不断增大,但是差异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缓。

相对差异除了在1994年有小幅下降外,其余各年都呈扩大趋势。

从1996到2000年的五年里,绝对差异总的增长幅度达到46.1%,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相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8%,即绝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相对差异。

对1992年和2000年辽宁各市的人均GDP 与同年全省的均值做离差,并计算比率,有关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省内经济发展的集中程度增加。

辽宁省14个市中,1992年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值的有7个,恰到半数;而2000年,这一数量减少到4个,其余贝个市的人均GDP都较全省平均水平低。

这种数据分布,反映了这些为数不多的城市的人均GDP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这些数据加大了数据整体的离散程度,即几个经济发达地区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对于全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2)最发达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增大。

从比率来看,1992年,全省比率最高的盘锦市(1.774)与最低的朝阳市(0.448)相差1.326;到2000年,比率最高的大连市为1.834,最低的朝阳市仅为0.228,差距增加到1.606。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分析其原因,从三个地区的比较来看,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机遇,借助后发优势,经济水平与中部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地区GDP总量和地区人均GDP水平仍略低于中部地区。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对策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对策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对策辽宁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东北地区,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工业基地。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愈发突显。

本文旨在探讨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并提出对策,希望为辽宁省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问题分析1、产业结构单一问题辽宁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但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以重工业和原材料加工业为主,轻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相对薄弱。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既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的影响,又限制了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环境污染问题辽宁省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大气和水污染问题依然比较严重,这不仅对辽宁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也阻碍了辽宁省的经济发展。

3、高校人才外流问题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这也导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外流比较严重。

这种高校毕业生外流现象,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同时也限制了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4、经济增长缓慢问题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增长缓慢,已经连续多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这种经济增长缓慢的问题,既影响了辽宁省的经济实力,也影响了辽宁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二、对策建议1、优化产业结构辽宁省应该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服务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开发,以提升辽宁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环境保护辽宁省应该扎实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工业环保治理,推广绿色、节能、环保型产业和技术,为辽宁省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3、扶持人才创新创业辽宁省应该构建更加明晰、公平、高效的人才引进和人才流动机制,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和留下。

同时,辽宁省也应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扶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吸引他们留在辽宁省并为辽宁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4、促进经济增长辽宁省应该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通过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结构,促进辽宁省经济增长。

谈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区域经济论文-经济论文

谈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区域经济论文-经济论文

谈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区域经济论文-经济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辽宁省经济发展进入到全新的发展模式。

同时,辽宁省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各个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尤为突出。

深入分析了近几年来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阐述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因素,探讨了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缩小城乡经济差距、鼓励高级人才回辽发展等一系列措施,缩小辽宁省各区域之间发展的差异,推动全省经济同步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差异;辽宁省区域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

改革开放给辽宁省区域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制约着辽宁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分析辽宁省经济发展差异,找出制约发展的原因,制定出既可靠又具有可行性的对策,来促进区域经济均衡稳定发展,早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区域经济差异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杜传忠(2017)认为通过促进制度创新、发挥政府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利用新技术成果等方面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

蔡志兵(2018)认为区域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减少区域经济差异应从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动力的内生性、发展机制等方面考量[3]。

胡必亮(2018)认为在“ ”建设的新时代,可以通过运输大通道建设、深化国际合作等措施,来改善区域经济[4]。

梁迪(2017)认为要使区域均衡发展,应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创新水平[5]。

常丽(2016)认为要解决辽宁省经济失衡情况,就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协调机制[6]。

一、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辽宁作为东北地区的沿海城市,其南部坐落于中国的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

辽宁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成因研究

辽宁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成因研究

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后得 出以下基本结论 : 整体 上看 , 从 产业结构和城 市化 因子是地 区经济发展差异 的最 大影响 因素 , 次分别 为内需拉 动 因子、 其 资本和技 术促进 因子 、 经济外向度 因子 。但是 , 由于对各个地 区经济发展影响 程度最 大的 因子不尽相 同, 因而其政 策含 义也不尽相 同。 关键词 : 区经济发展 ; 地 差异 ; 成因 中图分类号 :1 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9 (0 10 — 14 0 10 — 2 1 2 1 )3 0 0— 7
第3 9卷
第 3期
辽 宁大 学学 报(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un lo i nn n esy P i s h n oilSi cs ora fLa ig U i ri ( h oo y ad Sca c n e ) o v t l p e
V0 . 9 No 3 13 .
财政科技投入 预算支 出( 1 ) X 2 反映科学技术 因素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 2 9采用人均政府支 出( 3 ) 。 xz)
反映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本文选用辽宁省 1 个地级市 2 0 年上述 1 个 4 08 3 指标的截面数据, 数据来源于( ( 辽宁统计年 (09。 鉴》20 )
径, 本文选取下列 1 个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差 关性 , 3 为此本文采用 因子分析法 , 研究众多变量之 异 的影 响因素 :1采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1 () X ) 间的内部关系。因子分析法是通过构造因子模型 , 来综合测度地区物质资本投入的规模 、 速度 、 比例 将原始观察变量分解 为因子变量 的线性组合 , 这 和使用方向。 2 采用农村人均消费支出( 2 和城 () X) 些重新组构成 的因子变量在保证反映原始变量绝 市人均居民消费支出( 3来反映消费需求对经济 大部分信息 的同时 ,实现数据维度的降低 [ [ , X) 45 ]] 增长的拉动作用 。 3 采用人均进 口额( 4 和人均 X =xF+ 2 …+ + 其 中 , l 2 … , P为 () X) ic + 仅 i № i , , P, = 出口额( 5来衡量区域开放程度。 4采用千人拥 观测变量数 , x) () m为主成分数 , 为观测变量和主成 有高校学生数( 6 和千人拥有高校教职工数( 7 分 之 间的相 关 系数 , X) X) 也称 为 因子载荷 , 为 残差 。 来反映地区人力资本 的初始存量和教育水平的发

辽宁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辽宁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辽宁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引言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辽宁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开放门户,其营商环境对于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在辽宁省,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影响营商环境发展的问题和困难。

本文旨在分析并梳理辽宁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政策执行不到位1. 企业登记流程复杂繁琐: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企业在进行注册登记时需要处理大量繁琐的手续和文件。

这样不仅增加了企业办事时间成本,也降低了投资者对辽宁商户的热情。

2. 政府服务意识淡薄:政府部门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效率低下。

没有及时回应企业需求,未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法律环境制约1. 法律法规体系滞后:营商环境的建设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支持。

然而,辽宁在法规上仍存在滞后和不完善之处,导致企业经营过程中无从依据,难以保护自身权益。

2. 司法救济渠道狭窄:企业在面对经济纠纷时常常遇到司法救济渠道狭窄的问题。

审判程序复杂、周期长,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精力负担。

四、行政审批效率低下1. 手续繁冗耗时:辽宁省部分行政审批手续仍然过于繁冗,程序拖拉,影响了投资者和企业家的积极性。

这也反映出行政体制改革有待加强。

2. 盲目干预现象普遍:一些地方政府仍存在干预市场经济的情况,在企业发展中“指手画脚”、搞形象工程等问题较为严重。

五、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1. 招商引资策略欠缺:辽宁省在招商引资方面还存在着策略欠缺、规划不足等问题。

缺乏有效的招商引资政策,不能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流入该省。

2.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矛盾:在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困惑。

在不断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六、解决方案1.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推行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营商环境法律法规立项和修订工作,确保企业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辽宁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辽宁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辽宁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作者:杨凤贾山亮徐飞来源:《经济师》2014年第03期摘要:在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在体现产业结构演进一般规律特征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发展不足等问题,为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065-02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经济成果。

作为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依然带有浓厚的传统工业色彩。

辽宁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经过多年发展,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深层次着眼,其产业结构矛盾仍然存在。

因此,把握辽宁省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1.辽宁省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

从2002年到2011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辽宁省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本符合工业现代化进程所要求的第一所占比重逐渐减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如表1所示,2002至2011年期间,辽宁省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10%左右徘徊,基本呈逐渐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48%下降至2004年的46%,然后随之有微弱上升趋势,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56%,在2009年又下降至52%,2011年又上升至55%;第三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从2002年至2004年大致上升,在2004年达到最大比重42%,从2005年40%以后下降至2008年35%,在2009年开始有上升趋势后,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又出现下降的这种波动趋势。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浅析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浅析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浅析人均GDP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创造的服务与产品的价值总和。

人均GDP的不同表明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从而形成地区间人们收入的不同。

因此,人均GDP是标志着经济发展与人们富裕程度的最佳近似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

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状况,本文利用辽宁省人均GDP这一数据指标,并通过这一指标计算了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及塞尔指标来对辽宁省区域发展差距状况进行初步描述。

1 辽宁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变异系数分析文章用1995-2007年期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各个城市人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采用1994年为基期,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①换算成实际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出辽宁省1995-2006年的不同地区的变异系数,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成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辽宁省在1995-2006年间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第一个阶段为1995-1999年,在这期间变异系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数值由0.5066变化到0.5566,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辽宁省区域经济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经济增长趋于发散。

第二个阶段为1999-2006年期间,变异系数又趋于逐步缩小,其值由0.5566减少到0.5429,由此表明这段时期辽宁省的区域差距又有所减小,经济增长趋于收敛。

但最终2006年的变异系数的数值还是要高于1995年。

2 辽宁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基尼系数分析根据第二章中所述的分项收入分解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我们按三次产业划分对1995-2006年辽宁省人均GDP进行分解,即将GDP分解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仍以1994年为基期,并根据生产总值的数据换算成可比价格数据,由公式先分别计算出每个产业产值的基尼系数及基尼系数贡献率,然后再由公式计算全省整体的差距是多少,即GDP的基尼系数。

利用Excel软件②计算,并将所得结果绘制在表1中。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法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这种不平衡现象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贫富差距的扩大、人口流动的增加等。

本文将探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自然条件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如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分布等。

一些地区由于天然资源的丰富或者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速度较快,而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2. 经济政策的不公平:一些地区由于政府的经济政策支持或者优惠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增长。

而其他地区由于政策的不公平或者限制,无法吸引足够的投资,导致发展滞后。

3.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如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了发展的瓶颈。

而一些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4.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是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丰富,拥有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机会,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了地区的发展。

而其他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无法培养出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制约了地区的发展。

二、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方法1. 调整经济政策:政府应该制定公平合理的经济政策,避免给予某些地区特殊优惠,导致资源的集中和不平衡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引导投资、减税和补贴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产业发展。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的条件,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提高地区的发展水平。

3. 均衡教育资源分配: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

辽宁第二产业下滑趋势

辽宁第二产业下滑趋势

辽宁第二产业下滑趋势辽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等。

然而,近年来辽宁省的第二产业出现了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有经济结构调整、资源枯竭以及市场竞争力下降等。

下面将详细分析这些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是辽宁省第二产业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去几十年来,辽宁省主要依靠重工业发展,力主发展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辽宁省的经济结构开始面临调整的需要。

许多传统的重工业项目逐渐失去竞争力,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同时,辽宁省的制造业企业数量庞大,但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不高。

这导致了辽宁省的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第二产业下滑的趋势。

第二,资源枯竭也是辽宁省第二产业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开采和消耗,辽宁省矿产资源的规模和品质逐渐下降。

特别是煤炭资源,其产量逐年减少,煤矿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不断下降。

这就使得辽宁省的采矿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难继续作为支撑第二产业的重要支柱。

同时,辽宁省的制造业也依赖于大量的资源输入,资源价格的上升也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第三,市场竞争力下降也是辽宁省第二产业下滑的原因之一。

与其他地区相比,辽宁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

首先,辽宁省的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高端产品研发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其次,辽宁省的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产能低、管理水平不高,无法与其他地区的大型企业抗衡。

再次,辽宁省的企业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无法树立起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导致销售不畅。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辽宁省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针对辽宁省第二产业下滑的趋势,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提升竞争力和推动产业发展:首先,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东北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东北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东北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1、失衡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是导致东北经济难以转身的主要原因,
也是东北经济不断落后的根本原因。

2、僵化的体制和机制,是导致东北经济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

众所
周知,东北以国有企业为主,即便在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国有
企业已经很少很少的情况下,东北仍然是以国有企业为主。

而国有企业由
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很难适应市场需要,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3、落后的观念和思维,滞后,是制约东北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东北引进投资难度很大的主要原因。

东北重点存在两个方面的观念
陈旧和思维落后。

4、流失的人才和劳动力,是东北经济趋势下降的主要原因。

由于经
济发展不好,员工收入难以增长,不仅无法吸引到人才,而且人才外流现
象十分严重。

5、恶化的投资环境和服务理念,是东北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经济发展不平均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在享有天辽地宁的美誉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
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区域单元,这些地区1992-200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测算的指标,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进行分析。

利用标准差来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来测算相对差异,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1992年以来,辽宁省内的绝对差异在不断增大,但是差异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缓。

相对差异除了在1994年有小幅下降外,其余各年都呈扩大趋势。

从1996到2000年的五年里,绝对差异总的增长幅度达到46.1%,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相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8%,即绝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相对差异。

对1992年和2000年辽宁各市的人均GDP 与同年全省的均值做离差,并计算比率,有关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省内经济发展的集中程度增加。

辽宁省14个市中,1992年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值的有7个,恰到半数;而2000年,这一数量减少到4个,其余贝个市的人均GDP都较全省平均水平低。

这种数据分布,反映了这些为数不多的城市的人均GDP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这些数据加大了数据整体的离散程度,即几个经济发达地区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对于全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2)最发达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增大。

从比率来看,1992年,全省比率最高的盘锦市(1.774)与最低的朝阳市(0.448)相差1.326;到2000年,比率最高的大连市为1.834,最低的朝阳市仅为0.228,差距增加到1.606。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分析其原因,从三个地区的比较来看,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机遇,借助后发优势,经济水平与中部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地区GDP总量和地区人均GDP水平仍略低于中部地区。

中部是以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城市群,经济基础雄厚,201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为56694元,沿海地
区人均GDP为49456元,因此,对于以人口权重和GDP份额为基础计算的锡尔指数,中部地区对区域间差异的贡献最大不足为怪,而沿海地区经济在三个地区中最接近平均水平,对区域间差异的贡献也最小。

辽西北地区人均GDP远低于中部和沿海地区,其对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仅次于中部地区,占32%-39%,且数值为负。

此外,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各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因素,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区位和资源上。

辽宁的地形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别是东部丘陵山地区、中部平原区和西部丘陵山地区。

从上文中的区域差异的空间分布也可以看出,发展最好的城市,如沈阳、鞍山都位于中部平原区;而大连、营口则借助临海的港口优势,带动了经济的腾飞。

靠近辽宁省西北部省界的朝阳、阜新和铁岭,由于没有港口,也不是陆上交通枢纽,给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限制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源的流动,造成经济发展缓慢。

而同处丘陵地区,位于辽宁中部的抚顺、本溪、锦州等城市,一方面由于和沈阳、鞍山等较发达城市接壤,受其经济辐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由于拥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重工业较为发达,经济的发展水平较朝阳、阜新和铁岭高。

总之,辽宁目前取得的成绩是阶段性的,它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辽宁只有解决一些影响长远发展、决定振兴成败的根本性矛盾和问题,同时采用新办法、走出新路子才能提升其在东部地区的名次,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