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成长。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 幼儿期(0-3岁)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情感发展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幼儿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
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逐渐增强。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照顾,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尝试。
2.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进入学校前的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开始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同时,他们也开始与同伴进行互动和合作,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解决问题。
3. 小学阶段(6-12岁)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儿童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他们开始学习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同时,他们也开始面临更多的社交压力和竞争压力,需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挫折。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学习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4. 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经历生理上的成熟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同时也面临着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探索。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青春期儿童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体育游戏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体育游戏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体育游戏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体育游戏,儿童能够积极参与到运动中,不仅有助于身体的发育和健康,还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交三个方面来探讨体育游戏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游戏能够帮助儿童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例如,跳绳游戏可以让儿童掌握节奏和计算技巧,提高数学能力。
踢足球游戏可以让儿童学习规则和战略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体育游戏还可以促进儿童的空间感知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例如通过打篮球游戏可以让儿童学会控制力量和角度,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情感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体育游戏可以让儿童体验到快乐、自信、勇敢等积极的情感。
例如,在跑步比赛中获得胜利会让儿童感到骄傲和自豪,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合作比赛中,儿童可以学会分享和团队合作,培养友谊和互助精神。
同时,体育游戏也可以帮助儿童面对失败和挫折,学会应对困难和挑战。
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情绪调控能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社交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体育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交交往的机会,促进他们与同龄伙伴的互动和交流。
比如,在足球比赛中,儿童需要与队友合作,协调动作,增强交流和合作能力。
通过与他人的竞争和合作,儿童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分享自己。
这些社交技能对于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非常重要,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受益。
总之,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体育游戏,儿童能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社交能力。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多的体育游戏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其中可分为:新生儿期 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其中有可分为:幼儿初期 3~4岁幼儿中期 4~5岁幼儿晚期 5~6、7岁4、学龄期 6、7岁~18岁其中又可分为:学龄初期 6、7~11、12岁学龄中期 11、12~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定义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
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稳定性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学前教育中的游戏与玩耍的角色
学前教育中的游戏与玩耍的角色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儿童认识世界、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
在学前教育中,游戏与玩耍被普遍认为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认知、社交和情感三个方面探讨游戏与玩耍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
一、认知发展儿童在学前阶段正处于探索和认识世界的阶段,而游戏与玩耍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主动触摸、操作、探索物体,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儿童可以通过拼图游戏学习形状和颜色;通过模拟角色扮演游戏学习社交技巧和情感表达等。
游戏与玩耍不仅培养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还促进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社交能力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游戏与玩耍为儿童提供了合作、交流和分享的机会。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与其他孩子互动,学会与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例如,合作玩具积木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儿童模拟社交场景,学会与他人交往和沟通。
通过游戏与玩耍,儿童不仅可以建立起友谊和亲近感,还能发展自信心和自主性。
三、情感表达情感的发展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而游戏与玩耍可以帮助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模拟各种情境,体验不同的情感,并通过角色扮演、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扮演医生和病人的角色,体验到关爱和被关爱的情感;在绘画活动中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图画,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游戏与玩耍,儿童可以培养情绪管理和表达情感的能力,提升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总结起来,游戏与玩耍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还培养了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游戏与玩耍的力量,创设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为儿童提供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
同时,家长也应该重视游戏与玩耍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儿童一起参与游戏,促进家庭和谐、儿童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游戏与玩耍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智慧游戏:互动教学与心理发展分析
幼儿园智慧游戏:互动教学与心理发展分析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园智慧游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备受关注。
幼儿园智慧游戏,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出的一种互动性较强、寓教于乐的教学游戏。
通过幼儿园智慧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协作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园智慧游戏具有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幼儿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参与的机会。
而幼儿园智慧游戏可以打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身参与,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幼儿园智慧游戏还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幼儿园智慧游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幼儿正处在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不断在发展。
幼儿园智慧游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知识内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拓展思维。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操作虚拟世界,如模拟操纵交通工具、搭建城市等,来增进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幼儿园智慧游戏通常涵盖丰富的知识内容,例如语言、数学、科学等,可以提供多样的认知刺激,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全方位地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幼儿园智慧游戏对于心理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幼儿园智慧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培养自身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障碍,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和克服困难。
这种过程可以让幼儿逐渐形成乐观、坚韧的心态,提高情绪管理和自我调适的能力。
部分幼儿园智慧游戏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情感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倾听、理解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交流能力。
在总结上述内容时,可以看出,幼儿园智慧游戏对幼儿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互动的教学方式,幼儿在游戏中可以积极学习,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可以培养良好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心理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游戏与身体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游戏与身体发展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游戏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中。
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天性和需求,更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此同时,游戏也对儿童的身体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前教育中游戏与身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游戏对儿童的身体运动发展有积极影响游戏是儿童通过肢体行动与环境进行互动的形式。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奔跑、跳跃、爬行等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肌肉,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例如,儿童可以在户外玩耍,通过奔跑和跳跃来锻炼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他们还能通过游戏中的爬行、攀爬等活动,提高自身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培养身体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游戏对儿童的感知与认知发展有积极影响游戏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活动,更是儿童感知与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游戏中,儿童通过观察、触摸、听、闻等感觉方式,感知并理解周围的事物。
同时,他们在模仿与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
例如,儿童可以通过搭积木游戏,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模拟日常生活场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交往能力。
三、游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影响游戏是儿童表达情感、放松压力的重要方式。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情境来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自信心与自我意识。
例如,儿童在与同伴进行团队合作的游戏时,可以学会相互沟通、互相支持,培养友谊与合作的精神。
同时,儿童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绪,培养情绪管理与情绪表达的能力。
四、游戏对儿童的社交发展有积极影响游戏是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平台。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与同伴互动、分享与合作,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需求。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友谊关系,并学会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
例如,儿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培养同理心与合作精神。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学龄前期儿童有哪些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一、发育问题1、智力障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害,表现为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于同龄儿童水平。
心理测验时智商和社会适应商数都低于70。
2、孤独症类疾病:主要包括儿童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表现为语言障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社会交往功能障碍三大主要症状。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同时存在智力障碍。
3、运动发育障碍:表现为身体运动以及手运动的控制和协调障碍。
4、语言发育障碍:包括单纯的语言表达障碍、混合性语言障碍、发育性发音障碍以及口吃。
二、行为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主要表现注意集中障碍和冲动多动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以攻击他人和破坏物体为主要表现。
3、咬指甲:表现为反复啃咬指甲及其周围的皮肤。
4、吸吮手指:表现为反复吸吮手指行为。
5、暴怒发作:表现为受到挫折后大发脾气,在地上打滚、哭闹、情绪爆发等现象。
6、屏气发作:在受到挫折后情绪爆发时,出现呼吸暂停,伴有口唇发绀、面色苍白,甚至有倒地抽搐、意识丧失等现象。
7、习惯性摩擦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出现双腿伸直交叉摩擦,或以会阴部倚靠在物体上摩擦,并伴有面红出汗的现象。
8、进食问题: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吃饭速度慢以及异食癖等各种进食行为问题。
9、睡眠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醒、磨牙、梦魇、梦惊和睡行等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
10、抽动性障碍:表现为反复刻板地、不自主地出现眨眼、挤眼、缩鼻、歪嘴、摆头、点头、张嘴、耸肩、肢体抖动、清嗓子、喉中发出怪声和秽语等症状。
11、遗尿症:表现为5岁以后的儿童还反复出现夜间或午睡时小便尿在床上的现象。
三、情绪问题1、儿童恐怖症:过分地害怕某些特殊物体、特殊动物、特殊场景的现象。
2、社交恐怖症: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过分胆小害怕,紧张不安。
3、儿童分离性焦虑:害怕与亲人分离而拒绝上幼儿园,一旦分离或面临分离时就焦虑、紧张、身体不适和哭闹,回到亲人身旁一切恢复正常。
简述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
简述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特殊儿童是指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或差异的儿童。
他们的发展特点与一般儿童存在一些差异,需要特殊的关注和教育。
下面将从身体发展、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交发展四个方面分别介绍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并给出具体解释。
身体发展方面,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身体发展可能存在延迟或异常。
一些特殊儿童可能在运动能力上存在困难,如肢体协调不良、运动控制障碍等。
其次,特殊儿童可能存在感官缺陷,如视力、听力或触觉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感官缺陷会对他们的身体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特殊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能存在差异,如身高、体重等方面与一般儿童相比可能有所偏差。
智力发展方面,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智力水平可能存在差异。
特殊儿童的智力水平可能低于一般儿童,这意味着他们在思维、记忆、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可能较弱。
其次,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可能受到限制。
由于智力水平的差异,特殊儿童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学习和理解知识。
最后,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可能存在问题。
他们可能存在言语表达困难、语言理解能力差等问题,这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交流。
情感发展方面,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特殊儿童可能存在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方面的困难。
他们可能不太清楚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也不太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其次,特殊儿童可能对自己的身体或智力差异感到困惑和焦虑。
他们可能面临来自自己和他人的压力和挫折,需要特殊的支持和指导来调整情绪和建立自信。
最后,特殊儿童可能存在社会适应困难。
由于身体或智力上的差异,特殊儿童可能在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交中遇到困难,需要特殊的培训和辅助来提高社交能力。
社交发展方面,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特殊儿童可能存在与他人的互动困难。
由于身体、智力或语言上的差异,特殊儿童可能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遇到困难,需要特殊的支持和训练来提高社交能力。
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学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学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当谈及儿童教育时,心理学的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学并深入讨论孩子的心理需求。
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在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
心理学家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需求。
儿童的心理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幼儿期(0-3岁): 这个阶段是儿童个体最快速地成长和发展的阶段。
孩子在这个阶段需要关爱、安全感和探索的机会。
2. 学龄前期(3-6岁): 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对外界产生兴趣,并开始培养自主性和社交能力。
3. 小学期(6-12岁): 孩子们进入学校,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社交圈子。
他们需要适应学校环境,并培养学习兴趣和自我认知能力。
4. 青春期(12-18岁): 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面临着剧烈的变化。
他们需要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探索自己的身份。
二、儿童的心理需求儿童有许多独特的心理需求,以实现健康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
以下是教育者应该了解和满足的一些重要心理需求:1. 安全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安全感,这可以通过提供稳定的环境、规律的作息时间和亲密的关系来满足。
2. 自主性:儿童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让他们有机会作出选择和决策,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3. 社交需求:孩子们需要与他人互动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学习需求:儿童对知识的渴望使他们需要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激发兴趣的教育方式。
5. 情感需求:孩子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得到接纳和理解。
教育者应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并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
三、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1. 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可以帮助教育者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孩子的个体差异。
2. 行为管理: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问题的根源,从而采取相应的行为管理策略。
幼儿园趣味游戏:儿童身心发展游戏活动计划
幼儿园趣味游戏:儿童身心发展游戏活动计划在幼儿园,趣味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们的娱乐,更是为了促进他们全面的身心发展。
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锻炼身体,培养社交能力,提高认知能力,甚至是学会解决问题。
一个精心设计的儿童身心发展游戏活动计划对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在制定儿童身心发展游戏活动计划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孩子们的芳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游戏应当既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够引导他们进行身体和大脑的锻炼。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些简单的益智游戏,比如“拼图游戏”、“记忆接龙”等,这些游戏能够帮助孩子们培养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也要考虑到儿童的情感发展,因此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包含一些互动游戏,比如“传球游戏”、“合作搭积木”等,这些游戏能够促进孩子们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的情感交流能力。
在儿童身心发展游戏活动计划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孩子们的身体发展。
可以安排一些体能游戏,比如“跳绳比赛”、“拔河游戏”等,这些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们锻炼身体,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一个优秀的儿童身心发展游戏活动计划应该兼顾到孩子们的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游戏活动,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家长和教师也要关注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通过观察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让我们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一份完美的游戏计划吧,让他们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个人观点:我个人认为,儿童身心发展游戏活动计划的设计非常重要,它不仅关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教育。
只有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芳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游戏活动,才能够真正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我强烈建议幼儿园教育者们重视儿童身心发展游戏活动计划,从而为孩子们打下坚实的成长基础。
希望本文所提及的幼儿园趣味游戏和儿童身心发展游戏活动计划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论幼儿游戏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论幼儿游戏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1. 引言1.1 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幼儿游戏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锻炼身体,促进体能发展;可以培养自信心和探索精神,提升心理素质;可以与其他幼儿互动,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社交能力;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也能帮助幼儿释放负面情绪,学会情绪管理和调节。
幼儿游戏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幼儿游戏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方式,家长和老师应该重视并引导幼儿进行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2. 正文2.1 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是幼儿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游戏是促进幼儿身体发展的有效方式。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锻炼他们的肌肉力量、协调性和灵活性。
在户外跑跳玩耍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运用不同的肌肉群,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在玩具操纵游戏中,幼儿可以培养手眼协调能力,提高手部灵活性。
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的大脑发育。
在玩耍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思考、记忆、解决问题,这些活动都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加强大脑的发育。
拼图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发展。
通过各种类型的游戏,幼儿的身体发育可以得到全面的促进。
游戏不仅可以让幼儿保持活泼健康的身体,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家长和老师应该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机会,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2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整体发展。
通过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幼儿能够训练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玩益智玩具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参与团队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努力、互相帮助。
第二章 各阶段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发展
第二章各阶段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发展(8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各阶段儿童的生理、动作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各阶段儿童的动作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教学的具体内容】第一节新生儿心理的发生新生儿=出生后第一个月,属于婴儿期,但有其特殊性。
是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矛盾:适应。
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出生之日是年龄的起点,但不是生命起点。
出生前:寄生生活。
营养、呼吸及排泄由母亲代劳。
生活环境:温暖的羊水,舒适而安全,无忧又无虑。
出生后:生理联系的纽带被剪断――独立个体产生了。
干燥空气取代湿润的羊水;多变的大气温度取代了母亲体内三十六七度舒适的恒温;黑暗与安静被打破、声光形色纷纷袭来……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斗争。
(过十二、满月、百岁、生日=关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二)新生儿生理特征1.身体特点:体形:头大(约为身体的四分之一,而成人是八分之一)身长、四肢短。
身高:约为50厘米,3-3.5公斤。
迅速增长。
皮肤:呈红色,皱皱巴巴,像个小老头。
细嫩如丝――易受伤,洗澡时注意水温。
(注意衣服的选购)骨骼:含无机盐少,水分多,但血管丰富。
所以,弹性强,硬度不足。
不易断,易弯曲。
内脏器官:心跳快,约120次。
消化功能与体温调节机能也不完善。
总之,新生儿比小动物生命的能力差的多(杜鹃-最坏的鸟),需精心照料。
(吃喝拉潵睡手套缠指,电扇削头)2.神经系统特点(发育相对较早)胎儿在六七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初具雏形。
出生时,脑的结构简单,神经系统功能很不完善。
新生儿脑重只有390克相对于成人的25-30%(1400)新生儿睡眠时间多。
出生时,80%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
睡眠―――保护性抑制(刺激过多,“住院时,临床看望的人特多,环境嘈杂,成人都受不了何况孩子”神经细胞疲劳,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二.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1.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
2.防御反射:眨眼、打喷嚏、呕吐。
浅析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发展的作用
浅析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发展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游戏活动在幼儿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游戏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
本文将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对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发展的作用进行浅析。
游戏活动对幼儿的生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幼儿时期是身体发育迅速的时期,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能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比如在户外玩耍、奔跑可以增强幼儿的体力,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在游戏中的跳跃、爬行、攀登等动作可以促进幼儿的体能和协调能力的发展。
适当的游戏活动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免疫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游戏活动对幼儿的生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情感,释放情绪,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学会面对挑战、接受挫折,培养自信心和坚韧的品质。
游戏活动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游戏活动对幼儿的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学会合作、分享和互助。
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建立起友谊和团队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
游戏中也存在着规则和约束,幼儿需要遵守游戏规则,学会自我约束和守纪律。
这些经历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商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游戏活动对幼儿的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得到身体、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家长和老师应该重视游戏活动的重要性,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体验,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
也应该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和社交技能。
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和行为等方面逐渐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不断适应和适应社会生活。
以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相关特点的概述:1. 婴幼儿期(出生至2岁)在婴幼儿期,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获取信息和与外界进行互动。
他们通过触摸、吮吸、抓握等方式来了解和探索周围的事物。
此时,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他们主要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2. 学龄前期(2岁至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掌握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开始能够使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此时,儿童的社交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够与周围的人建立起更复杂和稳定的关系。
同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逐渐发展,他们善于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来模仿和理解现实世界。
3. 中小学期(6岁至12岁)中小学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他们开始理解抽象的概念,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问题解决。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提高,他们能够与同龄人和不同年龄段的人建立起更多样化和复杂的社交关系。
4. 青春期(12岁至18岁)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身体、心理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巨大变化。
在青春期,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意识形态,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同时,儿童的社交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他们需要应对各种社会压力和挑战,建立自信和适应能力。
总结起来,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和教师应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健康、积极地成长和发展。
通过了解和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潜能和个性,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儿童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四个关键期
社会责任感内涵与重要性
内涵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 的社会职责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它要 求个人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要充 分考虑社会整体利益和其他社会成员 的利益。
重要性
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 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提 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 力;有助于孩子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 价值的统一。
自我认同概念与影响因素
自我认同概念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认知和确认。它涉及 到对自己的了解、评价和接纳程度,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都会对儿童的 自我认同产生影响。例如,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父母的教育 方式、学校的教育理念、同伴关系等都会对孩子的自我认同 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完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关注特殊儿童群体
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有需 要的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治疗 。
加强对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如留守 儿童、流动儿童等,确保其获得平等的成长 机会和资源。
THANKS
家长示范引导及实践机会创造
家长示范引导
家长要以身作则,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 责任,为孩子树立榜样;要关注孩子的 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及时给予指导和 纠正;要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VS
实践机会创造
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 愿服务、环保活动等;要支持孩子参加学 校组织的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要 利用家庭资源,为孩子提供接触社会的机 会,如参观博物馆、参与公益募捐等。
不同年龄段特殊儿童教学内容
不同年龄段特殊儿童教学内容
一、婴儿期
在婴儿期,特殊儿童的教学应以感知觉训练为主,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训练。
通过各种视觉、听觉刺激和触觉训练,促进婴儿的感知觉发展,提高其感知能力。
二、学龄前期
在学龄前期,特殊儿童的教学应以语言发展、社交技能和自理能力培养为主。
通过游戏、故事、音乐等方式,激发儿童的语言兴趣,促进其语言发展。
同时,加强社交技能训练,提高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此外,还应注重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洗手、穿衣、吃饭等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
三、学龄期
在学龄期,特殊儿童的教学应以学科知识学习、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主。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教授学科知识,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同时,加强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如独立生活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
四、青少年期
在青少年期,特殊儿童的教学应以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
通过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明确职业方向,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成年期
在成年期,特殊儿童的教学应以生活技能培训和自我照顾能力培养为主。
通过生活技能培训和自我照顾能力培养,提高成年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总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特殊儿童,教学内容应有所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普特融合”角色游戏,促进班级特殊幼儿发展
“普特融合”角色游戏,促进班级特殊幼儿发展【概要】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目前全国学龄前儿童绝大多数都接受了教育,但也给班级带来一些特殊儿童,实施“普特融合教育”是基本手段。
本文阐述幼儿教师通过“普特融合”角色游戏,促进班级特殊幼儿发展,旨在让特殊幼儿获得各种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特殊;幼儿;角色;游戏;能力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目前我国学龄前儿童绝大多数都上了幼儿园,但是也给班级带来一些特殊儿童,这些特殊儿童有轻度视力,或听力障碍,或智力有点落后,或有自闭症倾向等,这些“特殊幼儿”绝大多数是属于“可教育的”和“可训练的”,他们在园经过教师一定时间的精心呵护地教育,他们能获得其他儿童一样各种能力的发展。
下面谈谈在角色游戏实行“普特融合”,提高班级特殊幼儿能力,让他们共享教育蓝天。
一、进行“普通融合”角色游戏的好处角色游戏是指儿童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它对儿童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于特殊儿童,让他们“普特融合”进行角色游戏,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社会环境、理解不同角色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能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经历和体验,能提高他们各项能力,更好地促进他们学习与发展。
二、在“普特”角色游戏中实施特殊幼儿教育1、给予特殊幼儿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幼儿园一般是让特殊幼儿进入普通班级,与正常普通孩子一起生活、学习和活动,成为班级一名成员,教师对特殊幼儿要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创设更多的角色互动游戏,让特殊幼儿与普通孩子一同参与,形成融洽的班级大家庭,使他们感到温馨和快乐。
2、不同阶段实施角色游戏帮助特殊幼儿成长为班级特殊幼儿制定长期、中期及短期的计划,并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灵活组合成各种角色的游戏,使特殊幼儿从中受益。
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
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美]约翰逊第一章儿童游戏理论经典理论1 、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席勒、斯宾塞理论:生物体都能产生一定能力以满足其生存所需,当需求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能量,那就变成多余的能力。
过剩的能力积累会造成压力,必须消耗掉。
因此被视为“无目的的行为”的游戏就是人和动物用来消耗能量的方式。
作用:可以解释为什么儿童在教室里上了一段长期的课后,需要到游戏场上奔跑、追逐,也可以解释儿童会比成人更有精力,以及为何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
2 、松弛消遣说代表人物:拉扎鲁斯理论: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工作所消耗的能量。
工作会消耗能量使其亏空,但能量可以通过睡眠或者参预彻底不同于导致能量不足的工作的活动得以恢复。
作用:学校生活是按心智活动与游戏活动相互穿插来组织的。
3 、复演说代表人物:Stanley Hall理论:个体的发展重现种族发展的理论。
儿童通过游戏复演了人类的发展阶段——动物、原始人到部落人等等,儿童游戏的阶段性也遵循人类进化的顺序。
游戏的目的是消除那些不应在现代生活中浮现的原始本能。
4 、预演说代表人物:Karl Groos理论:游戏不是消除原始本能,而是加强未来所需的本能。
新生儿或者动物遗传了一些不够完善的或者部份的本能,而这些本能对生存至关重要。
游戏的目的就是提供儿童一种安全的方法,匡助他们去练习和完善成人生活所需要的本能。
对经典理论的评价:不足:适应范围十分有限,只能对一部份游戏行为做出解释。
意义:1、提供了历史上成人对儿童游戏的看法。
2、这些理论的许多观点仍被我们所接受。
3 、经典理论促进了现代理论的发展。
现代游戏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论:游戏有发泄的效果,可以让儿童摆脱创伤经历产生的消极情绪。
游戏可让儿童抛开现实,并将儿童从被动的、不良经验的角色中转移出来,发泄其情绪。
埃里克森扩展了游戏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游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戏与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Ξ张福娟ΞΞ 江琴娣(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上海,200062)1 游戏在学龄前特殊儿童早期诊断、治疗和教育中的作用 游戏在普通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也充分体现在学龄前特殊儿童教育中,而且,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游戏在学龄前特殊儿童教育中还有其独特的作用,尤其在学龄前特殊儿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教育中更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1.1 为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目前,在普通幼儿园就读的学龄前特殊儿童中不少为中、重度残疾孩子,由于受先天或后天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其在身体、智力、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语言发展的障碍使他们很难与教师及其他儿童进行沟通,教师不易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而游戏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机会,因为在游戏中儿童能很容易表现出他的能力、兴趣和特长。
例如,通过游戏教师可了解其认知能力:从玩“魔方”游戏中,可了解到儿童精细动作的能力和对事物反映的灵敏度;“拼图”游戏则能反映儿童的空间知觉的能力和记忆能力等等。
另外,儿童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反映其情绪状态,教师发现有些情绪失调的儿童,他们的游戏模式往往比较刻板、混乱。
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偏差,不受同伴欢迎。
以上这些行为表现和能力水平为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症状依据。
1.2 有利于不良情绪与行为的调节与矫治游戏对学龄前特殊儿童不良情绪和行为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通过游戏这种趣味性、活泼的外在形式,建立轻松愉快的氛围,可以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
由于大多数学龄前特殊儿童都有失败的经历,因而可以利用游戏来补偿失败、痛苦和挫折的体验,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康复。
由于游戏是愉快的,儿童在游戏时没有负担,没有各种社会义务的压力,对每一次小小的成功和自我满足都令他们欣喜万分,这对调节心理紧张、改善恐惧、忧虑、害羞、冷漠、退缩、攻击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是十分有利的。
1.3 有利于对缺陷的补偿学龄前特殊儿童不仅发育迟缓,而且在动作、语言、认知、社会行为、生活自理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缺陷,而各种游戏活动对这些缺陷的补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开展手指游戏可训练小肌肉群活动,补偿儿童精细动作不灵活的缺陷;表演游戏可训练儿童的语言,补偿其表达和理解语言方面的不足;活动性游戏可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智力游戏则能开发儿童的智能,使其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掘。
总之,各种游戏活动都具有促进儿童发展和补偿缺陷的功能。
1.4 有利于对儿童进行个别指导为了使每一个学龄前特殊儿童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最佳教育,幼儿园教师都为这些孩子制定了个别教育计划。
在游戏教学中,教师按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他们需要的游戏活动,这样使其既玩得开心,又能在玩中学到知识。
同时,教师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儿童的现实表现,及时进行个别指导,为进一步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2 游戏催化了学龄前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 游戏为学龄前特殊儿童增加了学习机会,促进其注意、记忆、语言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2.1 提高了学龄前特殊儿童动作的协调性和大脑对外反应的灵敏度学龄前特殊儿童由于大脑的某些损伤,其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比较迟缓,水平也比较低。
他们的认知发展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动作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游戏为他们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活动使大脑获得有关身体各部位的信息,从而使动作协调起来,对外界刺激作出正确反应。
2.2 发展了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注意能力学龄前特殊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如果多用语言讲授或教法单一容易使他们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形成分神。
活泼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那些新颖而有趣的教玩具,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好奇,这对培养其有意注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针对幼儿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游戏的活动性,调动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2.3 促进了学龄前特殊儿童语言的发展游戏能促进学龄前儿童听说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表达自己需要、意愿的欲望。
在游戏中,他们会模仿成人,利用想像扮演成人的角色。
即使他们在独自进行游戏时,那些容易刺激儿童说话的玩具,如娃娃、木偶也会引起他们自言自语9111 心 理 科 学 2003年 第26卷 第6期ΞΞΞE-mail:gufuxing@本研究得到上海市特殊教育学重点学科项目的资助。
的诉说。
有时,他们一面操作玩偶,一面自然地发声、说话、交谈,以此增进语言的经验。
他们还可以通过念儿歌、讲故事等建立语言环境,培养说话的能力。
此时,若教师能给以一定的指点,语言能力的提高将更明显。
3 游戏促进了学龄前特殊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3.1 对日后儿童良好的行为和个性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儿童个性的健康与否,能左右游戏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龄前特殊儿童不仅在能力、智力和社会适应技能方面比正常儿童差,而且还出现诸如胆怯、不善与人交流、过分依赖他人等不良的表现,游戏会对他们的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影响。
由于儿童在游戏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而每个角色所规定的内容和职责范围要求扮演者在自己扮演角色的范畴内去活动,为演好角色,儿童就会努力控制自己的行动、约束自己、主动与他人合作,以保证游戏活动顺利进行,慢慢地儿童就会克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为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3.2 促进了学龄前特殊儿童情绪的发展幼儿常常在象征性游戏中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学龄前特殊儿童亦如此,他们可以将生活中的喜悦和感受通过游戏表现出来,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例如,在“开汽车”的游戏中,孩子们争着当驾驶员,过一把当司机的瘾,得到一份满足。
有时,他们也可以在游戏中把不快的情绪发泄和诉说出来,使情绪得到平衡。
游戏培养了学龄前特殊儿童抒发自我情绪的能力,促进了其情绪的发展。
3.3 使学龄前特殊儿童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学龄前特殊儿童由于受到各种残障的影响,认知能力较差,对生活、学习中的有关规则不易理解,加之成人对他们较多的迁就和溺爱,因此良好的习惯难以形成,而游戏,特别是那些有规则的游戏,使孩子们逐渐懂得规则是建立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的,参加游戏的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否则就会影响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
通过游戏活动,也使孩子们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提高了遵守家规、园规和各种活动规则的自觉性。
3.4 培养了学龄前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要使学龄前特殊儿童将来能适应社会生活,从小就要让他们从心理和技能上做好准备。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创设游戏化的生活环境,让儿童在游戏的场景中模仿成人的劳动,获得生活预演的经验。
其实,游戏的本身即是模仿成人的生活行动而来的,也就是说,大人把游戏传给儿童,并且和他们一起玩乐,这样就能在欢乐的气氛中使学龄前特殊儿童学会生活自理、与人交往、以及认识周围环境等等。
4 关于学龄前特殊儿童开展游戏活动的建议 根据学龄前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训练规律,开展游戏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4.1 选择游戏时应考虑学龄前特殊儿童的现实表现由于在幼儿园就读的特殊儿童各方面能力较差,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现象。
在平时教育训练中,往往发生“不配合”的情况,造成教与学之间少有的呼应和沟通,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教师在为学龄前特殊儿童选择游戏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的游戏能让他们感兴趣,有吸引力,符合他们的需要,尽量能让他们所接受,而绝不是普通幼儿游戏的简单照搬。
这样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提高游戏活动的质量。
4.2 游戏的选择应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游戏的选择应从学龄前特殊儿童实际出发,尽量简单易懂,接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熟悉感。
活动设计应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避免抽象难懂的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不同特殊儿童需要的游戏活动,如造房子、喂饼干、蝴蝶找花、动物回家、猜数字、开汽车、采蘑菇等,这些游戏贴近儿童生活,受到他们的欢迎。
4.3 在游戏活动中要加强个别指导学龄前特殊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显著,不仅在残障类型上有差别,而且还存在残疾程度上的差异;在性格上有的乐观、待人友善,而有的则较孤僻、冷漠、不合群;在各种认知水平和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
所以在游戏教学中可根据特殊儿童的现有能力水准,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加强个别指导,提供适合他们特点的游戏活动。
4.4 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兴趣游戏旨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学龄前特殊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接受学习与训练,并在自我反馈中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欢乐。
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并针对他们的喜好给予有机的指导。
要尽量创造使儿童感兴趣的、宽松友爱的氛围,使他们想学、乐学。
另外,教师对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取得的进步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使他们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5 要将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与缺陷补偿结合起来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应重视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最大限度地促使他们身心获得发展,也要重视对其缺陷的矫正,要了解儿童的能力发展水平,找出发展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补偿性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多为儿童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生活环境,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着手,模拟生活,模仿成人活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各方面得到锻炼和发展。
通常符合学龄前特殊儿童特点和需要的游戏,才会对其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励儿童克服达到目的所遇到的困难,使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
0211心 理 科 学 第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