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共29页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 ,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 • 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 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 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 ,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 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 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 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 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 • 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 “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 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 ‘济世利民’”。
• 研究边疆史地: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东南沿海门户逐步被打开 ,西南、西北、东北边疆也出现了严重危 机。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究 心边疆史地,目的是要巩固边防,抵御外 侮。因此,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是 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蔚然 兴起的。主要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张 穆的《蒙古游牧记》、何秋涛的《朔方备 乘》。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界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积极探索中国的现实状况,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观点,试图为中国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两种主要的思潮:维新思潮和革命思潮。

维新思潮是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一群思想家所倡导的。

他们试图通过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国,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应该实现近代化”等主张。

他们认为,要想摆脱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必须引进西方的现代文明,并进行改革。

革命思潮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和革命家所倡导的。

他们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源在于旧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主张用武力推翻清朝政府,并建立一个民主的、现代的国家。

他们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要以人民为中心”等口号,试图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到革命中来。

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思潮和观点。

陈寅恪提出的“返回自然”、“还乡园”等主张,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性;郭松坡提出的“中国农民社会主义”等理论,试图以农村为基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思潮和观点都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思想家们对于中国的未来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

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希望中国完全摒弃传统文化,与西方国家接轨;也有人主张“中国道路”,认为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来发展自己的模式;还有人主张文化自觉,希望中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

这些设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们对于中国发展的种种矛盾和困惑。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既积极吸收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先进成果,又保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思索。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于中国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启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

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

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 传统价值观权威渐形失落,与王权统一的儒学价值体 系日趋衰微,并不断遭到知识精英的怀疑和批判,成 为新思潮丛生的精神背景。
• 西学东渐与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融合,中国 知识界对西学如饥似渴地吸纳,甚至兼收并蓄,或者 把西学视作洪水猛兽,激烈排拒,造成思想界诸说并 起、中西相争,因而思潮杂陈的局面。
-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考点一 开眼看世界
背景
时间 主张
①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危机四伏,但依然做 着“天朝大国的迷梦”。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崛起,加紧侵略中国。③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惊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 习的思想。
-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 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近代中国 思想的复杂性。

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国近代思想史

0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01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主要通过留学生和外
国传教士等渠道传入。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译介
02
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著
作,推动了中国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国特色的近代思想体系。
思想交锋与融合
在西方思想传入的过程中,中国 思想界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和交锋。
不同的思想流派在如何对待西方 思想、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等
问题上存在分歧。
在争论和交锋中,中国思想界逐 渐认识到传统思想的局限性和西 方思想的先进性,开始尝试将两 者融合,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02
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危机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民族生 存和尊严受到威胁,引发了民族
意识的觉醒。
传统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人们开 始认识到中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国家认同感的形成
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国家前 途和命运,逐渐形成了对中华民族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主义在实践中的体现
反帝反封建运动
民族主义者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运动, 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 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
文化保守主义
国家建设与发展
民族主义者关注国家建设与发展,主 张通过发展经济、军事、教育等途径 提升国家实力,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梦 想。
一些民族主义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 价值,试图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振兴 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尊严。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在中国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的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国御侮,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先后成为主流思想。

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的了重大的胜利。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鸦片战争以前,在思想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被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死气沉沉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序幕。

导致新思潮萌发的原因主要有:①随着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这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中体西用”,到自由平等博爱,再到民主和科学,最后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思想领域的探索主要活动或主张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这一变革的核心是对中国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及对现代思想的不断探索。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历程,分别是:现代科学观的建构,人文主义思想的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以及当代中国思想的新挑战。

1.现代科学观的建构20世纪初期,中国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科学,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但当时,绝大部分中国人尚未形成具体的科学观,普遍存在传统观念对科学的阻碍。

因此,在19、20世纪末期,先后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科学观。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大规模建设科研机构,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和各大科研院所。

这个时期的中国科学观,主要是苏联传统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科学应该为社会服务,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

但是,这个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自由,科学创新受到限制,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缺乏条件。

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逐渐开放,对外交流加强,外国先进科技深入国内。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重新审视科学和技术的意义,马化腾系统整合,在1985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由此,中国逐渐建立了适合国情的现代科学观,同时进一步改革科研管理体制,逐渐走上了科技创新的道路。

2.人文主义思想的崛起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也更加重视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这些价值观被人们视为一种新的“文化软实力”,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领域。

9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了“诗意的中国”、“可持续的中国”、“美食的中国”和“音乐的中国”等概念,用以表现中国文化的不同视角,强调中国特有的精神与文化。

同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观念也逐渐转向了人文主义。

例如,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人们更加注重文化的深度和质量,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居所、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注重对人们的需求尊重和体现。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这些变迁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一、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

此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西方的思想观念逐渐传入中国。

这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们进行全面变革的欲望。

其中,代表性的思想家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他们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试图将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开创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0世纪初,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哲学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此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标准。

同时,胡适、郭沫若等人也倡导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提倡自主思考和创造性的思想,这为后来的文化革命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又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迁。

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借鉴并学习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先进技术。

此时,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世界观相对主义等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扩散开来,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思想选择。

二、文学艺术的革新中国近代文学艺术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迁。

19世纪末,李鸿章提出“西学中用,中学西用”的口号,鼓励文学艺术界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审美观念。

这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得以重大变革,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

20世纪初,“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盛行。

此时,许多中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加入了反封建的行列,提倡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倡导文化自觉和文艺自由创作的思想。

同时,文艺也开始大量吸收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试图带来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文学艺术,这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流行文化、现代艺术等新领域不断涌现,中国文学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现代化的面貌。

中国思想近代化历程

中国思想近代化历程

中国思想近代化历程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承认自己落后,逐步消除了“天朝上国”、“唯我独尊”、“夜郎自大”、等传统观念,不得不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让世人对西方“岛夷”有了初步理解。

魏源继承林则徐的思想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器物的历程。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开展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器物,但仍存有“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的思想,对自身认识不全面。

洋务运动期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出现,早期思想出现。

早期维新派具有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思想,传播了资本主义,为后来维新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90年代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宣传维新思想开展戊戌变法,开始挑战封建制度的权威,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部分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本是制度问题,开始寻求适应历史发展的社会制度。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始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实践探索历程,民主主义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企图复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1915年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他们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没有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过于激进、认识片面。

1917年中国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扛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在中国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探索。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演变

• 10、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 、 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D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 11、( 广东历史)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 、(09广东历史 、( 广东历史) 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 D 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 12、( 、(2008全国Ⅰ,15)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 全国Ⅰ 、( 全国 ) 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 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C •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 3、“欧罗巴人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 端之尤。图朝廷节取(注:希望朝廷选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有深意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D ) • A.高度赞扬的西方科技 B.作者主张进行政治改良 • C.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D.赞扬欧罗巴人科技先进,排斥其思 想文化
• 3、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征和阶段 、 • 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 级学习“器物”(先进技术);②从戊戌变法 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习“制度”;③从 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习“思想文 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 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 学习西方的主题: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富 强。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挽救危亡、民族独 立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 4、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 、 态度 • (1)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 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 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 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变法 的阻力。 • (2)袁世凯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 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把斗争矛 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 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 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3)(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4)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影响:
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 造了良好条件;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1、提出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救国方案相继失败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 断壮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1894年 兴中会成立; 1895年 广们在思想上得到启蒙
赋予一切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 个人及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相同:主张平均地权 民生 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 “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
四、从“兴民权”到“民主、科学、启蒙”—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辛亥革命使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人文主义精 神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一战期间,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 实行民主制度,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3)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试图复辟帝制, 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4)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中国一大批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 子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向往西方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传统思想, 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进行猛烈抨击
◆如何从文明史观、现(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的 思想解放潮流?
①从文明史观看: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林则徐、魏源等人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中国近代史 上第一次提出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和口号,具有划时代的启蒙意义。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志》、魏 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 志略》、梁廷枏的《海国四说》。影 响:介绍西方;中国只是世界一员; 知己知彼,开始了对富国强兵道路的 探索。 • 变一味的考辨古史为纂修当代史:魏 源《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 、《元史新编》。
• 爱国性:1、经世派人物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处多 事之秋,相率注意边事,防备边患,力图维护祖 国疆域的统一与完整。2、经世派了解外情,筹备 海防,反对侵略,期以制夷。 • 进步性:1、它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积弊,抨击时 政,批判顽固守旧、食古不化的陈腐观念,宣扬 变易进化思想,倡言“更法”与“改革”,这就 给“万马齐喑”的思想界带来了清新空气,具有 启蒙的意义。2、它敢于面向世界,寻求新知,传 播了一种科学的,但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却是完 全崭新的世界观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样一种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主张。

中国思想发展史

中国思想发展史
11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11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22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统一的趋势33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44强调树立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a1133bb11223344cc2244dd11334422墨子商鞅韩非思想的相似之处是墨子商鞅韩非思想的相似之处是aa反对兼并战争反对兼并战争bb主张互爱互利主张互爱互利cc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dd主张中央集权主张中央集权33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aa频繁的兼并战争频繁的兼并战争bb井田制的瓦解井田制的瓦解cc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土地私有制的产生dd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变革bbcccc44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西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西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其指导思想分别接近下列哪些学派策其指导思想分别接近下列哪些学派aa儒家道家儒家道家bb法家道家法家道家cc法家墨家法家墨家dd儒家墨家儒家墨家55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aa封建制度日趋完善封建制度日趋完善bb儒法两派之争已有分晓儒法两派之争已有分晓c仁政最终取代法治仁政最终取代法治dd封建统治思想日渐成熟封建统治思想日渐成熟66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但北周武帝曾一度灭佛范缜著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但北周武帝曾一度灭佛范缜著神灭论论斥佛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斥佛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a佛教不符合少数民族风俗佛教不符合少数民族风俗bb危及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危及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cc佛教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冲突佛教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冲突dd寺院经济的存在影响了政治统治寺院经济的存在影响了政治统治bbdddd儒学是我国封建统治思想从其形成到统治地位的确立再到儒学是我国封建统治思想从其形成到统治地位的确立再到朱熹理学的盛行其演变经过了三个时期

近代中国思想及民主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思想及民主的发展历程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 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制度难以在中国
立足的原因是什么? (1)辛亥革命对封建势力的打击不够彻底。 (2)革命派对政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缺乏民族资
(2)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 洪仁玕: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 案——《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 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 望,但缺乏实行的条件。 2.洋务思想 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导 “中体西用”,采用西方先进的科技,“自 强”“求富”。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成为中国近 代化的开端;客观上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 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此
后,中共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号下为民主共和而奋 斗,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探索出一条“工农武 装割据”的道路,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宪法大纲。
4.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权建设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通过了《共同纲领》。 (2)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并成立了中央人民政 府。 2.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成为国共 合作的政 治基础, 推动了国 民革命运 动的开展
2.毛泽东思想
(1)背景:①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广泛传播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②中国共产党 人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2)发展过程及主要主张

中国近现代主流进步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主流进步思想的演变
(2)民族精神、探索的特殊性 9. ((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 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 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B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院,国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信仰……自由,拥 实现:推行盐铁专卖等加强了经济的统一;确立儒家思 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 想的独尊地位,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开辟丝绸之路等加强了 经济文化交流。(6分) 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外部刺激 2、国人探索(层层递进) 6.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 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 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 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 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D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7.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 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 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 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C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客观先进国人主动学习客观先进国人主动学习近代化中有政治民主经济工业化近代化中有政治民主经济工业化林则徐等维护封建统治反映双半特征林则徐等维护封建统治反映双半特征走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均为不断结合国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均为不断结合国情1外部刺激2国人探索层层递进3经济需要4理论探索与国情结合1

【精选】近代中国的思想进步历程PPT课件

【精选】近代中国的思想进步历程PPT课件

6、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因为
A 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 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 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D 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7、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 发展方向的是
A
①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 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革命派: ②结合中国国情,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
主义,用于指导革命。
①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激进派: ②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
③新文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怎样传播的?
传播过程:
开始 促进
扩大
建党
1921
C.是否与外国正常交往 D.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3.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 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 章”。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 说吻合的是
A.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4.《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 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
2、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 新文
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 统道德?
新道德: 指新时代追求民主自由的道德,追求个性
解放、男女平等。
旧道德: 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
道德。
因为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宣传。
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 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 传统文化的认识。 (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中国近代思想理论演变

中国近代思想理论演变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把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 理同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是毛泽东思想 的根本点,是党的 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路线。群众路线是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 的中’共产党人创造 的、具有中’特色的 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 方法,是对马克思主 义的重大发展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概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醒过来了。
2、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站起来了。 3、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民权 推翻君主专制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①民权由资产 主义 政体,建立国民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 阶级掌握→平
民共有 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 政府,国民一律 ②普遍平等的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 平等 民权 利。
民生 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更关注农民 实行“耕者有其田”。 和工人
一、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1.背景 2.提出 3.内容
独立自主
从中国实 际出发,主 要依靠自己 的力量发展 革命和建设 事业,是我 们立国、建 国的一个根 本方针
会议理论的形成
1.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是在:遵义会议 形成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2.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在:十 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五大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于:十三届 四中全会 确立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 共十六大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从“学器物”到“仿制度”、“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

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体用之争
课堂教学设计五
何为“体”、“用”? 体与用是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体”
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 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设计六
19世纪60—90年代,西学以何地为基地、 以何种方式向中国传入了什么内容?
1、基地:各通商口岸
2、方式:设立企业、翻译书籍、创办报刊 杂志、开办新式学堂、在华传教士的文化活 动和政府官员的出洋考察
课堂教学设计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日本明治维新 思想的比较
“中体西用”是在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为目的的基础 上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是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 “体”上,这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但也直 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 不强”的悲剧性结局
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பைடு நூலகம்想是文明开化,使日本走上西 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显然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不仅 是要“西学为用”,而且还要“西学为体”,从根本上改 变日本社会性质。它比中国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要 进步的多,彻底的多,实践的结局是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 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成为亚洲强国
课堂教学设计四
如何认识魏源也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此外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依据《四洲志》编写成《海国图志》,成 为那一时期“开眼看世界”新思想成果的代表 作。他在书中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 中国御侮图强之道,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 军事制造技术和治军练兵方法的“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思想主张
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姚莹的《康猷纪 行》、梁廷难的《海国四说》
4、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以康有 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 将西学与儒学相结合,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 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纲领——三民主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运动的发展
3、内容:军事技术、工业制造、自然科学、 技术知识、哲学和社会科学学说
课堂教学设计七
洋务派力主用西方先进的经济技术来维持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这种“中体 西用”的观点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何异同?
同:都是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异:洋务派主张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以 “自强”“求富”;而顽固派反对“西学为 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 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三、维新思潮
(一)思潮兴起的条件:
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物质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阶级基础
3、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 —— 认知基础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思想基础
(二)代表人物及其传播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 聚徒讲学,研究宣传维新 改革理论。他把西学中的 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 相融合,撰写 《新学伪经 考》、《孔子改制考》, 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 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 想基 础,传播西学,宣传 维新思想的必要性和合理 性,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 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 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6、面对北洋军阀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 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陈独秀等高举“民主、科学” 旗帜,掀起了一场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 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7、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传入 我国,并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8、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和 发展为毛泽东思想
课堂教学设计二
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1、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心理上造成一 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心态 2、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 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新 思想缺乏社会基础 3、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 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 群众基础 4、封建顽固势力坚守纲常名教,士大夫阶层思 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外洋事务,抵制新 思想
3、通过对“开眼看世界”思想、“中体西用” 思想和康梁变法理论的分析,认识西学东渐是 近代思想解放的特点,认识近代思想解放的继 承关系
课堂教学设计一
西学东渐局面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鸦片战争前后,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 国的冲击日益加剧,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 也相应扩大。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一批满怀爱国热忱和经世之志的先进中国人 开始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 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课堂教学设计八
对早期维新派的有关认识
它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 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代表人物 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它的思想来源有内、 外两个因素。外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 学技术的传入;内因:是改革派“师夷”思想和洋 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早期维新派与洋务 派关系密切,有些人曾是洋务运动的参与者。但他 们与洋务派不同,认为单纯科学技术不能使国家富 强,主张维新变革,要求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用君 主立宪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用资产阶级新文化去改 造封建的旧文化。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中 国国情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逐渐形 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
第22课
西学东渐
学习目标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记忆维 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2、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
课堂教学设计三
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1、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开始注意了解、研 究中国以外的世界情况 2、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 广州办的报刊和《各国律例》 3、编译《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五大 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