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不准关系理论推导
海森伯格测不准原理
海森伯格测不准原理
海森伯格测不准原理(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也被称为海森堡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它由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伯格在1927年提出。
海森伯格测不准原理指出,在量子力学中,无法同时精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换句话说,位置和动量的精确测量是相互限制的。
这意味着,在同一时间内,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但我们无法确定其动量;或者我们可以确定一个粒子的动量,但无法同时精确知道它的位置。
具体而言,测不准原理可以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示:
Δx * Δp >= ħ/2
其中,Δx表示位置的不确定度,Δp表示动量的不确定度,ħ为普朗克常数的约化值。
这个原理的实际意义是,尽管我们无法同时获得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精确值,但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来获得这些值的概率分布。
这个概率分布被称为波函数,它描述了一个粒子在不同位置和动量上的可能性。
海森伯格测不准原理在量子力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它限制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和测量精度。
这个原理的提出也揭示了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之间的根本差异,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3讲共同本征函数、测不准关系
ˆx, p ˆ y, p ˆz. p
ˆ ,L ˆ2 , L ˆ . H z
例 3:
ˆ H
(2)力学量完全集中力学量的数目一般与体系自由度数相同。
(3)由力学量完全集所确定的本征函数系,构成该体系态空间的 一组完备的本征函数,即体系的任何状态均可用它展开。
§8 测不准关系
(一)测不准关系的严格推导 (二)坐标和动量的测不准关系 (三)角动量的测不准关系
(三)力学量完全集合
(1)定义:为完全确定状态所需要的一组两两对易的力学 量算符的最小(数目)集合称为力学量完全集。 例 1: 例 2: 三维空间中自由粒子,完全确定其 状态需要三个两两对易的力学量: 氢原子,完全确定其状态也 需要三个两两对易的力学量: 一维谐振子,只需要一个力 学量就可完全确定其状态:
例如:
ˆF ˆ ˆ F ˆG G ˆF ˆ ) 0 ˆ F ˆG (G
ˆ ,L ˆ ] 0 [L x z
= 0 的态,Y
m
= Y00
?
Lx Lz 同时有确定值。 但是,如果两个力学量的共同本征函数不止一个, 而是一组且构成完备系,此时二力学量算符必可对易。
定理:若两个力学量算符有一组共同完备 的本征函数系,则二算符对易。
(一)测不准关系的严格推导
(1)引
由上节讨论表明,两力学量算符对易则同时有确定值; 若不对易,一般来说,不存在共同本征函数, 不同时具有确定值。
两个不对易算符所对应的力学量在某一状态中究竟 不确定到什么程度?即不确定度是多少? 测量值 Fn 与平均值 < F > 的偏差的大小。
问题:
不确定度:
(1)测不准关系的严格推导
x
p
海德堡测不准原理
海德堡测不准原理海德堡测不准原理,又称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或海森堡测不准关系,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量子世界中一项重要的不确定性原理。
该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波恩和沃纳·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它揭示了在微观世界中,同时准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可能的。
海德堡测不准原理的内容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示为:Δx * Δp ≥ℏ/2其中,Δx是粒子的位置不确定性,Δp是粒子的动量不确定性,ℏ是普朗克常数的约化普朗克常数,约等于1.0545718×10^-34J·s。
这个公式表明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之间存在一个最小不确定性,无论我们使用多么精密的测量仪器,都无法同时测量出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精确数值。
换句话说,海德堡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更精确地测量粒子的位置时,粒子的动量就会变得更加不确定,反之亦然。
这意味着在微观世界中,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粒子的精确位置和动量,我们只能通过概率的方法来描述粒子的运动状态。
海德堡测不准原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微观世界中的不确定性,更在于它对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对于测量过程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在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或动量时,测量仪器本身也是一个与粒子相互作用的量子系统,因此测量的过程会对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产生干扰,从而使得测量结果变得更加不确定。
其次,海德堡测不准原理也对于量子力学中的态描述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量子力学中,波函数可以描述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概率分布,海德堡测不准原理确立了不确定性的概念,从而为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海德堡测不准原理的实际应用也十分广泛。
在现代物理学和工程技术中,海德堡测不准原理不仅被应用于理论探讨,还广泛应用于各种量子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中。
例如在原子钟、激光技术、半导体器件等领域,海德堡测不准原理的不确定性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且需要通过精密的实验设计和工程技术来加以解决。
测不准关系
x
h p
phh p
px x h
考虑到在两个一级极小值之外还有电子出现,所以:
px x h
经严格证明此式应为:
px x 2 py y 2 pzz 2
这就是著名的海森伯测不准关系式
测不准关系式的理解
1. 用经典物理学量——动量、坐标来描写微观粒子 行为时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
107 m s1 vx 106 m s1
电子的动量是不确定的,应该用量子力学来处理。
这说明原子光谱有一定宽度,实验已经证实。
1932诺贝尔物理学奖
• W.海森堡 • 创立量子力学,
并导致氢的同素 异形的发现
问题? 1. 宏观粒子的动量及坐标能否同时确定?
例 m 102 kg 的乒乓球 , 其直径 d 5cm vx 200m s1,若 x 106 m, 可以认为其位
置是完全确定的。其动量是否完全确定呢?
2. 可以用来判别对于实物粒子其行为究竟应该用经典 力学来描写还是用量子力学来描写。
3. 对于微观粒子的能量 E 及它在能态上停留的平均 时间Δt 之间也有下面的测不准关系:
Et 2
Et 2
原子处于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一般为 t 108 s
于是激发态能级的宽度为:
E 1026 J 2t
13-6 测不准关系
微观粒子的空间位置要由概率波来描述,概率 波只能给出粒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任意时刻不具 有确定的位置和确定的动量。
x
电子束
a缝
屏
2
幕
衍射图样
X方向电子的位置不准确量为: x a
x
x a
屏
电子束
a缝
2 px
X方向的分动量px的测不准量为:
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关系
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关系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基本物理理论,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行为和性质。
而测不准关系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在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的固有不确定性。
本文将介绍测不准关系的基本原理、相关数学表达式以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测不准关系的基本原理可以追溯到1927年由维尔纳·海森堡所提出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该原理指出,在任何时刻,无法同时准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试图确定粒子的位置,那么它的动量就将变得模糊不清;反之,如果我们试图确定其动量,其位置也将变得不确定。
换句话说,存在一个固有的不确定度,限制了我们在同一时间测量多个相关物理量的精确性。
测不准关系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
以位置(x)和动量(p)的测量为例,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给出了以下数学关系:Δx × Δp ≥ ħ/2其中,Δx代表位置的不确定度,Δp代表动量的不确定度,ħ是普朗克常量的约化值。
这个关系的意义是,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度的乘积不能小于普朗克常量的一半。
这说明了在微观尺度上,我们无法同时精确测量位置和动量。
值得一提的是,测不准关系并不是由于观测方法或仪器的限制,而是与量子粒子的本质有关。
这是因为在测量时,我们必须使用光子或其他粒子与被测系统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必然会对被测系统的状态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测不准关系实际上揭示了微观粒子的固有性质。
测不准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对于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狭义相对论描述了高速运动下的物体,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尺度的物体。
然而,这两个理论之间的矛盾问题一直困扰着物理学家。
通过引入测不准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测量的不确定性与时空观念的相对性密切相关,这为两个理论的统一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测不准关系在量子信息科学、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在量子计算中,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是通过量子比特来实现的。
测不准原理的应用及意义(可编辑)
测不准原理的应用及意义1、测不准原理的定义及理论背景1.1 测不准原理的定义测不准原理由量子力学创始人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又名“不确定关系”,英文"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本身为傅立叶变换导出的基本关系:若复函数与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且已由其幅度的平方归一化(即相当于的概率密度相当于的概率密度,‘’表示复共轭),则无论的形式如何,与标准差的乘积不会小于某个常数(该常数的具体形式与的形式有关)。
1.2 测不准原理的理论背景测不准原理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不可回避的性质,人们习惯于对物体运动轨迹的准确描述,大到天体如何运行,小到微尘如何飞扬。
这种认识必须基于对物体能够准确定位。
为了预测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准确测量它的位置和速度。
测定必须施加一个物理量作用于作为被测对象的物体之上,这在任何一种测量中都无法幸免。
显然,对在微观粒子尺度空间的测量方法用光照最合适。
然而,光照是无法把粒子的位置确定到比光的波长更小的程度的。
为了测定的准确,必须用更短波长的光,这意味着光子的能量更高,这样测定对粒子速度的扰动将很厉害。
因此,不能同时准确的测定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事实上,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受到测不准原理的制约,只不过对宏观物体的测量,一定波长的光已经足够精确,且扰动对其速度的影响小到远远无法计较。
测不准原理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粒子在客观上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坐标位置及相应的动量。
如果微观粒子的位置的不确定范围是,同时测得的微粒的动量的不确定范围是。
与的乘积总是大于。
这里,为普朗克Plank常数。
测不准原理来源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所谓的测不准与测量仪器的精度无关。
1.2.1 海森伯海森伯在创立矩阵力学时,对形象化的图象采取否定态度。
但他在表述中仍然需要使用“坐标”、“速度”之类的词汇,当然这些词汇已经不再等同于经典理论中的那些词汇。
测不准关系的名词解释
测不准关系的名词解释测不准关系(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础定理,揭示了测量物质微观粒子位置和动量的限制。
这一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对于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行为的物理学理论,与经典物理学的牛顿力学相比,它具有离奇和令人难以理解的特性。
测不准关系正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它限制了我们对于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准确测量。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测不准关系的具体表述。
根据海森堡的提出,测不准关系公式可以表示为:Δx·Δp ≥ h/4π,其中Δx代表位置的不确定度,Δp代表动量的不确定度,h为普朗克常数。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同一时间内,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准确测量,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固有的不确定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测不准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一颗微小的粒子在一个无限深势阱中运动。
如果我们希望测量它的位置,我们可以用光子照射它,并测量光子在接收器上的位置。
然而,当光子与粒子相互作用时,光子传递给粒子的动量必然会对粒子的位置产生影响。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测不准关系的存在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限制,它也揭示了物质微观粒子本质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在经典物理学中,我们通常认为物体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准确测量的,但在量子力学中,我们必须接受事物的这种局限。
测不准关系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理论问题,它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核能的开发中,测不准关系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结构。
在纳米技术和量子计算领域,测不准关系的限制也对制造和测量微小物体的设备有着重要影响。
除了这些应用外,测不准关系还引发了哲学上的思考。
它挑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界的本质并非完全确定和可预测的。
这一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了科学研究对于个体和整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探索。
21-4测不准关系
E h 4.14 10 7 (eV ) t
(2)
hc E h 3670 A 0 E
hc
hc hcE 5 0 7.13 10 ( A ) 2 E E
例题6、不确定关系式Δx·ΔPx≥h/2π有以下几种理解:[B] (1)粒子动量不可能确定. (2)粒子的坐标不可能确定. (3)粒子动量和坐标不可能同时确定. (4)不确定关系不仅适用于电子和光子,以适用于其它粒子. 其中正确的是: (A) (1),(2) (B) (2),(4) (C) (3),(4) (D) (4),(1)
例题2:同时确定能量为1KeV的电子的位置和动量时,若位置 的不准定量值在100Pm内,则动量的不确定值的百分比ΔP/P为何 值?(电子的质量me=9.11×10-31Kg。)
解:
P
2m Ek 1.7110
23
kg m s
1
由不确定关系得
h P h P 39 % x P xP
例题5、中子的质量为1.6710-27 kg。假定一个中子沿x方向以 2000m.s-1的速度运动, 速度的测量误差为0.01, 则中子位置的不确 定量最小为 (用不确定关系 x px ≥计算)[D] (A) 3.1610-17m (C) 3.1610-10m 例题6、不确定关系指的是:[C] (A) 任何物理量都不确定 (B) 任何物理量之间都不能同时确定 (C) 某些物理量能不能同时确定, 这取决于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D) 只有动量与位置、时间与能量之间不能同时确定 (B) 3.1610-13m (D) 3.1610-7m
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关系原理
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关系原理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一种物理理论,其核心原理之一是测不准关系原理。
测不准关系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由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的。
它表明,在量子力学中,不能同时精确地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者精确地测量粒子的能量和时间。
这一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一种本质性不确定性,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量子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测不准关系原理背后的思想是,粒子的性质在不同的观察中是相互关联的。
具体而言,测不准关系原理指出,对于一个量子粒子,如果我们希望准确地测量它的位置,那么它的动量就会变得不确定;相反,如果我们希望准确地测量它的动量,那么它的位置就会变得不确定。
这意味着,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之间存在一个基本的不可克服的关系,无法同时准确地确定它们的值。
测不准关系原理具体表现为一组数学不等式,被称为海森堡不等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关系,可以用数学形式表示为:Δx * Δp ≥ h/4π其中,Δx表示位置的不确定性,Δp表示动量的不确定性,h为普朗克常数。
这个不等式的意义在于,当我们试图增加对位置的准确测量时,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对动量的不确定性,反之亦然。
并且,不论我们使用何种方法或仪器,都无法完全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测不准关系原理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它还涉及到其他物理量的测量。
例如,根据能量-时间不确定性关系,如果我们试图准确测量粒子的能量,那么与之相关的时间就会变得不确定。
这个关系同样表明了粒子的能量和时间之间存在的固有局限性。
测不准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在经典力学中建立的基于精确测量的理论框架。
在经典力学中,我们认为通过充分准确的测量可以完全描述物体的状态和性质。
然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告诉我们,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某些性质并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测不准关系原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关系)的表述和含义
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关系)的表述和含义摘要:介绍了测不准关系的一些不同的表述和证明方法,对其中关于这一原理的认同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测不准关系;不确定度;量子理论;统计解释引言测不准关系是由量子力学基茌原理导出的一个重要推论,它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成对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例如位置与动量、时间和能量。
它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反映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基本属性它在量子力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量子力学诞生至今约有80年了,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在指导人类文明进步和学科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量子力学基本理论的解释却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争论,关于测不准关系的理解问题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本文对其中一些主要的有争议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加以讨论。
1 几种主要的表述和证明方法测不准关系是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的,他设想一种使用波长很短的γ射线的显微镜来最大限度地精确测定电子的位置,这种测量,依靠的是光子被电子的散射[康普顿(compt)散射。
海森堡在题为“关于最子理论的动力学和力学的直观内容”的论文中说[1]:“当测定…电子‟位置的瞬间,也正是光产被电子散射的瞬问,电子的动量产生一个不连续的改变。
当所用的光的波长越小,即位置测定得越精确,这一改变就越大。
因此,在知道电子位置的瞬间,它的动量只能了解到对应于那一不连续改变的大小的程度。
于是,位置测定得越精确,动量就知道得越不精确,反之亦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方程pq—qp=-ih的一种直接的物理解释。
这就是在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的关于测不准关系的表述。
1929年,罗伯逊(Robertson)[2]在一篇短文中首次证明:两个厄密算符的标准偏差之积绝不会小于它们的对易子的平均的绝对值之半。
证明如下:设A和B是任意的两个厄密算符,C是它们的对易子,令A1=A一<A>,B1=B 一<B>,A和B的标准偏差分别为△A=<A12>1/2和△B=<B12>1/2。
什么是测不准原理
什么是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原理,又称海森堡测不准关系,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揭示了微观世界中测量粒子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
在量子力学中,测不准原理是指无法同时准确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也就是说,当我们测量粒子的位置时,就无法准确得知其动量,反之亦然。
这一原理的提出,彻底颠覆了经典物理学中对于测量的理解,揭示了微观粒子世界的奇妙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测不准原理的具体内容。
根据测不准原理,对于一个粒子,我们无法同时准确测量其位置和动量。
这是因为,测量位置需要用到光子或其他粒子与被测粒子发生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会影响被测粒子的动量,使其动量的测量结果产生不确定性。
同样地,测量动量也会对粒子的位置产生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并非是测量技术的限制,而是由于微观粒子的本性决定的,它揭示了微观世界中的混沌和随机性。
其次,测不准原理的提出对于量子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用经典物理学的观念来理解世界,但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微观世界并不遵循经典物理学的规律,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概率性。
这种新的认识挑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激发了科学家们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索和研究。
最后,测不准原理的应用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测不准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验和技术中,例如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器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测不准原理的理论基础不仅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科技奇迹。
总之,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中的重要原理,它揭示了微观世界中测量的不确定性,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世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测不准原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挑战和困惑,但正是这种挑战和困惑激发了科学家们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索,也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测不准原理,也能够将其应用于更多的实际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又称海森堡测不准关系,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
它揭示了在微观世界中,存在着一种不确
定性,即无法同时准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一原理的提出,对于人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规律和特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微观粒子,无法同时准确测量其位置和
动量。
在经典物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精确的测量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和速度,然而在量子力学中,当我们试图准确测量微观粒子的位置时,其动量将变得模糊不清;反之亦然。
这种不确定性并非是测量工具的不准确性所致,而是微观世界本身的固有特性。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深刻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特性质,挑战了人们对于自然界
的直观认识。
它告诉我们,微观粒子并不遵循经典物理学中的规律,其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限制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也对技术和工程领域提出了挑战。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理论物理学中,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例如,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领域,人们需要充分理解和利用测不准原理,以设计出更加可靠和高效的量子技术。
同时,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也为人们重新审视了测量和观测的本质,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总之,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提出,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揭示
了微观世界的奇特规律。
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更在于对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影响。
我们应当深入理解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不断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未来开辟新的可能性。
第六节测不准关系
教师:
胡炳全
第六节 测不准关系(不确定关系) 一、位置与动量的测不准关系:
a sin θ = kλ ∆p x = p x
= p sin θ
a
h
λ
sin θ = hk
∆x∆p x = hk
《大学物理》
教师:
胡炳全
令: k =1
∆x ⋅ ∆p x = h
∆x ⋅ ∆p x ≥ h
h h ∆x ⋅ ∆p x ≥ = 4π 2
px =
h
λ
∆p x = −
2
h
λ
2
∆λ
将∆px的大小代入不确定关系式,可得:
h λ ∆x = h ∆x ⋅ ∆p x ≥ 2
h h ∆y ⋅ ∆p y ≥ ∆z ⋅ ∆p z ≥ 2 2
(4)测不准关系常常只用做估计数量级,公式可以 有多种形式,试题中通常会指定所用公式。 二、时间与能量的不确定关系:
h ∆t ⋅ ∆E ≥ 2
《大学物理》
教师:
胡炳全
例题1、波长为500nm的光沿着x轴正向传播,若光的波长的 不确定量为10-4nm,试利用不确定关系∆x∆px≥h求光子x坐标 的不确定量。 解:光子波长的不确定造成其动量的不确定,由
上述两个式子都可以叫测不准(不确定)关系。后者更为 测不准(不确定) 常用,常叫做海森伯不确定关系。 讨论: (1)上述关系对微观世界的物质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宏观物质的运动则可以忽略。
《大学物理》
教师:
胡炳全
(2)位置和动量是不能同时测量准确,但可以分别 在不同时候准确测量。 (3)测不准关系中的各量有明确的对应:
测不准关糸概述
由于德布罗意波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接 受一个经典概念无法理解的原理,即海森堡 的测不准原理,这是一个普遍原理。
对于宏观粒子来说, 我们可以用某个时刻 粒子确定的坐标、速度、能量等来描述它在 这个时刻的运动状态(自然也就导致了轨道 的出现)。
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如果我们也把经典力学表征宏观 粒子运动状态的位置和动量的概念应用于微观粒子时,那么粒 子的波动性就会不可避免地要对这种观念加以某种“限制”。
xpx
Vt
E V
2
E Vp
E t 2
6
(3)能级宽度和能级寿命
设体系状态的寿命为τ,因测量只能在时间范围τ内进行,则 测得的能量必有宽度为Γ的不确定程度满足关系。
~
或
E
t
2
理论上,计算平均寿命→估计能量的范围; 实验上,测量能级宽度→估计不稳态的寿命。
7
2 .实物粒子的不确定关系 ——量子力学中“测量”理论的基本概念。
V<< c―――― L>> h――――
9
例 15-21 设电子的动能EK=10ev,试说明在原子中电子的运 动不存在"轨道"。
解:因能量很低,故属非相对论效应,所以速度为
V 2Ek 10பைடு நூலகம் m / s
me
由测不准关系, 速度的不确定程度 式中 x=0.53-10m
xpx
V p 1 106 m / s m m x
y
光子沿y轴方向通过狭缝后散布在一衍射角为 2 的范围内,衍 射角、缝宽 x (a) 和入射波波长间满足衍射反比关系
a sin k
考虑中央极大K =1
狭缝处的光子在 x 方向坐标不确定范围:
测不准关系的由来
是微观世界 固有规律.
2. 测不准关系给出了宏观物理与微观物理的分界线
---- 普朗克常数 h
海森堡的思想历程
旧量子论面临危机:如再用经典力学去描述量 子论,一切并非真实情况而只能是类比。
受马赫哲学的影响:一切来自经验和感觉。 爱因斯坦的影响:一个完善的理论,必须以直
接可观察量为依据,一个概念,只有可观察时, 它才是真实的,有内容的,否则它就是虚构的, 在理论中是没有其位置的。
1,2,)y
)
p py
y sin
y
sin
} py ptg p sin p h
p yLeabharlann hsin得 常用
y py h 精确推导 y py
y py
h
4
2
或 y py h
二. 测不准关系的物理意义
1. 测不准关系说明经典手段对于微观粒子不适用
x ,则px ; x 0,则px px ,则x ; px 0,则x
利用狄拉克-约当变换理论预言了不确定关系, 给出了动量与位置不精确度乘积的下限: ΔxΔp≥h/4π,进一步有ΔEΔt≥ h/4π。
与经典力学的区别
力学中两个正则共轭量对于一个量的测量与测 量该量的仪器做出的反应密切有关,而这种测 量仪器的反应又往往干扰了对第二个量的测量, 于是两个量不能同时被确定。
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具有确定值,这样 经典力学中的粒子静止概念及轨道概念在量子 力学中均不存在,因为这些概念正是以粒子位 置和动量(或速度)能同时具有精确值为前提 的。
爱因斯坦:“量子力学虽然令人赞叹,但在我的心中, 有个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那真实的东西。。。。。。 我无论如何不相信上帝会在掷骰子。”
问题的提出
§6.10测不准原理及其证明
t0 t 的范围之内,可以规定从t0 - t~ t0+ t为h(t)的持
续时间。
同理,若 H( j ) Fh( t ) 的中心值位于 0 ,且信号的
能量主要集中于 0 的范围内,可以规定从 0 ~ 0为带宽B。
借助二阶矩的概念表示信号的能量分布,并规定:
1
1
t
t
t
0
2
h2
图示
t
g(t)=
h
d
1
延迟=t0
0 h(t)
上升时间
2t
h(t0)
延迟=t0
0
持续时间
2t
t
t
返回
注意
1)这里的 t 、 都是相对于t0 、 0的单边增量值,
如果求双边差值,此时下限应为2,
2t 2 4t 2
若将角频率更换为频率值,此下限对单边、双边情 况分别为 1 或 1 。
4 2)上述测不准原理也称为加博关系式。
3)事实上,任何成对矛盾量之间,均符合测不准原理。
其中一个测量越精确,另一个量的误差就越大。 返回
§6.10 测不准原理及其证明
一.问题的引出 二、测不准原理的推证
返回
一.问题的引出
在第五章中,我们讨论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阶跃响应时得 到:响应上升时间tr与系统带宽B之间存在一种约束关系, 即: tr B=1(常数)。
从这里可以看出,系统在时域的分辩能力与频域的分辩能 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若要减少tr则须以加大B为 代价;若要减小B 则须要以牺牲tr 为代价。
2 H
j
2
d
2
H j 2 d
由傅氏变换微分特性可得: F jh' t H j
测不准关系理论推导
课程论文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物理学年级: 2012级物理学班*名:***论文题目:测不准关系的理论推导成绩:2016 年 1 月 2 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1)1.引言 (1)2.历史发展 (1)3.测不准关系实验验证 (3)4.相关质疑 (3)5.意义 (4)5.1理论意义 (4)5.2现实意义 (4)6.总结 (4)参考文献 (4)测不准关系的理论推导学生姓名:李赵坤学号:20125041015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物理学摘要:在量子力学里,测不准关系表明,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与动量的不确定性遵守不等式。
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关键词: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原理1引言测不准原理,又称“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关系,也是一个相当深奥的问题[1]。
表明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它反映了微观客体的特征。
即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成对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
例如位置与动量、力一位角与角动量,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就越不确定。
它来源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关系是从粒子的波动性中引出来的。
2历史发展1900年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1905年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引入光子的概念;1913年玻尔提出的氢原子理论中运用光子概念构造了频率条件;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设:实物粒子与光相似,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5年6月,维尔纳·海森堡发表论文《运动与机械关系的量子理论重新诠释》创立了矩阵力学。
旧量子论渐渐式微,现代量子力学正式开启[2]。
海森堡在论文里提出,只有在实验里能够观察到的物理量才具有物理意义,才可以用理论描述其物理行为。
海森堡抓住云室实验中观察电子径迹的问题进行思考。
高二物理竞赛课件:坐标和动量的测不准关系+
Lx 2 Lˆ y 2
Lˆ x 2
Lˆ y 2
1 [l(l 2
1)
m 2 ]2
则测不准关系:
(Lx )2
Lx 2
2
Lx
Lx 2
(Ly )2
Ly 2
2
Ly
Ly 2
(Lx
)2
•(Ly
)2
1 [(l(l 4
1)
m 2 ]2 4
定义:为完全确定状态所需要的一组两两对易的力学
量
算符的最小(数目)集合称为力学量完全集。
0 x
n * x ndx
Nn2
xe 2 x2 H n2 (x)dx
p
n *
pˆ ndx i
n
*
x
dx
被积函数是x 的 奇函数
处 n =0
i n * n
|
i
n
x
* dx
i
n
x
* dx i
n
*
x
dx
p
n 为实
p0
于是:
x 2 (x)2 p2 (p)2
Lˆ x2 Lˆ y2 Lˆz2 Lˆ2 Lˆ x2 Lˆ y2 Lˆ2 Lˆz2
将上式两边在 Ylm 态下求平均:
Yl*m ( Lˆ x 2 Lˆ y 2 )Ylmd Yl*m ( Lˆ2 Lˆ z 2 )Ylmd
Lˆ x 2 Lˆ y 2 [l(l 1)2 m22 ] Yl*mYlmd
例 1: 三维空间中自由粒子,完全确定其 状态需要三个两两对易的力学量:
例 2: 氢原子,完全确定其状态也 需要三个两两对易的力学量:
pˆ x , pˆ y , pˆ z . Hˆ , Lˆ2 , Lˆz .
从认识论角度理解量子力学中测不准关系
从认识论角度理解量子力学中测不准关系测不准关系又名“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由海森伯在1927 年率先提出, 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争论,近30年来才逐渐取得一致, 成为量子力学的重要内容。
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支柱之一, 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学、生物学、电子学及高新技术等许多领域。
这一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 2(π2h = ,其中h 是普朗克常数)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用公式表示可有:2 ≥∆∆x p x ,2 ≥∆∆y p y ,2 ≥∆∆z p z ,2 ≥∆∆t E ,该原理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
测不准关系中所说的测得精确和不精确是指对一个粒子的单次测量结果,还是指对一个粒子系统各成员的测量结果的统计分布?或者是对一个粒子的多次测量结果的统计分布?首先,从海森堡提出的各种论据来看,他的论点是把这些测不准量解释为属于一个粒子单次测量的结果,而不是作为测量粒子系综各成员的位置或动量时所得结果的统计分布,并认为测不准关系给出了单次测量中对两个力学量同时进行测量所可能达到的精确度的限制。
雅默把这种来源于海森堡的思想实验的关于测不准关系的同时测量的解释称为非统计解释。
罗伯逊对于测不准关系的证明,则是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严格导出的,并被多数物理学家认同。
这种证明实际上可以说明:测不准关系对于电子系综是成立的,对于单个电子多次测量的结果也适用,但对于单个电子一次测量的结果是不适用的。
从海森堡最初提出测不准关系的各种论据来看,他的论点是把测不准的原因归结为在单次测量中被测量的微观系统所受到的不可控制的扰动。
这样的看法实际上认定,在系统被测量之前,各种力学量都是有确定值的,只是在测量时受到了干扰才使他们变得不确定了。
第五章 测不准关系
第五章 测不准关系第一部分 内容提要一 体系处于力学量的本征态吓测量力学量时,测量值就是态的本征值,有唯一确定值,几率是1。
二 如果两个力学量相互对易,则它们有共同本征态.在它们共同本征态中测量两个力学量分别有确定值。
三 如果两个力学量算符Fˆ和G ˆ不对易: 0ˆ]ˆ,ˆ[≠=K i G F 则在体系的任意状态),(t rψ 下测量F 和G 不能同时测准。
记 τψ-ψ=-=∆⎰d F F F FF )ˆ()ˆ()(* τψ-ψ=-=∆⎰dG G G GG )ˆ()ˆ()(* 可以证明:2)()(22K G F ≥∆⋅∆特别地有:2)()(22≥∆⋅∆p x四 利用经典力学和测不准关系修正可以估算量子体系地能级,尤其是基态能级。
第二部分 例题讲解例题1 试证明测不准关系式。
已知 0ˆ]ˆ,ˆ[≠=K i G F则 2)()(22K G F ≥∆⋅∆证明:考虑下列积分0ˆˆ)(2≥τψ+ψξ=ξ⎰d G i FI ψ为体系任一波函数,ξ为任一实参数。
利用算符Fˆ和G ˆ的厄米性以及ξ为实数,上面不等式左边可写为:τψ+ξ+ξψ=τψ+ψξψ+ψξ=ξ⎰⎰d G i F G i F d G i F G i FI ]ˆˆ[]ˆˆ[]ˆˆ[]ˆˆ[)(*** τψ-ξ++ξψ=τψ+ξ-ξψ=⎰⎰d G F G F i GF dG i F G i F]ˆˆˆˆ(ˆˆ[]ˆˆ][ˆˆ[222**=K i G F G Fi G F ξ++ξ=ξ++ξ222222]ˆ,ˆ[ = 0)4()2(222222≥-+-ξFK GFK F不妨取实参数 22FK =ξ 则 0)4(222≥-FK G所以 222K F G ≥⋅或]ˆ,ˆ[2122G F FG ≥⋅ 简记为]ˆ,ˆ[21G FG F ≥∆⋅∆ 例题二 质量为m 、速度为V 、能量为221mv E =的粒子沿x 轴方向运动,其位置的测量误差为x ∆,设v x t /∆=∆,试由测不准关系 21≥∆∆p x ,导出能量与时间的测不准关系:21≥∆∆t E解: 因为mv p = 所以 v m p ∆=∆ 又221mv E =得tx p pv v mv E ∆∆∆=∆=∆=∆则 21≥∆∆=∆∆x p t E例题三 试利用测不准关系估算[1] 氢原子的基态能级,设rempH22412ˆπε-=[2] 类氢离子得基态能,其中:rze c m c p H221422241)(ˆπε-+=解: [1] 按经典力学观点氢原子能量是rempE 22412πε-=,由于经典力学中r 和p 可以同时确定,即允许0,0=∆=∆p r ,于是0=r 且p=0时氢原子能量最低(∞-),这显然不符合实验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20125041015
课程论文
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物理学
年级:2012级物理学班
姓名:坤
论文题目:测不准关系的理论推导
成绩:
2016 年 1 月 2 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引言 (1)
2.历史发展 (1)
3.测不准关系实验验证 (3)
4.相关质疑 (3)
5.意义 (4)
5.1理论意义 (4)
5.2现实意义 (4)
6.总结 (4)
参考文献 (4)
测不准关系的理论推导
学生:坤学号:
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物理学
摘要:在量子力学里,测不准关系表明,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与动量的不确定性遵守不等式。
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关键词: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原理
1引言
测不准原理,又称“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关系,也是一个相当深奥的问题[1]。
表明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它反映了微观客体的特征。
即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成对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
例如位置与动量、力一位角与角动量,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就越不确定。
它来源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关系是从粒子的波动性中引出来的。
2历史发展
1900年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1905年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引入光子的概念;1913年玻尔提出的氢原子理论中运用光子概念构造了频率条件;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设:实物粒子与光相似,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5年6月,维尔纳·海森堡发表论文《运动与机械关系的量子理论重新诠释》创立了矩阵力学。
旧量子论渐渐式微,现代量子力学正式开启[2]。
海森堡在论文里提出,只有在实验里能够观察到的物理量才具有物理意义,才可以用理论描述其物理行为。
海森堡抓住云室实验中观察电
子径迹的问题进行思考。
他试图用矩阵力学为电子径迹作出数学表述,意识到关键在于电子轨道的本身有问题。
人们看到的径迹并不是电子的真正轨道,而是水滴串形成的雾迹,所以人们也许只能观察到一系列电子的不确定的位置,而不是电子的准确轨道。
因此,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电子只能以一定的不确定性处于某一位置,同时也只能以一定的不确定性具有某一速度。
可以把这些不确定性限制在最小的围,但不能等于零。
据海森堡晚年回忆,爱因斯坦1926年的一次谈话启发了他。
爱因斯坦和海森伯讨论可不可以考虑电子轨道时,曾质问过海森堡:“难道说你是认真相信只有可观察量才应当进入物理理论吗?”对此海森堡答复说:“你处理相对论不正是这样的吗?你曾强调过绝对时间是不许可的,仅仅是因为绝对时间是不能被观察的。
”爱因斯坦承认这一点,但是又说:“在原则上试图单靠可观察量来建立理论,那是完全错误的。
实际上恰恰相反,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
”
因此,海森堡避开任何涉及粒子运动轨道的详细计算,例如,粒子随着时间而改变的确切运动位置。
因为,这运动轨道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替代地,他专注于研究电子跃迁时,所发射的光的离散频率和强度。
他计算出代表位置与动量的无限矩阵。
这些矩阵能够正确地预测电子跃迁所发射出光波的强度。
同年6月海森堡的上司马克斯·玻恩,在阅读了海森堡交给他发表的论文后,发觉了位置与动量无限矩阵有一个很显著的关系──它们不互相对易。
这关系称为正则对易关系,以方程表示为:
[] i
=
,, (1)
-
x=
xp
p
px
在他著名的1927年论文里,海森堡写出以下公式:
∆, (2)
∆
p
h
x≈
在海森堡的芝加哥讲义里,他又进一步改善了这关系式:
∆, (3)
h
∆
x≥
p
1927年厄尔·肯纳德首先证明了现代不等式:
按照肯纳德的表述,位置的不确定性与动量的不确定性是粒子的秉性,无法同时压抑至低于某极限关系式,与测量的动作无关。
其中,是位置标准差,是动量标准差,是约化普朗克常数。
这公式给出了任何位置测量所造成的最小无法避免的动量不确定值[3]。
3测不准关系实验验证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
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q就越小。
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
再比如,用将光照到一个粒子上的方式来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开来,由此指明其位置。
但人们不可能将粒子的位置确定到比光的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更小的程度,所以为了精确测定粒子的位置,必须用段波长的光。
量子会扰动粒子,并以一种不能预见的方式改变粒子的速度。
所以,位置要测得越准确,所需波长就要越短,单个量子的能量就越大,这样粒子的速度就被扰动得更厉害。
经过一番推理计算,海森堡得出:
海森堡写道:“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
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海森堡还通过对确定原子磁矩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分析证明,原子穿过偏转所费的时间△T越长,能量测量中的不确定性△E就越小。
再加上德布罗意关系,海森伯得到
并且作出结论:“能量的准确测定如何,只有靠相应的对时间的测不准量才能得到。
”
4相关质疑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声音开始指出测不准原理有一定不足。
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小泽正直在2003年提出“小泽不等式”,认为“测不准原理”可能有其缺陷所在。
为此,其科研团队对与构成原子的中子“自转”倾向相关的两个值进行了精密测量,并成功测出超过所谓“极限”的两个值的精度,使得小泽不等式获得成立,同时也证明了与“测不准原理”之间存在的矛盾[4]。
5意义
5.1理论意义
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h是普朗克常数,是海森堡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
——以共轭量为自变量的概率幅函数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关系,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
5.2现实意义
这个概念的本意是: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中,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不可被同时确定。
精确地知道其中一个变量的同时,必定会更不精确地知道另外一个变量。
这就有点像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可以从一个条件甲推导出结论乙,但是我们是否知道条件甲会影响到结论乙。
这种情况在恋爱中很常见,很多妻子都想考验一下自己的丈夫是否忠诚,但是经常会有这样一个结果,丈夫发现你在考验他以后就不爱你了。
这样我们就发现,如果假设妻子的考验丈夫一定会发现,且丈夫一定会生气,那么我们就发现,貌似没办法测试出丈夫是否会真心了,这种没法知道一个事情的情况,就是测不准原理。
6总结
测不准原理对我们的世界观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直到50多年以后,仍然是许多争议的主题。
不确定性原理使拉普拉斯科学理论寿终正寝:如果人们甚至不能准确地测量宇宙的现在的态,就肯定不能准确地预言将来的事件了。
对于一些超自然的生物,存在一组完全地决定事件的定律,这些生物能够不干扰宇宙地观测它现在的状态。
20世纪20年代。
在不确定性原理的基础上,海森堡、厄文·薛定谔和保尔·狄拉克运用这种手段将力学重新表达成称为量子力学的新理论。
在此理论中,粒子不再有分别被很好定义的、能被同时观测的位置和速度,而代之以位置和速度的结合物的量子态。
参考文献:
[1] 黄湘友.不确定关系的经典类比[J].物理学报,1996,45(3):353-359.
[2] 程守洙,江之永.普通物理学[M].:高等教育,1998.
[3] 三慧.大学物理学[M].:清华大学,1996.
[4] 余虹.大学物理学[M].:科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