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人际沟通思想

合集下载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老子人际传播思想“四论”

老子人际传播思想“四论”
认 知 、 相 吸 引 、 相 作 用 的 社 会 关 系 网 络 。我 们 将 此 称 为 此 , 人 “ 互 互 圣 以辅 万 物 之 自然 而 不 敢 为 ” 以“ 姓 心 为心 ” 有 或 百 才
“ 际传 播 ” 如 果 以 人 际 传 播 的 效 果 、 巧 运 用 等 方 面 而 理 论 上 的可 能 [ 。既 然 人 天 性 本 善 , 所 以不 善 , 然 是 因 人 。 技 之 当
的 灵性 之美 。
善 待 , 先要 尊重 善 待 他 人 。善 待 善 者 , 谓 传 受 双 方 浑 然 首 可

人 的社 会 属 性 决 定 了 任 何 人 的 生 存 都 离 不 开 与 他 人 的
体 , 于 至 境 , 很 容 易 理 解 。 但 是 对 待 不 善 者 老 子 不 仅 达 这
还 原 沟 通交 往 。在 人 们 的 交 往活 动 中 , 4 N 互 传 递 和 交 换 着 知 不 主 张 以其 人 之 道 还 治其 人 之 身 , 说 要 对 他 好 , 因何 在 ? 人 r ] 本 这 如 识、 见、 感、 意 情 愿望 、 念 等信 息 , 而 产 生 了人 与 人 的互 相 老 子 认 为人 性 本 善 , 质 纯 朴 , 是 道 家无 为 理论 的基 础 , 观 从
五 章 ) 老子 思 想 广 博 深 邃 , 含 对 天 地 和 自然 的 欣 赏 与 赞 四 十 九 章 ) 饱 物理 学 中力 的作 用 是 相 互 的 , 出 多 大 的力 便 可 给
美, 因而 他 的学 说 既有 观 照 自然 的 处 世 哲 学 , 有 山 水 画 般 得 到 多 大 的力 。人 际 交往 中也 存 在 力 的流 动 , 想 被 尊 重 被 亦 要

道德经的伦理思想与人际关系

道德经的伦理思想与人际关系

道德经的伦理思想与人际关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的伦理思想与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不要过分干预和干扰他人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而道德经的思想则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要过度干预他人的选择和行为。

只有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才能够有所作为,否则过度干预只会引发矛盾和冲突。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无私”的价值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摒弃私欲和功利心态,追求无私的利益最大化。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追求个人私利,而是关注整体的利益。

这样的伦理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争夺资源和利益的情况,而道德经的思想则提醒我们要追求共赢,以合作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对抗和争斗的态度。

再次,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这一境界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无私,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动摇。

只有在这种境界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即在无为的状态下做到最好。

这种境界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内心的平和和无私下,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无欲”的境界。

这一境界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摒弃功利心态和私欲,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只有在没有欲望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这种境界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摒弃私欲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从而建立起真正的互信和友谊。

综上所述,道德经的伦理思想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一):知人者智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一):知人者智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一):知人者智我们来谈谈在人际交往中首先有一个“识人”的问题,中国的老百姓以前有这样的谚语:“不识字好吃饭,不识人没饭吃。

”你看识人多重要!有的企业家还有这样的话:“用人不当,有业等于无业。

”你看问题多严重啊,不识人用错人把事业都毁掉了!因此“识人”在人际关系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

那么老子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什么智慧呢?一、知人者智老子说:“知人者智。

”(第33章)老子说能认识别人,是一种心智、智慧。

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对于交际的那人、那些人不了解,就是缺少了人际交往中的心智、智慧。

既然是“智”,那么也有个智商的问题。

老子那个时候,没有智商的理念,今人智力有智商的说法,我们不妨将传统的东西加以现代的解读。

我们来看历史上这方面智商特别高的人。

大家都知道,商代有个亡国之君叫商纣王,也有一个贤能智慧的大臣叫箕子;箕子是太师,还是纣王的叔父。

他真厉害啊,他的“知人者智”,那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有一次箕子发现商纣王怎么用上象牙筷子啦?他心里边咯噔一下,他马上反应出来的是这下可坏了。

商纣王一旦用上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他的陶器做的餐具了,因为他会瞧不起了啊,那多老土啊,和象牙筷子配不上了啊!那么他必定还会要求用上犀牛角、玉石做的杯子了,这才配对啊!再说,商纣王一旦用上犀牛角、玉石做的杯子了,他就一定不会再去吃豆呀、藿呀这一类普通的蔬菜了,一定要吃牦牛、大象、豹子胎那些精美食物了。

再说啦,商纣王要吃那些牦牛、大象、豹子胎等精美食物了,就一定不会再穿上粗布短衣,在茅草屋子下吃饭了,那么就会穿着多层锦绣的衣服,建造宽广的房子、高大的楼台了。

按照这样的变化追求下去,那么天下的东西都不够他一个人享用了。

箕子说了一句非常睿智的话:“吾畏其卒,怖其始。

”这意思是:我害怕它发展的最终结果,因此我害怕它开始的萌芽。

这种认识人的洞察力是非凡的。

这就是“知人之智”!箕子从商纣王使用一双象牙筷子这个细节上,可以联想到一步步危险的发展,以及最后的结果,知道纣王的未来,预感到将会带来天大的祸害。

揭示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启示

揭示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启示

揭示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它以深邃的思想和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深深被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启示所打动。

在这篇研究心得中,我将探讨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启示,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平等和互惠。

在第二章中,道德经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像天地一样,互相倾听和尊重,保持平等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权力和利益的不平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在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和谐。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包容和宽容。

在第六章中,道德经提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句话意味着宇宙的包容性和无私性。

道德经告诉我们,人际关系应该像宇宙一样,包容和接纳不同的个体和观点。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

而道德经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包容和宽容,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道德经强调了人际关系的谦逊和谦虚。

在第六章中,道德经提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句话意味着宇宙的谦逊和谦虚。

道德经告诉我们,人际关系应该像宇宙一样,谦逊和谦虚。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自私和傲慢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冲突。

而道德经提醒我们,只有通过谦逊和谦虚,我们才能建立起平等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人际关系的自然和无为。

在第二章中,道德经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这句话意味着自然的无为之美。

道德经告诉我们,人际关系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发展和运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功利和利益最大化,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

而道德经提醒我们,只有通过自然和无为,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启示是深远而有价值的。

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平等和互惠的关系,包容和宽容不同的个体和观点,谦逊和谦虚地对待他人,以及自然和无为地发展和运行人际关系。

老子智慧新的

老子智慧新的

讲到人际交往,中国人最讲究“与人为善”了,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中的“善”,这其中也有老子的智慧积淀在其中。

老子在人际交往中最讲究“善”的智慧了,在这方面有相当多的论述。

如果把这些智慧串连起来,就是老子留给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善”的智慧链,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很有帮助。

下面是我学习的感悟:一,人际交往要从善出发。

老子教导人们,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就是这样,除了智力上有障碍的,人人都不会太傻,都分得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人啊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使坏,作弄人,骗人,害人,损人,因为对方就算是最笨的人上过几次当,受过几次骗,都会觉醒过来,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你一定要从“善”出发。

比如《卖拐》的小品中,大忽悠先是巧舌如簧地卖了拐,再是天花乱坠地卖了轮椅,再到后来行骗就麻烦了,因为人都不是傻子,而你要骗人又得挖空心思,还只是为了那么一点蝇头小利,那活得真累,真没意义。

现实生活中的商家们,有卖大头奶粉的,有卖死母猪肉的,有卖死母猪肉做的肉松的,还有卖含苏丹红调料的,等等。

自己以为高明,善于“骗”,但是“不善”终究被识破,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二,人际交往要善于付出。

老子说:“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就是施予、给予;“善贷”就是善于施予、给予。

“成”就是成就。

这是老子的大智慧,人际交往之道也要善于施予,善于付出,善于成就别人,因为道就是善于施予而成就万物的。

当然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今天我们说人际交往中的双赢,就是这一理念与智慧的延伸。

三,人际交往要善言、行、数、闭、结。

老子说很多的“善”,如果我们能悉心体会,巧妙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去,是可以增加很多的智慧的。

善言,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说话,没有差错让别人指责;善行,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也要善于处于无阻无碍中,就像乘风而行,飘然洒脱,不留下败迹。

善数,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有的东西不是筹策能算得清楚的,比如友谊、恩情、亲情,只有心,才算得明白;善闭和善结,告诉我们人际关系的紧密关系,虽看不到像门闩一样的东西,也没有一条有形的绳子来拴在一起,但是让别人怎么也分不开、解不开。

道德经对沟通的影响

道德经对沟通的影响

道德经对沟通的影响
《道德经》,由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所著,是道家哲学的核心经典之一。

这部著作虽然主要聚焦于哲学和宇宙论的探讨,但其思想也对沟通方式和沟通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中一些原则及其对沟通的潜在影响:
1.无为而治:《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这
可以被理解为在沟通中采取非强制性、更自然的方
式。

这意味着在交流时应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表达方
式,而不是强迫自己的意见。

2.柔弱胜刚强:《道德经》中提到“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这表明柔软和弱小可能胜过强硬和强
大。

在沟通中,这启示我们应用更柔和、更具同理
心的方式来表达观点,而不是采用强硬或对抗的态
度。

3.中庸之道:老子提倡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寻求
平衡。

这在沟通中意味着寻求共识,避免极端观点
的冲突,力求达到理解和协调。

4.言简意赅:《道德经》的语言简练而富含哲理。

在沟
通中,这鼓励我们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想
法,提倡清晰、直接的交流方式。

5.内省和自知:《道德经》强调内在修养和自我认知。

这在沟通中意味着,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偏见,能更
好地理解他人,从而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6.避免过度干预:《道德经》提倡自然状态和避免过度
干预。

在沟通中,这意味着尊重对话者的意见和感
受,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和控制。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许多原则可以应用于现代沟通,促进更和谐、更有效的交流。

通过采纳《道德经》中的智慧,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倾听、表达和理解,从而在各种沟通场合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人际交往中的智慧(老子之道)

人际交往中的智慧(老子之道)

人际交往中的智慧(老子之道)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许多理念、技巧、智慧,这里我们来谈谈交往的境界问题,做一次认识上的升华。

技巧与境界人际交往有个技巧问题,但是更有个境界问题。

老子教导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在人生的成功方面有一种大境界,一种理想的大境界,我们可以体味老子的教导,去自觉地追求这样的理想境界。

先来出个自由想象题目:如果你的孩子踢足球,不小心把人家的玻璃窗打碎了,作为父母的你该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我们设想有很多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也常看到,比如:1.可能在没人看见的情况下,叫自己的孩子不声张,就算了。

2.让他不承认,或者用种种借口抵赖。

3.帮孩子一起向别人吵闹。

4.让孩子承认错误,父母掏钱买一块赔人家。

如此等等,一块玻璃窗是很小的事情,但是上面的处理,大家一看立刻就分出水平来。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幼年就发生过这样的往事。

他在11岁的时候,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人家要索赔12.5美元,这些钱当时可以买125只鸡蛋。

里根向父亲承认错误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他为难地说:“我没有钱赔人家。

”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还清了这笔欠父亲的钱。

里根后来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这种对过失的负责,使人一辈子刻骨铭心,对培养健全人格和成就大事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朱瑞芬《人生智慧海》,百花文艺出版社)这里的人际关系有父亲与孩子、孩子与他人、父亲与他人的三种关系,我想里根父亲的做法不是简单的一个处理的技巧问题了,而是在后面有一个境界问题了。

惟其不是一个小技巧,而是后面连着的是境界,所以产生出来作用和影响就大而深远。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后,同样也使得我刻骨铭心!我们再看看,当今的一些导向以及容易让人进入的误区。

今天人们很重视人际交往的问题,但是有许多的讨论、研究、对策、导向,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些小技巧方面。

比如要处理好人际交往,有许多诀窍教你,我们来看一些内容:1.人际交往中目光要善良。

道德经中的人际交往与情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际交往与情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际交往与情感智慧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多年来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充满兴趣,其中《道德经》是我最为关注的一部作品。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广泛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它不仅对于道家学说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于人际交往和情感智慧提供了独特的思考。

在《道德经》中,人际交往被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放弃欲望和个人意志,追求自然的无为而达到和谐的状态。

这种观点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弃个人欲望和私利,才能真正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以他人为重,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利益,从而建立起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我们会选择以强硬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柔弱胜刚强,通过柔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更能够达到和谐的结果。

这种柔弱胜刚强的原则,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心态的平和和谦逊,不要过于自我主张,要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无欲则刚”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过于强烈,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扭曲和破裂。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欲望,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无欲则刚”的智慧,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减少对于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共鸣,从而建立起真挚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最后,《道德经》还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成功和成就,追求物质和权力的积累。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下功利心和成就欲望,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与人际关系

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与人际关系

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与人际关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道德经教导我们要以柔弱为美。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权力和成功,认为强大和坚韧才是人生的关键。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柔弱和谦逊才是真正的力量。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争斗和冲突,如果我们能以柔和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更好地处理它们。

与人为善,以和为贵,这是道德经中的一种智慧。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忙碌和效率,认为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有时候,不做任何事情反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选择和决策,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思考,不急于行动,而是等待时机的到来,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种无为而治的智慧可以使我们更加从容和淡定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名利和虚荣,认为自己的利益至上。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谦虚和谨慎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自我中心和自私的人,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道德经中的智慧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自信和自大,要时刻保持谦虚和谨慎的心态。

最后,道德经还强调了自然和平衡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和享乐,忽视了自然和平衡的价值。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竞争和争斗,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衡和和谐的态度,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道德经中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总之,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和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处世之道〗道祖老子的人际关系大智慧

〖处世之道〗道祖老子的人际关系大智慧

〖处世之道〗道祖老子的人际关系大智慧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人际关系方面老子也有许多智慧是当代人可以借鉴的,这一讲先来总体上谈谈《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以后各讲再一一条分缕析。

一说到老子与人际关系的问题,大家马上会想起老子的名言:“小国寡民。

”这就是说,国家要小,老百姓要少。

老子还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

大家要问了,老子不是要淡化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吗?那么还有什么智慧可以向他学习呢?我们来解读三层内涵。

第一层,先说老子心中的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

现代人对于“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念当然是不会赞同的。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理念自有其内在的思路。

这就是老子发现,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这个道理,我们一想就通。

比如原始农业社会那种自足的生活使得人际关系很简单,也很淳朴。

一旦商业发展了,人际关系就复杂了许多。

再比如说,发展到现代,有了上网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也使得人际关系多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的复杂东西。

老子在第80章中描写了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的国家、社会、人际关系我们可以称为“乌托邦”、“伊甸园”,或者是“世外桃源”。

在这里充满着安适、恬淡、淳朴、简单、自足、平衡,人们不争,不斗,不你死我活,不恋名利,不贪财物。

其实,不仅老子这样美美地向往、描写过。

此后又有多少人这样向往、描写过,中国有,外国也有。

老子那个时代,正处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国家内部政权的争夺,君王与臣子、大臣之间,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等等,有很多的矛盾,很复杂的人际关系。

大家去读老子的书,就发现他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有许多论说。

因此,老子对于历史、现实中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心中向往着已经远逝的远古的淳朴的社会、人际关系。

道德经的伦理观与人际关系

道德经的伦理观与人际关系

道德经的伦理观与人际关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于伦理观与人际关系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在对道德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独特的思想和智慧。

在这篇研究心得中,我将从道德经的伦理观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道德经的伦理观道德经的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对于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的思考上。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德经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预和追求功利,而是要“无为而治”,即以无为的态度去面对事物,顺应自然的发展。

这种伦理观的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德经还强调了“无为而无不治”的思想,即通过无为的方式去治理社会。

它提倡以温和、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务,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手段。

这种伦理观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具有重要的启示。

二、道德经与人际关系道德经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主要体现在“无为而和”和“无为而信”的观点上。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它认为,人们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不要过分干涉和控制他人,而是要尊重他人的自由和独立。

只有在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它认为,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相互理解和支持。

因此,道德经主张人们要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不要过分怀疑和质疑他人,而是要相信他人的善意和能力。

此外,道德经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利”的思想,即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不要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它认为,只有在无私无我、以和为贵的原则下,人际关系才能得到协调和发展。

总结起来,道德经的伦理观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它通过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和以及无为而信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温和、柔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

这种方式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强调了信任和尊重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这种伦理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老子的人际智慧

老子的人际智慧
67
3、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 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 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 知,莫能行。
76

善下能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 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6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 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 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 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三讲 老子的人际智慧
知 知 知 行 言 人
一、知人
1、知人者智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 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 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 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 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 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49
管鲍之交
管仲的为人
2、自知者明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 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1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 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 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72
二、知言
1. 言有宗,事有君70 2.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
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 不博,博者不知。
81
3. 正言若反78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大辨若纳、大成若缺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的人际传播思想探析——基于“自我认知”的理论视角

老子的人际传播思想探析——基于“自我认知”的理论视角

尔伯 ・ 施拉姆 的《 播学概 论》 传 开篇 写道 :我们 研究传播 的同 “
而 早 在 十 八 世 纪 ,亚 历 山 大 ・ 伯 就 曾说 过 :无 所 期待 蒲 “
时也 研 究 人 : 究 人 与 人 的 关 系 、 与 他 所 属 的 团体 、 织 和 的人是幸福 的 , 研 人 组 因为他永远不会尝到失望的滋味。” 人们 对人 社 会 的 关 系 , 究 人 怎样 受 影 响 , 及互 相 影 响。要 了 解 人 类 际关 系确 实心怀种 种期望 , 研 以 同时 , 我们 为 了满 足 自我 利 益而 传 播 , 须 了解 人 是 怎样 相 互建 立 起联 系 的 ” [ 子 生 活 的 需要建 立各种 关系 , 必 。1 1 老 当这些 关系达不到 期望 的状 态时 , 际 人 时 代 没 有 现代 意 义 上 的 大 众 传 播 媒 介 , 是 , 如 施 拉 姆 所 冲 突 就 不 可 避 免 地会 发 生 。如 此 , 但 正 要避 免人 际冲 突 , 们 就 得 人 言 , 人 类传 播 是 自人 类 诞 生 起 就 存 在 的 , 播 是 社 会 存 在 的 首 先 对 人 际 关 系有 所 认 识 , 这 是 建 立 良好 人 际 关 系 的 基 础 : “ 传
老子是反 自我 中心的。 用水 的特性来 比喻上德 之人 的 他
东南 专 2 2 第 期 (第9期 档 0 年 9 总 7 ) 1
老 子 的人 际传播 思想探 析

基 于“ 认知 " 自我 的理 论 视 角
陈 明媚
(厦 门大 学新 闻传 播 学 院 福 建 厦 门 3 1 0 60 5)

要 :老子的哲学 中反映 了许 多人 际传播 中的 自我认知思想 , 老子的 自我认

从慈看《道德经》人际关系的基本思想

从慈看《道德经》人际关系的基本思想

从慈看《道德经》人际关系的基本思想
从慈看《道德经》人际关系的基本思想
"慈"是老子<道德经>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这一思想广泛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等方面,老子"慈"的思想在人与人关系的调节方面以反个体自我中心为核心,其具体内容体现为"不争"、"少私寡欲"与宽容等三个方面.对于进入21世纪的人类来说,这一思想具有特别的意义.
作者:陈晓春Chen Xiao-chun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乐山,614004 刊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1 16(1)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慈爱人际关系本然。

《道德经》中的人际和谐与道义准则

《道德经》中的人际和谐与道义准则

道德经中的人际和谐与道义准则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倡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道德经》对于人际和谐与道义准则的影响。

1. 以无为而治、不争辩为原则《道德经》提倡以无为而治、不争辩的原则,这一思想对于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它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摒弃争斗、争夺利益的心态,而是以平等、和谐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2. 尊重他人、宽容待人《道德经》强调尊重他人,并教导我们如何宽容待人。

它告诉我们不要随意评判他人,而是要从容接纳每个人独特的存在。

同时,我们应该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和选择,尽量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种尊重和宽容的态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3. 谦逊为美德、厚德载物《道德经》主张谦逊为美德,将其视为人际关系中必备的品质之一。

它告诫我们不要自大自负,而是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

同时,《道德经》也强调修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因为只有内心富有道义准则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与他人和睦相处。

4. 守信用、讲诚信《道德经》强调守信用、讲诚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它提醒我们要言行一致,信守诺言,并始终保持真实、坦诚的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并建立起互相尊重和信赖的关系。

5. 关注他人需求、乐善好施《道德经》教导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乐于助人。

它认为一个善良的个体应该以利益众生为己任,无私地帮助他人。

这种乐善好施的精神有助于促进人际和谐与友好关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道德经》对于人际和谐与道义准则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倡导。

它教导我们以无为而治、不争辩为原则,尊重他人、宽容待人,谦逊为美德,守信用、讲诚信,并关注他人需求,乐善好施。

遵循这些准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实践道义观念。

老子的“无为”思想一种良好的社交技巧

老子的“无为”思想一种良好的社交技巧

老子的“无为”思想一种良好的社交技巧老子哲学是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而道家的道论是以“无”为基础的道统有无论。

所谓“无”本论就是指道家以“无”为本的思想。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第一次超越于“无物”、“无名”、“无为”、“无事”、“无味”、“无兵”、“无欲”、“无疵”等“无”的殊相,使“无”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老子认为好的统治者应该无知、无欲、无为、谦下不争,模仿道的特性,从而少些欲望,不去攫取、少些争斗。

他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对百姓是有益的,这样百姓就可以少被杀戮,过幸福安定的生活。

说老子小国寡民也好,复古倒退也罢,但我们不能否认,这时老子的确是站在了普通百姓的立场上——反对因为统治者难填的欲壑,而轻视普通百姓的生命与生活。

老子无为的统治思想在当时虽然没有被当权者采纳,战国末期秦始皇还是以武力征服天下,但秦朝的暴孽统治并没有维持多久,不到两代就以亡国告终。

而汉初的统治者则因为采取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作为指导思想,才得以使统治稳定下来。

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出现的盛世与治世,都与统治者能够把老子恬淡无为的思想运用于国家治理当中是分不开的。

只有统治者少些欲望,人民才会少被役使和杀戮,人民的生活才会幸福安宁。

老子推崇一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并告诉人们无为的好处。

他以水为例,水虽然柔弱,虽然“谦下”、“不争”,但“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里他所谓“柔弱”、“无为”并不是主张人们什么都不去做,而是建议人们改变生存竞争的方式,不去死命地争夺,不去无情地杀戮,不去强求什么,顺应自然,这样才能达到实质上的最坚强有为。

这些都是很有智慧的生活哲理。

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看法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广泛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方式,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以下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平衡。

道德经中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应该顺应这一道的运行。

在人际关系中,道德经鼓励人们以柔和、谦逊、无私的态度对待他人,避免过度的竞争和争斗。

它提倡“不争”的原则,认为争斗只会导致矛盾与冲突的加剧,而通过和谐的互动,人们可以实现共赢的局面。

因此,道德经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以及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谦和与宽容。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自我反省与修身养性。

道德经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直接影响了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通过对自己的反省和修正,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只有通过内在的修炼,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个体,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以无私的心态去对待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强求他人的改变,而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影响他人,从而达到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包容与理解。

它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需求。

在人际关系中,道德经鼓励人们要尊重他人的差异,并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

它提倡“无为”的原则,即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强求他人的改变,而是要接纳他人的存在和差异。

通过理解和包容,人们可以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友谊,从而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道德经还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悦纳与感恩。

它认为,人们应该以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珍惜与他人的相遇和交往。

在人际关系中,道德经提倡人们要悦纳他人的存在和付出,并以感恩的心态回报他人的善意。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认为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奉献,人们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团结。

道德经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的探讨

道德经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的探讨

道德经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的探讨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之宝”,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在长期研究和思考中,逐渐领悟到道德经中关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深刻思想,下面我将就此展开探讨。

首先,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提倡谦逊、无私和自然的处世态度。

在人际关系中,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摒弃自我中心,不追求个人私利,而是要以谦虚、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放下自我,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才能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其次,道德经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强调通过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用强硬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往往会导致冲突的升级和关系的破裂。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柔和、温和的方式,才能打破僵局,化解矛盾,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该学会倾听、理解和包容,通过沟通和妥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态度。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提倡无私奉献和无私行为。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尽量为他人着想,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只有通过无私奉献和无私行为,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和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道德经还提出了“以德报怨”的观点,强调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化解冲突和解决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纠纷,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处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以德报怨,不以恶报恶,通过善意和宽容来化解矛盾,从而实现和谐共处。

最后,道德经还强调了“无欲则刚”的思想,提倡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欲望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这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会的不和谐。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才能真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的人际沟通思想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个物质越发丰富的年代,以及人们功利欲望的激发,使得这是一个最易沟通的时代,也是一个最不易沟通的时代。

交流的无奈困扰着现代人,老子道德经中的人际沟通思想或许能为世人找到人际和谐的出路。

基于人际认知的自我定位,老子主张“自知者明”,以减少人际的冲突;针对人际认知结构的价值取向,老子提出“视素抱朴,少私寡欲”,以净化人在交往中的动机;对于人际认知边界的把控,老子认为“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辩证思维的强调了人际交往的度。

关键词:老子,人际认知,自我定位,认知结构,认知边界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频繁,无论一个人身处何地何时都离不开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人际沟通与社会人而言,就好比空气和水,不可或缺。

尤其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建立、社会规范的形成、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人际沟通。

因此“人际沟通”所探讨的不仅仅是说话表达的能力和技巧,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

追求人际和谐是社会人的本能,而当今社会人却面临着交流的无奈。

我们交往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广泛,却发现亲近的人越来越
少;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沟通工具和沟通方式,却越来越难以与朋友促膝而谈;当我们想尽办法来更好的自我展现时,但发现赢得的真正信任却越来越少;当我们越来越善于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时,却发现慢慢的已经失去自我......人际沟通中的我们越来越像刺猬人,渴望靠近交流,又怕被对方刺伤。

正如约翰?彼得斯指出的,在信息技术日趋发达的当代,人们却如同在“不同的频道上”,“我们在这里得到的,就是交流的失败”。

面对人际沟通的无奈与困惑,当代社会人是否真的无能为力,或许我们能从老子的传播思想里学到一些人际传播的真谛。

一、“人贵有自知者明”人际认知的自我定位
“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也是从老子的“上德若谷”的思想引申出来的一种美德。

中国有句谚语:“谦虚的人常思已过,骄傲的人只论人非。

”一些人由于缺乏“上德若谷”的气度,往往缺乏自知之明,总不能正确的估价自己,常常自作聪明,自命不凡、盛气凌人。

针对这种人的特点,老子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其意思是:善于识别他人的品行和才能是最明智的,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缺点,才是最聪明的人,中国人历来提倡这种“自知之明”的情操,认为这是前进的动力和阶梯。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应时时看清自己的短处,不要总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只有“见贤思齐贤,见不贤则反省”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每一个人对自我的概念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即是人的社会化过
程中通过人际传播形成的,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镜中我”的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或看到别人的言语行为等这些就像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来把握自己与外界的人际沟通。

二、“视素抱朴,少私寡欲”人际沟通动机的净化
人际沟通的动机是多样,人与人沟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不同的欲望。

而老子认为人的欲望似大海,正如“欲海难填”。

在人际沟通中总是带着某种目的去他人沟通交流,总是为了达成目标或满足自己的私语,从而使本来很是很愉快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功利的事情,这样的交流其实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种煎熬。

在此并不是说要人无欲,老子反对人纵欲,但是也反对人禁欲。

人活在世上,总是有一定的欲望,但是若是无止境的追求名利,是不可取的。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戴上面具斡旋于各种场合。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迎合别人,为了投其所好,很多人不得已失去了自我。

通常一些人因为利益熏心,在与在他人交往过程中,用欺骗谎言的手段了赢得信任。

正如我们最近一段时间看到的电视访谈节目,名义上是为嘉宾解决情感或家庭矛盾等问题,用以噱头来吸引观众。

而最近新闻曝光了一些类似的节目,其实都是编导在台下安排好的。

如此一来本来是催人泪下的悲情故事却成为了达到
收视率而编造的虚假故事。

哲学家格莱斯提出在人与人互动时“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带有通力合作的特征”,人们都遵循着“合作原则”,其中包括数量原则,质量原则,关系原则以及方式原则。

在这四个原则的规范下,人们的交流都是值得信赖的。

而通常情况下这四个原则只是听者的一厢情愿。

老子曰“言善信”,就是要求人说话要说好话,要讲真话,不要去欺骗别人。

我们通常也会听到长辈讲一个人讲了谎话总是要用另一个谎话去圆下一个谎话,最终不仅失去了他人的信任,也使得自己因说谎而搞得筋疲力尽。

三、”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人际认知边界的把控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即认知我的人少,则更能体现出我的高贵,可见其强调了人际认知有时候也要适可而止。

一般来言,人际认知越准确,人们在沟通时就越能够正确作出判断,越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两个人的关系越是密切,他们所共享的信息就越多。

在人际交往中,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公精神。

通常我们中国人都认为给别人透露一些自己的隐私的话题或者关心他人,以来表示对对方表示亲近。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都渴望别人的关心,希望他人了解自己,但同时又希望保留自己的隐私;既希望和同伴分享,又希望拥有独立自主的空间;既希望能够预测对方行动,以求安全
感,又希望对方有某种程度的不可预测性,以求刺激和挑战。

根据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创造的“约哈利之窗”理论,有助于我们思考人际关系建立的问题。

该理论把人的自我信息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域,盲目区域,秘密区域,未知区域。

其中在秘密区域,当人们互相熟识并互相信任是,会选择性地告知他人一些关于自己的秘密,这个过程称作“自我展露”。

自我暴露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分寸。

恰如其分地自我暴露能够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而过早、太少和太多的自我暴露反而使双方更加疏远。

结语:
面对高速发展、竞争激烈、色彩缤纷、物质丰富的当今社会,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中的传播思想中的“自知之明”,“少私寡欲”,“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可以给处于交流无奈的现代人一些现实指导意义,可以缓和现代人在人际交往中匆忙而焦躁的神经,是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依然保持纯净而质朴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鲁曙明.沟通交际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莱斯莉?巴克斯特,布雷斯威特.人际传播:多远视角之下[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谢清果:《和老子学传播——老子的沟通智慧》[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5]石英、高成新:《老子人际思想初探》[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6]谢清果,曹艳辉:《架构“交流的无奈”通向“人际的和谐”——论老子人际沟通的逆向思维》[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