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于连与拿破仑
扭曲的现实、扭曲的人性 ——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扭曲的现实、扭曲的人性——于连人物形象分析汉语言文学1303班 1370309 付锦阳在小说的法国世界里,于连是可怜的,值得惋惜的。
单纯从人来看,一个有才华、有学识、有能力、有野心的人,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
于连的命运本不该如此,他应当得到爱情、名誉以及财富。
可是他得不到,因为他是木匠的儿子。
跳出小说的世界,回到现实。
于连又是虚伪的,应该被砍头的。
一个自卑到了极点的人,一个妄想的野心家,一个冲动的不顾他人的人,他本应该得到他应有的结果。
他搅动了周边的生活,造成了别人的伤害,他自私的为了自己而毁了别人,他应该上断头台。
可站在个人的角度,我是喜欢于连的。
他懂得如何运用别人给予的机会,懂得如何去适应周边的环境,懂得如何去操控别人的思想,懂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搅动所谓的‚阶级‛。
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勇敢的,又是可悲的。
一、愤世妒俗的反阶级革命者看完《红与黑》之后,我发现这部作品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反映的阶级问题,这是在每个时代都面临的共同话题。
相信很多人读完这本书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样是身处一个讲究出身和等级的社会,同样的压抑个人自由和信仰,同样充满了各种谎言和野心家,可是我们,却终究屈服于这个时代,屈服于这个社会的阶级不公,但是于连没有,他选择的是攀登自己向往的那个阶层的道路。
虽然身体羸弱但是于连有出众的容颜和惊人的智力,但这一切并不能使他在以出身论英雄的国家赢得什么,除了那些非正常的途径。
所以他去当教堂见习、去当教师、去当修士、去当秘书、去当上尉,甚至当情夫、奸夫或者是诱拐犯,这一切都是为了赢得他在正常渠道无法得到的东西——财富和地位。
虽然中间的路途让他变得扭曲、麻痹、多疑、偏执……但他走出的这步,的确称得上是反阶级的革命者。
于连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并不是虚幻的遥不可及的,但却每当在他触手既得的时候与他悄悄滑过。
他发挥了他所有的天赋里但他所力求接近的那个阶层却竭尽全力压制着他,从雷纳尔到瓦勒诺到副院长到伯爵到副主教,这些人始终都把他当作一个过分聪明的下等人使用,即便是他的才智远胜他们身边的那些碌碌之辈。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红与黑》(1830)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外国文学评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作品讲述的是主人公于连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被迫离开,进了神学院。
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与此同时,他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
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
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作品以同情的态度表现了平民青年于连的奋斗和悲剧,透过这个典型人物,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整整一代青年的苦闷、追求和厄运。
于连的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作为个人奋斗者的局限性。
下面笔者试分析其悲剧的成因。
一、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家庭关系是于连悲剧的诱因之一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风气闭塞的小城维利埃尔,他出身贫民,自幼家庭贫穷,厌恶劳动,在这个家庭中,于连没有地位、没有尊严、也没有自由。
父亲对于连的态度一直都不怎么好,这个可怜的主人公一出场就遭到父亲挥来的一拳一掌,分别打掉了于连的书,打得于连流鼻血,谈吐中于连的父亲用的是这样的句子:“下来,畜生……”。
而两个哥哥也经常欺侮于连,“礼拜天,在公共场所嬉闹,他只有挨揍的份”。
(1)于连只有唯一的爱好,那就是看书。
他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
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
他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
如果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朝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就决定穿上黑色的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
生活是一个人的最初的老师,也是他人生经验的最初来源,处在难以承受的生活的压迫之下的人往往最容易产生超越这种生活的妄想。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及其意义 (人教版高三选修)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及其意义 (人教版高三选修)关键词:镜子典型形象君主制反抗妥协失败、觉醒欲念发财九死一生正文: 1827年,司汤达尔利用《司法公报》上登载的一个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刑事案件作素材。
成功地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
原名《于连》---1830年5月。
在校印期间,又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是欧洲第一部出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
这部长篇著作不是一部普通的爱情小说,而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的政治小说。
作者毫不隐讳这部小说的政治倾向,他在论《红与黑》的文章里表明。
他要认真地描写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带来的社会风气。
并在作品中以插话的形式声称要冒极大的风险保留保王党人秘密黑会的章节。
以实践他“小说是一面镜子”的现实主义观点。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一八三O年纪事’’。
作者在句首引用了丹东的名言:“真实,严酌的真实”(或译真理,尖锐的真理也可)。
旨在说明真实地描写波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严酷的阶段斗争是小说的中心思想。
作者因此借出版家之口诙谐地说:“若是你的人物不谈政治’那你就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
由此可见,司汤达是有意识地《红与黑》写成一部政治小说。
《红与黑》的中心人物是于连.索墨尔。
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于连的个人遭遇,特别是他的爱情生活表现出来的。
换言之,我以为《红与黑》之所以成为文学名著,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就在于司汤达成功地塑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
并且就这个形象来说,于连的悲剧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想就这个典型形象及其意义作简要的分析,发表个人的见解。
司汤达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在塑造于连这个典型的时候,他注意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因为作家深深地懂得典型环境的描写对典型形象的塑造有重大作用,典型离不开他生活的典型环境。
这其中有社会环境和人物生活的环境,同时也包括典型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口这些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够有力促进人物各种性格的形成。
《红与黑》读后感例文(四篇)
《红与黑》读后感例文《红与黑》的男主人公叫于连,她的第一个情人是德莱纳夫人,第二个情人是马蒂尔德小姐。
论身份地位来说,两任情人的身份都远远高于他。
所以,我一个朋友是这样对我描述《红与黑》的,这就是一个男人靠着女人往上爬的故事。
我不认为于连有过爱情,至少直到结尾,也不曾见到过,爱情是一种高贵的存在,有人说,爱情是去守护一个人,用这个标准来说,显然,那两段情史都不能算作爱情。
德莱纳夫人爱上了于连原本的样子,可是于连从德莱纳夫人身上想得到的只是一种身份,地位提高的满足感和征服一个比自己强的对象的征服欲,而且这是一段婚外情,所以哪怕勉强地说,最后那一刻他沉入了对德莱纳夫人的爱情,但是因为错误的开始,所以最后很难善终。
况且,他竟然因为认为德莱纳夫人破坏了他和马蒂尔德小姐美好的未来,就想要杀了德莱纳夫人,可想而知,他从头到尾只想着自己的野心,并没有真正的投入到爱情中去。
对于马蒂尔德小姐,他之所以想和马蒂尔德小姐在一起完全是被马蒂尔德的外在迷住了,初始来源于一种肉欲,后来一种越是得不到越想要的心情,狠狠地折磨了他。
马蒂尔德只是把于连当作了一种幻想,马蒂尔德希望重复她崇拜的一段浪漫史,那也不是爱情,最后她亲吻了于连的死人头,也算是实现了她的愿望吧。
我不喜欢红与黑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唯一看到真情的就是,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那份感情,可是由于德莱纳夫人的身份,还有从来没有陷入过爱情中,所以在她还没有真正的学会分析人的时候,就爱上了于连。
当然,不得不说,如果分析了之后再爱上,能够被那么理智的对待的也许就不是纯真的爱情了。
于连这种对于野心的坚持,也许是不少还奋斗在基层,没有有钱人家的“关系”的我们,值得学习的一部分。
但是他这种过度的自私,还有失去了“真心”这一点,绝对是我们应该摒弃的部分。
我们应该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
《红与黑》读后感例文(二)说来真是惭愧,大三了才读到这本世界文学名着《红与黑》,但还是十分庆幸在我人生中重要而迷茫的这段时间读到了它,于连的一生对我们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有重要的警示,于连身上有我们的影子。
品析《红与黑》之我看于连
品析《红与黑》之我看于连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2101254 姓名:叶佩婷想必司汤达的《红与黑》这部世界闻名的巨作,众人都不陌生。
我觉得每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界,这部作品肯定有它独特魅力的地方。
我在阅读完这部巨作之后,心中感慨万千。
在当时的社会,造出这样的人,实在是让人惊讶又觉得惋惜。
《红与黑》的故事大约是这样的:男主人公于连从小崇尚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靠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由于于连生在王朝复辟时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后来他当了市长家的家庭教师,为了报复市长的傲慢,他引诱了市长夫人。
事情暴露后,他来到神学院,并受到神父的赏识提拔为辅导教师。
由于神父的推荐,于连成为侯爵的心腹并成为侯爵的女婿,就在他飞黄腾达之时,市长夫人受到教士的怂恿揭发了于连并断送了于连的前程。
于连在盛怒之下开枪打伤了市长夫人,最后被判死刑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故事大约是这样,整篇故事看来,于连就是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其实虽然于连的死是由于他的冲动而罪有应得,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看来,于连是一个既可恨又让人可怜的一个悲剧人物,中国有一句老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大概就是包括于连这一类人吧。
于连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我只能说,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是多面的,他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首先,于连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元多层次特征,其核心是虚伪。
在于连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原本于连还是个淳朴正直的人,但是由于受到市长的轻蔑和傲慢,他为了报复市长竟引诱了市长夫人。
可以说,于连对市长夫人是没有爱的,他的某些举动完全是为了勾引市长夫人,并以此为豪。
而后来,当于连意识到走拿破仑式的发迹道路是行不通的,于是他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思想,装扮成最虔诚、最守教规的修道士。
又后来他为了飞黄腾达,他故意引起贵族小姐的注意并与之结婚以获得官职和地位。
在于连这些种种的举动中,无不看出他的虚伪。
于连的形象分析
一.对上流社会语言上措辞激烈,行动上却千方百计跻身上流社会。
是伪善性格的集中表现。
小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
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替过程,出生农民的知识分子于连希望凭着个人的奋斗跻身社会上流位置。
他没有封建阶级与生俱来的高贵地位,也没有大资产阶级的丰富财产,有的只是出生农民的低微身份,备受侮辱和歧视产生出的强烈自尊心。
作为一个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政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
这类人大都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唯一合理依据。
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于在堕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低微,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
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入上流社会的角斗场。
他们是矛盾的结合体,既有他们这个阶级同贵族的矛盾,也有他们不甘于现状,试图挤入这个让他们憎恨的上层社会的矛盾。
而且上天赋予出生平民的于连过人的天资,他聪敏好学,记忆力超凡。
在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的观念影响下,他幻想走如拿破仑那条红色的道路。
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建功立业。
可是复辟的现实使平民可以靠能力才干实现生命显赫的拿破仑时代消失了。
于连不得不选择黑色的道路,即通过成为大教主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
由于受到野心的驱使,于连不得不生活在一连串的矛盾当中。
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要装出一副热烈的、虔诚的面孔;把全部《圣经》看做谎言,却将整个拉丁文的《圣经》和《教皇论》熟读成诵;明明憎恨贵族的特权,却不能不用包藏着“痛苦的野心”去料理侯爵的事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反动贵族的秘密会议送情报……然而这一切的努力仍不能填平等级的鸿沟。
成也爱情,败也爱情——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
常 只需 做 到使 她联 想起 爱 情来 ,并且 使她 动 心 。她就 会 很好 地接
作 为 身份 低 微 的木 匠之 子 ,于 连 对 自己的 人 生 前 景 满 腹 信 受 这个 给她 以快乐 的 聪 明的 男人 。于 是他 有 了希 望 。 ”于连 在 第 心 ,而这 种 信心 甚至 是 建立 在 不择 手段 上 的 。被 市长 选作 家庭 教 二 段爱 情 中堪 称用 上 了情 场老 手 的伎 俩和 把 戏 。当 内心 冷酷 的 马
里 。无 论时局 如 何动 荡 ,只 要不 妨碍 他 唱戏 、不 打破 他 为 自己编 他而 言或 许是 最完 满 的结局 。 织 的梦境 就行 ,他 根 本无 心 去关 心政 治 。但 是这场 浩 劫却 将他 打 只是 自此 以后 ,世 间再 也没 了这 风华绝 代 的人儿 。 入 永 不翻 身 的境地 ,他 已经没 有 力气 、也 没有 勇气 去 维持 他最 简
《 红 与 黑 》 是法 国批 判 现 实主 义 小 说 家 —— 司汤 达 的代 表 连 个人 奋斗 的 始终 。这 两段 爱 情 的结合 在一 定 程度 上掺 杂 了过 多
两条路都走的于连为何会失败?浅析《红与黑》于连的悲剧性
两条路都走的于连为何会失败?浅析《红与黑》于连的悲剧性《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最佳司汤达的代表作,作者也给它起来一个副标题《一八三零年纪事》可以见得这部小说描写的就不仅仅是主人公于连短暂的一生,它有着更深的社会问题,揭示了更深一层那个时代的法国社会,而于连的悲剧性正是这个社会的体现。
每部作品的创作都有它的写作背景,《红与黑》当然也是,它的取材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事件,一个家庭教师开枪杀死了自己女主人(女情人)的一个事件,而作品的结局也是贴合了这个社会事件。
于连的出身说于连的出身之前,先了解当时法国的时代背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由于各种制度的不健全,1814年拿破仑倒台,倒台以后路易十八继承王位,并接受了一系列的资本主义宪法,拿破仑不服杀回巴黎,在滑铁卢战役,路易十八重新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复辟。
而在拿破仑时代鼓励资产阶级通过自己奋斗而走向成功的这一幻想也最终破灭,门第观念重新猖獗于法国的历史舞台,封建贵族阶级和封建教会又开始活跃,地位和金钱也占据了整个社会。
而于连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社会,他经历过拿破仑时代也正在经历着波旁王朝的复辟时代。
于连是一个才智过人的知识分子形象,生活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上,是一个木工的儿子,于连的父亲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丑恶的小市民的形象,像是市长大人在聘请于连当家庭教师的时候,明明自己心里喜不自胜却全然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模样,“西班牙人统治时期他们沦为奴隶,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但他们依旧保留埃及奴隶的面部表情”这其实就是索黑尔老爹的无赖且虚伪的一种表现。
于连和父亲和哥哥是两种不同的人,索黑尔老爹和两个哥哥是身形粗壮的汉子,他们具有农民的特点,但是于连却身体比较瘦弱,是读书人的模样,不适合干体力活,但是父亲却不能容忍于连读书,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睁眼瞎。
这里也看得出于连和他家里人的对比,读书是于连最大的乐趣,而父亲却全然不理解他,换来的反而是父亲的拳打脚踢。
于连的内心坚强,精通拉丁文,他有着美好的愿望,他希望可以和拿破仑一样建功立业,通过自身的奋斗而出人头地,但是在他处的这个以门第来定社会地位高低的社会,他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全书的亮点于连·索雷尔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情败露后,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
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
他出身卑微,在老军医的熏陶下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他小时侯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
但拿破仑的倒台和波旁王朝的复辟使他想在军界一展锋芒的希望破灭。
之后他又想当神父,因为“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
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的著名的大将的收入。
”于是,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在德·莱纳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第一次踏进上流社会门槛的于连,就感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丑恶,以及上流社会的冷落与轻视。
这让于连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侮辱,无法忍受市长的训斥和蔑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以占有市长夫人作为报复。
在贝尚松神学院期间,神学院内的党派斗争、猜忌和尔虞我诈,使于连逐渐地认识到社会的丑恶,并决心伪言骄行,忍辱负重,用两面派手法对抗社会。
进入巴黎以后,于连的内心矛盾斗争更为激烈。
为了往上爬,他攀龙附凤,煞费苦心博得侯爵小姐的爱情;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甚至参加黑会。
仕途的顺利,侯爵的重用,女人的青睐,使他沉醉其中,愿为给他勋章的政府肝脑涂地。
然而事实上,于连并没有真正的融入贵族阶级。
他不可能彻底出卖灵魂,在“阴谋伪善的中心”,他仍然保持一定的清醒。
他的自尊,使他不愿出卖灵魂,不择手段的倾轧和奴颜婢膝的谄媚。
他不够卑鄙而过于自尊,既不能屈尊成为贵族们彻头彻尾的奴隶,也不愿以他人的鲜血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
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以自卫的唯一武器。
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考籍号: 3 姓名:周琳指导教师:黄怀军专业:汉语言文学联系: Q Q 号: 09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地址: 13级中文系三班邮编: 416000二零一五年十月目录内容摘要 --------------------------------------- 1 关键字 ----------------------------------------- 1 引言 ------------------------------------------- 1 一、命运悲剧 ---------------------------------- 2(一)悲剧命运的开始 ----------------------- 2 (二)悲剧命运的进展 ----------------------- 2 (三)悲剧命运的高潮 ----------------------- 3 (四)悲剧命运的终止 ----------------------- 3二、社会悲剧 ---------------------------------- 3三、性格悲剧 ---------------------------------- 4(一)自卑与自尊 ---------------------------- 5 (二)招架与妥协 ---------------------------- 6 (三)虚假与真诚 ---------------------------- 6 四、终止语 ------------------------------------ 7 注释 ------------------------------------------- 7 参考文献 --------------------------------------- 7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周琳【内容摘要】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一座丰碑。
于连的形象分析
于连的形象分析: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论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小说通过了3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2 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于连收到玛特儿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时的心理活动。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定稿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分析[内容摘要]: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他生前寂寞死后却被评为十九世纪法国一流的作家。
他笔下的于连是外国文学史上一个经典,虽出生于平民家庭但却不断向上流社会靠近,他的经历成为了经典的奋斗者形象,而在其奋斗过程中所展露出来的自卑与自尊,正直与虚伪,反抗与妥协,反叛与超越交织融合也值得奋斗中的现代人仔细品味。
[关键词]:于连性格环境悲剧于连·黑索尔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他虽出生于社会地位低微的锯木工家庭,可他有理想有追求,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
但他生不逢时,在王朝复辟时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在神学院做教士,在侯爵府做私人秘书,在春风得意之时被告发,走上了断头台。
于连是在典型环境中拥有典型性格的典型人物。
受环境的影响他自卑又自尊,正直又虚伪,勇敢又懦弱,反抗又妥协,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统一体,并且他的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
他矛盾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是他悲剧的原因。
一、汝拉山区木匠家庭:环境与心灵于连·黑索尔出生于维利耶尔小城的一个锯木工家庭,他身材瘦弱,弱不禁风,在需要使用力量赚钱吃饭的家庭里,“他是家庭的包袱”,“他是大家鄙视的对象”,“他总是倒霉挨欺负”。
1在外面由于卑微的出身他也被人们看不起。
正如于连所说,“实在的,我算不了什么,总之我这个人很平凡、1司汤达,红与黑,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很庸俗,他人固然讨厌我,我自己也讨厌我自己。
”由于出生的卑微,于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他的话深刻表现了他的自卑心理。
出身低下,地位卑微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带给他了耻辱,同时也激发出他维护人格的强烈要求---找回自尊。
于连的童年生活在拿破仑的时代,拿破仑的胜利给了他对生活、对英雄主义的热情,对于他来说,自我的实现就是人生最大的价值。
可波旁王朝复辟之后的法国,生活封闭、狭窄,铜臭腐化了人们的心灵,整个社会都在为追求财富与地位而投机钻营、尔虞我诈,人们的行为准则里只有利益。
于连―悲剧的野心家
于连——悲剧的野心家有人认为,于连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在于连所生活的物欲时代,金钱、地位、私欲、美貌等侵蚀着人性,特别是腐蚀着人的灵魂、信仰。
宗教信仰的丧失,一方面意味着在自我生命中,解脱了一切束缚,生命变得自由开阔,自我实现成了人生中最高的奋斗目标;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私欲膨胀,内心痛苦,矛盾重重,灵魂无所归依。
这样,在于连的生命中,他经常痛苦地徘徊在自由与禁锢、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等相互纠葛、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转化、难辨真伪的道德情感的怪圈之中。
一方面对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人和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经常受金钱、权力和荣誉的诱惑,常常以伪善的手段对待伪善的环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物欲世界泯灭了于连的正直和善良,物欲世界毁灭了于连的人性之美。
于连是法国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深受法国大革命的熏陶并继承了其时代精神。
他精力旺盛、雄心勃勃,善于学习和思考,具有顽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和非凡的智慧。
但他毕竟生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阶级的偏见、矫饰的习惯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对其影响极大,促成了他“虚伪”与“真实”的双重性格。
当于连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时候,德・雷纳尔夫人揭发了他。
结果,德・拉莫尔侯爵取消了于连与他女儿的婚姻。
气愤之极的于连开枪打伤了德・雷纳尔夫人而被捕入狱。
在狱中,于连面对接受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还是玛蒂尔德小姐的救援,最终他选择了纯洁与真诚;面对获救的希望和人格的完善,最终选择了人格的尊严;面对依附于别人可以生存下去的可能和真实一次却生死难料,最终选择了真实,选择了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同时也等于选择了死亡。
这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于连最终没有实现先前的梦想,反而被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短短一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虽然司汤达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于连的“成功”是暂时的,最终的悲剧是必然的。
浅谈于连的性格及其他
浅谈于连的性格及其他于连出生平民,是个瘦小的年轻人。
他体质羸弱,相貌英俊,因使斧子的本领比不上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所以受到他们的蔑视,还经常挨打。
他有幸得到一位老外科军医的赏识,并从他那里受到了教育,能够读书写字。
卢梭的《忏悔录》和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是他最衷爱的书。
于连身属被压迫的一层,且深受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浸染和那位老外科军医无私的爱的熏陶,这形成了他性格中的真诚、善良、渴求真爱等美好的一面。
然而于连面对的环境是恶劣的,他在家庭中是已一个“异类”的身份出现并受到他们的歧视。
“家里人谁都鄙视他……他总是挨打,”“他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鄙视。
”在这样一个以体力论强弱的家庭里,他是没有出路的。
这一切都将使自卑如影随形地缠住他,使他溺于自卑之中而无法自拔。
自卑成了他性格的核心。
但也正是这自卑产生了日后驱动他孤身奋战于上流社会的动力,促使他那“巨大的野心”的形成。
因为“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人类正是通过思维而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由于自卑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的动作必然出现。
正如于连自己所说:“如果生在拿破仑时代,我可以在三十岁当上将军。
”但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生存的时代,命运把他抛向王政复辟时期的法国,那是一个倒退的时代。
封建贵族势力在垂死挣扎,大资产阶级向保王党频频发动进攻。
同时又和复辟王朝沆瀣一气,一同构成对下层社会的压迫。
复辟的贵族从拿破仑身上获得教训,堵死了想步拿破仑后尘的平民青年的晋身之道,平民青年空有一腔热血,却无从实现自己的理想。
于连正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满腔热忱但却没有出路的平民青年。
但于连出人头地的欲恋终难遏止,他决意要凭借一己之勇,在险恶的社会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少年时代的他就看到一个正直年老的制安法官却被一个年轻的神甫所击败,于是他决定抛弃将军的红色军服,转身向穿黑色教服,年俸十万的大主教的宝座攀缘。
他决定当教士,但当一名教士又与心灵的愿望相冲突,因为他是个狂热的波拿巴崇拜者,根本就不相信宗教。
浅论于连与拿破仑
浅论于连与拿破仑文学院中文系全华军0111130 于连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在其代表作《红与黑》中塑造的不朽形象。
于连形象之所以伟大,是其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青年对不平等社会的抗争,他有着出众的才华,梦想着出人头地,渴望成为拿破仑一样的风云人物,可是由于社会的黑暗和压迫,于连最终走上了悲剧之路。
于连一生是短暂的,是充满反抗的一生,是勇敢而孤独的一生。
于连的一生深受拿破仑的影响,可以说是拿破仑彻头彻尾的崇拜者。
于连的一生跨过了两个时代,幼年是在拿破仑时期度过的,成年后是在复辟的波旁王朝度过的,拿破仑为革命的法国赢得了欧洲的声誉,也为出身贫寒而有才华的下层平民创造了他们到达生命的光辉之点的有利条件和开阔人生前景的最伟大可能性,在于连看来,没有发迹前的拿破仑与其是多么的相似,一个是远离法国本土的科西嘉岛民,入伍后只不过是下层的军官;一个是维立叶尔这样一个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小城的木匠儿子,同样的,没有高贵的出身,但却有过人的才华,于连梦想着想拿破仑一样叱咤风云,干一番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的确,在拿破仑所创建的那个时代,出身不再左右人命运,个人才能是决定个人前程的关键,这样的时代给了他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继而创立大事业的可能性。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出身贫寒、心底单纯而又充满幻想的于连产生了一种对伟大事业的可望和强烈的英雄主义的“责任感”。
可惜,光荣的时代很快就结束了,王政的复辟粉碎了于连的梦想,重新建立起的等级制度堵死了像于连一样有才华的平民知识分子上进的道路,一切似乎回到了过去,专制、僧侣和大资产阶级三位一体的统治,使法国社会进入了新的黑暗时期,理想破灭了,前程黯淡了,个人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但于连心中“神圣的火焰”并没有熄灭。
两个时代的强烈对比,使他更崇拜拿破仑,更怀念那个已经逝去的年代,一种生不逢时的愤嫚萦绕在他的心头,强化着他的平民意识和反抗情绪。
现实是上流社会容不下于连这样有才华但来自下层社会的青年,他们打压于连,限制他的发展。
《红与黑》读书笔记
《红与黑》读书笔记我读完《红与黑》对于连的一大感受就是他非常虚伪。
他崇拜拿破仑,可在市长家里,为了不被别人发现,他不惜烧掉拿破仑的肖像。
他蔑视特权贵族阶级,可是在侯爵家里当秘书时,他却时刻小心谨慎,提醒自己绝对不能表现出对特权贵族阶级的不满与蔑视。
在贝藏松神学院时,他更是虚伪。
明明知道那些所要学习的东西是错误的,还是将自己的思想藏了起来,继续学习。
然而,他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
在看到贫民所所长哇列诺一家的铺张浪费、肆意享乐的生活状况,他同情贫民的贫苦生活,同情他们连唱歌的权利都被剥夺。
这样的他,是善良的。
最终,在审判庭上,他痛斥了贵族阶级对平民的残害,他敢于直面他的真心,说出了他对贵族阶级的不满与轻蔑。
即使在有机会免于死罪的情况下,他依旧没有动摇;在最爱的女人瑞那夫人和最真诚的朋友傅凯的劝导下,他坚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
这样的他,是真诚的。
正是这样矛盾的性格,使得他的悲剧让人心疼。
小说除了对男主人公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外。
两位女主人也一样。
瑞那夫人的软弱、善良与真诚同样让人心疼。
儿子生病,她不惜把一切错误归结于自己出格的爱情上。
对于于连,她深爱着,可是处于社会道德、社会舆论以及对丈夫的那丝同情,她最终只能选择软弱,选择放弃。
直到最后于连的枪杀,她依旧原谅,甚至还埋怨自己不该写那封信。
而玛娣儿特,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傲慢。
她在理智与爱情中挣扎,她和于连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对于于连,她的内心也无数次挣扎过、纠结过。
她一方面忘不了于连的平民身份,一方面又把于连的前程想象成美好的无与伦比。
她总自我安慰的告诉自己,只要时机恰当,于连必是有用之才。
但最后她在爱情里无法自拔。
悲剧总是把美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红与黑》是这部悲剧,它撕破了下层人民的努力奋斗,撕破了纯真爱情,让人读完回味无穷。
其实这本书,在早年间就读过几次,但由于各种缘由,都没有读完整,以致对此书只知其是一部名着外,对其被称为名着的意义没有一个真正的理解这是一本很久远的书了,《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20xx年左右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