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会·会学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21世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
教会学生把握宝贵的时间资源,学会学习,创造一种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开发人的潜力的教育观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备适应时代要求的整体素质,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
一位教育家对他的学生说过:“我不能教会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我可以帮助你使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学生学会学习(teach th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learn),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在《走进新课程》中有这么一段描写:“特别怀念儿时的那段时光,自由自在,尽情玩耍,长大了却走进一个封闭的令人窒息的房子……”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想拥有自己自由、快乐的天空。
因此,在新时期的教育条件下,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尊重、信任和自我激励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创造性的火花时,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信,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欢乐的海洋。
首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以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为依据,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以“问题”为载体,手脑并用,主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实际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
学习的结果是学习者的内部变化。
学习是将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内容在学生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
学生在独自实践中理解某些概念,使学生具有成功感,激励学生不断增强求知欲。
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具有接受、选择、分析、判断、评价、处理信息和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
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疑而启思,疑而生变。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有小进,大疑则有大进。
如何落实高效课堂“以学为本”——以学定教
如何落实高效课堂“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俗语:“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
教师教得好未必学生学得好,单就教学这个层面来讲,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得好才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
教学一切成果的呈现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脚到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
在高效课堂上,体现“以学为本”不应只是一种理念和口号,而应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那么如何落实“以学为本”?可以用四句话诠释: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下面我们来探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
这种削足适履的方式,集中体现为“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场所以课堂为中心。
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要求学生学多少;教师怎样教,要求学生就怎样学。
“教”完全支配控制了“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
在教学进度上,不看学的进度,教师只管教的进度,不管学生学的进度。
这些教学行为的表现仿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教学本应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教学共同体”,然而现实却将其变成了教学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
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症结所在。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冲击下,“三中心”至少在理论层面上轰然坍塌,但在教师实际的教学行为上,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诟病却很难根除。
所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立“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方为课堂教学之正途,研究“以学定教”的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成为课堂教学之必然途径。
高效课堂上,“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尺码。
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
会知识”到“教会学习”的华丽转身
以生为本,实现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的华丽转身话题由来: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九年,需要这样的一个节点,去好好回顾反思和总结.本着“坚持对的,改正错的,追求更理想的”的目标,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于7月13日-14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本次会议研讨的主题是“找准学段目标,力求教有特色”,与会专家、老师们群策群力,为阅读教学把脉、导航.在本次会议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这是阅读教学观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清晰的一个认识,必将引领我们走进新课改的福地,达成阅读教学的理想愿景.具体要求:首先,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即语言教学为中心,特别是加强语言的应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等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其次,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这就是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好好领会会议精神,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本次研讨会研讨的重点,也是在10月份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努力体现的评课标准,就是这样的几个关键词: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最关键的是,崔峦老师指出:今年的教学观摩活动,要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这道顽固的“魔障”.带着这样的期待和教学憧憬,我们一行8人,有幸在马老师的带领下,于10月19日——21日在美丽的宁夏银川,与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余名教师一起,观摩了34节优秀课例.细细品味了各省参赛教师通过课例所展示的初步研究成果,我们也在观课的同时,议论着、思考着、学习着、收获着.观摩课例后,青岛的杨屹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从具体的课例中,杨屹校长给我们分享了一些启示和建议: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1.学什么?生命无价,童年只有一个,不能停留,也无法往复.学习需知,学习未知,高效地达成学时目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生学习的困惑点、生成点.2.怎样学?⑴扎扎实实地学.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比较充裕,展示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学习的规律.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少分析.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⑵兴趣盎然地学.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⑶触类旁通地学.我个人的理解,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课例的增值.最后,台湾的赵镜中老师,结合观课,做了《教会学生阅读》的简短报告.提出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观点.下面以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的特等奖获得者江苏南京的倪鸣老师执教的课例《石榴》为例,浅谈会议倡导的十六字方针的具体落实,从中感受最新的阅读教学课改信息.《石榴》是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一篇课文.我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闻名中外的石榴园.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了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慢慢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时,你摘下了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挨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教学大致环节:(一)巧借报纸,激发兴趣1 .共读报纸( 1 )出示刊登石榴园广告的报纸选段.( 2 )借助报纸内容理解“驰名中外”,朗读课文开头.2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认读二类字“榴”.(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脉1 .检查预习( 1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 2 )随机出示含有生词的句子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随机指导学生确定多音字读音的方法,查字典明确文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字的字音.( 4 )随机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甚”和“至”.2 .理清文脉(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 4 自然段.( 2 )理解第 4 自然段的大意.(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 2 、 3 自然段.( 4 )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说出石榴的生长过程(课文 2 、3 自然段的意思).(三)精读对话,体会表达1 .学生与文本对话出示课文 2 、 3 自然段: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1 )学生自读,谈谈对这段文字的整体感受.( 2 )学生默读,寻找描写有趣的地方.2 .师生间互动对话( 1 )组织学生交流描写有趣的地方.( 2 )重点研读以下两个语段,教学时随机安排先后顺序.语段一:第 2 自然段关于石榴树开花的描写①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随机标记关键词语)②图示感受本喻体的形似,学生朗读对应语句.③引导学生感受本喻体的神似.抓住“火红”一词,拓展科学书籍中对石榴花色彩的描述.补充“火红”用于石榴花的根据(即相关诗句).让学生诗文对照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欣赏画面,深化学生感悟,指导学生朗读.④发散学生思维,给喇叭吹奏的乐曲起个名字.语段二:第 3 自然段中的两个拟人句①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相机介绍“拟人”手法,随即标记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②引导学生体悟“甚至”的用法.观察画面,讨论是否可以调整顺序.结合对“甚至”一次的体悟进行有感情朗读.③带着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抓住“张望”一词展开想象,透过文字,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四)情感升华,课外延伸1 .情感升华( 1 )让学生猜猜本文原作者.(揭晓:是一个孩子,后由编者适当改编)( 2 )组织学生讨论小作者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预设:从观察、情感、修辞手法等角度寻找原因)( 3 )随机引导学生再看课文开头,抓住“家乡”二字升华情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2 .课外延伸( 1 )课后品尝水果,下节课学写一种水果.( 2 )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拿《石榴》比对着读,在阅读中积累写好一种的水果的方法.课例启示:一、吃准目标1.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崔峦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即语言教学为中心,特别是加强语言的应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等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石榴》一课的教学,一开始就抓实了字、词、句的认读、理解,通过富有情趣的挑战性认读,如:生字藏在石榴果地后面,根据自己掌握生字的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生字挑战认读;领悟方法的断句读,引导学生通过停顿、掌握读的节奏,读好长句子;认读二类字时,通过句段呈现的方式,体现认读的语境,教给读准多音字的方法.这些环节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质.2.吃准目标,还是把课上成那个年段的阅读课.找准教学的起点和立足点、着眼点,是教师设计教学所要首先考虑的.教师要思考学生年段学习的起点,每个年段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争取做到既不要缺位也不要越位.《石榴》一文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本.对于刚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的能力应该具备,但对于文中出现的一些多音字容易出现误读.倪鸣老师找准了学生认知的起点,运用多种认读策略,在具体句段语境中,引导学生从一类字的挑战读,二类字的尝试读,多音字的选择读,进行了方法上的点拨和扎实的学习实践.内容理解方面,在学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进行了适切的点拨,体现了三年级的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3.吃准目标,还是把课上成那种类型的阅读课.我们在日常观课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由于受习惯性教学模式的制约,教师不论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其教学设计基本相似,缺少对不同文体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如台湾的赵镜中先生在评价大陆名师林莘所执教《鲸》这篇文本,尽管我们认为林老师教学已经相当的丰富和活泼,充实而生动.但是,赵镜中先生从教会学生阅读的角度认为,相对这篇很典型的知识性文本来说,学生不能经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真正学到阅读知识性文本的方法.另外,赵镜中教授还指出林老师在朗读指导的不适切之处,这也是我们大陆教学摆脱不掉的一个习性就是感情朗读,虽然明知道正在进行的是说明文的教学,对于文本中所提供的讯息,应力求客观、中立,教师依然还是习惯性地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教例其实也在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同类型文本教学时,应考虑到文本类型独特的阅读教学价值,从“教阅读”的角度设计教学.而倪老师所执教的《石榴》则显得较为适切.《石榴》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文章,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和品尝石榴的过程,精当的比喻和拟人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教师在引领学生对话文本时,提出这样的阅读对话的话题:“作者是怎样做到写得那么生动的?默读课文勾画出写得特别生动的句子.”倪老师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学生深入文本、对话文本的话题,就突破了将阅读课上成内容分析课的“魔障”(崔峦老师语),将学生的阅读视觉指向了对文本表达特点的体悟,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领悟写法,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实现状物类文本独特的阅读和认知价值.二、夯实基础夯实基础就是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石榴》一课的教学,从课题学生随教师板书的书空写中指导写,到检查识字环节中各类认读字的逐步落实,词句理解的多种策略的运用,乃至文章顺序的梳理、主要内容的总结,各种修辞手法的朗读感悟,都扎扎实实而且富有情趣.而其中阅读策略也始终让学生保持着对阅读的兴趣,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三、指导学习指导学习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崔峦老师提到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做到一少三多,即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利用课文这个“例”得言、得意、得法.而《石榴》一课的教学,可以说在促进文本“例”的增值方面,也充分考虑到文本的特色和学生的年段认知,用足了文本内外资源.其各个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精当的阅读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与实践.如对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驰名中外”这一词的理解,借助引入的一段关于峄城石榴园的报道内容,丰富了理解词语的策略,可谓匠心独运.指导长句子朗读时,引导学生通过断句读感悟:掌握了方法,长的句子也能读好.处理多音字的正音读时,引导学生领悟由“剥”字的义项确定读音的方法,并提供了文本中“红白相间”一词,让学生根据这样的方法进行关于“间”读音的阅读实践,较好地体现了读书方法的迁移训练.而在引导学生梳理石榴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环节时,教师按照“什么季节,怎么样?”方式进行阅读信息的攫取和梳理,有意识地让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最后连起来说的阅读策略,又一次让学生掌握了把握文本内容的一种方法.凡是种种,在《石榴》一文阅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折射出较为强烈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意识,着眼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四、鼓励创新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是在反思总结阅读分析式教学的弊害后,对教学理想的追求.《石榴》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好的教学方法和精心筛选的阅读策略,保证了学生“能学”“学会”“会学”.如在让学生感知石榴花和小喇叭本体和喻体的神似,以及拟人写法的形象时,“小喇叭”一处的教学设计则是立足于学生的可发展点,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绝大多数孩子只能感受到这石榴花和小喇叭的形似,而对于两者间的神似(也就是用小喇叭吹奏起来的热闹感觉来体现石榴花的旺盛)学生难以体会,但是这样的感悟并非无法建构,于是寻找到学生的最佳发展区──火红,因为小学生总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火红”一处,通过一读课文聚焦词语,二读古诗激发想象,三谈画面有情朗读,四看图片创设情境,带领着学生感受到了小喇叭和石榴花的神似.教师采用贴图的方式,让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到各种修辞的妥帖和生动,体现了学习认知的规律.而各种体现挑战性和未知性的朗读品悟方式(如挑战读、尝试读、想象读、加上动作读等)和阅读策略,也都让学生对阅读本身产生了兴趣,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长久地“乐学”.诚如杨屹女士在会议总结所说,我们希望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触类旁通地学.这三个方面的希冀,细细揣摩品味,不难发现,三个“学”字旨在落实“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地学即是十六字方针的“吃准目标,夯实基础”,让学生“学会”;兴趣盎然地学,就是“鼓励创新”,要求我们创新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触类旁通地学,就是“指导学习”,让学生“会学”.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理想追求.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认真领悟落实十六字方针的深刻内涵,早日实现阅读教学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美丽转身,与内容分析式的语文课堂说一声再见.。
怎样教会学生学习
怎样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信心,使学生养成对学科的持久兴趣和有目的、有耐力的学习态度;要使学生学会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要使学生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具备与年级相应的自学能力;作为一个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基础特别薄弱。
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呢?冷冉情知教学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教会学生预习冷冉认为“要使学生学会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
”我就先从培养预习习惯入手。
预习是听好课的重要条件,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新课的框架内容,了解新课的重点;又能及时地发现新课中的疑难问题以及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还可以通过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络起来,从而为听好新课,高效率地掌握新知识做好準备,这样就能儘量避免听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怎样教会学生预习呢?我是从教会学生读书开始的:第一步学会看目录,这可以帮助自己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并能很快地找到想看的内容。
第二步要学会看例题,了解化学资讯、提出化学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第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问题,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就能了解学习内容及重点难点,同时还能查阅资料拓展对知识的了解。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量增大,逐步引导学生自己看书后提出问题,教给学生更多的预习方法:读:课本是学习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读,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边读边想,想书中是根据什幺来写的。
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上课认真揣摩这些重点的问题。
想:预习要讲究方法,不要死记硬背,这记不劳,应该充分理解这些基础,要注意它的思考过程,弄清来龙去脉。
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几点具体尝试
寻找答案 的过程 中, 他们会面临问题和 困惑 , 挫折和失败 , 甚至 有 时从表 面上看一无所获 。但这却 是一个人 的学习 、成长、 发
现 、 造 所 必 须 经历 的过 程 。传 统 的 英 语 教 学 习 惯 于教 师 只是 创
节音乐课堂 , 时时保持着一种对音乐学 习的积极 心态 和愉悦
— —
i n o u sar . n a dg pti s
一
教会学生学会学 习的 几点具体尝试
己的座 位开始查相关的词 。然后
分 别 把 所 查 到 该 词 的 意 思 念 给大 家 听 … …
听了这节课 ,我 当时就在想 。我已经教 了 2 O几年 的英语
了 . 自己 所做 的或 所 看 到 的 单 词 教 学 基 本 上都 是 由 老师 讲 解 我 词 意 。 什 么 我 们 没 有 想 到 让 学 生 自己去 寻 找 答 案 呢 ? 许 , 为 也 在
来 ,到 书 架 上 去 取 字 典 后 回到 自
当然 , 发学 生兴 趣 的 学 习 方 式 、 法 和 途 径还 有很 多 , 激 方 只
要 我 们 精 心 策 划 , 妙 安 排 , 能 在 教 学 中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兴 巧 就
趣。 使学生心情舒畅 , 精神饱满 , 主动吸取知识 , 增长能力 。 随着 音乐教育对音乐兴趣培养 的关注 , 学生 主动参 与、 交流合作 、 探 索发现等多种音乐 活动 的开展 。 我们 的音 乐教学今后必将 会展 现 出一个崭新 的天地 ; 我们的学生将会带着浓郁 的兴趣走进每
以为 老师 接着就 开始讲 解单词 。
能够更好 的发展 , 我不 断地鼓 励他 、 给他创 造机会 , 多次在我校
三知三会_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不断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三知三会”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具备会学习、会做事、会生活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三知三会”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下是我对“三知三会”教育心得体会的总结。
一、知人善任,发挥学生潜能“知人善任”是“三知三会”教育理念的第一要义。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以下是我对“知人善任”的一些体会:1. 深入了解学生:教师要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方法。
2. 发挥学生特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关注学生成长: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是“三知三会”教育理念的核心。
以下是我对“教会学生学习”的一些体会:1. 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会学生做事,培养实践能力“教会学生做事”是“三知三会”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我对“教会学生做事”的一些体会:1.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如何教好教会、学好学会
为学好学会而教——“教好教会,学好学会”有感如何“教好教会,学好学会”,我一直在思索着,我想首先应搞清楚好和会的内涵,其次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明确教与学的目标,进而确立教与学的策略,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一词,从学理上看,表明“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的有机统一。
二是以“学”来统“教”,“学”是中心,“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提供支撑的。
为学好学会而教,是属于后者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
一、从学生的学的角度理解“好”与“会”“好”是着眼未来;“会”是立足当下。
为此,学会:从学科、学段上说,无论怎么考察都会、都对,都正确,一般而言,是显形的,是容易考察的;学好:从综合、长远上说,考察的、没有考察的或无法考察的同样都会、都对,都正确,都好,是一种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的,隐性的,是缄默的,是不容易考察的。
四、为学好学会而教的思考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生命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
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有人培养顾及。
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
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
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于1924年在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译者序中的这段话,充分道出了教育之为教育的真谛。
爱不仅是教育的工具,更是鉴别教育的尺度(别林斯基语)。
确实,“教育是根植于爱的”(鲁迅语),“爱是教育的原动力”(雅斯贝尔斯语),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教育也只能是爱的教育。
对教会与学会会教与会学的分析
与学会和会学相应的是教会和会教。
“教会与会教”表面上看虽然是两个字的顺序对调了一下,但实际意义确是截然不同的。
教会和学会一样,充其量是一种技术;会教和会学则是一种艺术。
技术容易学,艺术无止境。
因为易学,人们常会停滞不前;因为无止境,所以不管作为学生还是老师都要不断的反思、探索和完善。
1.会教需要高超的教艺“会教”是从教育过程中针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说的,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氛围,用恰当的手段,实现最好的效果。
这就向教师提出了“会教”的要求:应充分展示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及学生基础采取适合学生的恰当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得有趣、轻松、高效。
2.会教必须要以学定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以“学”定“教”。
即以学生学什么来决定教师教什么、怎么教。
而不是以“教”定“学”,这才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教学目标是可以被预设的,但不是一定要达成的。
老师只要在课前分析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实现学力的增长,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3.教会不能沦为知识灌输“教会”为目的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如果教会的目的仅是为了学会,那么教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
部分老师甚至干脆用教师的“讲”来取代学生的“学”。
因此,以教会为目的的教学往往会沦为简单的知识灌输,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4、会教一定要落实教会有些教师在评定优质课等选拔性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会设计出所谓精彩的课堂教学。
但从学生实际的学来讲,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学会。
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不住实际的空空洞洞。
所以,会教一定要落实到教会上来,因为教师的“会教”是在学生的“学好学会”中得到落实和体现的。
教师的一切教学工作,都要围绕“教好教会”“学好学会”的总目标来谋划、来开展。
既要在教的层面修炼到会教,又要在学的层面达到教会。
教会与学会1.教会就要“育好人”“教会”,从教育终极目标说,就是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育好人。
浅谈怎样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浅谈怎样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初中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政治课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通过在阅读教材、小结知识点、学会发现、思考、参与及质疑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协助,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提升学生使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初中政治科实行开卷考试已有几个年头了,开卷考试是适合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从指导思想上看,是变以知识立意为主为以素质、水平立意为主,关键考察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所以,在新形势下,政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务必在教授课程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适合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
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因而,政治课教学在对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夯实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条件。
那么,怎样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呢?根据作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认为要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试水平、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政治课教材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以下几种效果较好。
为什么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资源问题(表现、对策)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基本国情环境问题(表现、对策)含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为什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初中政治课程学习中,要指导学生擅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要把学生看做主动学习的对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何教会学生在数学中“学会学习”
如何教会学生在数学中“学会学习”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应试教育提高学法指导上,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社会素质上来,这就需要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数学学法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笔者想就此问题从四个方面做些探讨。
1、数学学法指导的意义1.1、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
1.2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
1.3 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
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的。
3.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学会”变“会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应“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飞速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的今天,更需要“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几年来,我们针对学生学习被动、无计划性,不会预习和复习,听课不抓住要点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变讲书为导学,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一、以“疑”为诱,导其“知疑”、“解疑”学起于“疑”,须导其“知疑”。
第一,把预习纳入课堂,上好预习指导课。
就是通过课堂预习,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目的是让学生去“知疑”。
第二,重视激疑。
上预习课,使学生有了“知疑”的机会,但开始阶段许多学生会读而无疑,对此,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方法去激疑。
以疑为诱,诱发学生内在的探求欲望,使他们学会怎样思考,怎样“知疑”。
思生于疑,“知疑”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进其发奋学习的动力。
有了疑,学生才会一发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求,才会产生强烈的解疑欲。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通过“知疑”,学生已进入“愤”、“悱”的境界,继之“解疑”,应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疑惑之中走出来,达到豁然开朗的天地。
我们引导学生解疑的做法是:第一:引导学生互答或争辩解疑。
在“知疑”阶段,学生思维的火花已经迸发,在“解疑”阶段应让学生这火花射出光芒,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引导他们讨论、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二,引导学生用已知解决新问题。
引导学生用已知去触类旁通(解疑),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求索过程。
这样解,久而久之,学生享受到“自得求之”的乐趣,探求性学习的良好,就可能逐步形成。
二、以读为主,进行能力的综合训练基本做法是:“读为基础,三个结合”,即首先导读,以读导听,以读导写。
把“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1、读为基础,首先导读。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
唐 洪 芳
( 广东省 云浮 市罗定第一中学
【 关键词 】认真;调动 ;加强指导;学会 ;会 学
随着素 质的不 断推进 ,素 质教育 不断代 替应试 教育 。但素 质教育 并不等 于能力 ,能 力在一 定程度 上反 映 出一 个人 的素质 。 自学 能力 也如此 ,也是提 高教学 质量 的关键 。教育 理论 揭示 :“ 教 育 的 目的是 为 了不教 。” 现在 的教是 为了将 来 的“ 不教” 。现 代 的教育 的要求 告诉我们 :“ 培养人 的素质 ,开发人 的 智力 ,提 高人 的能力 。” 教育 工作 ,悠悠万 事 、实乃 唯此唯 大 。对学 生不但要 求“ 学会” ,而 且要 求“ 会 学” ,现 在的学 是 为了将 来 的“ 自学” 。因此 ,在课堂 教学 中 ,把 学习主 动权 交给学 生 ,让学生 在 自学 中去探 索 、求发现 。教育 家 第斯 多斯 多惠说 : “ 科学知 识是不 应该传 授给 学生 的,而应该 引导学 生去 发现 它们 ,独立 掌握它 们 。” 作为一 名教 师,下 面浅谈 一下我 自己的~些 体会 。 1 认真 “ 编导 ” 。启 动思 维 之门 提 高 阅读 能力 是培 养 自学 能 力 的基 础 。 能阅读 课 文不 等 于读 懂课 文 。 提 问引 读 是指 导 自学 的开 始 ,特 别是初 中生 自学 能力 的 培养 较难 ,他 们 一 般无看书习惯,即使看书也是当作文艺书一样快速阅读,许多地方未真正 领会 。看 不懂 的地 方 也提 不 出 问题 ,更不 知 道去 思考 ,针 对 这一 情 况 。本 人在 教 学 中根 据 学生 的接 受程 度 ,对 教 材 的重 点 、难 点 ,特别 认 真“ 编导” 积极 引导 ,采 用设 置 思考 题 ,让 学 ‘ 琵 自读 ,形成 认 知矛 盾 引导 学生 阅 读 时注 意 的方 向,激 发探 索欲 望 ,女 毕 ‘ ‘ 分式 概念 时” ,为 使学 生在 阅读 ( 自学 )中作 出正 确判 断 。( 1 )形 如 R ( A,B表 示 两个整 式 ,且 B 中含 有字 母 )的式 子都 叫分 式 ;( 2 )分 式 丽分母 的值不 为零 ,分式 有 意义 ;( 3 ) 分式 的 分母 的值 为 零 ,分 式无 意义 ;( 4 j分式 的 分子 的值 为零 ,分式 之值 为零 ;( 5 ) 能 否用“ 分 式无 意义 ” 或“ 分 式之 值 为零” 或“ 分式 之值 为 零” 等 语句 解答 有 关 问题 。 让 学生 带着 这些 问题 看 例题 ,边 读边 思考 , 运 用主 动 获取 知识 来分 析 , 解答 老师 提 出 的 问题 , 使学 生在 头脑 中 留下 完整 的分 式概 念 印象 。 2 因 势利 导 。调动 思维 之 “ 神” 发 展思 维 能力 是培 养 自学 能 力 的重 点。单 向思维 不等 于 思维 灵 活 ,从 侧面 反 面 多角度 提 问 ,更 进一 步激 起 学生 求 知欲 ,然 后 因势 利导 , 耐心 辅
小学数学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关键字: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创造思维摘要:小学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学科。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扎实地传授基础知识,更应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在灵活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启迪,感悟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会自主学习,会创造性学习。
要让学生会学,得让学生想学,对学习感兴趣,那么,作为老师就得想办法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常常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分析已知条件能解答哪些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一一提出来,根据已知条件一一解答再看解答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些能帮助解答最后的问题;或者看最后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答,再看看需要的条件中是否给出这些条件,按理往下推,直到题里有条件能解答新问题为止,最终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进行这种分析思考的训练,会逐渐养成勇于探索问题的好习惯,变得思维敏捷,聪明好学。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彻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确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那么,怎样才算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我们的老师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会学习,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小学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学科。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扎实地传授基础知识,更应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在灵活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启迪,感悟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会自主学习,会创造性学习。
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
唤醒,鼓舞。
”可见,要让学生会学,得让学生想学,对学习感兴趣,那么,作为老师就得想办法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本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学会和会学,教会和会教的区别
学会和会学,教会和会教的区别学习与每个人毕生相伴,如何高效学习,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会学与学会是递进式的逻辑关系,会学是学会的条件,学会是会学的必然结果。
有的人不是没学会,而是不会学,可见“会学”比“学会”重要。
教师要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将目光从关注教学内容向关注学法指导这一方平移。
也就是要求教师完成从教会到会教的角色转变。
会教的老师往往能授予学生自学之道,求知之法,教会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中发展智能。
本期,我们和诸位教师从“学”与“教”两个方面共同探讨一下学会、会学与教会、会教这几个非常相似而实际意义上却大相径庭的词语,希望通过这番讨论,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中微妙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让我们对教学之道有更加深刻和细致的理解。
一、学会和会学学会和会学是学习王国里的一对孪生姊妹。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学会和会学本就是两位一体:能学会者必定会学,会学者一定能学会。
然而,事实上,学会与会学二者之间是量变和质变的的关系,是有本质不同的。
1学会是暂时的,会学了是永恒的“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会了只是暂时的,会学了才是永恒的。
会学了何愁学不会,这与“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相通之妙。
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获取知识的知识和方法,才有可能获取无限的知识和技能。
2学会是适应性的,会学是创新性的“学会”,重在掌握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而“会学”,则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3学会是结果状态,会学是学习境界学会了说明你掌握了知识,会学了说明你收获了能力。
学会了只表现了一种结果的状态,有可能是自学而成,有可能是教授而得,有可能一气呵成也有可能绕了很大的圈子浪费了无数的无用功。
会学了是一种学习境界,是学习能力羽翼丰满的表现。
4学会是前提基础,会学是发展升华“会学”必须先经过“学会”的准备。
高中生要力求做到“四个学会”
⾼中⽣要⼒求做到“四个学会”“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是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教育四⼤⽀柱,也是⾼中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指南,更是⼈才培养的最终⽬标。
作为中学教育⼯作者和学⽣家长,不应该仅仅关注孩⼦如何学会求知,⽽更应该关注其它“三个学会”。
1.学会求知: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
作为⼀个⾼中⽣要学会⾃主学习、独⽴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拓展学习。
具体来说,就是课前要主动预习,课中要积极参与探究、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课后要学会及时复习,考后要学会总结与反思性学习,课外(含节假⽇和周末)能够⾃主拓展学习,2 学会做事:作为⼀个⾼中⽣,必须做好⾃⼰该做的事,做好⾃⼰能做的事(掌握最基本的⽣活技能、求⽣存技能、基本的健⾝技能和劳动技能)。
逐步培养⾃⼰独⽴的思考能⼒、分析能⼒、判断能⼒和处理问题能⼒,尽量不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添⿇烦。
3 学会共处:在校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能宽容;与⽼师和睦相处,建⽴良好的师⽣关系,坦诚相待,互相信任。
在家与⽗母和睦相处,尊重长辈,互相帮助,其乐融融。
4.学会做⼈:做⼀个会感恩的⼈,会珍惜机会的⼈,有责任感的⼈,乐意帮助别⼈的⼈,讲⽂明礼貌的⼈,诚实的⼈,乐意分享的⼈,有⼤局意识的⼈,有抗挫能⼒的⼈,能够传递正能量的⼈,积极乐观的⼈。
在以上“四个学会当中”,学会求知只是四分之⼀。
由此可见,作为⼀个⾼中⽣来说,只会求知是远远不够的。
进⼊⾼中阶段以后,不仅要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
因为⽂化知识的获取只是个⼈成长的⼀部分,并不是成长的全部。
即使⽂化成绩⾮常优秀,也不⼀定能够成为⼀个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才。
只有那些真正做到“四个学会”的⼈,才是素质全⾯发展的⼈。
⽽只有素质全⾯发展的⼈,才能真正⽴⾜社会,⾛出国门,⾛向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会·学会·会学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一项任务,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就是要由“教会·学会·会学”的转变,即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教会”这种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
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让他们自学烛劳而无功。
于是干脆用教师的“讲”来取代学生的“学”。
这样恶性循环,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提高、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会”这种教学,是根据课文确定的目的要求,在教师逐步深入到“知其所以然”。
“学会”虽然在“教会”的层次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但这还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思想境界。
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理想境界是变“学会”到“会学”。
“会学”就是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指的是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即是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如何掌握一套终身受用不尽的学习方法上。
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形式变成教师指点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这种教学已由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转变为师生共同协作的同伴关系。
那么,怎样培养中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呢?我们应把指导学生“会学”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遵循教学规律,提高自学效率
1、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
例如,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必须使他们掌握“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梗概、部分理解、弄清课文的逻辑关系、围绕中心、品味课文的重点语句”这一整体性阅读规律。
2、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
要提高自学效果,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心理规律。
根据兴趣规律,激发学生自学的主动性。
兴趣是小学生自学的最佳动力,教师应把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于自学的全过程。
根据“注意”规律,合理安排自学时间,中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是10—20分钟。
根据这一规律,一般来说,上课开始的10分钟,可先组织学生自学,自学后,课堂讨论15分钟左右,再进行第二次自学,这样“静—动—静”的自学结构,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盎然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根据思维规律,加强自学的直观性指导,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在指导自学时,应加强自学的直观性指导。
除了教师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进行直观性描述外,还应把自学与学生的观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记忆规律,协调多种器官的整体功能。
《中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自学能力是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尽可能让自己动脑、动口、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
”因此,我们在设计思考题时,
要把说说、想想、写写的内容穿插进行,促进记忆能力的发展。
二、优化课堂结构,设计自学程序
优化课堂结构就是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学到充分的知识。
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见,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是指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最优的自学程序,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要确立“教学为服务”的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就必须变“注入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为“自学式”的课堂结构,以阅读教学为例“自学式”的教学结构有以下几种:1、自学三段式。
其结构形式为:“初读感知课文内容、精读理解课文内容、品读研究课文内容”。
“初读感知”就是学生通过审题,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精读理解”就是根据课后提示或自学提纲的要求,逐段逐层地读课文,通过划分段落,弄清课文的内在联系,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
“品读研究”,就是在分段概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并围绕中心思想品味课文中的佳词妙锃,知道课文这样写的妙处所在。
2、自练三步式。
其结构形式为“试练议练写练”,这种结构形式是以练贯穿始终。
“试练”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自学要求进行尝试性练习。
“议练”就是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写练”就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读写练习,做到学以致致用。
3、自探三步式。
其结构形式为“初探质疑、细探释疑、深探明
疑”。
这种结构形式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性自学能力为核心的。
即在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同桌互议,或向老师提出,直至问题的全部解决。
以上三种典型的“自学式”阅读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各异,但它们有着本质的联系。
即自学必须在课内进行,可以把问题解决于课内。
学生自学时,人人必须动手、动脑、动口,体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
三、教给自学方法,培养自学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
学生掌握了科学的自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也是衡量他们智力发展和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内容,把科学的自学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1、教给最基本的读记方法,培养自学的习惯。
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滴水穿石”的功夫。
教师要从低年级起,就应逐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读记方法,使他们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例如,拿到一篇课文,一边看一边在书上圈划批注,碰到生字用“o”把它圈起来,优美的句子用“~~~~”线勾划出来,疑难之处在旁边打“?”等等。
一边看,一边在课文上写间要的批注。
2、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自学语文的方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阅读基本法:就是按照《怎样读懂一篇课文》(九义教材小语第九册)的要求,可分为解词、分层、归纳等方法。
质疑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边读边质疑、释疑,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生疑、知疑、释疑”的矛盾转化过程,在学生质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要领。
即质疑的内容,必须是课文的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看图学文时,当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释题、初读课文后,学生提出:《桂林山水》一文结构欠妥,一般说来,按题目所含内容顺序,应先写桂林的山,后写桂林的水,教材确先写“水”后写“山”,这样写与题目不符,是不是将原文改写一下?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细读课文,看一看全文见个自然段,每段写的什么内容?通过细读,学生自然明白了:作者行文的结构不是以“桂林山水”(先山后水)为序,而是以他亲自观察、感触的先后顺序写的。
“荡舟漓江”自然先饱览水色。
试想:当作者乘上木船之际,可不可以先观山后赏水呢?可以。
能不能先写山后写水呢?能。
事实上,在赏水的同时,也在观山;在观山的同时,也在赏水。
这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只是作者在游览时,观察的重点先是水后是山。
因此,作者在写文章时,为了突出表达的效果,采用了水山分叙,而后总述的形式,自然也不必对原文进行改动,质疑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理解记忆法。
例如背诵一课篇幅较长的文章,就可以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理解记忆法。
即先通读全文见遍,记住全文的主
要内容,然后理清各段的逻辑联系,逐段记忆,最后熟读成诵,把各段内容连贯起来记忆,形成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性认识。
学生对以上三种自学方法的掌握,必须经历一个“阅读—认识—再阅读—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实践过程。
如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些现成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某一种自学方法时,必须经历“感知—理解—记忆—巩固”的认识过程和“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加速自学方法和自学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纵观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分为“教会—学会—会学”这三个教学层次,教师只有在研究“会学”上下功夫,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