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里考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中实践
课程考察报告
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
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 2011级环艺3班
李宏文 2011110246 二○一四 2014年12 月
目录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
一、考察地点考察目的二、考察内容三、考察过程四、考察时间
第二部分:考察过程
(一)总体规划(二)局部设计(三)商业规划一、锦里考察过程
(一)成都锦里古街总功能区实地考察(二)成都市武侯祠大街考察
第三部分:考察总结一、对实地考察锦里的心得体会二、
对锦里建筑规划设计的启发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一、
二、考察目的:
1、.一、项目概况
历时三年打造的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锦里民俗休闲街于 2004年11月1日正
式开市,对各地游客开放。古街位于成都市武侯祠旁,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
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锦里跟武侯祠连为一体,进入锦里不需要买门票。街区全长350余米,
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集旅游购物、休
闲娱乐为一体,其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更值得细细回味。
二、锦里古街的管理模式
二、考察内容:锦里古街的规划设计
1
、
.
锦里”位于武候祠一般保护区内,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最窄处约20米,街道宽度最
宽处6米,平均宽度为3-4米,对聚集人流起到了关键作用,地块呈狭长条状,总用地9235
平方米(约14亩)。此地西靠武候祠刘备殿、三义庙、荷花池等,环境优美;东、北临611
研究所,为普通现代多层建筑,环境视觉欠佳;南面紧接物候祠大街,交通便利。
古街以蜀汉文化为主线,使更多的人们了解、熟悉蜀汉文化,进而深入知晓蜀汉文化的
延续、发展,同时也能达到旅游者观光、购物、食宿并参与有关文化活动,规划中的建筑采
用清代风格,一切视觉范围内的内容,均具有古朴的、历史的情趣。总体功能分区:
饮食文化区:在原“三顾园”基础上改建而成,此处离文物建筑较远,符合消防要求,
也对文化展示创造良好条件。
客店府第区:此区离文物建筑较近,用高低相间的常绿树、灌木遮挡,似隐非现,分而
不离。
锦绣展示区:为锦里的中心区。这里视野开阔,展示内容丰富。向西蜀汉丞相孔明殿尽
收眼底,其倒影入水中,使空间倍感开阔,波光摇曳,更具园林韵味。新搬入的三义庙作为
借景,使景观更为丰富。向东设二层浮雕廊,既遮挡与此不协调的多层现代建筑,参观者又
可从廊墙的浮雕上,看到四川从“蚕虫”开始的丝绸、锦缎的发展史;向北可从戏台下进入
商业步行街,两边设蜀锦、蜀绣作坊展示区,把蜀锦、蜀绣生产
实际,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四川人、成都人、外地人及外国人充分了解四川省为何简
称“蜀”的历史。戏台上可演出地方小型戏曲,前面设广场,可让观光者参与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既可观戏、听曲,又可在此停留休闲,是一处多功能的广阔空间。民间艺术文化区:该区可参观生产加工制作的各类工艺品,参观者获得参与的情趣。从戏台下进入后,依次即可参观丝绸产品,观蜡染坊;观看中医看病、购川内名贵药材;买三国文化纪念品;参观诸葛井;看裱工房裱国画,并可书法名家和金石名家题字和刻印。再往后可购有关三国文化书籍、字画等;参观民风民俗的工艺品,如做糖饼、打草鞋、纺棉花等等,最后是敬奉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四川盐亭人)、也是蚕桑丝绸的祖先——祖庙。庙前有一小广场,从此可进入武候祠一般保护区。此段街道狭窄,空间丰富多变,可再观《蜀都赋》所描写的市张列肆的景象。
交通组织:根据四周环境状况,将主入口大门设在南侧武候祠大街一面,并设门,其前后设人流集散位置,既方便人员进出又兼为武候祠消防通道。从第一区至第三区广场,路宽4米,可满足消防车进出,再从广场西侧通过消防通道大门进入武候祠后区,方便消防。从第三区戏台开始设约2米宽街,使人步行在街上有繁华热闹之感。中间和后面设广场,可供人流集散。路面用青、红砂石铺地,与古朴环境相谐调。景观设计:“细微之处见精神”,古街从各个细节入手,让游客的一切视觉范围内的内容,均具有古朴的、历史的情趣。
2、.锦里古街招商及经营模式篇二:锦里调研报告
锦里调研报告
概况
功能分区
锦里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
建筑特色
从地形和地域来看,山区、丘陵、江边、平地,以至川东、川南、川西、川北都各具特色;从民族来看,汉、藏、羌、彝、回、苗、瑶、纳西等又各具不同的民族风格;从社会功能来看,又有城市、集镇、农村、牧区等不同特点。
在建筑单体上,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布局,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墙体多用篾笆夹杂着泥土筑就,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住宅外墙多采用白色为基础色调,利于反光,弥补川西地区采光不足的缺陷;门窗以浅褐色或是枣红色为着色基调,与白墙相配,显得清新而淡雅。雕梁画栋,飞檐斗角是川西民居不可或缺的元素,表达了巴蜀之地的婉约美和内敛气质。最具精华之处是民居的院落,它在给人以领域感的同时又密切着邻里关系。居住特点
独特的地域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融环境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