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文学本体论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生活本来存在文学艺术原料中的矿藏,这 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 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 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头…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 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 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 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批判地吸收一切 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 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的借鉴…但是继承和借鉴 决不可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

A. B.
文学不是客观世界的纯然展示,而是注入 了作家主体的主观评价。 事物的价值属性和非价值属性。 与科学不同,文学反映的是事物的价值属 性,是从价值关系上把握生活,因而总是 从主体的角度对生活中的事物作出某种主 观评价。
三、文学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反映生活
1.
事物价值系统的多样性:
宗教属性(宗教) 实用 属性
价值属性:以人和人类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如实用属性和审美属性。(玫瑰做香料和玫 瑰的美) 非价值属性:不以人的存在为前提条件,是 生理和物理的自然属性。(玫瑰的颜色)
返回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
从古人的诗里滋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 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 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 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 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 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钱钟书,《宋诗选注· 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4.
二.文学高于生活
1.
文学源于生活,却不是机械地复制生活,而是 对生活进行概括和提升。 例证:《骆驼祥子》由两个拉车人的故事到对 社会黑暗和个人奋斗的反思。 毛泽东:“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的唯一源 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 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 艺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时 间生活更高,高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更理想,因此更待普遍性。”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文学的基本性质,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的内涵, 把握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

本章重点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书面练习第一节 历来关于文学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的见解第一、人们对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对文学所包括的范围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逐渐积累起来的。

从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在文字出现以前,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和原始歌谣,还处于口头文学的阶段。

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开始还只能用它来记载古代社会的一些简单的事实,以及某些原始谣谚,如殷商的甲骨卜辞。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文化迅速发展起来,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古代诗歌和以诸子百家的著作为代表的古代散文,在运用书面语言来抒情言志、记述描绘客观事物方面,开始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因而在先秦的典籍和诸子的一些学术著作中,开始出现了“文学”或“文”、“言辞”的概念。

但这时期的所谓文学,含义还很广泛,实际上是一切文化学术的总称,即泛指运用书面语言写成的一切典籍,包括诗歌、文学性的散文和哲学、政治、历史著作等等在内。

当时,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虽然还没有出现,但散见于先秦的典籍和诸多的学术著作中,已经出现一些关于诗歌的见解;如“诗言志”说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这些见解,反映出古代的思想家对于诗歌的特点和独特的社会作用,已经有所认识。

1到了两汉时期,随着诗歌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和辞赋、史传文学的兴起,文学本身的特点就越来越显著。

这时期,一些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就进一步总结自先秦到两汉的诗歌、散文的创作实践经验,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的诗文理论。

例如,《毛诗序》的作者就根据孔门的分类,总结了先秦以来诗歌创作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诗言志”说和提出诗的“六义”说,对诗歌的性质、特点和社会作用,以及诗歌的体裁、表现手法等。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

文学 本体 论
1.摹仿说 世界 摹仿说──世界 摹仿说
这种观点偏向于世界, 这种观点偏向于世界,这是古希腊也是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种 文艺观,代表人物是德谟克里特、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文艺观,代表人物是德谟克里特、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这种看法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摹仿。古希 这种看法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摹仿。 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 德谟克里特说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 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 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这个世界既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柏拉图的理论世界。 这个世界既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柏拉图的理论世界。
文学 本体 论
4.客体说 作品 客体说──作品 客体说
这种观点偏向于作品本身, 这种观点偏向于作品本身,是20世纪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 世纪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 位的文艺思潮,它不是某一家的观点,而是一种共同的倾向, 位的文艺思潮,它不是某一家的观点,而是一种共同的倾向,其共 同的一面就是都只关注艺术作品本身, 同的一面就是都只关注艺术作品本身,而反对由社会生活对作家的 影响、作品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读者对作品的反应等等方面来说 影响、作品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明文学和艺术的本质即,都是由艺术作品的形式、 明文学和艺术的本质即,都是由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出发来探讨 艺术的本质的。 艺术的本质的。 如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里就提出:“艺术是有意 如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里就提出: 味的形式”,这可能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艺术本质论了。苏珊·朗 味的形式” 这可能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艺术本质论了。苏珊 朗 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
文学 本体 论
4.客体说 作品 客体说──作品 客体说
这种观点偏向于作品本身, 这种观点偏向于作品本身,是20世纪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 世纪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 位的文艺思潮,它不是某一家的观点,而是一种共同的倾向, 位的文艺思潮,它不是某一家的观点,而是一种共同的倾向,其共 同的一面就是都只关注艺术作品本身, 同的一面就是都只关注艺术作品本身,而反对由社会生活对作家的 影响、作品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读者对作品的反应等等方面来说 影响、作品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明文学和艺术的本质即,都是由艺术作品的形式、 明文学和艺术的本质即,都是由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出发来探讨 艺术的本质的。 艺术的本质的。 如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里就提出:“艺术是有意 如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里就提出: 味的形式”,这可能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艺术本质论了。苏珊·朗 味的形式” 这可能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艺术本质论了。苏珊 朗 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文学 本体 论
需进行比较。 从而能将各种理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艾布拉姆斯在其《镜与灯》一书的导言里提出了艺术四要素,并由 此构成了一个坐标从而有可能将不同的理论纳入其中进行比较。 艾氏认为,关于艺术的理论不论它们有多大的分歧,但都少不了这 四个地素:即,作品──艺术家──世界──读者,这四要素构成了 一个坐标: 世界 ↑ 作品 ↙ ↘ 作者 读者
文学 本体 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
它主张文艺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在此强调的是“世界” 它主张文艺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在此强调的是“世界”,但 反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认识世界,从而为改造世界而奋斗; 反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认识世界,从而为改造世界而奋斗; 它也强调作者的情感表现,但目的是为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 它也强调作者的情感表现,但目的是为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 借以起到鼓舞读者革命斗志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事, 借以起到鼓舞读者革命斗志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事, 所以要改造作者的世界观,要作家为人民、为革命事业而写作。 所以要改造作者的世界观,要作家为人民、为革命事业而写作。 它也强调文艺形式的重要性,但决不是为了艺术欣赏, 它也强调文艺形式的重要性,但决不是为了艺术欣赏,而是为了 让读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无形中接受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 让读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无形中接受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 即寓教于乐。 即寓教于乐。

《文学本体论》PPT课件_OK

《文学本体论》PPT课件_OK
• 这种看法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摹仿。古希 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 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 这个世界既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柏拉图的理论世界。
文学 本体

4
2.实用说──读者
• 这种观点偏向于读者,认为文学的本质就在于给人以快感和教诲, 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它往往根据作品实现这一 目标的成功与否来判断文学价值的高低,即文学作品的价值要由读 者的反应程度来决定。代表人物是古罗马的贺拉斯,他提出了著名 的“寓教于乐”的观念。
• 1.纪实作品──实际有的人和事 写的是真人真事。如,报告文学、抒
情散文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朱自 清的《背影》等等。 • 2.虚构作品──可能有的人和事
是作家根据可然律、或然律对现实进 行虚构、加工的结果,这是最广泛意义上 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作品。
文学 本体

11
❖3.变形──应该有的人和事
• 如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里就提出:“艺术是有意
味的形式”,这可能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艺术本质论了。苏珊·朗
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文学
本体

7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
• 文学就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以反映社 会生活本质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它的哲 学基础直接地就是: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 反映社会存在。
第二、作品中的生活真实与否,必须以实际生活作为尺度和归宿 1. 生活真实符合事理化的要求,即文学形象要符合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 2. 情感真实符合情理化的要求,亦即文学情感要符合人们的社会理想。

第一讲文学本体论

第一讲文学本体论

引论一、感性思考:1、你认为文学是什么?2、你认为文学是怎么产生的?3、你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吗?你是怎么选择作品的?4、在你读过的作品中有没有一部作品使你至今难忘?5、你如何看待作家?你认为作家与现实世界有无关系?有你最喜欢的作家吗?…………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1、文学本体论★文学起源★文学发展★文学的本质及其定义2、文学形态论★文本层次论★作品体裁论及其审美特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及其审美特征★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作品类型论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及其审美特征★文学形象论,如典型、意象、意境等3、文学创作论★作家论及文学创作基本原理4、文学接受论★文学传播★文学欣赏★文学批评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1912——)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建立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系: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艾氏坐标提出了作品研究的四要素,根据作品与其他三者的不同结合形成了不同研究内容,艾氏理论对人们理解文学和研究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文艺学→文学批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文学史学补充:区分狭义文艺学、广义文艺学,此处是狭义文艺学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它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关系密切,它通过对诸多文学现象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一般规律。

它力图指导、制约文学批评及文学史的研究,而它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诸多文学现象的启迪与支持。

(学生记)第一章文学本体论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从文学理论学习的角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有通过各种文学观的比较方可见出。

第一节文学观念与文学起源一、文学观念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马克思指出,人的历史与人的现实都因此成 为人类认识自身、感受自己的生命、力量和 本质的对象:“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 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 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 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己的 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 成为他的对象……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 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这是思考艺术(文学)的真理性的问题。 即一部艺术作品的表达是否真实的问题。 由于艺术的虚构性,艺术真实的标准、尺 度与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的标准不同。
文学可以更专注地探寻生存的意义所在。
精品文档
资料
“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 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 是一切人可能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 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 的图’。再讲一遍:存在,就是在世界中。”
——米兰·昆德拉:《小说 的艺术》第42页, 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精品文档
(二)虚构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文学虚构与现实(自然)的关系是,必须用 现实中的材料构筑艺术世界,而这个艺术世 界又是虚构的,不是现实世界的照抄。因此 文学的虚构具有一种超越性。
当我们提出艺术的真实性问题时,是将艺术 世界与“现实”相比照,但实际上,这个现 实不是中立的,已是我们意识中的“现实”。
人是生活于社会中的、现实的、具体的个体。 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人的活动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实践 是人的意识的根源,但实践又是人的实践。
人的实践,关键在于人的自由特性,正是这 一点与其它动物不同。
人的实践,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精品文档
2、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兰塞姆 文学本体论

兰塞姆 文学本体论

兰塞姆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是由兰塞姆创造的一个术语,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认为文学作品自成一类,具有本体地位。

兰塞姆的“本体论”概念有两层互有矛盾的意思:一是说诗自身是本体存在,文学作品自成一类,具有本体地位;一是说文学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活动,不是具体的、特殊的现象。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存在、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

在我国当代的文艺学研究中,人们赋予了这个词以各种不同的涵义,分别将其等同于本身、本性、本质、本原、本源、存在等,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文学本体”、“文学本体论”纷纷出台。

作为方法论,本体论是在割裂存在学说和认识学说的前提下研究存在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的,它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对立的。

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研究文学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的理论,即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也可以说就是本体论的文学本质观。

《文学本体论》课件

《文学本体论》课件

总结词
风格和特点是文学作品个性化的表现,是作 者个人风格的体现。
详细描述
风格和特点是文学作品个性化的表现,是作 者个人风格的体现。风格和特点的形成与作 者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 密切相关。通过风格和特点的运用,文学作 品得以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03
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
文本解读的步骤
《文学本体论》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文学本体论概述 •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 • 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 • 文学本体论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 文学本体论的意义与价值
01
文学本体论概述
文学本体论的定义
文学本体论的定义
文学本体论是指对文学的本质和本体进行探讨和研究的一种理论。它探讨文学的本质属 性、文学的存在方式和文学的发展规律,旨在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03
作家还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读者需求,选择合适的语言 风格,如平实、华丽、幽默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文学创作中的形式探索
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对作品的表达和意义产生重要影响。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关注作品的形式要素,如结构、情节、人物塑造 等,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作家还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如小说、诗歌 、散文等,以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艺术魅力。
05
文学本体论的意义与 价值
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01
文学本体论为文学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拓展 了文学研究的领域。
02
文学本体论强调文学本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为文 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方向。
03
文学本体论有助于打破传统文学理论的研究范式, 推动文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

文学 本体 论
二、文学的一般本质──社会意识 文学的一般本质 社会意识
文学的一般本质: 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并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的社会意识。 的社会意识。
文学 本体 论
(一)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1.纪实作品──实际有的人和事 .纪实作品 实际有的人和事 写的是真人真事。如,报告文学、抒情散文 的《哥德巴赫猜想》、朱自清的《背影》等等。 2.虚构作品──可能有的人和事 .虚构作品 可能有的人和事 是作家根据可然律、或然律对现实进行虚构、加 工的结果,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现实 主义的作品。
(1)虚构作品 事理化 )虚构作品──事理化
这类作品作家在进行心灵化的加工改造时,主要是偏重于符合 事物的本质规律,加工的是事物的现象,符合的是事物的本质。 在此情感是隐蔽的,形象是富于客观化的。
(2)变形作品 情理化 )变形作品──情理化
这类作品作家在进行心灵化的加工改造时,主要是偏重于作家 的情感需要,变形的是事物的现象,符合的是人们的生活理想。 在此情感是显露的,形象是富于主观化的。
文学 本体案 三类人物 四个阶段 一个事件──两套方案──三类人物──四个阶段 两套方案──三类人物── 一个事件:某个政治任务,如《龙江颂》,就是为了泄洪要淹 龙江村大堤内即将收获的三百亩麦田。 两套方案:就是以村支书为代表的顾全大局的一套方案和以队 长为代表的只顾龙江村利益的一套方案。 三类人物:村支书、大队长和阶级敌人。 四个阶段:任务下达、说服动员、敌人破坏和任务完成。这同 样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那个极左思潮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的 产物。
文学 本体 论
2﹒心灵化的内容 ﹒
⑴事理化:通过作家的心灵的能动创造,使反映对象更加符合于人 事理化: 对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即要透过现象而把握到本质。《三

《文学本体论》课件

《文学本体论》课件
在本节中,我们将对文学本体论进行进一步思考,并展望未来文学研究的发 展趋势。
参考文献
作者. (年份). 书名. 出版地: 出版单位.
通过文学本体论的研究,人们能够更加
拓宽文学创作的思路与技能
2
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达。
文学本体论可以为文学创作者提供新的
思路和技能,帮助他们创作出更有深度
和创意的作品。
3
提升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通过文学本体论的研究,可以提升文学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学术界提供更多 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六、结语
四、文学本体论的主要理论流派
形式主义
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艺术特 征,关注作品自身的结构、语 言和形式表达。
本体论批评
关注文学作品的本质和存在方 式,探究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 的关系。
语言学批评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探寻论的意义与现实价值
1
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
《文学本体论》PPT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文学本体论》的PPT课件,旨在探讨文学的本质和意义,帮助 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并拓宽文学创作的思路和技能。
一、引言
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定义文学本体论并介绍研究内容,为后续内容做好铺 垫。
二、文学本体论的历史演变
古代文学本体论
探讨古代文学的本质和意义,揭示古代文学作 品的特征和创作过程。
现代文学本体论
探究现代文学的本体问题,研究现代文学作品 的特征和创作过程。
三、文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
1 文学的定义及范畴
阐述文学的定义,并探讨文学作品的分类和范畴。
2 文学作品的本体特征
分析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如叙事、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
3 文学创作的本体过程

第一章文学本体论

第一章文学本体论

• (3)记实作品──真情实录 – 这类作品虽然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但 也有作家的心灵化的加工过程,但这个加工 过程,重点不在对生活现象的改造和加工上, 而是在对材料的选择上,在写什么与怎样写 方面,偏重的是写什么。如司马迁的《史 记·留侯世家》在写张良这个人物及其与刘 邦的关系时称:“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
• 如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里就提出:“艺术是有意 味的形式”,这可能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艺术本质论了。苏珊·朗 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
• 文学就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以反映社 会生活本质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它的哲 学基础直接地就是: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 反映社会存在。
第一章文学本体论
第一节 文学的一般本质
一、 文学的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 (一)什么是文学?
这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人类创 造了文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说它是常新的,是因 为至今仍然没有取得一个能被大家所接受的明确答案,不同时代的 人们都对它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
马克思批评他的《冯·济金根》中的主人公,“你的济金根——顺便 说一句,他也被描写得太抽象了——也是多么苦于不以他的一切个人 打算为转移的冲突”。
(二)作家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心灵化
列宁曾说过“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 界。”因此文学尽管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作家在反映时, 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反映,而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反映和表 现的。这其间作家的主观到说明:
抒情散文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朱 自清的《背影》等等。 • 2.虚构作品──可能有的人和事

第一章文学本体论.ppt

第一章文学本体论.ppt

以后没有了欲望和理想,陷入一种失落,仍然是痛苦,
如何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呢,事实上因为缺乏会合冲突的共同 基础,许多文学观点根本就无法轻易地进行比较,它们似乎是不能
用同一尺度去衡量的,实际上都是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文学是什么所
作的不同的回答。
文学 本体 论
需要找到一个中介
从而能将各种理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艾布拉姆斯在其《镜与灯》一书的导言里提出了艺术四要素,并由 此构成了一个坐标从而有可能将不同的理论纳入其中进行比较。
的可能,因此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文学 本体 论
(三)源泉论的历史

客观唯心主义—Biblioteka 理念或上帝 柏拉图→普洛丁→黑格尔:理念是宇宙的本源,它
是无限的、绝对的,世界万物都是理念的具体显现, 因而是有限的、相对的,文学、艺术就是无限显现于 有限的一种形式。艺术审美价值的高低,就取决于对
作为绝对的理念的体现的多少。
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它往往根据作品实现这一
目标的成功与否来判断文学价值的高低,即文学作品的价值要由读 者的反应程度来决定。代表人物是古罗马的贺拉斯,他提出了著名 的“寓教于乐”的观念。
文学 本体 论
3.表现说──作者

这种观点偏向于作者,是由作者与文学的关系来论 述文学的本质的,这种观点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 文学思潮的主要观点,如华兹华斯在其《〈抒情歌 谣集〉序言》(1800年)里就明确提出“一切好诗
第一章
文学本体论
文学 本体论
第一节
文学的一般本质
一、 文学的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 (一)什么是文学?
这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人类创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

第一、作品中的生活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和出发点。
第二、作品中的生活真实与否,必须以实际生活作为尺度和归宿 1. 生活真实符合事理化的要求,即文学形象要符合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 2. 情感真实符合情理化的要求,亦即文学情感要符合人们的社会理想。
(二)区别

第一、艺术真实应该比生活真实具有更高的哲学意味,
了,必极力挣扎,以图摆脱,摆脱不掉,则必化成一
股郁积心头的苦闷,这苦闷借文艺形式渲泄出来,便 是文艺的创造。(见《苦闷的象征》)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性本能的冲动说
艺术家与精神病患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则仅在于前者找 到了发泄冲动的合理的方式;后者则无法发泄性本能的冲动,因而 导致精神的崩溃成为精神病患者。性本能的冲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 根本动力,由此他将意识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个层次,将人格结构 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即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即追求性冲动 的满足,它属于潜意识层面;超我,则是人类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 构成的对本我的限制,它属于意识层面;自我,则是在这两者间所 达成的一种平衡。精神病人,就是无法达成这种平衡,艺术家则将 本我转化为一种能被超我所接受的形式,即艺术活动,从而使本我 得到了实现,因此艺术家都是些白日梦患者。
艺术的本质的。

如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里就提出:“艺术是有意 味的形式”,这可能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艺术本质论了。苏珊· 朗 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

文学就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
特殊的意识形态。它的哲学基础直接地就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映社

这个世界既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柏拉图的理论世界。

一章节文学本体论

一章节文学本体论
四个阶段:任务下达、说服动员、敌人破坏和任务完成。这同 样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那个极左思潮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的 产物。
文学 本体

关于概念化
❖ 1.定义:为某个政治任务服务、使其成为“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 声筒”的文艺作品。
❖ 2.特征:
①只有类型化而没有个性化,这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②艺术家独立的个体意识,表现出对当时政治的积极认同。
如何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呢,事实上因为缺乏会合冲突的共同
基础,许多文学观点根本就无法轻易地进行比较,它们似乎是不能
用同一尺度去衡量的,实际上都是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文学是什么所
作的不同的回答。
文学
本体

需要找到一个中介
从而能将各种理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 艾布拉姆斯在其《镜与灯》一书的导言里提出了艺术四要素,并由 此构成了一个坐标从而有可能将不同的理论纳入其中进行比较。
❖ 它也强调作者的情感表现,但目的是为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 借以起到鼓舞读者革命斗志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事, 所以要改造作者的世界观,要作家为人民、为革命事业而写作。
❖ 它也强调文艺形式的重要性,但决不是为了艺术欣赏,而是为了 让读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无形中接受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 即寓教于乐。
文学 本体

二、文学的一般本质──社会意识
❖ 文学的一般本质: 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并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的社
会意识。
文学 本体

(一)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 1.纪实作品──实际有的人和事
写的是真人真事。如,报告文学、抒情散文 徐迟 的《哥德巴赫猜想》、朱自清的《背影》等等。
❖ 2.虚构作品──可能有的人和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论一、感性思考:1、你认为文学是什么?2、你认为文学是怎么产生的?3、你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吗?你是怎么选择作品的?4、在你读过的作品中有没有一部作品使你至今难忘?5、你如何看待作家?你认为作家与现实世界有无关系?有你最喜欢的作家吗?…………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1、文学本体论★文学起源★文学发展★文学的本质及其定义2、文学形态论★文本层次论★作品体裁论及其审美特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及其审美特征★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作品类型论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及其审美特征★文学形象论,如典型、意象、意境等3、文学创作论★作家论及文学创作基本原理4、文学接受论★文学传播★文学欣赏★文学批评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1912——)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建立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系: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艾氏坐标提出了作品研究的四要素,根据作品与其他三者的不同结合形成了不同研究内容,艾氏理论对人们理解文学和研究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文艺学→文学批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文学史学补充:区分狭义文艺学、广义文艺学,此处是狭义文艺学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它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关系密切,它通过对诸多文学现象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一般规律。

它力图指导、制约文学批评及文学史的研究,而它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诸多文学现象的启迪与支持。

(学生记)第一章文学本体论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从文学理论学习的角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有通过各种文学观的比较方可见出。

第一节文学观念与文学起源一、文学观念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形成的文学观念都相当宽泛,当时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把文学几乎等同于语言文化的这种认识,反映了文、史、哲尚未分离时期人们对文学及其性质的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与其他意识形式混杂在一起,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品格,早期的文学观念正是文学自身尚未成熟的历史事实的反映。

(一)早期文学概念的杂多性(以中国为例)1、原初含义:文献与博学(范围很广)如:《论语·先进》“文学:子由,子夏。

”(孔子把教学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此话是说,熟悉礼仪、文献的:子由,子夏二人。

)如:《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

”2、狭义含义: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由于原初含义太宽泛,也由于审美性的文学作品不断成熟,自三国始人们把文学规定为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此后延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真正从宽泛的含义中解脱出来,确立了自己的独特性。

文学史上我们把这一时段称作文学的自觉期,不仅因为此间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尤其是诗歌,还因为此间出现了不少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经典的文学论题,比如文学是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就产生于此间。

如:[三国·魏国] 曹丕“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

“气”是指作家的个性及其外化于作品中的审美特征。

如:[西晋] 陆机((261-303),“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文赋》)如:[南朝·宋] 宋文帝刘义隆创建“四学”:儒、玄、史、文。

此外,南北朝时期的刘勰(约公元465——520)在《文心雕龙》中也有先关论述。

3、广义:一切语言性符号其实魏晋文学自觉以后文学的含义仍然没有统一的看法,文采性作品与学术之间仍然纠缠渗透。

如:[唐] 韩愈、柳宗元:“文以明道”(强调“道”的主导地位,使文学的独立性再次受到挫折)。

如:[清末] 章炳麟《故国论衡·文学论略》“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书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文学成为了一切文字作品的总称,此定义太过宽泛,似乎回到了先秦时期)4、文学的现代含义:语言性艺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汇的结果)上述诸多事实证明关于“文学”概念,仅在中国就有非常复杂的解释,说明要定义文学其实是很困难的。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学在整个人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甚至有希望借助文学拯救国家者,如梁启超等人。

在中国近代的风云激荡中文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终于获得了空前的重要地位和合法性。

因此清末学界对文学的定义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汇逐渐明朗和科学,文学在中国获得了现代意义。

(二)文学起源从世界范围看,人们对文学的定义纷繁复杂,与此相应,对于文学的起源问题也是众说纷纭。

1、“模仿说”(imtation)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大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

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

西方的“模仿说”最开始不是谈文学的,而是谈人对自然外物的模仿,此后逐渐引入到文学领域。

如:[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版,112页。

)此论并非谈文学,亚里士多德将其引入到文学。

如: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诗学》“一般来说,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学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乐。

”(《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1页。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其效果是“引起怜悯和恐惧使感情得到陶冶”。

(《诗学·诗艺》人民文学1962年版,第19页。

)此说一直影响到文艺复兴时的“镜子说”及近代“反映论”。

分析:认识到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但忽视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

2、“实用说”与模仿说相似,“实用说”也是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诸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但他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如:【古罗马】贺拉斯“寓教于乐”说。

“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贺拉斯《诗艺》,杨周翰译,见《诗学·诗艺》,人民文学1982版,155页。

)如:孔子“兴观群怨”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1979版,17页。

)如:[汉代]《毛诗序》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毛诗序》,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1979版,63页。

)如:[三国·魏国]曹丕(187-226):《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如:[清末]梁启超新国、新民说。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分析:“使用说”过于强调文学对于现实的实用性,可能会导致文学审美性的缺失并由此导致严重后果。

3、“情感表现说”“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艺术品本质上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

“表现说”文学观在西方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

“表现说”的文学观不仅重视主体和情感,而且突出了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

如:[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如:[俄国]托尔斯泰《论艺术》“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标志表现出来。

”如:[中国]《尚书·尧典》“诗言志”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说。

如:[汉]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故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分析:突出了文学的情感性,但忽略了文学的社会现实根源。

4、“游戏说”此派认为,游戏是为了发泄过剩精力,而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审美活动均源于游戏。

此说中,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论(《判断力批判》),席勒的现实世界的束缚性与游戏世界的自由性理论是其理论根源。

如,席勒:“在令人恐惧的(自然)力量世界之中以及在神圣的法律世界之中,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动在暗地里建立起一个第三种快乐的游戏和形状的世界,在这第三种世界里它使人类摆脱一切关系网的束缚,把人从一切可以叫做强迫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强迫)中解放出来。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27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183页)如,王国维:“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

人之势力,用于生存竞争而有余,于是发而为游戏。

婉娈之儿,有父母以衣食之,以卵翼之,无所谓争存之事也。

其势力无所发泄,于是作种种之游戏。

逮争存之事亟,而游戏之道息矣。

惟精神上之势力独优,而又不必以生事为急者,然后终身保得其游戏之性质。

而成人以后,又不能以小儿之游戏为满足,于是对自己之情感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咏叹之,以发泄储蓄之势力。

故民族文化之发达,非达一定之程度,则不能有文学。

而个人之汲汲于争存者,绝无文学家之资格也。

”(《文学小言》)分析:合理性——现代原始部落一些歌舞在劳动与战争之余进行,具有娱乐愉情性,一定程度上符合游戏说情状。

局限——仅从生理、生物学角度考察,抹煞了文学起源的社会根源。

此外,艺术并非等同于游戏。

5、劳动说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观点。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予以阐发。

(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劳动培育了人的审美能力,劳动内容也成为原始艺术的基本内容。

例如中国神话“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无不如此,西方神话,诸神各司其职也是如此。

分析:劳动在艺术起源中具有重大作用;劳动一元论无法解释艺术产生的复杂性。

总结: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合力论理论(恩格斯《致约.布洛赫》),我们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是在劳动的基础上,由模仿、游戏、巫术、宗教、情感表现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