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3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知识归纳(湘教)
![高中地理必修二3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知识归纳(湘教)](https://img.taocdn.com/s3/m/25c9ef8fd4d8d15abe234edf.png)
农业 最为密切 矿业
产业部门与自 然环境的联系 受自然条件限 制较少 与地理环境 关系不大
产业类型
原因 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 零部件、 能源、 劳动力来自四面八方,选择机会多 这些产业的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大
工业 商业 服务业
【例 1】 我国某县(Q)北依燕山,缓坡地分布着由片麻岩发育 形成的土壤,该县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境内百年栗树随处可见,是 我国著名的板栗生产之乡。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位于我国东部的 某国(R)从 Q 县采集种栗, 并调集专家选择和 Q 县同一纬度(约 40° N) 的本土山区进行了栽培试验,其生长出来的板栗品质却与 Q 县板栗 相差甚远。据此回答(1)~(2)题。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自主学习与问题发现
课堂互动探究
自主学习与问题发现
夯基础
新课情景导入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 刻的是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哪种产业活 动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相联系,都是以一定的自然条件为基 础,以生存发展为目的进行的。在人类的产业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 重要的是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农业和工业生产活动的进 行都必须要有一定的区位条件,而各类区位条件又是由相应的自 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组合而成,认识了解各地发展工农业
系”,从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及加强协作 和资源的有限性等方面分析了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 三大主要因素。由工业的特点进一步阐述了工业联系促使工业集 聚,进而形成工业地域的知识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从交通运输对人流、物流的集散、中转、商业 贸易活动的影响这一角度,分析了聚落的形成、空间的分布、城镇 的分布及商业网点布局的重大作用。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2dc99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0.png)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主要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区位选择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地区泰国美南河平原澳大利亚南部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与小麦种植和放牧社会经济条件人多地少,劳动力冲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水平低生产状况农业景观水田广布牧场和麦地广阔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大规模家庭农产产品用途自己农业商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不、浮肿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是以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度的上帝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是以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东带,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相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特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二、农业地约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0b782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d.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3.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又会刺激人们扩大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价格的下降又会刺激人们缩小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2)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比如通过温室大棚的建设来调节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可以扩大农作物种植的时空范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干旱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可以使得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导致市场上能买到产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
也因此形成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6.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1)主要因素:指某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中重要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限制因素:指影响农业的不利因素中最严重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影响农业的有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水稻种植业的水源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aedac3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e.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思路分析:
知识点总结:
1.工业的概念: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2.工业区位
(1)理想区位: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
(2)最优区位:综合考虑多种成本,总成本最低。
3.主要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
(2)人文因素
①经济效益: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从运输成本、能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看)
②环境因素: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多建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环境因素往往通过环境保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等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③社会因素:国家政策、文化、个人偏好等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4.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各种区位因素的影响变化及原因总结如下表所示。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62e426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d.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利用1.地球的形状和尺寸2.地球的运动形式3.太阳辐射与地球的温度分布4.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5.中国的气候带及其特征6.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征7.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8.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发展战略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要求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和对策第三章中国的农业1.农业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3.中国农业的区域特点和空间格局4.单季稻作与双季稻作的特点与分布5.农业区位条件与农业生产布局6.中国农业的资源基础和条件7.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和主要任务8.粮食安全与粮食问题9.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第四章中国的工业1.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3.中国工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格局4.主要工业部门的地域分布和特点5.工业集聚区的特点和类型6.工业布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7.工业化的意义和主要任务8.工业化的地方与全球化的关系第五章中国的交通与通信1.交通和通信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中国交通和通信的区域分布和空间格局5.交通运输的要素分析和影响因素7.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六章中国的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城市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人口与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中国人口与城市的区域特点和空间分布4.人口迁移的类型和特征5.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6.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7.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8.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等级体系9.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和任务第七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资源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资源问题的形成和演变3.中国资源环境的区域特点和空间格局4.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与开发利用5.水资源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6.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7.生态环境的地理概念和特点8.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9.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和对策第八章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1.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的特点和分类2.中国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特征和影响3.中国海洋资源的潜力和开发利用4.中国的海洋保护与海洋环境管理5.中国的海洋开发与海洋权益保护6.中国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维护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特征2.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规律和影响因素3.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和特点4.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5.经济全球化对地区差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6.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对策这些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学生们在学习地理时应当重点掌握。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32e9d4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5.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1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2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3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407c7f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d.png)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人口与城市。
一、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
人口与城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的支撑,而人口的流动和分布也受城市的影响。
二、人口与城市的分布特点。
1. 人口分布不均衡。
全球人口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地区,而北美、南美等地区人口较为稀少。
2. 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更为迅速。
3. 人口向城市集聚。
城市具有吸引人口的功能,因而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趋势十分明显。
三、人口与城市的问题。
1. 人口过度集中。
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会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社会问题增多等诸多问题。
2. 城市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3. 城市人口流动。
城市人口流动会导致人口失衡、社会稳定性下降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管理。
四、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
1.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五、世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
1. 北半球城市发达。
北半球的城市发达程度较高,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如伦敦、东京、纽约等。
2. 南半球城市欠发达。
南半球的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如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城市。
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 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中国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2.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七、城市发展的对策。
1. 合理规划城市发展。
采取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2. 加强城市管理。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a938af879563c1ec4da711f.png)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区位因素: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3、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拟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二、农业地位的形成1、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2、农业地域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开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开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差异:农业地域的形成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
3、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热带季风区、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季风区〕2、区位优势:〔1〕自然因素①气候:处在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的生长。
②地形:地处平原,地势平坦③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④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2〕社会经济因素①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②生产习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③食物喜好: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物④人均耕地: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这样可以缓解对土地的压力和粮食的需求3、生产特点:〔小农大水利,高产低商技〕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拟低④水利工程量大二、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俄罗斯2、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①地势平坦开阔②土壤肥沃③气候温和④降水丰富2〕社会经济条件①交通便利②市场广阔③地广人稀④机械化水平高⑤农业科学技术先进3、根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4、经营方式:国外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一般是国营5、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玉米分布在中部,小麦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doc](https://img.taocdn.com/s3/m/97ed8dffcf84b9d529ea7aac.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的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方式等(影响力不断增强)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下列农业类型单位产值的排序: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4、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平原的耕作业横断山区、五台山垂直农业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平原的耕作业横断山区、五台山垂直农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茶树、柑橘;碱-甜菜、枸杞;黑龙江大豆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城市郊区的奶牛、花卉、蔬菜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阿根廷畜牧产品出口、荷兰鲜花出口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适应政府决策,在政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耕地红线,基本农田机械技术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日本农业的小型机械化、温室农业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环境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5、区分几个因素: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有因素(条件)。
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4a2555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b.png)
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1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2.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河流: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四、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地质: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2.经济因素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⑵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3.社会因素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五、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一)港口的区位1.自然条件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港湾:避风浪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2.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二)汽车站的区位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限度地方便旅客,即:①路宽,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③工程量。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8db8cb195f312b3169a5ab.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c186d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b.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包含最全的信息。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二章: 内外力与地貌
1. 地球的内外力是地貌形成的原因之一。
2. 内力包括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外力包括风、水、冰等。
3. 地貌是地球外部形状的总和。
第三章: 陆地生态系统
1. 陆地生态系统包含的要素有植被、动物、土壤等。
2. 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会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第四章: 气候与气象
1.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现象。
2.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章: 水资源与利用
1.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六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模式。
2.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的一些概述,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要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b108ca214791711cc7917b3.png)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类型: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或耕作业二、(了解)农业区位:一指地理位置,一指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因地制宜,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三、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光合作用造就了植物90%以上的干物质热量:太阳辐射的热量是植物生长的最基本因素降水:水分是植物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新疆哈密瓜和葡萄(光照)南稻北麦(热量),东耕西牧(降水),季风气候区的水稻(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日照短)(2)水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例如: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西北的绿洲农业(3)土壤: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AHA12GAGGAGAGGAFFFFAFAF本”例如: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的茶叶(4)地形:不同地形适合发展不同农业例如:山区的立体农业平原:种植业坡度25度以下:种植业坡度25度以上:林牧业或水土保持林洼地:渔业2、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的最终因素例如: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2)交通:联系生产地和市场的距离成本,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很大例如:园艺业、乳畜业布局在城市郊区(3)科技:保鲜冷藏技术,机械,化肥农药,良种(4)劳动力:不同农业类型要求有相应的劳动力数量或素质(5)政策AHA12GAGGAGAGGAFFFFAFAF(6)其它因素:工业基础、历史传统、饮食习惯、耕地数量、地租等四、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尤其是市场、交通和科技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大。
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第二节世界主要农业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也称水稻种植业。
以中国南方为例)1、地理位置:主要分布于亚洲季风区(东亚的亚季和温季,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季)2、主要作物:水稻3、生产特点(1)生产规模小(小农经济)AHA12GAGGAGAGGAFFFFAFAF(2)科技水平低(依赖传统经验)(3)商品率低(属于自给农业)(4)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水平低(以手工劳动为主)(5)单产高(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丰富)(6)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4、区位因素自然因素:(1)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2)水源:灌溉水源充足(3)土壤:肥沃深厚(4)地形:平坦广阔社会经济因素:(1)劳动力:丰富(2)耕地数量: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3)历史传统:水稻种植业历史悠久(4)饮食习惯:以稻米为主食二、商品谷物农业(以美国为例)AHA12GAGGAGAGGAFFFFAFAF1、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美、加、阿、澳、俄、乌等国,以及中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西北)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北)2、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3、生产特点(3)生产规模大(4)科技水平高(5)商品率高(属于商品农业)(6)机械化水平高(7)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高(小麦带和玉米带)4、区位因素自然因素:(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温和,降水适中(2)水源: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3)土壤:黑土肥沃深厚(4)地形:中央大平原平坦广阔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广阔AHA12GAGGAGAGGAFFFFAFAF(2)交通:河运、公路、铁路交通便利(3)科技水平:高(4)政策:政府实行农业补贴政策(5)劳动力:劳动力数量不足,但素质高(6)工业基础:雄厚(现代化机械、化肥、农药应用广)(7)耕地数量:地广人稀,地租低三、大牧场放牧业(以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为例)1、地理位置: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如美、阿、澳、南非等国,以及中国的西北和西南地区AHA12GAGGAGAGGAFFFFAFAF2、生产结构:牛肉(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南非牧羊)3、生产特点(1)生产规模大(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2)商品率高,属于商品畜牧业(3)科技水平高(诸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打机井,海上冷冻船,种植优质牧草,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4)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高(5)集约化程度高4、区位因素自然因素:(1)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温温暖,降水丰富,草类茂盛(2)水源:(拉普拉塔河、打机井抽取地下水)水源充足(3)地形:(拉普拉塔平原)平坦广阔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欧洲)市场广阔(2)交通:铁路交通和海运便利AHA12GAGGAGAGGAFFFFAFAF(3)科技水平:高(4)耕地数量:地广人稀,地租低四、乳畜业(以西欧为例)1、地理位置:城市郊区,主要分布于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少数大城市的郊区也有分布2、生产结构:牛奶,及其制品3、生产特点(1)面向城市市场(2)高度商品化(3)高度集约化(4)机械化程度高4、区位因素(1)饲料因素: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凉多雨,多雾多阴雨天,日照少,且西欧平原广阔、地势低平,不利于种植业发展,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AHA12GAGGAGAGGAFFFFAFAF(2)市场因素:西欧传统的饮食习惯,加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所以需求量大,市场广阔(3)交通因素:新鲜牛奶容易变质,且液体不方便长途运输,所以须分布于郊区,靠近城市市场,还可降低运费成本五、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为例)(1)地理位置: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以及西南部(2)生产特点①生产结构:耕作业和畜牧业,小麦和羊毛②经营方式:家庭经营③生产规模:大(大农场和大牧场)④科技水平:高(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天然草场改良为半人工草场以保持畜草平衡)AHA12GAGGAGAGGAFFFFAFAF⑤商品率:高(属于商品农业。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a0267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c.png)
湘教版⾼中地理必修⼆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必修⼆第三章知识点总结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现代产业活动与⾃然条件的关系⼆、地域联系的产⽣1、原因: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式,进⾏⽣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等。
3、意义:实现了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
三、⽣产协作的类型——某⼯业产品经多道⼯序⽣产出来,个⼯⼚分别完成该产品的某道⼯序。
如:布匹的⽣产过程。
——相对独⽴的零部件⼯⼚之间的⽣产联系。
如:汽车、飞机的⽣产过程。
——⽣产流程较长的⼯业,加速各配套的服务业,往往形成⼯业城市。
如:钢铁产业。
如具有⼯序联系的各部门的集聚;钢铁⼚和机械⼚的集聚;钢铁⼚、⽕电⼚和⽔泥⼚(建材⼚)的集聚;有⾊⾦属冶炼⼚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有区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市场、劳动⼒、原料、技术地租等),。
有的还可降低市场交易费五、现代物流业的意义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效益加快资本周转,使有形货币在流通中产⽣更多的⽆形货币现代物流业是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表现六、科技与信息联系为了保持⼀定的区位优势地位,企业需要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
互联⽹的普及,信息技术和电⼦商务的的发展,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联系的⽹络化,提⾼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七、钢铁⼯业的⽣产流程铁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铸钢、轧钢钢材焦煤炼焦、焦化⼋、产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产业活动的地域分⼯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业地域产业集群九、⼯业地域的分类⾃发形成的⼯业地域和规划形成的⼯业地域发育程度低的⼯业地域和发育程度⾼的⼯业地域⼗、城市发展私⼈汽车的利与弊利:拉动了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部分⼈提⾼了办事效率和⽣活质量弊:加剧了城市交通紧张和环境污染⼗⼀、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的原因占领中国市场的需要绕过关税壁垒⼟地租⾦及劳动⼒低廉中国(某地)经济发达、制造业基础好,位于消费市场中⼼⼗⼆、鞍钢和宝钢区位选择的不同条件⼗三、⼯业⽣产活动和农业⽣产活动的特点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地形、⽓候(光照、热量、⽔分)⽔源、⼟壤和劳动⼒、市场、技术、交通、政策、历史经验、⼯业基础]⼆、农业的概念1.农业⽣产是⼈类利⽤⼟地的⾃然⽣产⼒,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物质⽣产部门。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b9738c33687e21ae45a9c7.png)
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平的铁路。
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游资源,改善西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对于西部: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区经济发展;
对于东部: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利于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欧洲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①气候湿润,水量丰富;
②地形平原辽阔,水流平缓,河网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长。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29dd6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3.png)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运动
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地表温度(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存在液态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它们会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地方时差,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影响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如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二、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地形平坦开阔、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深厚等有利于农业发展。
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工业基础等。
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等有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如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分布和产量等有直接影响;市场、交通、政策等人文因素则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结构和效益等。
综上所述,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运动和农业区位因素,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2e85d99f78a6529647d53a0.png)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一)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l)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l)区际贸易: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2)①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
科技、信息联系: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
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3、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
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土地资料是有限的。
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c1b9f3be53a580216fcfec4.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一一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⑵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4cb72ae910ef12d2af9e79c.png)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本节知识框架如下: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产业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的下属部分。
(了解即可)其中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是第三产业。
3.不同产业活动的区位特征(重点记忆)农业(如种植业、林业、牧业等)和矿业(如石油开采)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如考题:荔枝的种植与的联系最为密切(A)A .自然环境B.运输条件C.消费人群D.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而是和市场(消费人群)密切相关。
哪里有顾客,就去哪里。
如考题:下列产业活动的区位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的是( A )A .大型百货商场B .钢铁工业C.甘蔗制糖厂D.石油开采4. 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布局的影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位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一般来讲,自然较为稳定),特别是生产力水平、科技、交通等因素变化更明显。
区位因素变化,会导致产业活动出现相应的转移。
(了解)二、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1.生产协作:可以是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如服装生产、钢铁工业),也可以是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之间的联系(比如汽车工业),但它们都属于“投入—产出”的联系。
2.商贸联系:分为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区际贸易比国际贸易联系密切。
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的流动,现代物流业产生,它是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表现。
现代物流业的作用: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考题: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的影响是( C )A. 增加生产成本B. 增加中间环节,降低经济效益C.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D. 增加了企业库存和人力资源成本3.科技与信息联系:企业为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及时获取技术创新的信息,必然要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
备注:工业地域的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条件,克服自己的限制性因素,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比较大的产业集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与地域联系
本节知识框架如下:
一、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
1、产业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得下属部分。
(了解即可)
其中农业就是第一产业,工业就是第二产业,商业与服务业就是第三产业。
3、不同产业活动得区位特征(重点记忆)
●农业(如种植业、林业、牧业等)与矿业(如石油开采)得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
如考题:荔枝得种植与得联系最为密切( A )
A.自然环境
B.运输条件
C.消费人群
D.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受自然条件得限制较少;
●商业与服务业得区位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而就是与市场(消费人群)密切相关。
哪里有顾客,就去哪里。
如考题:下列产业活动得区位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得就是( A )
A.大型百货商场
B.钢铁工业
C.甘蔗制糖厂
D.石油开采
4、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布局得影响:
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位于动态得发展变化(一般来讲,自然较为稳定),特别就是生产力水平、科技、交通等因素变化更明显。
区位因素变化,会导致产业活动出现相应得转移。
(了解)
二、产业活动得地域联系
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得地域联系方式:
1、生产协作:可以就是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得联系(如服装生产、钢铁工业),也可以就是相对独立得零部件工厂之间得联系(比如汽车工业),但它们都属于“投入—产出”得联系。
2、商贸联系:分为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区际贸易比国际贸易联系密切。
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得流动,现代物流业产生,它就是产业地域联系得重要表现。
现代物流业得作用: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考题: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与商贸活动得影响就是( C )
A、增加生产成本
B、增加中间环节,降低经济效益
C、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增加了企业库存与人力资源成本
3、科技与信息联系:企业为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及时获取技术创新得信息,必然要加强协作,扩大技术与信息得交流。
备注:工业地域得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得优势条件,克服自己得限制性因素, 在条件比较好得地方,建设规模比较大得产业集群。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知识框架如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⑴气候: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指数、产量
●光照光照长短、光照强弱影响农作物得分布;
●热量制约农作物得产量、种类、耕作制度与栽培方法;
如考题:农作物种类得分布、复种制度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得自然条件就是( A )
A.光热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水分直接影响农业结构与耕作方式
⑵地形: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利于水利化、机械化);坡度较小得低山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梯田; 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与林业(耕作不便)
⑶土壤(肥力、酸碱度、性状等):影响农业得产量与农作物得种类
酸性-------南方红壤(茶叶树、油茶、柑橘)
如考题: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就是( C )
A.市场
B.地形
C.土壤
D.水分
⑷水源农业高产、稳产得保证(干旱地区水分为主导区位条件)
如考题:1、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得主要因素就是( B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2、制约宁夏平原农业生产得主要因素就是( C )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备注:主导区位因素就就是在该地发展此产业最缺什么,或者什么就是最重要得。
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就是现代农业中最重要得增产手段)
影响下列生产活动得主要因素:
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生产技术);
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要少量农业工人(技术装备——高度机械化)
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生产技术——旱地灌溉技术)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在社会经济因素中,市场需求对农业区位得影响最为突出;
市场需求决定着农业得类型与规模。
如考题:1、影响农业生产得社会经济条件中,决定性因素就是( C )
A.国家得政策与措施
B.城市与工业得发展与分布
C.市场需求量
D.现代科学技术
2.该地决定农业生产得类型与规模得依据就是( C )
A.国家政策与措施
B.城市发展与工业建设
C.市场需求
D.气候、地形、土壤得特殊性
注意:城市周围或者城市周围郊区得蔬菜、乳、肉、蛋等生产基地就就是因为城市得需求即市场需求而存在。
她们一要靠近市场,因为这些产品保质期短,另一方面这些生产基地要靠近交通,方便运输。
(重点)
(2)交通:使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尤其表现在鲜活农产品(园艺业、乳畜业)得保质上。
(3)政策:政府提价或压价,使生产面积扩大或缩小
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家)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就就是政策调控。
二、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得农业地域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混合农业比较典型得为澳大利亚
大牧场放牧最典型得就是阿根廷得潘帕斯草原(南美洲) 美国五大湖附近有乳畜业(下图)放养在地广人稀得地区,以出售牛羊肉为主分布在人口密集得地方,以出售乳产品为主
美国西部为山地,发展畜牧与灌溉农业,中部平原地
势较平坦,发展商品谷物农业(小麦与玉米),五大
湖附近人口众多,乳畜业分布在此(靠近市场)。
如考题:亚洲水稻种植区水利工程大,其原因:(1)水稻需水量大,(2)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
备注:(右上图重要)
集约型农业就是指在单位面积得土地上投入比较多得劳动、资金与技术,以增加农产品得产量。
粗放型农业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产力水平较低得地区。
自给型农业就是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用传统得农具种植多种农作物,以求自给自足,用来出售得农产品就是很少得。
主要分布在比较落后得国家与地区。
商品农业就是在较广阔得耕地上,利用现代耕作方式,大规模经营,农产品商品率较高,价格较低。
多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得新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