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运动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踝关节运动学

踝关节运动学

5、跗跖关节:由三个楔骨与骰骨与五 个跖骨组成的关节,为平面微动关节。
6、跖趾关节:跖骨与趾骨组成的关节 共五个。
(二)足的分部
足可分为前、中、后三部。 跖骨基底部以前为前部;楔 部、跗中关节部(或称跗横 关节)为中部;跟骨为后部。
(三)足部韧带
1.跟舟足底韧带 亦称弹簧韧带或跳跃韧带,结构宽而厚,坚强有力, 为足部最重要的韧带。距骨主要依靠此韧带支持。 2.跖长韧带
(4)腓骨肌腱:位
于外踝后方; (5)胫骨后肌肌腱: 位于内踝后方。
(五)深筋膜、腱鞘和滑膜囊
1、深筋膜 主要作用之一是形成支持带、跖腱膜等。 (1)支持带:支持带是深筋膜增厚所形成又称假 性韧带,主要起约束肌腱的作用。
(2)跖腱膜:为足底深筋膜在足底
中间部增厚所成。跖筋膜似一弓弦, 张于足的纵弓上。 人在直立或负重时弓弦就绷紧,对 维持足弓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
(六)足的功能 1.支持作用:足在站立或活动时均起支持作用。站立 时体重经踝至距骨,再经足弓分布于3个负重点。双足 6个点成为强有力的支柱。以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 固性。 为支持体重,足必须具备结构上和位置上的稳定。 前者适用于站立,主要依赖于骨骼排列与韧带。后者 适用于运动,主要依赖于肌肉。因此,骨、肌肉、韧 带为足负重和运动的必要条件。 2.杠杆作用:足由静而动,由立而走,肌起重要作用。 如单就某一关节而言,在活动中,不同的姿势可以构 成不同形式的杠杆作用。
亦称足底长韧带,呈带状四边形,强 而有力,主要作用是协助维持足纵弓。
3.跖骨头短韧带 此韧带紧连五个跖骨头,支持诸跖骨 形成的横弓,防止跖骨头分离。
(四)足部肌
控制足部活动的肌来自足内肌及外肌。
1、足内肌:多集中在足底,由浅到深可分四层,按其 部位及起止点各有不同作用。但总作用与足弓维持有关。

踝关节与足运动学资料讲解

踝关节与足运动学资料讲解
踝背伸时足外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
足尖朝外称之为旋前。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一)骨
与踝关节、足部有关的骨共有26块(单 侧)。 1块胫骨、 1块腓骨、 7块跗骨(包括距骨,跟骨,足舟, 内侧、中间、外侧楔形骨,骰骨)、 5块跖骨、 14块趾骨(分基节骨,中节骨,末节骨)。
腓骨的作用
腓骨参与踝穴的组成,且还具有以下 作用:
运动训练中过度训练,也可导致慢性滑囊 炎的发生。
三、踝关节生物力学
踝关节与足部的一系列关节加上膝关节 的旋转轴构成了一个有三个自由度的关节, 使足部在任何位置可适应不同的不平整的路 面行走。
足弓对各种地面的适应性
踝关节的负荷
★踝关节的负荷与其关节面接触面积的大 小有关。
静止情况下以全足放平站立负重时,踝 关节承受的压缩应力相当于体重的2倍;
带、跖腱膜等。
(1)支持带 支持带是深筋膜增厚所
形成又称假性韧带,主要起约束肌腱的作用。
深筋膜
(2)跖腱膜 为足底深筋膜在足底中间
部增厚所成。跖筋膜似一弓弦,张于足的 纵弓上。
人在直立或负重时弓弦就绷紧,对维持 足弓起着重要的作用。
跖腱膜作为足弓的弓弦,是足弓维持与 保护的重要组织。
2.腱鞘
踝部腱鞘分布于其前部、前内侧部、 前外侧部后部
背屈与跖屈
★踝关节屈伸同时伴 有距骨下关节(跟距及距 舟)和跗中关节(距舟、跟 骰)活动及距骨在踝穴中 前后滑动。
★跖屈时距骨内旋, 背屈时外旋。
踝关节的运动
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与距下关节和足的运 动是联合的。
当踝跖屈时足内翻、内旋,踝背伸时足 外翻、外旋。
踝跖屈时足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
足尖朝内称之为旋后。
以前足站立时相当于体重的3倍; 负重期的推进期,关节面受到的应力相 当于体重的5倍左右。

踝关节解剖PPT课件

踝关节解剖PPT课件

车关节面的形状
所决定的,从侧
面观察距骨体滑
车并不是圆柱体
的一部分,而是
圆锥体的一部分,
圆锥体的基地在
腓侧,腓侧的曲
率半径大于胫侧。
-
15
踝关节运动
正常踝关节的屈伸范围约为60-70度,其 中背伸活动约为20度,跖屈活动约为4050度。
正常步态时踝关节背伸10度左右,跖屈 15-20度左右,共约30度的活动范围。
骨与关节损伤(第三版)P1098
-
16
实用骨科学(第二版)P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2
-
17
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与距下关节和足的运 动是联合的,当踝跖屈时足内翻、内旋; 踝背伸时足外翻、外旋。
-
18
踝关节的载荷
完全负重时距骨滑车关节面的大约2/3与 胫骨下端关节面相接触(Greenwald等 1976)。
静止情况下以全足放平站立负重时,踝 关节承受的压缩应力约为体重的2倍 (Weber 1972 ),以前足站立时约为体 重的3倍,在负重期的推进期,约为体重 的5倍。
-
19
谢谢
-
20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存在隐匿性,一旦出现漏 诊或误诊,远期多发生骨性关节炎,对关节功 能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
13
参与踝关节运动的肌肉
踝关节跖屈:腓肠肌、比目鱼肌、胫后 肌、屈拇长肌和腓骨长肌。
踝关节背伸:胫前肌、伸趾长肌、伸拇 长肌和第三腓骨肌
-
14
踝关节运动
踝关节的运动方
式是由距骨体滑
外侧副韧带
•距腓前韧带薄弱,在踝关节 跖屈位有限制足内翻活动的 作用,在踝关节中立位时, 有对抗距骨向前移位的作用。 当切断距腓前韧带后会出现 踝关节前抽屉试验阳性。

踝关节的运动

踝关节的运动

(二)运动方向 绕额状轴: 跖屈(绷脚尖) 背伸(勾脚尖) 正常背伸至70º ,跖屈至140º ,约有70º 的活动范围。 绕足的失状轴: 内翻 外翻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一)骨
与踝关节、足部有关的骨共有26快(单侧)。 1块胫骨、
1块腓骨、
7块跗骨(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 内侧、中间、外侧楔形骨,骰骨)、 5块跖骨、 14块趾骨(分基节骨,中间骨,末节骨)。
踝关节的运动
邹苏梅
内容
一、踝关节组成与运动方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三、踝关节生物力学 四、足与足弓
一、踝关节的组成与运动方向 即距骨小腿关节,又称距上关节或胫距关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组成 1.关节窝:呈叉状(又称踝 穴),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 关节面及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 组成。
2.关节头:由距骨体上关节面和距 骨两侧的关节面所组成。关节面的 形成为滑车状。
(二)踝关节的韧带
主要韧带有: 1.内侧韧带:呈三角形,称三角韧带。
该韧带的特点是强而有力。 其作用主要是限制足过度外翻。
2.外侧韧带: (1)距腓前韧带 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内翻活动,在踝关 节中立位时,对抗距骨向前移位。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3)跟腓韧带
在踝关节90 º 位限制足内翻活动

踝关节生物力学

踝关节生物力学

踝关节骨折的生物力学
总结词
踝关节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量冲击引 起的,如跌落或车祸。
详细描述
当强大的外力作用于踝关节时,骨骼 可能发生断裂。常见的踝关节骨折类 型包括撕脱性骨折和压缩性骨折。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生物力学
总结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是指踝关节周围韧带 松弛,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
详细描述
慢性踝关节不稳可能是由于急性损伤 后未得到适当的治疗或反复的小损伤 累积引起的。这会导致关节稳定性下 降,容易发生扭伤和反复疼痛。
Hale Waihona Puke 04踝关节疾病的生物力学
踝关节炎的生物力学
总结词
踝关节炎是由于踝关节的炎症反应和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生物力学因素在 踝关节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踝关节炎的生物力学因素主要包括关节负荷异常、关节稳定性降低和软组织失衡。长期过度的关节负荷会导致关 节软骨磨损和退变,进而引发关节炎。此外,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度和平衡性对关节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软 组织的失衡可导致关节压力分布不均,加速关节炎的发生。
03
踝关节的稳定性受损可能导致步行障碍、扭伤等运动损伤。因 此,了解踝关节的稳定性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踝关节疾病具有
重要意义。
03
踝关节的损伤生物力学
踝关节扭伤的生物力学
总结词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由于踝关节周围韧带过度拉伸或撕裂引起。
详细描述
当踝关节受到外力作用,如突然的扭脚或踩到不平的地面上,会导致踝关节过 度内翻或外翻,超出韧带的正常承受范围,从而引起韧带撕裂或断裂。
THANKS
感谢观看
3
踝关节的动力学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运动状态下 关节的受力情况,为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提供 指导。

踝关节骨折 ppt课件

踝关节骨折 ppt课件

护理
❖ 2、心理护理 因为疼痛,活动动能障碍,患者心情 变得烦躁不安,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学会自我 调节,必要时给予止痛药。
❖ 3、合理营养 长期卧床,要合理安排饮食,以促进 骨折早期愈合,平时要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预 防便秘,低盐饮食,提高自身免疫力。
❖ 4、体位 因踝部骨折肿胀较甚 ,应将患肢置于高于 心脏10—15cm,促进回流,以利肿胀消退。
辅助检查
❖ X线片示右踝骨折伴踝关节半脱位,
❖ 三维CT
辅助检查
诊断
❖ 踝关节骨折半脱位 ❖ 右第1、2跖骨骨折 ❖ 右拇指近节趾骨基底部骨折 ❖ 右第5趾近节趾骨骨折 ❖ 右眼眶软组织挫伤 ❖ 左侧眶内异物存留 ❖ 右额部分皮裂伤缝合术后 ❖ 右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 ❖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 病毒性肝炎(丙型)
致使内踝发生骨折
2、外翻外展型 受伤时,踝关节极度外翻(即旋 前),或被重物压于外踝,先是内侧副韧带牵拉内 踝致撕脱骨折,暴力持续会使腓骨下端骨折,同时
出现胫骨后唇(即后踝)骨折,造成三踝骨折
3、内翻外旋型 伤力先造成外踝斜骨折,在 韧带联合水平位,向上延伸,使胫骨后唇骨
折,最后撕脱内踝,形成三踝骨折
❖ 踝关节骨折按解剖部位分:单踝骨折, 双踝骨折,三踝骨折
踝关节解剖特点
❖ 外侧副韧带: ❖ 前为距骨前韧带
(最薄弱) 中为跟骨韧带
(中等) 后为距腓后韧带
(最强韧)
踝关节解剖特点
❖ 内侧副韧带(三角韧带) 胫距前韧带(深层) 胫跟韧带 (浅层) 胫距后韧带(深层)
踝关节运动
❖ 踝关节属屈戌关节,主要运动是背屈和跖 屈.
❖ 踝关节手术的并发症在营养不良,骨质 疏松,糖尿病的病人中有所增加,并与 局部软组织损伤及肿胀程度有关。

踝关节PPT全面版

踝关节PPT全面版

1.踝关节内翻扭伤 Inversion (lateral) ankle sprain:足内翻导致外侧韧 带损伤 最常见由足部强力内翻引起。因外踝较内踝长和外侧韧带薄弱, 使足内翻活动度较大,临床上外侧韧带损伤较为常见。 外侧韧带部分撕裂:较多见,其临床表现是踝外侧疼痛、肿胀、 走路跛行;有时可见皮下瘀血;外侧韧带部位有压痛;使足内翻时, 引起外侧韧带部位疼痛加剧。 外侧韧带完全断裂:较少见,局部症状更明显。由于失去外侧韧 带的控制,可出现异常内翻活动度。
距小腿关节常被认为是“榫 眼”,因为它与木工使用的木 质的连接很相似
第3页/共17页
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 两侧有侧副韧带加強,内 侧为内侧韧带(三角韧 带),外侧为外侧韧带。
踝内侧副韧带又称三 角韧带,呈三角形分 布。分别是: � 胫距韧带 � 胫跟韧带 � 胫舟韧带
第4页/共17页
踝的外侧副韧带,三条:
�距腓前韧带:在踝关节
跖屈位可限制足内翻活 指在外力作用下,踝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踝
关节扭伤。
外侧韧动带完,全断在裂踝:较关少见节,局中部立症状位更明时显,。
(3 (3
))防..横横止向向稳稳距定定性性骨向前移位
■正跖常屈步时�态距时距骨,内踝腓旋关,后节背的韧屈反时作带外用旋:力。等可于或限大制于髋踝关节、膝关节,但因踝 �距腓关前韧节带:过在度踝关背节跖伸屈位活可动限制足内翻活 踝背关屈节 与�易跖造屈跟成外即腓侧距韧韧骨带在带损冠伤状:机轴在理上旋踝转。关节中
第9页/共17页
临床上最常见的踝关节 韧带扭伤是距腓前韧带, 其次是跟腓韧带,他们的 损伤最常见于踝跖屈、内 翻时或摔倒时着地。在非 负重情况下,踝处于内翻 和趾屈情况下休息。如果 在意外情况下着地,则发 生外侧韧带损伤。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2023踝关节解剖(详解)•踝关节概述•踝关节骨骼结构•踝关节韧带目录•踝关节肌肉•踝关节神经血管•踝关节运动功能•踝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踝关节康复训练01踝关节概述踝关节是指连接足部和胫骨、腓骨下端的关节,通常由距骨、胫骨远端、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是人体最大的屈戌关节。

踝关节的英文名称为Ankle joint,又称为足关节或距关节。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人体重量、行走、奔跑、跳跃等,同时参与下肢的屈伸运动和足部的内翻外翻运动。

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对于人体的运动和平衡能力非常重要。

踝关节主要由距骨、胫骨远端、腓骨下端和韧带组成。

距骨是位于胫骨远端和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上的一个圆形骨,与胫骨远端和腓骨下端的关节面形成摩擦和缓冲,以适应行走、奔跑、跳跃等运动。

胫骨远端是指胫骨的下端,向外侧突出,与距骨相接处形成胫距关节。

腓骨下端是位于胫骨远端外侧的细长骨头,与距骨相接处形成腓距关节。

韧带是围绕踝关节周围的强韧纤维组织,包括内侧三角韧带、外侧韧带和后侧韧带等,主要作用是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和限制运动范围。

踝关节组成010*******02踝关节骨骼结构胫骨是小腿骨中主要的承重骨,与腓骨并行,位于小腿内侧。

胫骨的近端与股骨的远端形成膝关节,与胫骨远端和腓骨下端共同形成踝关节。

腓骨近端与胫骨远端和腓骨近端共同形成膝关节。

距骨是足部主要的负重骨之一,位于踝关节上方,与胫骨、腓骨和跟骨共同维持足部的稳定。

距骨的上方与股骨的下端形成髋关节。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骨,位于足后部,与骰骨、距骨和骰骨共同形成足弓。

跟骨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吸收冲击。

跟骨•骰骨是足部较小的骨,位于足弓的顶端,与跟骨、距骨和骰骨共同维持足弓的稳定。

骰骨03踝关节韧带胫舟韧带胫距韧带距跟内侧韧带胫跟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三角韧带04踝关节肌肉起始点起自胫骨和踝骨,止于足骨的远端。

功能使足背屈,并协助足内翻。

胫前肌起始点起自胫骨和踝骨,止于足骨的远端。

足踝部运动学

足踝部运动学

3.前群肌
胫骨前肌
• 部位:小腿前外侧 浅层。 • 起止点:起于胫骨 体外侧的上2/3; 止于内侧楔骨内和 第1跖骨底。 • 功能:近固定时, 使踝关节伸(背 屈)、内翻。远固 定时,使小腿在踝 关节处伸,维持足 弓。
• (二)外侧群 作用: 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 (跖屈) • 腓骨长肌 peroneus longus • 腓骨短肌
载距突
舟骨结节
足弓
3.足的畸形
• 病因包括:先天畸形,肌肉 萎缩或痉挛,后天的外伤或 应力刺激;如外翻足,内翻 足,平足,马蹄足,仰趾足, 弓形足, 踇外翻…
附1:常见的足部问题
附2:常见的一些足部畸形
五、踝肌和足肌
• • • • • 1.后群 浅层------腓肠肌:跖屈踝和屈膝;比目鱼肌:跖屈踝。 深层-------胫骨后肌:足内翻;趾长屈肌:跖屈足 + 屈2--5趾;长屈肌:屈踇指。 后群 浅层: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 – 腓肠肌 – 比目鱼肌 • 腘肌 • 深层 – 趾长屈肌 – 拇长屈肌 – 胫骨后肌tibialis posterior
股二头肌 胫骨前肌 小腿三 头肌 胫骨后肌
腓肠肌起自股骨内、外侧髁 的后面,比目鱼肌起自腓骨 后面的上部。
胫骨、腓: • • • • 一、名词解释:足弓 二、足弓的骨性结构及稳定因素是什么? 三、简述常见的足部的畸形和足部疾病。 二、简述运动踝关节的肌群的组成、肌肉起止点、 功能和神经控制。
1.后群——深层
1.后群——浅层
2、外侧群
• 腓骨长肌、腓骨短肌,二者是外翻足和跖屈踝。
• (一)前群 • 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 • 趾长伸肌 • 拇长伸肌 胫骨前肌:背屈踝; 踇长伸肌:背屈踝和伸踇; 趾长伸肌:背屈踝和伸趾,外翻足; 第三腓骨肌:背屈踝和伸趾,外翻足

踝关节运动学ppt课件

踝关节运动学ppt课件

5
(二)踝关节的韧带
踝关节的主要韧带有: 1内侧韧带:呈三角形,称三角韧带。 该韧带的特点是强而有力。 其作用主要是限制足过度外翻。
6
2.外侧韧带:
(1)距腓前韧带 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内翻活动, 在踝关节中立位时,对抗距骨向前移位。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3)跟腓韧带 在踝关节90o位限制足内翻活动。 概括起来,外侧韧带的主要作用是 防止足、踝的内翻幅度。
20
(三)踝关节的稳定性机制
踝关节的稳定性因素:骨、韧带、肌力及重力等。 首先,踝穴结构至关重要,距骨体呈楔形,与踝穴相适 应,且宽的一端在前,可有效地阻止距骨后移和向侧方移动。 其次,大多数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方向均向下及后行, 均有阻止距骨后移加的作用。 再者,在踝部韧带及骨有对抗肌力与重力的作用, 可以阻止小腿骨的移位。
15
三、踝节生物力学
踝关节与足部的一系列关节加上膝关节的旋 转轴构成了一个有三个自由度的关节,使足部在 任何位置可适应不同的不平整的路面行走。
足弓对各种地面的适应性
16
(一)踝关节的运动范围
踝关节轴线
胫骨及距骨关节面弧
踝关节活动度
17
1.背屈与跖屈
即距骨在其横轴上旋转。
距骨头体在矢状面上背屈与跖屈 ★踝关节屈伸同时伴有距骨下关节(跟距及距舟)和 跗中关节(距舟、跟骰)活动及距骨在踝穴中前后 滑动。 ★跖屈时距骨内旋,背屈时外旋。 2.内翻与外翻 即跟骨在通过距下关节的斜行纵轴上内旋与外旋
3.横向稳定性
即侧方稳定性,其控制因素一是距骨体嵌入踝穴内, 二是副韧带正好位于距骨侧方及下胫腓联合韧带,均 可起到稳定作用。
踝关节运动学
1
学习内容

踝关节运动学

踝关节运动学
踝关节运动学
学习内容
一、踝关节组成与运动方向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三、踝关节生物力学 四、足和足弓
一、踝关节组成与运动方向 即距骨小腿关节,又称距上关节或胫距关节。 (一)组成
1.关节窝:呈叉状(又称踝穴), 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及 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围成。 2.关节头: 由距骨体上关节面和 距骨两侧的关节面所组成。 关节面的形状为滑车状。
②外侧纵弓:由跟、骰骨及4、5跖骨构成。 跟骨内侧结节形成后支点。第五跖骨头为前 支点。 特点:弓较低,弹性差,主要作用是支载重 力,又称支撑足弓。
走路时,外侧足弓支载体重先于内侧足弓。 站立时,支载体重,弓即变扁。 距骨构成纵弓基柱,支载体重,下传至足弓。 正常体重由跟骨结节、第一跖骨头及其下方的 二子骨与第五跖骨头负载,再传至地面。
(二)足的分部
足可分为前、中、后三部。
跖骨基底部以前为前部;楔部、跗中关节部 (或称跗横关节)为中部;跟骨为后部。
(三)足部韧带
主要有: 跟舟跖侧韧带、 跖长韧带、 跟骰跖侧韧带(跖短韧带) 跖骨头横韧带等。
1.跟舟跖侧韧带 亦称弹簧韧带或跳跃韧带,其结构宽而厚, 坚强有力,为足部最重要的韧带。 形成足弓最重要的距骨主要依靠此韧带的支持。 2.跖长韧带 亦称足底长韧带,呈带状四边形,强而有力, 主要作用是协助维持足的纵弓 。 3.跖骨头短韧带 此韧带紧连五个跖骨头,位跖侧。 支持诸跖骨所形成的横弓,防止跖骨头分离。
3.下胫腓韧带
此韧带可分为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 带下胫腓横韧带。 其中骨间韧带是骨间膜的延续,最为坚固。 下胫腓韧带亦有维持关节稳定的作用。
(三)肌
1.使踝关节运动的肌主要是: (1)跖屈:有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 (2)背伸:有胫骨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和 第三腓骨肌等。 (3)内翻:有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 胫骨前肌。 (4)外翻:有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腓骨长肌和 腓骨短肌等。

_踝关节

_踝关节

所有腿部、踝部和足部的骨性、韧带结构都应该仔细地触诊, 以明确触痛点和骨擦音。随后应进行踝关节地应力检查,以明 确是否存在踝关节韧带损伤或稳定性丧失。内侧韧带结构损伤 或韧带稳定性丧失 是否存在,是决定采取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 疗地重要因素。同时应注意腿或足地筋膜室张力,确认是否存 在筋膜室综合征。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注意对神经血管状况的评 估。
通用准则可有助于评估运动员重返运动是否安全,包括运动范 围完全且无痛,力量恢复至少90%,平衡和本体感觉达到损伤前水 平,以及对再损伤风险和如何避免的彻底理解。使运动员重返运 动的决定应由多人参与,包括教练、物理治疗师、医生和队内训 练师。体育活动应在次最大强度中恢复,运动员应随着力量的增 加而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 评估与治疗 • 治疗模式 • 损伤后康复活动
评估与治疗
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之前,物理治疗师应对个体的伤势进行全面的评估。初 步评估的重点有三个方面:对损伤进行认定,对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以及制订一 个多学科计划来治疗患者和使他们尽早恢复正常活动。
评估完成后,开始设计康复计划。为了有效地要,因为它们与运动行为关系密切。研究显示总人口中足踝 疾病的发病率高达80%。对于特殊群体,如运动员,足部损伤同样高发——仅跑 步运动员中膝关节以下部位损伤就占40%~50%。
治疗模式
冷疗 热疗 超声 离子导入 神经肌肉电刺激
冷疗
冷疗,即将低温用于损伤部位的疗法,在 急性期的炎症消退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应 用冷敷的局部效应包括降低代谢率、促进血 管收缩、减轻疼痛和肿胀。在急性损伤过程 中冷敷最有益的效应是降低局部的需氧量。 冷敷的应用降低了细胞的代谢率,进而大大 地减少了细胞存活所需的氧。通过减少因为 缺氧导致的死亡细胞的数量,限制了继发性 缺氧的严重程度。细胞死亡越少,损伤区域 的炎性物质的释放也就越少。

第七节踝关节5ppt课件

第七节踝关节5ppt课件

距下关节损伤康复
定义
临床主要为后足、慢性弥漫性疼痛,后 足不稳
放 射线
治疗
康复 治疗
关节镜下距下关节清理术后
夹板固定麻醉过后即开始足趾活动和股四 头肌练习 3天换弹力绷带固定,逐渐增加负重,开始 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练习 1周恢复完全负重 2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1个月恢复正常
跟距骨间韧带重建术后
踝关节与脊柱运动创伤 的康复
教学要求
治常 疗见 (脊 熟柱 悉运 )动
损 伤 康 复
(脊 了柱 解运 )动
损 伤 治 疗 原 则

康常 复见 (踝 熟关 悉节 )运
动 损 伤 的
锻踝 炼关 原节 则运 (动 掌创 握伤 )的
康 复
踝关节运动创伤的康复
基础
组成 活动 RICE原则 常见损伤
康复锻炼
骨软骨移植或软骨细胞移植
保护期(术后4周内) 过渡期(术后5~6周) 成熟期(术后7~12周) 功能锻炼期(术后12周以后)
复位内固定后
康复不能过于积极,术后固定 1天内开始股四头肌练习 2周开始踝关节练习1次/日 8周踝关节屈伸达到正常,逐渐开始负重 3个月开始开始慢步行走,过渡到快走 4~5个月,开始练习跑步
石膏固定,抬高患肢,早期开始活动 足趾,并进行髋膝活动度及肌肉练习
6周后去除石膏,更换为支具,练习踝 周围肌力,逐渐增加负重
18周后去除支具,恢复正常
距下关节融合术后
非负重管型石膏固定3周,期间练习髋膝
3周后换为行走石膏,继续以上练习
6周后开始带石膏适当负重步行
12周后X线复查骨已融合后去除石膏,扶 拐部分负重步行,逐渐过渡
上肢的锻炼 下肢的锻炼 项背部锻炼
颈椎病的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5
.
46
趾长屈肌 flexor digitorum longus
起点:胫骨后面中2∕3 止点:外侧四趾末节趾骨底跖面 功能:屈曲外侧四趾 神经:胫神经 动脉:胫后动脉
.
47
.
48
腘肌
起点:股骨外髁、腘斜韧带
止点:比目鱼肌线上方胫骨
后面的三角面
功能:屈曲膝关节,屈曲开始时使胫骨内旋
神经:胫神经
动脉:腘动脉
.
49
使踝关节运动的肌主要是: (1)跖屈:有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 (2)背伸:有胫骨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和
第三腓骨肌等。 (3)内翻:有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
胫骨前肌。 (4)外翻:有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腓骨长肌和
35
后侧浅层
腓肠肌 起点:股骨内外侧髁 止点:经跟腱止于跟骨。 功能:跖屈、(继续跖屈可膝屈曲) 神经:胫神经 动脉:腘动脉腓肠支
.
36
.
37
比目鱼肌 起点:腓骨头后面及腓骨干上1
/3,胫骨 比目鱼线(胫骨內缘中1/3胫骨与腓骨间的腱弓) 止点:经跟腱止于跟骨 功能:跖屈踝关节 神经:腓神经 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
腘动脉腓肠支
.
38
.
39
跖肌 plantaris 起点:股骨外上髁 止点:跟腱 功能:跖屈踝关节 神经:胫神经 动脉:腘动脉腓肠支
.
40
.
41
小腿三头肌
由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合成 腓肠肌为双关节肌,以快肌为
主 比目鱼肌为但关节肌,以慢肌
为主 作用屈小腿和上提足跟,在站
立时,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 防止身体向前倾倒。
内侧楔骨 第一跗跖关节 第一跖骨粗隆 第一跖骨干 第一跖趾关节
.
10
可触及的结构四
跟骨 第五跖骨粗隆 骰骨 外侧楔骨
.
11
可触及的结构五
内侧楔骨 中间楔骨 外侧楔骨 第一跖骨 第二跖骨 第三跖骨 第四跖骨 第五跖骨
.
12
可触及的结构六
距骨 距骨小腿关节 跟距关节(距下关节) 距舟关节 (跗横关节的一部分) 前宽后窄的距骨滑车结构保
腓骨短肌等。
.
50
2.踝关节运动肌群的功能特征
踝关节功能解剖学
康复科:程凤玉
.
1
学习内容
一、踝关节组成与运动方向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三、踝关节生物力学 四、足和足弓
.
2
一、踝关节组成与运动方向
即距骨小腿关节,又称距上关节或胫距关节。 (一)组成
1.关节窝:呈叉状(又称踝穴), 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及 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围成。 2.关节头: 由距骨体上关节面和 距骨两侧的关节面所组成。 关节面的形状为滑车状。
.
3
(二)运动方向
绕额状轴: 跖屈(繃脚尖) 背伸(勾脚尖) 正常背伸至70o,跖屈至140o,约有70o的活动范围。 绕足的矢状轴: 内翻 外翻
.
4
二、踝关节功能解剖
(一)骨
与踝关节、足部有关的骨共有26块(单侧)。 1块胫骨、 1块腓骨、 7块跗骨(包括距骨,跟骨,足舟, 内侧、中间、外侧楔形骨,骰骨)、 5块跖骨、 14块趾骨(分基节骨,中节骨,末节骨)。
.
42
后侧深层
胫骨后肌 tibialis posterior 起点:胫骨后外侧,腓骨内侧面上2∕3 止点:舟骨粗隆、全楔骨底面, 第234跖骨底面、骰骨载距突 功能:踝关节跖屈,内翻 神经:胫神经
.
43
.
44
踇长屈肌flexor hallucis longus
起点:腓骨下2∕3 止点:踇趾末节趾骨底 功能:踇趾屈曲 神经:胫神经 动脉:腓动脉肌支
.
5
.
6
.
7
可触及的结构一
内踝 踝部内侧面,胫骨远端突起 外踝 踝部外侧面,腓骨远端突起 外踝低于内踝 外翻受限,容易内翻损伤
.
8
可触及的结构二
跟骨载距突 舟骨粗隆 足弓重要的结构 距骨 三角韧带(内侧副韧
带) 强健的内侧副韧带结
合较低的外踝,保证 了踝关节的内侧稳定 性
.
9
可触及的结构三
动脉:胫前动脉
.
21
.
22
踇长伸肌功能:伸展踇趾、持续伸展时
踝关节背曲
神经:腓伸神经
动脉:胫前动脉
.
23
.
24
趾长伸肌
起点:胫骨外髁、腓骨前面上3∕4
止点:外侧四趾中节趾骨及末节
趾骨背面
功能:外展四趾,伸展动作持续时
踝背屈
神经:腓深神经
.
19
(三)肌肉
1、前群: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 肌 、第三腓骨肌
2、外侧群:腓骨短肌、腓骨长肌
3、后群: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

、 趾长屈肌
拇长屈肌
.
20
小腿前侧肌肉
胫骨前肌
起点:胫骨外髁,胫骨外侧面上
1∕3
止点:第一跖骨内侧及跖面,
第一跖骨底
功能:踝关节背曲及内翻
神经:腓深神经
动脉:胫前动脉
.
25
.
26
第三腓骨肌 起点:腓骨下前面(趾伸肌第五腱 止点:第五跖骨底背面 功能:踝关节背曲及外展 神经:腓深神经 动脉:胫前动脉
.
27
.
28
小腿外侧肌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
29
腓骨长肌
起点:胫骨外髁,腓骨小头及腓骨
外侧面上2 ∕ 3
止点:第一楔骨外侧第一跖骨基底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3)跟腓韧带 在踝关节90o位限制足内翻活动。
概括起来,外侧韧带的主要作用是 防止足、踝的内翻幅度。
.
17
.
18
3.下胫腓韧带
此韧带可分为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 横韧带。 其中骨间韧带是骨间膜的延续,最为坚固。 下胫腓韧带亦有维持关节稳定的作用。
功能:踝关节跖屈、外翻
神经:腓浅神经
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
.
30
.
31
腓骨短肌 起点:腓骨外侧面下2 ∕ 3 止点:第五跖骨外侧 功能:踝关节跖屈、外翻 神经:腓浅神经 动脉:腓动脉
.
32
.
33
后侧肌群
浅层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跖肌
深层

胫骨后肌 趾长屈肌
踇长屈
腘肌
.
34
.
证了踝穴的稳定性
.
13
可触及的结构七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距腓后韧带
.
14
(二)踝关节的韧带
踝关节的主要韧带有: 1内侧韧带:呈三角形,称三角韧带。 该韧带的特点是强而有力。 其作用主要是限制足过度外翻。
.
15
.
16
2.外侧韧带:
(1)距腓前韧带 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内翻活动, 在踝关节中立位时,对抗距骨向前移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