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卷历史部分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举措
A. 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
B. 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
C. 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
D.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量入为出”的经济原则,其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满足争霸或统一战争的需要,故A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逐步形成,并不是成熟阶段,排除B项;监督制度并未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均财节用”“量入为出”等信息不相符合,排除D项
2.据史书记载:九品中正制下,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非常慎重,多数中正都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中正必须认真负责,不负责者都要受到弹劾。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 强化中正官的道德意识
B. 方便中央自上而下地管理
C. 安抚了世族的不满情绪
D. 消除了士族对吏治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选择中正官的权力在中央,中央对中正官有严格的要求,故方便了中央自上而下地控制官员的任选,B项正确;选择中正官的要求是“贤有识鉴”“认真负责”,强调除了道德,更重要的是“鉴人”能力,A项不全面,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世族”的不满情绪,九品中正制并非意在“安抚”世族,排除C 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对官员的考核任用的影响贯穿始终,排除D项
3.陆九渊指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此大义正理也。”这些思想主张
A. 是“心即理”主张的具体体现
B. 是孟子“民贵君轻”的继承发展
C. 使儒学开始适应政治统治需要
D. 已有初步反封建民主思想取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陆九渊的思想,概括其大意是,君和吏都是为“民”服务的,民贵君轻,君主只有得到人
民的拥戴,才能成为君主,因此,这些是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B 项正确;“心即理”与材料无关,排除A 项;儒学自产生之初,即为政治统治服务,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政治需要,排除C 项;从材料看,陆九渊并不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排除D 项
4.雍正帝刷新了古代历朝多项纪录,他建成完整的密折制度,促使内外大臣互相监视。他在位五千多天,仅批阅过的密折便超过十六万件,平均日批三十多件。雍正帝的做法
A. 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C.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是勤政爱民的表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建成完整的密折制度,促使内外大臣互相监视”等信息来看,雍正帝的做法使皇帝权力极大扩展,从而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答案为A 项;雍正帝的做法是扩大皇帝权力,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 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排除C 项;这些做法与勤政爱民无关,排除D 项。
5.从19世纪60—90年代末,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以1858年伍廷芳等创办的《中外新报》创刊于香港为开端,总数达到几百种之多。这一现象
A. 表明政论性的报刊已成为主流
B. 体现清政府对报刊管理不力
C. 反映近代化努力推动思想剧变
D. 说明社会变局促进媒体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19世纪60—90年代末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西学也在不断传入,这些促进了报刊媒体的发展,故选D 项;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是社会思潮的主流,材料不能体现报刊的主体内容,排除A 、C 两项;近代报刊的发展,是洋务运动及西学传播的结果,并不代表清政府不控制舆论和报刊,B 项不正确。
6.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加强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的收集、整理、保护,为后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留下历史记忆,加强对史料的分类整理和系统化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和保护五四运动史料迫在眉睫。这可以说明
A. 研究五四运动收集官方文件
当务之急
B. 应把第一手史料的整理保护作为重中之重
C. 史料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D.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大有可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收集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必要条件,因为史料是人们认识,解释、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故C项符合题意;官方文件是“有意史料”,虽然有很高的价值,但研究五四运动是全面行为,不能侧重一端,故A、B项的叙述是片面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历史,是为了提高研究历史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历史场景不能完全还原,排除D项。
7.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而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
A. 成为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
B. 壮大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力量
C. 形成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
D. 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37年8月可知,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转变为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D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而不是“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A说法有误;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国民政府奉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B与题意无关;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是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C说法错误。【点睛】1937年8月的陕北洛川会议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方针。
8.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这说明我国
A. 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
B. 开始将科技纳入计划经济体制
C. 侧重于国防科技为中心的战略
D. 应对中苏关系中断造成的形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在1958年形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科技管理机构,因此,较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得以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虽然阐述了国家各级科技管理机构的成立和调整,但并不能说明科技纳人计划经济体制,也不能说明侧重国防科技,排除B、C项;中苏关系中断在1960年,排除D 项
9.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在这样的设想之上:“一般公民有能力参与城邦事务,能够以爱国之心履行其对城邦的责任。”不过,这样的设想却“十分脆弱”。“脆弱”的原因是
A. 忽视其他阶层的存在
B. 过度强调公民人性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