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合集下载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综述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综述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综述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学家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货币供应量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只是一种间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不同的观点,以便了解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真实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什么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市场中可以用于买卖的货币的总量。

这个量包括所有的货币形式,例如现金、存款和其他债务。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是由金融机构的行为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所影响的。

接下来我们来进一步探讨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

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的GDP 增长的速度。

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货币供应量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这是因为在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情况下,市场中会有更多的现金可用于购买商品,推动经济的增长。

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始终促进经济增长。

实际情况更为复杂。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其他因素。

一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

如果市场中的货币量大大增加,而商品供应量并没有相应增加,那么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推高物价,导致通货膨胀。

有些人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失败的标志,因为它会削弱国家的购买力和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也可能会导致利率下降,进而推动经济活动。

如果政府和金融机构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就能获得这些好处,促进经济活动。

货币供应量增加,政府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低息贷款,从而促进商业发展。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降低成本,增加投资并提高利润,最终推动经济的增长。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物价而不是经济增长,而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比如说,当通货膨胀率高时,消费者通常会降低购买力。

企业也能够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减轻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影响。

基于回归分析的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关系研究

基于回归分析的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关系研究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 May.2018 / No.3 基于回归分析的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关系研究陈亓1 胡金蕾1骆雯萱1朱家明2(1.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文章首先基于1990-2016年GDP与M2的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国民经济总量每增加1%,平均来说,相应的货币供应量应该增加1.226%,从而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其次,通过回归模型对我国M2/GDP指标做了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分析,得出在1990-2003年与2009-2016这两个阶段M2/GDP大约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0512%、0.02643%,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我国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GDP;M2/GDP;货币政策;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822.2;F82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3771(2018)03-0006-051 引言针对我国货币供应量(M2)与GDP关系这一问题,相关领域的很多学者以此为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

刘娇(2016) [1]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广义货币供给量与GDP总量呈现正相关关系;桂露榕(2010)[2]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我国GDP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缺口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等。

毛传为等(2014)[3]从货币制度视角分析了我国M2/GDP指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

William A. Barnet[4]等利用中国M1,M2,M3,M4的数量并通过迪维西亚指数法对GDP的增长速度做出了一系列预测。

由此可见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模型与方法就该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

而本文在采用回归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与GDP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又加入了M2/GDP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其结果可为货币政策的制定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中国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和GDP关系的经验研究

中国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和GDP关系的经验研究

中国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和GDP关系的经验研究:1952-2003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52-2003的年度数据,讨论了货币冲击对真实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作者发现,价格水平和真实产量与M0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而与M1、M2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作者建构了一个三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最后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讨论了货币冲击对真实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而当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时,真实产量会先于价格水平开始增加,但是随后真实产量比价格水平下降得更迅速。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协整向量自回归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一、引言西方国家经济周期的一个特征事实是,货币供给是顺周期的且是领先的,通货膨胀(从而价格水平)是顺周期的且是滞后的。

这一特征事实最早由弗里德曼和施瓦茨(Friedman and Schwartz,1963)提出,已得到无数经验研究的支持。

我国的宏观经济是否也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呢?从统计数字来看,我国2002和20 03年货币供应量(无论是名义的、还是实际的)增长迅速,与此相伴随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和能源、钢材等基本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

究竟是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刺激了经济活动,还是货币供应量内生于经济活动,这是一个至今尚在争论的老话题。

本文首先对与此问题相关的文献作一番简单回顾。

在理论研究方面,古典学派坚持“二分法”,认为实际经济与货币无关,货币只是一种面纱。

在他们讨论的费雪方程式中,若货币流通速度稳定,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立即和全部反应到价格上,而对真实产量不会产生效应。

古典学派认定货币流通速度是基本稳定的,这就意味着货币对实际经济没有影响。

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纯粹货币扰动在短期和长期都对真实产量有重要影响。

他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存在从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真实产量的作用机制。

由于假定价格是刚性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利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而不是价格的上升,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

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研究

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研究

*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回顾
图 # 描述了 # 货币供应 & * " $ $ !年的 . J Q增 长 率# / 增长率 & ’ 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 ! 由于在 数 据 处 H " 理的过程中可 能 存 在 一 些 误 差 " 我们分别用 . # J Q Y Q [及 H " 表示 . J Q 指数 # Y Q [指 数 及 H "指数并对它们进行对 数 化 处 理" 分别以 Z # 其一阶差分 . J Q Z Y Q [及 ZH "表 示$ 可以近似的代表经济增长率 # 通货膨胀率及货币供应量增 长率 " 分别用 Z . J Q # ( Z Y Q [ # 及 ZH " # 表示 !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经济的发展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 趋势 " 平均增长 约 为 且 波 动 不 大! 但 是 通 货 膨 胀 ( & U" 和货币供应的波 动 却 比 较 大 " 分别为, ( ! U和* ( , U! 回 顾我国的宏观经济 "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

货币发行量与GDP之间的关系是么

货币发行量与GDP之间的关系是么

这在宏观经济学里是一个颇为基础的问题。对应解释的角度很多,但一个最基本的式子是“货币数量论”的数量方程式:MV=PY
其中,M就是流通所需的货币数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一张钞票的转手次数),P是价格水平,Y是实际GDP。
我解释一下这个式子:式子的右边儿就是楼主所问的名义GDP,左边儿的M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发行量,但却是实际流通所需求的货币量。所以,一个基本的货币需求函数就是把左边儿的V除过去,货币发行量与这个89不离10.所以2,3楼所说的“正相关”是没有问题的
我解释一下这个式子:式子的右边儿就是楼主所问的名义GDP,左边儿的M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发行量,但却是实际流通所需求的货币量。所以,一个基本的货币需求函数就是把左边儿的V除过去,货币发行量与这个89不离10.所以2,3楼所说的“正相关”是没有问题的
PS:实际上货币发生量是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控制的。GDP当然是规则中的重要因素。
ip,uv,pv之间的关系 - 2个回答
沃尔多如何论述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 - 1个回答 等您来回答
中国股市的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关系极其密切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试从货币政策与上市公司之间来阐述 - 6个回答
这在宏观经济学里是一个颇为基础的问题。对应解释的角度很多,但一个最基本的式子是“货币数量论”的数量方程式:MV=PY
其中,M就是流通所需的货币数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一张钞票的转手次数),P是价格水平,Y是实际GDP。
我解释一下这个式子:式子的右边儿就是楼主所问的名义GDP,左边儿的M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发行量,但却是实际流通所需求的货币量。所以,一个基本的货币需求函数就是把左边儿的V除过去,货币发行量与这个89不离10.所以2,3楼所说的“正相关”是没有问题的

浅议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

浅议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

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的影响浅议摘要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国家货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于经济发展和通胀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货币供应量对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和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引言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对CPI和GDP的表现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CPI衡量了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是衡量通胀水平的指标;而GDP是衡量经济产出总量的指标。

因此,了解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的影响是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

货币供应量对CPI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货币在市场上的供给增加,从而影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根据货币供应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发通货膨胀,导致CPI上升。

当货币供应增加时,人们手中的货币增多,购买力提高,需求上升。

然而,供给并不能立即适应这种需求的增加,导致价格上涨。

因此,从理论上讲,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推动CPI的上升。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到达CPI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滞后,并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因素对货币供应量对CPI的影响至关重要。

1. 需求和供给关系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刺激需求上升,推动价格上涨。

但是,如果供给无法及时跟上需求的增长,价格上涨可能会被抑制。

例如,在生产能力无法满足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供应瓶颈可能导致价格上涨受限。

2. 生产率和供给弹性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通过推动投资和生产活动,提高生产率和供给弹性。

如果供给弹性增加,即供给能够更好地满足需求的增长,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会减轻。

3. 政策调控和市场预期货币政策调控对货币供应量和CPI的影响不可忽视。

当货币政策执行紧缩时,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减少,抑制价格上涨。

另外,市场预期也对CPI的走势产生影响。

如果市场预期价格上涨,企业和个人可能采取行动,加剧了通胀压力。

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探析

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探析

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探析作者:潘文荣宋迎迎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01期摘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通过实证发现,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物价有显著关系、而与产出的变化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产出的变化主要由实质部门因素确定。

而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物价都会产生影响。

利用我国1978—2008的年度数据,从货币供应量中的M0的角度,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动态的货币供应量M0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引言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从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大幅滑坡,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但经济目前还未进入强劲反弹的道路。

从物价来看,2007年4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断攀升,2007年全年CPI指数上涨4.8%,2008年2月CPI指数高达8.7%,创历史新高。

随后几个月CPI和PPI大幅回落,已连续数月为负值,截至2009年7月份CPI同比下降1.8% PPI 降8.2%。

同时货币供应量高位趋稳,2009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6.37%,比上月末高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9%。

同时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也在不断膨胀,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有着密切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并引起通货膨胀,剧烈的通货膨胀就会对宏观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2 西方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分析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货币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货币就是中性的,不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我国货币供给与GDP、CPI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与GDP、CPI关系的实证分析

CONTEMPORARY ECONOMICS No.6,2020我国货币供给与GDP、CPI关系的实证分析章钰(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0)一、研究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1980—1989年,GDP由7.8%增长到11.3%,其中1990—1999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约10%。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下行阶段,2010—2014年,GDP平均增长率下降到7.4%。

为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不断扩大货币供给量。

当前,由于我国近几年货币的发行量远远超过实际经济中的所需量,市场中一直维持着一个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并且对外国的储汇也很高。

外界指责我国对外汇的储备率过高是引发我国货币发行量持续超发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一直呈现指数的增长形式。

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国的货币发行量M2已经高达140万亿人民币,相比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0万亿,M2是GDP的2倍,而到2013年3月末,我国M2已经首次突破百万亿大关,达到103.61万亿人民币。

2016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1.3%;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5%,比年初增加12.65万亿元,同比多增9257亿元。

以上数据都说明在实际情况中,我国市场经济增长货币量所需要的实际需求量远远低于国家货币的实际发行量。

二、研究意义自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改革以来,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为中介的宏观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分析和研究一直备受学者的关注。

从理论上来说,增加货币供给量可以降低基准利率,从而通过推动企业投资水平的增长,带动经济增长。

但是过多的货币供给也会给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最为可能的是引起通货膨胀,导致市场投机行为,引起资产价格泡沫,从而又会阻碍经济的持续增长。

近年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否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有哪些负面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检测分析。

中国货币供应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关系(1)

中国货币供应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关系(1)
2.3 1990-2010 年中国货币供应量(M2) 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有关数据
货币供应量M2与GDP关系的散点图如下:
由散点图可以得出M2与GDP近似服从线性关系。 以GDP为自变量X,M2为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真实模型为:
yi 01ii
估计的回归模型为:


yi 01i i
估计的回归直线为:

yi 01i
EVIEWS的输出结果为
由EVIEWS输出结果可知

yi 188.52020.552i 8 R2 0.989 F171.0210
检验回归系数显著性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
H0 :1 0
H1:1 0
由判定系数 R2 0.989 可知上式拟合情况较好,
Yi变差的98.9%是由Xi解释的
设定检验水平α=0.05 查表得: F0.0 ( 51,2) 04.35
F171.可知:货币供应量M2与GDP之间近似符合一元线性回 归模型。

yi 188.52020.552i 8
其经济意义可以表述为:货币供应量M2与GD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 关性。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一万亿元时,GDP的增加为24350.50亿元

我国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关系的实证分析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现代计量理论,采用我国2000年1季度-2010年4季度的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检验了货币供应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协整关系。

结果表明:M2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协整M2 GDP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货币供应量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我国自1998年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在形式上以货币供应量为唯一中介目标。

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

Friedman (1963),Schwards(1963)和Tobin(197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很可能是真实产量变动结果的内生性货币的结论,货币供给量与名义收入呈有规则的正比关系,而Mccandless和Weber(199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从长期看产出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没有相关性的结论。

对于我国近10年来货币政策的有效程度,本文将对GDP与M2关系加以实证分析。

变量选取与数据样本(一)经济增长指标GDP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本文中的被解释变量,也是衡量货币政策行为传导的重要宏观经济变量。

在具体的实证分析中,季度数据样本区间为2000年1季度-2010年4季度GDP的实际发生数。

(二)货币供应量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有三个层次: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反映现实的购买力;广义货币供应量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2不仅反映了现实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购买力。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摘要】通过分析我国M0、M1、M2近三年的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 的关系,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GDP变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引⾔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

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具之⼀。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在形式上的唯⼀中介⽬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货币供应量⽔平是⼀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是⼀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并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平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M0近三年变化情况M0是指除银⾏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和居民的⼿持现⾦之和,即流通中现⾦,近三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所⽰,同⽐增长情况如图2所⽰1。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M0三年来同⽐稳定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平均增长率约为9.365%,⽽我国近三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4% ,⼆者相差不⼤2。

M0的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降低银⾏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备,⿎励和扩⼤消费,同时实⾏低存款准备⾦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信贷规模控制,促进信贷资⾦,快捷、顺畅地⽀持经济发展。

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次使⽤“宽松”的说法。

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

图1:我国近三年M0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单位:亿元⼈民币图2:我国近三年M0同⽐增长情况单位:亿元⼈民币1数据来源:中国⼈民银⾏调查统计司⽹页/doc/1c91d5360b1c59eef9c7b414.html/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4/index.html2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变缓。

货币政策对GDP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GDP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GDP的影响分析GDP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等方面。

货币政策则是国家调整经济走势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通常来说,货币政策会对GDP产生影响,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探讨其对GDP的影响。

货币总量对GDP的影响货币总量是衡量一国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它对GDP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大,将导致物价上涨,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

另一方面,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小,会导致经济活动缺乏资金支持,从而也会影响GDP的增长。

因此,通过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总量,可以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

在货币总量调节方面,央行通过政策利率、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等手段来实现调控。

政策利率是央行通过对金融机构资金利率的调整,来影响市场上货币供求关系和借贷行为的一种手段。

当利率上调时,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会上升,从而减少了货币总供应量;反之,当利率下调时,借贷成本降低,货币总供应量增加。

定向降准则是央行针对某些特定领域的金融机构,采取合理降低其对应的存款准备金率,以达到刺激这些领域发展的目的。

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为这些领域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中期借贷便利是央行为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贷款,以应对临时性短期流动性困难的一种手段。

这样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刺激其放贷行为,从而增加货币总供应量。

因此,货币总量是衡量GDP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手段,来影响货币总供应量,进而影响GDP的增长。

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也有一定的影响。

消费和投资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

当消费和投资增长时,通常意味着经济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而货币政策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和投资的发展。

首先,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影响金融机构的借贷利率,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

当利率下调时,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下降,借贷更加便利,从而刺激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而当利率上调时,借贷成本增加,借贷活动减少,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

从货币供给角度研究我国M2GDP高比值问题

从货币供给角度研究我国M2GDP高比值问题

瞭望观点从货币供给角度研究我国M2/GDP高比值问题♦沈健智摘要:广义货币供应量闷寸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深化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2/GDP从1978年的31.51%上升至2018年的202.9%。

本文从货币供给角度分析了我国M2/GDP高比值的问题,认为主要由于准货币的过快增长所引起。

结合相关数据,对M2/GDP比值高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和总储蓄率与M2/GDP存在均衡关系。

针对结果,本文从刺激消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鼓励金融工具创新两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M2/GDP;货币供给;准货币—、前言M2/GDP(广义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最早由麦金农提出,来刻画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深度,同时也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指标。

麦金农分析了该指标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他得出,一个国家M2/GDP的比值越大,说明该国的金融发展程度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出现了差别。

M2/GDP一直在上升,从1978年的31.51%上升至1996年的107.5%,首次突破100%大关,至2018年,该比值上升到202.90%的高位。

在这40年里,我国M2/GDP增长了6倍多,虽然在2004-2008年有所下降,但并不影响我国M2/GDP的长期增长趋势。

可以认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个现象一直存在并将可能长期持续。

当货币的供应量超过实体经济发展太多时,说明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过多,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冲击实体经济;相反当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于货币供应,就可能导致经济难以发展、市场不活跃。

我国M2/ GDP—直上升的背后一定存在其特有的原因,与货币供给密不可分。

如何看待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

如何看待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

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更多地通过引导和管理公众的市场预期而非单一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水平来实现如何看待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目前,社会各界对货币供应量的议论很热烈。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再次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笔者认为,由于M2不是全额用于国民经济活动,所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与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GDP不存在简单的数量对应关系。

同时,简单地根据货币供应量来评价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不仅仅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可以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求平衡,并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反映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与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GDP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M2与GDP不存在数量上的简单对应关系。

M2是指某一时点可供使用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现金、单位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等构成。

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货币沉淀现象,所以M2不是全额用于国民经济活动。

而GDP是增加值概念,是经济活动的成果,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依据我国投入产出表测算,最终使用约占全部经济活动总产出的20%。

关于货币沉淀问题。

货币沉淀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一部分货币没有应用于生产或流通领域的现象。

沉淀货币的持有主体可以是居民,也可以是银行、企业或政府。

货币不论其是否处于流通领域之中,亦不论其沉淀时间的长短,只要没有发挥其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这部分货币就属于沉淀状态的货币。

比如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保证金、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游离于国内金融体系的外汇结存以及在周边国家充当支付工具的货币、机构或个人手头保存的现金、因形成房产等流动性差的不动产而沉淀的部分货币、在资本市场或虚拟经济中空转的投机性货币和循环于银行体系外的地下资金等。

由于货币沉淀现象的存在,有一部分货币未应用于生产或流通领域,所以M2与GDP从数量上不能简单对应。

由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差异,我国M2/GDP的比例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经济体。

我国货币供应量M1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M1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M1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我国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货币供应量M1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具有显著的时间性和不平稳性,通过建立V AR(3)模型,分析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M1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货币供应量M1和国民生产总值GDP均具有显著的内生性,并且货币供应量M1对GDP的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短期内效果有限,而GDP对货币供应量M1在短期内有较强的影响力,而在长期影响力变弱。

最后,通过建立货币供应量M1与GDP的长期ECM协整方程以及短期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用数理方程式证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在短期内较弱,在长期内较显著。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M1、国内生产总值GDP、V AR模型、ECM误差修正一、货币供应量与GDP关系的理论分析1,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gdp的增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由产出关系式m+++=可以发现,货币供应量(以狭义货cy-gxi币供应量m1表示)的增加,使利率降低,从而刺激投资i和消费c,带来产出的增加,企业收入增长,又会增加国家的税收,从而增加政府购买g,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又会造成汇率下降,从而刺激出口,而短期内进口具有刚性,因而,总得来说,y增加,用价值表示就是gdp的增加。

2,货币供应量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增加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则会造成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货币供应量不可能无限制增长,央行根据经济需要决定货币发行,货币发行量的政策指导性很强,具有显著的内生性。

3,国内生产总值GDP对货币供应量有正向影响,GDP的增加,使社会各个经济单位和部门的收入增加,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增加,同时,GDP的增长要求社会有充足的流动性以满足物质增长的需求,因此,要求央行新发行货币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因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刺激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探讨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探讨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探讨作者:王宏伟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20期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各国政府却毫无异议地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调节经济增长也就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之一。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就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背景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

根据我国现行的统计口径,把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量)和M2(广义货币量)。

本文用1992—2009年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流通中现金增长率M0R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1R的相关系数为0.78,流通中现金增长率M0R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2R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0,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1R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2R 的相关系数为0.80。

这说明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并非高度相关。

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紧密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就短期来看,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并不影响产出,只影响物价水平;第三种观点认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都没有直接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投资需求来实现。

理论基础从整个社会经济来看,社会总供求是平衡的,即: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用公式表示为:其中:M为流通中的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物价水平,T为社会产品供给量。

在这四个要素中,货币流通速度V是长期稳定减慢的,M的增加(用△M表示)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物价水平P的上升(用△P表示)和社会产品供给量T的增加(用△T表示)导致社会总供给的价值量增加,即:其中:MR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PR为物价上涨率,TR为经济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对GDP影响

货币供应量对GDP影响

摘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通过实证发现,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物价有显著关系、而与产出的变化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产出的变化主要由实质部门因素确定。

而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物价都会产生影响。

利用我国1978—2008的年度数据,从货币供应量中的M0的角度,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动态的货币供应量M0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1 引言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从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大幅滑坡,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但经济目前还未进入强劲反弹的道路。

从物价来看,2007年4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断攀升,2007年全年CPI指数上涨4.8%,2008年2月CPI指数高达8.7%,创历史新高。

随后几个月CPI和PPI大幅回落,已连续数月为负值,截至2009年7月份CPI同比下降1.8% PPI降8.2%。

同时货币供应量高位趋稳,2009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6.37%,比上月末高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9%。

同时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也在不断膨胀,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有着密切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并引起通货膨胀,剧烈的通货膨胀就会对宏观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2 西方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分析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货币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货币就是中性的,不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中性的理解在程度上也不完全一致。

浅析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浅析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浅析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浅析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关键词:货币政策;国内生产总值;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提要:实证研究表明:在长期,国内生产总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均衡的协整关系,且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短期,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性质与长期基本相同,但M2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反向的,即M2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反而会下降。

因此,国家在制定货币供应政策时要以推动GDP的增长为目的,在制定利率政策时要考虑均衡的利率,同时还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的增长有着密切联系。

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一)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是检验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因此,在货币政策方面,选用了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量M0、M 1、M2作为研究对象;在反映国家经济增长方面,国内生产总值可根据核算价格标准的不同,分为名义GDP和实际GDP。

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进而影响名义GDP的变动。

因此,本文选用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如下:M0:流通中现钞;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本文数据均来自年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0~年,数据处理使用Evies5.1软件。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名义GDP和3种货币供应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GDP、lnM表示自然对数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额。

二)统计方法。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分析。

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单位根检验。

经济的时间序列大多是非平稳的,采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来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可能会出现谬误回归,得出错误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摘要】通过分析我国M0、M1、M2近三年的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GDP变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一、引言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

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工具之一。

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在形式上的唯一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货币供应量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并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水平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二、M0近三年变化情况M0是指除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即流通中现金,近三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同比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1。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M0三年来同比稳定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平均增长率约为9.365%,而我国近三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4% ,二者相差不大2。

M0的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实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降低银行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备,鼓励和扩大消费,同时实行低存款准备金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进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

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图1:我国近三年M0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单位:亿元人民币图2:我国近三年M0同比增长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网页/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4/index.html2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变缓。

我国2011年GDP增速为9.3%,2012年GDP增速为7.8%,2013年GDP增速为7.7%三、M1近三年变化情况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其流动性仅次于M0。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

由此可以推断出M1受央行货币政策及企业居民货币需求影响较显著。

总体来说,M1反映了居民和企业资金的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1反应了社会的直接购买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否则经济会过热或萧条。

2011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

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加之国内经济周期性因素和长期结构性因素交织,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

2013年,世界经济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较大,但影响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较多。

所以2011——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图3:我国近三年M1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单位:亿元人民币我国近三年M1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M1增长速率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可见三年来M1供应量逐渐增长,但增长速度均逐渐放缓。

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近三年来国际经济形式低迷,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增长,这导致了M1供应量的逐渐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相关金融管理政策出台,商业银行按照宏观审慎要求,加大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力度,适度调整了过快的信贷投放节奏,减少了存款派生,导致近三年来M1供应量增速整体放缓。

总体来说,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复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有利于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

图4:我国近三年M1增长速率变化趋势单位:亿元人民币从M1的计算公式来看,根据公式M1=B*m1(其中,M1代表M1供应量,B代表基础货币,m1代表相应的货币乘数)可看出M1供应量受基础货币影响,而由图1知道,2011年-2013年我国基础货币保持增长态势,因此M1供应量也相应地呈增长态势。

四、M2近三年变化情况广义货币(Broad money)M2是一个金融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M2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

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

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我国通常定义广义货币(M2)=流通中的现金+企业活期存款+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3。

我国近三年M2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同比增长速率如图6所示。

图5:我国近三年M2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单位:亿元人民币显然从2011年至今每年间M2供应量都在逐渐增长,且增长趋势逐渐放缓,这和M0,M1的趋势相吻合。

这是由于2011年,国内通货膨胀风险加大,外有巨额外汇流入,压力渐3国际上通常定义广义货币(M2)=流通中的现金(M0)+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能持续,央行继而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故增速变缓。

但2011年我国将住房公积金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纳入统计,因此M2继续增长。

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同时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基准利率,因此2013年初M2增长速度又加快,但在年末放缓。

图5:我国近三年M2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单位:亿元人民币由于我国和国际上统计M2口径有差异,因此,我国统计的M2远大于国际上对我国M2的统计结果,但并不表示“中国货币严重超发、潜在通胀风险较大”这种说法正确。

央行表示,将不会收紧或放松货币政策,2013年M2和贷款数据基本达到调控要求,2014年将保持审慎的货币政策。

从侧面来看,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物价涨幅平均为2%-3%,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最近10年接近9%-10%,可以说中国经济实现了相对的高增长和相对的低通胀,货币政策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五、GDP近三年变化情况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GDP具有以下五个内涵。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一般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进行销售。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

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GDP核算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4。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

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

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名义GDP总额达到47.16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9.2%,增速较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

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增速较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

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

可见近三年我国GDP增速逐渐变缓,与各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

六、M2与GDP关系一般认为M2与GDP呈正相关关系,其论证需要繁杂的数学证明,有很多经济学家给出了详细论证5。

我们更关注于另外一个指标——M2/GDP。

这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即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

M2/GDP比例的大小、趋势和原因则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

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

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M2/GDP比值就持续上升,22年间增长了2.29倍。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M2与GDP之比的全球平均值为1.26,而中国当年的比值为1.80,排名第十。

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M2与GDP之比更达到1.88,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这种快速上升并居高不下的M2/GDP比值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金融深化已处于较高水平。

与金融管制相对宽松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外汇管制较为严厉,银行体制不健全,国有银行占据垄断地位,民营银行长期处于弱势,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资金流动缺乏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