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_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6共点力的平衡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2.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重点)3.学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平衡问题.(难点)重点分析: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难点分析:求解三个力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采用图解法,即先做出两个变力的合力(应该与不变的那个力等大反向)然后过合力的末端画方向不变的那个力的平行线,另外一个变力的末端必落在该平行线上,这样就能很直观的判断两个变力是如何变化的了,如果涉及到最小直的问题,还可以采用解析法,即采用数学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突破策略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用图解法解动态平衡问题的一般思路:(1)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基本方法,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①若出现直角三角形,常用三角函数表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②若给定条件中有长度条件,常用力组成的三角形(矢量三角形)与长度组成的三角形(几何三角形)的相似比求解。
(2)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分析力的最小值问题的规律:①若已知F合的方向、大小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则另一分力F2的最小值的条件为F1⊥F2;②若已知F合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方向,则另一分力F2的最小值的条件为F2⊥F合。
教学过程温度而知新:1共点力的概念2如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课前小游戏:小孩子抢东西,两个同学展示,三个同学展示。
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新课讲授:一、平衡状态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2.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1)静止状态特征:v=0、a=0.(2)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特征:v不变,a=0二、共点力平衡条件学生回忆初中知识,直接得出结论1.二力平衡: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高新完全中学高一年级郭忠孝【课标分析】知道什么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知道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即合力为零。
会分析生活中的共点力平衡的实例。
【教材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对平衡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只限于二力平衡。
高中阶段要在此基础上延伸,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探讨多个共点力平衡的问题,其中三个共点力的平衡是重点,动态平衡是难点。
【教法分析】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基础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学生合作探究并分组展示,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学法分析】学生要思考物体受共点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共点力满足什么条件。
注意物体受三力平衡时的分析和研究,动态平衡题目的分析与研究,加深物体平衡与生活实例的结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2.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第1页共4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处理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动态平衡。
【教学方法】归纳法、分组探究展示法、小组互评加教师点评法【教学用具】PPT、小黑板、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温故知新:PPT展示本节基础知识点、共点力平衡解题的常用方法、基本步骤。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评价和纠正。
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新课展示第2页共4页(一)各学习小组利用小黑板展示课前分组学习、小组讨论成果。
1.展示完成后由其它小组的同学对讲解过程进行提问。
2.下一组为上一组的展示情况打分。
3.必要时教师对展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和指正。
最新整理高一物理教案高中物理《共点力的平衡及应用》学案分析.docx
最新整理高一物理教案高中物理《共点力的平衡及应用》学案分析高中物理《共点力的平衡及应用》学案分析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静止的东西,比如桌子上放的粉笔盒,比如说我们这个教室,再比如我们在北京奥运会上看到的一些运动员在表演关于平衡的体操动作,他们是不是都是静止的呢?我们说静止就是平衡的一种特殊形式。
还有一列火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降落伞带着救灾物资在匀速下降,他们都在做匀速运动。
我们说在做匀速运动也是物体受力平衡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我们说,静止的物体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
(写板书)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可以处在平衡状态。
那么我们说,一个物体如果处在三个力或者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下,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可以达到平衡?现在我们来推导一下,物体处在三个力或三个以上的力的情况下想要平衡需要满足的条件。
(以图解说)我们假设一个物体,它受到三个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这个物体要平衡的话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我们此时的落脚点是不是应该放在初中时学过的合力的思想来解决呢?我们可以看做是两个力的合力和第三个力的平衡。
我们先做一下两个力的合成。
力是一个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根据平行四边形原则,做两个力的合力。
如果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那我们做出来的合力就应该和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那我们现在做一个实验,三个人一组。
每人用一个拉力计从不同方向勾住小环,记下三个人的方向和拉力计的度数。
用图示法看一下这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规律。
好,大家开始做一下。
第一组同学是不是已经做完了啊?那你们说一下你们组的结论是什么呢?非常好,是不是和老师的结论一样?我们分析三个力的关系,不难发现,他们的合力为零。
当三个力同时作用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其合力为零。
那当多个力作用于物体上的时候,若要达到平衡状态,是不是合力也应为零呢?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时候,它水平方向的合力为零,竖直方向的合力也应为零。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试验版《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试验版《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1.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高一物理试验版中的一节试验课,主要讲解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判断方法;•理解重力、弹性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共点力的平衡概念和判断方法;2.重力、弹性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和作用;3.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4.小组合作实验和实验报告。
2.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步骤一: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回忆力的定义、单位、性质和分类等相关知识,并围绕“什么是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展开讨论。
步骤二:讲授知识在引导学生认识力的平衡的基础上,辅以多媒体教学,结合图形、实例和视频,讲解重力、弹性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和方法。
步骤三:小组合作实验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一个小组合作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平衡的特点和应用。
实验步骤如下:1.选好一张弹性细绳,将其平衡端点固定在黑板上、桌角,以手为尺测出长度L1,并标示在弹性细绳上;2.另选一张弹性细绳,将其平衡端点挂在第一张弹性细绳正下方,以手为尺测出长度L2(与L1之和近似)并标示在弹性细绳上;3.逐渐将第二张弹性细绳向一侧扯紧,注意观察和记录弹性细绳的变化;4.重复以上三个步骤,可以得到如下示意图:5.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确定稳定平衡和不稳定平衡的条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力的方向和大小实现平衡。
步骤四:实验报告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实验报告,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论等内容分别用文字和图表形式呈现,并就共点力平衡的特点和应用,进行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个试验课,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共点力平衡的特点和应用。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教案及教学反思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三、情感目标1、教会学生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协助.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使学生全面理解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平衡问题,如何依据平衡条件建立方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平衡系统中取一个物体为研究对象,即隔离体法处理;取二以上物体为研究对象,即整体法处理.建立方程时可利用矢量三角形法或多边形法的合成和正交分解法来处理.)教法建议1、本节例题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教学时可先回顾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迁移到静力学问题中去.2、本节例题代表了两种典型的静力学问题.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出小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一、平衡状态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可见,平衡状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态平衡状态,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加速度 ;另一种是动态平衡,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加速度 .注意:1、物体的瞬时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将物体竖直上抛,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其瞬时速度,但物体并不能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向下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物体此时的加速度,只有当物体能保持静止状态即其加速度也为零,物体才是处于静平衡状态.2、物理中的缓慢移动可认为物体的移动速度很小,即要多小有多小,故可认为其移动速度趋于零,因此,习题中出现“缓慢移动”都可理解为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二、共点力如果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三、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 .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解物体的平衡问题的程序是:确定平衡体,作出受力图,正交分解好,定向列方程.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根据题意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结点作为研究对象,通常用隔离体法将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它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但有时要将研究对象连同它的关联物一起作为研究系统(整体法),反而运算方便,请注意研究下文将要给出的例题.第二步进行受力分析,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这一步是解题成败之关键,务必细致周到,不多不漏.(判断分析的力是不是正确,可用假定拆除法和条件法来处理)第三步建立坐标系或规定正方向.如何建立合适的坐标系,要看问题的已知量、未知量而定.原则是要使力与坐标轴的夹角简单而明确,这样可使方程明快.坐标设置不当,会引起需要使用三角中的和差化积、半角倍角公式等运算工具,使计算大为繁冗.一般选未知量的方向为坐标系的正方向为宜,建立坐标系后,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用正交分解法分解到坐标轴上,并画出其分力的准确图示备用.第四步根据物体平衡的充要条件列出平衡方程组,运算求解.对结论进行评估.必要时对结论进行讨论.探究活动重心与平衡活动内容:探讨重心与平衡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活动目的:1、了解考虑物体重心的意义,知道找物体重心的方法.2、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位置.知道不同平衡位置的稳定性不同,稳定性与重心的关系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长方形的塑料尺、心形卡片、中空的管子(圆环)、烟盒、奶瓶、细竹竿、硬币、梯形皮包、支架及茶杯、走索演员在一根高空钢丝上表演的投影片,在绳索上驾驶摩托车下挂载人“车厢”的投影片.活动过程:科学讲座,并进行讨论与思考①你能回答老师给你提出的问题吗?②你觉得重心和平衡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吗?你能举出实例吗?物理学中的其它知识呢?1、分析确定重心的问题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也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为什么要考虑物体的重心呢?当我们希望一个物体保持平衡时,就要用到重心的概念.例如,这里有一把尺子,为了把尺子支撑住,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它放在桌子上.这时,桌子向尺子的各个部分都施加了支撑力,但是尺子的重力也可以被看作只作用在重心上.我们可以把一个手指尖放在尺子重心的下面,这时,仅仅支在一个点上就能把尺子支撑起来.你可以用手指尖按照上述办法使尺子保持平衡.下面,我们将用平衡点作为重心的别名.①你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寻找尺子的平衡点.首先,把尺子放在互相隔开的两个食指尖上.然后,慢慢地让两个手指向一起靠拢,方法是先移动一个手指,再移动另一个手指.最后,这两个食指将在尺子的中点处靠在一块.于是,平衡点就是尺子的中点.就是那些非均匀物体,也可以用这种滑动手指的方法找到它们的平衡点.你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试着找出铅笔、钢笔和高尔夫球棒的重心.你将会很容易地找到这些物体的平衡点.但是,在这些情况下手指每次应向前移动多少,可能估计得不很恰当.你可以先用一把扫帚试着估计一下,然后再进行实验.②寻找不规则形状物的重心,还有一种方法可供使用.如寻找一个心形卡片重心的方法是用两个手指轻轻地把心形卡片捏起来,卡片就会前后摆动起来,最终它将静止下来.当卡片静止后,通过手捏卡片的那个点在卡片上画一条铅垂线.用手指在另外一点(这点不应在刚才画的那条铅垂线上)把卡片捏起来,待卡片静止后,再画一条铅垂线.这两条线相交的那一点,就是心形卡片的重心或平衡点.当你把手指支在这一点的下面,就可以把卡片平衡地支撑起来.③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人的重心大约是在肚脐的后面、身体的中心处.假设让一个人躺在跷跷板上,让他的肚脐恰好在跷跷板支撑点的上方,这样,人体通常能够达到平衡,跷跷板的两端都将不接触地面.④一段中空的管子,重心位于管的空心内,而不是在制作这管子的材料(管壁)上.这是与重心的定义相符合的.重心不一定要位于物体内.如果你试着使一段管子或圆环达到平衡,你可以用手指支撑它们的外侧,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如果一段管子处于竖直状态或圆环是处在水平状态(即它们的圆形截面处在水平面内),又要用一个手指支撑它们,就必须用一块硬纸板托在圆环(或管子)下面,再用手指支在纸板上即可.任何物体的形状和物质结构的改变,都可以使它的重心发生移动.当我们把尺子从一端削掉一段之后,尺子余下部分的重心,就移动到新的位置了.与此相似,如果在尺子的一端粘上一团油灰,尺子也有一个新的平衡点.试问,平衡点是朝油灰移动,还是朝相反方向移动?2、探讨物体平衡的问题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当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我们就说该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①例如在地板上放着电冰箱、电冰箱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我就说,电冰箱是处于平衡状态.在地面上的任何静止的物体,都是处于平衡状态.②桌面上的某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作变速运动,这物体便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重力方向仍然是与支持力的方向相反,但是使物体作变速运动的外力却是水平方向的.③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各种物体可以有一个或更多个平衡位置.让我们把一枚硬币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它有两种平衡位置:让硬币的某个平面接触桌面,这是一种平衡位置,把硬币立起来,让它的侧面接触桌面,这是另一种平衡位置.请注意,硬币有两个平面,我们把它们看作是一种平衡位置;让硬币的侧面接触桌面,使它达到平衡,这种平衡位置可以有无数种情况,但我们都把它们看成是一种平衡位置.我们再以烟盒为例,说明怎样分析物体的平衡位置.把烟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它有三种平衡位置:一种平衡位置是让烟盒底面(或者顶面)接触桌面;第二种平衡位置是让烟盒后面(或者前面)接触桌面;第三种平衡位置是让烟盒的一个端面(或者另一个端面)接触桌面.你能举出一个具有四种平衡位置的物体来吗?④假设某个物体处于非平衡位置,当人们把它放开以后,它将朝着平衡位置运动.让我们手持一个烟盒,在桌子上方将烟盒松开,它将落在桌面上,并将迅速地静立在烟盒的某个面上.当我们做这个实验时,你怎样放开烟盒是没有关系的;不管你是在怎样的状态下放开烟盒,它总是要达到某个平衡位置.我们还可以手执一枚硬币将它放下,硬币落到桌面上以后,也会达到它的某一平衡状态.⑤并非所有的平衡位置都相同,各种平衡位置之间的差异,是它们的稳定性不同.3、讲解稳定平衡问题①迫使一物体产生一个很小的位置移动或运动,在引起一阵摆动以后,它最终将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这物体便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桌上放着一个直立的奶瓶,当我们轻轻地推一下瓶的颈部,它便会前后摆动,但最终将回到原来的直立位置.②与稳定平衡相对立的是不稳定平衡.如果使物体产生一个很小的位置移动或运动,它未能引起摆动,则该物体处于不稳平衡状态.随之而来的,是这物体将发生运动,到达另一个平衡位置.例如,一枚硬币,当它的平面接触桌面时,要比它的周边接触桌面有较好的稳定性.当你极其轻微地碰一下硬币时,它将前后摆动,但最后硬币仍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当然,如果你用大一点的力碰它,它将会翻倒,变成硬币平面接触桌面.假设你现在使一根针或一根细竹竿直立,并可能使它达到平衡,这时,它是处在不稳平衡位置.当我们给它施加一个极微弱的力时,这根针或细竹竿将会倒下来,达到整个长度都接触地面的新的平衡状态.③哪些因素决定了物体的稳定程度呢?一个因素是支持面的大小.当支持面大时,平衡的稳定性也增大.例如,一个长方体的桶,当它放倒时,比它直立时的稳定性要好.再举一个例子,有一种冰淇淋盒是圆锥形的,当盒里没有装入冰淇淋时,我们将杯口朝下放在桌上,这时它的稳定性较好;但如果将它锥体的尖端朝下放置,冰淇淋盒的稳定性则很差.实际上,如果圆锥体的尖端朝下而且达到平衡,它是处于不稳平衡状态,这正像任何其它物体平衡于一个点或一个角上,也都属于不稳平衡状态.④决定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因素是重心相对于支持面(或支持点)的位置.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我们可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普通梯形皮包,倒放时比正放时的重心位置要高.试问:在这种情况下,重心各在哪里?近年来的赛车,为了降低所使用的赛车的重心高度,制造出了更加低矮的“低悬挂”型赛车.对于低悬挂型的赛车来说,由于以下的各种原因可能造成的翻车事故,是不大容易发生的:赛车在侧向气流作用下而翻车;在和其它车碰撞后而翻车;以及赛车本身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了横滑所造成的翻车.换句话说,由于低悬挂型赛车在正常行驶状态时重心极低,要把它弄翻,从正常的平衡状态,翻到车的侧面着地或车的顶面着地的另一个平衡状态,是不太容易的.⑤假设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在物体支持面的底下,那么,这个物体的稳定性是很强的.把一个茶杯吊挂在钩子上,如上图所示.就是稳定平衡的一例.如果你把这茶杯推一下,也不管你是怎样推法,那么最终这茶杯必然要恢复到原来的稳定平衡状态上.走索演员在一根高空钢丝上表演的时候,重心总是在支持面上的,而支持面又很小,怎样保持稳定性呢?它是通过调整姿态,使重心总是在支持面的正上方而保持平衡的.一般的走索演员在表演时要手持一根长长的平衡杆,主要通过调整平衡杆的位置来调整整体重心的位置,以保持平衡.有经验的演员,则可以不要平衡杆,通过自己的身体姿态进行调整,而使身体的重心保持在钢丝绳的正上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教学反思《共点力平衡条件应用》是教科版必修一第四章的重点内容,是动力学的基础,特别是受力分析的方法是连接运动和力的重要环节。
沪科教版必修一《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评课稿
沪科教版必修一《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评课稿一、引言沪科教版必修一的教材中,《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是一个重要的章节。
共点力的平衡在物理学中是一个基本而关键的概念,而其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本评课稿将对该教材章节进行详细的评述,深入探讨其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优劣。
二、教材内容分析2.1 章节内容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共点力的概念、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和共点力的应用。
首先,教材对共点力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解释了共点力的含义以及它与平衡的关系。
接着,教材详细介绍了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包括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矩的平衡条件。
最后,教材给出了共点力的应用实例,如平衡杆的平衡和物体的静力分析等。
2.2 教材内容细化2.2.1 共点力的概念共点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的情况。
教材通过图示和简洁的文字,让学生对共点力有了直观的认识。
并且,教材强调了共点力的平衡与物体是否静止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2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在本部分,教材详细介绍了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矩的平衡条件。
力的平衡条件要求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而力矩的平衡条件要求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矩的和为零。
通过数学公式的引入和例题的讲解,教材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平衡和力矩的平衡的基本原理。
2.2.3 共点力的应用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共点力的应用实例,如平衡杆的平衡和物体的静力分析等。
通过这些实际例子的引入,教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共点力的概念和原理。
2.3 教材亮点分析本章节的教材有以下几个亮点: - 清晰明了的概念介绍:教材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和图示,对共点力进行了清晰的定义和解释,为学生理解后续内容打下了坚实基础。
- 数学公式引入恰当:在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矩的平衡条件的介绍中,教材适时引入了数学公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力的平衡原理。
- 应用实例的引入:通过引入平衡杆和物体静力分析等实际例子,教材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_共点力的平衡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高三专题复习:共点力的平衡问题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重力、弹力与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点。
2.让学生知道此专题的题型分类,掌握每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此类题的解题方法三、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课标分析教师引领,让学生知道此专题所考察的内容和课程标准上的要求。
(二)高考考情分析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此专题在卷和全国卷的出题情况,使学生重视此专题的复习。
(三)此专题的分类及解题方法教师引领,让学生通过刚才的高考考情分析及以往做题的情况,对此专题进行分类,回忆每一类题型有哪些解题方法。
先从整体上了解此题型的分类及解题方法。
(四)静态平衡问题给出三道高考题,把高考题当做例题,每道题都让学生自己先做,再总结题型的解法,最后小组讨论总结静态平衡问题的三种常用解法:合成法、正交分解法和整体隔离法,并探究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方法。
(五)动态平衡问题再给出三道例题,每道题还是让学生自己先做,再总结题型的解法,最后小组讨论总结动态平衡问题的三种常用解法:画图法、相似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并探究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方法。
(六)专题小结总结此专题的分类及解题方法,力争记住、会用。
(七)课堂练习做共点力平衡的练习题,力争首先看出题型是共点力的平衡问题,再看出此题型是静态平衡还是动态平衡,然后利用题型的对应解法解决此题,以练习来巩固此专题的复习效果。
学情分析从一轮复习和周考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此专题掌握的不好。
例如,不善于画受力图、画受力图不规范,合成法和正交分解法使用不熟练,整体隔离法想不起来用,相似三角形法不会用,复杂点的数学几何问题找不到关键角度等问题,所以通过这次专题复习,力争能解决学生上面出现的问题。
效果分析本节专题复习课,课堂效果良好,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思路,真正理解此题型的特点,掌握此题型的分类及相关解法。
晚自习通过20道检测题的成绩来看,最高分100分,平均分78.55分(平时检测70分左右),优秀率48.98%,及格率91.84%。
高中物理_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已经具备了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基本要求,所以对于学习本节内容应该较为容易。
但是同学们对于在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如何过渡到多力平衡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
而且,由于我们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讲解,学生们也可能存在对受力分析不明确的问题。
教材分析:《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Ⅰ第四章《物体的平衡》的第一节。
将《物体的平衡》一章安排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老师通常对教材有两种典型的处理方式。
一种是将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当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来处理,于是能够比较简捷地得出平衡条件,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这种方式实际上跟物理学发展到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时,物理研究的一般模式相符(即假设-演绎-验证)。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本章与前面一章的联系较为紧密,同时也有助于缩小初、高中物理的跨度。
另一种是由实验归纳得出平衡条件,正如物理学最初的观点源于大量的事实一样。
教科版教材是先通过实验探究三力平衡的条件,再通过理论探究多力平衡的条件,教材接着又由牛顿第二定律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可见教科版教材侧重于实验探究,这是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的必要手段和过程。
共点力的平衡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0分)1.如图,在固定斜面上的一物块受到一外力F的作用,F平行于斜面向上。
若要物块在斜面上保持静止,F的取值应有一定范围,已知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和由此可求出A. 物块的质量B. 斜面的倾角C. 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D. 物块对斜面的正压力2.如图所示,一个物块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
关于物块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重力方向垂直斜面向下B. 支持力方向竖直向上C. 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D. 合力方向沿斜面向下3.如图所示,为固定在竖直方向上的圆环C的竖直直径,弹簧一端固定于A点,另一端与穿在圆环C上的光滑小环B连接。
4.3《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内容为沪科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本节内容是在之前所学的内容力的合成、力的分解、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对力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
回顾整个课堂过程,我对本节课进行如下反思。
1.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分别是(1)平衡状态,(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和应用。
针对每一部分内容,采用我校大力推行的三一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
(1)平衡状态。
①导:通过杂技表演者在高空中走钢丝的视频,引出学习内容——平衡。
②思: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学平衡状态的内容,完成导学案基础知识梳理。
③议: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给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
④展:学生展示基础知识的梳理和问题讨论的结果。
⑤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纠正,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⑥检:通过PPT多媒体展示练习题,进行当堂训练,检测自学效果。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①导:通过对二力平衡的快速回顾引出三个共点力平衡应该满足何种条件。
②思: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学习实验操作方法,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
③议:该环节包括两个合作讨论过程,一个是实验探究,另一个是理论分析。
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合作完成三个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理论分析:小组讨论,从理论上分析三个共点力平衡满足的条件。
④展: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并从理论上分享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⑤评: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衡条件。
⑥检: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方法是合成法,因此给出对应的习题,学生进行求解。
最后,师生对应用合成法解决平衡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进行总结。
2. 成功之处:由于应用了我校三一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本节课整体效果较好。
从本节课的实际效果来看,有以下亮点。
(1)引课所用的高空走钢丝视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学生联系到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平衡,为整节课的高效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第三章5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正确应用该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2.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运用该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弹簧秤、砝码、木板、细绳、钩码等实验器材,以及习题集和黑板。
2. 制作PPT课件,包括实验步骤、数据处理、例题和习题等内容。
3. 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配备实验器材和指导教师。
4. 确定实验室使用时间,方便学生预约和安排课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的物体,例如吊灯、飞机的平衡翼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实现平衡的。
2. 提出本课时的主题——共点力的平衡,并解释概念。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共点力的概念,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讲解平衡状态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 介绍二力平衡的实例,并引导学生自行推导二力平衡方程。
4. 讲解三个或更多力之间的平衡问题,介绍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5. 介绍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步骤,并引导学生自行推导平行四边形法则。
6. 讲解如何利用共点力的平衡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7.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三)实验环节1. 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处于二力平衡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数据。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课时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共点力的平衡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其他平衡现象。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如何利用共点力的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粤教版选修2《刚体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选修2《刚体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节内容涉及到刚体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以及力的叠加原理等基本概念,同时是学生了解刚体共点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首次尝试。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1.刚体的基本概念,比如质心、惯性力、力矩等,以及相应的公式;2.了解共点力的概念,掌握共点力平衡条件及其理解;3.能够利用刚体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了解力的叠加原理,掌握力的分解与合成方法;5.理解统计学的重要性,了解统计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概念。
1.3 教学重点1.刚体共点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2.力的分解与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1.4 教学难点1.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2.统计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概念及其处理方法。
二、教学过程2.1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授课解释、演示例题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刚体共点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感性认识刚体共点力平衡条件;3.讨论法: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解决问题,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流程2.2.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入本节课内容:在固定点挂上一个物体和一个秤,如何通过另一个线将秤与物体连接,使其保持平衡状态。
2.2.2 理论知识讲解及练习(40分钟)1.刚体的概念及相关公式的介绍;2.共点力的概念及其平衡条件;3.力的分解与合成方法及其应用;4.通过简单实例练习解决问题。
2.2.3 实验(30分钟)1.教师分配小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验;2.实验内容为在细线的两端分别挂上重物,然后在细线的中心点,即重物的受力点处挂上称重仪器,通过调整重物的位置,保持称重仪器读数为零;3.让学生及时记录实验数据,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误差。
2.2.4 讨论与总结(20分钟)1.教师根据实验数据指导学生从成员间的协作、数据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讨论;2.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发现潜在的误差、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并与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以及归纳总结出学习方法。
共点力的平衡应用(一)教学反思
共点力的平衡应用(一)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是受力分析,力的分解,力的合成的综合应用和提高,为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提供最基本的方法和思路。
本节教学重点是在初中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分析解决三个共点力以及三个以上共点力的平衡问题,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展示,点评等课堂活动掌握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在课堂练习以及展示中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弹力方向分析有误
2.不知道应该分解哪个力,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力作图出错
3.最突出的问题是不会正确解直角三角形,导致分力和被分力关
系出现错误
4.本节内容对高一学生困难较大,得有一个慢慢的适应过程,学
生缺乏自信心,展示不积极,点评时语言表达不规范也不到位成功之处:引导学生正确受力分析的步骤,规范力的分解,补充讲解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有目的训练,黑板展示,点评,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错,归纳解题方法思路。
在今后教学中,应该重视优化课堂设计,在创设情境环节多下功夫,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所收获。
共点力平衡条件应用 教学反思
《共点力平衡条件应用》是教科版必修一第四章的重点内容,是动力学的基础,特别是受力分析的方法是连接运动和力的重要环节。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对平衡问题,特别是动态平衡和连接体平衡问题学生往往会找不准解题的入手点,更谈不上选用合适的物理方法。
基于这点认识,我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此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思路:首先要弄清物体处于怎样的状态是平衡态;其次要正确的选择研究对象;接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在求解讨论时注意力的合成法、正交分解法、图解法等选择应用。
所以本节课开头,我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平衡状态及平衡条件的认识和理解,即物体受合外力为零时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然后设计出几组典型例题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并及时对方法的归纳总结。
然后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处理平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使学生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学生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在学习过程中,上课一听就懂,拿出题自己一做就错,并且不知如何下手。
我觉得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有懒惰的思想,不愿意独立思考;而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造成的。
为解决这样的现状,我在本节课的具体做法是:1.与学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在知识梳理方面的设计是:总体知识网络的构建。
不是我总结完再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和我共同完成,或者尝试让学生来讲解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记忆深刻。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法方面的做法是:在习题讲解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题、审题、思考如何解题,使他们大胆地想象、充分的思考。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内容为教科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本节内容是在之前所学的内容力的合成、力的分解、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对力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
回顾整个课堂过程, 我对本节课进行如下反思。
(一).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平衡状态的概念以及平衡条件的探究。
针对这两部分内容,我主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
1、课前探究。
(1)温故知新:通过复习之前已经学习并且本节课将要用到的相关知识和概念,为本节课教学做好准备。
(2)激趣导入:由生活中常见物品钉子展开思考,能否用 1 颗钉子将11 颗钉子顶起。
观察老师亲自演示的视频后,产生一定的思考和疑问。
课前视频由老师亲自录制,现象明显,结果震撼,以此作为导入,首先集中全班学生注意力,其次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想法和问题走进课堂。
2、课中探究。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通过视频中堆积木游戏,老师的引导并结合预习情况总结归纳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的概念;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状态结合已学知识,举例说明静止和速度为零的区别。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通过对初中已经学习的二力平衡过渡到三力平衡。
从基本概念和生活应用两个方面切入三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展开: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2)安排学生完成当堂检测,对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巩固内化。
(3)课堂小结:使学生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和平衡条件进行总结,同时归纳科学探究基本步骤体现了物理课堂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目的。
3、课后探究布置课后思考,为后面讲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中的动态平衡做好铺垫。
(二)成功之处:本节课采用了新课改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主要有以下亮点:1、本节课应用了微课,实时投影,动画等教育技术手段作为教学辅助,充分融合,教学效果良好。
沪科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评课稿
沪科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评课稿一、选文背景和重要性《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是沪科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章节。
平衡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而共点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在同一点集中。
理解平衡和共点力的原理及应用,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这一章节进行全面评析,从章节内容、教学方法、知识点拓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促进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学习。
二、章节内容概述《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共点力的平衡原理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共点力的平衡原理介绍了共点力的概念及其平衡条件。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是力的合力为零,力的合力矩为零。
通过具体例子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力和合力矩的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原理解决平衡问题。
2. 物体在竖直面内的平衡探讨了物体在竖直面内的平衡情况。
通过分析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支持力以及其他外力对物体的影响,进一步掌握物体在竖直面内的平衡问题解决方法。
3. 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将平衡条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分析桥梁、支架等结构物的平衡原理,让学生了解平衡条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针对《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这一章节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与策略:1. 视频演示与图示解析通过使用合适的视频演示和图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共点力的平衡原理和与之相关的问题。
例如,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物体在不同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掌握平衡条件。
2. 实践操作与实验设计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和实验设计,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从而深入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力的平衡教学反思系列
力的平衡教学反思系列1500字在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力的平衡教学原则,即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我发现在力的平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理科课堂上,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我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
在力的平衡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我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首先,我注重疑难问题的引导和解答,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其次,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我还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科技创新比赛、实践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生动性,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总结起来,力的平衡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启发式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通过解答疑难问题、组织互动和参与课外活动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只有在注重力的平衡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内容为沪科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本节内容是在之前所学的内容力的合成、力的分解、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对力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
回顾整个课堂过程,我对本节课进行如下反思。
1.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分别是(1)平衡状态,(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和应用。
针对每一部分内容,采用我校大力推行的三一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
(1)平衡状态。
①导:通过杂技表演者在高空中走钢丝的视频,引出学习内容——平衡。
②思: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学平衡状态的内容,完成导学案基础知识梳理。
③议: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给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
④展:学生展示基础知识的梳理和问题讨论的结果。
⑤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纠正,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⑥检:通过PPT多媒体展示练习题,进行当堂训练,检测自学效果。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①导:通过对二力平衡的快速回顾引出三个共点力平衡应该满足何种条件。
②思: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学习实验操作方法,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
③议:该环节包括两个合作讨论过程,一个是实验探究,另一个是理论分析。
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合作完成三个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理论分析:小组讨论,从理论上分析三个共点力平衡满足的条件。
④展: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并从理论上分享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⑤评: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衡条件。
⑥检: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方法是合成法,因此给出对应的习题,学生进行求解。
最后,师生对应用合成法解决平衡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进行总结。
2. 成功之处:
由于应用了我校三一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本节课整体效果较好。
从本节课的实际效果来看,有以下亮点。
(1)引课所用的高空走钢丝视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学生联
系到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平衡,为整节课的高效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2)第一部分平衡状态的学习中,给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且具有讨论的价值,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到教师期望的结论,学生获得学习信心,能够大胆的展示讨论结果。
(3)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实验探究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每个小组三人按照实验方法,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力的图示法作出两个力的合力,得到三个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在完成实验后,能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分享实验结论,并对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误差分析。
(4)在针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理论分析上,学生能够通过前后排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在实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三个共点力平衡时满足的条件。
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探究,进一步理解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5)当堂检测环节上,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当堂检测,一个是对平衡状态的判断,另一个是应用合成法求解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在求解实际问题时,学生上讲台完成习题的求解,并对全班进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总结一般方法步骤,进一步熟悉该类问题的求解方法。
2. 不足之处:
虽然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由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可预测性和知识的即时生成性,实际课堂情况与教师的预期不可避免地有所差异,因此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不熟悉。
由于本节课需要用到大量的旧知识,所以在导学案上设置了相应的知识复习环节,但在课堂上发现有部分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不够熟悉,这直接造成课堂时间的拖延。
因此,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提前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要求其完成知识复习部分的内容。
(2)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学生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节约课堂时间,教师已经提前将实验器材安装完毕发给学生,即便这样,实验探究还是用掉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足,组内成员在用弹簧测力计共同拉绳套时,不能很好的将节点固定在所给位置。
此外,在用力的图示法处理数据时,学生不能根据实验数据准确地做出两个力的合力,导致实验失败或误差太大,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针对这个问题,要求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
中不断加强对学生作图的示范,同时在作业中即时纠正学生的作图问题。
(3)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学生讨论不够积极热烈。
该部分是在实验探究结束后进行的,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结论后,需要再从理论角度进行讨论分析,然而由于学生未及时自学课本内容,以及时间的限制,学生在该环节讨论效果一般,没能达到教师的期望。
这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给学生讨论一方面问题要具体明确,另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
(4)在用合成法解决平衡问题的习题中,部分学生虽然理解平衡条件,但是不能将知识转换到习题求解中,导致不会作图或者是作图不准确,不能很好的求解问题。
在讲台上板演和解答的学生虽然计算结果正确,但是表达能力的欠缺造成其他同学在台下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是本节课比较失败的环节。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先给学生示范方法,后由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习题的解答。
本次赛教自己明显比之前进步了很多,但教无止境,学更无止境,在教学生涯中,我还只是一个小学生,需要我去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尽全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