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农庄项目规划

绿色生态农庄项目规划
绿色生态农庄项目规划

黔西县土桥绿色生态农庄

黔西县土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二○一○年五月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黔西县金碧镇土桥绿色生态农庄建设项目

1.1.2 项目建设地点:黔西县金碧镇土桥村八组

1.1.3 项目主管单位:黔西县金碧镇人民政府

1.1.4 项目实施单位:黔西县土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实施单位负责人:常开举

1.1.5 项目性质:新建

1.1.6 建设规模及目标:项目力争通过三年建设,以林下生态养殖、无公害蔬果种植、绿色农产品加工实体项目带动,打造成全县A级以上生态旅游景区。项目采取集中统一规划、社员共同参与的原则,统一规划后形成林下养殖区、林下观光区、林下种植区、无公害蔬果种植区、无公害牲畜养殖区、特色产品加工区、业务办公及游客接待区、村民规划区等,形成“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

1.1.7 项目研究范围

本规划书主要针对项目的建设环境、条件、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生态效益等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研究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环保政策,是否适应于社会需要,对项目规划、技术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1.8 项目总投资:500万元

1.1.9 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项目实施业主自筹2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万元,招商引资200万元。

1.1.10 项目建设期限:36个月(即2009年3月—2012年3月)。

1.1.11 功效分析:该项目是结合土桥村农业产业实际,充分利用该地独特的自然气候、土地资源、市场需求、效益稳定可观、社会效益巨大的种养殖加工示范项目,形成农村合作社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链条格局,促进山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黔西县境内外市场提供可靠的绿色无公害食品,达到调整当地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着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企求发展二、三产业,逐步形成种、养、产、供、销、娱乐、休闲一体化的农村产业结构模式。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

1.1.12 研究结论:本建议书从建设背景、建设条件、重要性及必要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生态效益明显,项目切实可行。

1.1.13 问题与建议:合理调整项目区的产业结构,能够改善村内的环境卫生、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黔西县旅游发展规划》,黔西县政府将“旅游活县”作为黔西县今后一段时间的战略决策,旅游业将成为黔西县新的经济增长点;该项目位于黔西县旅游发展规划六块黄金宝地的“城南柯家海子群”区域内,且建设理念为生态旅游与该区域开发主题“农家田园生活体验”相吻合。鉴于该项目系当地村民自行组织实施,前期已投入200万元,项目建设期长,投资金额大,对当地经济发展及全县旅游开发有较大的示范作用,建议上级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汇商,分块进行扶持。

1.2 编制依据

1.2.1 中央、省、地、县关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有关精神

1.2.2 《黔西县旅游发展规划》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县委“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建带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思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农业改革中重大的历史任务。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按统筹城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战略,以扎实稳步的方式,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必须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定了“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以财政支出预算、按固定资产投资以信贷投放,将存款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此景,是各界具有资金积蓄的社会人士与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经济拓展项目是有政策、法规相依的佳机。

2.2 项目区域概况

2.2.1 项目区域情况及条件。黔西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六广河及六冲河下游左岸,介于东经105°47′16″—105°

26′40″,北纬26°45′49″—27°20′57″之间。东邻修文县,南界清镇市、织金洞,西北连大方县,东北接金沙县。县域总面积为2554.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6%。县城距省会贵阳市117公里,距地区驻地毕节市115公里(沿贵-毕公路),行车时间1.5小时。黔西县地处省会贵阳市、地区驻地毕节市的经济辐射圈交叉部位。

项目实施地土桥村位于金碧镇东南角,距镇政府驻地约5.3公里,辖19个村民组,689户、2789人,耕地总面积2350亩(其中田1100亩,土1250亩),人均耕地0.86亩,全村共有林地1461.1亩。土桥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气候相近,冬暖夏凉,全年风和日丽,无霜期达300余天,温差悬殊不大。雨量充沛,年降雨1100毫升以上,资源丰富。土桥村属典型的农业大村,粮食主要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烤烟、蔬菜、花生、西瓜、小辣椒等,目前,畜牧业已取得长足发展,逐步成为土桥村重要支柱产业。土桥绿色生态农庄项目实施的依据:一是根据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农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土桥村的区位优势。土桥村距离黔西县城约7公里,距金碧镇政府驻地约6公里,且到县城及镇政府的公路已全部贯通;三是项目实施地理条件较为优越。项目实施位于土桥村村民集居后面的森林,地势宽阔、平坦,无人烟居住;交通便利,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新鲜;当地民风淳朴,勤劳节俭;四是依托当地村民有强烈致富的愿望,当地村民已在项目实施范围内栽种了50余种果树;五是根据黔西县城规划为3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今后黔西将成为贵阳后花园及贵阳到成都

高速铁路过境黔西境内等因素;六是项目筹建人具有强烈的创业热情、良好的群众基础、成熟的市场运作及营销手段。

2.2.2 项目业主情况。黔西县土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4月,注册资金50万元,注册地址:黔西县金碧镇土桥村八组,开户银行:黔西县农村信用联社金碧信用社,经营范围:畜牧产品生产、养殖、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蔬菜、花卉、果树种植和培育;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合作社目前共有51名社员,社员涉及土桥村五、六、七、八、九、十三、十四等七个村民组。

合作社目前发展已初具规模。地处县城东南部,离县城7公里,农庄四周环林,环境空旷静谧,辖内有森林亩积1000多亩,果园面积100余亩,水域面积6亩。目前水、电、路基础设施基本全部到位,已投入运行一个型生态乌骨鸡养殖场,现养殖生态乌骨鸡2000只;投入使用农产品加工厂,主要加工小榨菜油、纯天然米粉、面条及其它纯天然农副产品等;目前已修建6亩左右的生态渔塘,农家餐厅已投入运行,现有无公害蔬菜面积30余亩,已具备初步旅游接待能力。合作社资金实力较强,目前已投入200万元,实践经验相当丰富,合作社与省农科院和四川宜宾畜禽相关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合作社生产设施先进。购置了运输车、加工机器设备等10余万元,修建有自流灌溉渠系、蓄水池、无菌园舍、化粪池等,布局科学。合作社的生态乌骨鸡养殖场列入金碧镇2010年重点养殖项目。

2.2.3 项目实施产品前景。黔西县土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实施项目产品主要是“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

安全中的认证合格获得认证书并允许加帖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领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发展绿色食品乃至有机食品的基础,是作为食品的一种基本要求。但目前市场上的农产品,要么有农肥、农药残留,要么是亚硝酸盐、病菌等污染物超标,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隐患。党和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全国大、中城市逐步推行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2.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建设生态农业,必须从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综合治理加以解决。黔西县土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因地制宜,制定出建设的目标、任务、规划以及实施的时间,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起,改善、优化项目实施条件。具体体现:一是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和质量,改善人们膳食结构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营养知识的普及,人们对饮食的安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无公害农产品正逐步取代传农产品,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必需品。

二是满足市场供求的需要,黔西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县域面积为2389.5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 2009年末总人口84.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7万人,农村人口中有50%在市场上购买蔬菜及禽肉产品。全县现有蔬菜种植面积不足40000亩,县城附近不足8000亩,总产量7.9万吨,直接供食用的人均年拥有量不足400千克,城镇居民消费量133千克/年,每年从县外调

入大量的蔬菜,需求缺口约2万吨。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今年二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在农村推进“三个转变”要抓几个重点: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产业率,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黔西县土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努力谋求自身发展壮大。——产业化经营是前提,企业化生产是方向,市场化营销增效益,科学化武装是出路。

四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需要。黔西县作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县,根据中央关于“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精神,通过生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引导,利用其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千家万户生产者与大市场连结起来,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黔西县土桥绿色生态农庄的开发建设,是县政府“农业稳县、旅游活县”战略思路的具体体现。

五是黔西县土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谋求发展的需要。

2.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生产环境条件具备。黔西县是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县,项目实施地在黔西县旅游规划“城南柯家海子群”区域内,且开发理念与该区域开发主题“农家田园生活体验”相吻合,符合无公害生态农产品生产及乡村旅游的相关条件。

二是项目初具规模。由于项目市场定位准确,前期投资稳步进行,目前已投入200万元,水、电、路基础设施基本全部到位,已投入运行生态乌骨鸡养殖场,现养殖生态乌骨鸡2000只;投入使用农产品加

工厂,主要加工小榨菜油、纯天然米粉、面条及其它纯天然农副产品等;已修建6亩左右的生态渔塘,农家乐餐厅已投入运行,现有无公害蔬菜面积30余亩,已具备初步旅游接待能力。并成功转让或以社员入股方式取得1000多亩森林、100余亩果园、100多亩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并修建有自流灌溉渠系、蓄水池、无菌(圈)园舍、化粪池等,布局科学。合作社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经营管理的经验和职工队伍;产品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发展潜力。

三是效益预期良好。除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可安置就业人员50名,带动农户200户,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化发挥一定作用,为改善城郊环境景观也大有益处。

第三章项目规划建设目标、内容

3.1 项目建设目标

该项目是结合土桥村农业产业实际,充分利用该地独特的自然气候、土地资源、市场需求、效益稳定可观、社会效益巨大的种养殖加工示范项目,形成农村合作社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链条格局,促进山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黔西县境内外市场提供可靠的绿色无公害食品,达到调整当地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着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企求发展二、三产业,逐步形成种、养、产、供、销、娱乐、休闲一体化的农村产业结构模式。项目采取集中统一规划、社员共同参与的原则,统一规划后形成林下养殖区、林下观光区、林下种植区、无公害蔬果种植区、无公害牲畜养殖区、特色产品加工区、业务办公及游客接待区、村民规

划区等,形成“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

3.2 项目建设内容

该生态农庄项目为系统综合开发项目,循环生产经营,目前规划涉及开发的项目主要是四大块,分别是:

3.2.1 纯天然农产品加工项目

农产品加工项目以豆制品、油类、辣椒等原料为主,进行综合开发,力争通过二年的摸索和实践,打造二至三个核心品牌,申报特色农产品,打入全省消费市场。本规划主要以生态特色豆制品加工项目为主进行分析:

近年来,我国豆制品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水平不断提高,全国涌现出了一批专业生产豆制品机械设备的企业,自主研制了自动化腐竹生产线,百叶浇注机、豆干压机等;经过不断研制和创新,开发了全自动豆腐生产线、无菌豆浆生产线;微波等灭菌技术的运用提高了部分豆制品的保质期;各种复合凝固剂、天然凝固剂的开发和运用,改进了豆腐等制品的口感;所有这些都使我国豆制品产业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与豆制品生产发展较快的日本相比,我国豆制品产业的科技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不但在生产的工艺技术、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和整体布局设计上都有一定差距。基于上述背景,黔西县土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拟对土桥村27家传统豆制品生产作坊集中整合,通过规范管理,统一销售,争创属于本合作社的豆制品品牌,生产出让老百姓放心的绿色豆制食品。本项目的实施,使土桥豆制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道路,打造出属于土桥的全国知名品牌,更好地为土桥村及周边城市提供优

质放心的绿色食品。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进而逐步建立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获得进入全国市场的“绿色食品”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可以解决土桥村现有富余人员就业,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缓和富余人员安置的矛盾,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为地方增加税源,进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构筑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3.2.2 绿色生态蔬菜种植项目

经营管理模式:在土桥村八组现有50亩无公害蔬菜示范种植为基础,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产、学、研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管理方式。种苗以合作社大棚温室为龙头研究、试种,带动基地农户大面积种植。生产加工以合作社统一用专用设备仪器清洗、分选、包装、储运。销售实行“优质优价的订单农业”向各大超市、餐馆及集镇市场供货。加工工艺:①种植:按无公害生产条件栽培,大棚温室无土种植反季鲜菜,逐步引用无土栽培技术。②清洗:择除残次枝叶、根须、皮壳,清洗泥淖和残留农肥、农药,削除病虫害疵点,以净菜上市,减少运输量和城镇生活垃圾。③分选:按蔬菜的部位、体形大小、色泽、质量进行分送,以实现优质优价。④包装:按市场货架要求,发挥包装蔬菜平衡淡旺季供需矛盾的作用,便利消费者冷藏,经销商储运,提供农产品档次。⑤储运:采取预冷、速冻、罐藏等设备处理加工,为市场提供新鲜蔬菜。

3.2.3 生态养殖项目

生态养殖项目主要依托项目业主土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1000多亩森林资源进行,主要养殖生态乌骨鸡和特种野猪。

生态乌骨鸡养殖项目:是指养殖黔西山地乌骨鸡,黔西山地乌骨鸡是由黔西县地方土种乌骨鸡闭锁繁育而成,初步考证已有300年以上历史。黔西山地乌骨鸡以冠、喙、髯、舌、皮、肉、骨及内脏(含油)乌黑为主要特征。它的羽色以紫蓝色黑羽居多,斑毛及白毛次之;羽型以常羽为主,反羽和丝羽次之。山地乌骨鸡性成熟迟,平均出栏时间达6个月以上。经现代生物学和西医学科生化检测:黔西山地乌骨鸡与本地其它鸡相比,含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含量低,尤其是含促进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生成的黑色素和紫胶素、含延缓衰老和有助美容的维生素E相当丰富。食用乌鸡可以提高生理机能、延缓衰老、强筋健骨。对防治骨质疏松、佝偻病、妇女缺铁性贫血症等有明显功效。《本草纲目》认为乌骨鸡有补虚劳羸弱,制消渴,益产妇,治妇人崩中带下及一些虚损诸病的功用。乌鸡的营养远远高于普通鸡,吃起来的口感细嫩。至于药用和食疗作用,更是普通鸡所不能相比的,被人们称作“名贵食疗珍禽”。黔西山地乌骨鸡由黔西县土桥绿色生态农庄选育和繁育,全部进行林下散养,饲料全部选用优质玉米、酒糟、牧草等,无成品饲料和任何添加剂,饲养期6个月以上,真正实现生态养殖、绿色养殖的经营理念。

特种野猪养殖项目:特种野猪是以纯种野山猪为你本,以瘦肉型猪为母本进行杂交,经过多次选育,驯化的一种野猪,称特种野猪。这种特种野猪,既保持了野山猪瘦肉率高,肉质鲜嫩,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的优势,又保持了瘦肉型猪瘦肉率高,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高,繁殖力强,性情温驯,好饲养的特点,并克服了野山猪的体形小、生长慢、季节性繁殖、产仔少的缺陷。同时保持了野猪瘦肉的高产出率(达85%)且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不易得病,成活率高达

98%以上,繁殖力强(年产仔2-2.5胎,每胎8-13只)。其肉食用价值高,肉质鲜嫩,野味浓郁,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营养丰富,是人类追求的绿色保健食品。一是含有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亚油酸含量比一般猪高2.5倍,亚油酸是人体惟一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对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有独特的疗效。二是食用特种野猪皮可以预防人体代谢紊乱,生殖机能障碍,高度疲劳和儿童发育不良等疾病。三是最新研究表明,特种野猪肉里含有抗癌物质锌和硒等,是一种理想的滋补保健肉类。四是特种野猪骨头可制药。有关资料显示,野猪活体重价格比一般活猪和猪肉价格高4~5倍,仍十分抢手,一头特种猪的价格相当于7-8头普通家猪的价格。且特种野猪的主食为青草等青绿饲料,饲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饲量仅为家猪的三分之一,养殖前景极好,是个抢先发展占据市场份额的产业。本规划养殖主要是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将此产品首先在国内打开市场,同时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快速发展。①发展种猪养殖基地。根据投资额的大小确定规模。②新建养殖示范基地。在山中选择适宜地方,围栏成圈,实施自然放养与饲料配给相结合的养殖方式。③具有一定的规模后,可放仔给广大农户饲养,回收成猪,实施合作社+基地+

农户的养殖方法,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惠及广大农猎民,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④兴建配套工厂,实施深加工战略,进一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饲料加工厂、肉联厂及包装厂。将产品细化,深加工成成品上市,首先打开国内市场,使野猪肉能走进千家万户,使人们逐步摆脱目前精饲料喂养的家猪。通过规模养殖逐步减少成本,使人们能够吃得到美味、绿色、营养的野猪肉,改变传统的肉食习惯。⑤深化产业,拓宽销售渠道,走品牌发展道路。通过企业的发

展,我们将注册绿色产品商标,真正使这种产品走进全国各大超市和寻常百姓家,没有过硬的品牌是不行的。通过这种方式,加上好的企业管理,香醇可口的特种野猪肉一定能够发展成功。

3.2.4 农家乐旅游项目

土桥绿色生态农庄属城郊农村,距离黔西县县城7公里,项目实施地在黔西县旅游规划“城南柯家海子群”区域内,且开发理念与该区域开发主题“农家田园生活体验”相吻合,符合乡村旅游的相关条件。按照该农庄规划,辖区内将形成林下养殖区、林下观光区、林下种植区、无公害蔬果种植区、无公害牲畜养殖区、特色产品加工区等相配套的观光农业区,使“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逐步替代城镇居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形成以体验农家生活,观赏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新的旅游景观,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示范村”的旅游品牌,初步形成适应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需求的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使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性行业。为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土桥绿色生态农庄“农家乐”旅游景区规划总面积约1200亩,根据地理特点及功能划分为六个功能区。即:林下养殖区、林下观光区、林下种植区、无公害蔬果种植区、无公害牲畜养殖区、特色产品加工区。

第四章项目实施管理

4.1 项目实施管理

项目一经实施,即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项目的组织协调、工程质量、技术支持等相关工作负责,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封闭管理”,实行报帐制(凭有效单证报销),确保专款专用。

第五章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5.1.1纯天然农产品加工项目。本项目总体建设规模为年产200吨豆制品加工产品。项目产品以“净菜”形式进入市场,市场前景较好,采用的生产工艺技术成熟先进,工程建设方案合理。

5.1.2 生态养殖项目。林下饲养的乌骨鸡和特种野猪具有肉质结实、味美、脂肪少,鸡蛋是嫩滑、无公害等优势,可谓是绿色食品。游人在享受生态风景的同时也更乐于品尝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到树林中采购特色乌骨鸡和野猪肉无疑是一大乐事。集中连片选择500亩林地进行规模养殖,预计年纯收入可达到200万元,当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5.1.3 绿色生态蔬菜种植项目。合理规划布局,推进产业化生产。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新蔬菜品种和无公害蔬菜生产。顺应消费者对蔬菜优质化、多样化、高档化、无公害化的消费需求,引导菜农引种和扩大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和效益较高的名优特蔬菜品种。按照“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原则,重点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50亩无公害蔬菜示范种植基地,每亩按年均1万元纯利润,全年不低于50万元收入。

5.1.4 农家乐旅游项目。“农家乐”餐饮项目预计年可实现5万元收入。

5.2 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项目区,对保持水土流失,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5.3社会效益

一是该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满足城市居民及周边地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并能合理开发农村劳力资源,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部分下岗人员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二是通过论证分析,黔西县土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发该项目的规模是必要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较好,项目的实施对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对农民增收和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生活“奔小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本项目是一个新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技术上不成问题,建设条件有利,财务效益可观,对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碧镇乃至全县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该项目是可行的。

四是本项目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和开发前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建议有关部门及单位,切实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协调与领导,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并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力争使本项目早实施、早见效。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的义务与职责,企业实施的综合项目,是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效经济,建立良好的农村经济基础,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创就村民的美好生活环境,缔造村农民的养老生活后劲,酿成政民政企的和谐发展。社会各界能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以提高农村经济为主导,以民心工程为主体,来创建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企业若能坚持以科技创新、节约资源、着力发展,该项目的农村经济发展前景无法估量。当地党委政府若能务实为民,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不可估量。该项目经合作社相关专业人员分析研究论证,社会效益发展不浅,村民经济效益丰盛,完全符合国家政策与现实发展的需要,敬请相关职能部门给予支持与考证。

在该村实施生态村建设项目,是在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制定的,对改变该村的环境条件,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它能够彻底地改变农村以往脏、乱、差现象和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能够长期、稳定地为农民增收。通过项目实施,能够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的生存条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收入,逐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两个文明”建设向前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其政治、经济意义重大,项目规划书切实可行。6.2 问题与建议

6.2.1 产业培植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机制来规避,使农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由于群众的整体科学素质较低,对新科学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使一些新的技术和理念在农村很难得到大面积推广;二是在农村实施生态示范村建设项目,是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造福工程”,同时也是文明卫生进村入户的具体体现,广大农村有强烈致富愿望,但由于项目资金投资较大,目前项目业主已投资200余万元,项目后续资金筹集困难;三是由于项目业主大部分为当地村民,知识能力有限,项目立项、申报、审批及涉农政策申请补贴等方面信息收集有限,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四是从原老清毕路驼鸟场到项目区5.7公里的公路需要改造;五是项目区总体布局规划方案不详细,无各分项目的专题可行性研究报告。

6.2.2 项目开发建议

一是希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对口进行资金和政策帮扶;二是政府将该项目列入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力争该项目早日投产运行;三是建议政府旅游部门将金碧镇土桥村列入规划乡村旅游村;四是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用地审批、立项、规划等方面给予方便;五是希望交通部门解决从原老清毕路驼鸟场到项目区5.7公里的乡村道路改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