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附)
民族关系跨入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社会②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主义社会社会③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①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族共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地区的农村也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同繁民族经济荣③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大部分地区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外交事业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地削弱了环境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新的亚、非、拉美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格局中国人民革命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另起炉灶”独立自主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基本方针“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就参加亚非会议(1954年)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20世纪60 美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年代外交环境恶化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大国沙文主义使中苏关系恶化20世纪外交有重大突破和转机,转变的关键是中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70年代1971年10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外交发展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互助关系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十一届三中②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全会后外交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政策的调整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
世界现代史总结完整版
世界现代史(1917年至今)Ⅰ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一、东方世界: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设(一)十月革命1.背景(1)俄国社会的发展和矛盾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进工业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改革很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没有满足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要求。
到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
社会矛盾尖锐,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在喀山,列宁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1893年,在圣彼得堡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做了大量工作,创立了圣被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它是俄国革命政党的萌芽,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
创办了全国性报纸《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列宁领导下制定的党纲,即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
拥护列宁的人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派,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了。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并与农民建立同盟,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取得革命胜利的手段是武装起义,革命胜利以后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立即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战期间,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了出来,加深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和不满。
沙俄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在国内危机四伏,革命不可避免。
2.十月革命的胜利(1) 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示威游行,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工人和士兵在起义中组织了自已的权力机关——工兵代表苏维埃。
(2)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战争。
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整理表
2.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关键词
多极化出现
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及调整;苏联改革,未突破
90年代至今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区域化全球化的加强:亚太经合(1989)
欧盟(1993)北美自由贸易(1994)
1945~50年代中期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及两极格局形成(1955)冷战表现:
杜鲁门主义(1947)
马歇尔计划(1947)
北约(1949)
华约(1955)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影响:柏林墙及德国分裂1949朝鲜战争(1950)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
世界银行(1945.12.27)
新经济(1995)
关键词
两极格局的结束
多极化加强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强
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整理表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1914~1928(一战及战后十年)
一战1914-1918;
十月革命(1917.11月)
凡-华体系建立
(巴黎和会1919年初、
1921华盛顿会议)
苏联成立1922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22
苏联: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
新经济政策(928)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7-1936)
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
苏联文学;
爵士乐一战后受到空前欢迎。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时代。(第7艺术)
20世纪20年代电视出现;1929年英国首次播送电视节目,30年代播出第一部电视剧;40年代初美国试播彩色电视节目。(第8艺术)
世界现代历史知识结构(挖空)
姓名:班别:评价: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奠基人天文学——定律成就:力学:三定律数学:微积分成就:《》进化论打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出打开原子时代的大门法国思想家主张: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强调资产阶级的和;将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是“”,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世界。
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实现了社会主)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签订时间:1919年6月(操纵国:英、法、美)实质:帝国主义性质的分赃会议影响:《》和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经济和政治实力受到极大削弱,过分的惩罚注定了德国必然走上军事扩张道路,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召开时间和地点:1921—1922年(操纵国:美、英、日)华盛顿——华盛顿会议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的原则。
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公约打击了独占中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中国重新变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根本的就是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中国是此会议的最大受害国。
影响:构成了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确立的国际秩序。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国家建立了“体系”背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危机(1924年——1929年首先在爆发)新政实施时间:1933年目的:为了消除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和 (“新”的地方)财政: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工业: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农业: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对的调整。
制定《》(,是新政的和基础)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
世界现代史部分知识归纳
世界现代史部分知识归纳一、苏联历史
四、三次科技革命
所谓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格局实际上是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说法。
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其实质是美苏两国两分天下,核心关系是美苏关系,因此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雅尔塔体系的演变就是两极格局、冷战格局的演变过程。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美苏两极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的美苏争霸;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雅尔塔体系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过程有三:成立联合国;审判战犯;划分势力范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包括:冷战的形式;北约、华约的建立。
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整理
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整理世界现代史是指从16世纪至今的历史时期,涵盖了从欧洲大航海时代开始的全球化进程、殖民主义、工业化、民主革命、世界大战、冷战等重大事件和发展,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历史和现状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知识点:1.大航海时代: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探险,发现了新世界,并建立起殖民地网络。
2.宗教:16世纪,由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人提出的宗教运动,在欧洲引发了宗教浪潮,导致了欧洲宗教的分裂和战争。
3.绝对主义: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君主国家实行的集权制度,国王具有绝对权力,推行专制政治。
4.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通过机械化生产方式的采用,带动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催生了现代资本主义。
5.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末,美洲殖民地的英国居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最终导致美国独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民主国家。
6.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政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宣布了人权和民主自由的原则。
7.殖民主义:欧洲国家在16至20世纪间对亚非拉等大陆的殖民统治,对殖民地实行经济剥削和文化压迫等,导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塑,带来了许多矛盾和冲突。
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欧洲大陆爆发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导致了几十个国家的参战,成为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战争之一,也标志着旧秩序的瓦解。
9.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发生了以列宁为首的十月革命,推翻了尼古拉二世的沙皇制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10.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世界各大洲爆发的一次规模更大的战争,参战国达到70多个,涉及的死伤人数更加惨重,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冷战。
11.冷战: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上的对抗和竞争,导致世界分裂为两个霸权体系,以军备竞赛和代理战争为特征。
世界近代现代史总体结构.
4.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三)三条线索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战胜封建主义形
成世界体系
〔主导地位〕
2.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和发展
3.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侵略或殖民统 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四)阶段特征
1.前期资本主义时期
(14~17世纪初,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 然后在西欧国家出现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精 神枷锁 (3)新航路开辟促进商品经济更加发展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时
期
蒸
电
汽 机 时 代 的 资 本 主 义
气 化 时 代 的 资 本 主 义
帝 国 主 义 形 成 时 期
1917
俄 国 十 月 革 命
二、世界现代史
(一)时限及特点: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20世纪90年代,是垄 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 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 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二)主要矛盾:
1.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2.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3.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第三世界 殖民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
4.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5.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6.民族独立国家之间
(三)阶段特征
1.十月革命~二战结束时期(1917~1945年)
(1)“一战”后调整阶段(1914~1929年)
世界近代现代史总体结构
(1640年~20世纪90年代)
一、世界近代史
(一)时限及特点: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
世界历史第二册
《世界历史》第二册世界近代史(续)一、知识结构世界近代史分为三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主要涵盖资本主义的形成、确立和发展。
《世界历史》第二册讲述了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德意志、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发展—2、新机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具体表现)(第二次工业革命)3、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美、德后来居上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英、法相对缓慢(原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途径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所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辛迪加、卡特尔、托拉斯)→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三国同盟(德、奥、意)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军事侵略团三国协约(英、法、俄)1、开始:1914、7 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扩军备战→第一次世界大战2、战线西:1914马恩河、1916凡尔登索姆河(萨拉热窝事件)东:南:3、结束:1918年德国投降(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包含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1864年在伦敦成产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成产,这是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20世纪初列宁主义在与修正主义作斗争中诞生。
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1864、9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马恩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伦敦圣马丁堂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无产阶级1889、7、14和资产阶级矛盾激烈第一国际(“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欧美各国成产了社会主义政党和组巴黎反“修正主义”的斗争德:伯恩施坦倍倍尔.卢森堡(左派)1903、8——8月俄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列宁主义诞生)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1870、9资产阶级共和派政权建立普鲁士军逼进巴黎→1871、3、18革命→巴黎公社(第一个无(蒙马特尔.棱蒙)1871、3、28产阶级政权)→保卫公社的战斗(意义)1871、4——1871、5(三)民族解放运动史亚洲:1857——1859年的民族起义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的高涨1905——1911年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8——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1881年苏丹马赫迪大起义1895——1896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拉美:1910——1917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知识结构:开始:密拉特士兵发动印度民族起义中心城市:德里印(1857——1859)领导:士兵度英雄:占西女王反失败:各自为战;封建王公动摇投敌英领导:1885年成立的国大党(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罢人、罢市、示威游行、抵制英货印度民族运动高涨运动提出“自治”(左派提拉克)(1905——1908)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5——1911)反对英国、俄国将其沦为半殖民地。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
14c----- 17c中--- 18c后期---14c----- 17c中 18c后期---经 济 思 想 政 治
19c后—20c初 19c后 20c初
资 本一章知识结构
14世纪——17世纪初期 世纪—— 生产力水平 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手工) 经济 生产组织形式 简单协作 社会发展阶段 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思想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自然科学产生 政治 宗教改革
内涵:政治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 经济体系——世界市场的形成 殖民体系——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形成过程:
三个 阶段 开始 形成
政治体系
工场手工业时期英, 法,美革命使资本 主义制度在欧美一 些国家确立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 革潮流兴起资本主 义制度在世界范围 内基本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制度已牢 牢巩固,在世界上 占统治地位
初步 形成
最终 形成
14c 经 资本 济 思 政 治 社会
17c初 17c初
18c后期 18c后期
19c后—20c初 19c后 20c初
民族 国际
空想社 马克思主义 会主义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美国 亚革命风暴 拉美
第二国际 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 亚洲的觉醒 非,拉
14c----- 17c中--- 18c后期---14c----- 17c中 18c后期---经 济 思 想 政 治
14c 经 资本 济 思 政 治 社会 民族 国际
17c初 17c初
18c后期 18c后期
19c后—20c初 19c后 20c初
新航路开 西欧国 资本主义世 资本主义世界 辟和早期 家殖民 界体系初步 体系最终形成 界体系初步 体系最终形成 殖民扩张 扩张 形成 第一次大战
九年级历史知识结构图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图(14、16世纪——1917年)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思想基础促进资本主萌芽启蒙运动义的产生、新航路开辟:(哥伦布、麦哲伦)物质基础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权利法案》三个文献是资产确立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阶级反封建革命法国大革命拿破仑《人权宣言》《法典》的纲领、理论旗帜资本工业革命(英国)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机车—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主三角贸易义殖民扩张给非洲、印度带来贫穷、落后社英克莱武殖民印度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会发展(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拉美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巩固:美南北战争奴隶制存废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统一巩固俄1861年改革农奴制阻碍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与扩大扩大结果: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民族、幕府危机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电力、汽车飞机,卡尔·本次、莱特兄弟、爱迪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演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热爱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大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远离战争残酷性:凡尔登战役(战略转折)产生:工业革命时期登上历史舞台:英国宪章运动(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世界尝试建立政权:巴黎公社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922——1991)新纪元级发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1917展中国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史建立政党:1921年中共成立建立政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纪元独立自主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图(1917——至今)开端:十月革命: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世界历史新纪元。
探索:(苏俄)1、列宁:新经济计划—多种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苏联2、斯大林:实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国形成:1936年,《新宪法》,进入社会主义,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世界现代史下册知识结构
二、一战后到二战前的资本主义世界(1918年——1939年) 一战后到二战前的资本主义世界( 年 年 概况: 从一战结束到二战全面爆发前的20年里,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 两个发展阶段。前十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 相对稳定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西 方和亚太地区调整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赢得 20年的相对稳定和繁荣,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藏着各种 无法解决的矛盾,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后10年的起点。经济 危机打击下,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摆脱危机 出路。德、日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美、英、法通过罗斯福新政一 类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摆脱了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伴随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它们 疯狂侵略扩张,并结成三国轴心集团。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 策,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或未有结 果或失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局部战争逐渐演变成世界大战。走向 新的世界大战是这十年的基本特点。
一、苏联(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苏联(俄国) 知识结构: (性 俄 质 国 十 月 革 命 义 革 命 渡 主 过 会 义 : 社 主 会 社 经济: 战时共 产主义 政策 (直接 过渡的 失败) 政治: 苏维埃 政权的 巩固 (三年 国内战 争的胜 利) 经济: 新经济 政策的 实施 (间接 过渡的 成功) 社 会 主 政治: 1922年 苏维埃 社会主 义共和 国联盟 建立 义
世界现代史下册 世界现代史概况(1917年——20世纪末) 世界现代史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它是垄断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村,互相对 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构成世界的基本矛盾。 第二次世大战以后,逐渐形成了世界两极格局。发达资本主义 仪国家之间的斗争及其内部各种矛盾的运动,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生 存与发展的斗争,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建 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超级大国的争霸斗争交织一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政治呈现更为复杂的局面。和平与发 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2、1922年成立苏联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方针:时间;会议;方针;重点;三个五年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成就(1937欧一世二)
·农业集体化:时间;会议;方针;手段;作用;弊端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使苏联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存在的严重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0年代(1929—1939)
1、1929—33年的大危机
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过程(美—德—英日—法;金融—工业—农业)特点(猛广长大);影响(对资本主义各国影响;对世界格局影响);教训(居安思危;及时调整生产关系;协调国际经济关系)
2、美国—罗斯福新政
上台原因(原因;目的);内容(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手段;评价(理论来源;实质;作用;局限);成功的原因
3、德、日法西斯专政确立
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政治、经济];主观原因);概况(标志;方式;影响);内外政策(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外交);比较德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方式、标志、本质、影响;德日与美英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历史、政治、经济)
特点:规模大时间长破坏性空前;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为世界大战;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胜利原因:
影响:灾难;对国际政治力量、国际关系、经济、科技、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教训:
二战时期:世界大战
·随着法西斯侵略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世界大战,最终形成世界性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国人民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整理
20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
调整(1917—1945)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和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
50年代后期—80年代末
90年代以来
政 治
1.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首次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为人类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思想文化
1.科技: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技诞生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文学艺术:(1)现代主义兴起,突出表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类精神空虚、迷茫,着力描绘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2)无产阶级新文学诞生(高尔基)
3.绘画:现代主义流派 毕加索(立体派)
1.以原子弹、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并深入发展,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991、1992、2001)
2美国克林顿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方针,出现了“新经济”
3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经济全球化:WTO的由来和发展及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4.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随着西欧(欧共体)、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格局开始出现。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及其影响。
(美国一超多强、西欧从欧供体发展到欧盟,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俄罗斯走出低谷等)
经 济
1.苏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有失误
2.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滞涨的出现。(美、欧、日等情况)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一.三条基本线索:1.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西方)2.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东方)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兴起(中间地带)二.世界两大主要矛盾:1.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西方与东方)2.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之间)三.阶段划分1917 1929 1945 1992西方:资本主义调整(战—————和—————战)‖两极格局(冷战时期)多极化东方:苏联革命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蓬勃发展苏联的兴衰苏联历史的阶段划分1、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17.2 1917.112、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1921____1927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27 19374、备战和卫国战争时期193719455、经济恢复和两极对峙1946 19556、苏美争霸50末80末7、苏联解体、俄国时期1992 现在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17.2 1917.111、二月革命:性质:新民主义革命(对象、领导)2、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革命对象——反沙皇专制转变为反资产阶级(《四月提纲》类似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革命方法——和平方式转变成为武装起义(七月事件)3、十月革命:原因:进入帝国主义、矛盾尖锐、无产阶级成熟、一战。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措施:(完全正确)政治: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苏维埃国家制度(巴黎公社的经验)。
经济:大工业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土地农民私有;外交:《布雷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建立共产国际(特点:高度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意义:世界现代史开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___1921 1927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核心是巩固政权)(1)、原因:背景:内忧外患,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形势严峻。
目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企业工业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
高考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基础知识脉络梳理
高考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基础知识脉络梳理世界近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从 16 世纪到现代的漫长历程。
这段历史丰富多彩,充满了变革、冲突与进步。
以下是对世界近现代史基础知识脉络的梳理。
一、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是 14 世纪至 16 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它强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一运动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则在 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和殖民活动,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二、宗教改革16 世纪,宗教改革在欧洲兴起。
马丁·路德等人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和特权,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新的宗教组织。
宗教改革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 世纪,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这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美国独立战争18 世纪,北美 13 个殖民地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
1776 年,《独立宣言》发表,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1783 年,美国赢得独立,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美国独立战争不仅为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五、法国大革命18 世纪末,法国爆发了大革命。
《人权宣言》的颁布,宣扬了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随后扩展到其他国家。
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时期。
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世界的基本矛盾。
30年代后,法西斯主义势力和反法西斯主义进步力量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对抗的两极格局。
其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及其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斗争,第三次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主要超级大国的争霸斗争交织在一起。
进入90年代,世界格局的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
世界现代史可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下策第一、二章);第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第三章);第三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下册第四章);第四单元,世界格局的变化(下册第五章);第五单元,现代科学和文化(下册第六章)。
第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本单元包括自一战后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39年二战爆发约20多年的世界历史内容。
以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1)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3)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发展;(4)民族意识的蓬勃高涨。
第二阶段的基本特征:(1)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在全球的侵略;(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德国十一月革命战后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俄国十月革命→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建立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朝鲜“三一”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埃及华夫脱运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一、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1)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一.三条基本线索:1.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西方)2.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东方)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兴起(中间地带)二.世界两大主要矛盾:1.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西方与东方)2.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之间)三.阶段划分1917 1929 1945 1992西方:资本主义调整(战—————和—————战)‖两极格局(冷战时期)多极化东方:苏联革命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蓬勃发展苏联的兴衰苏联历史的阶段划分1、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17.2 1917.112、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1921____1927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27 19374、备战和卫国战争时期193719455、经济恢复和两极对峙1946 19556、苏美争霸50末80末7、苏联解体、俄国时期1992 现在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17.2 1917.111、二月革命:性质:新民主义革命(对象、领导)2、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革命对象——反沙皇专制转变为反资产阶级(《四月提纲》类似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革命方法——和平方式转变成为武装起义(七月事件)3、十月革命:原因:进入帝国主义、矛盾尖锐、无产阶级成熟、一战。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措施:(完全正确)政治: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苏维埃国家制度(巴黎公社的经验)。
经济:大工业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土地农民私有;外交:《布雷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建立共产国际(特点:高度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意义:世界现代史开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___1921 1927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核心是巩固政权)(1)、原因:背景:内忧外患,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形势严峻。
目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企业工业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
(3)、特点:利用战争体制(政治手段)建设社会主义,也是战时的非常政策。
(4)、实质:探索直接向过渡共产主义的途径。
(5)、评价:积极:调集了全国人力物力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消极:不符合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损害工农联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921—1927核心是恢复经济)“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1)、原因:背景:连年战争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政治危机严重(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目的: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内容: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按劳分配(3)、特点:利用经济手段(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评价: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期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若干环节进行调整。
(经济改革、类似中国当代的改革)意义:恢复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探索到了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说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经济手段,不是两种社会性质区别的依据;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的。
(完全正确,类似中国改革开放)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7 1937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1928—1941年)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增强2、农业集体化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确立。
3、社会主义制度建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4、“斯大林模式”存在问题:功在当代,弊在千秋。
国民经济(比例)结构严重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
四、备战和卫国战争时期193719451、193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1939开辟东方战线3、1941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防御)4、1942——1943斯大林格勒战役(转折)5、1945柏林战役(胜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现代世界三次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共同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根据一战后英、法、美、意、日等列强综合国力对比而形成的新国际秩序,是帝国主义对世界重新瓜分产物。
一、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1、基础:一战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对比发生新变化(美日崛起、英法意削弱)。
2、各国参会的目的①美国:政策——“十四点原则”。
原因:掌握经济霸权(工业、金融)目的: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打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夺取世界市场和殖民地,操纵国际事务。
(夺取世界领导权即霸权)实质:“十四点原则”是美国突破“孤立主义”传统,试图攫取世界霸权的重要尝试;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②英国:政策——欧陆“势力均衡”。
目的:扩大殖民地,保持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赢得战争输掉优势”。
③法国:政策——“围德阻苏”(政策重心:寻求安全保障)。
目的: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3、巴黎和会=《巴黎和约》的主要内容:①签订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②有限地承认民族自决权:在东欧、东南欧重建和一批民族国家(目的:建立包围德国的军事网络,预留德国未来扩张方向:东方苏联)③成立国际联盟(时间、地点、提出国、操纵国、宗旨、实质、结果、评价)④指挥反苏战争4、《凡尔赛和约》内容:①重划疆界(阿尔萨斯、洛林、萨尔、莱茵河)——体现法国领土安全等利益、也体现英法矛盾和资与社的矛盾。
②瓜分殖民地(方式:委任统治;英、法、日、比)——体现战胜国内部矛盾和殖民地与西方的矛盾)③限制军备(兵制、陆军、海军、空军)——悬而未决,体现法国安全利益、也资社矛盾和战胜国内部矛盾)④德国赔款(悬而未决,主要受益国法国、体现战胜国内部矛盾)5、凡尔赛体系的矛盾:“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法德矛盾—战后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英法矛盾、英美矛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目的是争夺世界的领导权)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6、体系的崩溃:1935年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1936年德国把军队开进莱茵河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凡系彻底瓦解.7、影响:改变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中东地区的利益。
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华盛顿会议。
1、目的:直接:缓和美日矛盾主要:美国与英国联手遏制日本势力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展根本: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实质)2、中心问题:中国问题3、主要内容(1)《四国条约》:美国外交的胜利,它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对英国来说,既维护了英日友谊,又促进英美关系,使英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上的巨大权益暂时得到保障;对日本来说,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美英法大国的制约(2)《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美英海军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丧失,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上的胜利。
体现世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九国公约》: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
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乱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提供了条件。
(4)《中日协定》:山东主权归还中国,打击日本。
体现民族自决精神,但只是美国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手段。
维护中国主权不是目的而是客观作用。
4、矛盾:美日矛盾加剧、英日矛盾、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5、影响:打破了日本在一战期间独占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局面,调整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建立了资本主义战后东方新秩序——华盛顿体系。
6、崩溃:日本法西斯的扩张而崩溃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1941年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点:1、主要:国际关系格局的中心仍然在欧洲,但英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开始让位于英法共同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以欧洲为中心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
2、有部分正义性(如:民族自决原则、建立国联等)但以反动性为主,大国意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浓厚。
3、体系具有不全面性。
排斥德国、苏联。
4、体系充满脆弱性、暂时性和不平衡性。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1764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到2008年, 240余年中世界上共发生了25次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
全球性危机一般发生于当时的经济最强国。
19世纪中期以前,全球性危机发源地是英国;19世纪末期以来重要发源于美国。
重要的经济危机:1825英国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1857美国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大萧条1973经济危机: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主要: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贫富差距扩大、超前消费、股市投机使市场供需出现矛盾)。
③标志(导火线):纽约股票市场崩溃2、经过:①首发于美:股价暴跌—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激增—农产品下跌②向世界扩展:美国—德国—英日—法国3、特征: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危机深4、影响:①生产力: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③政治:加深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危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④国际关系:帝国主义为了转嫁危机,加紧在国际市场的争夺,加剧世界局势紧张;德日法西斯化,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发展为世界主要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二战爆发。
5、启示:①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要居安思危。
②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和政府职能。
6、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措施分类:①美国一类:采用罗斯福新政强化国家干预,同时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②英法一类:英国实行保护关税,协调帝国内部关系。
③北欧一类:普遍出现社会民主党、工党掌权的政府,实行福利国家政策。
④德意日一类: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施法西斯管理,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新理论、新政策、新特点、新起点)新政“是旧民主主义秩序的新应用”。
所谓新,即是以国家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的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