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缠足文化对女性影响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缠足文化对女性影响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的妇女缠足后行走上的不便直接导致了活动的严重受限,除了极少数统治阶层的强势女性外,几乎鲜有能到社会上从事劳动的女子,就更别说参与国家政事。古代女性不得不深闺于家中,整日以家务为业,以伺候丈夫、公婆、孩子为己任。

一、缠足及其起源

(一)何为缠足

缠足,又称裹脚、缠小脚、裹小脚、扎脚,按字面的含义理解,就是将女性的脚紧缠从而抑制其生长,把正常的脚变小的一种方法。①

而关于缠足的形状,云南作家杨杨通过对云南通海县六一村缠足群体的详细调查,作了细致的描述:“从正面看,它像火伤之后,脱去陈皮烂肉,露出变形、变颜、变色的一坨怪肉,只有一个翘起的趾头,依稀看见上面的指甲,其他,一概呈现出肉坨坨的模糊轮廓,从侧面看,脚趾和脚跟已从中折断,两部分紧挨在一起,在软肉的附和下,形成一条倒立的U字形曲线,脚跟臃肿,脚掌消失,脚背凸起。脚的全长已不及自然长度的一半,整个脚像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从正面看脚底,……除了变形的足跟之外,已没有一丁点儿平滑的脚板,四个脚趾长短不一的向内转折,围绕在以大脚趾为轴心的脚心下面,脚趾的正面因此变成了脚板心,完全扭曲地压在了脚底板下”②。

(二)缠足的起源

那么缠足到底始于何时,自南宋以来,古今中外的学者有许多考

证。大致有以下十种说法:①始于夏禹时代;②始于商代;③始于春秋;④始于战国;⑤始于秦;⑥始于汉;⑦始于晋;⑧始于六朝;⑨始于唐;⑩始于五代;③

其中说法有些考证于神话故事;有些考证于史料真伪难辨的材料;有些考证于蛛丝马迹的线索;有些考证时曲解了词义均无研究价值,在此也不一一赘述。但缠足起源于五代期间是获得大部分学者赞同的。

认为缠足始于五代时期,主要根据《道山新闻》和《墨庄漫录》二书所记。《道山新闻》中记载南唐李后主宫缤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令窅娘以帛绕脚。纤小屈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四旋有凌云之体态。唐编诗:“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即因窅娘而作。④可见,当时已有窅娘用帛缠脚,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确实已初现端倪。

自东晋、南北朝以后随着晋室和汉族士大夫阶层的南迁,中国传统文化重心也逐渐向南方转移,同时形成了南北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风格。北方数百年间长期受游牧民族影响,风格趋向粗犷、奔放,南方则由于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文化日益走向成熟,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风格趋向温柔,精致。虽然北方政权在历史时期中长时间实力雄厚,军事上处于压倒性优势,但在文化上,南方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唐中期以后,北方战乱频频,经济重心也开始南移,这就更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五代时期,北方朝代全都短命,频繁更迭,社会动乱;而南方的几个政权则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⑤因此,

缠足始于五代的说法很多人是认同的。

二、缠足盛行的原因

(一)以小为美的审美观念

从阴阳学角度出发,男是阳、女是阴,刚是阳、柔是阴,大是阳、小是阴等等,所以反映到审美观念上,所谓的女性美就要体现出她们“阴柔”的一面,也就是以娇小,柔弱,娴静为美。樱桃嘴,杨柳腰,都是女性美的表现,而“三寸金莲”也不例外。

东汉末建安民歌《孔雀东南飞》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之句,明确赞美女足的纤小。唐韩惶诗描写女足之美曰“六寸肤圆光致致”,唐六寸相当于今18厘米,即5.45寸左右。虽不能说韩倡所说,“六寸”是个实实存在的数字,也不能据此便说唐代女子的脚真有如此之小,但以小为美的观念却是肯定的。

缠足时期,人们无不以小脚为美。文人墨客更是极尽所能赞美小脚带来的视觉享受。“踏春有迹”“步月无声”;还有诗云:“一万软玉凌波小,两瓣红莲落步轻”;还有人说小脚女子的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但凡是可以夸赞女子之美的词句都用在夸赞“三寸金莲”上了。社会中以小脚为美的畸形审美观念,导致人们把小脚作为衡量女子美不美的重要评判标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标准。方眴的《香莲品藻》中也有记载“丑妇幸足小邀旁人誉”,就是说虽然相貌平平,但只要“三寸金莲”缠的好,也是美女。

有人说“天下古今的妇女,全是爱美成性。全是时尚的奴隶,她

们只要能获得‘美’的称誉,纵然伤皮破肤,断骨折筋。在所不辞”。

⑥此话虽不绝对正确,但是所言现象却普遍存在。正是因为妇女有此爱美之心,使得众多女子盲从,有些妇女虽天生面貌不如她人,但小脚之美,却是可以通过自己加倍努力获得的。这便使得社会上众多女子为了超越他人,获得更多人的赞美,无所不用,盲目攀比,造成缠足一发不可收拾。

(二)男尊女卑的礼教观念

礼教观念特别重视男女之别,比如说男女的衣冠服饰、言行举止必须有明显的区别。俗话中“七岁不同席”、“叔嫂不通问”就是这一观念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而当缠足一出现在我国时,就被当做男女之别被重视。“宋时,儒学大师朱熹也曾热心地推行缠足制度于南部福建,作为传播汉族文化的工具而教人以男女有别。”⑦男女之别又表现在劳动中,“男主外,女主内”是我国的传统。妇女的生活、劳动一般只局限在家中,很少跨出家门,更别提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了,也正是因为妇女不从事重体力劳动,活动范围小,缠足才得以维持下去。

与男女有别思想强调男尊女卑相辅相成的是一整套直接约束女性行为的风俗习惯,缠足当然也是其中一种。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是男子的私人财产,既然是私人财产,就有必要把她保护起来。元代人伊世珍所辑《瑯嬛记》卷中的一段记载便表明了这一点:“本寿问于母曰:‘富贵家女子必缠足,何也?其母曰:吾闻之,圣人重女而使之不轻举也,是裹其足,故所居不过闺阂之中,

欲出则有帷车之载,是无事于足者也。圣人如此防闲,而后世犹有桑中之行、临邓之奔。’”从这段记载首先可知,元代富贵人家女子已全都缠足,但下层社会、贫寒人家之中尚未流行此风;但更重要的是,它表明元代已有人将缠足与礼教联系起来,并将其视为约束女性行为、使之保持贞节的一种方式。缠足越到后期,礼教色彩越重,缠足的道德意义也越强。清代《女儿经》中说:“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已经把审美的成分完全剔除了,而仅仅是为了规范女性的行为,守住贞洁而已。

(三)“上行下效”的求同观念

缠足发展到后来成了一种妇女间的大规模行为,不论社会地位都竞相模仿。只要能够理解时尚在女性心理地位,也就能理解缠足的经久不衰。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缠足文化与现代社会中时尚的流行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存在这两个都存争相效仿、求同于人的共同点。因为时尚始终是一个珍贵的品质,表现出一定的荣誉和优越感,它便为众人的效仿创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如果不加入到时尚的行列,不仅在众人面前显示了自己对新鲜事物的麻木,而且还表现出自己在某些方面明显劣于他人。”⑧在缠足极为盛行的明朝,缠足成为了身份贵贱的标识,生活在下层的人民争相效仿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区别于他人的心理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缠足的行列。

三、缠足文化下的女性角色

(一)家庭生活艰辛

伴随着缠足现象在女性生活中流行开来所造成的女性行走不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