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复习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
二、【考点建构】 (一)手工业的成就——2、纺织业: 上古时代——养蚕缫丝 丝织业: 西周以后——技艺突飞猛进 汉代——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的称号 世界之最 唐代——缂丝技艺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 棉织业: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土地兼并:影响、措施
• 影响:土地兼并影响严重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 措施: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等 措施。 • 注意北魏、宋朝
均田制
发展: ①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
② 隋唐内容稍作调整 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土地
目的: 保证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评价:
积极:1.抑制了土地兼并;2.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 3.提高了农民的上产积极性 局限:1.土地不均依然存在;2.人地矛盾;3.政府剥削、掠夺劳 动力;4.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的盘剥等。 (2)租佃经营方式
必修二
经济文明历程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课时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新课标解读】
课程准 备考方略
(1)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在金 属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的成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 就以及三种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发 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 展,复习时从这两条线索入手。 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 (2)古代中国文明领先世界,手 征。 工业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在高 考中通过新材料、新情境考察基 础知识,是考察的热点之一。
课程标准 (1)概述古代中国商 备考方略
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 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高效总结
认识
(1)中国古代以农耕 为主的经济形态,创 造出了长期领先世界 的文明 (2)生产方式和国家 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 的重要因素 (3)要想实现近代化, 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的 基本国策不动摇
(1)货币不断 发展变化 (2)商人群体 不断发展 商 (3)城市商业 业 不断繁荣 (4)汉和宋元 时期,对外 贸易兴盛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高效总结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要旨概览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类别 发展成就 (1)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的 产业结构 (2)以铁犁牛耕为 代表的农具的革新 农业 (3)水利设施的不 断完善 (4)玉米、番薯等 作物的引进和棉花 种植的推广 认识 (1)中国古代以农耕 (1)商周时期,多采用 为主的经济形态, 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创造出了长期领先 (2)春秋时期出现自耕 世界的文明 农经济,并长期占据 (2)生产方式和国家 主导地位 政策是影响经济发 (3)井田制瓦解后,土 展的重要因素 (3)要想实现近代化, 地私有制不断发展 (4)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的 明清时期普及全国 基本国策不动摇
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
阳,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 特点。 (4)明清时期,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 上营建了北京城。北京和南京是全国
性商贸城市,全国共出现数十座较大
的商贸城市。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三、近代前夜中西方的历史差异
类别 中国 极力强化君主 政治 专制,统治日 益腐朽 农耕经济高度 繁荣;资本主 经济 义萌芽产生但 发展缓慢 西方 进行资产阶级革 命,建立近代民 主政体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点重难点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点重难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是必修二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易错点和重难点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重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指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其中的易错点和重难点主要包括:一、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在古代中国农耕经济中,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是关键词。
首先,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受制于水文地理条件,中国农民长期以来采用了灌溉农业方式。
其次,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田耕作、棚田耕作、雨养农业等,都对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土地制度和农民生活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农民生活也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的农村社会中,土地被分为公田、私田和佃田等,而农民则在这种土地制度下进行生产和经营。
土地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农民生活的差异化,会直接影响到农耕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区域的特点和农产品的流通中国地域辽阔,地域多样化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如北方地区以小麦、大豆等作物为主,南方地区则以稻谷、茶叶等作物为主,这些区域差异也直接影响到古代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
四、社会等级和农民身份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对于农耕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身份低下,地位较为边缘,受制于世袭制度和税收负担,对农耕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
五、农村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存在着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性波动。
在政权更迭、战争灾害、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古代农耕经济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也是古代农耕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难点。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作为必修二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其中涉及到的易错点和重难点包括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土地制度和农民生活、农业区域特点和农产品流通、社会等级和农民身份、农村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重难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提升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新人教版(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2012·合肥八中一模】班固《汉书》:“(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解析】A自材料可知:西汉时,张安世家中有纺织产业和七百位凭纺织手艺做事的家童。
我们可据此推断出西汉时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而B、C、D三项与材料不符。
故选A。
2.【2012·哈尔滨期末考】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主要反映明代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C.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D.形成区域商人群体【解析】C 题中材料意思是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运到北方,说明了国内物资交流的频繁,故选C。
其他选项在材料中得不到支持。
3.【2012·泉州四校联考】《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解析】B材料含义:一夫不耕,天下就有人挨饿,一女不织,就有人受寒。
因此,神农和他的妻子都要亲自耕织。
这是强调耕织的重要。
故选B。
4.【2012·遂溪一模】.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②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 D.②③④【解析】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出现了劳动力买卖现象,故排除①;明清时期资本主萌芽出现,但仍处于手工工场阶段,萌芽十分微弱,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23 古代中国的农业教案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B.铁农具已经在全国范围使用
C.河北、辽宁地区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
D.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答案 A
解析 按照材料所述铁农具在全部农具中的比重,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铁农具,故A项正确;材料提供了“河北石家庄”“辽宁抚顺”两个北方的遗址,不能充分证明“全国”,故B项错误;因为缺少其他地区的对比数据,仅仅按照材料,不能判断“最发达”,故C项错误;唐朝曲辕犁的使用是铁犁牛耕成熟的标志,故D项错误。
6.(2015·扬州期末)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 355 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 750 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 095 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②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③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2)规律
①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
(2)特点: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一)远古传说①神农氏传说→“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二)考古发现①半坡遗址→发现粟的遗存和幼体猪骨。
②河姆渡遗址→发现稻谷遗存和家畜遗骸。
①粮食作物→最早在两个地区形成规模。
(三)农业的起源②衣料作物→相传嫘祖发明技术。
③蔬菜作物→半坡遗址出土炭化的菜子。
①定居村落的出现(半坡村落+河姆渡村落)②中医药的出现(神农本草经)(四)农业起源的意义③饲养业的出现(六畜)④原始手工业的出现(彩陶)⑤天文历法的出现(十二生肖)二、农业的生产工具(从耒耜到曲辕犁)(一)石器时代(原始农业时期) ;(二)青铜时代(沟洫农业时期) ;①春秋战国(三)铁器时代(精耕细作农业时期) ②两汉时期;③唐朝时期。
①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是。
(1)东周时期②岷江流域水利工程是。
③关中地区水利工程是。
①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形成系统。
三、农业的保障(2)②西域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是。
③东汉时期负责治理黄河。
(3)魏晋时期:发明家马钧发明了。
(4)隋唐时期①隋唐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②唐朝时期江南地区放灌溉工具。
(5)明清时期①明朝水利专家负责治理黄河。
②把西方水利方法介绍到中国来。
四、农业生产的经营(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简单协作经营方式①时期:原始农业时期和沟洫农业时期②方式:简单协作(1)初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①冶铁技术进步。
(2)②生产工具进步。
③土地制度进步。
(二)精耕细作经营方式(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比较高生活比较稳定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来源①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5)缺陷②分工简单阻碍社会分工与交流经济的发展③成为阻碍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因五、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生产规模小①北朝时期的《》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元朝时期的《》重点放在工具的改革方面。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民众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3)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4)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加速经济发展(5)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鼓励生产,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2)唐朝中后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3)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4)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南移3.特点:官府控制;朝贡贸易。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1.坊市分区制: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2.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2)主要内容:以农为本,工商业为末业农本商末、小农经济、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3.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实行,其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
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4.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少数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新生产方式,清代缓慢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但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五、古代的货币制度1.原始社会:(1)中国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2)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2.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A.集体耕作方式得到推广 B.国家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C.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D.农耕经济已在全国普及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西汉时期的粮食产量比 战国有了大幅增长,说明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选 C。这一时期属于小农经济,不是集体耕作,排除A,B、 D明显错误。
2.右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曹魏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C。材料图片所示的是翻车,翻车出现在曹 魏时期,故选C。
【核心素养】 1.以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等为 时间主线,勾勒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相关史 实。(时空观念)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这是我国古代农用技 术的一场伟大革命,也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变革,体现了唯物史观。(唯 物史观)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自然段,思考:它反映的耕作方 式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它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 方式。说明了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_种__植__经__济__的 发展。 2.地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_黄__河__流__域__和长 江流域出现。
3.生产格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 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 为代表。 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 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 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 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复习)
探究: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生产技术: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以家庭为单位,个体 ⑵经营方式: 经营为主, ⑶经济内容: 男耕女织,分散经营 以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⑷生产目的: 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 和缴纳赋税 ⑸经济形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总五特性:分散性(规模小)、稳定性、封 闭性(技术难改)、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 的能力)、落后性。
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 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5.“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对陶渊明 《桃花源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刺激了作者的创作 B.反映封建时代人们的安乐和富足 C.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世外桃源”当时只能是虚构的 6.精耕细作的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 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我国古代 农业精耕细作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 A.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积累了生产经验
水利建设—农业的血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 的建议在关中泾、渭水地区开凿。全长300余里, 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 条灌溉渠道。
悯农诗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你如何 解读古 代农民 的生活 境况?
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 ⑴过程: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
耕” 春秋战国 原始阶段—商周— (开始、发达 唐 地)——改进、推广:汉 ——普及: 耕犁技术成熟 (错误的:①首先出现在江东地区 ②使
必修2第一单元复习提纲打印
必修2第一单元复习提纲打印高一历史班级姓名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复习提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北粟麦南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
)2. 六畜“十二生肖”(生肖纪年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种养结合)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生产工具的改进A.原始社会:木耒、骨耜和石器B.商周时期:出现少量的青铜器C.春秋: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出现D.战国中后期:铁犁出现E.唐朝时期: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人力推动,平原地区使用)、筒车(唐代,用水力代替人力,山区使用)总结:耕作方式演进:刀耕火种石器助耕铁犁牛耕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原始传说:大禹治水2.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郑国渠3.西汉:王景治理黄河、坎儿井(西域地区)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④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⑤土地经营方式——租佃经营是小农经济的一种重要补充。
★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3)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重要特点:封闭性(自给自足使农民极少与外界联系)、脆弱性(在天灾人祸时极易破产)、分散性(土地分散,生产规模小)、落后性(狭小生产规模使得工具长期无法改进)(4)小农经济的评价:优点:①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可以使农民勉强能够自给自足;②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弊端:①狭小的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②抗风险能力差,遇到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榨和自然灾害容易破产。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
(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3.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021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案:模块2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商业状况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等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东汉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知识线索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线索1 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 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必备知识§1古代中国的农业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二牛抬杠),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东汉一牛挽犁(犁耕法)。
③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和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曹魏翻车、唐代筒车等灌溉工具;西汉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战国都江堰、隋唐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等。
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成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
(2)特征: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
②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
③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
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①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②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③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小农经济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高考考点-精耕细作: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小农经济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讲:中国古代旳商业和城市
一、中国古代商业旳发展
6.明清: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白银普遍流通,货币经济占主导 ③农产品商品化 ④区域性大商帮出现(徽商、晋商、闽商、 宁绍商)
第3讲:中国古代旳商业和城市
二、古代城市旳演变
阶段
格局
•唐 朝 此 前
市坊有严格旳空 间和时间上旳限 制(唐朝整齐划 一旳市坊制)
C.缺乏竞争,弊端多;强制劳动,生产主动性不高
第2讲:中国古代旳手工业
二、手工业经营方式
3.专业旳私营手工业:
①产生发展:春秋战国 ——明中叶后来占主导地
由家庭副业和位小作坊发展而来,规模不
②特点:
断扩大 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主
孕育出雇佣关系
③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旳发展和生产关系旳进步
第2讲:中国古代旳手工业
四、古代旳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公有制
2.商周时期: 井田制
①内容: 公田、私田 ②性质: 以国有为名旳贵族土地全部制 ③崩溃: 春秋时期
生产力旳进步(铁犁牛耕)
原因: 各国税制改革
战争频繁,劳动力降低
④体现: “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化
第1讲:中国古代旳农业
四、古代旳土地制度
3.封建社会:
(1)国有土地全部制:
第1讲:中国古代旳农业
二、古代农业旳生产模式 生产工具及技术
2.水利设施:
①大禹治水旳传说 : ②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③西汉: 漕渠、白渠 坎儿井(边疆地域) ④东汉: 王景治理黄河
第1讲:中国古代旳农业
二、古代农业旳生产模式 生产工具及技术
3《.汜农胜学之知书识》::西汉·汜胜之。中国最早旳农学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广东文综· 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 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 状 (2010· 广东文综· 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 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西汉的商业繁 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 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 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4分)
(2012· 广东文综· 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 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 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 题。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 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 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 冰室合集》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2分)
缂丝
私营手工业占主 导;棉布成为 主要衣料 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市镇货币经 济白银普遍流通 商帮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
商 工商食 业 官
私商 重农抑商
大运河 陆海丝 绸之路
重点突破 深化认识
1、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 是怎样的?
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料,手工业的 发展又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产品,商 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又进一步推动了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三者应互相促进,平 衡发展。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 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 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 繁荣。(3分)
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 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 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 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 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 并说明理由。(5分)
【答案】(2)传统手工业。(2分)
(2010· 广东文综· 38)(28分)在历史发 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 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 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2分)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结构图
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或制度有哪些?指出其主要影响。
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时间 西周 含义 影响 官府严格控制手工业 不利于工商业的独立 和商业的发展 发展
坊市制度
重农抑商
宋代 以前
战国 产生 明初
县制以上的城市实行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严格的坊市限制 展
强调农业的基础性地 位,抑制工商业的发 展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强化了自然经济,阻 碍了商品经济及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海外贸易和资本 主义萌芽,导致中国 落伍于世界工业文明 潮流 阻碍海外贸易和资本 主义萌芽,导致中国 落伍于世界工业文明
5、(2012· 海南单科卷· 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 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 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 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3、下图为嘉峪关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据此可以判 断当时
A.我国北方开始出现铁犁牛耕 B.西北地区农耕技术全国领先 C.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经定型 D.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推广
4、(2012· 全国课标卷·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 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 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材料 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 单位:钱 项目 收入 粮食 数量 8500 田租(上缴实物) 283 赋 算赋和口赋(上 缴货币) 兵役和徭役 食 衣 祭祀等仪式 406 备注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同上
支出
役
2300 4918 2732 300
日常 开支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 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 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 役的货币数量 据战国比例推算 同上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2009· 广东单科· 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
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
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
税 (2007· 广东单科· 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 耕生产的是( ) 殷墟戴刑具陶俑 牛耕图 甲骨文 铁犁 A B C D
(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 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 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 (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 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纲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 禁”政策
课标要求: 1、中国古代农业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 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及其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 工业发展的特征); 3.中国古代的商业及其特点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 的特点。 ); 4.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009· 广东单科· 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 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013· 广东文综· 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 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 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世 界
奴隶制工商 业的发展 夏商周 BC2070— C771 农 刀耕火 业 种千 耦其 耘井 田制 手 青铜时 工 代 业 春秋战国 BC770— BC221 铁犁牛耕、 都江堰、土 地私有制、 小农经济产 生 冶炼生铁和 钢 秦汉 魏晋南 隋唐 BC221— 北朝 581— 220 220— 907 589 租佃经 营 均田制 曲辕犁 筒车
(2)特点:不是中国社会正常历史进程发展的结果,是在外力的 压迫下(或在西方的冲击下)被动开始的。(或中国是在西方列强 的侵略下走向近代的)(2分) 影响: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 展;洋务运动兴起。(2分,任答2点即可)
习题巩固 提升能力 1、“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 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 纂要· 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 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2、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 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 的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海禁
闭关锁国
明中 期以 后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通史整合 拓展思维
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 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 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 中泛起了“微澜”,这一“微澜”指什么?
商品经济的发展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 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列举华夏文明在宋 朝达到极盛的表现。
物质文明: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四川地区最早出现纸币“交子”。 ③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④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到宋代日益普遍化; ⑤城市繁荣,政府管理放松,“市”打破了坊市 的界限,出现夜市、晓市和早市。海外贸易繁荣, 出现大量的沿海港口城市。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 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 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 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 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 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 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 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 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 和受惠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 步发展的因素”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有什么表现?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经济上: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形成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思想上: 儒家思想或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们的思想和创新。
新航路开辟;早 期殖民扩张;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工业革命 宋元 明清 907—1368 1368—1840
分 期
土地兼并 严重租佃 经营普遍 化 焦炭;棉 纺织业 “瓷都 ”; 彩瓷 纸币、集 镇、夜市 坊市分开 城市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