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倒装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5e8145a0bed5b9f3f80f1c3e.png)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文言句式-倒装句
![文言句式-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2e780de9102de2bd96058857.png)
注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 注意: 宾语,往往用“ 宾语,往往用“唯(惟)……是……” 是 格式。 格式。 只是。 ”“之 惟:只,只是。“是”“之”是提宾 的标志,不译。 的标志,不译。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B) 子何恃而往? A. 子何恃而往?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唯才是举。 C. 唯才是举。 尔何知? D. 尔何知?
D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 以状语来理解。 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 介词结构“于……”
介词“ 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介宾短语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 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 语的。所以, 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 介词结构后置” 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小结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即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以”、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 “于”、“乎” 等。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 语序: 语序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操蛇之神闻之, 操蛇之神闻之 于帝告之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州司临门, 州司临门 4.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辞以军中多务 于星火急 蒙以军中多务辞
倒装句
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倒装形式: 倒装形式: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caa10fbb55270722182ef754.png)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969e3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c.png)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750b2d2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6.png)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文言文阅读中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倒装句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7852c6944431b90d6c85c7cb.png)
文言文阅读中倒装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渺渺兮予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3、以"是之"为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6e8e2b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c.png)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文言句式:倒装句
![文言句式: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02084b1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9.png)
巩固训练
下列句子分别属于什么句式, 请翻译。 1、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吾谁敢怨? 4、石之铿然有声者。 5、秦人不暇自哀 。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7、余是以记之 。
文言句式:倒装句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汝是大家子 。 3、不能容于远近 。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训练
•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 欲以何明 • 孔子厄陈蔡
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七种: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⑤固定格式
宾语前置小结
• 疑问句 • 否定句 • 是之标志
三、定语后置
格式:
1、名词+(数量) 2、名词+( )+者 3、名词+之+( ) 4、名词+之+( )+者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楚人有涉江者。 3、村中少年好事者。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6、马之千里者。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谁 何、奚、曷、胡、孰、安、焉等)。
例: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⑵何罪之有?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
练习 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CH A何以知之? B城中皆不之觉 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何功之有哉! E唯余马首是瞻 F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G孔子云:“何陋之有?” H安得广厦千万间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81bf735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c.png)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2.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在《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3.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 状语后置或者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此外,还有谓语和宾语同时前置的倒装句式,例如在《陋室铭》中的“吾谁与归”。
除了上述几种倒装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倒装句式,如语气词前置的倒装句式等。
这些倒装句式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文言文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被动句式。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通常通过使用“被”、“为所”等词语来表达。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连动句、兼语句等。
这些句式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倒装句式和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和深层意思,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c0445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7.png)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文言句式:倒装句
![文言句式: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cbaeb6c49ec3d5bbfd0a74a8.png)
宾语前置小结
• 疑问句 • 否定句 • 是之标志
三、定语后置
格式: 格式: 1、名词+(数量) 、名词 (数量) 2、名词+( )+者 、名词 ( 者 3、名词+之+( ) 、名词 之 ( 4、名词 之+( )+者 名词+之 ( 名词 者
1、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2、楚人有涉江者。 、楚人有涉江者。 3、村中少年好事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则忧其君。 则忧其君。 6、马之千里者。 、马之千里者。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粟一石。 8、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练习 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CH A何以知之? 何以知之? 何以知之 B城中皆不之觉 城中皆不之觉 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然是说也, 然是说也 D何功之有哉! 何功之有哉! 何功之有哉 E唯余马首是瞻 唯余马首是瞻 F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G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云 H安得广厦千万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七种: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⑤固定格式
一、主谓倒装
今天的天气真好啊! 今天的天气真好啊! 真好啊,今天的天气! 真好啊,今天的天气! 甚矣,汝之不惠 慧 ! 甚矣,汝之不惠(慧)!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文言句式:倒装句 文言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者, 2、汝是大家子 。 、 3、 3、不能容于远近 。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一鼓作气,再而衰,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5bd56f4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9.png)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https://img.taocdn.com/s3/m/687a4a5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b.png)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1. 倒装句:- 彼亦何人?(他是谁?)-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并非生来就知道的。
)2. 并列句:-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因此,君子的行为影响天下的道义。
)- 君子有三乐:官事劳乐、交友乐、教学相长乐。
(君子有三种乐趣:忙于公务的乐趣、交友的乐趣、相互教导的乐趣。
)3. 状语从句:- 故曰:无微不至也。
(因此说:没有一点不周到的。
) - 夫学者,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然而学者,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名词性从句:- 吾欲知天下事,必学史传。
(我想要了解天下的事情,必须学习史书。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复习,岂不正是令人欢喜的吗?)5. 表语从句:- 君子之道,岂易知也。
(君子的道德修养,岂是容易了解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考就会变得茫然,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危险。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标志语,用于引出某种情感、态度或论述的内容:- 故曰:表示引用前人的话或者总结结论。
- 夫:表示引出一个事实或者一个引导性的话题。
- 是故:表示引出推理或者因果关系。
- 然而:表示转折或者引出对比的内容。
- 是以:表示引出原因或者目的。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ed996a1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7.png)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9d041e5919e8b8f67d1cb930.png)
现代汉语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顺序颠倒,则称之为“倒装句”。
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2、动+于(乎,相当“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3、形+于+宾。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应为:虽才于世高,而无骄尚之情)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于弟子贤)二、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沛公安在?”(《鸿门宴》)3、以“是”“之”为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四、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马之千里者。
”(《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欲了解更多的言语理解考点,请关注华智公考!。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0c8e8726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6.png)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句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倒装句更是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困惑。
掌握倒装句,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中某些成分的顺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
通过改变句子成分的顺序,来强调或突出某些内容,或者是为了满足韵律、节奏等方面的需要。
二、倒装句的类型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这里的“谁”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了。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忌不自信。
”正常语序是“忌不信自”,“自”是代词,作宾语,前置了。
(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在这里起到了宾语前置的作用。
2、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会后置。
比如:“战于长勺。
”正常语序应该是“于长勺战”,“于长勺”是表示地点的状语,后置了。
3、定语后置(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者人”,“可使报秦者”是后置定语。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利”和“强”分别是修饰“爪牙”和“筋骨”的定语,后置了。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为了强调“甚矣”,将其前置,造成了主谓倒装。
三、倒装句的作用1、强调突出通过改变语序,将需要强调的内容放在更显眼的位置,让读者或听者能够更加关注。
2、符合韵律在一些诗词歌赋中,为了满足韵律和节奏的要求,会采用倒装句。
3、丰富表达使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增加了语言的魅力。
四、如何识别倒装句1、积累常见的倒装句式通过学习和积累,熟悉各种类型的倒装句,形成语感。
2、结合上下文根据句子所处的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判断语序是否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倒装句
词序固定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所调词序固定,就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主语——谓语——宾语”这一顺序不能颠倒,定语和状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补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等等。
这个语法规则是古今汉语共有的特点。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也有一一些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里少有的,这就是倒装句。
(1)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会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例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如鸣珮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琳坏足如现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澜,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在
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
①介宾倒装。
例如: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
“何”,疑问代词。
“以”,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
“何”,疑问代词。
“由" ,介词)
②谓宾倒装。
例如:
何有于我哉! (《论语》)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疑问代词。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要前置:例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日
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
“不为自己哀伤”。
“自”,代词,在句中作宾语)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弗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中代词,代抄写,在句中作宾语)
C.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同,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如: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D.其他,表强调。
例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离开衡阳”)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事”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马之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日行千里的”即“千里马”
③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例如: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观潮》)
(“鲸波万切”是万仞鲸波的倒装,定语“万仞”后置,可译为“万仞高的巨浪”)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为人五”是“为五人”的倒装,定语“五”后置,可译为“刻了五个人”。
“为窗八”与此用法相同)
(4)介宾短语后置
①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作状语。
例如:
不戚戚于贫贱。
(《五柳先生传》)
(全句是“不于贫贱戚戚”的倒装,介宾短语“于贫贱”后置,译为“不为贫贱而忧愁”)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观潮》) [全句是“并有于水面乘骑弄旗标枪舞刀者”的倒装,介宾短语“于水面”后置,可译为“在水面上(的船上)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短语“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翻译时,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
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短语“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短语“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③其他。
例如: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短语“自扬州”后置,可译为“从扬州回来”)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核舟记》)(“细若蚊足”是“若蚊足细”的倒装,介宾短语“若蚊足”后置,译为“像蚊子的脚一样细”)
3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
其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具有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