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和虚词

合集下载

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是语言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能够独立构成一个句子成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虚词则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只能附着在实词上,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如介词、连词、助词和感叹词等。

首先,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词语,如“桌子”、“学生”、“爱情”、“房间”等。

名词具有实际意义,可以作为句子的主语、宾语或补足语。

此外,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的词语,如“跑”、“看”、“是”等。

动词是句子的谓语,用来说明主语的动作或状态。

再者,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如“漂亮的”、“高大的”、“聪明的”等。

形容词可以给出事物的外貌、性质和特征等信息。

副词则是表示动作方式、程度、时间或地点的词语,如“快速地”、“非常”、“昨天”、“外面”等。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也可以修饰整个句子。

另外,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之间关系的词语,如“在”、“从”、“到”等。

介词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或句子的词语,如“和”、“但是”、“因为”等。

连词可以连接并列成分、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

此外,助词是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的词语,如“的”、“地”、“得”等。

助词可以起到限定名词、构成动词结构、表示程度等功能。

最后,感叹词是表示强烈情感或感叹的词语,如“哇”、“嗯”、“好美啊”等。

感叹词通常不具备实际意义,只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

实词和虚词在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词能够给出具体意义,描述事物的特征和行为,起到知识传递和交流的作用;而虚词则通过在句子中的使用,起到构建语法结构、表达语义关系的作用。

实词和虚词的合理运用能够帮助人们准确地表达思想,使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

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

(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

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

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

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

(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

所谓开放类,指的是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

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及运用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及运用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及运用实词和虚词是语言中两种不同类型的词汇。

虽然它们都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但在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中,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用法。

本文将探讨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并以一些例子展示它们的运用。

一、实词的定义和特点实词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并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它们可以指代具体的人、物、地点、动作等。

实词在句子中起着主要的实际意义和描述作用。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举例来说,名词如“桌子”、“学校”和“猫”等;动词如“跑”、“吃”和“学习”等;形容词如“快乐”、“困难”和“漂亮”等;副词如“很”、“非常”和“仅仅”等。

这些实词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通过它们可以清晰地描述事物及其特征。

二、虚词的定义和特点虚词是指在句子中具有联系和引导作用,但本身并没有具体实际意义的词汇。

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连接实词、调节句子结构和表达语法关系等。

常见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代词和助词等。

举例来说,介词如“在”、“向”和“为”等;连词如“和”、“但”和“因为”等;代词如“我”、“你”和“他”等;助词如“了”、“的”和“得”等。

这些虚词的作用是使句子的结构更加丰富并表达不同的语法和语义关系。

三、实词和虚词的运用实词和虚词在语言表达中有着不同的运用方式。

1. 实词的运用:实词主要用于描述具体事物的特征、表达行为或状态。

在句子中,实词通常起着主语、谓语和宾语等重要成分的作用。

实词的准确使用可以增强语句的表达力和清晰度。

2. 虚词的运用:虚词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和衔接等功能。

它们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条件等语法关系。

虚词的正确使用可以使语句结构更加完整和连贯。

除了以上的功能,有些虚词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例如,一些介词如“关于”、“除了”和“根据”等可以表达具体的概念,一些连词如“因为”、“所以”和“但是”等可以表示具体的逻辑关系。

四、实词和虚词的总结实词和虚词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能够描述和指代现实事物;虚词则是连接、修饰和衔接等词汇,起到连接句子成分和表达语法关系的功能。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是常见的词类。

虚词一般是没有实在
意义的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表达语义的变化;而实词则有具体的意义,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虚词
1. 的: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孔子的学生”、“的地方”。

2.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如“投之以桃”。

3.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询问或加强语气,如“何乎?”、“不乎?”。

4. 者:用于表示已知事物的角色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或“者”,如“吾谁与归?”。

5. 也:用于肯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如“吾
闻之也”、“汝亦不知也”。

常见的实词
1. 人:表示人类,如“人之初”、“君子之交”。

2.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言者”、“所见即所得”。

3.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或“至”,如“以礼相待之”。

4. 有:表示具备或拥有,如“有德者必富”、“群盲之马”。

5. 是:表示肯定或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用法,如“天道是可知也”。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简单介绍,只涵盖了一部分常用词汇。

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熟悉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是十分重要的。

实词和虚词详解

实词和虚词详解

实词和虚词详解实词和虚词在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中非常的频繁,为使得同学们更好的掌握实词和虚词的运用,小编给整理了实词和虚词详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词类知识及相关练习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依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一)实词语法功能上,实词可直接组成短语,可以充当短语或句子成分,也可以带上语调构成句子。

词汇意义上,实词表示事物的实在意义。

实词主要有名、动、形、数、量、代六类: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

例如: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表示人或事物:工人学生河流高原宇宙思想科学表示时间:大寒未来下午秋天表示方位:上面后头华北中原名词的鉴别:一般不和副词结合(如:不能说“不宇宙”);前面可加数量词(如:四位客人);表人的名词后可加“们”表复数(如:同志们);常做主语和宾语。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名词。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

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例如: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读、笑、操作、进行、保卫表示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提高转变减少表示心理活动:想希望同意怕表示存现:消失有无出现表示使令:使让请求允许表示能愿:能可以应该必须表示趋向:上下来去起来表示判断:是动词的鉴别:能受“不”的修饰;但除表示心理活动和表示感觉的词以外,一般不受“很”修饰;可附加“着、了、过”表时态;重叠式有“试一下”之意;做谓语,且一般可带宾语。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实词虚词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实词虚词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实词虚词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

1、表示人的,如:教师、学生、工人、老板、李白、白居易;2、表示具体事物的,如:房子、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3、表示抽象事物的,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4、表示处所的,如:云南、上海、江南、边疆、亚洲;5、表示时间的,如:过去、现在、今天、春节、早晨、黄昏;6、表示方位的,如:上、右、前、后、中、西、北、前面、后边、南面、中间、之下。

二、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如:说、笑、写、走、休息、学习;2、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增加、扩大、提高、发生、出现;1、表示动作行为的,如:说、笑、写、走、休息、学习;2、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增加、扩大、提高、发生、出现;3、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恨、喜欢、想念、重视、佩服;4、表示可能、意愿的,也叫能愿动词,如:能、会、敢、可、应、愿意;(能愿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5、表示趋向的,也叫趋向动词,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上来、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6、表示判断的,也叫判断动词,只有一个“是”、“有”。

特征:(1)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2)能够前加副词“不”,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3)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 等表示动态(4)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1、表示形状的,如:大、小、高、胖、笔直、长、短;2、表示性质的,如:好、坏、美、纯粹、高明、美丽、诚实;3、表示状态的,如:快、慢、软、硬、拘谨、悠闲、忙碌、兴奋、激动。

4、表示颜色的,如:红、白、绿、黄、黑等。

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

数词: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
注意:第一,第二也属于数词。
五、量词
量词: 表示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分类: ①物量词 : 只、个、件、间、所、座。 对、双、群、伙、帮、副、批。 点、些。 寸、亩、斗、克、立方米、人次。 杯、盘、碗、桶、 堆、封 ②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次、趟、回、遍、 顿

功能: ①量词常用在数词后面,组成数量短语,充 当主语、定语。 例如:一斤是十两、一座钟。

六、代词
六.代词 分类: A 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您们、 他们、她们。 B 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哪(问人或事 物)、哪儿、多么 (问程度)、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 。 C 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 (指数量)、 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
他是一个高而 瘦的老人,须发都 花白了, 还戴着 大 眼镜。我对他很 恭敬 ,因为我早听 质朴、 博学 的人。 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
1、因为人多,屋子里很 热 。 2、我们按照程序 严格 把关。 3、他的字写得很 工整 。 4、酒香不怕巷子 深 。 5、这本书的内容很 深 ,可真难懂。
四、数词


三、连词 连接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能表示 某些逻辑关系。 连接词和短语的有:和跟 与 同 或 既 等。 连接短语或句子的有:还是不但 就是 不管 无 论 除非 不论 等。 连接句子的有:要么 何况 况且 然后 以致于是 与其……宁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只有……才只要……就 等等 连接词、短语、句子的有:而并 并且 而且 或 者 等。 连接句群、段落的有:至于 于是 但是 然而 因此 等。

实词和虚词的划分标准

实词和虚词的划分标准

实词和虚词的划分标准实词和虚词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二者在词汇意义、词语搭配、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探讨实词和虚词的划分标准。

词汇意义词汇意义是划分实词和虚词的首要标准。

实词通常指具有具体指称对象的词汇,例如“人”、“动物”、“桌子”等,它们在语境中具有明确的含义和指代对象。

而虚词则通常指没有具体指称对象的词汇,例如“的”、“了”、“着”等,它们主要用于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修饰,不具备独立的词汇意义。

在汉语中,“人民”和“群众”虽然都是名词,但它们的词汇意义不同,因此属于实词和虚词的不同范畴。

例如,“人民”通常指具有国家身份的人群,而“群众”则指普通的人民大众。

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的使用方式和语法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词语搭配词语搭配也是区分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标准之一。

实词在搭配使用时,通常可以和多种词汇组合,构成不同的语句意义。

例如,“看书”可以搭配成“看小说”、“看报纸”、“看课本”等词语,表达不同的意思。

而虚词在搭配使用时,则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例如“的”通常用于连接名词和形容词。

在词语搭配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介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

例如,“在”、“到”、“从”等介词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而“了”、“过”、“着”等助词则通常用于表示时态、语态等语法意义。

语法功能语法功能是区分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标准之一。

实词通常可以单独构成句子,具备独立的语法功能。

例如,“我喜欢看电影”中,“我”、“喜欢”和“看”都是实词,它们分别担任主语、谓语和宾语的角色,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虚词则往往需要搭配其他词汇才能使用,不具备独立的语法功能。

例如,“的”是一个虚词,它通常用于连接名词和形容词,表示修饰关系。

在“我喜欢看的电影”中,“的”连接了名词“电影”和形容词“喜欢看的”,表示喜欢看的电影。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也是区分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标准之一。

实词主要用于传达信息、描述事物等,因此在语言表达时通常需要采用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

120个文言实词以及18个虚词汇

120个文言实词以及18个虚词汇

120个文言实词以及18个虚词汇120个文言实词: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18个虚词汇: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那”“其中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考实词与虚词一、16个虚词1.【之】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即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⑤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陋室铭》)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⑦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⑧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他、它(不加“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③指示代词,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④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3.【而】①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②连词,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或不译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⑤连词,表修饰“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4.【以】①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介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④连词,表示目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⑤连词,表示结果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⑥连词,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⑦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①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介词,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受制于人④介词,表示比较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⑤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乃】①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③副词,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④副词,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⑤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①连词,表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连词,表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8.【为】①动词,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②动词,表动作行为做可以为师也(《〈论语〉十二章》)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④介词,表示被动(常与“所”连用,也有单用) 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9.【者】①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亭者谁(《醉翁亭记》)②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①副词,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③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连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⑤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11.【则】①连词,表承接。

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

词性知识、分类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二、实词(一)名词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2、种类:1表示人的:教师、学生、工人、父亲、白求恩;2表示具体事物的: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3表示抽象事物的: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4表示时间的:过去、现在、春节、元旦、早晨、晚上;(时间名词)5表示处所的:北京、四川、中国、美国、亚洲;(处所名词)6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以上、之下;3、名词的语法特征: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如:牛吃草;2也可作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如:柳树梢头3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条河、一头牛、三位同学4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说“很同学”、“不房屋”5不能重叠,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等,这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6有些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

不加“们”的名词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

*方位名词可以单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要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

(二)动词1、含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种类:1表示动作行为的:说、笑、写、看、走、休息、学习(动作动词)2表示发展变化的:在、存在、有、发生、演变,发展、生存、死亡、消失、增加、减少、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存在、变化、消失)3表示心理活动的: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心理活动动词)4 表示可能、意愿的:能、会、要、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能愿动词)5 表示趋向的: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趋向动词)6 表示判断的,只有一个:是(也叫判断词)3、动词的语法特征: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盖房子、抱孩子、挖洞、听收音机。

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名词•动词•形容词实词•数词•量词•代词一、名词——表示人或者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词叫做名词。

• 1.表示人或具体事物: 学生、河流、水果、衣服• 2.表示抽象事物: 教育、交通、事物、战争、和平、语法、科学、民主、道德• 3.表示时间: 昨天、晚上、黎明、秋天、刚才• 4.表示处所: 郊区、附近、到处、远近• 5.表示方位:东、西、南、北、中、里、外、上、下、前头、后头、东面、西方、上边、下边、以前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 1.表示动作、行为。

例如:走打说作保护分析赞成旅行• 2.表示存现、变化。

例如:有存在出现消失发生灭亡增加缩小扩大发展下降• 3.表示心理活动。

例如:爱恨想忘记觉得感到希望羡慕憧憬回忆• 4.表示使令,简称使令动词。

例如:使叫让请派要求命令禁止推选委托任命• 5.表示可能、意愿,简称能愿动词。

例如:能能够应该可以必须得(děi)要会愿意肯敢• 6.表示趋向,简称趋向动词。

例如:来去回上下出进起上来下去回来出去进来起来•7.表示判断,简称判断词。

只有一个“是”。

三.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 1.表示形状。

例如:高大粗细圆长弯曲宽广鲜红雪白狭窄笔直• 2.表示性质。

例如:好坏优秀恶劣诚实虚伪狡猾美丽高尚伟大朴素• 3.表示状态。

例如:迅速敏捷匆忙平静悠闲混乱愉快轻松痛苦疲倦急躁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简单数词和复合数词,数词的分类基数和序数确数和概数,分数和倍数五.量词——表示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A 个体量词:只个件间所座• B 集合量词:对双群伙帮副批• C 不定量词:点些• D 度量衡量词:寸亩斗克立方米人次• E 借用量词:碗、桶、瓶、身、手、笔、刀、口、屋、子、堆、封、卷、捧、张、担、铲• A 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次趟回遍下阵番遭顿•动量词• B 借用动作有关的名词、动词表示动量:切一刀叫一声射三箭工作一天劳动三小时六.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


语法特点 副词一般只同动词、形容词相结合,例 如“都去、常去、就去、很大、更大、多么 大”。如果代词“这样”、“这么”、“那 样”、“那么”代替了动词,副词也可以用 在它们前面,如“已经这样了”、“就这么 着吧”。名词数量词做谓语时,副词也可以 同它们结合,如“这儿就三个人”、“今天 才九号”。 副词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做状语,“机”、 “很”可以做补语。如“你太好了”、“他 曾经来过”、“味道好极了”。


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1.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示例:公元前8 世纪 20世纪80年代 公元前403年 公元7年 1994年 10月1日(年份一般不用简写,如1990年 不应简作“90年”或“九0年”) (引文著录、行文注释、表格、索引、年表等, 年月日的标记可按GB/T 7408-94的扩展格式: 1994-10-01) 2.时、分、秒。示例:4时 15时40分 14时12分36 秒 (必要时,可按GB/T 7408-94的扩展格式: 04:00 15:40 14:12:36)
1、表示人或者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
间、处所、方位等。
表示人或具体事物:学生
河流 水果 衣服 表示抽象事物: 教育 交通 事物 战争 和平 语法 科学 民主 道德 表示时间: 昨天 晚上 黎明 秋天 将来 刚才 表示处所: 郊区 附近 到处 左近 表示方位: 东 西南 北中 里外 上下 前头 后头 东面西方 上边下边 以前
A.表示动作.行为。例如:走 打说 作保护 分析赞成 旅行 B.表示存现.变化。例如:有 存在出现 消失发生 灭 亡增加 缩小扩大 发展下降
C.表示心理活动。例如:爱 恨 想忘记 觉得感到 希 望羡慕 憧憬回忆 D.表示使令,简称使令动词。例如:使 叫 让请 派 要求 命令禁止 推选委托 任命 E.表示可能、意愿,简称能愿动词。例如:能 能够 应该 可以 必须 得(dei) 要 会 愿意 肯 敢 F.表示趋向,简称趋向动词。例如:来 去 回上 下 出 进起 上来下去 回来出去 进来起来 开来 G.表示行动始终。例如:开始 进行 停止继续 H.表示判断,简称判断词。只有一个“是”。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一、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

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

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

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

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

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一、词类(一)1.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的词。

2.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二)实词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

比如:桌子、早晨、秋天、广东。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

比如:跑、挑、爱、恨。

3.形容词。

表示形状、性质、状态。

比如:大、小、美丽、善良、雪白、墨绿。

4.数词。

表示数目或次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比如:六、第七。

5.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

比如:个、颗、条、捆。

6.副词。

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

比如:很、都、全。

7.代词。

起代替和指示作用。

比如:你、我、他、这、那。

(三)虚词1.介词。

主要用于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标明跟动作、状态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

比如:自从、依据、靠、因为、由于、为了、对于。

2.连词。

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因果等。

比如:和、跟、同、或、或者、并且、但、但是。

3.助词。

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

比如:的、地、得、着、了、过。

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意义:词的意思。

用法:词在句中的作用。

1.之代词:(1)他、它、她、他们。

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2)这。

之二虫又何知。

助词: (1)的。

羔羊之皮。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翻译时可不译。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3)宾语前置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到、、、、去。

沛公引兵之薛。

(5)时间+之顷之。

2.以(1)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宫之奇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4)原因。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因为。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6)介词,用。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7)介词,凭借、、、身份,按照。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8)介词,在、、、时候。

(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9)连词。

高中文言字词(120实词+18虚词)

高中文言字词(120实词+18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字词一.120个实词1.爱:(1)宠爱 (2)吝惜 (3)喜爱 (4)爱慕 (5)通“菱”,隐藏2.安:(1)安全 (2)安逸 (3)安抚 (4)安稳 (5)养 (6)安置 (7)哪里3.被:(1)表被动 (2)披散 (3)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4)覆盖 (5)遭受4.倍:(1)通“背”,背离 (2)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3)更加5.本:(1)本来(2)草木的根(3)根本(4)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5)版本(6)推究6.鄙:(1)边远的地方 (2)轻视 (3)浅陋无知7.兵:(1)兵法 (2)兵器 (3)军队 (4)用兵器杀人8.病:(1)担心 (2)疾病 (3)缺点 (4)责备9.察:(1)观察 (2)明察 (3)清高 (4)推举 (5)明智10.朝:(1)早晨 (2)朝廷 (3)朝见 (4)朝代11.曾:(1)指中间相隔两代的亲属 (2)曾经 (3)通“层”,重叠 (4)竟12.乘:(1)登 (2)乘坐 (3)凭借 (4)冒着 (5)顺应13.诚:(1)真诚 (2)确实 (3)果真14.除:(1)除掉 (2)台阶 (3)授予官职 (4)除非15.辞:(1)古代的一种文体 (2)文辞 (3)借口 (4)推辞 (5)辞别16.从:(1)参加 (2)跟随 (3)听从 (4)由,自 (5)挨着17.殆:(1)危险 (2)接近 (3)大概18.当:(1)掌握 (2)在 (3)把守 (4)判决 (5)相抵 (6)将 (7)任 (8)恰当19.道:(1)取道 (2)道路 (3)主张 (4)策略 (5)谈论 (6)道理20.得:(1)获得 (2)应该 (3)心得 (4)得当21.度:(1)越过 (2)尺码 (3)次 (4)考虑 (5)估计 (6)限度 (7)衡量(8)创作(9)法度22.非:(1)没 (2)反对 (3)错误23.复:(1)重叠,重复 (2)恢复 (3)答复 (4)再24.负:(1)倚仗 (2)使承担 (3)背着 (4)辜负 (5)背弃 (6)失败25.盖:(1)遮盖 (2)伞 (3)超过 (4)大概26.故:(1)老交情 (2)所以 (3)原因 (4)仍日27.顾:(1)拜访 (2)回头看 (3)还 (4)考虑 (5)不过28.固:(1)坚固 (2)坚决 (3)固执 (4)坚守 (5)本来29.归:(1)女子出嫁 (2)回来 (3)归附30.国:(1)国都 (2)地方 (3)国家 (4)国事31.过:(1)经过 (2)拜访 (3)责备 (4)过分 (5)超过 (6)过错32.何:(1)怎么 (2)什么 (3)为什么 (4)多么33.恨:(1)愤恨 (2)遗憾34.胡:(1)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 (2)为什么 (3)什么35.患:(1)担心 (2)毛病 (3)灾难36.或:(1)迷惑 (2)有时 (3)倘若 (4)有的 (5)有人 (6)也许37.疾:(1)疾病 (2)快 (3)痛苦 (4)嫉妒 (5)痛恨38.及:(1)比得上 (2)赶上 (3)等到 (4)牵连到 (5)到 (6)趁 (7)与39.即:(1)登上 (2)立即 (3)就 (4)就是40.既:(1)不久 (2)既然 (3)已经41.假:(1)临时充任 (2)借助 (3)假的 (4)假期42.间:(1)中间,指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2)量词(3)一会儿(4)从小路(5)间或 (6)挑拨 (7)参与 (8)间隙 (9)隔离43.见:(1)拜见(2)召见(3)表被动(4)显现,后作“现”(5)见面(6)加在动词前代称自己 (7)知道44.解:(1)解剖 (2)解除 (3)理解 (4)缓解 (5)消除45.就:(1)就职 (2)靠近 (3)受,接受 (4)登上46.举:(1)推举 (2)攻取 (3)举起 (4)尽,全都 (5)举出 (6)举办47.绝:(1)断笔 (2)与世隔绝 (3)横渡 (4)尽 (5)等过48.堪:(1)胜任 (2)能够 (3)忍受49.克:(1)战胜 (2)约束 (3)能够50.类:(1)类似 (2)种类 (3)事物51.怜:(1)可爱 (2)怜爱 (3)怜悯 (4)可惜52.弥:(1)长久 (2)满,遍 (3)更加53.莫:(1)日落之时 (2)不要 (3)不 (4)没有谁54.明:(1)今之次,第二年 (2)闻明 (3)贤明 (4)明亮 (5)照明55.内:(1)内心 (2)接纳,后作“纳” (3)里面56.期:(1)穿一年孝服的人 (2)规定的时日 (3)一周年 (4)期望 (5)约会57.奇:(1)余 (2)以…为奇 (3)奇异的58.迁:(1)晋升 (2)改变 (3)贬商59.请:(1)请求 (2)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做某事 (3)邀请60.穷:(1)失意 (2)走到尽头 (3)处境艰难 (4)尽61.去:(1)距离 (2)流走 (3)过去的 (4)除去 (5)离开62.劝:(1)勉励 (2)劝说63.却:(1)退 (2)回头 (3)击退 (4)再64.如:(1)往 (2)或者 (3)按照 (4)像 (5)及,比得上 (6)假如65.若:(1)像 (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你们 (4)比得上 (5)如果66.善:(1)友善,交好 (2)擅长 (3)正确 (4)好好地 (5)擦拭 (6)爱惜67.少:(1)缺少(2)年轻人(3)不多(4)不多时(5)缺少(6)年幼(7)轻视(8)減少 (9)稍微68.涉:(1)进入 (2)散步 (3)渡水69.胜:(1)能承受 (2)优美 (3)战胜 (4)超过 (5)尽,完70.识:(1)认识 (2)识别 (3)记住71使:(1)派遣 (2)出使 (3)主使 (4)假如72.是:(1)指示代词,此 (2)对的73.适:(1)到……去 (2)出嫁 (3)依照 (4)享受74.书:(1)书籍 (2)书信 (3)书写75.孰:(1)谁 (2)仔细76.属:(1)隶属 (2)跟随 (3)嘱咐 (4)劝请 (5)类,辈 (6)连接77.数:(1)数目 (2)密,细密 (3)计算 (4)腰次 (5)几 (6)规律 (7)天数,命运78.率:(1)带领 (2)轻率 (3)全都79.说:(1)学说,主张 (2)陈述 (3)高兴、喜悦,后作“悦” (4)劝说80.私:(1)偏爱 (2)私下 (3)私人,个人81.素:(1)向来 (2)白色的绢 (3)质朴,不加装饰的82.汤:(1)专有名词,商朝第一个君王 (2)热水,开水 (3)汤剂83.涕:(1)眼泪 (2)哭泣 (3)鼻涕84.徒:(1)这些人 (2)徒步 (3)白白地 (4)空 (5)只85.亡:(1)使…灭亡 (2)逃跑 (3)灭亡 (4)无,没有买86.王:(1)姓氏 (2)大王 (3)称王87.望:(1)农历每月的十五 (2)怨恨 (3)盼望 (4)远远地看 (5)名望,声望88.恶:(1)罪恶 (2)诽谤 (3)讨厌 (4)怎么89.微:(1)卑下 (2)秘密地 (3)微弱 (4)没有 (5)含蓄90.悉:(1)全都 (2)完全表达91.相:(1)观察(2)形貌,状貌(3)用在动词前,表动作偏指一方(4)辅佐,帮助92.谢:(1)凋落 (2)拒绝 (3)道歉 (4)感谢 (5)辞别 (6)告诚93.信:(1)信任(2)真实(3)实情(4)守信用(5)随意(6)信物(7)通“伸”,伸张94.兴:(1)发动 (2)兴盛 (3)兴办 (4)兴起95.行:(1)品行 (2)践行 (3)行走 (4)古代军队编制单位96.幸:(1)幸运 (2)宠爱 (3)幸亏 (4)侥幸97.修:(1)身高 (2)修养,修行 (3)高 (4)修理 (5)修建 (6)修饰,装饰 (7)长98.徐:(1)姓 (2)慢慢99.许:(1)地方处所 (2)表约数,上下 (3)这样,如此 (4)答应,允许100.阳:(1)太阳,阳光 (2)指水的北面101.要:(1)人体的腰部(2)要领,关键(3)概括,总结(4)相约(5)邀请(6)要挟,威胁102.宜:(1)适宜 (2)应当103.遗:(1)遗留,留下 (2)排泄(大小便) (3)给予,馈赠 (4)遗弃104.贻:(1)遗留 (2)赠送,给予、105.易:(1)换,交换 (2)容易,轻易 (3)变,改变 (4)轻视106.阴:(1)阴天 (2)指山的北面 (3)冷,寒冷 (4)暗中107.右:(1)上 (2)和“左”用,指近臣 (3)表方位,与“左”相对108.再:(1)两次 (2)第二次109.造:(1)到……去 (2)制定110.知:(1)知道 (2)主持,管理 (3)智慧111.致:(1)招纳,引来 (2)送给 (3)表达 (4)得到 (5)最,极 (6)情趣,意志,112.质:(1)本质(2)通“贽”,见面礼(3)人质(4)杀人时用的砧板(5)质问(6)质地,底子113.治:(1)医治 (2)对付 (3)治理 (4)与“乱”相对,特指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114.诸:(1)兼词,相当于“之于” (2)众多,各 (3)兼词,相当于,“之乎”115.贼:(1)敌人 (2)刺客 (3)害,祸害 (4)强盗中人116.族:(1)家族 (2)类,辈 (3)灭族,117.卒:(1)士兵 (2)同“猝”,突然 (3)死 (4)最终118.走:(1)仆人,自称的谦辞 (2)逃跑 (3)延伸 (4)跑119.左:(1)左边 (2)左边的位置,是上位 (3)和“右”用,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120.坐:(1)因为 (2)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3)座位,后作“座” (4)坐守 (5)犯……罪二.18个虚词1.而:(1)连词,表并列。

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

6表示判断的,只有一个:是(也叫判断词)词性知识3、动词的语法特征: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盖房子、抱孩子、挖洞、听收音一、分类机。

少数不能带宾语,如,游行、示威、出发、休息。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

2动词能与副词组合,但多数不能与程度副词组合。

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除表示心理活动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外、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如“非常喜欢”,“十分讨2、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厌”,'很应该”,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十分愿意”。

可以说,“不走、再来”。

但不能说:太走,太来。

虚词包括3 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拿着书,窗户关着,是进行时。

看了三次,吃二、实词完了饭,是完成时,去过兰州,经历态。

(一)名词4、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1 动词可以重叠使用。

一般表示时间短暂或试一试的意思,如“看看、走走,研究研究”等。

5 助动词常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的前面,表示意愿、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在句中作状语。

2、种类:例如:我们一定(要)实现四化,天气(应该)暖和了,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助动词后面1表示人的:教师、学生、工人、父亲、白求恩;不带名词。

要东西,会英文中的要和会是一般动词。

2表示具体事物的: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表示抽象事物的:精神、物质、友谊、法律;3(抽象名词)能愿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趋向动词可单用,一般多用在其他动词的后边,如:干下去,干起来。

(时间名词)表示时间的:过去、现在、春节、元旦、早晨、晚上;4(三)形容词5表示处所的:北京、四川、中国、美国、亚洲;(处所名词)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以上、之下;62、种类:3、名词的语法特征:1表示形状的:大、小、高、矮、长、宽、笔直、弯曲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如:牛吃草;2 表示性质的:好、坏、美、丑、高明、美丽、诚实2也可作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如:柳树梢头33表示状态的:快、慢、软、硬、兴奋、激动、悠闲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条河、一头牛、三位同学4表示颜色的:黑、白、橙、红、苍白、碧绿、绿油、4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说“很同学”“不房屋”5不能重叠,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等,这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5多、少、多少、许多、好些、全等表示不定数量的词也是形容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性知识一、分类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二、实词(一)名词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2、种类:1表示人的:教师、学生、工人、父亲、白求恩;2表示具体事物的: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3表示抽象事物的: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4表示时间的:过去、现在、春节、元旦、早晨、晚上;(时间名词)5表示处所的:北京、四川、中国、美国、亚洲;(处所名词)6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以上、之下;3、名词的语法特征: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如:牛吃草;2也可作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如:柳树梢头3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条河、一头牛、三位同学4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说“很同学”、“不房屋”5不能重叠,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等,这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6有些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

不加“们”的名词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

*方位名词可以单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要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

(二)动词1、含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种类:1表示动作行为的:说、笑、写、看、走、休息、学习(动作动词)2表示发展变化的:在、存在、有、发生、演变,发展、生存、死亡、消失、增加、减少、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存在、变化、消失)3表示心理活动的: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心理活动动词)4表示可能、意愿的:能、会、要、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能愿动词)5表示趋向的: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趋向动词)6表示判断的,只有一个:是(也叫判断词)3、动词的语法特征: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盖房子、抱孩子、挖洞、听收音机。

少数不能带宾语,如,游行、示威、出发、休息。

2动词能与副词组合,但多数不能与程度副词组合。

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外、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如“非常喜欢”,“十分讨厌”,’很应该”,“十分愿意”。

可以说,“不走、再来”。

但不能说:太走,太来。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拿着书,窗户关着,是进行时。

看了三次,吃完了饭,是完成时,去过兰州,经历态。

4动词可以重叠使用。

一般表示时间短暂或试一试的意思,如“看看、走走,研究研究”等。

5 助动词常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的前面,表示意愿、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我们一定(要)实现四化,天气(应该)暖和了,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助动词后面不带名词。

要东西,会英文中的要和会是一般动词。

*能愿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趋向动词可单用,一般多用在其他动词的后边,如:干下去,干起来。

(三)形容词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2、种类:1表示形状的:大、小、高、矮、长、宽、笔直、弯曲2表示性质的:好、坏、美、丑、高明、美丽、诚实3表示状态的:快、慢、软、硬、兴奋、激动、悠闲4表示颜色的:黑、白、橙、红、苍白、碧绿、绿油5多、少、多少、许多、好些、全等表示不定数量的词也是形容词。

3、形容词的语法特征:1形容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

少数也可做状语、补语。

如:红太阳、1 (激烈)的战斗开始了2 心情格外(舒畅)3 你坐下来,(慢慢)说。

4 她说得(慢)。

5 这个(好看)。

2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纯洁队伍是使队伍纯洁的意思。

端正、纯洁都是动词。

直着身子,红着脸,花了眼,都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或变化,也应该看做动词。

3大多数形容词能与程度副词组合,形容词的前边一般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等表示程度的词。

如“很大、最明白、多么慌,太死板,非常正确”等。

有一些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

例如:雪白,血红。

还有加重叠词缀的形容词,如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阴阴,黑油油。

以及其他复杂的形式,如:黑不溜秋,黑咕隆咚等。

4形容词也可以重叠,有加重语义的作用,可以把事物的性质、状态描绘得生动一些。

重叠形式:单音节:基本式是AA或AA的、AA儿。

如:早早、长长的、慢慢儿双音节:基本式是AABB或AABB(的)、AABB(儿)如:清清楚楚、高高兴兴(的)、痛痛快快(儿)大大方方,整整齐齐。

少数双音节贬义形容词的工A里AB式:如:马里马虎、小里小气、糊里糊涂(四)数词1、含义: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如:一、二、三、四、五、六等。

概数:1在基数后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百把人,十来里,一千左右。

2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七八个,三五个。

2、种类1确数:一、二、千、万2概数:几、些、多、约3序数:第一、老二、初五3、数词的语法特征1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作句子成分。

如,一个人,两本书等。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组合,文言文格式和成语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词。

如:一针一线,三心二意等。

2数量短语常常作定语或补语,状语。

如:一片浮云,看了一眼3一些数词有固定的用法。

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

分数既可用数目的增加,又可用数目的减少。

表达数目增减必须拿原来的数目做基数,不能拿增减后的数目做基数。

数量增加要用倍数或百分数,可以说“增加了”或“增加到”,前者不包括底数,后者包括底数。

数量减少只能用分数,可以说“减少了”或“减少到”,前者指净减的数量,后者指净剩的数量。

数量增减习惯用语1表示数量增加的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

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了)提高(了),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

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

2表示数量减少的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

例如:从十减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

例如,从一百减少到十,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词1、含义: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2、种类:1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A、表示个体单位的:个、台、条、段、根、艘、辆、幅、段、篇、匹、首、架、枝、只、本、句、片。

B、表示集体单位的:对、双、群、类、批、堆、帮、打、班、套、串、伙。

C、表示度量衡的:米、千克、公里、吨、平方米、立方米、尺、丈、升、斗、斤、镑,吨、分、元、角、顷。

D、不定单位:一点、一些。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专用的——次、回、趟、遍、顿、阵。

借用名词——咬一口、开一抢、打一拳、踢一脚、切一刀。

借用动词——看一看、摸一摸、踢一踢。

表示时间的词也可以借用表示动量——做了三天,住了一年。

3复合量词——架次:计算飞机飞行架数和次数的总和。

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十架飞机飞行一次也叫十架次。

3、量词的语法特征: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

2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组成BB式,表示每一个都在内。

如:个个,件件,张张,条条,阵阵,点点等。

3量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4、复合量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表示复合性单位。

1由两个物量词构成,表示同一事物的不同内容的计量。

例如说到运输量中的重量和里程,有“吨千米、吨海里”等,说到水的流量,有“秒立方米”。

2由物量词和动量词组成,表示事物单位和动作单位的加合。

例如:“飞机共飞25架次”“接待旅客100万人次”*数量词也可以重叠,组成“一B一B”式,修饰名词时,表示数量多,如“一堆一堆的书”;修饰动词时,表示按次序进行,如“一个一个地说”。

(六)代词1、含义: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

2、种类: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者事物的名称。

我、你、他、我们、它们、咱们、自己、人家2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

这、那、这样、那样、各、每3疑问代词:用于提问。

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多少、几3、注意事项:1代词代替某一类词,就具有某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2“他们”的使用范围比较广,除了用于男性,男女兼有的复数,都可以用“他们”。

3“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为了亲近,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4指示代词“这”用于近指,“那”用于远指5代词一般是实指,有时也可以用来虚指,指称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如“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三、虚词(一)副词1、含义: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种类1表示程度:很、最、挺、非常、十分、格外、更、越、几乎、尤其2表示范围:都、总、共、只、仅仅、单、就3表示时间、频率:已、已经、曾、刚、才、正、在、立刻、马上、终于4表示语气:难道、简直、岂、果然、居然、只好5表示肯定、否定:没、不、没有、莫、不用3、副词的语法特征: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都能作状语。

(二)连词1、含义: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用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2、常见的连词: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三)介词1、含义:常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前面,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方式,目的,比较等。

2、常用介词及用法顺口溜: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四)助词1、含义:是起辅助作用的词,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

2、种类: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2动态助词:着,了,过3语气助词:了、吗、呢、啊、呀、吧、哪、啦3、注意事项:1结构助词“的”主要用在名词前头,“地”主要用在动词前头,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修饰关系或限制关系。

“得”主要用在动词之后,表示补充或说明。

2结构助词“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用来修饰名词(后边在加“的”),或代替名词(后边要加“的”,有的不用加)。

3动态助词“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4语气助词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

(五)叹词1、含义: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