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气囊破裂是人工气道气囊管理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障碍和并发症。
详细描述
气囊破裂的原因可能包括气囊材料老化、机械损伤、高压气体泄漏等。气囊破裂后,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缺 氧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窒息。为预防气囊破裂,应定期检查气囊状态,避免长时间使用高压气体,及时更换老 化的气囊。
气道黏膜损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总结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可能导 致严重的呼吸衰竭和死亡。
详细描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细菌定植、误吸和胃食管反流等。患者可能出现 发热、咳嗽、痰多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脓性痰和呼吸困难。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 炎,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胃食管反流、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措施。同时,应定期进行痰
适用于长期人工气道患者,如慢性阻 塞性肺疾病、神复用型气囊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和医疗需求进行选择。对于需要长期使用人工气道的患者 ,复用型气囊可能更加经济实惠;对于短期使用人工气道的 患者,一次性气囊更加方便快捷。
在选择气囊时,还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气道情况等因 素,以确保选择的气囊类型能够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同时 ,医护人员应熟悉不同类型气囊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以确保 人工气道管理的安全有效。
03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
气囊压力的监测与控制
监测气囊压力
定期监测气囊压力,确保其在合 适的范围内,以维持气道的通畅 和防止气道黏膜损伤。
控制气囊压力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适 当调整气囊压力,以达到最佳的 气道密封效果。
气囊更换的频率与注意事项
更换频率
根据气囊材质和使用情况,定期更换 气囊,一般建议每2-4周更换一次。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气囊充气过分: 压迫气管壁, 气管粘膜易缺血坏死、
糜烂而形成 溃疡, 也可损伤血管而出血, 甚 至发生气管食管瘘和无名动脉破裂致死亡.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第11页
气囊上滞留物去除
气囊上滞留物是微生物繁殖 良好培养基, 且多为抗生素 筛选耐药菌, 多为革兰阴性 杆菌
气囊放气或漏气时, 含有耐 药菌滞留物易流至下呼吸道 造成呛咳、窒息及感染
理想气囊压力为有效封闭 气囊与气管间隙最小压力, 即<毛细血管灌注压, 这种 压力能够很好保障气道粘 膜血液供给。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第9页
临床上什么时候需要监测气囊压力?
常规监测时 听到有漏气声时 呼吸机报警分钟通气量低时 听诊气管处有漏气声时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第10页
压力异常不良表现
气囊充气不足和气囊漏气: 造成导管与气管间密闭不良、漏气、
声,再注气,直到再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优点: 可减小气囊对气管壁损伤,不 易发生误吸,不影响潮气量。
测压表充气技术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第6页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第7页
思索题
◆ 临床上什么时候需要监测气囊压力?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第8页
压力监测
当前气囊多为大容量低压 气囊, 注气后呈圆柱状膨 起, 与气管粘膜接触面积 较大
人工气15道气囊管理
第15页
◆ 为了降低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 生,在平时护理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第16页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第17页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第1页
学习目标
1 了解气压力,及气囊压力监测方
ICU患者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ICU患者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人工气道是重症监护室(ICU)中常用的一种生命支持手段,用于维持患者的气道通畅,确保充分的氧合和通气。
然而,不正确的人工气道管理可能导致气囊失效、肺泡性肺毁伤和其他并发症。
因此,应用最佳证据来指导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至关重要。
1. 合适的气囊充气压力:实施适合的气囊充气压力是确保气囊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低的气囊充气压力可能导致漏气,从而缩减正常的气道封闭效果,增加呼吸机相关感染的风险。
然而,过高的气囊充气压力可能导致气囊毁伤、气囊成型不全以及其他并发症。
最佳证据建议选择适合的气囊充气压力,通常在20-30 cmH2O之间。
2. 定期监测气囊充气压力:定期监测人工气道气囊的充气压力至关重要,以确保气囊的稳定运行和正常效果。
一些探究建议每天至少检查2次,并依据需要调整充气压力。
此外,机械定时充气装置的使用也可以降低气囊充气压力失控的风险,提高管理的效果。
3. 气囊充气期间定期检查气囊体积:充气期间定期检查气囊体积是确保气囊功能正常的重要步骤。
一些探究建议使用良好的随气囊充气压力变化而变化的充气球,以检查气囊的体积变化。
确保充气球恰好能够包抄气囊,无空隙存在。
4. 气囊充气后,适时评估人工气道封闭效果:气囊充气后,应准时对人工气道封闭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听诊、胸片或超声等方法,评估气囊是否正常封闭气道,无漏气现象。
如存在气囊充气不足或过度充气的状况,则需要准时调整气囊充气压力,以确保适当的气道封闭效果。
5. 定期更换气囊和人工气道管道:定期更换气囊和人工气道管道是降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常建议依据患者详尽状况,每7-10天更换一次气囊和人工气道管道。
此外,定期检查气囊和人工气道管道是否存在损坏或老化,依据需要进行更换。
综上所述,ICU患者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合适的气囊充气压力、定期监测气囊充气压力、气囊充气期间定期检查气囊体积、适时评估人工气道封闭效果和定期更换气囊和人工气道管道。
人工气道的气囊管理
人工气道的气囊管理在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时,气囊是人工呼吸回路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保持呼吸回路的密闭性以维持呼吸机正常送气,可以防止分泌物漏进肺内导致继发感染。
气囊压力需要密切进行监测和调整,压力过高会导致气道黏膜的损伤,压力过低会导致漏气,市面上已经有新型的气囊管理系统,需要更多相关研究来完善并证实其临床获益。
一、气囊的作用及分类人工气道的气囊作用主要包括:1、防止漏气,保持呼吸回路的密闭性,有创机械通气时人工呼吸回路需要保持密闭,以确保气体按照呼吸机参数进行送气,保证患者的呼吸支持和氧合维持;2、防止误吸,有创机械通气时的人工气道一般破坏了患者固有的上呼吸道结构,患者的神志情况欠佳、咳嗽防御和吞咽功能受损,因此需要气囊密闭来防止口鼻咽部分泌物或食物残渣误入气道内造成进一步感染。
根据压力及形态可讲气囊类型大致分为低压高容型气囊、高压低容型气囊,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前者,因其充气后呈规则圆柱状,接触面积大,压力分布均匀,较少发生漏气,因此充其量适当时较少发生损伤。
诸多因素会影响气囊密闭性,当发现气囊漏气时应当及时处理。
影响其密闭性因素包括:1、气囊压力与充其量,2、气囊位置是否合适,3、导管型号与患者气管直径是否匹配,4、气囊的材质和性状,5、机械通气时的参数、模式设置,6、其他操作如吸痰、翻身等。
及时消除影响因素以保证患者安全。
二、气囊压力的管理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共识一致推荐人工气囊的压力维持在25-30cmH2O,可以保持气囊的密闭,同时又不会损伤气道黏膜。
正常气道黏膜毛细血管动脉端、静脉端和淋巴管静水压分别为30-35mmHg> 18-20mmHg> 5-8mmHg,超过淋巴管压力可引起水肿,超过静脉端压力可引起淤血,超过动脉端压力一段时间可引起黏膜缺血性坏死。
气囊压力过低会导致呼吸回路漏气、患者氧合下降;或者导致囊上分泌物误吸入肺内造成VAP;气囊压力过高可能会导致气管黏膜的缺血损伤、气管软化,进而造成气管良性狭窄、严重者可造成气管食管屡,这些不良后果都需要再次巨大代价治疗。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常用于呼吸衰竭、心肺复苏等患者的治疗。
而气囊作为人工气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气囊的主要作用是封闭气道,防止气体泄漏和误吸。
然而,如果气囊管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例如,气囊压力过高会导致气管黏膜缺血、坏死,甚至形成气管食管瘘;而气囊压力过低则无法有效封闭气道,容易引起误吸和肺部感染。
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气囊压力的合适范围。
一般来说,理想的气囊压力应维持在 25 30cmH₂O。
为了准确测量气囊压力,临床上通常会使用专门的气囊压力测量仪。
这些测量仪操作简便,能够实时显示气囊压力值,帮助医护人员及时调整。
在进行气囊压力测量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
一般建议在患者安静、呼吸平稳的状态下进行测量,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
同时,测量的频率也很重要。
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通常每 4 8 小时测量一次气囊压力;而对于病情较重或存在特殊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测量。
除了测量压力,气囊的充气方法也有讲究。
传统的手动充气方法往往凭借医护人员的经验和手感,容易导致气囊压力不准确。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采用自动充气装置,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气囊充气量,从而保证气囊压力处于理想范围。
另外,气囊的放气也需要谨慎操作。
长期不进行气囊放气可能会导致气管黏膜受压时间过长,加重损伤。
但频繁放气又可能增加误吸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每隔 6 8 小时进行一次短暂的放气,每次放气 5 10 分钟即可。
在放气前,需要先清除患者口腔和气道内的分泌物,防止误吸。
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中,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气囊压力是否合适,以及是否存在其他问题。
同时,要做好气囊的护理工作。
保持气囊及周围气道的清洁,定期更换固定气囊的胶带或绑带,防止松动或移位。
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
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临床上人工气道常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建立。
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气囊需合理充气以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还可预防口咽分泌物进入肺部,防止误吸,从而减少肺部感染。
但若气囊充气量过大,即使使用高容低压气囊导管,过久压迫气管粘膜也会影响该处的血液循环,导致气管粘膜缺血性损伤甚至坏死,随后瘢痕形成而致气管狭窄,严重时可发生穿孔;相反充气不足,则导致气道漏气,而致潮气量损失、误吸等并发症。
因此,合理的气囊管理至关重要。
1气囊压力防止气囊压造成气管粘膜损伤,必须测定气囊压力,气囊压力测定的方法有很多。
一般临床常用的有手捏气囊感觉法、定量充气法及气囊压力表测量法。
手捏气囊感觉法是判断者根据临床经验,用手捏压气囊的压力感觉“比鼻尖软,比口唇硬”为适宜,此方法的判断标准不同个体的感觉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准确判断气囊压力。
定量充气法是机械通气病人在选用大容量、低压型的气囊导管时选用,气囊充气一般5~10ml,而因病人个体及气管导管型号不同气囊充气量不一,亦不能精确气囊压力的大小。
利用气囊测压表可以科学的为机械通气病人气囊充气、放气,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准确性。
3护理3.1气囊充气操作有学者认为临床气囊充气采用最小漏气技术和最小闭合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将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降至最小,且不易发生误吸和影响潮气量,不必定时放松气囊。
方法为:①最小漏气技术。
即在吸气高峰允许有小量气体漏出。
准备10ml、1ml注射器各1支,由2个人同时操作。
在机械通气时,一人将听诊器放于病人气管处听取漏气声,另一人用10ml注射器向气囊内缓慢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为止,然后换用1ml注射器从0.1ml开始抽出气体,同时观察病人的通气量,直到在吸气高峰听到有少量气体漏出而病人的通气量无明显改变为止,防止过量漏气触发低通气量报警。
②最小闭合技术。
用物同最小漏气技术。
一人听诊,一人向气囊缓慢注气,直至听不到漏气为止,然后抽出0.5ml气体时又可听到少量漏气声,再从0.1ml开始注气,直至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与并发症管理
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与并发症管理人工气道是指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将导管置入气道以维持通气和气体交换功能。
它是应用于危重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和并发症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以及并发症的管理方法。
一、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1. 定期清洁气道导管:人工气道导管上的黏液和分泌物会阻塞导管,影响通气。
定期清洁导管,可以采用吸痰、漱口、擦拭等方式,保持导管的通畅。
2. 气囊压力监测与调整:人工气道导管的气囊应定期监测并调整,以确保气囊的充气量符合标准。
过高或过低的气囊充气量都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3. 固定人工气道导管:使用适当的方法固定气道导管,以防止移位和拔管的风险。
常用的方法有束带固定、颈圈固定等。
4. 防止误吸:通过合理的护理手段,减少误吸的发生。
如引流吸痰、提醒患者做到嘴周清洁、避免误吸食物或液体等。
5. 定期更换导管:人工气道导管应定期更换,以减少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6. 预防感染:人工气道导管插入后易引发呼吸道感染。
护理人员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如保持洗手、佩戴洁净手套、消毒仪器等。
二、人工气道的并发症管理1. 气道导管堵塞:定期清洁导管、规范咽部护理,有效预防气道导管堵塞的发生。
如果导管堵塞,可轻轻抽吸或更换导管。
2. 肺感染: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如定期吸痰、保持导管周围清洁、规范使用抗生素等,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肺感染。
3. 吸气困难:人工气道导管的存在可能导致机械性喉痉挛,呼气时间延长。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及时处理并及时给予辅助通气。
4. 声音嘶哑:避免误吸及机械性喉痉挛,定期清洁喉、漱口,及时处理导管位置不良等,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声音嘶哑。
5. 纵隔气肿:过度充气导管气囊、导管位置不良等原因可能导致纵隔气肿。
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必要时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和处理。
6. 导管移位或拔管:正确固定导管,及时发现拔管或移位,并紧急处理。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专家共识
气囊压力及影响因素
人工气道气 囊的管理专 家共识
气囊的作用
▪ 气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第一,固定气管导管,防止气管导管滑出; ▪ 第二,封闭气道,保证潮气量; ▪ 第三,预防反流、误吸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气囊压力及影响因素
▪ 建立标准 ▪ 人工气道管理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非常重要。在人工气道管理中,气囊管
气囊压力管理不当的并发症
▪ 气囊压力不当会产生哪些严重的后果?气囊压力不足导致患者通气不足、 反流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气囊压力过高则与咽痛、嘶哑、神经 损伤、气管食管瘘、气管破裂、气管狭窄密切相关。
▪ 气囊压力不足 ▪ 当气囊压力<20cmH2O时,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明显增
加。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规使用气囊测压表定期检查气囊内压,然 而有研究者发现,由于一些医护人员不熟悉压力表的使用,导致常规检 查后气囊的意外放气,可能增加吸入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气囊管理
▪ 推荐意见1:气囊的基本作用是防止漏气和误吸;对于气管切开无 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如果自主气道保护能力好,可将气囊完全放 气或更换为无气囊套管(推荐级别:B级)。
▪ 推荐意见2:不能采用根据经验判定充气的指触法给予气囊充气 (推荐级别:C级)。气管插管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受影响,口腔 分泌物及胃食道反流物受气囊相隔阻滞于气囊上方,会形成气囊 上滞留物。气囊上滞留物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的重要来源。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2021全文)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2021全文)专家共识指出,人工气道是保证气道通畅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会损伤机体正常生理解剖功能,给患者带来危害。
特别是气管插管后,患者的吞咽受限,口腔分泌物及胃食道反流物受气囊阻隔滞留于气囊上方,形成气囊上滞留物。
国外研究表明,气囊上滞留物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的重要来源,因此气囊管理是降低VAP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工气道是一种通过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可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
气囊管理的目的在于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预防口咽部分泌物进入肺部,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现临床使用可吸引式气管导管进行持续或间断声门下吸引是一种新的可靠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方法。
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气囊压力是气囊是否损伤气管粘膜的重要因素。
气囊位置包括气管插管、气切套管和喉罩上的气囊位置。
指示球囊以充气管与气囊XXX,可通过指示球囊为气囊充气和监测气囊压力。
气囊根据气囊内压的大小及制作材料不同可分为低容高压型气囊(LVHP)、高容低压型气囊(HVLP)及等压气囊。
由于高压易造成气管黏膜坏死,目前临床多采用高容低压气囊的气管导管。
气囊的作用包括固定导管、封闭气道保证潮气量、预防口腔和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误吸或VAP。
气囊使用并发症包括气囊充气不足导致漏气、误吸等,气囊压力<20cmH2O时,口咽部分泌物和胃内容物沿着气囊皱褶及气管壁进入肺部,引起VAP。
这是导致VAP发生的独立致病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对于气囊管理技术的实施,建议病人采取半卧位,以减少呕吐和误吸的风险。
在充气和放气前,应进行口咽部分泌物吸引和清除囊上分泌物,以减少误吸的可能性。
在吸痰时,容易导致患者呛咳,使气囊压力大幅波动。
因此,在吸痰后的30分钟内,应调整气囊内的压力,必要时应立即调整。
声门下吸引负压可以降低气管切开患者气囊压,对于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患者,应每3小时监测调整气囊压力1次。
人工呼吸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2023全文)
人工呼吸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2023全
文)
本文基于专家共识,为机械通气患者使用的人工呼吸道气囊的管理提供指导和建议。
1. 人工呼吸道气囊的选择
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咳痰能力、气道状况等因素来选择人工呼吸道气囊。
同时,也要考虑呼吸机的类型和设置。
2. 人工呼吸道气囊的放置
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放置,操作前应仔细检查气囊的完整性、大小、软硬程度和触碰是否正常等因素,注意消毒和术后定期检查。
3. 人工呼吸道气囊的使用
呼吸机设置应妥善,观察气道压力和潮气量,避免过度膨胀或漏气情况。
同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4. 人工呼吸道气囊的更换
建议每7天更换一个新的人工呼吸道气囊,且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更换,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 人工呼吸道气囊的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包括人工气囊的漏气、过度膨胀、感染等情况。
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6. 结论
人工呼吸道气囊的管理对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呼吸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按照专家共识的指导和建议,可以降低感染和其他风险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断声门下吸引的缺点
不能保证吸引量 易堵管
实施声门下吸引的注意事项
保持气囊压力有效 选择合适的负压强度
预防气道粘膜出血 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保持吸引管路通畅
持续OR间断负压吸引的选择
目前没有持续及间断声门下吸引的比较,有 报道显示持续声门下吸引存在潜在的气道粘 膜损伤的危险,还有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倾 向于应用间断声门下吸引。
感染
气囊的管理
气囊充气不足和气囊漏气:导致导管与气管间 密闭不良、漏气。
气囊充气过度:压迫气管壁,气管粘膜易缺血 坏死、糜烂而形成溃疡,也可损伤血管而出血, 甚至发生气管食管瘘和无名动脉破裂致死亡。
理想的气囊压力
理想的气囊压力是既要阻断气囊与气管壁间 的漏气,又可防止气囊对气管粘膜的压迫性 损伤,目前的气囊多为高容低压气囊,当气 囊压力在25-30cmH2O时,即可有效封闭气道, 又不高于气管粘膜毛细血管灌注压,可预防
理想的气囊压力
气道粘膜缺血性损伤和气管食管瘘,以及拔 管后气管狭窄等并发症。
如何给气囊充气
指示气囊感觉法 气囊压力表检测法 气囊自动充气泵 最小闭合技术
气囊放气
以往认为,气囊常规放气-充气,其主要目的 是防止气囊压迫导致气管粘膜损伤。
气囊放气
目前认为,气囊定时放气是不需要的。其原 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插管后在很短时间内 就有大量误吸物聚集 在气囊上,微量误吸 是普遍现象,在VAP 中是最大的病理生理 机制。
导致: 肺不张、肺炎、呼吸 衰竭、肺部疾病恶化
为什么要清除气囊上滞留物
相关研究表明VAP患者声门下间隙分泌物和 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一致率达50%以上。
清除声门下滞留物可显著减少VAP的发生及 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
气囊放气主要应用于以下情况
气道峰压力是影响气管最大内径的主要因素 。当气道峰值压力明显增高或减低时,为避 免气道压力过高或过低,应将气囊放气,重 新充气
清除囊上滞留物时
什么是气囊上滞留物
气囊上滞留物的来源
口咽部分泌物 胃内容物 气囊上滞留物的吸入是形成VAP的重要途径
为什么要清除气囊上滞留物
负压强度
吸引压力:没有明确的定论 国外有指南推荐持续声门下吸引应-
20mmHg— -30mmHg,间断声门下吸引应用100mmHg—-150mmHg 国内没有指南规范,临床以-60— -80mmHg 居多。
持续声门下吸引
间断声门下吸引
思考题
1.什么是囊上滞留物? 2.囊上滞留物的清除方法?
用恒定负压进行持续吸引 可客服间断吸引导致分泌物暂时滞留的弊端
持续声门下吸引
,有效的防止气囊上分泌物滞留,避免或减 少分泌物下行感染。
持续声门下吸引的缺点
黏膜干燥 出血 影响局部血供
间断声门下吸引
用负压间断吸引,声门下吸引导管与墙壁负 压吸引装置连接
吸引间断时间:Q1h,Q2h 适用于声门下分泌物较少者,能减少对呼吸
气囊放气后,1h内气囊压迫区的粘膜毛细血 管血流也难以恢复,气囊放气5min就不可能 恢复局部血流
气囊放气
常规的定时放气-充气往往使医务人员忽视充 气容积或压力的调整,反而易出现充气过多 或过高的情况
对于机械通气时的危重患者,气囊放气将导 致肺泡通气不足,引起循环波动。因此为重 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气囊放气。
如何进行气囊上滞留物清除
气流冲击法 声门下分泌物吸引
气流冲击法操作流程
需 要 两 人 配 合
操作流程-1
分别吸引 气管内 口腔内 鼻腔内 分泌物
操作流程-2
简易呼吸器与 气管插管连接
在患者吸气时 轻轻挤压简易 呼吸器
以充分换气
操作流程-3
患者吸气末时 挤压简易呼吸器
使肺充分膨胀
同时助手放气囊 并在患者呼气末 迅速冲气囊
操作流程-4
再一次吸引口鼻腔 内分泌物
如此操作可重复2~3 次,直至完全清除气
囊上的分泌物为止
重复操作时可让病人 休息2~5分钟
气流冲击法操作原理
在患者吸气末呼气初挤压简易呼吸器 在肺充分膨胀的同时放气 在气管插管与气管壁之间产生较大且快的呼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
神经外科: 马静
人工气道 咽部气道 气管插气道
气管插管
型号选择: 经口插管:成人男性 7.5-8.0mm,女性7.07.5mm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传统气管切开法 微创经皮气管切开
气囊的作用
妥善固定,预防脱管 封闭气道,防止漏气 防止误吸,减少肺部
气流速 将积在气囊上的分泌物充至口咽部
气囊上滞留物引流
气囊上滞留物的引流
优点: 降低VAP的发生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缩短住ICU时间 降低医疗费用
气囊上滞留物的引流
持续声门下吸引 间断声门下吸引
持续声门下吸引
方法:将声门下吸引导管连接一次性痰液收 集器,收集器的另一端连接墙壁负压吸引装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