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概念

合集下载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民族主义是一种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是一种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

民族主义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促进国家的团结和发展。

同时,民族主义也是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可以凝聚国民的力量,应对外部威胁和挑战。

因此,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首先,民族主义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爱国主义是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激发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使人们愿意为国家的利益付出一切。

例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一个不能忍受国家分裂的国家是不能长久存在的。

”这表明了国家统一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另外,民族主义也有助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通过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可以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例如,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反方辩手观点:民族主义容易导致排外和狭隘的情绪,加剧国际社会的紧张和冲突。

民族主义往往会强调自己民族的优越性,对外国人和其他民族持敌对态度,容易引发种族歧视和仇恨。

例如,纳粹德国曾经因为民族主义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无数家庭的破裂。

另外,民族主义也容易导致国内的分裂和冲突。

一些民族主义者会强调自己民族的利益,忽视其他民族的权益,导致国家内部的矛盾和对立。

例如,南斯拉夫解体战争就是因为民族主义的激化而引发的内战。

此外,民族主义也容易导致对外国文化的排斥和封闭。

一些民族主义者会强调本民族的文化优越性,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国家的文化发展受到限制。

例如,中国在闭关锁国时期由于过分强调本民族的文化优越性,导致了国家的文化发展停滞不前。

因此,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的。

综上所述,民族主义既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发展,又容易导致国际社会的紧张和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在推崇民族主义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强调本民族的优越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权益,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族群意识: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维系着族群的制度。

2、民族主义:是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在欧洲的意识形态,即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3、族群分层:是在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中引进了“族群”的因素,分析对象是不同族群集团间由于结构性差异所引起的不平等,目的在于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当中是否含有一定程度的族群背景,社会不平等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族群间的不平等,各族群成员是否存在相同的社会流动机会。

4、民族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建立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的政治实体形式的需要下,产生的民族概念,并趋向于政治权利,使民族与国家紧密联系,形成民族国家.5、文化多元: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是在全体国民保持其政治一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文化的同时存在,允许某族群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不阻碍他文化发展的一种格局.即多种文化共同发展 .6、内部殖民主义:指中央政权对国内一些地区采取与殖民主义相似的统治形式。

由发达族群控制的中央政府,可以把少数族群居住地区当作“殖民地"来对待,使“核心地区”对“边远地区"在政治上进行控制,在经济上进行掠夺。

二、简答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答:(1)这个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力的核心,就是华夏集团和后来的汉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2)相当部分的少数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3)“汉语已经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4)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5)各民族之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有形成北牧南农的大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激起了国家人民的反抗。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地 区开始发展,于是在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了一系列民 族民主革命运动。在亚洲中、西部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和民族中,出现了与宗教合流的民族主义──泛伊斯兰主义; 在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和印度地区诸国,掀起 了反对英、荷、日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革 命斗争;在中国有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指 导思想是实行“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其内容之一。亚洲 和其他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兴起,表明殖民地、半殖 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具有强大的活力。

宗教民族主义(Religious nationalism)以共同的宗教来定义 民族。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就比较是神权国家
而非民族国家。



海外民族主义(Diaspora nationalism)(或如本尼迪克 特·安德森所说的“长程民族主义”)一般指感觉流离失 所(diaspora)的民族主义者,如在美国的爱尔兰人与美非 两洲的黎巴嫩人。 国内主义民族主义运动者在达成建立民族国家之目的后, 民族主义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成为国内刺激政党与政治 运动的力量,通常以民族主义者或民族主义政治家形容之, 使用国家主义(nationalistic)一词或较为精确。其表现包括 经济民族主义,即以经济政策,尤其是保护主义 (protectionism)与反对自由贸易,以促进国家利益。包括 美国主义,九一一袭击事件在美国掀起一阵表达民族主义 的浪潮。在国际上谴责暴行的狂潮及对美国的公开支持后, 美国的民族主义变得令外人难以接受与理解。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民族主义是一个涵盖广泛范围的概念,其涉及到的诸多议题如国家认同、族群问题、民主、自由和权利等,也是极具争议性的话题。

本文将从民族主义的起源、发展和现代意义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民族主义的起源民族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近代欧洲的民族国家建构过程。

在中世纪封建体制下,人们的忠诚是对王权的归属和效忠,而非对自己的国家或族群。

唯一的例外是意大利两极政体的城邦。

到了19世纪,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民族主义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且与现代国家建设紧密绑定在一起。

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产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法国革命积极推崇以“民族”为基础的政治社会组织和国家建设。

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的民族主义呈现并行不悖的局面——一方面,美国以赤裸裸的白人至上主义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美国却是一个多种族、多文化的庞大群体共存的国家。

当然,民族主义的起源并不只在欧洲和美洲。

所有经历过国家建构过程的地区,都会面临民族认同的重要议题。

比如在中国,缓解抵制外族侵略“民族抗战”开始流行,使得中国各自处于不同地域、其间又出现互相诉求的民众,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认同。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平的中国开始出现了各梦故土重建与民众身份认同的的要求;这些进一步加强了近年来民族主义在大陆地区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族主义的发展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诞生以来,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主义在欧洲社会上也日益发扬光大。

19世纪初期的民族主义基本上是政治上的家国情怀,具有进步性。

但是,19世纪中后期之后,随着民族主义的日益强势,在其中往往会出现排斥和仇恨。

比如德国的纳粹主义,日本的野心,就都是利用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进行侵略战争。

在当今国际环境中,强势的民族主义在一些中东和南亚地区也仍旧是一种法外之地,为了维护权力、安全和地缘政治必要,各国民族主义政策和后来产生的宗派主义政治的崛起,也让我们看然对民族的认同和定位,是个需要特别谨慎和智慧斟酌的问题。

解读安德森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

解读安德森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

解读安德森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安德森是著名的政治学学者,其书籍《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一经出版就成为了人们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重要参照。

在这本书中,安德森提出了他的民族和民族主义概念,对于了解全球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安德森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

他认为,国家和民族主义是一种被想象出来的社会形式。

人们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共同的社会团体,这个社会团体可能并不完全真实存在,但是人们通过这种想象,形成了一种社会认同。

这种社会认同是由大量普通人的想象构成的,而非少数有权威的人掌控的。

因此,想象的共同体是一种虚构的社会形式,但同时也是非常真实的。

其次,安德森认为,国家和民族主义是现代化的产物。

在早期的社会中,人们并没有想象出民族主义的概念。

只有在现代化过程的推动下,人们才逐步形成了一个个的民族国家,并开始形成对民族的强烈认同。

这是因为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更加平等的参与到社会中来,但因为社会宏观上却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容易失去对社会的感知,从而更加强烈地想象出一种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群体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和民族主义的产物。

最后,安德森强调了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性性和情感性。

他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既具有理性性又具有情感性的。

理性性主要指的是一种知识和意识的认识,即人们通常会掌握和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一些历史背景和特征,而情感性则主要体现在对民族的认同和热爱上。

民族主义者通常会强调自身民族的优越性、民族自豪感和忠诚度。

总结来说,“想象的共同体”、“现代化的产物”和“理性性和情感性”的概念是安德森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的核心。

安德森的贡献在于他以一种新的视角出发,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也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之后产生的一种以本民族的利益为诉求的主义。

也是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三民主义之中其中一种主义。

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早在封建社会就已存在封建君主制的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产生后,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义都涉及到极为广泛的层面,民族主义也不例外。

为避免这种语焉不详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按各个学者强调的不同重点而将民族主义大致地分为以下几类:1,政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就是把强调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这是民族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类,实际上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学者实际上也是将民族主义的这种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来进行论证的。

“民族主义并不简单是指民族情感,而是指旨在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并通过群众动员来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

是“那种认为民族──国家具有伟大价值的群体意识,这一群体意识保证完全效忠于民族──国家。

这一群体赞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独立和主权,以及追求某种广泛的相互可以接受的目标”。

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将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而将其他的属性放在其次来考虑的倾向。

由于政治民族主义追求着具体的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所以很自然地带有分裂和暴力的倾向,在各类民族主义中,政治民族主义也是最有破坏力的一种。

2,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是与政治民族主义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是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在50-60年代倡导的以经济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

“那些尚未取得’现代化’或发达地位的国家,对于控制本国自然资源和经济命运的企图越来越警觉,并认识到这种必要性。

这一现象的特点就是经济民族主义,它直接反映了这些国家经常抱怨的那种看法:它们虽然取得了政治主权与独立,但在经济上仍然是殖民地”。

民族主义与民族独立的思潮 (3)

民族主义与民族独立的思潮 (3)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亚洲和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包括印度独立运动、中国辛亥革命、非洲的反殖民斗 争等。
20世纪中叶至今
去殖民化进程加速,许多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同时,一些国家内部也出现民族分离主 义运动,如苏联解体后的各共和国独立等。
当代民族独立斗争现状
仍有一些地区存在民族独立斗争,如西撒哈拉、北塞 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等地区争取独立的运动。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推动共同进步
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应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避免文化霸权 和文化歧视。
包容文化多样性
多元文化环境需要各民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民族的文 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推动各民族共同进步
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各民族应相互学习、借鉴,共 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民族国家应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利用国际资源 和市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国家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吸收 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民族复兴
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全球 化战略
民族国家应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 切实可行的全球化战略,趋利避害,实现国 家利益最大化。
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民族独立之间的联 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在推动国家和民 族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通过学习,学员们深刻认识到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增强了 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成 果。
拓宽了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
课程不仅关注本国本民族的发展,还涉及国际关系和全球 治理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员们拓宽国际视野和战略思 维,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民族主义的含义是什么?民族主义者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民族主义的含义是什么?民族主义者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民族主义的含义是什么?民族主义者都有着怎样的表现本文导读:要想了解民族主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认同自身的为一个团体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

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无从区分。

开化的社会过去大多强调民族共同体,而则着重于由国家或政府陈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体。

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型态,即以民族之名义作出文化与政治主张,如今通常用以叙述英格兰;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

民族主义的两种度量标准(与相异的方法论)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之《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利娅·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之《民族主义:现代化五途》(Nationalism: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义者以明确的准则为基础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区别,并据以判定“孰为民族之一员”。

其准则可包含共同的语言、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但于今最主要者或为族群意识(ethnicity),即种族上之归属与跻身其中之地位。

民族之“认同”与以上两者以及族群上之“归属感”皆有相关。

民族主义者视民族性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团体般可自由加入。

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

各民族有其民族表征(national symbols)、民族特色(national character)、民族文化(national culture)、民族音乐、民族文学(national literature)、民俗(folklore),甚至在若干例子中,尚且带有民族宗教(national religion)。

什么是民族主义?

什么是民族主义?

什么是民族主义?1. 概念解释民族主义是指一种以民族为基础的政治意识形态,它将保护和维护民族利益视为首要任务,强调民族的重要性和独立性。

民族主义在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民族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在19世纪初的欧洲,它是对抗封建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主义开始与反殖民主义相结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主义情绪开始增长。

3. 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关系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有紧密的联系,甚至可说是国家主义的一个基础。

在以民族为基础的政治系统中,国家形象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实体,而国家利益也几乎完全与民族利益相平行。

因此,民族主义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国家主义的发展。

4. 民族主义的影响力民族主义在各个国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

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民族主义的情绪愈发强烈。

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欧洲的反移民浪潮、日本和印度的民族主义固有的荣誉感等,都是民族主义在现实中的体现。

5. 民族主义与世界和平民族主义对世界和平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种盲目的民族主义会导致恶性的互动和强烈的对立,导致战争和紧张。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应该在保护自身民族利益的同时,积极向外交流,加强互信和合作,并最终达成共赢的局面。

结论:民族主义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应用领域中都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克服过于强调民族利益的短视情绪,加强与世界的合作和交流,为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解读安德森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

解读安德森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

解读安德森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摘要】安德森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在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研究聚焦于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探讨,揭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安德森认为民族是“想象的社区”,强调了人们对于民族身份的建构和认同。

他对民族主义的解读则强调了民族主义作为现代国家建构和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

在安德森看来,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民族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安德森的研究为后续学者提供了深刻启示,对于理解和探讨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力。

通过对安德森的贡献和独特见解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安德森、民族、民族主义、学术背景、研究重点、意义、国家、多元文化、全球化时代、独特贡献、后续研究、学术影响力。

1. 引言1.1 安德森的学术背景本文将围绕安德森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展开阐述。

首先从安德森的学术背景入手,安德森生于1936年,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康奈尔-卡莱尔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安德森曾在多所知名大学任教,包括康奈尔大学、康奈尔-卡莱尔大学和康奈尔大学。

在其学术生涯中,安德森一直致力于研究民族主义、民族意识和跨国主义等相关领域,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

安德森的学术背景为他深入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提供了坚实基础。

他通过多年的学术积累和研究,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

安德森的学术成就和研究经验为他对民族与民族主义进行解读和探讨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其研究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对安德森的学术背景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独特贡献,为后续的研究和探讨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重点安德森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探讨民族和民族主义这两个概念。

他试图通过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解读,揭示出其在现代世界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背景、演变与研究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本文将简要概括民族主义的概念和主要特点,分析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背景和历史,并探讨当前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

民族主义是一种强调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利益的思潮,它通常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追求,以及对民族独立和统一的强烈诉求。

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与爱国主义、国家利益等概念密切相关。

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以反侵略、追求民族独立为主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以实现国家富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在日军侵华的背景下,呈现出强烈的抵抗情绪,强调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和民族团结。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国民族主义思潮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重视和维护,强调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学术成果:近年来,关于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研究成果丰硕,学者们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不足: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对民族主义思潮的内部差异和演变过程的理解有待深入。

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主题。

本文简要概括了民族主义的概念和主要特点,分析了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背景和历史,并探讨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

希望本文能激发更多的学者对这一话题的和研究兴趣。

中国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思潮,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思潮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

这三大思潮在相互关系中演变,对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三大思潮的离合之间,以及如何在写作过程中有效地阐述它们的关系。

中国现代三大思潮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思想;而西方现代文化则随着出国留学和开放政策的实施,逐渐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则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经历了艰难的转型和新生。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浅谈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说起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很容易就搜到其笼统的概念性总结:以爱家乡为基础的高尚情感,层层扩展,扩展到热爱国家疆界内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一旦混入对他国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同意为本国利益牺牲他国利益,就成为民族主义。

然而,究竟什么样叫爱国主义?什么程度,又叫做民族主义呢?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历史来源1517年,马丁·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触发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

百年后的1618年欧洲爆发了持续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即“宗教战争”。

战后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国家独立、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三大原则,是为民族国家及国际法的开端,也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从此,欧洲各国的生存竞争日渐严酷,国家规模大小和国内人民的凝聚力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

于是,为王公立国的“诸侯国”观念逐渐式微,以“民族”(nation)立国的观念逐渐强盛。

“民族”大致是个以共同地域、宗教、语言为界限的人民共同体。

如此,民族与国家是一回事。

国家即民族,国家的人民也是民族。

如此,爱民族就是爱国。

但地域、宗教、语言这三大要素的边界绝非泾渭分明,地理边界都靠战争划定。

中国的历史不同,观念也有不同。

类似“民为邦本”的观念有约三千年历史,比皇家的“家天下”观念还古老,而且二者混合在一起,就有“载舟覆舟”之说。

同时,崭新的欧洲“民族”观与古老的“华夷之辨”也颇为不同。

中华核心区对宗教不敏感,没有宗教间的战争。

象形字与字母语言也不同。

虽然疆界都靠战争确定,却往往与生产方式相关,比如农区与牧区比较稳定的区隔。

在欧洲,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间的惨烈竞争催生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两者不仅同时产生而且是一体两面。

民族国家是伴随欧洲各国在海外开拓殖民地的浪潮而诞生的。

哥伦布在1492年就到达了美洲。

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确立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

因此,爱国主义从起初就带上了本民族优越论的基因。

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和意识形态,强调民族的团结、独立和利益。

它认为民族是一个共同的文化、历史和血缘群体,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的自决权和自主性,认为民族应该拥有独立的国家,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

民族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民族优先原则,即将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

它主张民族团结和民族利益的实现,反对外来文化和影响对本民族的侵蚀。

一些民族主义者还主张民族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认为民族应该居住在一个统一的领土上,并拥有独立的国家。

民族主义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激发民族意识、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民族独立和发展。

然而,民族主义也有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过分强调民族利益可能导致排外和歧视他者,甚至引发冲突和战争。

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使得民族主义面临挑战,因为它难以与多元社会的价值观和利益相适应。

因此,对民族主义的认识应该是辩证的,既要认识到其积极推动民族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导致的偏见和冲突。

在实践中,需要平衡民族利益和多元社会的价值观,通过多元包容和对话来实现社会和谐与发展。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区别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区别

摘要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从这一层面来说,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成分,但从其他层面来说,又具有不同的成分。

民族主义是一种价值原点、元价值观,是一种绝对至上的思想和行为的范式、准则,它通过其他价值观得以体现;民族精神是一种“本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属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区别特征,它直接渗到民族的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

民族主义的作用具有二元性,从整个世界的视角来说,它既具有积极的作用,又具有消极的作用;民族精神却不具备这样的二元性,从本民族的视角来说,它的作用是积极的。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精神区别研究的视角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内涵不同民族主义是一种元价值观,价值原点,是民族的成员关于本民族的相关价值观的基础;而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性格、民族特性,是一种本源的精神状态。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原点、元价值观。

它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要求对本民族的绝对至上、绝对忠诚。

民族主义有双重内涵——“文化民族主义”(culture nationalism)和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

前者和民族个体连在一起,是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的形态,建立在血缘、地域和(广义的)文化①认同上,是一种单一的文化标识。

个体通过民族满足精神和物质的需要②:生存、庇护、认同、归属等等。

这是就民族而论民族。

后者和国家、主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它是指生活在统一民族国家内的公民,他们拥有共同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民族国家的利益。

这种民族主义要求一切以民族国家③的利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追求民族国家的利益。

这种民族主义是就国家而民族;要求以本民族的利益(包括经济、文化、领地……)为根本出发点——思想和行为的最高准则。

①“广义的文化”包括共同的经济、语言和心理素质。

②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为了满足需要。

③“民族国家”,即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

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

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

收稿日期:2004-10-16作者简介:胡涤非(1973—),女,四川成都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

2005年1月第32卷第1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T 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 .,2005Vol .32 No .1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胡涤非(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 摘 要: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概念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

作为一个起源于西欧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

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但民族主义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理性地看待它。

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西欧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5)01-0006-05 近代民族主义在西欧的形成过程与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是紧密相关的,它经历了普世世界国家、王朝国家和民族国家几个成长阶段,最终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但时至今日,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在学界仍未能达到一致的看法。

因此,在分析民族及民族主义概念的基础上,对西欧民族主义的发韧作一个简要的疏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民族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

一个民族在现实之中是确定的、客观的。

但当我们在抽象理论上给出一个定义时,却是众说纷纭的。

因此,了解民族主义之前,有必要对“民族”作一个学理式的探究。

英文中“民族”(nation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a -tio ”,意为“生存之物”,而natio 又来源于古希腊文ansci 的过去分词natus ,意思是“生育”。

从词源上看,nation 一词并无多少政治含义。

民族主义 名词解释

民族主义 名词解释

民族主义名词解释
民族主义(nationalism),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

在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解放与平等,是现代国际社会的源泉。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1] 民族主义通常是指以维护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为出发点的思想与行为。

民族主义的定义是什么?世界有多少民族拥有真正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定义是什么?世界有多少民族拥有真正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定义是什么?世界有多少民族拥有真正的“民族主义”?上次我们说到了西方文明的认同标准,但限于篇幅,实际上还差了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现代民族主义。

可能大家要问,现在世界上不都是民族主义国家吗?为什么民族主义会成为西方文明的认同标准?没错,民族主义就是一种产生于西方,并且也是独有于西方的一种东西,其他地方的所谓民族主义,往往是为了对抗西方的民族主义而产生的对立面,根本不是民族主义。

说起民族主义,就不得不提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大陆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狂潮,也带来了现代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人尽皆知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

拿破仑是民族主义的创始人大家都知道,拿破仑这个皇帝,说是一个皇帝,实际上是一个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治国逻辑与封建贵族不同,参军不再是贵族的特权,所有的平民都要成为有完全人格的公民,并且负有保家卫国的义务。

这样一来,战争一开,理论上所有人都必须拿起武器参战。

这就是民族主义的真正涵义之一。

法国的民族主义迅速成为了西方民族主义的样本,并在西方国家中传播,一时间西方都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民族主义国家。

民族主义有两个范式。

其一就是法国为代表的,名叫“公民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基于现代公民权与政治认同,所以阿尔萨斯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员。

另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叫做“族群民族主义”,是基于血缘与语言认同,包括文化认同,这种民族主义强调集体意识,不认同公民权利。

实际上在西方,只承认前者。

后者是德国为了应对法国的民族主义而做出的回应。

这一民族主义范式直接让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脱离了西方。

西方只承认法国式的民族主义如果说德国还算是西方文明内部产生的一个异类的话,那么其他地方的民族主义就更有名无实了。

我们来看看非西方国家这二百多年来是怎么应对西方的民族主义浪潮的。

其他地方的“民族主义”,实际上是民族主义的对立面。

并且原型都来自德意志的族群民族主义。

从德国开始,俄国、中东、印度、东亚,所有的地方都笼罩在西方这个巨大的阴影之中。

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

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

收稿日期:2004-10-16作者简介:胡涤非(1973—),女,四川成都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

2005年1月第32卷第1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T 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 .,2005Vol .32 No .1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胡涤非(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 摘 要: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概念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

作为一个起源于西欧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

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但民族主义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理性地看待它。

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西欧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5)01-0006-05 近代民族主义在西欧的形成过程与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是紧密相关的,它经历了普世世界国家、王朝国家和民族国家几个成长阶段,最终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但时至今日,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在学界仍未能达到一致的看法。

因此,在分析民族及民族主义概念的基础上,对西欧民族主义的发韧作一个简要的疏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民族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

一个民族在现实之中是确定的、客观的。

但当我们在抽象理论上给出一个定义时,却是众说纷纭的。

因此,了解民族主义之前,有必要对“民族”作一个学理式的探究。

英文中“民族”(nation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a -tio ”,意为“生存之物”,而natio 又来源于古希腊文ansci 的过去分词natus ,意思是“生育”。

从词源上看,nation 一词并无多少政治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的一般性定义极为广泛,其争议遍及古今。

民族主义的例子极其多样,论及民族主义不时引致极端性的情绪,使得表述并定义民族主义极为困难。

一个反复发生的争议是,人们以自身地区性的经验来定义民族主义。

对布列塔尼的民族主义者而言,国家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争为论战焦点;对其他地区而言,其间的差异或无关紧要。

民族主义的支持者经常担忧,因民族主义冲突所产生的负面结果、种族冲突、战争、与内政上的冲突,会归结至民族主义本身,导致旁人以负面角度看待民族主义的一般性观点。

他们认为经由最负面的观点看待民族主义为扭曲原意。

过份强调争端,定将对一般性争论的注意力转移至民族国家的特征等个案。

民族主义者的运动不一定声称自己的国家优于他国。

他们或者就是主张,一个民族在容许自治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分离,即民族自决之原则。

然而,这经常承受来自有不同身份认同与法统的“敌对阵营”作意识型态上的攻击。

在以巴冲突中,双方皆主张对方并非真正的民族,故无权建国;沙文主义(chauvinism)与极端爱国主义(Jingoism;主张对外实行战争政策)过份主张民族间的优越性;民族性的刻板印象极为常见,多具侮辱性。

以上这些都是民族主义运动者抬头的现象,也值得注意,但不足以成为民族主义的一般性理论基础。

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的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的浩劫。

极端民族主义乃源自对世界主义(世界大同主义)的厌恶。

“民族主义情绪在这里是指在政治上特别强调用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不顾其他价值观念,如戒绝杀戮,遵守国际法以及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维持国际合作,以此寻求本民族的利益.
何谓“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认同,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对于自己的定位起着很大的作用。

民族主义分为两种。

一种为积极的,一种为极端的。

积极的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尊严受到无视以至践踏的时候,去捍卫它。

极端民族主义: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本国,或者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歧视别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它民族的人民,剥夺其它民族人民的生存权,肆意掠夺资源。

民族主义者的运动不一定声称自己的国家优于他国。

他们或者就是主张,一个民族在容许自治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分离,即民族自决之原则。

然而,这经常承受来自有不同身份认同与法统的“敌对阵营”作意识型态上的攻击。

在以巴冲突中,双方皆主张对方并非真正的民族,故无权建国;沙文主义与极端爱国主义(Jingoism;主张对外实行战争政策)过份主张民族间的优越性;民族性的刻板印象极为常见,多具侮辱性。

以上这些都是民族主义运动者抬头的现象,也值得注意,但不足以成为民族主义的一般性理论基础。

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的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的浩劫。

政治学者萧功秦对这种民族主义的态度是要加以反对。

他认为极端民族主义其害有五:1、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形成一种深层的“受害意识”,这种“受害意识”固然是激发我们民族奋力争取富强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受害的历史记忆而产生的高度敏感心理,任何现实的温和冷静的态度,将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中被解读为“对外软弱”,
解读为委曲求全的“绥靖主义”。

到头来,连务实的主政者也会被逼得要“顺应”从极端民族主义的潘多拉盒子释放出来的“民意”,被迫以刚性对抗来作为解决复杂国际关系的基本选择。

2、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这种激愤民族主义将有可能走向“闭关锁国论”。

实际上,自明清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存在着闭关锁国的价值倾向,近代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的压力又者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倾向。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以唯我独尊的左派原则来解读不同文化的价值冲突。

文化大革命高倡“反帝反修”的极左派就是如此。

3、“闭关锁国论”又必然与极左思潮的死灰复燃相联系。

在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以后,海外新左派电子杂志《中国与世界》,甚至把1963年陈伯达主持撰写的“反修”文章《六评》祭出来,反对当今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对人们心理的控制,反过来又会激起大洋彼岸另一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保守派政治家的非理性态度的反弹,并使该方中的理性现实的声音同时受到压抑。

4、在极端民族主义支配的精神氛围下,最大的得益者是机会主义者。

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民众的情绪,转移人们对经济改革与社会问题的注意力。

前苏联国家就出现过这样一种趋势。

当然,这种情况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出现。

5、极端民族主义极度推崇本民族的文化,宣传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极力毁灭其他民族文化,并消灭本民族的不同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