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范畴: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合集下载

16政治革命与改革

16政治革命与改革
33.19 1. 19
2、 革命推翻了旧制度
• 使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 使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 • 改造世界与造就新人相结合, 改造世界与造就新人相结合, • 每次革命都将引起道德和精神上的飞跃 变化, 变化, • 革命的洗礼 • 使人类走上进步
33.20 1. 20

3、 革命造就了新的政治体制
33.7
1.
7
(三)政治制度的新旧交替是 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结构的质变,政治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结构的质变, 发展是政治制度的根本质变 • 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构成政治制度的核 心内容。 心内容。
33.8
1.
8
人类政治形态的沿革: 人类政治形态的沿革:
33.16 1. 16
特点
• 是要消灭一切剥削与压迫的关系,建立没有剥 是要消灭一切剥削与压迫的关系, 削和压迫的社会。 削和压迫的社会。 • 革命后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社会关系,剥夺者进 革命后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社会关系, 行剥夺,对所有制进行改造, 行剥夺,对所有制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 •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是绝大多数人参加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 的革命 •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33.28 1. 28
5、政治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 经济结构的变革 • 引起经济利益的调整 • 最终要求政治利益的调整。 最终要求政治利益的调整。 •
33.29
1.
29
33.26 1. 26
2、 改革是一个渐进的有计划 有步骤的过程
• 改革是政治统治者有意识的推进的过程 • 革命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 革命有突发性, 性。 • 变革的途径、手段、时机 变革的途径、手段、 • 改革者必须有选择、有鉴别 改革者必须有选择、 • 更关心变革关系的后果。 更关心变革关系的后果。

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

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

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对政治社会化的专门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到60年代中期,它己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不过,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含义,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界定。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文化因素。

5.政治事件。

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和政治实践等。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等。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论改革与革命的区别_宋斌

论改革与革命的区别_宋斌
另外,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 政治 学导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 《 政治学原理 》 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 《政治学新编 》 等教材 中,都延续了 《政治学基础 》 中的问题,将改革
和革命的区分标准多重化。
三、结语
以 《政治学基础 》 为代表的各种教材,将马 克思主义定义与中国传统定义“混合”使用,这样 做可以与当代英美国家对革命和改革的定义接轨, 同时也符合我国传统上的表达习惯,这是一个显而 易见的好处。但是这种“和稀泥”式的做法在要求 严谨的学术上是不妥的,在面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教 材中危害更大。
笔者认为,在对待改革与革命区别问题上,我 们不仅要在形式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更要在具体实践中运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 论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只在现象 层面分析问题。另外,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定义和传统 定义以及西方当代定义的矛盾问题上,我们是可以 避开这种矛盾的。下表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 责任编辑:赵云长 ]
177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二、当前我国部分学者对改革与革命的阐述上 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政治学原理 》 一
收稿日期: 2012-06-07 作者简介: 宋斌 (1990 — ),男,安徽阜阳人,本科生,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176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宋斌:论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书中,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有两套评判体系。该书 “国家历史类型及其更替”一章中,在论述改革与
关键词:革命;改革;社会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12命的区别的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革命与改革区别的论述首先 体现在对两者产生原因的论述上。马克思主义认 为,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在 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改革和革命 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 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 关 系 便 由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形 式 变 成 生 产 力 的 桎 梏 。” 对于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产生的这种“桎 梏”,可以有改革和革命两种情况出现,两者对于 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改革是通过统 治阶级做出一定的让步,使得被统治阶级受压迫的 程度得到减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矛盾。而 革命则是通过被统治阶级的力量,从根本上推翻统 治阶级原有的压迫制度,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变和发展,因此革命是“历史的 火车头”。

对比范畴: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对比范畴: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 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地加以推开的方式。
(2)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
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就是指政治改革者确定其最终的 和总体的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 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
3、二者的不同目的
• 政治革命的目的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变更政治权力,变革社会利益 关系和权利关系,从而实现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因此, 政治革命的归宿是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的实现。 •
第六篇
政治发展
对比范畴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含义
二、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区别 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联系
一、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含义
1、政治革命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1)政治革命发端于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对抗性。 从静态来看,利益的剥夺、利益竞取和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是照成利益矛盾激化和对抗的重要原因。 从动态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 变化,是的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状态随之发生变化。 (2)政治革命发生于社会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重大变化。 在社会利益矛盾激化和对抗的基础上,有不同利益主体转 化而来的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对立状态,而当这 些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政治革命即将告 发。 (3)政治革命的核心问题和政治特征是政治权力的变异。
综上所诉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 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 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 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其历史发 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 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 序和政治制度,从而 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

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

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力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3.政治权力: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或原则,在政治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支配能力。

4.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5.政治参与:普通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组成、运行、决策以及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6.政治统治: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对全社会所进行的强力支配和控制。

7.政治管理:国家权力为了维护某种政治秩序和实现某种政治目标,按一定原则和方式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管辖和控制。

8.国家机构:统治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完成国家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

9.政体: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去组织其实现阶级统治和管理权力的国家机关,主要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

10.议会君主制:君主是国家元首,政府在形式上对议会负责,君主的行动受到议会严格的约束,君主图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1.议会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总统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内阁由议会中拥有多数议席的一个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管理形式。

12.总统共和制: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又作为政府首脑,领导和组织政府,政府不向议会负责,而向总统负责的国家管理形式。

13.半总统制总统既作为国家元首又掌握一定的行政大权,组织领导政府,而政府又必须接受议会监督,向议会负责的国家管理形式。

14.单一制: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

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

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力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3.政治权力: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或原则,在政治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支配能力。

4.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5.政治参与:普通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组成、运行、决策以及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6.政治统治: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对全社会所进行的强力支配和控制。

7.政治管理:国家权力为了维护某种政治秩序和实现某种政治目标,按一定原则和方式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管辖和控制。

8.国家机构:统治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完成国家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

9.政体: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去组织其实现阶级统治和管理权力的国家机关,主要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

10.议会君主制:君主是国家元首,政府在形式上对议会负责,君主的行动受到议会严格的约束,君主图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1.议会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总统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内阁由议会中拥有多数议席的一个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管理形式。

12.总统共和制: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又作为政府首脑,领导和组织政府,政府不向议会负责,而向总统负责的国家管理形式。

13.半总统制总统既作为国家元首又掌握一定的行政大权,组织领导政府,而政府又必须接受议会监督,向议会负责的国家管理形式。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1.政治发展有两种形态,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2.夺取政权是政治革命的首要标志。

3.政治改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活动。

4.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首要特点是科学性。

6.“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句话是由___提出的。

7.国体是国家统治形式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8.社会政治发展的本质内容是变革和调整。

9.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1.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包括首领威信、暴力和物质财富。

1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包括平等权、参政权、民主权和自由权。

13.暴力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冲突、对抗、战争、暴动和武装起义。

14.政治统治行为特征表现为阶级性、最高性、合法性和有序性。

15.政治管理行为方式包括政治领导和政治决策、政治组织、政治协调和政治沟通、政治控制和政治监督。

16.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有主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

17.正确,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

18.正确,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19.错误,___不是一种政治社团。

20.正确,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21.正确,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67.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68.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69.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包括暴力、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70.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包括平等权、参政权、民主权和自由权。

71.暴力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冲突、对抗、战争、暴动和武装起义。

72.政治统治行为特征表现为阶级性、最高性、强制性和合法性。

73.政治管理行为方式包括政治领导和政治决策、政治组织、政治协调和政治沟通、政治控制和政治监督。

74.根据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行为形态,政治参与可分为主动参与、动员参与、消极参与和不参与。

政治学原理填空题

政治学原理填空题

政治学原理填空题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5、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6、(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7、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按照经济理性人的原则,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纪人)。

10、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1、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2、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13、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4、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5、(伦理)与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6、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17、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他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8、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将遇到以下三个难题:第一个是数据问题,第二个是隐性价值问题,第三个是(价值中立)问题。

19、(公民权利)的外延大于政治权利的外延,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

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2.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就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权利内容是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

3.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他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4.政治统治: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

5.政治管理: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行为。

6.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7.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

8.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他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政治学原理》考试题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政治学原理》考试题答案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4、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5、(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2、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4、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能力素质、、理论与策略、组织。

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2、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4、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填空题题库

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填空题题库

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填空题题库马全力2014年12月整理11.韩非指出,政治就是用权,“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12.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13.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14.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的意识形态。

15.宪法和个人权利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16.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11.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2.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13.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政治斗争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14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15.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对人民的保护两方面的内容。

16.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11.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2.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一的思想。

1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14.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一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15.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普选制。

16.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1.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

12.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3.伦理与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4.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等等都是人们所设想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良好社会。

15.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1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一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11.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一,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1.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2. 氏族:是具有血缘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3.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阶级的机器(这个定义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国家观点的全面的4. 政体:指政权构成形式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5. 民族: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体制联结起来的人们的稳定的社会共同体6. 政党:是阶级组织它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7. 革命: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推翻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8. 改革: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9. 政治学:指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科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学说10. 君主制:是最高国家权力事实或在象征意义上集中于君主一人君主是没有任期限制的一般是世袭的。

11. 共和制:是无论象征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还是实际行使国家权力机关都是通过某种形式的选举产生的,并且有严格的任期限制。

12. 单一制:所谓单一制是将国土案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形式。

13. 分离权:所谓分离权是指分离的自由,分离的可能性,而不是指必须分离,这就不是分离权利而是分离义务了。

14. 两党制: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指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并不是说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内只存在两个执政党15. 多党制: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16. 一党制: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一个政党掌握政权而在法律上不准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的一种政治制度。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四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四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四)一、填空题1、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de)一种混合(de)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3、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de)核心原则.4、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de)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de)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de)自由 .5、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de) 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de)政府管制.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de)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2、早期现代化国家(de)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三个阶段.3、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de)基本路径.4、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de)前提.5、选举权和罢免权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de)基础性权利.1、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 (de)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de)存在,对于民主(de)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2、民主(de)基础与前提是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3、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de)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de)民主宪政制度(de)理论基础.4、宪法和个人权利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de)根本机制.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de)政治正义观念.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de),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1、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de)一套( A B C )A 政治态度B 政治信仰C 政治感情D 政治价值2、政治理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重要(de)精神依托,直接影响着人们(de)( A D ).A政治动机 B 政治情感 C 政治态度 D政治行为3、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 D )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de)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A哈贝马斯 B 伯恩斯坦 C 马佐尼 D 葛兰西4、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de)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 A B ).A代议制 B 民主制 C 法治 D 法制5、克林顿和布莱尔政府所倡导(de)“第三条道路”宣称是一种“新革新主义”,它倡导建立一种新(de)结构,并把( A B C )作为其基础.A 机会平等B 个人责任C 公民和社区动员D 自治6、20世纪后期在西欧,“新法西斯主义”往往与( A C D )(de)狭隘民族主义相联系.A 超国家主义B 反对民族融合C 反对全球化D 反对移民运动7、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de)( AB C )(de)意识形态.A 倡导保护生态平衡B 相信自然界为有机整体C 倡导保护环境D 提倡用温和(de)改良(de)办法对待环境危机8、从社会成员个体(de)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de)( A B C D )(de)过程.A 知识B 规范 C价值 D 规则9、在成年阶段,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 A B C D )来实现.A 日常社会生活 B大众传媒 C 政治实践 D政治活动10、特定(de)政治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de)政治( B D ),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de)政治文化(de)传播作用.A 凝聚意义B 代表意义C 表现意义D 象征意义1、马克思主义分析( A C ),为我们确定政治发展(de)含义提供了指南.A 国家类型历史演变(de)方法论B 阶级分析(de)方法C 社会发展D 辩证唯物论2、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de)( A )过程.A 现代化B 民主化C 法治化D 法制化3、保守—改良(de)发展道路,以( A )为典型.A 德国B 美国C 英国D 法国4、( D )是实现政治稳定(de)根本途径.A 发展经济B 共同富裕C 政治发展 D政治制度化5、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de)( C ),它意味着人们之间(de)普遍合作.A 政治稳定B 政治一致C 政治秩序D 政治共识6、早在古希腊(de)时候,( D )就指出法律与秩序(de)联系:“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de)秩序基于普遍遵守(de)法律(和礼俗)(de)习惯”.A 希罗多德B 苏哥拉底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7、( D )在变化社会中(de)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A 布坎南B 哈耶克C 罗尔斯D 亨廷顿8、宪政(de)核心是( D ).A 形成公民社会B 依法治国C 保障自由 D民主政治9、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de)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de)统一是在( A )(de)框架下才能实现(de).A 宪政B 法制C 法治D 民主10、( D )提供了全球化(de)物质基础.A 政府B 国家C 跨国公司D 技术革命1、古希腊时期(de)( A B )等人都把民主视为“暴民政治”或“愚民政治”.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西塞罗D 苏哥拉底2、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 C )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de)形态.A 自由B 代议制C 直接参与D 间接参与3、精英民主理论所指(de)精英是指( C D )上最优秀(de)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de)一个群体.A 文化B 经济C 政治D 道德4、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de)价值在于( A B D )A 权威B 平等C 自由D 自治5、民主制度对公民个性(de)“抑制”,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de)专制,即( B ).A 政党(de)专制B 社会(de)专制C 法律(de)专制D 制度(de)专制6、美国经济学家( A )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de),但是,如果多数人(de)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de)专制权力(de)根据.A 哈耶克B 熊彼特C 诺齐克D 布坎南7、(A )革命实践了“人民主权”原则,通过革命推翻旧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模式.A 法国B 德国C 英国D 美国8、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de)方式是( C D ).A 暴力革命B 军事战争C 妥协D 选举9、美国政治学家科恩提出民主政治需要具备(de)物质条件是( A B CD ).A 地理条件B 经济条件C 平等和福利D 设施条件10、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 A B C D ),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A 宽容B 不要期望过高C 自立D 多元化三、名词解释1、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de)相对稳定(de)对于生活其中(de)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de)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de)主观要素.2、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de)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de)综合性(de)思想观念.3、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de)情感卷入.1、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de)政府.2、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de)政治统治(de)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de)激烈(de)变革.3、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de)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de)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de)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de)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de)过程.4、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de)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de)稳定、权力结构(de)稳定、政治过程(de)有序状态.5、宪政: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de)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1、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de)决策过程.2、民主化: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de)过程.四、简答题1、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de)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de)个性(de)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de)权利和责任意识.1、政治革命(de)特征是什么(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de)政治活动,是革命(de)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de)统治(de)运动;(2)政治革命(de)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de)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de)、根本(de)变革为内容,与旧有(de)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de)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de)暴力推翻反动(de)阶级统治,建立新型(de)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2、政治改革(de)特征是什么(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de)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de)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de)渐进过程,整个变革(de)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de)严格控制,通过量变(de)过程达到质变(de)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de)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de)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de),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de)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3、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de)含义是什么(1)尊重不同(de)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de)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de)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de),它(de)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de)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de)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de)责任.4、什么是宪政如何理解宪政(de)含义所谓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de)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几个要素:(1)宪政必须以宪法为前提.宪法是一个国家(de)根本大法,它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de)基本框架,并规定了公民(de)权利和义务,为法治(de)实施提供了根本(de)法律依据.宪政是通过宪法规范政治行为并判断政治行为(de),宪法为宪政(de)实施提供了实质内容(de)表述和形式上(de)保障,它是宪政实施(de)前提.我国宪法学家张友渔指出:“所谓宪政,就是拿宪法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间(de)权利义务关系,而使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些规定之下,享受应享受(de)权利,负担应负担(de)义务,无论谁都不许违反和超越这些规定而自由行动(de)这样一种政治形态”.当然,仅有良好(de)宪法,并不意味着宪政(de)存在,宪政(de)真正实现还必须将宪法实施贯彻到现实政治生活中之去.(2)宪政(de)核心是民主政治.毛泽东曾说过:“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de)政治”.宪政本身是近代民主政治(de)产物,它核心内容就是民主政治.人民都要求表达自己(de)利益与偏好,民主政治本身即渊源于人们(de)利益需要,是不同人们利益矛盾和冲突(de)产物.只有在现代性多元化(de)利益格局和利益冲突(de)情况下,民主才有必要.列宁在论述宪法(de)本质是曾经指出:“宪法(de)实质在于:国家(de)一切基本法律和关于选举代表机关(de)选举权以及代表机关(de)权限等等(de)法律,都体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de)实际对比关系”.(3)宪政以限制政府、保障公民(de)权利为目(de).一切政治权力来自人民,但由于政治权力(de)行使者与人民存在某种程度(de)分离,这种分离可能引起政治上(de)偏离.政治权力不是按照权力所有者(de)整体意志,而是凭着权力行使者(de)意志和情绪而运行,以至出现政治异化.为了防止政治权力(de)失控和异化,宪法必须宣布人民主权和公民权利(de)内容,规定国家机关(de)组成部分、职权、范围和行使职权(de)程序,同时建立有效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在制宪后,还需制定出行政法、各类程序法、国家赔偿法等制约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de)法律,从而有效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5、全球化对国家政治有哪些影响(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de)制约;(2)全球化对政府(de)治理提出了更高(de)要求;(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de)民主化;(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de)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1、民主(de)限度是什么(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2、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de)中产阶级,这是民主(de)基础之一;(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de)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de)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de)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de)成长;(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de)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de)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3、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de)民主派中产阶级是天生(de)民主派因为他们:(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4、民主可能(de)具有(de)缺陷有哪些(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de)暴政为限度.五、论述题1、试述自由主义理论遵循哪些原则(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de)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de)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de)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de)特性.自由(de)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de)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de)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de)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de)机会做出他们自己(de)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de)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de)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de)干涉,而任其个人(de)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de)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de)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de)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de)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de)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de)自由”;(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de)结构,凭借人(de)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de)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de)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de)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de)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de)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de)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de)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de)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de)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de)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de)潜能;(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de)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de)保障,也是社会强大(de)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de)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de)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de)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de)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de)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de)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de)观念大打折扣;(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de)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de)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de).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de)权威,还是社会组织(de)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de)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de)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de)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de)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de)基本途径.2、试述政治社会化(de)途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de)传播过程.那么,政治社会化(de)途径是:(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de)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de)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de)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de)、影响最为直接(de)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de)看法,对政治体系(de)态度,对政治事件(de)评价以及他们(de)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de)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de)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de)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de)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de)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de)“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de)专门化(de)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de)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de)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de)文化知识和系统(de)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de)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de)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de)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de)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de)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de)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de)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de)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de)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de)领导权;(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de)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de)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de)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de)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de)传播.在所有(de)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de)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de)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de)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de)培训;通过党(de)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de)政治参与;(5)政治符号.特定(de)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de)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de)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de)政治文化(de)传播作用;(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de)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de)功能.3、试述政治文化(de)功能.(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de)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de)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de)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de)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de)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de)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de)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de)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de)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de)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de)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de)基础.可见,政治文化(de)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de)有效性和稳定性.(2)影响人们(de)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de)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de)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de)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de)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de)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de)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de)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de)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de)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de)差异.(3)影响社会(de)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de)改变是政治发展(de)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de)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de)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de)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de)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de)方向和速率.4、试述保守主义(de)基本思想内容保守主义(de)基本思想要素被概括如下:(1)传统观,保守主义思想(de)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保守”,其字面含义就是“保持”和“维护”.“保守”主题与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美德(de)理解、对已经建立并持久延续(de)风俗习惯和制度(de)尊重有着密不可分。

【最新精选】政治学原理判断题复习

【最新精选】政治学原理判断题复习

《政治学原理》判断题复习提要判断题:导论:1、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

(对)2、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

(对)3、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他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个人之善的问题。

(错)4、从理论上讲,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合理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社会。

(对)第一章判断题1、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者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学主要研究君主如何获得和运用、保持权力。

(对)2、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对)3、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对)4、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制度被认为是政治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基本原因和内在变量,因此成为在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角度。

(对)第二章判断题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思想核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错)2、墨子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中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错)3、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的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对)4、从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形成。

(错)5、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理念论”,并由此出发,阐述了社会各等级各安其位、各守其序、各司其职的“理想国”和实现智慧、理性相统一的“哲学王”统治理论。

(错)6、使神学与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被视为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错)7、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可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对)第三章判断题:1、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政治改革辩论辩题

政治改革辩论辩题

政治改革辩论辩题
正方观点:
政治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政治改革能够促进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政府更加透明和负责,增强人民参与政治的能力。

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民主政府是人民、为人民、由人民所组成的政府。

”只有通过政治改革,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其次,政治改革有助于完善法治体系,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过,“没有法律,自由便是一种空话。

”政治改革能够加强法治建设,维护公民权益。

最后,政治改革能够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推动社会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通过政治改革,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反方观点:
政治改革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首先,政治改革可能会导致政治体制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

历史上的一些政治改革运动往往伴随着动荡和动乱,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其次,政治改革可能会影响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稳定。

毛泽东曾说过,“一国总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权,才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政治改革可能会破坏国家的政治稳定,影响国家的长期发展。

最后,政治改革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一些政治改革往往会导致权力的集中和滥用,增加了腐败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政治改革既有利有弊。

在推进政治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审慎权衡,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只有在政治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比范畴: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精品文档

对比范畴: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精品文档
第六篇
政治发展
对比范畴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含义
二、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区别 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联系
一、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含义
1、政治革命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1)政治革命发端于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对抗性。 从静态来看,利益的剥夺、利益竞取和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是照成利益矛盾激化和对抗的重要原因。 从动态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 变化,是的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状态随之发生变化。 (2)政治革命发生于社会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重大变化。 在社会利益矛盾激化和对抗的基础上,有不同利益主体转 化而来的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对立状态,而当这 些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政治革命即将告 发。 (3)政治革命的核心问题和政治特征是政治权力的变异。
2、政治改革的含义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 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 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 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 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 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 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二、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区别
• 政治改革的பைடு நூலகம்用
(1)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 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2)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 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3)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
5、在政治关系中的区别
• 政治革命 是政治关系的质变方式,其标志是政治 权力的变更和移易。
• 政治改革 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方式,其特征是社会 政治的演进和完善。
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联系
• 1、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采取的 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 • 2、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都是社会政治经济 和文化发展,特别是社会利益矛盾发展的 必然结果; • 3、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更新了政治体系;

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之比较

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之比较

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之比较
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之比较
政治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掀起的、由下而上的、通过暴力方式以推翻上层建筑,是生产方式适合生产力需求的社会革命,它以广大群众为基础,以夺取政权为目的,以变革政体为内容,以暴力革命方式为手段。

政治改革是统治阶级推行的,由上而下的,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

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

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即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

从革命与改革的定义可以看出,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在剧烈程度、彻底性、对政治的影响性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不同。

改革的主体是政治权力的所有者,是主体为适应客体情况的变化以及利益关系的变化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对政治关系进行的调整,它一般运用和平的
手段,制定系统的、长期的计划
革命则是由于利益关系以及原由的政治关系不能适应各政治力量对利益的要求,由政治力量发起,旨在建立新的政治关系,也是一般的政治力量成长为政治权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发生政治权力的变更,并且,是否发生权力的变化是衡量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革命是一个暴风骤雨试的过程,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政治革命是指更换最根本的制度。

政治改革是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改革的区别 二、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区别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 1、二者的不同特征 • 2、二者的不同方式 • 3、二者的不同目的 • 4、二者的不同作用 • 5、在政治关系中的区别
1、二者的不同特征
• 政治革命的特征 (1)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2)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 (3)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4)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 (5)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政治改革的联系 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联系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 1、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采取的 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 • 2、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都是社会政治经济 和文化发展,特别是社会利益矛盾发展的 必然结果; • 3、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更新了政治体系;
• 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的作用
(1)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 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2)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 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3)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
5、在政治关系中的区别 在政治关系中的区别
• 政治革命 是政治关系的质变方式,其标志是政治 权力的变更和移易。 • 政治改革 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方式,其特征是社会 政治的演进和完善。
2、政治改革的含义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 政治改革 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 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 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 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 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 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的方式 (1)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就是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打碎 旧的国家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 制度和政治秩序。
(2)非暴力革命
非暴力革命就是指在革命形势的逼迫下,统治阶级不 得不让出政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性的新旧交替。
• 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的方式 (1)综合性改革方式
政治改革的目的 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能够有效的解决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矛盾,能 够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能够提高政治权力 的效能和作用,能够维护政治统治的利益要求。
4、二者的不同作用
•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的作用
• • • • • (1)政治革命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 (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关系; (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 (4)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 (5)政治革命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综上所诉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 政治革命 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 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 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其历史发 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 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 序和政治制度,从而 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的特征 (1) 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 系的调整; (3) 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 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2、二者的不同方式
第六篇
政治发展
对比范畴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含义
二、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区别
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联系
一、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含义 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的
1、政治革命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1)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发端于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对抗性。 政治革命 从静态来看,利益的剥夺、利益竞取和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是照成利益矛盾激化和对抗的重要原因。 从动态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 变化,是的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状态随之发生变化。 (2)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发生于社会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重大变化。 政治革命 在社会利益矛盾激化和对抗的基础上,有不同利益主体转 化而来的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对立状态,而当这 些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政治革命即将告 发。 (3)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的核心问题和政治特征是政治权力的变异。 政治革命
• 4、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变革了政治文化, 同时也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发展; • 5、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都是为了实现特定 阶级的利益,而对政治关系采取的相应的 变革和调整; • 6、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都促进了社会发展。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 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地加以推开的方式。
(2)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
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就是指政治改革者确定其最终的 和总体的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 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
3、二者的不同目的
•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的目的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变更政治权力,变革社会利益 关系和权利关系,从而实现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因此, 政治革命的归宿是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的实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