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潮与文艺运动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
“革命文学”又称“左翼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在早期,经常被叫做“普罗文学”。 “革命文学”的倡导经过了一个由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 就通过《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开始宣传“革命文学”的主张。如邓中 夏在《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强调,新文学应该“警醒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 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要求: “我们的文 学家,同时是一个革命家”。教导作家:“倘若你希望做一个革命文学家,你第一 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 革命文学”。 除此之外,沈雁冰(茅盾)、蒋光慈(赤)、郭沫若、鲁迅等文学前辈也从不同的 角度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沈雁冰在《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中强调:“无 产阶级艺术绝非仅仅描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 一种适应于世界的艺术。”蒋光慈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中提出:“因为社会 中有阶级的差别,文化也随之含有阶级性。”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一文中号召 文艺青年“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指出当时时代所要 求的文学,“是替被压迫阶级说话的文学”,“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 写实主义的文学”,“是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文艺。”鲁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927 年4月8日在黄埔军官学校的讲演中,题目是《革命时代的文学》。
二、出现这种文学特征的原因 1、社会现实原因
尽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翼集团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在全国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的绝对控制权,但是在思想、文化和文艺领域,却始终未能形成具有 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导力量。而共产党虽然力量薄弱,却因为有着为了全人类的宏伟 理想, 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作家。这样,就使得国共双方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文艺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最 终又使得它们谁也统治不了谁,在思想、文化、文艺领域,产生了一块表达较为自由 的天地。在这块天地里,一方面,左翼革命文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了起来, 另一方面,与左翼文学相对立的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造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也一并 活跃起来,从而形成了30年代无产阶级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个人民主主义文学并存共 荣的局面。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条件:①文化基础: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
(传统文学内部结构调整)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
报刊大量创办②社会基础:科举废除,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
现代稿费制度规范化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军阀混战,政治局面混乱,无法进行严密思想控制。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运动提供物质基础。
③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⑴抨击了中国传统封建思想。
(存在偏激部分)⑵广泛引进和吸取运用西方文化。
⑶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学术氛围。
过程:①开始: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初步阐明了推行白话文立场。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⑶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②和复古逆流的辩论:⑴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⑵文化保守主义(国粹家林纾)对新文学的攻击⑶与“学衡派”(新文学保守主义)的辩论。
(文学革命的激进性)⑷与“甲派”(政治复古逆流)的论争在与守旧派的反复论争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逐渐完善清晰。
新文学运动是在激进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发生的,难于思考文化转行和选择的复杂性,也难于接受对立面某些可能正确的意见。
新文学运动的成果:⑴最重要成果:白话文的全面推广⑵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⑶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⑷文学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实绩。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⑴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和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⑵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三章 4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整风运动对解放区文学的影响
1.功利性。 2.民族化、大众化——乡村化。
3.“工农兵”化。
人民群众成为文学作品好坏的评判者—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三、国统区的文学运动
1、“文协”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 会在武汉成立。会议选出郭沫若、茅盾、冯乃 超、夏衍、胡风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 陈立夫为名誉理事,老舍为总务部主任。协会 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 家深入现实斗争。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5 月4日创刊到1946年5月终刊。它是具全国规 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2.两次代表性论争
1)“与抗战无关” ——梁实秋与左翼阵营中的罗荪、宋之的、 陈白尘、张天翼等 1938年《平明》副刊《编者的话》(梁实 秋): “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 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 的” 不可能与抗战无关——左翼作家 结果: 梁实秋告辞
2) 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 ——胡风与延安部分文人
涉及:创作中的主观与客观、政治性与艺 术性、作家与生活、歌颂与暴露等问题。
文艺界如何体现: 批判王实味 1942年4月开始《解放日报》上就开始发表 批判王实味的文章。5月底中央研究院开座谈 会把王实味定位于“托派”。座谈会成了斗 争会。 张如心:《彻底粉碎王实味的托派理论及其 反党活动》小资产阶级。 艾青:《现实不容许歪曲》;反驳延安衣分 三色食分五等的批评。 周扬:《王实味的文艺观和我们的文艺观》, 王的观点是文学领域的托洛茨基主义。 ……
第三阶段的文学 (1937—1949)
第十三章:40年代的文学 思潮与运动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新文学运动的区域分流与历史选择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
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
总体而论是: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参与人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又一次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我们的文学家,一个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在革命形势急变,马克思文艺理论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以及在日本左翼文学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下,为了与国民党党制文化专制主义针锋相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第二编:左翼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二编:左翼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教学目的要1、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论争2、了解革命文学和“左联”出现的时代意义、评价3、本时期文学的主要派别与历史影响4、了解30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1928年5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由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同时,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的创造社的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也显出了“突变”。
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邨级文艺”。
同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这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的刊物的出版及理论宣言的公布,标志着现代文学在结束了“第一个十年”之后,经过仅一年的思想的酝酿准备,队伍的重新组合,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常称之为“第二个十年”。
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其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蛇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其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
(1)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并由宣传部出钱,在南京办起中国文艺社,刊行《文艺月刊》;(2)在上海则有《民国日报》的文艺周刊与《觉悟》副刊,以及《絮茜》杂志,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的《命命鸟》,王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 等;诗歌方面,有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
神》,汪静之的《蕙的风》等。【抄下来,课后阅读】
Company Logo
(五)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游戏消遣
等传统的文学思想,共同倾向表现人生、反
映时代。
文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 思想。 语言形式上:用白话文写作;广泛吸收外国 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
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 曰,不避俗字俗语。
Company Logo
一曰,须言之有物。
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
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认为情感是文学的灵魂。 思想:包含见地、识力、理想三者。
Company Logo
1921,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是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Company Logo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7年初-1919年,为文学革命初期; “五四”到 1926年,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 活跃的时期; 1927 年“四·一二”事变,相对沉寂并转向
话文运动为后来的文学 革命中大力提倡白话文
造成一种蓄势。
Company Logo
⑥清末民初域外小说译介大潮
从1896年《时务报》开始译介外国小 说,到文学革命发生之前,翻译出版
的域外小说约有800种。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新文学的第一代 作家,大都从晚清的文学翻译中获益。
Company Logo
(二)文学革命的直接动因—新文化运动 1.背景: A 结束帝制,促进社会转型 B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长 C 废科举、兴学堂,形成新型知识者群体 D 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发展,导致现代文学 市场的形成。 E 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 F 既混乱又自由的文化氛围
第九章文艺思潮与文学运动(1928__1937.6)
二、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显著特征是
1、“五四”时期的思想自由氛围为政治化气氛所 取代。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影响此后二三十年 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的 文学相互竞争,共同丰富了30年代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 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与革命文学论争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 从1923年早期共产党人的提倡、1924 年春 雷社的成立,到1925年“五卅”运动后用阶级论解 释文学现象,“文学革命”失败,革命低潮下革命者 欲借文学鼓舞士气,民众亦希望借文学了解革命前 途。 (3) 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 发展,促进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盛。
2、革命文学的核心主张是: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 阶级文学的作家必须先具备无产阶级意识。
3、革命文学论争:
1928年,由共产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和后期创 造社一起大力倡导革命文学。他们对五四文学 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引发与鲁迅、茅盾等人的 论争,史称“革命文学论争”。
二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 潮
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由于共产党的积极促成,1930年3月,太 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和鲁迅及鲁迅影响下 的作家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 立大会上确定将“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作为左联的基本立场和主要任务。鲁迅作了 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 话。
左联的主要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促使马克思文艺思想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主导。
第九章 文艺思潮与文学运动
(1928__1937.6)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环境,理解当代文学规范的建立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文学体制的建立,第一次文代会,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第一次文代会——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参加大会并发言,周恩来发言称之为“从中国第一次大革命以来逐渐被分离在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在今天的大会师”。
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各路文艺大军团结在社会主义文艺大旗下,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创作。
国统区代表茅盾,解放区代表周扬分别发表讲话。
但是茅盾的讲话重在“检讨前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中的种种错误倾向”,意在“总结教训”;周扬的讲话介绍了解放区文艺的经验,而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后新中国新的文艺的方向。
意义: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开始,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的地位,将“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确定为新文艺的唯一正确的方向;成立了“文联”(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茅盾为副主席),实现了党对文艺的绝对领导。
附:第一次文代会的重要文献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二.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十七年时期文艺界斗争频繁,文学批评被作用于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次政治运动都在文艺界鲜明地反映出来,甚至许多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就是由文艺论争开始的。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电影《武训传》简介《武训传》由孙瑜编导,由赵丹主演,昆仑影片公司拍摄,1950年底拍摄完成。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三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流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方式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简单举例):被介绍的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有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席勒、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波特莱尔等人的思想,以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为主,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显然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与1925年被丰子恺、鲁迅出版两遍,同年鲁迅还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的厨氏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做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强调“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这些实与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相近。尽管三十年代的鲁迅、郭沫若不再谈厨川白村,但那一类理论的影响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前后翻译与出版的一系列文艺、美学论著,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自觉、对于艺术与人生的表现关系的理解的深入。例如,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那篇阐释《雷雨》的著名论文《雷雨.序》就是体现精神分析学文艺思想的典型范本。这一时期,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王森然、向培良、李幼泉等人以一系列论著对艺术与美的本身特征、门类、构成以及它们与人生的关系作出了论述。(自己阅读)。
(三)、左联的成立
40年代文艺运动与思潮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5 中心内容: a.文艺为什么:为工农兵服务; b.文艺如何为:改造作家世界观和思想感情 c.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 文艺批评原则: “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
2.解放区文艺的特征
新题材:民族战争、阶级斗争、劳动生产; 新人物:翻身解放的“新人”,工农兵;
新主题:赞美新社会、新制度阶级斗争主题;
新形式: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3.工农兵文学的艺术特征
首先,从“五四”时期的启蒙使命转换到对 进步革命思想不容置疑的宣扬; 其次,工农兵文学高扬革命浪漫主义思想, 弘扬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再次,在艺术形式上,工农兵文学展现出 文学民族化、大众化最为优异的成果。
思考题: 1.解释: “文协”、 “孤岛”文学 2.战争对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3.作为一种独立、崭新的文学潮流,工农兵 文学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4.怎样理解《讲话》?
四、40年代的文学论争
1.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文艺公式化、 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梁实秋 1938、12、1《编者的话》 “与抗战无关论者” 2.关于文学要不要暴露与讽刺的论争 国统区 张天翼《华威先生》 解放区 王实味、丁玲
3.对“战国策派”的批评 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 《战国策》杂志 4.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向林冰——肯定民间形式 葛一红——肯定五四新文学 5.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胡风
二、“孤岛”文学
1.战争期间的文学格局 国统区文学
战争期间文学的时段性:
抗战初期:昂扬的英雄主义; 抗战中期:对现实、历史的批 判和反思,风格凝重博大; 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讽刺、 喜剧色彩。
第十八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3)
•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三大支柱 (三个主要观点):1、“到处都有生活”说, 即主张题材自由;2、“精神奴役创伤”说, 反对以“民粹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 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3、“世界 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新文学与 世界文学的联系。 • 对胡风理论评价:胡风理论是对新文学 某种局限性的一次反思,一次还不很成熟但 非常有价值的反思。不只是胡风理论本身的 不成熟,而且容许这种反思的时机和条件也 不成熟。胡风的理论在四十年代没有受到重 视,到80年代后才得到人们应有的客观评价。
• • •
•
• •
第二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 进入相持阶段) 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正视 现实中的黑暗; 题材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 判现实的黑暗势力和解剖民族痼疾;同时在历 史中发掘民族美德,寻找民族脊梁以作为现实 的借鉴;再则,作家也开始面对自己,探询知 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主要文学形式是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 叙事诗;追求史诗格调, 沉郁、凝重、博大的风格。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 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 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判色彩。
•
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 斗精神”,主观战斗精神的的内涵是: 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 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 定,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 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上述认识。 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结 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 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 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 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总而 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1、是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 想改造”并与工农结合,既解决了思想统一问 题,又解决了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问题。这可 以说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总纲,《讲话》 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即在此。毛泽东在当时提 出这种要求的确出于革命现实的需要。 • 2、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强调 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同时,要求政 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这里,毛泽东作为政 治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问题思考的 结果,有其必要与理由,但“提法”上(尤其是 关于批评标准)由于较多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 导致了简单化、概念化。 • 3、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 产等问题,都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第一章文学思潮及运动(一)
报》、《文学旬刊》等。文研会积极提倡“为
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1921 年 7 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
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等。他们强调文学本质是感情,艺
1、周作人以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 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 容、标志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 质特征。
第三节 外国文学思潮的涌 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文学革命发 生和发展的外因。 五四后短短几年间,西方文艺复兴 以降各种文艺思潮几乎同时涌入中国。
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 、文学研究会 (简称文研会)
王瑶:《论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 学的价值重估》
Hale Waihona Puke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 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 俗,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支配人道 故。”
梁启超
谭嗣同
夏曾佑
黄遵宪
主要内容: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白话文运动。 目的 为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的要求。 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意义:
冲击了传统的文学观念与形式,为文 学革命提供了文学变革的态势和思想资 源。
2、 清末民初,维新派译介西方 文化知识与文学作品,打破了中国 思想界和文学界的自我封闭状态; 为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学界提供新的 思维方式和思想养分,为中国文学 提供全新的参照系。
现代文学整理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二个十年“革命文学”阵营1928年1月,太阳社和《太阳》月刊(光慈、钱杏邨)。
创造社《文化批判》(初梨、乃超、康),《创造月刊》突变。
自由主义文学阵营1928年3月,《新月》月刊(胡适、徐志摩、梁实秋)创刊。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1、总体特征文学主潮空前政治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运用。
多种倾向文学颉颃互竞。
2、“三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国民党宣传部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文学运动1930年3月,左联成立。
《拓荒者》光慈《文学月报》蓬子、周起应《萌芽》月刊鲁迅、雪峰《光明》半月刊洪深、起予《十字街头》鲁迅《文学导报》秘密发行,创刊号《前哨》《北斗》丁玲4、主义和自由主义作家①刊物《文学》傅东华、王统照《文学杂志》朱光潜《文学季刊》振铎、章靳以《大公报•文副》从文、萧乾《文学月刊》《文从》巴金、章靳以《水星》卞之琳、从文、健吾《论语》林语堂《现代》施蛰存《骆驼草》周作人文炳至《新月》志摩、闻一多、饶孟侃②丛书开明书店叶圣、夏丏尊《开明文学新刊》文化生活吴朗西、巴金《文学丛刊》生活书店邹韬奋《创作文库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1923,邓中夏、恽代英、箫楚女、泽民、光慈,提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
1924,春雷社,具有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社团。
1925五卅后,雁冰等用阶级论解释文学现象。
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
左倾机械论的影响,联“无产阶级文化派”及“拉普”,波格丹诺夫“文艺组织生活”论。
后期创造社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
2、革命文学论争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全盘否定。
鲁迅从否认革命中有文学到肯定“革命文学”作为反抗性思潮的存在理由。
批评创造社、太阳社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反感片面宣扬文学工具论,反对将文艺等同于政治。
强调文艺揭示与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
茅盾赞成革命文学的倡导,但反对文学的工具论。
文学思潮
五、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属于唯心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 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 说”)一词,romantique是其形容词,意 为浪漫的,“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 而来。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 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 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 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 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第七节 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的比较研究
一、文学思潮的发展
文学思潮由近代欧洲兴起,产生各种文 学流派。 西方文学时代发展: 1.文艺复兴 2.巴洛克时代 3.古典主义 4.浪漫主义 5.现实主义
二、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 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 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 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 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 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 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 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 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 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 传人文精神。
六、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 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 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 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 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 之为“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 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 争议的概念。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 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 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 一的理论。
三、巴洛克时代
巴洛克(Baroque)是一种代表欧洲文 化的典型的艺术风格,这个词最早来源于 葡萄牙语(BARROCO),原意指不规则的 珍珠。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 古怪,变形等解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 称谓,它是16世纪的古典主义者对16世纪 下半叶开始出现在意大利的,背离了文艺 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 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 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 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作为一 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 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 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 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 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 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 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 追求艺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