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老师-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老师-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科目: 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教师: 段鹰
姓名: 王伟学号: 20110702095 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类别: 学术上课时间: 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 (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1
2012年度工学硕士管理理论与方法考题
1、简答题
(1)举例说明现代管理理论与经典管理理论的联系与区别,(10分)
答:古典管理理论(早期管理)
古典管理理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可以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和综合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书中,泰勒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在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方面,泰勒提出了专业分工、标准化、最优化、等一些管理思想。在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方面,泰勒对企业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包括对工人的挑选和培训、标准作业条件、明确规定作业量、建立激励性的差别工资报酬制度。在管理科学的方法方面,泰勒提出了定额管理、差别计件工资制、挑选并合理使用第一流工人以及如何进行标准管理的一系列具体的步骤与方法。泰勒在本书中立足于美国当时资源浪费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事实,着眼于企业的基层管理,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他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只能是高的劳动生产率。即每个工人都下定决心每天努力作出尽可能多的工作。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工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泰勒认为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三个:
1(工人中普遍流行着一种谬见,认为如果他们全速工作,就会使大量工人失业,从而造成对整个行业的巨大伤害。
2(目前通行的的管理体制缺陷甚多,以致“怠工”和“磨洋工”成了工人为保护自身最大利益而必须采取的一种防卫手段。
3(凭效率底下的经验法则行事,这是各行各业中普遍存在的情况,由于这种做法,浪费了工人的很大一部分努力。
因此,泰勒认为必须采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法则。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他要求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最高的效率,争取最高的产量,实现最大的利益。这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科学管理的思想。
古典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的正式产生和盛行时期为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的公共行政学的早期研究时期。韦伯法约尔的理论强调点如下: 1,绝对的权利
权利被定义为命令的权利和强制他人服从的权势。权利的来源主要是考虑工作的需要,而行驶权利的方法则是强迫人们绝对的服从。
2、高度集中的决策
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的手中,只有他才有这种神圣地发布命令的权利。决策权的高度集中直接生硬性规定了组织结构的形式和组织关系中的权责分配。
2
3、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决策权的高度集中而又以完成工作为主要目的,就必须设计一种能允许各级组织顺利行驶权利和最有效地完成工作的结构。这种结构表现为上小下大、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结构。它通过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构成了命令链,又通过命令链使权利影响组织的各个角落。
4、严格的教条式监督
各级管理人员都是命令链的一部分,他们的任务是传达命令,并严格地监督下级执行命令,他们自身几乎没有任何决策的权利,也无权更改命令,他们只是高层决策者最高权利的代理人。
5、限制个人发展
组织中普通成员的作用犹如一部机器中的一些齿轮。他们的责任就是完成命令所规定的工作量和质量他们相互孤立,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要求组织成员忠于组织的目标,强调忍耐克己,最大限度的压抑个人发展的欲望。
综合古典管理理论:是对泰勒和法约克二人理论思想的结合,理论认为控制职能就是运用指挥原则,支配与监督下属的活动。控制职能包括配备人员、选择安排、纪律和训练,与此项适应的原则集中、报酬和公平。
行为科学理论(传统管理)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60年代,它可分为人际管理理论、激励理论和领导效能理论。
人际管理理论: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的工作态度与士气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激励理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领导效能理论:领导者境遇理论、行为连续带理论、领导方式系统理论、领导四象限模式、管理方格论领导行为权变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形势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面对信息)文化)经济)政策的全球化等新形势的出现,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联系增强,管理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与全新的格局。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势。
非理性主义倾向与企业的文化
3
非理性主义倾向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经营风险增大,竞争激烈,管理日趋复杂,在西方管理理论界出现了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和重视企业文化的思潮。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前后,世界进入到科技、信息、经济全面飞速发展时期,同时竞争加剧,风险日增。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开始注重构建竞争优势。这样,在经历了长期规划、战略规划等阶段之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安索夫 (Ansoff)的《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先河。到1976年,安索夫的《从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
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美国企业为挑战来自日本、欧洲的威胁而展开探索。199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 (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了飞越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business process)作根本的重新思考与彻底翻新”。
“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相应诞生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