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ddens 吉登斯

合集下载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因此,社会研究必然涉及两重解释:一方面社会研 究的对象必然包含社会行动者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解释, 另一方面社会研究也正在为被研究的对象提供另一重 科学的解释。这两重解释的相互关系是动态的。
“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 性质和任务
双重解释学认为,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在于它的 “实践性”,而不是自然科学的“技术性”;社会科 学的任务在于批判常识和内部自我批判。
第十五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创建结构化理论的路径 “双重解释学”与结构化理论
现代性和全球化分析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 和社会学家。1976年在剑桥大学获得 博士学位,曾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他 穿梭于世界各地讲学。
“以整理起步,以综合见长的理论家”。
(二)结构化理论
结构与能动的关系是社会学应该认真考虑 的问题。
结构与能动、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 并不是二元对立,结构化理论试图用结构二重 性(duality of structure)来代替行动-结构 二元论(agency-structure dualism)。
行动与反思性
行动是一种不间断的行动流,行动包含了对行动的 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和动机激发这三个过程,或者说, 这三个过程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有意图的行动。
首先是对经典社会学思想进行整理。代表作:《资本主 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1);《涂尔干》(1972)。
一、吉登斯创建结构化理论的路 径
构建结构化理论体系。代表作:《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1976);《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1979);《社会 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1984)。 运用结构化理论分析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相关问题。代表 作:《权力、所有权与国家》;《民族国家与暴力》; 《现代性之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私密关系 的转变》等。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超越左与右》(1994)等著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欧洲模式》、《在边缘》、《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失控的世界》。

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说:“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打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

与古典时期社会学的开创者不一样,吉登斯并非一味对现代社会持赞赏、肯定的态度。

他认为,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享受安全的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20世纪变得尤为明显。

吉登斯判断我们身处一个生态破坏、贫困、全面战争和极权政治的高风险社会,“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

现代社会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吉登斯在阐述其社会理论中就多处论及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

这一研究颇具特色,思想也不乏新意与深度。

本文试对这一思想作一分析,以期正确认识并驾驭现代社会的“风险”。

(1)风险的概念①含义来源现当代西方社会思想家们普遍关注风险问题,并且不少西方学者视风险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吉登斯也认为,“在中世纪,除了一些与风险相关的概念外,没有任何真正的风险概念”,而且,“在大多数其他传统文化中也没有风险这个概念”,所以,风险“这个显然非常简单的概念却能说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吉登斯的社会排斥理论

吉登斯的社会排斥理论

吉登斯的社会排斥理论——读《社会学(第五版)》有感第一部分:引言自从1974年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Rene Lenoir)首次提出“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概念以来,无论学者还是政府部门,“社会排斥"已经变成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是正如牛津大学纽费尔德(Nuffield)学院院长托尼•阿特金森一再提示学者们那样:虽然人们逐渐广泛使用“社会排斥",但仍然不清楚它的准确含义。

这说明了一个现状:人们广泛关注社会排斥,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权威的理论体系。

吉登斯(Giddens)也是众多关注这一理论的学者之一,1997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吉登斯为该院院长)成立了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社会排斥分析中心。

该中心是全球最权威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中心之一。

第二部分:吉登斯的社会排斥理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第五版)》是一本教材性的书籍,书中介绍社会排斥理论的部分不是很多,只占了一章节.由于是教材的缘故,他在介绍这一理论时力求客观,因此这本书中社会排斥理论不仅仅是吉登斯自己的观点,还部分引用了其他学者的意见.《社会学》对社会排斥的介绍分为五个部分:(一)对社会排斥的定义;(二)社会排斥的维度;(三)社会排斥的实例;(四)犯罪与社会排斥;(五)上层社会的社会排斥。

(一)社会排斥的概念。

1。

吉登斯指出,“社会排斥”是社会学领域的学者首先提出来的,现在已被政治家所接受(例如英国政府设有社会排斥部;上世纪80年代末,社会排斥概念被欧洲委员会所采纳并作为其形成社会政策的核心).“社会排斥”指的是造成新的不平等的根源,是指通过某些方式有可能阻隔个体全面参与社会。

2。

社会排斥的原因:一方面是个体的行动与责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力量在塑造人们所处的环境时所起的作用.3。

社会排斥的概念比“底层阶级理论”更宽泛,它不单指状态,其优越的地方在于强调了动态过程,强调了排斥的动力机制。

(二)社会排斥的维度。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

• 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结构观念,不是传统认识论所称的逻辑
思维,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概念、判断,而是在日常生活 实践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习惯性的实践意识。所谓“实践意 识”,指的是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 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有能力支配行为但又不是形成 了概念、判断和推理,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意识;日常性 和惯例性。
• 目的在于:试图克服“正统共识”社会理论中客观
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唯 意志论之间的二元对立,用结构的二重性去说明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 创新之处在于:从运动的角度、从社会实践的角
度来理解社会结构,认为社会结构是内在于人类 行动者在具体情景中的实践活动。行动者和结构 二者的构成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系 列,即某种二元论,而是体现一种二重性。
“自我意识”,而应是一种“人类意识”——人类行动者认识能 力。
• 贯彻两种分析的主线是结构二重性的观点与方法。在制度分
析中,不研究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活动,去研究行动 者进行活动的具体情境的区域化与范围更广泛的各种区域化 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活动在时间中的根植性;时空 延伸的方式,各种活动和关系与整个社会的特征或者跨社会 系统的联系。
• 吉登斯还始终敏锐地捕捉着实践所带来的那些有可
能破坏极其周密的筹划的意外后果。
• “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
复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 ” 。这就是说,他要在社会 实践或社会生产的不断展开和持续过程中动态地理 解结构。“社会再生产”——蕴含了对社会实践循环 性的理解。
• 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
• 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化是吉登斯社会理论的基本

吉登斯脱域理论

吉登斯脱域理论

吉登斯脱域理论
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吉登斯脱域理论(Giddens’sascastheory),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社会学家、著名的哲学家、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的作者Anthony Giddens 提出的。

吉登斯脱域理论是一种宏观层次的社会理论,它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和脱域的新的社会结构。

它强调连接,而不是社会间的分开,强调复杂的多重网络,而不是划分的结构性系统。

吉登斯脱域理论注重多种类型和形式的连接,它重视家庭、国家、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以及传播技术和全球经济系统以及它们在当代全球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被认真考虑。

吉登斯脱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变化与传播的连接,他认为,当今社会结构的实质内容是传播,传播与变化紧密相关,传播和变化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势不可挡。

例如,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位于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就像作者Anthony Giddens在他的书中指出的一样,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脱域发展。

此外,吉登斯认为,传播也可以引起一些现象,比如社会差异、社会改变和社会重构。

吉登斯的理论也建议,由于传播的连接,就社会和个人而言,它们之间变得越来越脱域,越来越失控。

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和个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与其他社会连接,可以流入和涌出,以及跨越时空限制,追求在社会结构中更自由的生活和发展。

综上所述,吉登斯脱域理论的核心是变化与传播的连接,它着重于当代全球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可以说,吉登斯的脱域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当前全球社会结构的方法,并为连接不同社会形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

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

从“第三条道路”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种平衡。既要 追求科技进步和全球发展,又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创新思 维,寻找一种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条道 路上,我们要人类的福祉,同时也要弱势群体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在解决现代性问 题时,我们要善于借鉴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同时也要人类 的未来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寻找一条既能满足人 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未来的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希 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矛盾的时代,现代性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从现代性到“第三条道路”,探讨现代性 的问题和探讨方向,以期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参考。
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带来了诸多变革,如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然而,这些变革 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问题。首先,现代化的弊端不可忽视。环境污染、资源短 缺、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愈加严重。其次,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冲击, 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此外,科技发展在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人 们的担忧,如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信息泛滥带来的隐私泄露等。
然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随 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放缓,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其次,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和个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压 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需要继续发展和创新。 未来,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公共部门的作用,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建 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纪登斯(Anthony Giddens)在他的《第三条路》(The Third Way)一书中提倡一种超越古典社会民主主义(国家普遍而深入的介入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充分就业、强烈的平等主义、多方位的福利国家、保护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等等)和新自由主义(小政府、自治的公民社会、道德权威主义,加上强烈的经济个人主义、对不平等的认可、传统的民族主义等等)的第三条道路,强调平等、对弱者的保护、作为自主的自由、无责任即无权利、无民主即无权威、世界性的多元化等等。

故其虽然批判了前两者的缺点,但还是认为全球化的目标是可以藉著资讯的发达、互相的认识以及对文化差异的包容而达成。

真是太神奇了,这三条路都通往各自的乌托邦,尤其是纪登斯这条路,既调和了前者对个人自由的不足,又补上了後者对阶级差异的漠视,真可谓至善至美、全知全能,神阿,再多给我一个纪登斯吧!。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1976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新准则》, 本书一方面反映了他对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 则》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解释社会学 的反思。在本书的结尾,他提出了指导其重建社 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准则,即 “结构化理论”。
1979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该书围绕着前一本书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系统建 立起独具吉登斯特色的“结构化理论”。
1990年,吉登斯出版了《现代性的后果》一书,本书 承前启后,一方面承接了《民族国家与暴力》的研 究话题,另一方面又预示了吉登斯在新的历史阶段 的研究重点。《现代性的后果》提纲挈领式地阐述 了吉登斯对于高度现代性世界的关注以及他对现代 性的基本主张。
1994年,他又出版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
本书是前一著作的系统展开,全面阐述了现代性对
198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的构成》一书,对结 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B
9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系统建 立起结构化理论体系之后,吉登斯开始了重建 社会学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 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 上。
本书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的第二部, 也是吉登斯理论体系中最富历史社会学色彩的 一部著作。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 2001
《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 批判》,《民主-国家与暴力》与《超越左与右》。
B
7
二、吉登斯思想历程概述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上世纪60年代 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 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 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 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 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 判》。

社会学基本概念 吉登斯

社会学基本概念 吉登斯

社会学基本概念吉登斯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学科,而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则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对社会学基本概念的阐述有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吉登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结构化”(structuration)的概念,强调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社会结构不是外在于个体的束缚,而是由个体的实践不断构建和维持的。

这种双向的结构和实践的互动关系,使社会生活具有了动态性和变化性,这一概念对于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吉登斯强调了社会的“现代性”(modernity)问题,认为现代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模式。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高度的社会分工、复杂的社会机构、个体的自由选择和社会的不确定性等。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深刻影响了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变迁的趋势。

此外,吉登斯还提出了“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s)的概念,强调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社会制度包括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形式,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吉登斯的社会制度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规范的变迁,从而更好地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未来走向。

总的来说,吉登斯的社会学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变迁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结构化”概念强调了社会结构和个体实践的互动关系,揭示了社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现代性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特征和社会的运行模式;社会制度理论则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的规范影响。

通过学习和理解吉登斯的社会学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的变迁规律,为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生活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

吉登斯的第三条路

吉登斯的第三条路
打破传统的左右两极化政治思维方式, 打破传统的左右两极化政治思维方式, 确立团结各种政治力量的政治理念 2、 建立合作包容型的社会关系。 建立合作包容型的社会关系。 3、 建立新型“混合经济”模式,谋求生态 建立新型“混合经济”模式, 平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平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4、 改革福利制度,建立积极的福利国家。 改革福利制度,建立积极的福利国家。 5、 由管理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转变。 由管理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转变。
“第三条路”政治(1) 第三条路”政治(1
第三条道路政治, 第三条道路政治,在明确承认它所关注的问题 范围比旧的左一有分野架构下更加广泛的同时, 范围比旧的左一有分野架构下更加广泛的同时, 保留社会正义问题仍然是核心的关注点。 保留社会正义问题仍然是核心的关注点。平等和 个人自由也许会发生冲突,但是立足平等的各项 个人自由也许会发生冲突, 措施也常常会扩大那些向个人敞开的自由的范围。 措施也常常会扩大那些向个人敞开的自由的范围。 对于社会民主主义者来说, 对于社会民主主义者来说,自由应当是指行为自 而后者反过来又需要广大社会共同体的参与。 主,而后者反过来又需要广大社会共同体的参与。 在置老式的集体主义于一边的同时, 在置老式的集体主义于一边的同时,第三条道路 政治正在寻找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 政治正在寻找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 寻找一种对于权利和义务的重新定义。 寻找一种对于权利和义务的重新定义。
目录
1、社会主义之后 2、五种两难困境 3、国家与公民社会 4、社会投资型国家 5、迈向全球化时代 6、结语
“第三条道路”在政治方面打破左右两分法, 在经济方面创造混合经济,在行政方面分 解国家的权力,在国际方面建立世界主义 的民族国家,在社会方面变福利国家为社 会投资国家

安东尼·吉登斯

安东尼·吉登斯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讲义安东尼·吉登斯男爵(Anthony 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国社会学家。

1938年生于英格兰伦敦北部,早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

后任剑桥大学教授。

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1997-2003),中国社科院名誉院士,2004年,受封为“终身贵族”,出任英国上议院议员。

与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

他以结构化理论(theory of structuration)和对当代社会的本体论观点而闻名,他写了至少34本著作,70年代,吉登斯的学术成果开始陆续发表,其前期著述主要在于对以往社会学理论的梳理,后期以现代性的研究为主线。

安东尼·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

他对经典思想家进行了有深度的解读,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出版于1971年,它围绕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动力、问题和未来发展等主题,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三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出现代社会理论的三根明显主线: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同时还考察了三大思想家对后世社会理论的影响。

第五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五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除了吉登斯的理论旨趣 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他的生活体验. 1968年,吉登斯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那 1968年,吉登斯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那 里的海滩上他看到很多的嬉皮士,他突然意识到 生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逸出在 老式的社会学研究之外. 吉登斯主要展开对实证主义(特别是功能主 义)和非实证主义(符号互动派与解释社会学及 其各衍生形式)的批判.
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
在吉登斯看来,行动包含了三个过程: 首先,理性化.即行动者具有知晓自己行动 根据的能力,当被问及时 或其他有必要的时候, 根据的能力,当被问及时(或其他有必要的时候, 被问及时( 例如"为了加强,巩固… 例如"为了加强,巩固…")能够不太困难地说 明行动的理由(明说).(大多数时候则是心照 不宣的自然态度) 其次,反思性调控.这以理性化为基础.即 行动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 监控,反思与调整.(这与戈夫曼的印象管理, 舒茨的主体间性,加芬克尔的行动的反思性等有 联系)
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
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 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 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 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到的 后果,即"集体无意识" 后果,即"集体无意识"(勒邦的群盲). 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形成 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正式与非正式),即社会 生活的制度化(放鞭炮驱赶" 生活的制度化(放鞭炮驱赶"年"由偶尔到习 俗). 也就是说,行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意外性,这让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了更新的可能与 条件.

实践意识吉登斯名词解释

实践意识吉登斯名词解释

实践意识吉登斯名词解释1. 引言实践意识是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对于自身行动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认知和理解。

实践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个体的行为决策、社会参与以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实践意识进行深入解释,并探讨其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2. 实践意识的内涵实践意识包括两个核心概念:时间和空间。

时间指的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所处的时间背景,即过去、现在和未来。

空间指的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在实践意识中,个体通过自我反思和观察他人来认知自身行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他人,个体可以从他人经验中学习,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行动决策中。

同时,通过自我反思,个体可以评估自己过去行动的效果,并为未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实践意识还包括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理解。

个体在行动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引导,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来自于社会文化传统、家庭教育等方面。

个体对于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理解,将影响其行动决策和社会参与。

3. 实践意识的重要性实践意识在社会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实践意识帮助我们理解个体行为的动态性。

个体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受到时间和空间背景的影响。

通过研究实践意识,可以揭示个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背景下的行动决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的变化。

其次,实践意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由无数个体行为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结果。

通过研究实践意识,可以了解个体对于社会变迁的态度、期望和参与方式,从而更好地预测和引导社会变迁。

此外,实践意识还对于个体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的实践意识决定了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方式。

通过培养和提升个体的实践意识,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参与意愿,促进社会公正和发展。

4. 培养实践意识的途径为了培养和提升实践意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加强自我反思能力。

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

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

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一、什么是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是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用于探讨现代社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吉登斯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时空关系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时空已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被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行动不断塑造和重构的。

二、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的互动吉登斯认为,传统上,时间和空间被视为相互独立的概念。

时间被认为是线性的、连续的,而空间则是固定的、离散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2.1 时空压缩由于现代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地球上的时间和空间被大大缩短和压缩,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地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和互动。

吉登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时空压缩”。

2.2 地方性和全球性的结合吉登斯指出,尽管现代社会中的跨越时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人们仍然有着与特定地点和社区紧密联系的需求。

他提出了“地方性”和“全球性”的概念,认为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结合的。

三、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的意义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对我们理解和分析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社会行动的重新定义在传统观念中,社会行动往往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

然而,随着时空关系的变化,社会行动不再受限于特定的时空条件,而是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3.2 社会关系的重构和变革时空的重构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重构和变革。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技术来跨越时空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这进一步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互动方式。

3.3 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还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即“后工业社会”。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传统的空间和时间边界逐渐被打破,人们更加注重网络和虚拟社区的建立和维系。

四、时空分离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不仅对社会结构和关系产生影响,也对个体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4.1 个体的自由与自主性由于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所带来的时空压缩和地方性与全球性的结合,个体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居住和工作地点,更加自主地进行社会行动。

吉登斯人物介绍

吉登斯人物介绍

• Giddens, Anthony (Ed.) (2001) The Global Third Way Debate. Cambridge : Polity (publisher). Giddens, Anthony (2002) Where Now for New Labour? Cambridge : Polity (publisher). Giddens, Anthony (Ed.) (2003) The Progressive Manifesto. New Ideas for the Centre-Left. Cambridge : Polity (publisher).
• 全球化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 后传统的社会秩序出现了 • 社会反思性的扩展
第三条道路政治的基本原则
• 接受了1989年及其之后的逻辑 • 认为权力的三个领域—政府、经济和市民社会中 的社群 • 缔结心的社会契约,原则是无责任即无权利 • 发展一套内容广泛的供给经济政策 • 寻求在平等的原则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多样性 • 重视全球化
• Giddens, Anthony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Cambridge: Polity (publisher). Beck, Ulrich & Giddens, Anthony & Lash, Scott (1994)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Cambridge : Polity (publisher). Giddens, Anthony (1994) Beyond Left and Right —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 Cambridge : Polity (publisher). Giddens, Anthony (1995) Politics, Sociology and Social Theory: Encounters with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Thought. Cambridge : Polity (publisher). Giddens, Anthony (1996) In Defence of Sociology. Cambridge : Polity (publisher). Giddens, Anthony (1996) Durkheim on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 Polity (publisher).

吉登斯_自我认同_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1)

吉登斯_自我认同_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1)

性理解的自我 ”,它是“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 而存在 。时间和空间被分离了 ,这为协调社会生活
续性 ”。在个人认同活动中 ,虽然文化都是共同的 , 提供了时空重组的坚实基础 ,从而不仅使现代社会
但个人的理解却依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这里涉及到 生活逐渐脱离传统的束缚 ,而且成为全球化的 。
主我在不同话语场域中的转换 。然而 ,尽管存在文
想做一个初步分析 。 吉登斯把“自我 ”看成是与人的身体密切关联的
具有反思性特征的个体的存在内容 。他认为 :“自 我 ,当然是由其肉体体现的 。对身体的轮廓和特性 的觉知 ,是对世界的创造性探索的真正起源 。”④人 们对自己身体的真正领会 ,主要是依据与客体世界 及其他人的实践性参与活动而实现的 ,因此 ,人或自 我是通过“日常实践来把握现实 ”⑤ ,这样 ,身体就不 仅仅是一种实体 ,而且如梅洛 - 庞蒂所指出的那样 , 它被体验为应对外在情境和事件的实践模式 。自我 是身体的 ,因而它是个体性的 ,这种个体性在日常互 动情景中以身体的惯例化控制表现出来 。一方面 , 身体的惯例化控制是主动的 ,反映出人的能动本质 ; 另一方面 ,它又受制于他者 ,因而是主我和宾我分化
现代性社会与自我的深度关联不仅为理解自我
一个轴是资本主义 ,它意指包含竞争性的产品市场 提供了可能 ,更重要的是它为理解自我认同活动及
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 。基于这 其意义提供了条件 ,从而使人们能够在辩证的高度
两个轴所架构起来的现代性社会 ,表现出自身一系 理解人存在的意义和自我解放的本质 ,推进对社会
吉登斯“自我认同 ”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生了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重组 ,产生了各种各样 认同方面的问题 ,使得“焦虑和不安全感总是折磨着 我们 ”,人生活在高风险的状况中 ,总是感到迷失和 孤立无援 ,那种在传统中保存下来的信任机制被普 遍的怀疑和不信任所取代 。民族国家普遍加强了所 谓集体性的社会监控 ,民族冲突和文化矛盾日益加 剧 。普遍的社会质询 ,社会角色的紊乱 ,本能上的畏 惧和焦虑“直抵我们那种活在世上的连贯性感受的 深处 ”,自我在认同中正在遭受磨难 。诚如吉登斯所 说 ,“现代性的剥夺是无法抗拒的 ”。λ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结构化理论
结构与能动的关系是社会学应该认真考虑 的问题。 结构与能动、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 并不是二元对立,结构化理论试图用结构二重 性(duality of structure)来代替行动-结构 二元论(agency-structure dualism)。
行动与反思性
行动是一种不间断的行动流,行动包含了对行动的 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和动机激发这三个过程,或者说 ,这三个过程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有意图的行动 。 吉登斯特别强调行动的反思性,即行动的反思性监控 ,它指的是在行动者的活动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行为的 目的性或意图性。 人的有意图的行动始终受到意外后果和未被认识到 的行动条件的制约;此外,行动者的身体和生理能力 也是行动的前提条件和局限,兼具能使和约束的属性 。行动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其非决定性。
三、双重解释学与结构化理论
(一)方法论:双重解释学
Double Hermeneutics
对实证主义(包括功能主义)的批判
批评一,实证主义忽略了行动者的一个基本特性是 “具有知识”,他们所实施的是有意图的行动。 批评批评三,吉登斯认为,普遍的有关社会生活的规律是 没有的,从社会现象中归纳出来的社会定律都是历史的 。
“以整理起步,以综合见长的理论家”。
二、吉登斯创建结构化理论的路 径
首先是对经典社会学思想进行整理。代表作:《资本主 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1);《涂尔干》(1972)。 构建结构化理论体系。代表作:《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1976);《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1979);《社会 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1984)。 运用结构化理论分析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相关问题。代表 作:《权力、所有权与国家》;《民族国家与暴力》;《 现代性之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私密关系的 转变》等。
对解释学流派的批判
吉登斯对过分解释的取向进行了批评,因为行动者 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对于行动的条件、行动的 结果并不能完全认识到,因此社会生活并不总是组成 社会的行动者的有意图的产物。
“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
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两套意 义框架:其一是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 世界,其二是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言。这两 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一、吉登斯简介
• 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 学家 • 吉登斯是少有的既多产又少年 得志的社会学家,30多岁已经 蜚声学术界,至今影响巨大。 • 他也是同时在学术界和社会生 活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力的社会 学家 • 他提出的术语“结构化理论” 和“第三条道路”曾经是最时 髦的话语。
• 安东尼·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生于伦 敦北部的埃德蒙顿。 • 1956年进入赫尔大学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 • 195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LSE)攻读硕士学位。 • 1964年硕士毕业后,任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 1966-1969年间,先后访问和任教于加拿大西蒙· 弗雷泽 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69年,受聘 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 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 1986年,受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1987年,被任命 为剑桥大学社会学会会长。 • 1997-2003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 2004年,被授予“终身贵族”称号,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被誉为布莱尔的“精神导师”。 • 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近40部 。著名的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的创立者之一。
结构(规则与资源)
结构是指行动者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互动情 境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正是使用这些规则和 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才维持和再生产 了结构。
规则是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而得 的程序,包括规范和表意性符码两种,是行动者认知 能力的一部分。 资源是行动者用来处理事务的工具,分为两种,配置 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
二、The Way to Built Structuration Theory
Reflections on the classic writings of thinkers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 Reconstruction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第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system theory 第四,现代性理论体系的建立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politics 第五,对现代政治的重建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Beyond Left and Right
• • • • • • •
• •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 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 2001 《批判的社会学导论》上海译文出 版社 2007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为社会学辩护》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2003 《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 的生活》,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 版社 2001 《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即《历史唯 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民主-国家与 暴力》与《超越左与右》。
(二)结构化理论的元素
Elements
of Structuration Theory (key words)
双重解释 合理化 话语意识 实践意识 行动 意外性后果 行动者 结构 社会系统 结构化 二元论
a. double hermeneutic b. rationalization c. discursive consciousness d.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e. agency f. 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s g. agents h. structure i. social systems j. structuration k. dualism
吉登斯的 结构化理论
Anthony G
第二组 李兴珍 王怡凡 白 杨
Contents
The Introduction of Giddens The Way to Built Structuration Theory Double Hermeneutics and Structuration Theory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
因此,社会研究必然涉及两重解释:一方面社会研 究的对象必然包含社会行动者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解释 ,另一方面社会研究也正在为被研究的对象提供另一 重科学的解释。这两重解释的相互关系是动态的。
“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 性质和任务
双重解释学认为,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在于它的“ 实践性”,而不是自然科学的“技术性”;社会科学 的任务在于批判常识和内部自我批判。
"The Third Way: the revival of social democracy,"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critical" "Soci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ology," "Sociology defense"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Modernity: An Interview with Anthony Giddens," "Sociology", "Tri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r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emocracy - State and Violence" and "Beyond Left and Right"
目 录
吉登斯的简介 创建结构化理论的路径
“双重解释学”与结构化理论
现代性和全球化分析
一、The Introduction of Giddens
• Britain's famous social theorists and sociologists. • Giddens is both prolific and rare wunderkind sociologist 30s already renowned academics, has a tremendous impact. • He is also the same in the academic and social life of the field play an important influential sociologist • He proposed the term "structural theory" and the "third way" was the most fashionable discourse.
吉登斯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社会学、政治学、 哲学等领域,早期主要在于对以往社会学理论 的梳理,后期以现代性的研究为主线。 •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 的反思;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 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 (Structuration theory); 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第三条道路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