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变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素材点说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素材点说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b621d6308e9951e79b89279c.png)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素材点说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出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的决心两度罢相,不避艰险,推行新法,结果,劳心费神,事倍功半,不但没有取得变法的成功,反而在众多大官僚的反对声中,在自己阵营不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在宋神宗的疑虑和以贤德著称的曹皇后(仁宗妻)、高皇后(英宗妻)、向皇后(神宗妻)的干预下宣告了变法的失败。
有良好的愿望和动机,并不一定就产生良好的结果。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可以作为这一论断的注脚。
古来变法,实际上所要解决的就是四个字“理财、用人”。
王安石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用人的问题,因此,他的初衷很好,措施也不能说不得力,却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大悖于王安石的良苦用心。
点说一作为“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他,王安石是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
自北宋以来,褒之者寥寥,毁之者纭纭。
几百年间,无论官言“正史”,还是民间小说、戏曲,王安石的各个方面,从学问到做官;从个人生活到道德品行无不被人诟病。
但是,尘垢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的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
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
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作出了回答;已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点说二有了良好的愿望,要有良好的结果,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过程。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失败在他变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理好财,他没有用好人,以致事与愿违。
反思我们当今的改革,伴随着整个改革的进程,“反腐倡廉”重拳屡出;“解决分配不公”,措施得行;“惠民工程”方法得力,这一切都是在用人、理财上下的硬功。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变法后的衰败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变法后的衰败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a5eed30722192e4436f6a2.png)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变法后的衰败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变法后的衰败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生活在一千年之后的我们,很难如临其境地体会当时人们的处境。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只能根据那些文献史料、经验与常识去推测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然而,假设我们仔细思索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间,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切的话,通过这些我们曾经亲身感受过的事情,再回过头去观照发生在一千年前的那场变法,自然会生发出许多不同的观感。
这样做很有可能比单纯理论上的推导更可靠。
在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进行一场变革,其艰巨复杂的程度自不待言。
从安徽小岗村的星星之火到今天,二十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改革的成功与进步,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必要与充分条件:国家决策层治理好国家的政治善意与目标,改革目标与社会开展、人民需求的深度吻合,社会开展程度与改革步骤的适应,具有政治智慧、耐心和洞察力的改革政策、策略、步骤与准备,稳妥而正确的实施路径,贯彻执行改革的人力资源等等。
从中国改革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进展来看,上述判断应该不算冒昧。
以此返观一千年前的王安石变法,我们会发现,上述需要满足的必要与充分条件中,只有第一条,即政治善意与目标勉强可以算是得到满足了,其他所有条件,不是残缺不全,就是根本无从谈起,有些甚至相反。
从变革的实施及其结果看,今天中国改革的每一步进展,均伴随着局部人群的欢欣鼓舞与相对少局部人群的痛苦失落,这使变革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根底,并一次次渡过相当痛苦的阵痛。
以此一步步推进的结果,累积成为整体的社会进步、相对富足、国力增强与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同。
返观一千年前的情势,那么相当令人沮丧:王安石变法的一些重要内容及其推进,时常伴随着特定阶层小局部人群的兴高采烈与其他阶层大局部人群的痛苦失落;强行推进的结果,积累成为国库的迅速充盈;其代价那么是国家管理阶层的彻底分裂,演变的后果是政治空气的极度恶化与堕落;民间的肃杀与萧条,演变的结果是越来越强烈的反对甚至对抗。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易中天品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帮了腐败的忙,司马光头号反对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易中天品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帮了腐败的忙,司马光头号反对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6e8dc09584868762cbaed517.png)
易中天品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帮了腐败的忙,司马光头号反对作者:易中天公元1067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份。
这一年正月,三十六岁的宋英宗病逝,法定的接班人皇太子赵顼(音须)承嗣大统当了皇帝,是为宋神宗。
当然,神宗是他的庙号,死了以后才叫的。
在世的时候,我们大约只能唤他一声“当今圣上”。
神宗是北宋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前面五任是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和英宗赵曙。
此后,则还有三任皇帝,即哲宗赵煦、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
这时,北宋王朝已过去108年,算是步入中年,而新皇帝却很年轻。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出生的赵顼,此刻正好二十岁。
年轻人血气方刚,总是想做些事情的,宋神宗也不例外。
于是,便有了著名的“熙宁变法”。
变法是宋神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头一把。
因为它是从赵顼登基的第二年即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开始的,因此叫“熙宁变法”。
后面的两把火,则是元丰年间的“改制”(改革官制和兵制)和“用兵”(进攻西夏)。
看来赵顼确实是一个很想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只不过他的作为似乎效果都不怎么好。
变法是一再受阻,节节败退,对西夏用兵更是次次惨败,因此赵顼死后得到的庙号竟是“神宗”。
据谥法,“民无能名曰神”,也就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的意思。
历史上叫做“神宗”的,还有一位明代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但万历皇帝是在位四十多年不理朝政,什么事情都不做的,竟然和这位独断专任大刀阔斧的赵顼享用同一个庙号,这也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不过话又说回来,宋神宗的变法,倒也不是自寻烦恼,无事生非,为政绩而政绩。
变法是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远见卓识的。
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王朝,如果顺顺当当地延续了上百年,那就几乎一定会出问题。
因为历代王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即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其合理性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成员普遍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的。
正因为普遍贫穷落后,这才不但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实体(朝廷)或权力象征(皇帝)。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王回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王回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a31eb4e65fbfc77da369b117.png)
王回王回,字景深,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生,莆田仙游县折桂里汾庄(今榜头镇云庄村)人。
王姓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在改朝换代过程中曾经起着不同的作用。
开闽王氏在闽中显赫达五十五年,审知裔孙遍八闽,民间俗云:王氏“骑马来,骑马去。
”王回曾祖寻,官驾部郎中。
寻传子惠,读书能文,俊洁端严,勤俭明敏,官大理寺丞,绰有贤声。
惠传子回,廉静好学,少事亲孝,为善节爱,出于至诚。
熙宁六年(1073),王回赴京应试,擢余中榜进士,授江陵府松滋县令。
邑多淫祠,荆沔俗用人祭鬼,谓之采生,商旅不敢过,民生凋敝,回捕治甚严,其风为之变(见《莆阳比事》引《国朝宝录家传》)。
王回监陈留县酒,提点刑狱罗适以回不自表襮(谓没有自我表现,以炫耀于人前),率尹顾临等共荐之,改知鹿邑县。
回任上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宽恤甲里,滞狱积案为之一清,政绩显著,有父风。
年余旋将调任他职,邑人闻讯,争向朝廷状其治行,乞留者万余人。
回入京除宗正寺主簿。
绍圣三年(1096),刘贤妃在哲宗面前进馋言,不断诬陷孟后,哲宗也不问真相,竟废黜孟后,出居瑶华宫。
元符二年(1099),刘贤妃生皇子赵茂(按:茂仅存活二个月,便死去),九月丁未,诏立贤妃刘氏为皇后。
其时右正言邹浩将论之,以告其友宗正寺簿仙游王回,回曰:“事有大于此乎?子虽有亲,然移忠为孝,亦太夫人素志也。
”邹、王、田(昼)三人素来友善,“心有灵犀一点通”,君子因誉而情疏,因诤而友密,可谓“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元符中(1099),给事中叶祖洽知回贤,向哲宗举荐王回充任睦宗宅讲书,回自是与邹浩交往情笃。
时章惇独相,浩上章露劾,数惇不忠侵上之罪,未报而刘后立。
浩上疏曰:“臣闻天子与之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成;则立后以配天子,安得不审!今陛下为天下择母,而所立乃贤妃刘氏,一时公议,莫不疑惑,诚以国家自有仁祖故事,不可不遵用之耳。
……孟后罪废之初,天下孰不疑贤妃所为?及读诏书有别选贤族之语,又闻陛下临朝慨叹,以为国家不幸,于是天下始释然不疑。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https://img.taocdn.com/s3/m/5e3114256f1aff00bfd51e24.png)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了作为说理的铺垫外,没有 观点 文笔简洁, 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 2 语言凝练 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
言精当凝练。
观点 3
前后勾连, 处处照应
前面的记游处处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后面的议 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 的思想意义。
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即使愚笨 具体做法,要去粗取精,去伪存
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柔弱 真;“笃行”是目的,要学以致用,
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使所学知识最终得到落实。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
学家。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的社会经
【国学撷粹】 博学之,审问之, 【知义明理】 这段话把做学问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 分成紧密相连的五个阶段:博学、
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中庸》第二十章)
博学”是前提,孤陋寡闻做不成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 学问;“审问”是态度,学问之道,
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就是谦虚好问;“慎思”“明辨”是
然则将军之仇报(代词,这样)
沛公默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华山洞)
既其出(助词,无实义) (6)其
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个)
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自己)
其孰能讥之乎(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四、辨明活用
(1)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3)而其见.愈奇(“见”,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5)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6)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兴)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动词活用为名词,景象) (8)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 使……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e11bca8a0b4c2e3f572763c5.png)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10《游褒禅山记》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10《游褒禅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059762079b6648d7c1c746af.png)
游褒禅山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看注释,疏通文意。
2、梳理本文文言知识。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相关知识(1)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釜托寺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釜托寺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e2669fda9ec3d5bbfd0a747a.png)
王安石游釜托寺据说王安石小时候读书过目不忘,写得一手好文章,20岁中了进士出任地方官,一做就做了20余年。
王安石官做的时间长了,名气也开始大了起来。
嘉佑年间,宋仁宗将他调至京城当一个管财政的官。
王安石到了京城,当即向仁宗递交了一份有关进行财政改革的奏章,长长万言。
宋仁宗一听改革就头痛,便将这万言书束之高搁。
王安石见仁宗没有改革意图,加之朝中老臣又不大能相处在一起,于时便怀念当地方官的日子来了。
正在此事,老家传来一个消息,说是他母亲去世了,于时他便借这个机会向仁宗辞职,告官回乡。
王安石回到家中为母亲守灵尽孝,可对国家的大事还是十分关注。
1067年,神宗即位,神宗立志对国家作些改革,他身边有个叫韩维的官员,时常能与他说一些很好的建议,使神宗很感兴趣,可韩维告诉他,这些建议都是我的好友王安石和我说的,并不是我自己的看法。
于时,神宗对王安石便刮目相看,当年便诏王安石重新出山,出任江宁知府。
王安石早从老友中得知,这神宗是个胸怀大略的人,他正在广招贤才,准备干一番大事。
于时他怦然心动,接诏后便从老家出发,前往南京上任。
这一天,王安石途经杭宣古道前往南京,快到独松关时,听当地人说附近有座百年古寺,名叫釜托寺,始建于公元912年。
对于釜托寺,王安石早几年在鄞县为官时就听朋友说起过,如今知道这座古寺就在附近,不由感了兴趣,于时便请人带路,前往釜托寺一游。
釜托寺建于梁代乾化年间,初建时名气很大,晨钟暮鼓,香火颇盛。
历经一百余年的沧桑,这釜托寺已大不如前了,僧人稀少,香火冷落,不少地方都只剩下遗址了。
王安石到釜托寺时,正好细雨蒙蒙,王安石冒雨游寺,兴致勃勃。
可这座前梁古寺,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显得十分冷落,一些大殿中的佛像上都积上了灰尘。
王安石不由十分感叹,心想:看来这寺院看来也与国家一样,需要改革,再不改革,这百年基业如何传承?正在此时,釜托寺的方丈得知王安石到此,闻讯前来迎接。
王安石当即告诉方丈,这百年基业要传下去,现在必须要想点办法了。
3.10《游褒禅山记》_课件_(新人教版必修2)
![3.10《游褒禅山记》_课件_(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6143b83cee06eff9aef80795.png)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追记后洞中所见 → 并表示遗憾心情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断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
请大家记住口诀:
•
山南水北阳(羊) 山北水南阴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 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 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 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 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 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 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 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 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 之乎?
“于是”承上,“叹”启下 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盖其又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 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 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 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 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 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 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 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 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高中语文-312《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312《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3425c47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a.png)
常在于险.远.(艰险遥远的地方) ②形容词作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4)副词作动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可编辑ppt
17
5.古今异义 1.于.是.余有叹焉(古义:对此,对这件事;今义:连 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 起的)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非同 寻常;今义:副词,十分、极)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了……(的 地步)。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表 示另提一事)
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
“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
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
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
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的结果。
可编辑ppt
语文:3.12 游褒禅山记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可编辑ppt
1
• 走进精彩课堂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山水以其 永久的魅力、闪闪的灵光招引世人。古往 今来,无数墨客骚人访奇山,探异水,留 下千古流传的精美篇章。《游褒禅山记》 就是宋代大文豪王安石的山水游记作品, 本文在写作上别具一格,在记游中融入自 己的情思,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让读者在 享受感官之美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共 鸣。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传世华章。
可编辑ppt
2
• 1.体会理解本文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 记游进行说理的特点;体会本文先叙后议、严 谨自然的结构特色。
• 2.学习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理解 文中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的含义。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阅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素材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阅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89ad8b0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f.png)
10游褒禅山记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经历只注意直接经验,而王安石那么让感觉到的东西走出晦暗,把行为的意义揭示出来,变成一种精神,解释为规那么和思想,从而使一次不完美的未尽兴的游山活动,在“重温〞中,也就是在“倒回〞来看的过程中,臻于完善,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对经验过的事情作出了确证属实的解释──既完成了朝向过去的调适,也完成了对未来的选择。
调适过去,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准确的道说,并且是有创造性的道说;选择,把自己的过去作为未来的限定条件,避免某些历史元素在未来重演。
●王安石难倒苏东坡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
据说王安石曾出题刁难苏东坡,他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联。
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
另外,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也具备同样的特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难度。
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耻笑。
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
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
后人对了出来:九溪蛮洞,经过中洞某某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某某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
苏东坡刚好游览过。
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卓越的政治家王安石,是大家熟知的。
他不顾大地主官僚和大商人的激烈反对,推行著名的变法。
列宁称道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从“理财〞和“整军〞两方面着手,颁布一系列新法,发动了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b0cf95190975f46526d3e155.png)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 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 应“有补于世”。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 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豪放,《桂枝 香 金陵怀古》颇有名。
著作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等。
背景知识
• 公元1051——1054年, 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 徽省潜山县)通判, 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 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 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 伏,有泉有洞,风景秀 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 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 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 “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 成功的道理。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写作特点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
前洞 → 略
作业:试解释下边各句中的“其”
字:
那,指褒死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 ,指禅院
距其院东五里
它,仆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问其深,则其好游它者的不,能洞穴穷的也/那些,指好游者
这 ,指褒禅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他乐们也,指古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难不道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入之愈深,其进愈 难,而其见愈 奇。…...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力足以至焉,于人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 悔;尽吾志也而不能 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方是时,余之力 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既其出,则或 咎其欲出者,而余亦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必修2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2cec7a7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4.png)
王安石
王安石(1021~ 1086),北宋政治 家、思想家、文 学家。字介甫, 晚号半山。抚州 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舒国公,改封 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作者生平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
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
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
• 下文主要记 游华山洞经 过,又由此 生发议论。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 句话相照应?
•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 哪句话相照应?
• “今言‘华’如‘华实’ 之‘华’者,盖音谬也”。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 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82022/1/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
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覆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背景北宋中叶以后,内部方面,政府官员数目持续膨胀激涨,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内外官已达一万多人,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年)达两万多人,“十倍于国初”,导致冗官、冗费激增,执政大臣多“榻茸常材,斗筲小器”,保守主义盛行,不得不与豪强地主妥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土地兼并迫使农民转职军旅,使得军队人数激增。
北宋初年给予军、公人员极大优惠和特权,可免除差役和赋税。
对外方面,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军队人数是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养兵之费,在天下据七八。
”,将不专兵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
使得北宋的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压力更加沈重。
岁入・岁出表(单位:匹贯石两)年岁入岁出1021(天禧五年)150,850,100 126,775,2001048(庆历八年)103,596,400 89,383,7001049(皇祐元年)126,251,964 126,251,9641065(治平二年)116,138,405 131,864,452熙宁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
”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
……”,“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具体内容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四月,遣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八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细项如下:【置制三司条例司】熙宁元年(1068年)二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推动变法第一个设立之机构,原本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设立置制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上级机构,统筹财政,是当时最高的财政机关,此机关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
【方田均税法】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均输法】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
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
【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年)实行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青苗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
【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
只要是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市易法】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
由政府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
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
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
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
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
【保甲法】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
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
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
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
【裁兵法】整顿厢军及禁军:一、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
二、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置将法】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
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素质。
【保马法】神宗时,宋朝战马只有十五万余匹,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
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
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马匹,徒增民扰。
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
【军器监法】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
八月广设军器监,负责监督制造武器;并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
【太学三舍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
“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
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
另设“明法科”。
实行效果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王安石急于求成,推行过急,利弊互见,并遭到许多守旧官员反对。
王安石又自视过高,不愿接纳别人的意见。
倡行“市易法”的平民魏继宗“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韩琦在熙宁三年奏疏中称,“制置三司条例司虽大臣主领,然终是定夺之所”、“不关中书、枢密院,不奉圣旨直可施行者,如此则是中书外又有一中书也。
”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
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
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
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
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罢新法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苏东坡、范纯仁等人皆曰不可,温公执意而行,不久王安石在南京病死,同年九月,司马光病逝。
史载王安石退居金陵时“闻朝廷变其法,夷然不以为意;及闻罢助役,复差役,愕然失声曰:‘亦罢及此乎?’良久曰:‘此法终不可罢也。
’”元佑元年二月,罢青苗法。
到了三月,范纯仁以国用不足,请复之。
八月,司马光奏称:“散青苗本为利民。
”苏轼在反对免役法时说,“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行地之必用牛马,虽其间或有以它物充代,然终为天下所可常行”。
还说“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圣观”,但是后来苏轼又认为免役法确实可行,他在《与滕达道书》中承认,“吾齐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
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十馀年后元祐更化时,苏轼反对司马光废除免役法,他说“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在宣仁太后主导下,致力于恢复祖宗旧制,前后历时九年。
支持变法者被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者被称之为“元祐党人”。
从此宋朝进入了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
历代评价明代奸臣杨慎的《铅丹录》对王安石极尽毁谤之能事,谓为“古今第一小人”。
最严厉的指控是:“王安石的变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
入清后蔡上翔则有《王荆公年谱考略》一文为王安石之辨诬,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当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
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
蔡京之用,由于温公。
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
梁启超的《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一书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代表作,在史料上大量参考蔡上翔的《王荆公年谱考略》,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堪称“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熙宁八年(1075年),农田水利法推行五年之后,“荆公初执政,即分遣诸路常平官使专领农田水利,吏民能知土地种植之法,陂塘圩土旱堤堰沟洫利害都皆得自言,行之有效,随功利大小酬赏。